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

摘要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量涌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贸易理论。长久以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重点是发达国家,但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开展,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逐渐引起了重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贸易大国,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日本和韩国都是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不断模仿创新获得成功的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对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以对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对产业内贸易的定义进行鉴定,然后对分类方法和衡量方法进行阐述,概述了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以及模型,对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随后文章对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结构进行分析。接下来文章对中日、中韩和韩日之间的贸易商品按照SITC分类标准的9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产业内贸易细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对各项指数都做了计算和研究。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随后文章把SITC细分为3位数,重点研究中国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日本出口到中国和韩国、韩国出口到中国和日本前20位的商品的贸易类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价格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过去10几年间,中日、中韩和韩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尤其低。

虽然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有待提高,但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消费以及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积极的影响。文章最后对促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 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中日韩

RESEARCH O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BSTRACT

Since 1960s, the study on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appeared in vast amount of literatures, forming the basis for the new trade theor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long been the focus of the intra-industry stud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ntra-industries trade between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levels has attracted more interests than before.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a major participa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anpan is a developed country and South Korea is the boom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y.In addition, Janpan and South Korea are both successful countries which learn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countries and imitate, create the successful aspects from the west countries .It is good

experience for China and worthwhile to research into the mechanism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these three countries.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and framework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e paper has a overview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Janpan and South Korea during 1992-2006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of SITC.Then the intra-industry index is subdivided into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nd analysed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analyse more paricular to the intra-industry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SITC is divided into 3 digital .The paper focus on the researching on the type of the trad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nd the price of top 20 commodities exported from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In Chapter Ⅳ,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consumption and industr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026377.html,stly, the paper sum up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n further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Janpan and South Korea.

KEY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Japan, China and

South Korea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相关文献综述 (3)

第三节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创新点 (5)

第二章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概述 (7)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类型 (7)

第二节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 (10)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13)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方法 (20)

第三章中日韩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24)

第一节中日韩之间贸易结构分析 (24)

第二节中日韩之间出口商品重合度分析 (26)

第四章中日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29)

第一节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动态比较分析 (29)

第二节中日韩之间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动态比较分析 (31)

第三节中日韩之间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动态比较分析 (35)

第四节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37)

第五章发展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47)

第一节发展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7)

第二节发展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能产生消费效应 (48)

第三节发展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能提升中国产业结构 (50)

第六章扩大中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途径 (51)

第七章结束语 (55)

参考文献 (57)

附录 (60)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另一个是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突飞猛进。而在这种趋势背后,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经济发展是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贸易格局和模式。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不仅奠定了它们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决定了它们在当代世界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总是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的垂直型贸易方式。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善的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提高了国民收入,而且家庭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过它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世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格局上,各类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即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和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处于外围地位。在各类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对比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种产业内贸易的结构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在产业内贸易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日本和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互为主要的贸易伙伴。由中日韩三国组成的

东北亚经济体是和北美、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主要区域之一。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韩国与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日中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日韩两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

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而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把这三个国家的放在一起比较,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如何?能否验证前面提到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是如何变化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选题意义

产业内贸易研究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最前言的理论之一。但至今为止,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的只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大量分散、零碎的甚至是观点极其不同的论述。为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进行进一步概括总结并把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于分析中日韩之间的贸易结构,衡量中国与韩日贸易中所处地位,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来扩大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研究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回顾和总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要观点。据笔者观察,尽管目前对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很多,但是对三个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尤为少见。本文就对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发展水平呈阶梯状态的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能够把握中国在中日韩贸易中的分工地位以及造成的原因。(2)笔者试图跳出国度的视角,从一定高度来客观的研究中日韩产业内贸易。以往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学者总是站在某个

国家的视角来阐述,比如:中国学者在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研究时,站在中国的角度,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地研究客体。笔者试图跳出国家的限制,不仅研究中日、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且研究韩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因此可以更加客观,立体的阐述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

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研究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说明三国之间产业的国际分工是处于水平型分工、垂直形分工还是混合型分工(2)通过研究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跨时期的比较可以动态的把握三国之间该产业的竞争的发展态势;(3)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还可以分析和透视三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关系以及产业合作的可能性。

第二节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成果

新加坡学者吕国钧(2006年)①讨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国际竞争力指数(IC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几个经济体中制造业活动的转移和重组。该文献选取美国的工业制成品市场来考察东亚10个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转移和重组。研究表明:在化学品及相关产品上,美国市场最大的转移是从日本转移到了中国。在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上,日韩在美国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中国在美国市场份额逐渐上升。在机械和运输设备上,日本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中国。

韩国学者李准哗金洪起(2002年)②利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理论分析了10年来中韩之间的贸易,并得到以下结论:两国贸易总量在过去10年中快速增长,工业产品贸易起到了主导作用,其中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持续增加。而且在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中,与同质产品的横向产业内贸易相比,质量和价格有所差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主导作用。

①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J],经济学(季刊),2006(1).

