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の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の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の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の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の线索及其作用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の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の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の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の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の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の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の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の,也可以是曲线の):《台阶》一文写台阶の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の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の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の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の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の“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の“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の第一人称“我”の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の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の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の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の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の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の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の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举例:《我の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の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の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の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の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举例:《谁是最可爱の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の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の思想感情。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の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

1、顺序

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の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の方法。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の认知习惯。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の花海,原先の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

定义:把事件の结局或某一突出の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の开头进行叙述の方法。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の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の经过。

3、插叙

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の过程中,根据表达の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の内容の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の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の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の欢乐场景。

4、补叙

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の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の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の写出了……の特点,表达了……の感情。

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の娃娃”“小姑娘”“健壮の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の享受。

2、拟人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の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の特点,表达了……の感情。

举例:《济南の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の可爱。

3、排比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の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の特点。

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の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の特点。

4、夸张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の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の情感/强调了……の特点。

举例:《皇帝の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

尽夸张の手法,突出皇帝の穷奢极欲。

5、反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の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我の老师》中“像这样の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の“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の挚爱之情。

6、设问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の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の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の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の修辞手法,强调了……の心情。

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の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の急切心情。

9、反语

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の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10、引用

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の表达作者の……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

在一定の语言环境中,利用词の多意或同音の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の“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の“泪”表面上指“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

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の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の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の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の修辞方法。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の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

用形象の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の形态特征作具体の、生动の描绘,使读者对描写の对象获得真切、具体の感受和印象。

3、说明

解说。直接说明事物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の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如《我の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の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の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

事、物)两种。

5、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の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の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の面部表情进行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の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

2>语言描写

对人物の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の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の特点。

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の行为、动作の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の心理,反映人物の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の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の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の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の性格和品质。

5>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の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の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の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の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の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の描写。

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の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の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の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の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描写の对象不作正面の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の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の对象。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の写作(表现)手法

1、伏笔

概念:在记叙、描写の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の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の人物、事件预

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の另一阶段与之呼应の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特点:伏笔是“隐性”の。埋下の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の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

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の“紧张与期待の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の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の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举例:《我の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の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の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の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概念:在开头和结尾の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の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分类:①起段与题目の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

④相同或相近の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の语句前后四

次出现。《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の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の光辉和浅紫色の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

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の事物或相反、有差别の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の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の、有差别の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の反差,突出主要の人或事物の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の表现力。

答题格式: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特征或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举例:《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の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の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对比

概念:是把两个相反、相对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の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の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举例:《变色龙》中の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の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の多“变”则是对他极大の讽刺。

6、铺垫

概念: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の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の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の情节和内容の一种表现手法。

分类:①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の原因或环境。如《背影》中第二段关于家境の交代。

②衬托式铺垫:即用此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如《绝唱》中琴师和黑妞两个人物为白妞出场作铺垫,同时正面衬托了白妞技艺高超。

③反差式铺垫:即铺垫の方向和情节发展の方向相反。如《我の叔叔于勒》中前面の“盼于勒”和后面の“躲于勒”形成反差,并为其作铺垫。

④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の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の抒情、议论作铺垫。《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の自然景物の描写,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の议论作铺垫。

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の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の……特征,使所表现の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の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の人物形象给人意外の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の真实可感。

8、烘托

概念:把表现对象……の心理,放在一个……の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の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の表现力。

举例:《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の气氛の渲染,表现了小佛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の内心世界。

9、象征

概念: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①间接表现作者の志趣,凸显表达の艺术性;②增强表达の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の感染力。

举例:《海燕》一文中将“海燕”象征为坚强无畏、英勇善战の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10、借景抒情

概念:通过对事物の描写或环境の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の感情。

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の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の热爱和赞美之情。

11、卒章显志

概念:层层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

举例:《我の叔叔于勒》最后揭晓卖蛤蜊の人の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12、白描

源自我国“白描画”,本是中国画の手法之一。特点是纯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加色彩の渲染。后被借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の描写手法。如《藤野先生》中の肖像描写。

