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检报告解读

体检报告解读

体检报告解读

一、一般项目:

身高、体重、血压、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体重指数(MBI)=体重(kg)÷身高2(m)

1.肥胖前期: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如蔬菜)为原则。

(2)饮食规律,早餐吃好,晚餐宜少。

(3)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4)如有吸烟饮酒者,请戒烟,限酒。

2.肥胖:

(1)肥胖是导致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脂肪肝、负重关节疼痛、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的诱因之一。

(2)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如蔬菜)为原则。

(3)坚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经常测量体重,体重波动勿过快。

(4)如有吸烟饮酒者,请戒烟,限酒。

(5)如合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辅助减重。

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指标正常范围: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90mmHg

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1、测量前静坐5分钟;2、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测量血压时血压计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高度。

高血压病:当多次测量血压高于正常值时,则可诊断为高血压。人们常常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其实,高血压仅仅是一个症状,可有许多疾病引起。若高血压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或称继发性高血压。它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与高血压病是不同的。症状性高血压中的某些原发

性疾病是可以被治愈的,如果原发病治愈,高血压将随之消失。而高血压病,目前只能用药物控制却不能彻底治愈。

高血压病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虽然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但它的易患因素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1.有高血压病的家族史;

2.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营养不均衡,过多地食用盐、高脂肪饮食及大量饮酒等;

4.长期工作生活在竞争激烈、压力大的环境中,导致心理失衡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只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高血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预防高血压病的措施有:

一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人在情绪波动,出现大喜大悲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使心跳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如此反复,血压升高,便会引起高血压病。

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做到劳逸结合,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要有1~2小时的活动时间。

三是合理饮食,避免肥胖。合理的饮食是指高纤维素、低盐及低脂饮食,应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等,以免引起肥胖。严格控制食盐的用量,每天以4~6克为宜。钙剂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多食用含钙较高的食物,例如:牛奶、虾皮、萝卜、蜂蜜等。

四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适当的运动锻炼,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对预防高血压病有积极的作用。可根据各自的情况不同,选择快步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做一项运动都要注意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可见效。

此外,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常听听优美的音乐,能使心情舒畅,身心得到放松,从而避免因过度紧张而使血压升高。如果已患高血压病,经自我调节治疗无效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合理用药来控制高血压病。

二、内科:

甲状腺功能检查项目包括: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8.37--29.6皮摩尔/升为正常,升高见于甲亢、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血清游离T3(FT3)2.3--6.3皮摩尔/升为正常,升高见于甲亢、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降低提示低T3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晚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是查明甲状腺功能的初筛试验。游离甲状腺浓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带来TSH浓度向反方向的显著调整。因而,TSH是测试甲状腺功能的非常敏感的特

异性参数,特别适合于早期检测或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环路的功能紊乱。

分泌TSH的垂体瘤的病人血清TSH升高,TSH是甲状腺癌手术后或放疗以后采用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增高:原发性甲减,异位TSH分泌综合症(异位TSH瘤),垂体TSH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降低:继发性甲减,第三性(下丘脑性)甲减,甲亢CTSH瘤导致者例外,EDTA抗凝血者的测得值偏低。

TSH、FT3和FT4三项联检,常用以确认甲亢或甲低,以及追踪疗效。

三、心电图:

心电图原理:当心肌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时,其对钾、钠氯、钙等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细胞膜内、外正、负离子的流动(主要是钠离子的内流),使细胞膜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depolarization),使膜外侧具负电荷而膜内侧具正电荷,即产生动作电位(dipole)。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将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形。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将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形。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心电图:

一、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征

1.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2.多发的窦性静止或严重的窦房阻滞。

3.明显的窦性心动过速而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故亦称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

二、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征

1.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2.多发的窦性静止或严重的窦房阻滞。

3.明显的窦性心动过速而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故亦称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

三、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2.多发的窦性静止或严重的窦房阻滞。

3.明显的窦性心动过速而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故亦称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

四、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

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增宽变形,QRS时限常>0.12sec,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2.有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3.提早出现的QRS波前无P波,而窦性P波可巧合于早搏波的任意位置上。

五、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征:无正常P波,代之连续的粗齿状F波。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

受检者在做心电图检查时应该注意哪些呢?

