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

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

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
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

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美国与全球十六条战略水道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海军日益壮大,美国实施“全面制海”战略已十分困难。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寻求“海上控制”,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进而挤压、威胁敌国。

美国对海洋的控制,是通过庞大的军事基地网实现的。目前,美军在太平洋区域有完整的三线基地网,在大西洋区域建有完备的二线基地网。美军的意图是,战时通过控制全球16条海上要道,赢得对各大洋的控制权。

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

在全球16条海上咽喉要道中,大西洋有7条: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地中海有两条: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有两条: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

位于挪威与丹麦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和位于瑞典与丹麦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是波罗的海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门户,也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出入大西洋的惟一通道。一旦控制了这两个海峡,也就等于掐住了俄波罗的海舰队的命脉,迫使其成为一支内海防御型舰队。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包括丹麦海峡和冰岛与英伦三岛之间的水道,是俄罗斯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舰队进入大西洋的必经之地。美军在它附近建有多个大型海、空军基地,战时可以有效地封锁俄北方舰队,使其很难进入大西洋。

巴拿马运河位于南北美洲最窄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由此通行比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航线缩短了5000-14000公里。对美国而言,巴拿马运河极大地便利了美国海军的调动。不过,该运河只能通过4万吨级以下的船只,美国现役航空母舰吨位都超过此限,因此无法通过。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惟一通道。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直布罗陀海峡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太平洋的捷径,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是美国地中海舰队的根据地。美军可利用它随时控制和封锁直布罗陀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也是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在波斯语中,“霍尔木兹”意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锁或受到影响,西方世界将陷入黑暗之中。为此,美国不惜多次在此用兵,并在波斯湾的巴林基地部署了大量海军舰只。

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好望角航线对美军也是意义重大。苏伊士运河贯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承担着往来于欧亚两洲80%的海运任务,并且其水深可保证美国航母通行。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部与东非岬角之间,是连通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失去了对曼德海峡的控制,苏伊士运河的作用也就降低了90%。好望角是众多超级巨轮的必经之地。尤其是一旦苏伊士运河关闭,好望角航线对美国来说将是不可或缺的。

西太平洋五大咽喉

在美国意图控制的全球16条海上咽喉要道中,亚洲占了5条。其中3条在东南亚,1条在东北亚,1条在太平洋东北海域。它们分别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一条狭长水道,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号称“东方直布罗陀”。它西宽东窄,多岛礁、浅滩,战时极易被封锁。海峡的东南出口处就是新加坡,可直接控制该海峡。

巽他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平均水深远超过马六甲海峡,适于大型舰船、潜艇通过。目前,美军对巽他海峡的使用日益增多,第七舰队将它作为往来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望加锡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之间,是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战略要道,平均水深达900多米,是美国核潜艇往来的常用航路。

朝鲜海峡位于朝鲜半岛与日本本洲岛之间,是从日本海进出太平洋的要道之一(其余为对马海峡、宗谷海峡和津轻海峡)。朝鲜海峡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进入太平洋最宽、也是最重要的通道。宗谷海峡水浅峡窄,每年12月和次年4月还会封冻;津轻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与本洲之间,易受制于人。因此,朝鲜海峡对于俄罗斯海军意义重大。美军在战时若能完全控制朝鲜海峡,就可把俄太平洋舰队困在日本海,使其无法进入太平洋。

六个美军基地虎视眈眈

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说:“谁统治了东北亚,谁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谁就掌握了亚洲的命运。”美军在东北亚存在的基石是日本。美国在日本有着众多的重要海、空军基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横须贺、佐世保和冲绳。

横须贺号称“东洋第一军港”,是旧日本海军的基地,也是美海军最大的海外基地和惟一的海外航母母港。驻扎在这里的“小鹰”号是美军惟一以海外基地为母港的航母。对美国第七舰队来说,横须贺基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海军修理厂能修理各种舰艇,包括航母。由于日本造船业技术水平高超,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航母的在航率。横须贺作为航母基地,条件得天独厚,附近有厚木机场可供使用。横须贺海军基地是美军控制东北亚最强有力的支撑点。没有日本作为基地,美军防线将退到夏威夷。

