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一、概述

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占真菌壁成分50%以上,是真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或称为真菌的分子标志物。(1,3)-β-D-葡聚糖特性:1、对热极为稳定,高压121℃并不能使其灭活。在念珠菌和曲霉菌细胞壁中含量较多,对G试验灵敏。2、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它体液中含量增高。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系统可将其清除。3、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因此能区分定植和感染。G试验是检测人体体液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lucan)的试验,故称G试验。

二、标本要求

1、应使用无菌、无热原的真空采血管,推荐使用BD真空采血管。

2、标本为血清。

3、标本采集应无菌操作。

4、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血清分离。血清在室温下6小时内检测部影响检测结果。

5、按照3000r/min(1600g),10min的规范方法分离血清。

6、黄疸、溶血和乳糜血应视为不合格标本。目前公司尚未生产针对其他标本如脑脊液、胸腹水、肺泡灌洗液的处理液,故不建议开展,不能用处理血清的处理液处理其他标本。三、试验局限性

该试验不能用于隐球菌和接合菌(毛霉、犁头霉和根霉)感染。对于黄疸、溶血、乳糜血标本,可干扰试验结果。

假阳性原因有

(1)污染(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

(2)应用含有葡聚糖的纤维素膜进行血液和腹膜透析患者

(3)手术中使用的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

(4)静脉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5)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6)抗肿瘤类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

(7)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药物、多粘菌素、厄他培南

(8)蘑菇类食物

(9)新生儿足跟采样

假阴性原因有:

(1)近平滑念珠菌感染

(2)免疫复合物形成

(3)使用某些抗真菌药,如卡泊芬净,该药能非竞争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

(4)标本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超过6小时)超出可报告范围结果处理:标本测量结果若小于10pg/ml,以<10pg/ml表示;标本测量结果若大于1000pg/ml,以>1000pg/ml表示,不建议再进行稀释检测。

四、结果判断

---------------------------------------------------------------------------------------------------------------

诊断值血清临床解释

---------------------------------------------------------------------------------------------------------------

阴性值<60pg/ml 无宿主因素和临床表现可排除侵袭性真菌感染

阳性值>100pg/ml 有宿主因素和/或临床表现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如不具备宿主因素和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也

不要轻易诊断

灰色区间60-100pg/ml 结合临床动态观察

---------------------------------------------------------------------------------------------------------------

危急值:尚不明确,建议将G试验两次阳性结果作为危急值报告。

五、临床意义

趋向性诊断

1)针对IFI提供早期有效筛查,为临床诊断及对症治疗指导方向。

2)建议G试验可作为入院筛查的诊断手段,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方向,及时治疗。

阳性意义:

1)可以检测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但是不能区分真菌种类;

2)阳性结果指示有IFI的可能,可以区分定植和感染;

3)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真菌药物;

4)动态监测可以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的疗效。

阴性意义:

1)据研究资料显示,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检测阴性预测值为100%。建议作为入院筛查的有效手段,可以快速排除IFI的可能;

2)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药。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简称为IFI)的患者越来越多,其致死率与发病率逐年攀升,在医院的感染的占比中达到了8%至15%,究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致使实施实体的器官移植患者愈加增多,由此导致的真菌感染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发病率为20%至40%, 而近些年全世界社会人群的老年化,导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愈加广泛,这些同样使 得IFI的发病率增高。虽然科技发展使得治疗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 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广大的患病患者,详情如下: 一、IFI的现状 本文对IFI的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主要分为两点,具体如下:(一)病原学变化: IFI中常见的病原菌就是丝状真菌和酵母样的真菌,丝状真菌中为主的是以曲霉,酵母样的真 菌中为主的是念珠菌,IFI的病原菌占比中更高的是酵母样的真菌,为91.4%,念珠菌的病原 菌中以白念珠菌最多,占比为40%至60%,引发念珠菌而导致的菌血症的因素有:胃肠道相 关的大手术、早产儿、血液病、血液透析、大于七十岁的老年人、肾脏出现功能性衰竭、使 用广谱类型的抗菌药、ICU长期住院患者等。但近些年曲霉病原菌的感染也在逐渐增多,占 到了IFI总体的5.4%至20%,烟曲霉是引起感染最多的病原菌,次之为黑曲霉和黄曲霉,最 少的是土曲霉和焦曲霉。(二)发病率的提升:尽管科技的进步使得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 不断更新,治疗药物的药效也更加显著,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然在不断提升。据某国外机构统计,IFI的致死率增加10%至49%,患者住院的时间增多了三至三十小时,根据我国 监测感染的网站中的数据分析,IFI的比例已经高达17.1%至24.4%。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其病情恶化后极容易患上IFI,致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其中30%至40%为念珠菌感染,50% 至100%则为曲霉菌感染。与胃肠道相关的大手术和器官移植是导致患者感染IFI后而死亡的 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大气和人体的肺部相通,肺循环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使得在肺 部出现IFI的感染也极为常见,次之是胃肠道与泌尿道,由此出现的患者多因为环境因素和职业等原因所影响。 二、诊断标准 人体的血液和组织遭受真菌入侵,并且长期盘踞其中进行繁殖和生长,由此而导致的 器官功能性障碍、炎症反应和组织损害的病变和其生理过程叫做IFI。IFI在临床中并没有特殊的患病体征和症状,由于临床中对于此病症的诊断方法并不全面,对于影像学等相关资料也 比较缺失,所以对于早期的临床IFI诊断很是不顺利,而IFI的治疗更多在于早期的一个及时 的确诊和治疗,这使得医院的临床相关医师对此病症的治疗更加艰难,后经过医疗的长期发展,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过去治疗IFI的三大疑难点(临床标准、微生物标准和宿主因素)进行分层的相关诊断,包括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后续经过2006年、2007年的相关组织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确立了IFI的诊断由微生物学的相关检查、 临床特征、人体组织的病理学和宿主因素四个部分来组成,而其诊断分级为拟诊、临床诊断 和确诊。 原发性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简称为IPFI):此标准不包括由过敏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的真菌感染和真菌寄生。分为两种:继发性与原发性,继发性:由于免疫等功能损伤或 者宿主因素而导致的感染;原发性:无或者有相关临床的症状、免疫等功能没有受损伤的感染。在临床中继发性的相对较多。临床特征对于IPFI的拟诊相对重要,无症状时不可拟诊。 对于恶性肿瘤、重症以及血液病的患者,则至少有一个是宿主因素才可以进行诊断。 三、IFI的预防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以及血行播散导致的全身皮肤黏膜感染,过去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现统一命名为IFI。 【IFI诊断】 儿科IFI的诊断尚无标准。根据2010《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以及欧美国家有关诊治指南,IFI 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 分级诊断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别:1.确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2.临床诊断: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3. 拟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 【IFI治疗药物】 1.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

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 1)静脉滴注:①两性霉素B 0.5~1mg/(kg.d),开始先以 0.1mg/(kg.d)给药,逐渐增加到足量。②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适用于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的患者。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mg/kg,L-AmB为3~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滴注。 2) 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病情严重或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01mg,用蒸馏水稀释后缓慢注入。以后每天1次,剂量渐增,约1周内增至每次0.1mg。以后每隔1~3天增加0.1mg,直至每次0.5mg为止,不超过0.7 mg。 2.伊曲康唑: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4mg/(kg.d)开始,可逐渐加量至12mg/(kg.d)。 3. 5-氟胞嘧啶: 适应症:敏感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用法:50~150mg/(kg.d),分4次口服。单独应用易导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