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I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简述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度及其作用

西周建立后,摄政的周公实行分封制。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领有王畿之地。然后将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的贵族分派到各地建立封国。

作用:(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有效地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 2、宗法制度及其作用

西周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其特点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强化了王权。

二、简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在其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称皇帝,规定皇权至上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图集,监察百官)、太尉(军务)。三公下面设立九卿。各级官员即配合又相互牵制,郡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 2、秦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④秦朝官制的基本原则的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汉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

(2)汉武帝时地方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3)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4)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的军事、经济权收归中央。 (5)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职能和作用。

皇帝下面设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分割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5、唐中后期地方割据的表现: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及其影响。①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②郡县制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中朝、刺

史 ②三省六部制 ③枢密院和三司 ④行省制度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①内阁制度的确立 ②军机处的设置

①唐中叶的“安史之乱”。②唐中后期地方出现藩镇割据。③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

6、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影响

(1)分宰相之权。

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其长官为宰相,但只掌行政权,军政、财政则被枢密院和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分割。

(2)地方上赵匡胤从兵、权、钱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兵: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禁军统领权归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同时在州郡设立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钱:各州郡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

(3)影响:

①改变了唐宋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使宋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②造成了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国家财政危机出现。

补充:元朝实行一省制,为了适应空前的疆域与提高行政效率。

7、明清时期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制度,职权下放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以备咨询(无决策权)。(2)明成祖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票拟和批红。

(3)清代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参与机要政务,但只能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影响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②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

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和法律

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

的历史条件。①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②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公民

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民众法庭(或陪审法庭)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

活中的价值。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②罗马法的影响

一、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主要内容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1)城邦的出现。古希腊山多、地少、河流纵横,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古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有利于形成民主。

(2)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海外贸易殖民扩张频繁。古希腊由于山多、耕地少,农业落后,工商业发达;加之三面环水,港湾、岛屿多,便于航海,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打开了希腊人眼

界,从东方吸收先进文化成果。

2、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1)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体的制度的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

3、雅典民主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主要机构是:(1)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由全体公民参与。(2)五百人议事会,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召集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落实大会的决议。(3)民众法庭(司法机关)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4、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进步方面:(1)雅典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新形式,成为民主政体的发源地。(2)雅典民主有利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妇女等被排除在外。

二、简述罗马法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1、《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评价。

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建立贵族共和政体。颁布《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可以买卖或杀死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维护贵族利益(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评价: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②它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并且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因为其适用范围只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及其作用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通过扩张领土,罗马最终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把历代罗马法汇编成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因罗马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所以称为万民法。

3、罗马法的影响

(1)罗马法协调了罗马人在社会、经济上的关系,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2)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深远。①西欧许多封建国家都采用罗马法作为统治工具②19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③当代的许多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其源头,如陪审制度、辩护人制度和“不告不理”等。

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的特点。①《权利法案》②责任制内阁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

主立宪制的异同。①1787年宪法②联邦制总统制③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②《德意志帝国宪法》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1、《权利法案》制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议会军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1688年“光荣革命”,第二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家重要事务须征得议会同意;定期召开会议,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从而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①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出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退出内阁。。②19世纪中期,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国王失去对内阁大臣和首相的任命权,英国的行政权转向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现代政治制度最早在英国出现。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有立法权,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即我们所说的代议制民主。

国王:国家元首,由世袭产生,统而不治。

首相和内阁: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掌握国家实权,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二、简述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比较美国总统共和制度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中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2)独立战争结束后,邦联政府显得软弱无力。(3)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为很多人所接受。(4)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

2、美国联邦宪法的内容:

(1)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宪法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2)分权制衡,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总统:掌行政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对选民负责,而不是对国会负责。

国会:掌立法、财政权,有参众两院组成。

最高法院:掌司法权。

(3)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都由选举产生。

3、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1)1787年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依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国,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经过进一步完善,宪法至今发挥其作用,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4、比较美国总统制度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