位于朝鲜海峡南口东部、日本九洲的佐世保港,也是美国第七舰队的重要海军基地。1905年,日军在对马海峡全歼俄海军舰队,动用就是驻扎在佐世保基地的“联合舰队”。佐世保可谓朝鲜海峡的门户,扼朝鲜海峡,水深港阔,地势险要,是美军控制东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基地。美军认为,佐世保比横须贺更加接近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战时可以控制俄海军通往金兰湾的航线。因此,美军不断强化在此地的军力。佐世保和横须贺分别位于日本东、西海岸,互为犄角,是控制朝鲜海峡的“钥匙”,一旦有战事发生,这两个基地将构成美军的第一条战线。

对于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海峡,美国过去最重要的控制能力来自苏比克和关岛基地。

关岛地处美国———印度洋航线和日澳航线的交叉点,其阿普拉港可驻泊大型舰队,安德森空军基地可以起降B-2和B-52远程战略轰炸机。驻关岛美军飞机可飞往西太平洋的任何地点执行任务。关岛因此被美国称为太平洋“海上长城”的心脏。而菲律宾的苏比克则是从南中国海通往印度洋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据点。美军认为,在关岛和苏比克两个基地投入最小兵力即可保证美国的利益。

1992年2月,美军苏比克海军基地租期已满,美军正式撤出菲律宾。但美军指出,在西太平洋地区,苏比克基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而,美国积极寻求新的“替代品”。1991年10月,美国与马来西亚就租用卢木海军基地达成协议。1992年,美海军将从苏比克撤出的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迁至新加坡。原美军苏比克基地的职能将分别由关岛和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担当。新加坡港是大型国际化港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其樟宜海军基地的规模虽不如苏比克基地,但港内军事设施十分完备,船坞可以修理航母,也便于舰队补给,加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成了美军新基地的首选目标。对于美军强化对东南亚重要航道的控制来说,新加坡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自由地流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加速了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大量地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商品、服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总量不断的增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和一体化程度。 2、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大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整体经济变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日益增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既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3、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活动的国家的增多,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汽有限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研究争夺市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这种竞争在宏观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关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竞争,微观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于经营战略、品牌、资金、成本、市场等的竞争。