心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不能饱饮、饱食、吃冷饮和抽烟,需要平静休息20分钟。

检查时要睡平,全身肌肉放松,平稳呼吸,保持安静,切勿讲话或移动体位。

过去做过心电图的,应把以往报告或记录交给医生。如正在服用洋地黄、钾盐、钙类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告诉医生。

四、B超:

1.膀胱结石:

到泌尿外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2.膀胱炎:

(1)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

(2)发病期间多饮水,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少对尿路的刺激。

(3)膀胱区热敷和热水坐浴可改善会阴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也可以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4)根据尿液检查细菌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一般选头孢类、奎诺酮类,对厌氧菌有效的甲硝唑、替硝唑等。

(5)慢性感染,一定系统检查,除外泌尿系梗阻、女性尿道肉阜、包茎、泌尿系结核等情况。

3.重度脂肪肝:

脂肪代谢紊乱常表现为血脂增高、脂肪肝、肝功异常,致使脂肪在肝脏内大量堆积,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控制关键环节在于改善生活习惯,建议如下:

(1)低脂肪,低糖,高纤维(如蔬菜)、高维生素饮食为原则;

(2)如吸烟喝酒者请戒烟酒;

(3)忌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坚持有氧运动有利于脂肪分解;

(5)3-5月复查一次腹部B超和肝功能。

(6)高血脂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久之可逐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应引起您的高度重视。

(7)血脂显著增高、肝功显著异常者请及时赴肝

4.中度脂肪肝:

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脂肪在肝脏内大量堆积,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控制关键环节在于改善生活习惯。建议:

(1)低脂肪,低糖,高纤维(如蔬菜)、高维生素饮食为原则;

(2)如吸烟喝酒者请戒烟酒;

(3)忌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坚持有氧运动有利于脂肪分解;

(5)3-5月复查一次腹部B超和肝功能。

5.餐后胆囊:

做胆囊B超前不能进食,建议空腹复查。

6.胆固醇结晶:

为胆囊胆固醇结晶,应清淡饮食,每日应进食早餐,定期复查腹部B超.

7.胆囊壁厚:

定期腹部B超复查,必要时普外科进一步治疗。

8.胆囊壁毛糙:

定期门诊复查B超

9.胆囊壁厚、毛糙:

建议清淡饮食,消炎利胆解痉治疗,定期腹部B超或普外科复查。

10.胆囊结石:

建议到普外科治疗。(我院普外科采用全套进口腹腔镜设备,是当今最先进的治疗方法),手术后腹部不留明显巴痕,创伤小、疼痛轻,三天即可出院。

11.胆囊息肉:

(1)每三个月定期复查,若出现右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及时到普外科治疗;

(2)息肉超过0.7cm,需密切观察腹部B超;

(3)息肉超过1.0cm,则需外科手术治疗,防止息肉进一步恶变。

12.胆囊炎:

清淡饮食,消炎利胆解痉治疗,定期复查腹部B超,保守无效普外科手术治疗。

13.胆囊炎胆囊结石:

(1).戒烟、限酒,注意饮食规律,避免不吃早餐的习惯,限制油性大的食物。

(2).防止和控制高胆固醇血症。

(3).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手术治疗。

(4).有轻度症状者,可以口服消炎利胆药和抗菌药物治疗。

(5).伴有慢性胆囊炎或症状明显又反复发作者宜早期手术治疗。

(6).胆管结石由于并发炎症较重,多半需手术治疗,目前开展的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创伤较少,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以应用。

14.多囊肾:

在泌尿外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15.肝胆管结石:

利胆排石治疗无效,普外科手术或内镜/胆道镜取石。

16.肝内胆管结石:

(1)因结石少而小,进一步观察治疗

(2)合理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少吃蛋黄、动物内脏)

(3)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有利于稀释胆汁及胆汁排泄。

(4)必要时到肝胆外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17.肝内小胆管结石(小):

(1)因结石少而小,进一步观察治疗。(2)合理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少吃蛋黄、动物内脏)。(3)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有利于稀释胆汁及胆汁排泄。(4)必要时医院专科治疗。

18.肝囊肿:

肝囊肿临床多见于先天性肝脏发育异常,有孤立性和弥漫性两类,囊肿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及肝损伤者动态观察,勿需治疗,一般不影响肝功能。

19.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建议平时注意肝区保护,避免钝伤及长期受压,建议定期复查、有症状时消化内科或普外科治疗。

20.肝硬化:

由于病毒感染、酒精中毒、胆系病变等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损害,应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注意休息、免劳累,合并脾功能亢进时可外科手术。

21.肝脏低回声结节:

建议近期复查腹部B超或肝脏CT检查,明确诊断。

22.肝脏回声不均匀,门脉增宽,考虑早期肝硬化可能:

23.肝脏回声粗糙:动态观察,近期复查腹部B超,明确诊断。

24.肝脏回声稍细密: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复查腹部B超。

25.肝脏弥漫性改变:建议及时肝功能全项、肝炎分型检查或到感染科诊治.

