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课堂是充满未知的,在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

(1)数方格中的得与失。

教材中所设计的数方格的过程是紧跟上图中的花坛来的。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后画在了方格纸上,让学生把方格纸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来数。这与学生以前的数法有了细微的差别。再加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时我让邱泽昊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结果在数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如果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所以说这个地方我处理的不是很好。

(2)数学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之前,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而

且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剪的平行四边形要不一样。课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把平行四边形的数据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思考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通过思考,汇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但使他们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这对于以后学习图形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方向。在课堂上,我还觉得练习的密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够巧妙,在今后的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的设计和处理。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通过同学的座位导入,说出同学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XX 同学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出示了淘气所在班级的实物图,然后通过电脑演示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的过程。最后我把点子图的各个点用横线和竖线连接起来,然后点子图的各个点逐渐缩小,直到缩到与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一样大为止。通过电脑的

演示使学生亲身感知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的变化过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教学中我应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谈论,学生找到了许多中简单表示第3列第2行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适时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了数对表示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简洁性。 4、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了“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思想。从导入部分介绍学生开始,到引出淘气所在班级的情景图,然后引出新知识的探讨过程,最后设计了寻找班级的数对以及寻找宝藏的游戏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教学结束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讲完课后总觉的有些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 2、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自由活动不够充分。在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又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留下自己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时间。 3、在教学中对(4,2)和(2,4)容易搞混的问题没有重点强调。 4、本节课缺少拓展和拔高的问题的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点搬家;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以及整数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第三步,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在每节新知教学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容乐观。出现方法上的错误、计算上的失误错误现象。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懂得课堂既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本单元的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以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以本班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始终积极

小学数学_《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版)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对前面已经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但与前后的知识联系比较少,相对来说比较独立。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学生在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座位引出本课,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坐的非常端正,笑容也非常自信。他的位置是第竖排,第横排,大家说他是谁啊?(生说不准,会指认出好几个学生,这时可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同学)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说的很清楚啊,在。。。。。。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避免呢?生小组讨论。对了,因为缺少了统一的规定,其实在我们数学上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有规定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己的座位比较熟悉,所以教师从课前谈话入手,让学生找出坐的好的同学,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队列图 这是夏天同学们走进军营的队列图,我们就以这个队列方阵为导引学习数学上规定的确定位置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是在图的前面观察是吗?师手指这是什么?(列)这呢?(行)按照你的习惯,数列的时候从那边开始呢?(从左边开始)课件演示第一列,第二列……数行从那开始数?课件演示行。那现在我们就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这样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5

五年级上册数学: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大庙小学杨海燕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教学 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师事先在黑板上写上位置,然后:XXX,请你描述一下你现在的位置,XXX,也请你说说你的位置; 师:他们介绍自己的座位,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说,师小结:他们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既提到了自己所在的横排,也提到了自己所在的竖排,提一个行不行?生:不行。师:所以在教室平面内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2.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确定位置的例子,你能举例吗?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以站在讲台上,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出示课件平面图,展示,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在平面图上看就是从下往上数。 3.师:你能用第()列第()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生自由说 二、新授 (一)认识数对

1、师:除了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你们想知道吗?生(想);那就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去寻找答案吧!请自学数学书19页自,并思考。 (1)数学上用()表示物体位置 (2)()由()个数组成,第一个数表示(),第二个数表示(),两个数要放到()里,并用()隔开。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在位置前加上用数对确定。 (3)你现在在教室的位置是第()列第()行,用数对表示是() 此处多抽一些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的意思, 师:在平面图上你能确定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例1主题图,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师板书,问:王艳和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时都有4和3,为什么他们不在同一个位置上呢?生:虽然他们数对是都有4和3,可表示的意思并不同,既不在同一列上,也不在同一行上,所以他们肯定不在同一个位置上。师:你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二)介绍数对的数学史 向这样把两个有顺序的数组成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数学表达的简约之美。这么伟大的发明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吗? 数对是由17世纪欧洲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笛卡尔便把蜘蛛的位置作为开始,标为(0,0),然后使用数对表示出了蜘蛛网上所有的交叉点。再后来又通过数对发明了直角坐标系,为近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祝老师建议同学们仔细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笛卡尔哦! (三)教学在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两个数对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师板书: (3,1)(3,2)(3,3)(3,4)(3,5)(3,6)(3,7)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说:他们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的第一个数是相同的; 师:说明什么?