②李准哗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2).

韩国学者Kim,C.H,Y.C.Choi和 H.C.Shin①对韩国33个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分成横向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并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得出:横向产业内贸易比率与人均GDP、制造业在贸易总量当中所占比率、产品多样化的程度和贸易伙伴国的市场规模等指标有正的相关关系。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率与人均GDP的差异和外国直接投资额有正的相关关系。

二、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结果

史智宇,易行健,唐建伟(2003年)②对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运用Grubel-Lloyd 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修正的Glick-Rose出口相似性指数,对东亚区域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之间的贸易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证实了这一地区确实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提高的趋势。

傅钧文李梁(2003年)③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角度看两国分工的趋势,该论文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认为外国对华投资是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中日之间的国际分工正在由过去的垂直分工走向某种程度的水平分工。

周松兰(2004年)④对中韩日制造业各产业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在制造业分工水平上中国越来越向韩国、日本趋同,中日韩三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并提出中国应该抓紧时机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加强中日韩合作的结论。

范爱军,林琳(2006年)⑤对中日双边贸易中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是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日本对华投资活动活跃、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构筑及其产业投资的发展、中国持续经济增长引起的市场容量的扩大、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产品差异化发展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均有利于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因素对其则有消极影响。

①Kim,C.H,Y.C.Choi,H.C.Shin.Changes in the Source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Japan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3,1-21.

②史智宇,易行健,唐建伟,东亚产业内贸易趋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12)

③傅钧文,李梁.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3(4).

④周松兰.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

⑤范爱军,林琳.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范爱军,李丽丽(2006年)①对中韩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与韩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多数年份大于0.5,属于产业内贸易,而化学类产品多数年份指数较低,属于产业间贸易,而机器设备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比较明显,中韩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差距逐渐缩小,但双边产业内贸易仍是以技术差距导致的以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

李盾(2007年)②对中韩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近年来中韩贸易规模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该论文通过考察1992年以来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1986年到2005年间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推动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关键因素,中韩间地缘优势及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也促进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郑昭阳,周昕(2007年)③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总之,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方法和决定因素的选取上。同时模型数据的质量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与创新点

一、文章的创新点

笔者发现国内外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文献尽管很多,对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文献也不少,不过这些文献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文献研究对

①范爱军,李丽丽.中国与韩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6(8).

②李盾.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以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③郑昭阳,周昕.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G-L指数及发展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9).

象局限在两个国家,比如:许多学者研究中日产业内贸易,文章只从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分析,没有与第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做比较,所以分析得不够深刻、具体。第二、一般研究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的文献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只能从某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对象,所以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第三、以往研究文献中,在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的指标采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的结果也相差很大,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针对以上的不足,笔者做了以下的改进:第一、研究对象选取中日韩三个国家。原因是中日韩三国都是东亚国家,在文化背景和发展路径上存在可比性。另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而日本是发达国家,三国的发展水平呈阶梯状分布。而产业内贸易指数能比较客观反映一个国家该产业的比较优势。所以通过对中日韩产业内贸易的动态研究,能比较客观的把握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变化。第二、在选用产业内指数计算指标上,笔者会对若干个产业内贸易计算方法进行评介并选取最合适的一种计算指标。第三、在数据选取上,笔者选取1992年到2006年的数据来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动态的经济学分析。

笔者希望从以上几点能全面、客观、深刻、系统的阐述中日韩产业内贸易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初步方案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指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第二章是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和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方法并对其作出评价。第三章是实证研究的基础,指出中日韩之间贸易关系和贸易结构,为下一章分析产业内贸易做准备。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动态分析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第五章指出发展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从产业内贸易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产生消费效应和提升中国产业结构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在提出扩大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政策措施。第七章是小结,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章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类型