26.肝脏肿瘤:(1)注意高危人群:中年男性,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肝中毒者。

(2)定期体检:检测血液甲胎球蛋白含量;B超、CT等检查,必要时做肝动脉造影或肝穿刺活检术。

(3)注意营养和休息,多食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限制饮酒。

(4)不能确定诊断者,宜长期随访,一旦确定诊断,早期手术。

(5)主要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目前肝癌治疗效果,已较前有明显提高。

(6)肝脏的血管瘤,一般小于5cm,无明显症状者,可以定期(2~3个月)复查观察,如有症状或增大,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或介入栓塞术。

(7)小的肝囊肿,没有明显症状,可以不予处理。有症状者,可以行开腹或经腹腔镜开窗术、B超下引导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法治疗。

27.肝占位性病变:

建议及时到肝胆外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28.肝肿大:

建议到内科或感染科进一步诊疗。

29.肝左叶囊肿:

肝囊肿临床多见于先天性肝脏发育异常,有孤立性和弥漫性两类,勿需治疗,一般不影响肝功能。

30.肝左叶血管瘤:

无肝功能障碍者,每3-6月定期B超观察,或消化科、普外科随访。平时注意肝区保护,避免钝伤及长期受压,必要时医院治疗。

31.轻度脂肪肝:

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脂肪在肝脏内大量堆积,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控制关键环节在于改善生活习惯。建议:

(1)低脂肪,低糖,高纤维(如蔬菜)、高维生素饮食为原则;

(2)如吸烟喝酒者请戒烟酒;

(3)忌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坚持有氧运动有利于脂肪分解;

(5)3-5月复查一次腹部B超和肝功能。

32.脾增大:

适当休息,预防感染,祛除病因,巨脾或脾功能亢进者可住内科进一步诊疗。

33.脾囊肿:

脾囊肿临床多见于先天性脾脏发育异常,勿需治疗,一般不影响脾脏功能。

34.肾囊肿:

无肾功能障碍者,每半年至一年B超复查,泌尿外科或肾科随访。

35.肝右叶管壁钙化灶:

建议腹部B超定期复查。

五、放射科:

1.主动脉增宽,迂曲,左心室向左下延伸,显主A型心脏:结合病史高血压数年,心脏彩超报告,左室壁肥厚,左室内径增大,支持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改变,目前,心功能代偿期,建议:

(1)、避免劳累激动。

(2)、坚持降压,保持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为宜。

(3)、预防高心病,心功能不全。

(4)、戒烟限酒。

2.主动脉迂曲、增宽:属于慢性老年性退行性改变,亦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建议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维持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

3.主动脉硬化:单纯主动脉硬化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监控好血压、血脂及血糖等,防止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

4.主动脉型心脏:心脏彩超进一步检查并心内科咨询,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5.主动脉瘤:指主动脉壁局部内膜及中层破坏,造成血管中层平滑肌的弹性纤维丧失,血管壁变薄弱,不能耐受主动脉内血流压力而产生进行性扩张,因而形成局限性动脉异常扩张或膨出,压迫周围组织而引起症状,瘤体破裂为其主要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主动脉瘤最常见原因。常伴有高血压、血管壁因粥样硬化而增厚,使滋养血管受压,发生营养障碍,或滋养血管破裂在血管壁中层积血。粥样斑块侵蚀动脉壁,破坏血管中层,使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主动脉壁中层退行性囊性坏死使中青年胸主动脉瘤的常见原因;象梅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的菌血症感染侵犯胸主动脉;包括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因素所致的血管瘤;

治疗:主动脉瘤随着病程发展和血管内侧压增高,呈进行性膨大。瘤体越大越危险;甚至危急生命,主动脉瘤切除和血管重建时治疗主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6.支气管炎: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感染、止咳祛痰、对症治疗。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7.支气管扩张(囊状或管状):(1)戒烟限酒(2)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3)必要时支气管造影,手术治疗。

8.支扩并感染:病变致一定程度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交织成网状或卷发状致密影,其中可见液平面,也可见小片状渗出性阴影,根据X线表现,结合病史听诊肺部,支气管扩张表现,建议:

(1)戒烟限酒。

(2)抗菌消炎及对症治疗。

(3)必要时支气管造影,手术治疗。

9.陈旧性肺结核:

(1)需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

(2)定期门诊复查,活动期应抗结核治疗,注意药物副作用。

(3)饮食: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蛋类、鱼类、肉类、蔬菜、水果等;

(4)休息:当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盗汗或咳血时,应卧床休息;要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5)预防: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9.肺大泡:

(1)减少感冒及咳嗽;

(2)避免胸部外伤;

(3)如出现呼吸道炎症及早治疗。

10.肺钙化点:考虑为肺部陈旧性病灶,建议定期复查。

11.肺间质改变:定期胸片复查,有咳嗽、咳痰、气紧、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内科诊治。

12.肺间质纤维化:建议到呼吸科诊治。

13.胸椎侧弯:建议注意行走、站立、卧姿、挺胸拔腰,适当补充钙质或含钙丰富的食品。

严重者骨科咨询、治疗。

14.肺结核: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咳嗽、咳血等呼吸系统症状;

(1)活动期应抗结核治疗,要联合用药、剂量适当、坚持全程、规律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定期门诊复查。

(2)隔离: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痰和分泌物要严格消毒或焚烧,餐具等用品要定期消毒,戒烟戴口罩;

(3)预防:对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对未感染者种植卡介疫苗,可使人产生对结核菌的获得免疫力。

15.肺门影浓密:可分为局灶性或广泛性,前者与肺门淋巴结钙化有关,后者往往与肺门影增大有关,建议CT扫描或请到呼吸科诊治。

16.肺气肿:肺气肿病人如果吸烟,必须立即戒烟。病人应该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肺功能锻炼,每日作扩胸运动.深呼吸10-15次/分。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急性发作,以减少和延缓肺气肿的进一步发展。要注意改善全身的健康情况,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及早治疗。

17.肺纹理增多:有咳嗽、咳痰、胸痛、气紧者,考虑支气管炎性改变请呼吸科诊治。无明显症状者考虑与周围环境有关,无需特殊治疗。

18.肺纹理增重:无不适症状无需治疗,有症状时赴呼吸科就诊。

19.风心病:

(1).低盐饮食,避免劳累,预防感冒。

(2).发生呼吸道感染,及时抗炎治疗。

(3).出现严重心悸、呼吸困难有心衰时住院治疗。

(4).有适应症者可手术治疗。

20.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常见于细菌感染(包括结核性胸膜炎)、癌症、晚期心脏病、尿毒症等。请及时呼吸科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需住院治疗。

21.胸膜增厚:建议胸片定期复查。

22.胸膜肥厚粘连:可定期复查.如有变化可赴结核科或呼吸科就诊。

23.哮喘:(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避免感冒受凉,不吸烟,不饮酒。

(2)保持良好的情绪及心态、切忌悲观、抑郁、愤怒、急躁等。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急躁、悲忧等心理因素,一方面可以使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低下,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迷走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此,注意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亦为防治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

(3)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活动如跑步等,尽量不参加有比赛性质的活动与运动。

(4)应在医生的指导与帮助下尽可能找出过敏源和发病诱因,酌情做脱敏治疗,并尽可能避开这些引起哮喘发作的因素。

(5)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参与有关防治哮喘的集体活动,获取准确的治疗指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在与患友的交谈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学会并掌握简单的监测病情的方法。

24.肋膈角变钝:建议呼吸科进一步检查。

25.两肺纹理增粗,增多、紊乱: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改变。

建议如下:

(1)均衡营养,坚持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2)注意防寒,保暧,预防感染。

(3)用药原则,抗菌消炎,祛痰止咳,必要时输液治疗。

26.慢支并肺气肿:

(1)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素质。(2)坚持肺功能锻炼,每日作扩胸运动.深呼吸10-15次/分(3)避免劳累,防寒,保暖,预防感染.(4)戒烟戒酒.(5)用药原则:抗菌,消炎,解痉,祛痰,必要时住院治疗.