(1)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建立共和体制。(2)1870年推翻了第二帝国的统治,开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历史。1875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共和政体。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

(1)国民议会行使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议员由选举产生。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由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对议会负责。法国实际上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的背景

从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1)帝国实行联邦制。各邦保留一部分民政自治权,其余的权力归中央政府。

(2)体制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统率帝国军队,任命军官。

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皇帝任命,有一定的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但其立法须经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有否决权。

5、《德意志帝国宪法》评价:

(1)进步作用: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了德国历史的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专题四:列强侵华和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

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①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③第二次鸦片

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①甲午中日战争②《马关条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中国军民的反抗: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辛丑条约》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①卢沟桥事变②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③侵华日军罪行④中国军民的斗争⑤抗战胜利及意义

3、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①金田起义②《天朝田亩制度》③《资政新篇》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的大事、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

(4)后期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7)失败。1864年在英法军队的支援下,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智慧结晶。

三、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1、孙中山准备革命的史实: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报。

(3)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革命党人率先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

(3)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4)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王朝灭亡。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五四运动的原因

(1)山东问题:①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青岛和胶济铁路,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②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③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袁世凯政府几乎全部接受。

(2)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6月,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上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

(3)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影响,为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共制订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1、中共成立的经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宣告中共的成立。

2.中共成立的影响: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促进了中共工人运动的高涨,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

1922年中共二大,把反帝、反封、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确定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是怎样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和过程:

①中共在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中共“三大”确立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③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北伐战争的过程:

①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②吴佩孚、孙传芳主力被消灭,张作霖被迫退到关外,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③由于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活动:

①1927年8月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②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建立军队的开始。③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义。④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红军长征中的大事:

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共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②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③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日本侵华事件: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日民族危机上升;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过程:

①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共确立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基础。③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④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中共的抗日活动: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③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双方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记录》(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内战的过程

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②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③从1948年底1949年初,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④1949 年4月21日渡江战役。⑤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影响。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标志:

(1)19世纪初,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包括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提出了建立新和谐公社等改革方案;并指望国王或富人帮助实现这些方案,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3)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研究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参加工人运动。

(4)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②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列举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分析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1、巴黎公社革命的史实:

(1)普法战争失败。1870年普鲁士进攻法国,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

(2)3月18日革命。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人民起义,由市民选举产生巴黎自治政府——巴黎公社,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公社的措施:①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②改革措施: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实行义务教育。

(4)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

2、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经验和教训:

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经验: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教训: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都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三、简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背景:

(1)1861年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2)俄国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3)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一战,社会矛盾加剧。

(4)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2)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解放的道路,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专题六: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①一届人大和l954年宪法②社会主义改造

(2)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①“一国两制”②香港、澳门回归③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6)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7)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8)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影响②中日建交

(9)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①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②推进区域性合作

一、简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和内容,文革时期遭到了怎样的破坏?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

1、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

(1)1949年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3)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行使立法、人事任免、决定国家经济计划等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3、“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法制破坏的史实

全国夺权,各级党政机关瘫痪,人大、政协制度遭到破坏,法律秩序遭到破坏,人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证。

4、新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

(1)平反“文革“前后冤假错案;改进人大和政协制度。

(2)政治体制改革,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由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

(3)加强法制建设:①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选举法》等法律法规。②“民告官”。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③“依法治国”。“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二、简述“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过程和实践结果

1、“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过程

(1)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其原则成为“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2)80年代以来,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

(1)香港澳门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影响:一雪国耻;翻开港澳历史新的一页,促进了祖国的统一;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上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台海关系获得突破性进展:①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②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了真正的停火。③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限制逐步放宽,人员、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④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⑤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两岸基本上实现了三通。

三、列举新中国外交方面的主要史实和成就

1、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制定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的基本原则。