产业内贸易被称为“双向贸易”或“交叉贸易”,它是指特定产品类别的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有一个“产业”范围的限制。我们要对产业内贸易概念做界定,首先要弄清产业的含义。

产业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有许多含义。但就国际贸易中的“产业”来看,它有具体的内容。根据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有关资料来看,对产品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三种,然后把同一类别里的产品定义为某个产业。

(1)消费替代。采用这个分类方法定义产业概念的学者把具有相似用途、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某一产品代替其他产品的所有产品视为一个集合。这种具有充分替代性的产品集合就被定义为某一特定产业。

(2)相同技术密度。采用这一标准来界定产业概念的学者认为通过相同的生产方法或过程制造出来的产品视为一个产业。比如Falvey,.R.E认为:“产业最好被定义由特定资本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群”。

(3)生产替代。采用这个标准定义产业概念的经济学者,一般把使用大致相同的要素投入或要素密集度生产出来的产品视为一个产业。比如:纺织、橡胶、钢铁产业。

从以上三种标准中可以看到,由于这三个标准很难统一在某一个概念之中,所以人们对产业的界定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尽管在理论上有关产业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实证研究中,有关产业间或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都按照官方统计分类(如SITC,HS)进行的。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把所有商品分为10类,然后根据商品的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关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划分为4个层次,即章、组、分组和子目。比如:在一位数的商品类中,SITC73表示机械和交通设备类,SITC72表示钢铁,随着这些贸易资料和数据的分解,SITC对有关经济活动的描述也越来越具体、越详细,其内部产品的替代性也越高。所以,许多学者把SITC第三层次以后的所有产品视为一个产业。

以上是对产业概念的鉴定,下面对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做鉴定。至今,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早在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产业内贸易》一书中,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总贸易值减去产业间贸易的余额”。强永昌认为①,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产业内贸易计算服务的,对定义本身的严谨性显得不足。强永昌在《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中把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式,这种定义是开口型的,其具体内容比较含糊。第二类是以SITC为基础的定义。该定义突出了在过去经验分析中采取的现实统计方法,即以SITC第三层为区分产业的标准。这种定义在人们进行历史资料分析和经验研究中,可以起到简化程序和统一标准的效果,但也容易引起争议。因为在SITC第三层内所包括的产品往往在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上存在很大差异。第三类,是以生产替代和消费替代为基础的定义。这种定义主要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被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学者所采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即某一产业内相似产品的双向流动。产业内贸易应该是相同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进出口活动。

本文出于研究需要采用第二类的定义,即从统计方法角度把产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前三位数代码相同的产品,即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称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有许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经济发展程度相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从三次产业内的角度来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有形商品产业内贸易和服务的产业内贸易;从产品差异的角度来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

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要素投入相似、质量相似、价格相似,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而垂直产业内贸易则是指要素投入不同、质量不同、价格不同、在满足消费者偏好不同的产品之间的贸易。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注重的是同一产品的异质性,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交易,并带有规模经济和

①强永昌著.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消费偏好多样性的特点。二站后发达国家之间这种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加,这种产业内贸易对各贸易国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在需求方面通过差异性产品的交易使一国消费者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将会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使消费者满意度上升。在供给方面,由于一国专门从事某一异质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产业内部的专业化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增强一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而且贸易各国为了保持对特定产品的垄断地位,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研究和开发投资力度,使生产的产品具有特色。总之,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不仅有利于贸易国的消费和生产,更带动了技术的进步。

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其产业内贸易是通过处于某一生产阶段的一国企业输入零件或中间产品,加工后出口。将此视为产业内贸易是因为在各国的统计上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及加工产品视为同组商品。这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主要由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引起,它本质是一种“垂直贸易”,主要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国的专业化水平,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和技术溢出,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它对于发展中国家转变相对劣势,培育相对竞争优势并改善贸易结构不如期待中那么美好。因为:第一,在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充当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品和制成品。发达国家通过对价格的影响力可以使参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那么发展中国家仅依靠增加这类贸易出口数量来提高出口的收入并不能提高该国的经济福利,相反由于发达国家的变向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流失。第二,在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从发展来看,其承接的也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过时、淘汰的技术,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效果并不大。第三,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如加工贸易由于“两头在外”,产业链条短,对后项关联产业的推动不强,其贸易附加值有限。