27.慢性支气管炎:

(1)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消除急性发作诱因,坚持锻炼身体。

(2)老年人平时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提高耐寒能力。

(3)积极防治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感冒后,约有80%可引起急性发作,所以预防感冒十分重要。

(4)控制和消除烟熏,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地面要时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吸烟者应戒烟。

(5)坚持肺功能锻炼,每日作扩胸运动.深呼吸10-15次/分。

(6)如有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时及时呼吸内科就诊。

28.肺门密度增高影:建议CT扫描或请到呼吸科进一步检查。

六、血系列检查:

1、肝功两项

肝功两项是体检中一个重要的体检项目,是指肝功能的两项检查。其中的两项是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ALT和AST一般高于正常值两倍才有临床意义,这项检查可以检测肝脏代谢功能以及胆红素代谢是否正常,从而确定肝脏是否受损。

谷丙转氨酶:又名谷氨酸转氨酶,简称AGT或者ALT(正常值0-40)。谷丙转氨酶升高是很常见的现象。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所以,脏肝脏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ALT升高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多种因素能导致其增高。比如各种肝炎、某些抗肿瘤药物或者抗结核药都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的短时间损害。

谷草转氨酶:又名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AST或者GOT(正常值0-37),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是临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各种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ST的升高。

肝病可怕之处,正是在于病人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症状。部分患病者可能会腹胀、胸口闷、食欲降低、伤风感冒、发烧、作呕等,但大部分的肝病患者是没有症状的。所以体检中发现转氨酶增高,应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2、红细胞:

正常男性为(400万~550万)/μL,女性为350万~500万/μL,新生儿为600万~700万/μL。

红细胞数量增多:生理性多见于高原生活、激烈体力运动。病理性常见于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定期复查血系列补查血流变。血液中有形成份和无形成分的增多会增加血液的粘滞性,易促进血栓的形成。因而更要注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监控好血糖、血脂、血压。

红细胞偏低提示贫血,建议服用维生素B12或叶酸,两个月后复查血系列。

甲状腺功能检查项目包括:

(1)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8.37--29.6皮摩尔/升为正常,升高见于甲亢、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应用抗甲状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血清游离T3(FT3)2.3--6.3皮摩尔/升为正常,升高见于甲亢、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降低提示低T3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晚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是查明甲状腺功能的初筛试验。游离甲状腺浓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带来TSH浓度向反方向的显著调整。因而,TSH是测试甲状腺功能的非常敏感的特异性参数,特别适合于早期检测或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环路的功能紊乱。

分泌TSH的垂体瘤的病人血清TSH升高,TSH是甲状腺癌手术后或放疗以后采用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增高:原发性甲减,异位TSH分泌综合症(异位TSH瘤),垂体TSH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降低:继发性甲减,第三性(下丘脑性)甲减,甲亢CTSH瘤导致者例外,EDTA抗凝血者的测得值偏低。

TSH、FT3和FT4三项联检,常用以确认甲亢或甲低,以及追踪疗效。

尿白细胞阳性,尿中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感染,但影响尿液检查的因素很多,故体检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增多时,应从多方面分析,不能简单地作出诊断。

白细胞增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时,通常考虑是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如果不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应做血系列检查,除外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活动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因此尿白细胞增多不能只考虑泌尿系统感染。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蛋白尿(proteinuria)。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此外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对尿中蛋白定性、定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和评价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小儿尿中蛋白量常以≤4mg/(m2·h)计算。各年龄组正常上限值如下

尿蛋白正常上限值

年龄正常上限mg/24h

2~12月155

3~4岁140

4~10岁190

10~16岁250

一般无性别差异,青春前期女孩尿中排出较多蛋白。当超过正常上限时即为异常。当≥40mg/(m2·h)有人称之为肾病范围蛋白尿。依前述发生机理及原发病的部位,蛋白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3.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proteinuria)是由于血循环中某些较低分子量(<6~7万)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并无肾本身病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严重挤压伤的肌红蛋白尿、骨髓瘤及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尿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①是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②是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③是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4.分泌性及组织性蛋白尿(secretaryandhisturiaproteinuria)是由于肾及泌尿道本身结构的蛋白质或其分泌排泄的蛋白质混入尿中由尿中排出而致。如由髓袢升支分泌的

Tamm-Horsfall蛋白、肾及尿路感染时的IgA、某些肾炎时尿中的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补体成分、肾小球基膜成分等可由尿中排出而致蛋白尿。

【单纯性蛋白尿】指缺乏泌尿道或肾脏疾病的确切病史及临床表现,尿沉渣检查基本正常、仅尿蛋白排出量逾于正常者而言。暂时性或一过性蛋白尿(transientproteinuria)系指肾脏正常,但于发热、心力衰竭或脱水时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运动后也可有暂时尿蛋白排出增多,尤多见于青少年长距离赛跑、游泳、足球、篮球等运动后,尿中蛋白一过性增多,通常持续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此类蛋白尿于原发诱因去除后,尿中蛋白即阴转,蛋白也很少超过(十十),但当尿浓缩、尿比重为1.030时,蛋白定量可更高。

