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_袁杭海_何立群

贵在坚持,打消患者顾虑,鼓励患者重建治愈的信心。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疗法通过打破情感与肠功能的负反馈环而减轻症状,主要有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松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其中,催眠疗法不仅可改善IBS患者近期症状,对远期预后仍有良好的控制效果[6]。

4病案举例

张某,女,37岁。反复腹痛、腹泻4年,大便4 5次/d,大便稀溏或夹完谷。平素抑郁少言,每因情绪不畅或进食油腻后加重,脘腹冷痛,得温则减,形瘦,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多次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腹部B超未提示明显异常。黄德铨教授分析此患者平素久思过度,耗伤脾阳不,温运失司,故大便溏泄,脘腹冷痛。土虚木乘,故情绪不畅时病情加重,脉弦。治拟温运中阳,抑木扶土,药用:党参20g,黄芪20g,白术20g,茯苓20g,白芍30g,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19);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ZYSNXD-CC-YJXYY)

作者简介:袁杭海(1990-),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肾脏病。

通讯作者:何立群(1959-),男,上海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肾脏病临床研究工作。肉桂20g,干姜10g,高良姜10g,加山楂15g,蒲公英15g,防饮食日积化热。黄德铨教授嘱患者平素多与家属亲友交流,外出散心,保持心情舒畅。考虑“怒胜思”,建议患者可多观看国外警匪、动作等题材电影。患者服药14剂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每日大便次数减少,粪质渐成形,且观察患者开始主动与医生沟通,情绪好转不少。但诉夜间不易入睡,多梦。保留原方剂量,加用安神15g,养血之夜交藤15g,当归15g,酸枣仁15g,仍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服药。三诊时,诸症皆轻,大便成形,2 3次/d,可见患者面露微笑。守方化裁服药30余剂,大便调,1 2次/d,腹痛未再发,体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王佳薇.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5(4):56-58.

[2]熊炳成.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2,27(1):87-89.

[3]李亚.试从中医五脏情志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29-130.

[4]朱传伟.朱鸿铭治疗顽固性五更泻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9):709-710.

[5]王建康.《伤寒杂病论》中白芍双向调节作用浅议[J].河南中医,2005,25(8):9.

[6]李金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416-418.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6.06.014

海派名医童少伯临证医案探幽

袁杭海,何立群

(上海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21)

摘要:海派名医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童少伯先生一生临证讲求治病求本。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治疗上讲求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大法。疾病初期也必当扶住正气,以防疾病传变,伤及根本正气。童氏临床积累大量用药经验,尤善用清热补写之品,疗效卓越,其经验可供从医者研习。

关键词:名医经验;海派名医;湿热病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6)06-1166-02

童少伯先生师从丁济万先生,深受孟河丁氏医派的影响,为“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海派中医近现代自成一派,深受西方医学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先驱典范,对于先辈遗留大量宝贵精神遗产,及时的挖掘、传承海派中医精髓,同时发扬创新海派中医临证经验,对于当代中医诊治具有时代意义。童老先生前临证医案手稿《有见必录》《随笔录》,吾等后辈细品读之。童老先生在识病辨证、组方用药独树一帜,各具特色,不拘泥于经方、验方,可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今试述童老先生之临证经验,以启后学研读先生理法菁华之门牖。

1童少伯中医临证理论浅析

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追根溯源,对于患者的诊疗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加以辨证论治。中医诊病用药灵活多变,可同病异治,亦可异病同治。证候分析乃中医治病之本。童老先生治病,讲求“证随法出,法随证立”“以法潜方”。通过四诊合参了解疾病本质。同时童老治病很讲究遵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讲求“天人合一”,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对于疾病产生发展的机理,用药也多选用当地特有药材。童老先生居于江南,深知江南地处南方,属火,其性炎上,久居此地居民,素体易气虚,阳虚,部分患者气阴两伤,所以用药上不可过用大寒大热之品,以护其正气,以求其生。

2童少伯临证探幽

童少伯先生临证医案存有《有见必录》《随笔录》。其中各医案,所收录患者大抵正虚邪凑,“湿热羁留为患”,经曰:“正气寸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热之邪患者,大体素体阳虚,虚实夹杂,湿