第二节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

国际贸易统计商品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品质标志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不同组别的商品分类体系或商品分类目录,作为统计分类标准,据以收集和编制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研究分析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①。

为适应对贸易及相关经济统计和分析的需要,协调不同国际机构制定的国际经济分类体系以及提高按经济活动类型分类和按货物及服务分类编制的各种统计资料的可比性,联合国统计局还按不同的分组标志和详略程度制定一系列重要的商品分类标准或与商品分类密切相关的标准,推荐给各国采用。联合国秘书处于1948、1971、1991年先后出版《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和《总产品分类》(CPC),其后均做过修订。上述分类标准有密切的联系,组成对生产性活动、货物和服务分类的一体化体系,用于各种经济统计。

一、《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SITC。由联合国统计局制定、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最初版本于1950年出版。后为适应世界贸易和技术的发展及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为同当时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海关税则目录相互协调、对照转换进行了3次修订。SITC 第3次修订的原则是:同《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子目协调对应,并尽可能保持与SITC以前版本的连续性。此外还考虑以下因素:①商品及其生产所用材料的性质;②加工阶段;③营销惯例及产品的用途;④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⑤技术变化。同SITC的以前版本一样,第3次修订本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采用5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10大类:0-食品和活动动物,1-饮料和烟草,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及腊,5-化学和相差产品,6-按原料分类的

①《中国海关百科全书》第14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制成品,7-机械和运输设备,8-杂项制成品及未分类的商品。大类上依次分为67章、261组、1033个目和3118个基本编号。其特点是聚集性强,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编码的不同分类层次汇总计算初级产品(0~4类)和工业制成品(5~8或9类)的问题,或比如食品、纺织品、化工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等类别商品的总量,便于进行经济分析。

二、《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英文缩写为BEC。由联合国统计局制定、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是为按照商品的大经济类别完全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定的。同时,通过本分类,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内按最终用途划分的3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把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等其它统计结合起来用于对国别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进行分析。最初版本于1971年编制,联合国于1989年出版了第3次修订本。分类采用3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7类:1-食品和饮料、2-工业供应品、3-燃料和润滑油、4-资本货物(运输设备除外)及其零附件、5-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6-其他消费品、7-未列名货品。7大类分为19个基本类,19个基本类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3个门类。

三、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的其它分类

(一)按生产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分类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要投入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生产产品需要各种要素的投入,这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技术(包括企业家才能等)及资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四要素”。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产品的相对密集度,我们可以把各类产品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等各种类型的产品。这里,我们根据克劳斯(Krause)的分类方法①,将制造业各制成品分类为自然资源密集型(Natural Resource Intensive)、非熟练劳动密集型(Unskilled Labor Intensive)、人力资本密集型(Human Capital Intensive)及技术密集型(Technology Intensive)四种类型。

①具体分类方法请参考:Krause B.L:“Australi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aves R E, Krause B.L, ed. the Australian Economic Theory 1982(27):245~252。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考察一国要素禀赋与该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按生产商品的技术构成分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技术已经成为各种商品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要素投入。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桑加亚·劳尔(Sanjaya Lall)从R&D比重、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学习效应等多方面考虑技术在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并据此把制造业划分为5大类,细化为9个小类别。这五大类产品是:初级制成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低科技含量的制成品(LT)、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MT)、高科技含量制成品(HT)①。

Ⅰ.基于资源型的制成品(RB)。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高,这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本地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资源性产品包括食品、烟草、木制品、精炼石油产品、染料、皮革、宝石和有机化学,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

Ⅱ.低技术含量制成品(LT)。这类产品生产使用较为稳定和容易扩散的技术,这种技术通常体现在资本设备中,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技能。多数这类的产品不存在差异化并且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需求弹性较低;规模经济和市场进入的障碍较低。这类产品又划分为两类:纺织、服装、鞋类、皮革制品(LT1);其他产品,如玩具、初级金属制品、初级塑料制品、家具和玻璃器具(LT2)。前一类产品的生产经历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的过程,即生产的加工转移到了工资低廉的国家,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仍保留在发达国家,正是这种转移推动了这类产品的出口增长。