4、二重性。对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能够获得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经济主权的侵蚀、激烈的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等。 三、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竞争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竞争边界,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国外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也意味着国外市场的大门在对你的公司敞开着。国外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和国外市场的诱惑也许会迫使你作出新的战略决策。例如,伟大的战略决策能否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认同;员工是否是否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设定了自己的目标;你能提供多少资源来帮助员工实现你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主动实现目标等等。 其次,20世纪末期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企业管理,提升了他们战略实践的能力:流程再造技术的运用,客观上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企业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内部运作机制;ERP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规范,并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内部的权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得以迅速推广,消除了企业和市场在地域空间上的隔阂,大大地降低了交易的费用;6SIGMA、质量管理等有效地推动了他们企业的发展……先进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执行能力越来越强,也使得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中国的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管理的变革,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而获得足够的竞争能力与国外企业抗衡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然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同时,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我国的汽车和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低,加之国内资本的稀缺、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偏高等问题,与外国企业的雄厚实力相比,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即霸权。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 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 任务。“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 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 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 拓展对外经济贸易。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 推行美国价值观。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 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 ,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研究(一) 一、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广,经营的市场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企业涉及国际市场的程度越来越深,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性对企业整体利益日益重要,这使得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制订企业的经营战略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经营。从发展过程看,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多国经营、国际经营和全球化经营三个互相关联、互相递进的阶段。 1、多国经营战略阶段 这是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争取本国以外市场机会的第一个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当地设立自己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组织生产与销售,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国外子公司一般享有较高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多国经营战略较多地考虑到各国经营环境的差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等。美国IT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就是从在不同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开始的。实行多国经营的企业,可以借此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提高产品线的边际利润贡献率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国际经营战略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国际竞争的加剧,奉行多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开始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为自己提供增值服务,以达到资源和营销网络的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中,国外子公司承担着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重任,在企业的总价值链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母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分支机构的联系,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地位得到提高。 3、全球化经营战略阶段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投入商业运营,使得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加强,而协调成本持续降低。企业开始将国外子公司在当地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体价值链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采取统一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的整体利益重新安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职能布局和生产布局,在母公司与其子公司间和联盟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寻求其整体价值链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最大化,应战全球市场竞争。因此,在全球化经营战略指导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往往不受任何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考虑某一子公司的盈亏得失,而是以追逐全球市场为目标,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合理分布与集中,追求全球性的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将产品开发、制造、市场开拓等不同职能,安排在世界各地,形成全球范围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 二、美国IT企业全球化经营特点分析 美国IT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等形成的垄断优势,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产品、服务遍及全球各地。企业不仅借此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竞争力增强,而且还在世界各地传播了新技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全球经营活动中,美国IT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理念全球化 美国IT企业在开展全球化经营时,其扩张区域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世界上凡是具备全球化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不管是现在有利可图还是将来有利可图,他们都要想办法去设立办事机构或寻找代理机构。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经营活动,不仅考虑产品和服务在该国市场的拓展,而且要考察企业在该市场的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服从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开展经营活动,美国IT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当代世界经济与的政治》习题——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习题 一、简答题(15道) 1.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确立其在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的? 答: 自建国以来,美国依靠其特殊的地增长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引进技术、资本、人才和劳动力,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经过北美大陆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1).美国通过大陆领土扩张和大量吸收外来移民,为迅速发展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美国还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超级大国地位。一战爆发后,美国以中立国身份与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和金融交易,买卖军火,大发战争财,获得巨额利润。二战爆发后,美国仍借中立名义,通过租借法与各国进行贸易,成了所谓“民主国家兵工厂”,获得丰厚利润。 (3).冷战时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始终保持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一是美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二是冷战促使军事工业不断扩大,从而极大地刺激了经济; 三是技术革命促成了电子工业、石油化工、航空工业等机关报兴工业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增长; 四是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是怎样陷入“滞胀”局面的? 答: 美国经济调整发展导致了投资和生产的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过剩,加上长期财政赤字引起的通货膨胀不断加重,最终导致1969年底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1971年,美国第一次出现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恶化,被迫宣布美元贬值并与黄金脱钩,标志着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生产和输出,造成油价飞涨,引发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危机加重。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都处于严重的“滞胀”状态,即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美元危机、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连续不断。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届美国政府,都采取许多重要措施,缓解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4.美国长期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美国长期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首先,美国奉行自由竞争观念,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但又强调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这就是经济发展领域的典型的“美国模式”。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专业:化学学院化学 学号:33090320 姓名:葛睿 摘要:从“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9·11’后美国战略重点在何处”、“美国战略对世界会产生何种影响”等方面来清晰地了解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和目标,研究国际战略环境,洞察全球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趋势,判明对我国战略利益的影响,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全球化战略案例(李元旭)