1. 2.姿势性或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proteinria)本症是指仅于直立位或采取脊柱前突姿势时尿蛋白排出增加,而卧位时尿蛋白排量正常。又可根据直立位尿蛋白是否经常出现而分为暂时性(或间歇性)及固定性两种,前者指直立位时尿蛋白不一定每次都增加,后者指凡直立位尿蛋白排量都超过正常。直立性蛋白尿比较常见,可见于2%~5%的青春前期的青少年,30岁以后少见。在人群普查中发现的无症状蛋白尿多属此类。其中暂时性者70%~80%,固定性者15%~20%。临床上此类患者多系体检或尿筛查中偶然发现,本人无确切既往肾脏病史、及阳性家族史,患儿肾功能、血生化、B型超声波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项检查均于正常范围。其主要表现即直立位排逾量尿蛋白,但卧位时正常,本症虽大多数属上述暂时性良性过程,但也可能是某些肾脏病的早期表现或是肾脏病恢复期(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应引起注意。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并予以鉴别。本症不需特殊治疗,饮食、活动可如常,平时应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并应作好随访管理。

3.持续性良性蛋白尿此类患者蛋白尿与体位无关,即直立位及卧位时均排出逾量的尿蛋白,但也可于直立位时加重。一般无其他症状,血沉、血液化学、肾功能及肾组织学均属正常范围。在普查中此类可占无症状蛋白尿患者的5%~10%。临床上对持续性蛋白

尿诊为"良性"应十分慎重,因某些肾小球疾病或其早期可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如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肾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常需加强随访及进一步检查。

1.尿潜血是个名称,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的,尿常规中有一项红细胞.如果红细胞增

多(正常是阴性的),以其数量来讲,少数就可以称为尿潜血,而尿潜血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如为阳性,是几个加.一般出现尿潜血要考虑肾脏的问题或者是尿路感染引起的.

意见建议:

尿潜血的原因

一般而尿潜血言归因于下列三项原因,一是炎症,一是结石,再则是肿瘤.关于炎症方面,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除了可能会有血尿发生,尿液检查也会有潜血发生,结石本身不论是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结石,都可能造成潜血,其他情形如生理期时,便秘也可能造成潜血.

另外肿瘤也会引起潜血,如肾,膀胱,输尿管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当然年纪大的男性因为前列腺肥大也因为余尿多,膀胱易发炎,前列腺表面血管充血,加上小便困难,在用力解尿后,可能发生血尿或潜血的情形,事实上,前列腺肥大也算是肿瘤的一种,它是前列腺体的肿瘤,因增生而肥大,所以泌尿道的肿瘤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在此时应做静脉肾盂造影,如果造影没有问题,可以排除移行细胞肿瘤,平时还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如果还是有潜血,应该到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肾穿刺活检.

最令人担心的是肾炎引起的血尿,很多患者包括不少儿童,由于肾脏病变或疾病的治

疗不彻底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出现血尿而找不到原因,此时还可能伴有蛋白尿及浮肿的

出现,此时不应该再单纯的对症治疗,而应该针对肾脏病变及以往病史去专科医院进行复

查及系统的治疗.

2.一般来说,正常人尿中没有红细胞或偶有微量红细胞。尿常规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应少于3个,12小时尿红细胞计数应少于50万个,或每毫升尿中红细胞数应少于8000个。超过上述界限,就可诊断为血尿。所以临床上一般是以红细胞<0-3个/高倍视野为正常的界限。

血尿是指红细胞数数量增多。根据血量的多少及血尿的外观和颜色,它可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正常人每日尿排出红细胞总数<150万。尿标本10毫升离心5分钟后,显微镜下观察,每高倍视野>3个,则称为镜下血尿。当每升尿液中混有1毫升血液时,即可呈肉眼血尿,尿色为洗肉水样或浓茶样,或完全血样,甚至含有血丝和血块。另外,酸性尿时,血尿可呈咖啡色、红棕色;碱性尿时,血尿常呈鲜红色。

如果仅仅是1-2次超标,称为一过性镜下血尿,并不一定表明肾脏有病;如果多次超过正常标准,多属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查清原因,及时诊治。

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

一、尿素氮偏高增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时,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尤其是在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

2、肾前性疾病如脱水、水肿、腹水、循环功能不全等。

3、肾后性疾病如尿路结石或前列腺肿大引起的尿路梗阻。

4、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时,如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血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状况的主要生化检查指标之一。生理性血尿素氮升高主要是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分解,产生大量尿素氮,但这是一过性的。除此外,常见的是肾功能不全。因此建议尿素氮增高时应及时复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