Ⅲ.中等技术含量的制成品(MT)。这类产品包括需要大量技能和规模密集型技术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它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复杂的技术、较高的研发投入、高级技能和较长的学习时间;这类产品中的自动化设备和工程类设备种类产品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需要企业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技术效应。这类产品分为三类:自动化设备(MT1)比

①具体分类方法请参考:Sanjaya L:“India’s Manufactured Exports: Comparative Structure and Prosp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he World Bank(1995)。

如汽车,化工类制成品(MT2)比如化工药品、工程类制成品(MT3)比如机械、标准电产品和电力产品。化工类制成品比较稳定且无差异,生产通常需要大规模的设施,在改进设备方面和优化复杂生产过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工程类制成品强调的是产品设计和研发,需要有广泛的供应商网络。这些产品的生产进入障碍较高,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转移到低工资的国家虽然存在但并不广泛。

Ⅳ.高技术含量制成品(HT)。这类产品生产需要高度先进和快速变化的科学技术、大量的开发经费并且强调产品的设计。比如高级电制品和电子产品、航空器械、精练化学制品以及药产品,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先进的科技来自于的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的专业化技能、企业之间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紧密配合。然而,一些高科技产品存在劳动密集型的组装阶段,由于能够把组装环节转移到工资较低的国家进行生产,因而这类产品的生产导致了新的国际生产体系,跨国公司根据生产成本把不同的生产过程放在不同的地点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这类产品分为两大类:电子和电力制成品(HT1),其他产品(HT2)。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主要派别及其观点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有三个基本派别:第一是以Krugman为代表,核心论点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第二是以Brander和Helpman为代表,核心论点是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之间的相互倾销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第三是以 Falvey,Davis等人为代表,核心论点是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决定因素。

Krugman①在1981年证明由于规模经济、相似国家之间会进行产业内贸易,生产这些贸易品的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他们的投入比率是一样的,所以产业内贸易并没有像传统贸易的增长那样有比较大的收入分配效应,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的时候,这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两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在这里Krugman通过假设效用以实际工资和消费多①Krugman, P, 1981.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attern of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样性为标准。运用一个效用函数对贸易对福利的影响做了分析。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相对于产业间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调整比较温和,因为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假设,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度都是相似的,在这些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也相对比较容易,调整成本比较低。

Brand和 Helpman①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不同国家中的各个垄断厂商都向对方厂商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原因在于市场分割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下,每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国家,有若干个彼此没有联系的市场,对其中一个市场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其他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尽管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更低,但只要有利润存在,就比在国外没有销售要好。同样,国外其他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于是相互倾销模型就出现了。由于相互倾销的产品一般是比较相似的工业品,所以这个模型也很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一个原因。另外在存在阻隔成本比如运输费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的情况下,如果出口企业还能得到一定的利润,出口将继续。如果阻隔成本不高,贸易将使福利上升;如果阻隔成本很高,贸易将使福利下降,因为阻隔成本费用过高,浪费严重,但当市场可以自由进入时,国际贸易的福利必定上升。

Davis②的模型证明,在没有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可能上升。模型的关键在于假设市场有许多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当这种产品的品种非常多的时候,这些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之间就有很强的替代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产品之间微小的技术差异就会引起这些要素密集度相似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专业化生产,这些产品的交换就是产业内贸易。在这里Davis并没有说明这种技术差异会引起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还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事实上,被专业化生产的不同产品,它们即可能是有质量差别也可能有类型特性上的差别,所以,这两种产业内贸易都有可能引起。Davis的结论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如果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一国政府就要想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就需要一些措施改变现存的市场结构;如果产业内贸易在不改变市场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就意味着政府不必人为地制造

①Brander,J.A1981.Intra-industry trade in identical commodit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②Davis, D.R,1995 ,Intrad-industry trad:a Hechscher-Ohlin Ricardo approach.J.Int.Econ.