(2)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同它们建

立外交关系。

(3)与邻国和平共处。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4)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得到与会者的信任,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联合国标志

(4)同西方大国关系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打开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大大加强。③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④中苏关系恶化

(2)表现:

①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对抗结束。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新时期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的努力

(1)经济上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2002年和东盟订立《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政治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①2001年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和平安全,进行反恐斗争。②积极促成朝核六方会谈。

专题七: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成为战后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极力确保东西部的安全,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美国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美苏矛盾尖锐。 二、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的大事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和苏联对抗,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2、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1949年苏联东欧成立经互会。

4、1949年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

5、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两极格局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分裂为两部分,西欧追随美国,东欧倒向苏联。

2、世界局势紧张,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都不敢轻易动武。

3、为争夺势力范围,局部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四、导致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共体形成的原因: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因各国实力较弱,于是走上了联合之路。

(2)欧共体形成过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内容包括: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和科技合作。

(3)欧共体形成的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促进了西欧政治上的合作,它们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残余③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④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2)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①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出现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出现;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它们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出现。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

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了解世界多极化趋

势在曲折中发展。

①欧共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

历史发展的影响。①两极格局的瓦解②多极化趋势加强

不结盟运动标志

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的成就。

五、两极格局的解体的过程

1、1985年开始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指导思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引起混乱。

2、1989年东欧剧变。

3、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解散。

4、1991年俄罗斯等国家纷纷独立,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六、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2、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解体后,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②联合国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增强。

3、世界局势动荡的原因:

①美国推行强权政治;②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③恐怖主义;④在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

4、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作用:

有利于抑制和消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以前,封建政府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行开明政策。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二、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虚骄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2)客观因素: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 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出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 面。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私田的大量出现 C.政府为了增加税收D.土地兼并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形成于春秋时期 B.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C.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D.历朝封建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 3.“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其经济基础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封建君主专制 C.封建中央集权D.民贵君轻 (二)能力提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C)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必修1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1.(2011年湖南期末)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1年银川期中)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2011年徐州模拟)“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海战 8.(2011年山东师大附中期中)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 1.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的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2.右图为南京静海寺陈列馆最独特的陈列品——警世钟,钟体的正面“警世钟”三个 大字赫然醒目;钟的背面镌有钟的灵魂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香港回归之夜,155下的奋力撞击,震荡着古老的南京城。下列与该警世钟有关的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 )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地区给英国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 3.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 京条约》,其中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公使驻京 C.割让土地 D.开放口岸 4.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果出 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5.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②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③只学 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纪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百年的邮票,以下关于 这张邮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张邮票发行于1953年 ②他描绘的主要是金田起义 ③定都天京可能是画面的主要内容 ④画面中可能涉及拜上帝教的内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2013年7月23日,日本首相声称登陆钓鱼岛附近岛屿以显示在中日主权纷争中的立 场,引起海内外华人的愤慨。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历史渊源始于()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渗透,积极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 【板书设计】 一、偶然与必然 1、两种植物的较量:虎门销烟——偶然性 2、两个世界的较量:鸦片战争前夕的西方(英国)与中国——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1、粗观战争 (1)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3、细看战争 (1)外眼看中国——体会中国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大国与弱国——认识清政府大国战败的历史根源 (3)觉醒还是酣睡——反思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拒不反省、愚昧不化的惨痛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战争的危害: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加深 2、听故事,觅启示——客观积极作用: 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开始萌发;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一组动画,由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本课 一、偶然和必然 1、虎门销烟 一找原因——两种植物的较量 展示“中英贸易”示意图,分析中英贸易结构、英国鸦片走私及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鸦片战争爆发 再找原因——两个世界的相遇。如果没有中国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能够避免吗?还必须“换一个视野探原因”,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1)展示《民族复兴》视频片段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和英国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等巨大变化与基本特点。 (2)展示一组历史图片 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战争前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与文明形态等诸方面的基本特点。

