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脑康科常规康复评定及内容

小儿脑康科常规康复评定及内容

小儿脑康科常规康复评定及内容
小儿脑康科常规康复评定及内容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Brudziski征、Kerning征。

Kerning征(屈髋伸膝征),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患者去枕仰卧,一腿伸直,医师将另一下肢先曲髋、屈膝成直角,然后将其小腿伸直其膝部,正常人膝关节可深达135°以上,如若小于135°,时就出现抵抗,且伴有疼痛及屈肌痉挛时为阳性,以同样的方法再检查另一侧。是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引起的脑膜刺激征之一。

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体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炎症刺激了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氏征阳性等。检查方法如下:

(1)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用手轻轻托患者头部,被动使其前屈,正常者下颌可接触前胸。如下颌不能接近前胸,且有阻力时,则提示有颈强直。

(2)克尼格氏征(屈膝直腿试验)患者仰卧,膝屈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小腿伸直,正常时不受限制,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与疼痛时,则以膝关节形成的角度来判定,小于135度时为阳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屈肌痉挛,伸膝受限,克尼格氏征常为阳性。

(3)拉赛哥氏征(直腿试验)患者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抬举患者下肢(膝伸直),与髋关节成角,小于70°,并有疼痛与抵抗者为阳性。

(4)布鲁辛斯基征

①颈征病人仰卧,检查者用右手托起患者头部,并用力前屈其颈部,若患者的膝关节及髋关节同时屈曲者为阳性。

②腿征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持一侧下肢在髋关节部向腹部屈曲,若另一侧下肢也自动同时屈曲者为阳性。

脑膜受激惹的体征,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1.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受托起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活颈强直,在排除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2.Kerni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3.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GCS评分表

睁眼反应(E)语言反应(V)肢体运动(M)

4分:自然睁眼5分:回答正确6分:遵嘱动作

3分:呼唤睁眼4分:回答错误5分:定位动作

2分:刺痛睁眼3分:可说出单字4分:刺激回缩

1分:刺激无反应2分:可发出声音3分:疼痛屈曲

C分:肿胀睁不开1分:无任何反应2分:刺激伸直

T分:插管或气切无法发声1分:无任何反应

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运动M

6 - 按吩咐动作

5 - 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4 - 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3 -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2 - 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 - 无反应

语言V

5 - 正常交谈

4 - 言语错乱

3 - 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

2 - 只能发音

1 - 无发音

睁眼 E

4 - 自发睁眼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 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亦可E1V2M4等。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 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儿童(<4岁)GCS评分:

运动

6 - 按吩咐动作

5 - 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4 - 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3 -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2 - 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 - 无反应

语言

5 - 微笑,声音定位,注视物体,互动

4 - 哭闹,但可以安慰;不正确的互动

3 - 对安慰异常反应,呻吟

2 - 无法安慰

1 - 无语言反应

睁眼

4 - 自发睁眼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评分等级描述

5 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3 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2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 死亡死亡

肌力分级:

评分描述

5 力量正常

4+ 在强负荷下力量轻度下降

4 能够对抗中等负荷

4- 能够对抗轻度负荷

3 能对抗重力完成运动

2 不能对抗重力

1 仅有肌肉收缩,可能只能被触及

0 无任何运动

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分级描述

A 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

B 不完全 - 仅保留感觉

C 不完全 - 仅保留运动 (无功能)

D 不完全 - 保留运动 (有功能)

E 所有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恢复,但可能有异常反射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HUNT-HESS分类:

评分描述

0 动脉瘤未破裂

1 无症状,或轻度头痛,轻度颈项强直

1a 无急性脑膜/脑反应,但有固定的神经功能缺失

2 中等至重度头痛,颈项强直,或颅神经瘫痪 (如Ⅲ,Ⅳ)

3 嗜睡或混乱,轻度定向障碍

4 昏迷,中等至重度偏瘫

5 深昏迷,去脑强直,垂死表现

* 对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 HTN,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血管造影发现严重血管痉挛者,评分加1分。

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

WFNS分级 GCS评分运动障碍

Ⅰ 15 无

Ⅱ 14 - 13 无

Ⅲ 14 - 13 有

Ⅳ 12 - 7 有或无

Ⅴ 6 - 3 有或无

SPETZLER动静脉畸形(AVM)分级:

分级指标

体积:

小 (<3cm) 1

中 (3 - 6cm) 2

大 (>6cm) 3

是否邻近脑组织是否重要功能区:

否 0

是 1

静脉回流类型:

仅有脑表面静脉 0

有深部静脉 1

* 评分 = 上述分数之和,范围 1-5;另外有独立的第6级,指无法手术的病变 (切除不可避免地造成残疾性损害或死亡)

* 体积指在未放大的血管造影片上病变的最大直径。(和影响AVM切除难度的因素相关。如:供血动脉,盗血程度,等)

* 重要功能区指感觉运动、语言和视觉皮层,下丘脑和丘脑,内囊,脑干,小脑脚,小脑深部神经核。

PAPILLE室管膜下出血分级:

分级描述

Ⅰ仅有室管膜下出血

Ⅱ有脑室内出血,但没有脑室扩大

Ⅲ有脑室内出血,有脑室扩大

Ⅳ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

语言障碍程度分级评估:

分级描述

1级正常

2级可沟通意志及理解语言,但有时混乱

3级有时可沟通意志及理解语言,但多半不可能

4级完全不可能沟通意志及理解语言

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评估:

分级上肢下肢

1级正常正常

2级远端关节能活动(包括腕关节远端关节能活动(包括踝关节

及手指各关节)及脚趾各关节)3级臂可上举,肘可屈伸腿可上举,膝可屈伸

4级只能在床上屈伸只能在床上屈伸

5级完全不能活动完全不能活动

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评分描述

100 正常,无任何病症

90 可以正常活动,仅有轻微的病症

80 可以正常活动,但略感吃力

70 生活可以自理,但不能正常工作

60 偶尔需要帮助,但生活大部分能够自理

50 经常需要帮助和护理

40 绝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和护理

30 卧床不起,需住院治疗,但无生命危险

20 病情严重,必须住院治疗

10 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0 死亡

* 换算方法:90-100=5分;60-80=4分;40-50=3分;10-30=2分;0=1分脑膜瘤切除程度(参照Simpson切除标准):

分级描述

Ⅰ级肿瘤全切除并切除肿瘤累及的硬膜和颅骨

Ⅱ级肿瘤全切除并用激光或电灼肿瘤附着硬膜

Ⅲ级肿瘤全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膜没有任何处理

Ⅳ级部分切除肿瘤

Ⅴ级单纯肿瘤减压或活检

脑胶质瘤切除程度:

分级描述

Ⅰ级肿瘤扩大切除或瘤床周围术中病理检查无肿瘤细胞 (仅限于高分化胶质瘤) Ⅱ级肿瘤全切除仅限于显微手术切除,术中没有病理学证实手术区全切肿瘤

Ⅲ级肿瘤全切除但重要神经功能区疑似或有少许肿瘤残留(不超过瘤体5%)

Ⅳ级肿瘤大部分切除,切除肿瘤约80%以上

Ⅴ级肿瘤部分切除或活检

脑肿瘤切除病人生活质量估计:

分级描述

Ⅰ级术后恢复正常工作与学习

Ⅱ级术后生活自理

Ⅲ级生活需要照顾

Ⅳ级植物生存

脑肿瘤切除临床疗效评价:

以下每项1分

①肿瘤全切除(包括Simpson和胶质瘤Ⅰ-Ⅲ级)

②无术后新出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

③生活质量2级以上者。

治愈:3分好转:2分如故:1分恶化:0分

* 脑膜瘤和胶质瘤切除程度在Ⅱ级以上者均需放疗,胶质瘤还应做化疗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运最大弧度。关节活动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关节活动范围分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主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被动的关节活动范围是指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的常见原因包括: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结构异常;各

种病损所致的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病人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损害的范围与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确定适宜的治疗目标,判定可能康复的程度;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客观测量关节活动范围的进展情况,以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为病人及治疗师提供动力,为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等。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体位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0 ° -- 45°

2、颈后伸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轴心:下颌角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轴心:第七颈椎棘突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0 ° -- 45°

体位:仰卧轴心:头顶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轴心:L5棘突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轴心:头顶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前屈

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轴心:肩峰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轴心:肩峰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轴心:肩峰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轴心:肩峰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轴心:肱骨外上髁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轴心:尺骨茎突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轴心:尺骨茎突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轴心:桡骨茎突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轴心:桡骨茎突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MP)屈曲0°-90°

体位:坐位轴心:掌指关节顶部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轴心:掌指关节顶部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轴心:掌指关节顶部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轴心:PIP顶部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轴心:DIP顶部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轴心:拇指掌骨根部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

评定系列表

徒手肌力评定(MMT)

分级表现

5 能对抗的阻力与正常相应肌肉的相同,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

5- 能对抗的阻力与5级相同,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4+ 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的阻力4 能对抗阻力,但其大小达不到5级的水平

4- 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3+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并能在运动末期对抗一定的阻力

3 能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100%的范围,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能作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2+ 能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50%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

2- 即使在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任何肌肉收缩迹象

评级结果级

分级表现

5 能对抗的阻力与正常相应肌肉的相同(充分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5- 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比中等程度稍大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中等度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3+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并能在运动末期对抗轻度的阻力

3 能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100%的范围,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能作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2+ 能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50%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

2- 即使在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1+ 触诊能发现有强力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任何肌肉收缩迹象

评级结果级

肌张力评定

一.定义:是指肌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状态,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其表现形式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及运动型肌张力。

二.评价方法:望、触、被动运动三种。

三.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增高: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较僵硬,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阻力感增加的状态。

1.痉挛性机张力增高:多由锥体系损伤引起,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

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特点:上肢易累及屈肌群,下肢易累

及伸肌群。

2.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多由锥体外系(纹状体、黑质)损伤所致,呈铅管或齿

轮样强直,多见于脑炎恢复期或不随意型脑性瘫痪。

(二)肌张力低下: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弛缓柔软,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范围增大、阻力感消失的状态。