热蕴结,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难去除,如若不加以审证分析,易导致阴阳俱损,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复杂。南方潮湿闷热,患者本身素体偏气虚阳虚,经中有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互根,患者多阴阳俱虚,实为难治。

3童少伯医案四则

3.1湿热崩漏-当清补并重童老先生生一直强调,治病求本,不可一为对症治疗,对于实邪患者,不可一为功邪,即使在邪病初期,也不能“急则治其标”,此法过于急功近利,实乃医生大忌。童老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童老提倡的主要治疗手段。如:“胡右,崩漏淋漓不药愈,身着腰筋酸痛,崩漏不止,舌苔黄腻,脉弦数”,此按中,患者崩漏不止,腰膝酸软,舌苔黄腻,此乃虚实夹杂,患者当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湿热未标,迫血妄行,阴虚为本,阴火暗耗,下劫肾元之火,相火妄动,乃成不药逾,急则治标当先固崩止漏,同时有当注意不可过用收涩之药,避免关门留寇,同时还应固护其正气,当清补为妙,不可滥用滋腻之品,使得湿热加重。童老先生治以清热化湿,同时又补虚培元。方用四物打底,归身行气补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使新血得以化生。将熟地巧妙换用生地,其滋阴之力不如生地,但究其证型,下焦肾元亏虚,但湿热之邪为患,但先以清热化湿为主,生地清热滋阴,且不会过于滋腻。白芍酸甘敛阴,滋肝肾之阴,且酸收之性较强,肝肾互滋。佐以杜仲、桑寄生,以达滋补肝肾,强壮腰膝之功效,从而可固崩止血。同时针对主要下血症状,以蒲黄炭,炒丹皮,黄芩,炒蓟,藕节等凉血化瘀止血,以达祛瘀生新止血之效。童老先生在治疗湿热出血疾病之中除了加入收涩止血药以外,还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药,如藕节丹皮。童老认为出血疾患不可一位收涩,所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一位收涩,新血无法化生,且湿热之邪易积聚体内。童老先生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乃对证治疗而非对症治疗。

3.2湿热腹痛-清热利湿,补泻并重童少伯先生认为阳明湿热证,对于南方患者,过用承气之品只会徒增正气损伤,加重症情,后期会伤阴化燥,久病成习惯性便秘。又如:“杨右,伏温挟瘟热蕴结肠府,湿遏热伏,发热七天,有汗不畅,口干引饮,胸闷不舒,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滑而数。”患者湿热为患,下迫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湿热,肺部也受到影响,所以会有二变不爽与上焦症状同时表现的情况。童老先生对于此患者拟清热淡渗利湿为治疗大法。此患者证候因上下二焦症状具显,童老在潜方用药,更加倾向于清下焦湿热,以赤茯苓,飞化湿,桔梗清下焦湿热,使湿热从二变中走。同是加以广藿梗,陈佩兰等芳香类药物,一则是选其芳香化湿,二来则是取其“辛能散能行”以开宣上焦之气,以发汗液。经中有云:开鬼门,洁净府。经中云:“上焦之热当发汗乃逾,下焦之热当利小便乃逾。”对于本案,很多医师受现代医学影响,之诊病治疗过程中,常常不是辨证论治,而是辨病论治,对症下药而非对症下药。喜好用龙胆泻肝汤,苦寒直折,苦燥湿热之邪气亦或是承气汤类峻下,殊不知,患者素体正虚存内,这样可能会造成正气虚损,不利于康复。童老先生在中医治病中当如孙氏所云:“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对待疾病,要审因论治,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3.3筋脉拘急-从本论治如“孙左,发热,胸闷,纳食减退,不便,大筋软短,小筋尺长”。患者初看症状,一派热像,同时兼见脉道不利,筋脉拘急不利。但看童老先生开出方药,威灵仙,牛膝,当归,药多偏温热之性,且方中无甘寒之药以制约其甘寒之性。并且童老首要治疗的就是筋脉拘急,但是筋脉拘急实乃湿热热邪所迫,应当清其湿热为先。再在细读之下,患者筋脉拘急,湿热下注,用全当归,威灵仙,牛膝是因其药别的特性,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全当归乃行气补血要药,药量一钱,实乃配伍之用,方用云茯苓,茵陈乃清其湿热,童老在对待湿热上更倾向于清热化湿,而非清热燥湿,苦寒直折之法。用木瓜,威灵仙,丝瓜络,秦艽均为通利洛道,以缓解筋脉拘急之症。总体说来对患者治疗上还是遵循清热化湿,舒筋缓急之法。