2012~2016我国十大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

2012~2016我国十大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表格 1 2012年我国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国家贸易额进出口出口进口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 欧盟(28 国) 5460.43339.92120.5美国4846.83517.91328.9东盟4000.92042.71958.2香港3414.93235.3179.6 日本3294.51516.51778.1韩国2563.3876.81686.5台湾1689.6367.81321.8澳大利亚1223.0377.4845.6 巴西881.6440.6441.0 俄罗斯857.2334.1523.0注 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表格 2 2013年我国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国家贸易额进出口出口进口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 欧盟(28 国) 5590.63390.12200.6美国52103684.31525.8东盟4436.12440.71995.4

香港4010.13847.9162.2 日本3125.51502.81622.8韩国2742.5911.81830.7台湾1972.8406.41566.4澳大利亚1363.8375.6988.2 巴西902.8361.9540.9 俄罗斯892.1495.9396.2注 2 数据来源洹水泛舟的博客 表格 3 2014年我国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国家贸易额进出口出口进口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 欧盟(28 国) 6151.43708.82442.5美国5551.23960.81590.4东盟4803.92720.72083.2香港3760.93631.9129.0日本3124.41494.41630.0韩国2904.91003.41901.5台湾1983.1462.81520.3澳大利亚1369.0391.5977.5俄罗斯925.8536.8416.1巴西865.8348.9516.9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中美贸易现状的研究

中美贸易现状的研究 引言 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两国贸易额的扩大,中美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基础不是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是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在技术实力差距基础上建立的贸易关系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技术实力较弱的一方明显不利。随着中关技术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也将由互补型为主逐步转变为竞争型为主。 本文对中美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中美两国在进出口构成上的差别和产生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而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情况的原因,从贸易结构上说明中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和非竞争性。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1]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本文通过对两国贸易结构的研究,分析中美贸易结构引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中国正确清晰的认识到双方的真实贸易现状。

1 中美贸易的现状和分析 1.1中美贸易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越来越繁荣和中国的入世。中美近年来正是在全球化这种大背景下,使双方的经济贸易额逐年大步提升使中美两国都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然而双方在获得共赢的局面下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竞争摩擦。 通过数年来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使是有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具、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中国也已成为美国飞机、机电设备、纸及纸制品、化肥、谷物、化工、石油设备等的主要购买者之一。 与此同时,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近年来,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美国《财富》杂志所列500家大企业中至今已有200多家在中国落户。美商对华投资涉及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农业和医药等。此外,美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商业、会计和旅馆等领域。中国对美的投资规模较小,集中在服务业,至今不足5亿美元。[2]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协议。美国政府还承诺无条件地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并提交美国国会批准。这将一劳永逸地消除多年来在中美经贸关系上没完没了、纠缠不断的痼疾,为新世纪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由於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不时出现一些摩擦、争议乃至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足为奇的。目前,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贸易不平衡、反倾销、经济制裁和高科技出口管制、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劳改产品出口以及动植物检疫等。

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所以准确把握中美两国贸易类型、贸易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对于推动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我将重点分析2014年中美两边贸易概况。 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概况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906.8亿美元,增长5.1%。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40.2亿美元,增长1.9%,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6%,下降0.1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666.6亿美元,增长6.0%,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9%,提升0.5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426.3亿美元,增长7.5%。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运输设备、机电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产品,2014年出口272.6亿美元、245.0亿美元、174.9亿美元和96.8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2.0%、19.8%、14.1%和7.8%,化工产品出口下降0.8%,运输设备、机电产品、植物产品出口增长18.3%、3.9%和4.6%。对中国运输设备出口增速较快,其中航空航天器对华出口139.2亿美元,增长10.6%;车辆及其零附件出口132.1亿美元,增长28.1%。 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2014年进口额2323.4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9.8%,增长6.6%。其

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270.9亿美元,增长8.1%;机械设备进口1052.6亿美元,增长4.8%。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居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2014年进口额507.5亿美元、411.8亿美元和242.3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0.9%、8.8%和5.2%,增长5.1%、1.2%和10.7%。中国的家具玩具、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和皮革制品箱包占美国进口市场的59.6%、67.0%和59.3%,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的竞争者主要来自墨西哥、越南和意大利等国家。中国同时也是美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塑料橡胶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的首位来源国,占市场份额的36.4%、37.2%、26.0%和14.4%,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表1 2014年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章)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贸易伙伴排名

贸易: 贸易,是指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其活动范围,不仅包括商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还包括商品生产者或他人所组织的商品买卖活动;不仅包括国内贸易,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 在古代市场上,不仅有物质商品贸易,还有奴隶贸易。在现代市场上,除了有形的商品贸易外,还有技术、资金、信息、劳务,以及保险、旅游等无形的贸易活动。 中国贸易伙伴排名: 你知道现在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哪个吗? 美国? 欧盟? 日本? 对不起,都不是。 答案是:东盟。 就在我们南边的东盟。 这是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一次! 新华社日前引述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 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7万亿元,增长4.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7%。 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61万亿元,下降4.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3.9%。