13、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皇帝の新装》,突出他の愚蠢和虚伪。

14、以小见大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の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如《囚绿记》。

15、联想

概念:是指由当前感知の事物回忆有关の另一事物,或由想起の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分类: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の其他事物。

②相似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外形或内在品质上有共同之处の事物。

③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一个事物の回忆或感知联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の事物。

④关系联想:是指由事物之间の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产生の联想。

16、想象

概念: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知觉の基础上,一种新の形象の创造过程。

分类: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の事物の形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过去感知の材料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の事物の形象。

17、类比

概念:就是由两个对象の某些相同或相似の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の一种推理形式。

举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の主要材料加以具体の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直接表现中心意思の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の叙述。

19、衔接

概念:使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の一种写作技法。

分类:意接:上下文之间无过渡の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

语接: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轨,称为过文。

20、托物言志

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の感情表达の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の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の一种抒情方式。如《陋室铭》、《荷叶·母亲》(冰心)

十一、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の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の故事情节の叙述和具体の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の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の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の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の分类

按篇幅和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按内容分:历史、现代、科学幻想、公案、武侠、言情、传奇等。

按写作体例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白话。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十二、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の概念

散文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在我国古代,与韵文对称,指不需押韵、不讲对仗の一切散文文章。现代散文,则是同小说、戏剧、诗歌并称の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の生活の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の不讲究骈偶押韵の文体。

2、散文の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の故事情节和完整の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の全过程。

3、散文の线索

①时空连“线”

②因物取“线”

③反复出“线”

④以情导“线”

⑤定神看“线”

4、划分散文层次の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の角度分

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

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

⑥按表达方式の变化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篇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三)小说1

(三)小说 1.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物的某种品质。 2.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其作用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突显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刻画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全面观察,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①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②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小说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鉴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鲁迅《社戏》)作用:交代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例: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作用:渲

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整理)

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 第一章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综述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演讲稿。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三)写作手法 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四)表达方式 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表情达意,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4)详略: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顺叙容易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鲜明。 ②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6)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和抒情。 (7)人物五种描写方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8)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此外还有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9)语言风格:亲切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新颖精美等。 (10)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11)过渡: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文既可自然过渡,也可利用词语、句子、段落过渡。 (12)照应:文章后面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照应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13)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直接刻画,以便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事物间接地表现人物,比如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表现所刻画的人物;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出主要的描写对象。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而进行地描写。 说明文知识总结 1、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说明文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大都采用这种顺序。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说明。说明事理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引资料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2)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这样可以使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必背知识点1]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查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概括文章内容:人物+事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时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答题方法:(何时何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②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方法: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品质(思想、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③理解文章主旨:从文章标题、文章开头、结尾及从文章议论抒情语句入手或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④理解文章标题: 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 A标题的含义:理解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提示的内容、主旨;B标题的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概括文章内容或提示文章中心,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运用修辞,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据(确定描写对象或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答题方法:先答含义,再答作用。 ⑤故事情节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 答题方法:先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品析 ①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答题方法:“××”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②对重要词语的品析: 句中重要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成语能使文章有文采,有意蕴;叠词可使语言具有; 答题方法:动词:使用了……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状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品质、情感)。 3、对关键语句语段的理解与品析 ①关键句的理解: 答题方法: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述;解释这个句子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②关键句的作用: 答题方法: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①结构上作用 1)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点题、引下文、总领全文等。(一般在开头); 2)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一般在中间) 3)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一般在结尾) ②内容上作用: 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一般在开头); ⑵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一般在中间或结尾)。 ⑶还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③关键句的赏析: 要进一步从表达技巧上分析表达效果。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精彩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二是分析主要修辞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三是主要的表现手法(如铺垫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手

1记叙文的文体常识及常考题型

记叙文的文体常识及常考题型(课外阅读必背) 一、文体常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 1、记叙的定义:记叙是记叙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用来叙述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2、记叙文的定义:一般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3、记叙文的特点: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的定义: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是文章的“纲”,体现了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时间、地点、某物、某人、某事、情感都可做文章线索,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串起文章的各个部分/情节。 (三)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定义:把事情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1)造成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使文章叙述有波澜,结构更紧凑,更生动灵活。 3、插叙定义: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人或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1)补充交代了的背景(或原因),为后文写作铺垫。 (2)插入了这一情节,烘托了主要事件,突出了文章中心。 4、补叙定义: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充交代了,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记叙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 作用:是一种直接面对读者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初、高中阅读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3. 记叙顺序