3.4湿热吐泻-从脾论治,扶正祛邪又如:“曾功,两揖连理汤加味,呕吐泄泻的止,身热退而自汗出,舌厚腻,脉象濡滑,今拟和胃宣化。”此案中患者乃疾病后期转归,正胜邪退,邪正交争,汗出热退脉静。疾病预后可。患者目前有自汗,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症状,表明热势随退,但是正气已虚,无法固摄津液,迫津外泻,同时患者湿邪为患,此乃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但是此处脾胃虚弱乃是湿热困扰所致,应当与素体脾虚做区分,《脾胃论》中曾有论述:“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地,脾胃也。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所以在潜方用药时当固护卫气,运脾化湿,使得湿热去而自汗止。童老先生以白术为君药,以生气,固护卫表,同时可以补气运脾化湿,配以薏苡仁,云茯苓等淡渗利湿之品,以醒脾化湿,佐以陈皮半夏等燥湿之品以辛温枯燥而祛湿建脾。童老方中用了灶心土,灶心土又名伏龙肝,乃收涩之药,湿热病后期,如过用收涩之品,易闭门留寇不说,灶心土性温,易与体内之湿相互结合,使得湿热之邪留恋机体。在《本草便读》中对伏龙肝是这样描述的:“具之土质,得之火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在此病案中,童老考虑患者脾虚自汗,当用灶心土以温云脾阳而止汗,此处乃佐药,温热之行不会太过。同时还用芸曲做使药,一则固护卫气,二则健脾消失,达到以食养胃只说。

4总结

童少伯先生临证用药遵循内经法度,强调正气对抗外邪贯穿疾病始末,所录医案有古人遗风,耐一时无法悉知,不能妄加陈述,还待日后勤加苦学,慢慢体悟。古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悟”字用的极好,中医当悟,医学当悟,“读经典,做临床”。从前人经验走出去,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医。在临床行医过程中谨记:“全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参考文献

[1](战国)佚名.黄帝内经(中医四部经典大字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0-284.

[2]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3:30-300.

[3]李杲.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96.

[4]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0-250.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 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中风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

(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

医案六则投影(学生)

醫案六则 [题解与说明]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著名医案介绍:医案古称“诊籍”。 1、以病为纲合编 江瓘·《名医类案》,收集明代以前历代名医验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以明代以后医案为主,本书温病医案较多。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收集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 民国·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医案为作者登报征集,经作者精选,按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内容顺序排列。 2、以人为纲合印 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含尤怡《静香楼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张仲华《爱庐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 民国·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3、个人医案 清·喻昌《寓意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门人华岫云整理而成。徐按很精采。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 清·吴瑭《吴鞠通医案》 清·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清·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一) 本医案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本案记述仓公诊断齐王侍医遂“病中热”的情景,劝告不可服用五石,并阐明其危害性。 练:通“炼”。动/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名/白色的熟丝→形/熟练。 不溲sǒu:小便短少。 臃:非“癰”的异体。

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介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以阴石治阴病,以阳石治阳病。 陰陽水火之齊:药石有寒性柔剂,有热性刚剂。 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阴虚内热就用寒性矿物药组成的柔剂治疗它。 远:背离→错误。 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语译:确立诊治疾病的标准(树立治疗法度,建立治疗规矩,确立治疗准则),结合病人色脉等外部症状、病位在表在里、病性是实是虚、病势是顺是逆,并参考病人脉搏动静与脉息相应情况。才可以据这些讨论疾病。 陽疾處内、陰形應外:真热假寒证。 辟:“襞”bì的古字。闭阻 宛气:指郁结之热气。宛:通“郁”,郁结。 二陰應外、一陽接内:与“陽疾處内、陰形應外”意同。 俞:“腧”的古字。 经纪:纲纪。 习:熟习。 (二) 本文是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治伤寒病案。强调治疗伤寒病须“循次第”,顾及病证的表里虚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引伸为烦躁、烦闷。 麻黄证:即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是有关麻黄汤证的主要表现和治疗条文。 尺迟弱:指寸口尺部脉跳一息不足四至。此指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禁用汗法。《伤寒论》第50条。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调荣:调和荣血。荣—营 尺部方应:寸口脉中尺部脉才应手→气血已旺,荣血调和。