中美贸易总值为1.29万亿元,下降9.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1.1%。 中日贸易总值为8463.6亿元,下降0.3%,占中国外贸总值的7.3%。 数据中,有着太多微妙的信号。 1,因为疫情,很多国家封城封国,工厂停工通产,全球贸易遭遇断崖式下降,中欧、中美、中日贸易额都有所下降,这也在情理之中。 2,但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中国和东盟贸易还在增长,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由此,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排名,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要知道,在2019年,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前四名分别是: 第一,欧盟; 第二,东盟; 第三,美国; 第四,日本。 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崛起,原来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9年被东盟取代了。 但今年前5个月,东盟再进一步,又取代了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不容易,相当的不容易!尤其是全球贸易下滑,中国和东盟贸易还在增长。

产业内贸易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 一、早期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称同产业贸易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1960年,维多恩(P. J. Verdoorn)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1966年,巴拉萨(B. 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他们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所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的商品其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如金融服务贸易中常常同时存在“进口”与“出口”。 此外,还可能会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国内价格扭曲,而作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便从事同时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 差异产品又分为垂直差异产品和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是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比如,不同质量的同一品牌的电视机即为垂直差异产品,同样质量的电视机在款式和外观色彩上的不同即为水平差异产品。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这种差异产品的区分对运用模型进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非常重要。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差别产品的同产业贸易可以根据产品的相互替代性的和生产投入相似性来分别进行统计: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文章的目的与意义: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而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经济自然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使美国从危机之中走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在此时重新抬头。从1996 年—2011 年的16 年间,美国是向中国发起反倾销案件第二多的国家,共发起反倾销案件91 起,占到了中国遭受反倾销总量的14。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表明美国政府明显是加强了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并且,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集中化,对中国制裁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2009 年10 月对中国钢绞线产品实施7.53%至12.06%的惩罚性关税、对中国钢格栅板产品实施7.44%的惩罚性关税后;2009 年11 月5 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2012 年 3 月22 日,单单一天时间美国就像中国的四种制造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时间之频繁更是前所未见。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试图从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入手,结合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社会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其他隐蔽性壁垒方面的新变化,提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新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1、国外学者研究状况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在中国为何会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如此之多的国家的,“特殊照顾”已经连续16 年位列WTO 组织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Wayne M. Morrison 的《China —U.S. Trade Issues》是写的比较不错一本论述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著作。其中,作者的观点是美国一方面在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给美国公民带去福利的同时,很多制造类、销售类的企业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而濒临破产。作者认为,如果出于中国是人口大国而其制造业、销售业成本低廉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那么美国无权也不应该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如果中国企业在拥有如此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仍然享受政府的各种优惠待遇,从而打压美国企业,此种做法将是美国政府所不能允许的。Henry 的《China’s Ascent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 From Rule Taker to Rule Shakerand Maybe Rule Maker 》的观点是,随着中国自从2001 年加入WTO 开始。中国已经逐渐从过去的WTO 的“规则听从者”变成了现在的“规则协商者”,而且凭借着起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在未来成为WTO 的规则制定者。而这又是美国长期所独有的特权,中美贸易的摩擦不断发生、不管发升级、不断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Mihir A. Desai 的《Securing Jobs or the New Protectionism: Taxing the Overseas Activities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是比较客观的论述当前中美贸易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很多美国议员鼓动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进口大国进行贸易制裁,从而达到支持美国国内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作者从实际案例分析,发现美国政府的很多举措,大大超越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程度,完全运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诸多手段制造贸易摩擦。2、国内学者研究状况与国外学者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更加趋向于从中美贸易战入手从而引申到中美全面对抗中,中国应该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及对策研究》是由李清,孙东升以及邓丽娜三人所写。从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演变入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手段;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相应地提出了有关应对策略。《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由丘杉所著,讲述了贸易摩擦正不间断地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中国贸易伙伴排名