(3)对比分析,提升认识。通过以上两组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粗看战争”:知识接龙,带领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细看战争”——“多几个角度看过程”,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探究视角,引导学生深入审视这场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教训与启示。 (1)角度一:外眼看中国。展示1862年日本《万国人物图会》里中国抗英英雄画像、侵华英军对中国英雄的敬畏;以及马克思对潍坊“青州兵”的高度赞誉。 思考:外国人为何高度评价中国英雄?我们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2)角度二:大国与弱国。展示中国“世界GDP第一”以及“矛与枪”、“平等与不平等”等图文资料。 思考:“世界GDP排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 (3)角度三:觉醒还是酣睡。展示鸦片战争后清廷和广东民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愚昧依旧、不知反省史料。 思考: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何一败再败?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展示两幅英美19世纪60年代的辱华漫画。 思考:(1)在英文中,瓷器还有何特殊含义?中国的疆土、主权是如何被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掠夺和破坏的? (3)漫画二反映了战后清政府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两幅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两幅漫画我们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沉沦的开端,但这绝非历史的全部。我们还必须“站在一个高点论影响“,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2、听故事,觅启示。讲述晚晴名臣、湘军悍将胡林翼呕血而死、疾呼“天要变了”的故事。 思考:“天要变了”有何寓意?你从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展示三幅图片。思考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出怎样的反应与改变? (2)展示“专家视角”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专家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客观推动作用。 (3)展示幻灯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的救国探索。 小结 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1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共2课时) 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板书课题)。 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出示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51-55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51页,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2、阅读书本51-52页,找到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有哪些著作? 3、阅读书本53-54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4、阅读书本54-55页,在书本上找到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先学后教 (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自学竞赛开始! (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 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三)检测(讨论,对答案) 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天平天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理解: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3)运用: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的塑像及洪秀全的《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扫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平乐如何。

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 新课学习 一、金田起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英国棉纺织品于1840年至1845年的五年之间,输入量增加了四倍多。究其原因,其货物美价廉也! 材料二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占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继续上涨,1838年,白银一两可换铜钱1600文,1849年已涨到2350文。 材料三腐败的清政府,为支付2000万元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7000万元的军费开支,极力进行搜刮,不断加捐加税。“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材料四广西地瘠民穷,水、旱、蝗灾不断,灾害严重。 设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你是如何理解的? I归纳: 1.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2.间接原因:外国侵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过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洪秀全用什么来发动群众呢? 4.洪秀全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面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造成了一部分手工业者的破产;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影响;鸦片战争的战费和赔款分摊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优质教案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知识结构:

二.知识整合: 1.比较: ①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 ②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 ③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 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④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 ⑤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 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 ⑥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 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经典力学的建立: (1)建立的标志: (2)基本内容: (3)特点: (4)建立意义: 3.物理学在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和主要成就:

三.同步练习: 1.伽利略认为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 A.整理与推理 B.观察和实验 C.解析与探究D.推理和与论证 2.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包括 A.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B.自制天文望远镜 C.发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体D.确定了匀速运动的新概念 3.牛顿力学体系不包括 A二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学的相对论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4.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

论 D.创立量子力学 5.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 C.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相对论的提出6.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7.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8.伽利略和牛顿都强调①实验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③相对论④量子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9.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理论内容属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强化练习.doc

高一历史第X 2课强化练习 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一、选择题 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2. 公元前21世纪,禹Z 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直辖市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A. 河南、河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重庆 5. 西周宗法制卜?维系大宗与小宗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 6.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恒 王、周顷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C. 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 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口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 制度化权 利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岀现, 主要M 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8. 通过宗法制度,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人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规 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 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A. 王位世袭制収代禅让制 C.科举制収代九甜中正制 3.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封邦建国 C.制定礼乐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这 里的“封建”是指 B. 建立军队 D.营建都城 B.湖南、湖北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