【推荐下载】《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4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 篇一: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 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 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 视,三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 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 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

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 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 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4、体虚感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⑴气虚感冒 2、风热感冒治法:益气解表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参苏饮加减 方药:银翘散加减⑵阴虚感冒 3、暑湿感冒治法:滋阴解表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方药:新加香薷饮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 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时机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习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习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

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亲密,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沉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名中医医案-陆宏

杨巍名中医医案 记录:陆宏 一般情况:姓名:陈某性别:男年龄:31岁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2018年3月2日 主诉:肛旁肿痛伴发热10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大便泄泻,自述近期因公司业务繁忙,应酬偏多,10日前突觉肛旁肿痛难忍,肛门有烧灼痛,持续加剧,伴有发热、全身不适感。遂至外院就诊,予抗生素及退烧药对症治疗后疼痛略有缓解,遂至我院就诊。 刻诊:患者现肛旁肿涨疼痛,伴有发热38度低热,大便稀薄晦臭,伴有脓液便,小便赤,纳佳,夜寐欠安,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 专科检查:截石位7至4点肛缘后侧皮肤红肿,肿块微微高出皮肤表面,色红暗,皮温高,触诊指下有波动感,压痛(+),肛门指诊可及饱满感,范围大,直肠腔内饱满感无上限,压痛(+),指套无染血有脓液。 辅助检查:暂无。 诊断:中医诊断:肛痈病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肛周脓肿 治则:清热化湿,透脓散结 必要时切开引流 方药:肛痈方加实证肠炎方加减。 紫苏梗15克藿香梗15克马齿苋30克茯苓12克 山药30克黄连3克白芍30克白术炭9 苍术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扁豆衣10克 豆蔻6后下陈皮6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粉3克冲 黄芪30克 ×14贴 医嘱: 1.煎药方法: 中药倒入药罐,头煎加温水500ml,浸泡2小时后大火煮沸,小火煎煮20分钟左右,取汁;第二汁也煎三十至四十分钟,然后去渣,将两煎相混,小火浓缩至

400ml,分早晚两次顿服,日一剂,药粉吞服。 2.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3. 禁忌食物: 生冷油腻,海鲜发物。 二诊:2018年3月16日 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现一般情况可,无发热,但大便次数仍多,质稀。小便可,纳寐安。专科检查:视诊截石位7至4点肿块范围较前次缩小,无波动感,压痛 (-),指套无染血无脓液。 上方加芡实9克诃子9克防风炭9克葛根15克。预约磁共振检查。 ×14贴 【辨治分析】: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大便稀薄是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对于肛周脓肿的及时和恰当的处理,有可能会降低肛瘘的发生,降低肛瘘发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率和生活质量。患者肛旁肿痛,此系患者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醇酒之品,致脾胃受损,失于健运,火毒蕴结,导致脏腑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成脓,临床表现为肛旁肿痛不适。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数,亦为火热之象。脉滑和舌边齿印为水停之象,四诊合参,故证湿热蕴结。 此方清热化湿,透脓散结,本方以黄芪为君,黄芪还具有托脓之功,乃“疮痛圣药”。臣以皂角刺和穿山甲,透脓散结;又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奏清热之效。脓为气血所化生,必耗气伤血。结合患者平素肠炎泄泻表现,以马齿苋、豆蔻、苍白术、山药、陈皮、扁豆衣等诸药合用,健脾化湿,并用紫苏藿香梗行气化湿,全方补泻兼施、攻防兼备,共奏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效。二诊脓出症情好转,泄泻无好转,邪气衰而正气亦虚,故投以芡实、诃子、防风炭收敛止泻,佐以葛根清透湿热之邪外出。 指导老师:杨巍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渐离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着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唐伯虎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唐伯虎的故事 第三次劝降时,郑芝龙派郑成功最喜欢的弟弟郑渡,陪伺清廷的钦差大臣去劝降。这一次清廷出价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应将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四府的土地拨给郑成功管辖,郑渡到厦门,一见哥哥就痛哭不已,恳求哥哥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郑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绞,更觉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会成为民族罪人。于是他坚定地说;"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富贵,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国的山河。父亲卖国求荣,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几十万军民流血牺牲,至今万人唾骂!"他还劝弟弟到杭州祭扫岳墓,当岳飞而不当秦桧。后来,郑成功进军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 唐伯虎的故事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18个月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明朝著名画家唐伯虎,出身于穷苦人家,他父亲是苏州一个开热洒店的。唐伯虎小时候经常和穷苦人打交道,热爱劳动人民,他成名之后,也经常为老百姓作画。一天晚上,唐伯虎到一家山村客找投宿。 睡到半夜,忽然听到老板和他老婆哭哭啼啼的。唐伯虎听了实在心酸,就起来问老板:“你们夫妻俩深更半夜啼哭,有什么苦楚?” 时光匆匆,白雪绕发,不自不觉中李白已过六十二岁,身体每况愈下,大不从前,虽有志从军报国,但力不从心。秋意微凉,浮云飘