二、肌酐高的原因是由于肾脏受到各种病因的侵犯后,其排泄废物的功能有所降低,造成肌酐等毒素在体内的聚集,从而出现血内肌酐,尿素氮升高,尿中肌酐降低,双肾滤过率下降等,同时患者还会伴有高血压,浮肿等其他症状。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可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它是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还伴有高血压病史。同时血同型半胱氨酸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并可引发多种疾病,因为它可影响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与功能,对正常肝脏功能产生负面作用,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指标对诊断慢性肝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常规检测为好。

治疗建议:叶酸与维生素B6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另外需注意(1)控制好血压在140/90mmHg以下;(2)复查血同型半胱氨酸;

(3)同时建议查血脂、血糖。

同型半胱氨酸是目前全世界最为关注的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独立

强危险因子的新的检测指标,因此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心脏专科医院已将它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并得到了临床医生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鉴于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因此我院检验科追踪科学发展前沿,在临床常规心功能检测中开展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将对我院肿瘤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病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1.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

同型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Hcy)是含硫氨基酸,在细胞内蛋氨酸脱甲基生成。同型半胱氨酸经甲基化生成蛋氨酸,此过程需活性维生素B12及四氢叶酸作为辅助因子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也可经转硫通路生成半胱氨酸,此过程需胱硫酶合成酶参与,磷酸吡哆醛(活性维生素B6)为其辅助因子。当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受阻,同型半胱氨酸就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血液循环。还原形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仅占1%,大部分以氧化型存在,其中80-90%与蛋白结合,5-10%与同型半胱氨酸自身结合(HCY-SS-HCY),另外5-10%与半胱氨酸等结合形成混合型同型半胱氨酸二硫化物(CY-SS-HCY)。通常测定血中总同型半胱氨酸含量(tHCY)。

2.发病机制

高胱氨酸尿症患者尸检病理可见动脉内膜纤维性斑块,弹力层破坏,疏松结缔组织增生,间质细胞部分溶解,线粒体破坏。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

2.1内皮毒性作用

同型半胱氨酸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尤其合并高血压时更易受损,并且破坏血管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机制可能是:(1)自身氧化作用,产生羟自由基、过氧化氢等氧自由基,引起蛋白质损伤,酶、受体功能障碍,以及诱导产生应激蛋白,清除氧自由基的酶活性降低。(2)一氧化氮合成酶受到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产生减少,生物活性下降,使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严重受损。(3)内皮细胞表型发生改变,干扰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结合位点。(4)改变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2.2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同型半胱氨酸可直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fos基因、ras基因、促有丝分裂原、促丝裂素激酶等均有关。并通过信号传导方式,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正常功能。

2.3致血栓作用

Hcy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激活蛋白C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2.4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

动脉内皮损伤,Hc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Hcy可

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

3.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个近年新发现的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十分重要的指标,对预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危险具有重要意义。

3.1冠动脉疾病与同型半胱氨酸

McCully于1969年最先将极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HCY浓度100-450umol/L)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联系,极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由于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转甲基或转硫作用的酶缺陷所致,常见的有胱硫酶合成酶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陷,极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有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栓塞及智力障碍。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大量的实事表明轻微到中度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HCY浓度≥12umol/L,但≤100umol/L)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疾病最广泛、最强的独立的致病因素。1997年人群调查表明,人群tHCY浓度偏高的地区,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增加。1998年对血浆tHCY浓度不同的人研究发现tHCY≥15umol/L较之于tHCY≤10umol/L人群危险系数增加到1.4。1998年对21520位年龄在35-64之间没有缺血性心肌病(IHD)的人群研究,IHD死亡率差异比(oddsratio)由1(tHCY<10.25umol/L)增至1.43(tHCY介于10.25与12.32umol/L)、1.46(tHCY介于12.33与15.16umol/L)及2.90(tHCY 浓度>15.16umol/L)。每增加5umol/LtHCY,缺血性心肌病危险性增加33%,且与血中胆

固醇增加0.5nmol/L危险性相当。同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人同时伴有tHCY升高,死亡率增加。慢性肾病病人,排泄HCY功能降低,血中tHCY增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3.2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及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凝血因子功能,增加血栓形成倾向。同型半胱氨酸可使小动脉血管易于栓塞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粥样硬化形成。同型半胱氨酸活化形式(Homocysteinthiolactone)可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可与载脂蛋白B形成致密的复合物易于被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血管壁脂肪堆积。同型半胱氨酸能增强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胆固醇、高血压及吸烟对心血管的损害。