1.神经源性肌张力低下:

1)周围神经损伤。

2)小脑损伤。

3)脊髓后根(本体感觉纤维)、后索损伤。

4)中枢神经损伤:脊髓休克期。

2.肌源性肌张力低下

3.神经-肌接头病变

四.脑瘫患儿常见的痉挛肌肉及运动力学

1.小腿三头肌:1)比目鱼肌,只经过踝关节,可屈膝牵拉;腓肠肌,经过膝、踝关节,尖足或屈膝,牵拉时要伸直膝关节,力度大。

2)小腿三头肌痉挛时,踝关节跖屈位,步行支撑相时,如全掌着地,则必然胫骨后倾,此时必然带来膝关节的过伸,此时膝关节的过伸是继发的。

2.腘绳肌:1)半腱半膜肌,屈膝时内旋小腿;股二头肌屈膝时外旋小腿,分析内外旋时有用。

2)经过髋膝两关节,牵拉时要屈髋伸膝更有效。

3.髂腰肌痉挛屈髋。

4.股直肌痉挛屈髋伸膝。

脑瘫患儿痉挛的评估比较复杂,肌张力的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以上肌肉均有相应的检查体位和方法,临床中一定要反复评价、体会,做出较正确的痉挛评估,训练牵拉时有目的,应用正确的牵拉方法降低肌张力。同时要注意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提高拮抗肌肌力,对抗主动肌的痉挛,改善姿势。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是人体保持体位,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行走以及跑、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当各种原因导致维持姿势稳定的感觉运动器官受到损伤时,平衡功能便受到损害。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专业的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平衡功能评定也就成为制定平衡康复计划的重要步骤。本章将讲述有关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评定方法。

第一节概述

理解平衡及相关的概念,平衡建立的生理学机制或影响平衡的因素是认识平衡障碍的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物理治疗师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一)平衡

平衡(Balance)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1)保持体位;(2)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以及(3)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否則,不是跌倒就是必须要有立即的补救动作。因此,平衡就是维持COG于支持面上方的能力。(二)支持面

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当支持面不稳定或面积小于足底面积、质地柔软或表面不规整等等情况使得双足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时,身体的稳定极限下降。图13-1说明如何通过改变双足的位置和使用拐杖来影响支持面的大小和身

体的稳定性。图13-1a支持面小,身体的稳定性则较低;图10-1b身体的前后稳定性增高,而图13-1c显示前、后、左、右稳定性均增加。

图13-1 支持面,X为身体重心线与支

持面的交叉点,虚线为支持面的边缘

(三)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 LOS)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COG能够安全的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跌倒。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上时,LOS的周长围成一个椭圆形。前后方向的最大摆动角度约为12.50?,左右方向为16?。当重心偏离并超出支持面范围以外,超出稳定的极限时,平衡便被破坏以致跌倒。

二、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static balance) 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

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 指身体在空间移动时,维持控制身体姿势

的能力,动作中重心会不断地改变,是移动性及操作性动作的主要成分。坐或站着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行走等动作都需要具备动态平衡能力。

●技巧平衡(skilled balance) 是动态平衡的高级形式,如体操运动员或杂技

演员所表现出来的技巧性绝技及结合复杂动作的平衡能力。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包括来自本身和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感觉系统包括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三个系统,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躯体感觉系统

躯体感觉系统通过位于皮肤内的触、压觉感受器和肌梭、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感觉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以及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持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分布于肌梭、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则向大脑皮质输入随支持面变化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这些感受器在支持面受到轻微干扰时能够迅速做出

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持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此时身体的姿势控制主要依赖于躯体感觉系统,即使去除了视觉信息输入(闭目),COG摆动亦无明显增加。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持面情况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并容易跌倒。双腿截肢安装假肢的患者的平衡与姿势控制能力与截肢平面密切相关。由于大腿截肢患者的踝关节和膝关节本体感觉输入均丧失,大腿截肢患者站立时的平衡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小腿截肢患者。

(二)视觉系统

通过视觉输入,我们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我们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视觉感受器主要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的物体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环境的定位的信息。因此,视觉系统在视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相对于环境的视空间定位。当环境处于动态之中时,由于视觉输入受到干扰而使人体产生错误的反应。如果一个被检查者站在一个墙壁可移动的活动房中间,当墙壁向他靠近或远离他时身体都出现明显地晃动。当墙壁向远离方向(前方)移动时,被检查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此时正向后晃动。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被检查者通过主动向前晃动作为反应。反之易然。这个实验说明视觉信息影响站立时身体的稳定性。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除视觉输入如闭眼站立,姿势的稳定性将较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

(三)前庭系统

头部的运动刺激前庭系统中两类感受器。半规管(上、后、外三个半规管)内的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旋转运动的角加(减)速度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和球囊斑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直线加(减)速度运动刺激。无论体位如何变化,都要通过头的调正反射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的直立位置是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主要功能。通过测知头部的位置及其运动,使身体各部随头作适当的调整和协调运动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输入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COG 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冲动和视觉冲动均不存在或者出现错误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四)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synergy)。协同