渺,天空格外旷远,呆在屋内,心情郁闷,李白决定出去走走,携一夕阳,与山水相约,看满山枫叶,聊以慰藉已荒废多时的诗情。 老板把房门一开,愁眉苦脸地说:“不瞒你相公说,小店旁边驻扎了军营,当兵的天天来吃喝吵闹,吃酒不给钱,吓得老百姓都不敢上门。我们是做小本生意的,赚得起亏不起,想想往后的日子,就难过起来了" 唐伯虎一听,呵,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想了一想,说。“不要怕,我有一个办法,管叫那些白吃的兵不敢上门。” 唐伯虎说完,走到店堂里的一张桌子旁,拂开一张白纸,画了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可威风呢卫他叫老板把画挂在大门口柳树.上,老板也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就照唐伯虎的话办了。 过了一天;那些爱白吃的兵又来了,离店很远,就看见一只吊睛白额的大老虎蹲在门口,吓得转身就溜,鬼叫着:“老虎来啦,老虎来啦!” 历史把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已搭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站到了帝国最高处的前魏李进忠,现魏进忠,是如何开始他的表演的。 太阳光越来越强烈,露珠姑娘的玻璃房子被晒得发烫。哎呀,不好啦,露珠姑娘住在发烫的玻璃房子里呼吸困难起来,她脸儿烧得通红,浑身抽搐。 来也奇怪,这画上的老虎见到老百姓来店,却非常乖,给人一看是幅画,见到白吃的兵来店就威风凛凛,吓得那些想白吃的兵再也不敢来了。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唐伯虎在画的虎眼上点了三个小字:“见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2987人已访问1.何炎燊医案——阴虚湿热郁结吴××,男,12岁。 1989年初患肾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医药并进,西医用强的松,以致面目浮肿,中医见其肿,说是寒湿,用胃苓汤及防风羌活等药,又惑于肾病宜补之说,常用鲍鱼、鱼漂胶炖猪腰子等强之食,病遂缠绵不愈。 1989年乃专程来东莞就医。2月15日初诊,病孩面目浮肿而红,神气疲乏,自述时有头晕眼花,肌肉酸楚,烦躁咽干,口秽喷人,不思饮食,溺黄短味辣,大便两日一行,溏滞肛热,诊其脉弦滑细数,舌红苔黄腻浊,血压18.9/11.7KPa, 化验检查(摘要): BUN 7.8 mmol/L,Cr 140umol/L,尿蛋白3+,红细胞3+,白细胞+,现每日服驱风燥湿中药及强的松30mg。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郁结。 【治法】清化湿热,兼顾肾阴。 【方药】生大黄20g,山药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黄