五年级上音乐教学反思农家乐_人音(简谱)版

农家乐 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彝族民歌。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用歌声表现彝族的风土人情,展现彝族歌曲的独有魅力。4/4拍羽调式。全曲根据音乐情绪分为两段体结构。前4小节为第一部分,后4小节为第二部分。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的描绘了彝族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的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学生对于节奏欢快的歌曲学唱起来都是较快,但我疏忽了歌曲自身的难度,前面的内容讲解过多而歌曲的教唱相对就少了些。在提问“赶圩”是什么意思?“啊哩哩”又是表现什么情绪的?然后出示小卡片复习四分音符节奏、二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再学习十六分音符节奏、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然后听歌曲根据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分为两部分教唱歌曲。 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是学生一节课要能较完整的进行演唱的。但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唱的歌词含糊不清或音高不明确。课后我和同组老师进行了交流,节奏练习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是要求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教授新课时只要结合课本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就好了。

通过《苹果丰收》的教学来看,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去进行初步的自学歌曲的能力,当然这也是要在来势的指点下来完成,而并不是学生完全的自学。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吧。本节课我也是从这点出发来考虑的课程安排,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朝鲜歌曲,所以首先是进行反复听歌曲,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歌曲的情感以及歌曲唱法上的区别,在这里学生们都很快就能抓住歌曲情感上的主题思想。通过课件了解朝鲜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以感受本歌曲的异国风格。在学生们抓住歌曲的特点之后便很快学会了第一部分的齐唱,而难点是后半部分的二声部合唱,学生们不容易形成和声的效果,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的教学设计上有些不足,没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让学生演唱时达到和声的效果,在此还有待经验的吸取和教学的磨练,并且要以学生为主题,以参与艺术时间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四、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既是认识了方向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础。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有着较大的作用。教学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回顾本节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优点: 一、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座位”是本节课的重要的学习资源,本节课力求把这一教学资源用足。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自己的位置,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一种新的数学表达形式“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这样设计,最大限度地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究“数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彻这样一个原则: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更加开放的课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如:让学生说位置,让其

他同学来猜一猜;又如让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探索、思考、猜测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 三、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下,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与生成。课前,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并想出如何应对。经过周密考虑,备出详细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再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整堂课,多次让学生说位置,其他学生猜猜“他说的是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再如,在学生汇报表示小青同学位置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展开后面新知的教学,使环节之间连贯自然。 盘点不足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的确,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难以释怀。 一、评价方式单一 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它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在课堂上,我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缺少的学生之间的评价,所以这一方面还需改进。 二、没有让准确地“数对”再现