动作中肌肉运动以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模式进行。正常的协调性运动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协同动作组织和编排在一起的结果。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以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站立平衡的目的。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关节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当一个人站在一块地毯上,脚下的地毯突然被向前或者向后轻轻地拽了一下时,都会引起身体向后或向前的摆动。当脚下的地毯向前拽使站立者平衡受到干扰而向后倾斜时,胫前肌、股四头肌及腹肌按顺序依次收缩以阻止身体进一步向后倾斜。为对抗或纠正向后拽的力,腓肠肌、膕绳肌以及脊柱旁肌群按顺序收缩以阻止身体进一步向前倾斜。对于向前或向后的干扰,固定组合的肌群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兴奋收缩的顺序由远端至近端。站立时的姿势晃动或摆动即体现踝关节协同动作。髋关节动作模式是通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一个非体操运动员站在平衡木上,狭窄的平衡木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面积,即双脚底不能与平衡木完全接触。因此,站立者的稳定性显著下降,重心移位,身体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的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脚范围内,不同组合的肌群开始兴奋收缩,兴奋顺序自近端至远端。为对抗身体向前的摆动,腹肌和股四头肌依次收缩;对抗向后的摆动,脊柱旁肌群和膕绳肌依次收缩。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即为身体重新确定站立支持面。

对于正常人而言,平衡干扰较小且站立支持面适宜时,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是保持站立平衡的主要对策;当站立者身体重心受到了很大干扰且这种干扰已超出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控制的范围,或支持面过小而无法诱发踝关节协同动作时,通常会采用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来进行对抗。如果重心偏移过远,即身体倾斜达到稳定极限时常常采用跨步对策,需要站立者向前进一步或向后退一步以建立新的平衡(图13-2)。当身体重心达到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也加入进来而出现平衡反应。姿势协同动作及各种平衡反应受经验、特定的感觉输入、特定的干扰刺激以及身体在失平衡时的体位等因素影响。

图13-2 纠正平衡干扰的几种对策

P122、205

(五)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活动

许多不稳定的随意运动开始之前,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已经出现肌肉的收缩活动和体重转移。这一现象被称为预备性姿势调整(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活动。预备性姿势调整在快速协调运动中保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当患者不能进行预备性姿势调整或转移时也就自然不能有目的的随意运动。(六)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COG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三种感觉输入必须迅速判断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个选择与综合正确感觉信息的过程被称为感觉组织(sensory organization)。一般来说,在支持面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躯体感觉输入维持直立姿势;如果支持面被破坏,视觉就成为主要感觉输入;如果支持面和视觉均被干扰或发生冲突,前庭输入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判断感觉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做出何种平衡反应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环境而定并由特定的感觉输入引发。当出现视觉干扰、支持面不稳定或感觉信息发生冲突等任何单一情况时,由于仍然存在其它感觉信息输入使平衡仍得以保持。但是,如果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出现问题则平衡控制将受到影响。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做出正确的决定,相应的肌群协调参与以应对姿势变化,调整身体重心回到原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四、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术、药物)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此外,老年人的平衡功能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而下降,容易出现跌倒的情况。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平衡功能的跟踪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障碍、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是对身体的平衡功能有着特殊要求的职业,平衡功能评定也是特殊职业选拔的重要步骤。

五、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巴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

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

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椎与腰椎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

外周神经损伤等。

(二)禁忌证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第二节定量评定

定量评定是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一、仪器及其工作原理

在19世纪中叶Romberg首先提出了行为试验方法来评定平衡功能障碍,即观察和比较病人在睁眼和闭眼的情况下站立时身体自发摆动的情况,这是一种定性检查法。70年代以来,随力台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力台技术与Romberg的平衡行为试验方法相结合,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初步实现了身体自发摆动状况的定量分析(2)。但是,由于垂直力测量仅仅记录了力的运动轨迹与范围,而无法测定身高、体重等因素对身体平衡的影响,致使这种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90年代初,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得到应用。这种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可以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COG)的摆动角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平衡功能检测所采用的力台技术是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当被检查者双脚按照规定的位置站在力台上时,力台通过压电或晶体传感器将来自身体的压力信号即人体重心移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信号经微机处理获得与重心摆动有关的多项指标。

二、静态平衡功能

重心移动或摆动测定是目前评价人体在静立状态下姿势的稳定性即静态平衡功能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客观、定量地记录身体重心摆动的程度和性质,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平衡功能评价。

(一)评定内容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的方面包括双腿站立、单腿站立、足尖对足跟站立(双脚一前一后)、睁眼及闭眼站立。闭眼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去除视觉系统对平衡的影响,从而使被试者更多地依靠本体感觉和前庭觉。在去除视觉因素的情况下,检查本体感觉系统、前庭觉系统的功能状况。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也可以在坐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及凝血功能障碍。 4.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签字同意。 2.遵医嘱术前用药并行碘过敏试验,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3. 准备沙袋、心电监护、注射泵、造影剂等用药。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尽量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手术前一日沐浴、更衣;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等。 6.遵医嘱禁食、禁水、禁药:局麻者4~6小时,全麻者9~12小时。 7.遵医嘱给药,并调节输液速度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等。 8.严密监测术中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抢救。 9.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