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麦芽25g。每日1剂,连服7天。 并嘱从即日起激素减半,每日绝一切补品,饮食清淡。 再诊:家人因故未能及时来莞,见服药有效,已连服12剂,病孩面肿消退一半,夜睡颇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黄稍淡,舌苔退薄,而口干、头晕、目花依然。此时湿热已去七八,转方以清养肾阴为主,驱湿清热为铺。未作化验检查。 生大黄25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20g,泽泻20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知母12g,天门冬12g,白茅根30g,白果肉15枚,川荜茇20g,冬瓜皮20g。连服15剂激素再减至每日7.5mg。 三诊:浮肿消退七八,面赤转黄,眠食好转,精神稍振,舌苔退薄大半,脉弦细略数,小便不黄量多。化验检查:BUN 6.2mmol/L, Cr 128 umol/L, 尿蛋白+,红细胞3~4,白细胞-,血压16/9.3KPa, 此时邪已去,正虚稍复, 转方以补肾阴为主(激素每两日5mg,1周后停用):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临证指南医案五汇总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暑,范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某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欲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无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伤气分上焦闭郁) 杏仁通草象贝栝蒌皮白蔻郁金汁 姚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黄卷马兜铃射干苡仁 范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石膏炒半夏黑栀皮浓朴竹茹 又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杏仁炒半夏郁金香豉黑山栀 王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郁金滑石黄芩半夏橘红栝蒌皮 陈(四五)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当午后阳升。烦喘更加。夫无形气病。医以重药推消。多见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芦根杏仁苡仁 又酒客中虚。重镇攻消。清气愈伤。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肃。则其邪不攻自罢。议仍以廓清为法。若雨露从天下降。炎HT 自荡扫无余。威喜丸二钱十服。 某(二二)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于肺卫。当清上焦。 丝瓜叶(三钱)大杏仁(三钱)香薷(七分)通草(一钱半)飞滑石(三钱)白蔻仁(五分) 陈脉左劲。右濡。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内中。蒙闭清空。成疟之象。平昔阴虚。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叶连翘飞滑石野郁金汁大杏仁川贝母 龚(二四)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 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

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

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 传统故事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口头性的、具有艺术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而存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做内容题材。那你知道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传统故事:孝道宝柱操劳一辈子,满指望儿女们成家立业后能享几天清福,偏偏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眼看着没几天活头了,儿女们就坐在一起商量:在爹临走前,尽量满足他一切想法,别让他在去天堂的路上留下遗憾。 那几个月里,宝柱吃到一生来从未吃过的东西。可惜得了这种病即使吃得再好,也不见身上长肉,倒是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儿女们泪水涟涟,但谁也不敢在宝柱面前流露过多,就尽可能多抽些时间陪他。 那天,宝柱忽然来了精神,吃完女儿惠做的红烧肉后,就对坐在病床前陪伴的老伴说:“孩子他娘,我想吃大雁肉。” “咱这地哪来的大雁?”老伴数落道。 “那雁肉真是鲜!”宝柱无限神往地说道。 “你吃过?”老伴满腹狐疑地问他。 “那年老大考上大学去送他,在火车上,我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在吃大雁腿,把我馋得现在想起来还念念不忘啊!”宝柱说着吧唧

了两下嘴巴,老伴的眼泪却打湿了脸。 然而让大家犯难的是,现在是冬天,大雁都飞到南方过冬去了。 看着一家人个个愁眉不展的样子,在某单位当局长的女婿刘奇突然说道:“大家都放心吧,这件事交给我去办。” 果真没几天,刘奇就把一只大雁抱到了宝柱的床前。那时,宝柱已经水米不进,看来回光返照后他的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 “爹,我给你弄大雁来了,我这就叫惠给你炖上。”说也奇怪,刘奇刚说完,宝柱的眼睛就忽然睁开了。 “爹,你看,真是大雁哩。你看这淡紫褐色的羽毛,这短短的尾巴还真比咱家养的鸭漂亮多了。”刘奇说着。并拉宝柱的手去摸大雁柔软的羽毛。 就在这时。家人看见宝柱眼角有一滴豆大的泪滚落,然后宝柱长长地出了口气后就停止了呼吸! 在出殡那天,刘奇哭得特别伤心,他边哭边说道:“爹,我对不住你,我不该骗你,你可别怪我呀!” 一家人都被刘奇的哭声弄糊涂了。老婆惠一把抓过刘奇骂道:“你个王八蛋,你怎么对不起我爹了?” 刘奇抽抽噎噎地说道:“我为了让爹走得无牵无挂,那天,我让单位办公室人员从集市上买了一只鸭子,然后把羽毛染上大雁羽毛的颜色。我原本认为爹看不出来,没想到爹还是……” “你这个傻瓜!”老婆惠狠狠打了刘奇一拳,说,“你这鬼把戏糊弄你们领导还行,你忘记爹是干啥的?他可干了一辈子质检员啊,什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探析 有关中风的病机认识,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三家立论不同,但都偏于内因。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至清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了“阳化内风”说。 1.病机肝肾阴虚是其本,风阳上亢是其标,肝肾阴虚、阳化内风是 中风的主要病机 2.阴液不足经脉失养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究其本当属阴液不足。 阴不足,相对火盛,火盛则灼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燥。论其实质中风病其实是“燥”病,由燥导致诸证发生为偏枯,古人常称半身不遂。 3.滋阴养血化痰熄风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 4.由于叶氏谴方施药是针对阴虚津液亏损生燥而设,故对治疗中风 病无论急性期或后遗症期均可收到显著效果。 5.滋阴养血药是治疗中风的主要药物 6.每味中药按其归类进行分析对中风的治疗,叶氏较多使用滋阴、 益气、养血、化痰、熄风等药物,其中补虚药又占其首位。 7.①滋阴药物: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天冬、五味子;