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五年级音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围绕主题进行鉴赏与表现 表现“船夫号子”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选择了《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体会号子风格,将划船及号子声“嗨”结合到歌曲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用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学生的感受会更深,理解会更好。最遗憾的是,由于前面新歌教学上浪费了时间,所以创编歌词就没能进行,变成了课外练习了。 这节课以长江之声为主线,贯穿唱歌、鉴赏、表现,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感受、体会。一节课里有让自己欣喜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不足”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梅花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拟写人: 1、《认识负数》 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问题“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呢?”,从而引出负数。这样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而例题二,由于前面在认识气温时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环节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知识,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这在例1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负数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而且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不但巩固所学内容,更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不足之处:对于刻度的教学,可能还不够详细,后者说还不到位,学生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你能接受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还是要细致,到位。 2、《面积是多少》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整 格和半格)的方法去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了,这节课要通过学习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铺垫。 (一)成功之处: 1、总结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明确而综合:(1)分一分,数一数(分割法);(2)移一移,数一数(平移法);(3)数一数,算一算(数方格);(4)估一估,算一算(估算法)。每运用一种方法总结依次,让学生看看什么样的图形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其实(1)(2)都是平面图形,(3)(4)都是生活中的实物。 2、充分展示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每部分都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尽量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再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失败之处: 1、小组讨论有些流于形式。在没块教学中先出示题目与图形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些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对讨论也是流于形式,搞不清到底讨论什么:是方法还是答案?如果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的效果会好很多。 2、时间分配不恰当。“分一分,数一数”相对其余三部分是较简单的,而我却用了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而缩短了“移一移,数一数”这种重要方法的展示与教学时间,而且没有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3、操作不规范。“移一移、数一数”中平移应是在同一平面内上下、左右移动,学生用手把剪下的三角形拿出来又放到缺口时没太在意,其实这已经不是平移了,看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及时予以纠正,注意操作规范,否则会形成学生认知错误,认为这样也是平移。 4、没有多媒体运用。因为准备匆忙,加上水平有限,“平移”总做不出动画效果,所以半成品的课件上课时并没有用,这是很大的一个遗憾。本身是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际操作,而挂图太过平面与静态,没有多媒体效果好。以后要多研究教材,准备充分,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 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 的价值观,本册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进入三声部合唱练习。 2、巩固小学期间学到的全部歌唱知识。 3、注意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全册总课时:32课时 五年级第九册音乐教案1.1 节第一课 朝夕 通过本课这一题材主题的两个作品,以体现“音乐及自然”的人文 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师弹琴 讲新学期要求 教师伴奏 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 2.再播放音乐主题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表示吗?”复听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 4.欣赏全曲(时间不够可省略)。 5.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 1.播放范唱设境 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认真听再分析 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教师伴奏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教师指导 5.教师弹琴伴奏下, 6.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7.教师播放伴奏带 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五年级第九册音乐教案1.2 第一 课朝夕

通过本课这一题材主题的两个作品,以体现“音乐及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师弹琴讲新学习要求 教师伴奏 1.导语:“上节听了外国的…《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4.播放《渔舟唱晚》第二部分。唱师生问好歌 学生可分组分段演唱 聆听并回答问题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欣赏并回答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六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六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教学反思2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1

“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1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平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

五年级上音乐教学反思可爱的家_人音(简谱)版

可爱的家 《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在80年代台湾泄气的校园民谣中,成为深受大家喜欢的歌曲之一,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是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前深挖教材,巧妙构思,课前互动,灵活多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将节奏贯穿整个教学,用节奏为课前准备,从易到难,并学习新节奏,为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做铺垫;二是抓住歌曲的学习,让学生理清歌曲节奏,分段学习,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演唱要求来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地方,仔细,逐个解决。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欣赏澎湖湾的美景引入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欣赏提高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通过初听,再听熟悉歌曲的旋律,学习第一段歌曲的时候,采用了按照节奏念歌词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读节奏,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完整首歌曲,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课堂教学气氛也较活跃,充满激情的演唱也感动着我,学生们在本课的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虽然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还是有颇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丰富,语言过多难免有些累赘,与学生的互动还是欠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男生,G大调的歌曲音似乎高了一点,教学前没有及时意识到,应该可以再降一个调演唱。在演唱过程过,只注意到了节奏要把握,情感要把握,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歌唱气息,学生后来气息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与纠正。 总之,本课教学环节较流畅,目标明确,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改正,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调味师”和“魔法师”给学生们带来教学上更大的快乐。 《牧场上的这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副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本节课以聆听音乐为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歌(乐)曲的风格。 上课伊始让学生聆听绿箭口香糖广告主题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投入状态。在学习弱起小节的演唱及附点四分音乐的演唱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了游戏法——闯关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化难为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