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有无皮肤受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遵医嘱输氧和心电监护。 11.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1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3.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 14.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或 Ikg沙袋压迫 6~8小时,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继续制动2~4小时。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体息、限制活动。 15.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16.预防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寒、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7.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休息2~3天,禁忌头颈部按摩,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 18.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护理 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在起病、临床特点和病程上均与阿尔采末式病性痴呆不同,典型病例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并有短暂的意识损害,一过性轻瘫或视觉丧失,痴呆也可发生在一系列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或继发于一次重度卒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后,记忆和思维损害成为突出表现,起病通常在晚年,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起病或逐渐起病。 1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涉及广泛,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常见的病症外,还包括各种脑血管炎症、脑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系统的疾病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阐述了。 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饮食及睡眠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协助料理。因此,必须施以精心护理,才能有助于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1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引起,表现为病人不能料理个人生活,饮食、起居、洗漱均需协助。(2)社会功能丧失。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表现为丧失工作、学习能力。(3)兴奋冲动。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表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4)焦虑。由于疑病妄想引起,表现为常诉说内脏有病,解释无效,病人焦虑、叹气、坐立不安。(5)睡眠障碍。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窜,而白天却蒙头大睡。(6)易激惹,冲动;或抑郁,焦虑,由于情绪障碍引起,表现为冲动,伤人或抑郁,自责自罪。 2.2 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1)病人入院后不要突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2)保持规律性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饮食,活动时间应有规律。 (3)病人身边的事情尽量让其自己做。(4)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让病人保持分担责任意识,在病房中分担一点责任,会强化病人责任意识。(6)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需护理人员随同。 2.2.2 病情观察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为痴呆。因此,对并发症的症状有隐匿、不典型以及多病共存的特点,故护理人员要全面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如何康复治疗

广州解放军421医院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如何康复治疗 ——广州解放军421脑科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瘫痪肢体自己无法运动时,可由家属或患者用侧肢体来进行,其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每个关节都要进行全范围的活动,如膝关节、手指关节只有屈伸两个活动范围,就只宜做屈伸活动。而肩关节几乎包括前、后、上、下、内、外各方面,在活动时就必须达到这个范围。一般每天进行1~2次,每个关节大约活动五分钟。 其中肌力锻炼具体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瘫痪重的肢体,肌力在2级以下者(肢体不能抬离床面),可作被运动锻炼肌力。有家属给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做被动运动,先做近端运动,再作远端肢体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关节作5~6遍,每日4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重复次数。患者自己也可以赢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活动。 二、当患肢已有部分功能恢复,就应多作主动运动来锻炼肌力。开始可以作肌力的恢复。例如在床头上方挂滑轮,两手抓住通过滑轮的吊环,健手向下拉,患者就被动上举。 三、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能克服地心力),可作徒手体操、功能锻炼,一般每天进行1-2次。 四、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可作抗阻运动,也就是负重运动,即增加一定阻力作主动运动。有条件者可到体疗室,借助一些设备进行关节和肌力的训练,例如肩梯、助步器、下肢功能下摆器、坐式脚踏器等。在家庭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可作步行练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 偏瘫后患者日常生活动作的恢复程度,除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外,很大部分取决于患者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同情况的患者中,积极练习者恢复得就快,故康复锻炼应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这类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国每年新发病的脑血管病人约150万人。目前,幸存者约500—600万人,其中约70—80%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为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了减轻残疾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罗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对脑血管病人进行药物抢救和治疗的同时,开展了脑血管病的神经康复治疗。 一、哪些脑血管病病人可进行康复治疗 绝大部分脑血管病人均可进行康复治疗,只有那些病情过于严重或不稳定者,或合并有心脏、肾脏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不适宜进行主动性康复训练,但是预防性康复手段,所有病人均可以进行。 二、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血管病患者从急性期开始,一旦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就应该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否则,等到恢复期病人出现痉挛、关节挛缩或误用、过用综合征后,就很难纠正了。因此,我们强调脑血管病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三、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 对于脑血管病直接引起的瘫痪、肌张力障碍、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大小便障碍等症状,经过康复治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恢复。更重要的是,康复治疗可大大减少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障碍,如:褥疮、肺部感染、关节挛缩、心肺功能下降、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及异常步态等。 四、脑血管疾病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这个问题我们分急性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来谈。 ㈠、急性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废用性并发症。