案例1:海尔电器进军卡罗来纳州 2003年,当很多美国公司总裁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试图将制造业转向中国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之——海尔却对此此实施了有效的反击。海尔将其一部分冰箱制造转到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一些小城镇,由美国工人生产,目的是想让海尔像惠而浦和美泰克一样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并且这样做也可以节约运输费用。 对于一个年收入85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新分厂是海尔开拓在美国的前景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分厂于2000年建成,造价4000万美元,目的是为了灵敏地回应美国零售商的需求。海尔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戴维.帕克斯说,零售商们的存货量小,但现货售完后,他们希望可以及时补充,而从亚洲船运需要长达6星期的时间。帕克斯说:“分厂的建立非常合理,当你使用船运时,你同时也做了一些无用之功。”在国外建立分公司不仅可以节约金钱,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使中国有至少50家公司进入全球500强,但根据目前的官方数据,仅有11家公司在500强之列。 2003年,海尔公司使其总裁张瑞敏先生备受媒体关注。张先生常说自己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他将缺乏生机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家用产品巨人的事迹已经被制作成电影。许多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已由革命家转向主管人员,所以张瑞敏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中国的英雄。海尔美国分厂的成立是经济和文化双方面的胜利。但是,想从惠而浦和美泰公司手中赢得市场并不容易。贸易杂志Appliance的编辑黛安娜.里奇说:“人们倾向于购买他们熟知的品牌,在美国,每个人都知道惠而浦、美泰克和Frigidaire,亲人们是购买他们的母亲或祖母购买的品牌。” “有些人甚至不能正确说出他们所购买的产品(海尔)的名字,”海尔的里奇女士说,“在自已的家中捅有一个连品牌也说不清楚的商品,也不是件坏事。”很多情况下,人们将Haier(海尔)读成Higer(更高)。海尔这个来自于中国青岛品牌已经在美国的货架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根据麦肯锡——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海尔在美国销售三年以后,它已经取得了美国微型冰箱销售量的1/3,而且它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冰酒柜一半的销售市场。2002年,海尔的销售量10万台,占美国冰箱销售量的2%,截止到2005年,海尔已经取得了美国冰箱市场1/10的销售量。美国人发现海尔的性价比很高。 在捅有6000人口的小城市卡姆登,此地的美国公司多处于紧缩或停产的状态,这陈旧的工厂仅能提供200个必需的工作岗位。海尔公司在此地的雇员基本是美国人,所以文化差异极小。在工厂的内部有很多从天花板上悬下来的条幅,用中文或英文写着标语(例如:“永远不要对市场说不”,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公司的存在。每个办公室都有张瑞敏先生亲笔签名颁发的证书。海尔公司支付给当地的美国操作工人稍多于10美元1小时,是中国工人水平的10倍,并且提供健康福利。唐纳.福特纳是一名当地的工人,她在三年之前开始为海尔公司工作。刚开始,她在一些中国技师的指导下工作,虽然她不太听得懂他们带有口音的英语,但是这些技师可以向她演示操作过时程。在该分厂建立时,人力资源部主管杰拉尔德.里夫斯带领10位工人的小姐到中国青岛总部,他发现中国工人纪律性极强,“他们在每天的总结会上都站成极其整齐的队列,我永远也不可能让我的员工站成那样。”他说。而总经理艾伦.古伯斯基则在此行中发现管理中的“战略经济单元”方法,此方法在青岛的海尔公司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案将每个工人当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奖励那些发明为公司省钱方案的工人,反之则处罚那些浪费公司资源的人。“我想让每个工

美国全球战略的本质特征

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全世界: 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展性、进攻性、侵略性。杜鲁门政府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和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在军事上,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对亚非拉国家,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约翰逊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突出表现为尼克松主义的出台。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长篇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尼克松主义";福特政府基本延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卡特时期,美国试图通过宣扬人权、自由等观念,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以便改善美国的处境。

但1979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美国认为苏联严重地损害了其战略利益,以致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趋于强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起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还对苏联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 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里根政府以增强实力为核心,企图压倒苏联。打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1985年里根再次当选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1986年,"里根主义"出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布什政府针对苏东剧变和两极格局瓦解的形势,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遏制苏联的同时,抓住苏联、东欧改革时机,采取多种手段,尤其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这些国家演变,并进一步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新大西洋主义"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制基础上,对这些组织分别赋予新的内容和新得职能,建立适应欧洲新形式的政治军事结构,以便保证东欧转轨顺利发展,并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对中国,在不严重破坏中美关系基本框架的同时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对第三世界,根据美国战略需要,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和地区强国的崛起。 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张"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1994 年7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构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 整 新世纪之初,国际形势发展依然复杂多变,“9·11”事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在经历新的变化,多极化继续曲折发展,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平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频添复杂不测变数。 一、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 美国对外政策“高开高走”,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重要特点。2002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下简称《报告》)。从1 986年以来,美国法律要求每届政府向国会提交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要阐述在外交、防务及内政方面的总体目标和宏观政策。《报告》是布什政府对其执政以来,尤其