第十名:巴西和巴西是中国在南美最大的贸易和电子商务伙伴,2018年上半年是中国第十大贸易和电子商务伙伴。1-6月,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447.8亿美元,其中中国从巴西进口约298.2亿美元,出口149.7亿美元。中国有148.5亿美元的赤字。中国从巴西进口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在“抛弃”美国卖家后增加了对巴西农产品(如大豆)的进口。 第九:上半年俄俄双边贸易额491.4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俄货物266.3亿美元,货物出口约225.12亿美元。赤字41.14亿美元。事实上,近两年中俄贸易额大幅增长。早在2017年,两国贸易额同比增长20.8%,达到840亿美元。俄罗斯总统表示,今年中俄贸易额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第八名:上半年,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约25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约245.4亿美元。贸易总额约496.4亿美元,逆差5.6亿美元。 中荷双边贸易的特点是对中国的出口远远少于从中国的进口。2018年上半年,荷兰对华出口61亿美元,对华进口463.5亿美元。中国顺差402.5亿美元。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产品、家具和玩具、纺织品和原材料以及其他轻工业产品。

第六:2018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对华贸易总额680.2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423.8亿美元,从中国进口256.4亿美元,对华逆差167.4亿美元。不过,中澳贸易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2017年1-6月,中澳商品贸易和电子商务出口2132.8亿美元。原因可能与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表不利言论有关。 第五,上半年德中双边贸易额为987.1亿美元。上半年,中国从德国进口货物554.6亿美元,对德国出口432.5亿美元,逆差122.1亿美元。2017年,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和贸易伙伴,也是德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 第四:非洲今年上半年,中国与54个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仅为998.4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为19亿美元。事实上,除了与南非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28.8亿美元外,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还不到100亿美元。这样,中非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上半年,日本双边货物贸易1216.2亿美元,中国从日本进口640.8亿美元,对日本出口833.3亿美元,中国顺差192.5亿美元。美元。有分析认为,在美国一再“遗忘”日本的背景下,日本开始关注中国,中日两国即将开启新的经贸合作周期。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论文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论文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问题对策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XX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在发达国家大量通过FDI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收支统计能够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各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根据测算,美国自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净收益约占其贸易赤字的25%~30%。同时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调整后发现,中美贸易顺差根源于FDI,这与现有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

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

关于当代世界电影的断想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人说中国电影业起码要落后美国100年,还有人说起码200年,但是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我根本不明白你们花这些时间建立一个贴吧让大家争论我们到底差美国多少的意义在哪里。太多人在一味的感叹我们电影业的落后,或者是不屑美国的电影商业化,但不管如何,想要这口气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怎么样可以用我们的优点,还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借鉴的启示,来超越他们。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能称之为“工业”,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电影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衍生市场的开发均相当成熟。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这几乎已为人公认,而美国电影的核心则在好莱坞,“好莱坞模式”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没错,我们的市场是有在改变,我们中也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应该像美国借鉴。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我们要借鉴的是可以借鉴和该借鉴的。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美国电影产业下游的“后电影市场”环节,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后电影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而中国的电影业我想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产业”,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电影版权产业不够成熟有关了,盗版和山寨如此泛滥,更妄谈是工业化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是有发展自己的周边产品,他本人在参加国内某之名综艺节目时也亲自身背“七仔”书包,但是我想大家购买的还是路边小店里山寨的“七仔”吧,而其他的例如盗版碟片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商品结构的比较(修改版)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商品结构的比较 一、引言 公元前14——15世纪,我国就开始了对外贸易,始于秦代兴于汉代。汉代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的交流。而中国封建时期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贸易规模小,多为朝贡贸易,其目的旨在宣扬国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逐渐健全,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之后,对外贸易更是高速发展,贸易顺差连连攀升,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更有了“世界工厂”之称。 然而,我国是否已是贸易强国?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升高,对外依存度的增加,我国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汇率升值压力增大,贸易摩擦纷争增多等。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些发达国家巧立的名目?仅仅关注我国的出口额是否科学?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存在着哪些不足?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外需大量下降,对外贸易发展缓慢,这使许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我国最关键的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结构的优化,我们不能单纯只强调保增长,同时也要调整结构。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从事的都是效益低,贸易利益少,附加值低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国应加快转变商品结构,实现贸易结构优化。 二、中国商品结构变化 一国的出口总是偏重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依赖于其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资本和技术并不具有优势,只能依赖于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推动其生产的发展。因此,出口产品结构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