具体方法如下: 1、保持抗痉挛体位:通过保持病人正确的仰卧、侧卧姿势,以预防或减轻以后容易出现的痉挛模式。 2、体位变换: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为将来运动功能的恢复打下基础,同进也可预防褥疮肺部感染。 3、关节被动运动,主要是预防关节挛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促进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功能恢复。 ㈡、恢复期—主要目的是消除各种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我们要对病人进行运动、言语、吞咽、大小便功能及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评定,了解病人属于哪种功能障碍及严重程度,也就是康复诊断;再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也就是康复处方;最后根据康复处方,运用各种神经发育运动疗法及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这个阶段,康复治疗师将依次对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卧位坐位站位之间的转换训练、步行训练、手功能训练等,使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逐步恢复到最佳状态,直到生活自理。 总之,脑血管疾病应在发病后早期进行神经康复治疗,这样才能减少患者的残疾,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09-06-05T16:13:03.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付秀芝[导读] 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脑血管病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也比较高。为此,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都十分重要,本文就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1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肺部并发症是脑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处于晕迷状态,多数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气管内的分泌物和残留的呕吐物不及时吸出容易误吸,造成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同时也加重了原发病,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要的一环。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抢救期间注意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②加压输入脱水剂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液体;③注意勿使患者受凉感冒,特别是寒冷的季节;④给患者翻身时都要拍背以助排痰,如病情允许鼓励患者经常更换体位以利痰液引流和改善肺部血液循环;⑤对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喂饭时要注意均匀,速度要慢,防止呛入气管内;⑥对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能咳出者,应及时吸出痰液,未经气管切开的昏迷患者可经口腔和鼻腔吸痰,或有意识地用吸痰管刺激喉部,引起咳嗽反射再从口腔吸出;⑦做好口腔护理,用盐水棉球反复擦洗,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⑧保持室内卫生清洁,空气新鲜,湿温度适宜,积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 褥疮的预防治疗 保持皮肤血运正常的目的在于防止褥疮的发生。因发生褥疮不但影响患者的健康恢复,而且会导致败血症而死亡。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是:①预防褥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防止身体某一部分长期受压,所以要定期翻身,卧位可采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交替轮换,侧卧时上腿放在前,膝屈曲,下腿伸直两膝间垫以棉圈软垫等物;②反复向患者宣教积极预防褥疮的重要性,使其更好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患者入院后备置好小棉被2个供翻身用,对颅内高压及呼吸功能不全者翻身时,保持头部高位30度,轻翻动躯体,尽量少移动头部;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大小便后要清理局部,如有尿液污染或汗水浸渍应随时翻身洗擦,更换中单和尿垫,保持皮肤干燥;④每天用热水擦背及骶尾部位的皮肤2次,条件允许可使用电褥子,夏天应注意通风;⑤严格床头交接班,共同检查瘫痪肢体及受压部位,一旦发现褥疮要分析原因,掌握住局部情况,分清其责任。 3 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措施 昏迷瘫痪的患者因小便失禁,而长期留置尿管,故泌尿系感染机会较多。预防措施如下①男患者采取1次性尿壶和1次性阴茎套较导尿管法收集尿液简单易行,又避免了感染的发生。无1 例泌尿系感染;②女患者使用1次性便盆和1次性尿垫、尿布,制作不宜过大,小方块即可,勤更换,同时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及臀部,这样做虽然临床显得繁琐一些,但对防止尿路感染起了积极作用。 4 各关节畸形的预防措施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预防瘫痪肢体关节萎缩、变形的发生,要贯彻我们护理工作的始终。将肢体保持功能位,同时进行被动活动,机能训练的时间随病变的性质而定,一般缺血性患者应于3周后进行机能训练,缺血性患者无意识障碍第2天就可以进行机能训练,机能训练中要以被动活动为主。重度弛缓性偏瘫常伴有关节肿胀和疼痛,可先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首先以近关节开始,如手腕、足踝、肘、膝等在至远端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以帮助恢复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对瘫痪侧的肢体要经常用温水浸泡,对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调动机体抵抗力极为有效。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脑血管意外急救措施

脑血管意外急救措施 脑血管意外的家庭急救 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类。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鼻出血等先兆症状,病人突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目光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出现喷射状呕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三种类型,一般多发生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病人常有头痛、头晕、肢体发麻、沉重感或不同程度的瘫痪。由于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且家中发生居多,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在此情况下,给予适当、及时的家庭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体位保持合适:使病人绝对卧床。脑出血病人头部稍垫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立即使病人平卧、头稍后仰,以保证脑血回流灌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领口,颈部垫高,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及呕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控制血压:家中有备用血压计者,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若血压≥23/15kpa,适当应用现有的降压药,使血压保持在