是“9·11”事件之后,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全面概括与展望。 (一)在国际棋盘上确立美国“超级大国”的战略坐标 步入21世纪,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仍然是确保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利用美国的绝对优势,谋求其绝对安全。《报告》对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毫不掩饰,认为“今天,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但是,《报告》也试图将美国的战略目标从全人类的利益角度进行包装,称美国“从不利用我们的实力要求获取单方面的利益。相反,我们努力创造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即使如此,一种美国式的“优越感”和“使命感”还是溢于言表。 共和党政治现实主义“以实力推进目标”信条在《报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报告》称:“美国必将拥有足够的力量,挫败敌人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我们的盟友和友邦的任何企图。”《报告》不仅表示美国“将保持充沛的军力,作为我们履行义务和保卫自由的后盾”,还特别强调美国必须遥遥领先于敌手,称“我们的军队将如此强大,可迫使潜在的敌人放弃扩充军备,不再妄想拥有超过美国或与美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关于本世纪头二十年使我国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美国是冷战后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惟一有能力、有野心称霸全球的国家。在我们对国际形势变化做出判断时,首先需要对美国相对实力的消长和全球战略的调整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从长期看,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美国霸权的衰落是必然规律;但在短期内,还看不出美国的综合实力和世界地位正在持续下降的迹象。从“硬实力”方面看,美国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许多指标还有所上升。占世界总人口4.7%的美国,其近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总和的32%以上(冷战刚刚结束时占25%左右),国防开支占各国总和的40%左右,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各国总和的40%。2001年以来,尽管一度出现了经济下滑局面,美国同日本、欧盟的经济差距还在加大。 美国对2001年的9·11事件做出了强烈的反应,而且在此后实行了重大战略调整。2001年底的阿富汗战争得手之后,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得以强化,从政治、军事、经济上挤进了它一直想挤进的中亚等地区,还增强了它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军事存在。

但是,2003年3月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却使它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空前的国际孤立,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大多数国家的明确反对。美国同法国、德国等许多传统欧洲盟国的矛盾的深刻程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史无前例的,同伊斯兰国家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也明显加深。美国在战后伊拉克所受到的武装袭击,出乎布什政府早先的预料之外。即使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国,也不愿积极参加美英两国在伊拉克的治安行动。最近由美国传媒曝光的驻伊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暴露了美国在国际上鼓吹“人权”的虚伪性,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由此看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软实力”(即影响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严重的消耗。 美国同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关系以及战略力量对比,是美国实力地位的重要因素。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年5月,欧盟成员国由原来的15国扩大到25国,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欧盟同美国虽然同属西方发达国家,但欧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欧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法律体系和新的主权观,同美国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欧盟在地缘战略利益上,主要关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希望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保持稳定和经济发展,并努力扩大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在对伊拉克、以

评述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评述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讨论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先来谈一下关于全球战略的概念: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就如上面所说也是为了用来实现美国国家的根本政治目的。既然这样,那么美国的全球战略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 ○1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控制全球。 ○2是从控制全球资源的角度部署控制点 ○3全球经济自由化为美国暗设吸收其它国家财富 这三点的一个共同支撑点就是全球性的文化战略。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核心的目的服务“世界霸权”。实现世界霸权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政治目的。 也许有人会问,美国为什么要想法设法的实现“世界霸权”?美国确立和推行称霸世界的政策,与其实力地位的变化有关,同时也是美国独特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制度背景的产物。“美国例外论”坚信美国是特殊的国家,美国代表着进步和未来世界最好的社会模式,美国优于他国,应该成为他国的楷模;美国人是具有特殊使命的特殊人民,具有拯救其他受苦受难的人民的神圣使命。这种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心理使美国总是为自己的外交抹上一道符合伦理、人道与正义的理想化色彩。同时,它使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拯救世界的救世主情结。从建国后至今,美国外交政策始终与“使命感”紧密相连,始终以民主、自由、人权作为其政策依据。 美国实行全球战略的依托是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的外交思想传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渊源于早期的启蒙思想。早期的理想主义者认为,理性和良知不仅是美国立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