②养血药物:当归、熟地、白芍、牛膝; ③益气药物:人参、黄芪; ④平肝熄风药物:羚羊角、天麻、蒺藜; ⑤化痰清热开窍药物:半夏、竹沥、陈皮、橘红、茯苓、生地、 元参、菊花、莒蒲。 8.对中风的认识是以“内虚生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为基础的“内 风”。对其病因,则虚、火、痰、风、气血逆乱皆有所述,而以虚为主。 9.肝肾阴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机的根本,治疗以滋阴养血、化痰 熄风为首要。另外,叶氏认为,中风为肝风内动所致,而五脏的盛衰皆可引起肝风内动,因此治疗上还需兼顾他脏的调理,调五脏以熄肝风,如使用培土中宫、清心养血、清燥甘凉、涤痰通络等各种治疗方法, 一个医案,会有很多复杂的症状,各个医家在其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病症都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这就决定了他们给出的病机也许是不相一致的。然而在遣方用药时,又往往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名方一贯煎的探讨与临床应用 南湖东园张莹【摘要】目的:观察一贯煎在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许多治疗方法,其中,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病名,只要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证、病机就可以用此方冶疗。结果:尽管病名不同,只要符合一贯煎的病机、适应范围采用此方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虽然病机的名称不同,部位不同,但临床的病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冶疗效果。此方法可以在临床上积极应用。 【关键词】一贯煎;临床应用 1 考源:“一贯煎”出自清代名医魏之王莠的《柳洲医话》,是临床上滋阴疏肝的首选方剂。本方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药,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保肝;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辅佐,以达到滋阴柔肝的作用。其中,川楝子味苦、性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为主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这是本方有别于其他理气疏肝诸方之处。 2 功效:滋阴舒肝。养肝血,滋肝阴,泄肝气,滋阴充液,疏肝调气。主治肝肾阴虚气郁所致胸胁上腹胀痛,吐酸作呕,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疼,足软无力,或股部外侧、足跟疼痛者。 该方精髓之处是由大量滋阴养血药和少量疏肝理气药相伍,与麦门冬汤异曲同功之妙,该方补疏兼施,寓疏于补,滋阴柔肝,条达肝气,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之阴.疏肝理气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极高医学价值. 3 临床应用:在临床门诊中把一贯煎的运用上 3.1 一般资料,以下病源选择于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间,门诊患者。 3.2 在乙型肝炎治疗的临床运用 吴某,男,36岁,2004年身体疲惫,伴白睛黄染,恶心、厌油,去医院化验诊断为乙型肝炎,2010年来我社区医疗求医,经询问, 六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医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用一贯煎加活血化瘀药化裁.生地24克、北沙参12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川楝子5克、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 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教授,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着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着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毋须赘言,重视经典着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着《伤寒九十论》。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着之中。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着大量刊行,而且

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着,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着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贯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朱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如何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难题。笔者最近收到某中医学院中医系八三级一位同学的来信,诉说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高考进入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