20-21/12-14kpa左右,不可降至过低。 4、大小便护理: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内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刺激使皮肤破溃。 5、心理安慰:遇此情况,家属不要过于惊慌,应保持镇静、安慰病人,避免病人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6、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如ct)、抢救。有发病先兆者或脑缺血表现者,不可忽视,应立即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7、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固定头部,以防出血加重。 脑血管疾病的先兆有哪些? 脑卒中发作时并没有特定的表现,因为脑血管的堵塞或者破裂可以发生在脑内任何血管,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更难以判断。但是,与其他疾病一样,脑卒中在发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2)突然脸或者上下肢无力或麻木。 (3)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严重头痛。(4)突然单眼失明、看不清楚东西或把东西看成双影。(5)突然说话困难,说话不清楚,或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6)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7)突然感觉眩晕、站立不稳,感觉身体摇晃、周围的物体旋转,恶心呕吐。 (8)突然走路困难,失去平衡。(9)突然意识不清。(10)突然无法辨别方向。上述表现可能只发生一种,也可能同时出现几种,可以是突然出现,患者会突然发现半边身体不能动了,或者自己的手脚不利落,不听使唤了,或者被旁边的人发现嘴歪、眼歪等;可以在安静的情况下起病,有些人睡觉醒来后发现自己有上述表现,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及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 机制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桑德春 一、概述 造成偏瘫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肿瘤、炎症及其他原因。 (一)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造成肢体偏瘫的最直接病因,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另外脑外伤、肿瘤、炎症以及其它能够引起颅内病变压迫神经,也能造成偏瘫。由于病因不同,其康复治疗方法、愈后转归也不一样。比如脑外伤的患者通常不伴有基础病变,所谓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多数患者由于突然外伤,导致颅内损伤,其恢复过程中相对于脑血管病而言,后果不同。部分患者会出现恢复结果优于脑血管病患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无基础病变,另外由于血脑屏障存在能屏蔽大脑内外的物质,包括药物进入脑内。也就影响了药物的发挥。所以脑外伤的恢复效果较好。 (二)肿瘤 肿瘤患者的治疗通常经过手术或射线的手段缩小肿瘤的范围,之后将其切除,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要好。 (三)炎症 炎症患者也会出现偏瘫。首先要进行抗炎治疗。若因为炎症造成脓肿形成,将脓肿清除后再进行康复治疗,其效果更好。脑血管病造成的偏瘫,通常患者伴有基础病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基础病变的管理。其恢复过程相对复杂,同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二、脑血管康复问题点

(一)基础病变 基础病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炎等,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脑血管病之后这些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进行脑血管病康复的同时,也要对基础病变进行管理。只有将脑血管病和基础病变同时管理好,才能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二)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主要有两大供血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支配大脑皮层,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支配脑干和小脑区域,当不同部位损伤后,形成的问题是不同的。 颈内动脉系统可以出现意识障碍,严重的可出现颅内压的改变,最后因脑颤造成死亡。那么他可以有失语的问题,因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可出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另外还可出现偏盲、失用和失认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损伤后,可表现出眩晕,复视,面部运动和感觉障碍,半身感觉障碍,同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突出的特点是共济失调,即表现为肢体运动率不协调。另外还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当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损伤后,也可出现吞咽和构音障碍的问题。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是完全不同的,通常颈内动脉系统双侧皮层病变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程度较轻,恢复相对容易。若延髓损伤后造成的吞咽和构音障碍,处理难度较大,恢复困难,因此要注意区分。 需要注意的是,脑干除了与吞咽跟构音有关,还是与呼吸和心血管相关的重要部位。若脑干损伤可以造成中枢性的呼吸障碍,表现出低氧血症等表现,中枢性的呼吸障碍对氧气较敏感,当患者出现缺氧后,给予吸氧,其氧饱和度可以快速上升。但容易伴随着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对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应给予更低流量氧。所谓更低流量氧及通常所说的比低流量吸氧还要低,可以给予每分钟 1 — 1.5L 的氧气吸入。因此要注意与周围性呼吸功能障碍加以区别。所以遇到脑干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的给予血气检查,注意观察有无低氧血症、呼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 “八项注意”第一,保持血压正常;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第四,饮食平衡;第五,戒烟、控酒、减盐;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第八,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最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显著上升。 一级预防是以防止危险因素发生为目的的。主要应做到:合理饮食,提倡低盐、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肉;改变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 二级预防是针对自身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为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有嗜烟、酗酒史的人,都应该进行二级预防,进行一些预防性的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预防脑卒中的以下要诀 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所以,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预防高血压。 防治脑动脉硬化预防脑动脉硬化应当从儿童时做起,主要措施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控制饮食,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饮酒等。对于已经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人,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其中包括合理用药。调节血脂的药物很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使用,而且用药的种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心理开导吞咽障碍的患者由于肢体瘫痪或失语、语言不清、表达力差等原因,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有的甚至拒食。因此,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心理疏导。