通过上述机制,同型半胱氨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tHCY≥12umol/L)是冠心病、中风、外周血管粥样硬化及动静脉栓塞的危险因子,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因此测定血中tHCY浓度在临床上意义十分重要。

3.3同型半胱氨酸与肾功能衰竭

进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其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达到正常人的2~4倍,且发生血管栓塞性症状的几率显著增加。

3.4同型半胱氨酸与药物摄入

一些药物如卡马西平、异烟肼,以及一些疾病如恶性肿瘤、银屑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也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

3.5遗传和营养因素所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最大。一是与先天遗传有关的某些生物酶的缺乏,另一个就是体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营养元素的缺乏。这两种缺乏都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其他物质,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6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

同型半胱氨酸与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相关,妊娠中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早期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指标;在体外研究发现,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具有胚泡毒性,从而导致畸胎发病率增加;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还可引起绒毛膜绒毛细胞血管病因而导致复发性早期流产。

3.7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痴呆

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过正常值一倍,患老年痴呆的危险性增加一倍,究其原因可能包括如下两条:其一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影响了神经递质、磷脂等的甲基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神经毒性氧化作用引起DNA损伤促进细胞凋亡。

4.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值和病理值

4.1.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值为5-15μmol/L

4.2.理想值:<10μmol/L

4.3.高于15μmol/L被认为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5.影响因素

5.1性别和年龄

血浆总高半胱氨酸水平存在男女性别差异,可能与雌激素调节Hcy的代谢有关,研究发现女性的水平低于男性。Jacobsen等人应用HPLC检测健康男性血浆总Hcy水平为9.26±1.88μmol/L,女性水平为7.85±2.29μmol/L。绝经前女性水平(8.9±1.0μmol/L)低于绝经后女性水平(10.2±2.5μmol/L),因此有人认为绝经前女性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因素之一。年龄越大其高半胱氨酸水平越高。

5.2饮食和药物

高动物蛋白饮食中甲硫氨酸含量较高,摄入过多易引起Hcy水平升高,蔬菜和水果中叶酸和维生素B含量高,往往有助于降低Hcy水平。药物中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易致维生素B6缺乏,氨甲喋呤、三乙酸氮尿苷等抗肿瘤药物由于抑制叶酸代谢可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青霉胺可降低血浆Hcy水平。

5.3某些疾病状态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并且与血清肌酐值呈正相关。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测定Hcy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牛皮癣等患者均可有轻中度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高半胱氨酸浓度越低,你的身体就越能保持完美的生化平衡,从而使自己更完美。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精力、更好的耐力及忍受力,更清醒的头脑、更少的感染和更好的皮肤及体重控制。因此,如果不保持高半胱氨酸浓度较低或在平衡范围之内,将遇到下列问题:

(1)加速氧化及衰老;(2)损伤动脉;(3)削弱的免疫系统;(4)对大脑的损伤及降低智商;(5)增加疼痛、炎症及血栓;(6)易患癌症及解毒问题;(7)加速衰老的大脑;(8)激素问题;(9)维生素B的缺乏;(10)SAMe的缺乏。

因此,高半胱氨酸是人的最重要的健康指标。

检测血小板意义

血小板是人体内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及栓塞。

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

1、血小板偏高,健康人是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运动后增高;女性月经后增高。病理性的有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血小板增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2、血小板偏低:血小板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导致血小板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等。二是体内产生血小板不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癌或其他癌症等。

血小板过低的病人,常见的症状是皮下及粘膜部位如鼻、口腔牙齿容易出血,而关节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血小板过低的情况可通过验血系列。

1、什么是血脂?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大部分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甘油三酯恰恰相反,大部分是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是人体自身合成的。

2、什么是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3、高血脂的危害?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果血脂过高,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4、哪些人易患高血脂?有高血脂家族史者;体型肥胖者;长期高糖饮食者;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习惯于静坐者;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

5、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

6、调节血脂三大法宝:调节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1)调节饮食结构的原则: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2)增加维生素、纤维(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3)具有降血脂的食物:大蒜、生姜、茄子、山楂、柿子、黑木耳、牛奶等。(4)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戒烟、限酒、坚持有氧运动。

7、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服用降脂药物不仅降低血脂,同时也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降脂治疗最根本目的是预防、延缓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说明目前或既往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如目前存在食后上腹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