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观察意识(意识可分为清楚,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五级),瞳孔(正常直径2.5---4mm,,对光反射可分为灵敏,迟钝,消失3级)和生命体征有无异常)。 2.神经功能受损的观察(有无头痛,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二.落实治疗遵医嘱落实各项检查。 三.护理措施 1.特殊检查护理行脑血管造影操作后穿刺部位用沙袋或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平卧4小时后在起床活动和进食,24小时内尽量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股动脉穿刺者肢体制动6-12小时,观察足背动脉和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 2.用药护理 (1)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阿司匹林应选用肠溶片,小剂量,餐后服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消化不良,恶心,腹痛,腹泻,黑便等)。使用溶栓药物时,严 格掌握药物剂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使用尼莫地平等血管扩张药物时应控 制输液速度,发现不良反应(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缓或过速,胃肠不适 等)要及时报告医生。 (2)用百分之二十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时需快速滴完(15-20分钟内)。该药渗漏皮下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应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3.饮食护理 (1)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给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鼻饲。 (2)对昏迷患者采取鼻饲流质饮食,温度38-40度,速度应缓慢,定时回抽胃液(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对症护理 (1)意识障碍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角膜反射的变化,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肩下垫高,使颈部伸展以防止舌根后坠),做好口腔护理,排泄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提供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者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慎用热水袋以防烫伤)对意识模糊者提供他所熟悉的物品,帮忙其恢复记忆,对嗜睡者避免各种刺激。 (2)语言障碍正确评估患者语言能力,与患者,家属,康复技师和主治医生等共同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对患者给予持之以恒的语言康复训练。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交流,关系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3)感觉障碍禁用热水袋冰袋防烫伤冻伤。 (4)运动障碍协助或提供生活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维持肢体功能位置,按摩瘫痪肢体肌肉,做好关节旋转运动,防止瘫痪肢体萎缩和畸形。 5.心理护理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而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 心理,护士应关心患者,积极治疗,争取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 四,康复指导 1,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坚持正确,按时的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2,饮食指导宜食清淡,低盐每天2-3克,低脂25克每天,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奶类,蛋类,每天1.5)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脑卒中康复流程电子教案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脑卒中二级康复流程图 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和开始治疗 重新评定进步情况、未来的需求和危险因素参考并咨询 康复小组 患者康复有进步吗? 查找妨碍恢复的原因: -如果病情变化,建议返回急性期治疗 -如果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建议先进行抗精神病的治疗 患者准备好社区生活了吗? 否J 是 继续住院 --- >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否严重?生活是否完全依赖? 功能恢复预后是否差? 否° 对患者和/或家人进行 康复宣教患者出院回 归家庭或疗养院 进 入 社 区 康 复

脑卒中三级康复流程图 脑卒中患者回归社区 患者是否需要社区康复? 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宣 教,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继续脑卒中二级预防 继续康复治疗 是 患者是否达到平台期?

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流程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 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 三级康复(后期康 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 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 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 3 级康复) 脑 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 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 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 (正确姿势、 被动活动、 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 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 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 Brunnstrom 恢复阶段 1~2 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 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 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 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 )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 ,是指突然 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 24 小时或 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 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和 腔隙性脑梗死(lacu nar stroke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 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 200/10 万,年死亡率为 80/10万~120/10万,存活者 中 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其中 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 40%。 WHO 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 糖尿 患者出院,回归家 庭社区,社区医生 定期随访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致残率较高,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时间漫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护理作为重要的环节一直受到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而脑血管疾病自发病的半年之内, 是肢休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也是康复护理最重要的时期,本 文将主要论述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患者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重症者将出现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即使经过了抢救治疗,多数患者仍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帮助和身体上的锻炼辅助他们最好最快的恢复健康,努力减少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 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病情,很多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觉得很难接受,因此会有许多患者出现固执、多疑、孤僻、敏感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脑血管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服药,这些患者把服药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擅自停止用药。这些现象对于治疗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疏导 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脑

血管病的病因、预后及转归,使患者通过学习康复知识、康复训练等综合技能,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一方面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进疾病的恢复,促进健康治疗的手段之一。对心理障碍明显的患者时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也可通过体疗、音疗和身体锻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1.3 注重患者的家庭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辅助护理也影响着他们治疗的进行情况。努力让患者的家庭成员多多地关心患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患者。通过亲属的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可以让病人拥有安全感。 1.4 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合理的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康复的顺利进展,而且能够使患者及家属坚持康复的信心。这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现实条件、病情的实际状况、疾病发展治疗情况等,制定出符合不同患者的康复目标,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逐步推进,不要急于求成。 2 脑血管病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2.1 听觉言语刺激 脑血管病可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言语降碍。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很重要的组成。康复包括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和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等。反复的感觉刺激是促进神经系统整合的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多用于失语症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脑血管疾病康复锻炼健康知识宣教 [心理指导] (1)首先应向家属与病人交代清楚,康复不等于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的代名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存功能,康复工作贯穿始终。 (2)进行康复训练,特别是行走训练时,病人不可过于自信,在无人陪护或看护的情况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为提高病人训练积极性,减少干扰,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观,强化训练时应遵循康复医生的要求,督促为主,当病人语言训练达到要求后仍有训练欲望时,可按其要求扩展训练内容。 (4)当病人训练出现情绪烦躁、不肯训练时可能为下述几种原因,应及时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 1.缺少信心和害羞心理。应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说明练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可找有关人员谈话,争取他们支持,言明康复训练的积极意义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康复训练应定期进行评估,以了解病人康复进展情况,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告诉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复检查而烦躁,应尽力配合。根据病人情况,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评估。 [床上训练指导]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应重视肢体功能康复。为了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应指导病人与家属作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摆放: 1.平卧位时:肩关节屈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受握软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对指中间位;髋关节伸直,防止内外旋;关节屈曲20-30°(约一拳高),垫以软毛巾或软枕;踝关节于中间位,摆放时顺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双足部堆放物品压下双足,足底垫软枕。 2.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垫软枕,手心向下肘关节、腕关节伸直位;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关节屈曲20-30°。 3.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迈步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循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