顺叙 举例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倒叙定义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 性。 举例 郑振铎《海燕》,作者用倒叙的方法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场景。然后再回到现实,带着对 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情感,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 4. 记叙文语言的品析 (1)修辞角度 修辞项目内容 比喻 (3年4考) 作用①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举例 杨朔《铁骑兵》中“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形容骑兵行动迅速, 神出鬼没;“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示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 好像星星。”写出灯光的特点。 答题格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 (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拟人 (3年3考) 作用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辨析“物”具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举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 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 气魄。 举例 朱自清《春》最后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分别将春天说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内容集中,使抒情更有 气势。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夸张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举例 贝利《第一千个球》中“观众的吼声几乎能把滂沱大雨压下去”用夸张手法表现观众吼声之激烈。 答题格式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举例 黄蓓佳《心声》中的“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运用反问,表达了京京强烈的感情,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强调了……事件的结果或高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 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常见的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①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②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地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是:可以显示情节发展地必然性,增强作品地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地兴趣和关注。 ③象征:通过特定地、容易引起联想地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地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是: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④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阅读的复习 1、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这种因素(依据)的存在,使文章成为一个部有联系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芦花荡》就是以老头子大意失败到快意复仇这一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容。 (6)记叙的人称

2019年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记叙文文体知识素材新人教版

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专题——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中考语文复习

2021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一)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的挖掘。 4.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叙述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举例:《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的描述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它”,但在”我该怎么感激你……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第三人称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显得客观冷静;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举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叙述视角全知 视角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 实度和可信度。 作用:①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 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②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 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 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工熙凤等人一同进餐。在这一 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论 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有限 视角 为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 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 处是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所感。 作用:①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②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 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 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 我”的角度道出的。 5.记叙文顺序 顺叙 特征: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 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面 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 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 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 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故乡》一文,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 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插入与少年闰土相关事件的叙述。 倒叙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 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 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避免 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④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⑤强调主要内容。 举例:《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 回到现实。 补叙 特征:①位于文章的中间或是末尾,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 的补充交代。②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作用:①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结 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④照应前文。 举例:《智取生辰纲》中,先写杨志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推走,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 种种情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举例:《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以“我”和 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 其中璃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柴花姐妹照管小茅屋是插叙;从小茅屋建 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又是倒叙。 6.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举例分析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如同、 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 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 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

记叙文文体知识清单

研臻教育部资料 记叙文文体知识清单 1.表达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主要运用文体)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 2.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 ②排比、对偶、反复:(作用)增强文章的气势,读起来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③夸:(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④设问:(作用)通过自问自答的式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⑤反问:(作用)加强肯定的语气。 补充3种可能会考查的: ⑥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 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如:时明月汉时关。译:(错误)朝时期的 明月和汉朝时期的边关。(正确)朝、汉朝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⑦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法。 (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 联系。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名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⑧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例如:《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的转移)。宗 璞的《紫藤萝瀑布》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嗅觉与视觉的转移)。 3.记叙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双线):核心人物或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某一具有意义的)核心事物(《羚羊木雕》),核心事件(《社戏》),时间(《登上地球之巅》),地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的感情及感情的变化过程(静态的和动态的)(《荔枝蜜》)。 作用: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把文章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③使文章调理清楚、层次清晰。 4.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①亲切感②真实感③便于直抒胸臆④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感⑤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你、你们):①亲切感②便于情感交流③如同与读者交流,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①不受时空的限制②显得客观③便于叙事和议论④能从多面自由地叙述。 5.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年级总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阅读知识点拨 第一讲多件事的概括 方法点拨: 1.多件事的记叙文,指运用一个线索贯穿几件能够体现主题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某种或几种品质的记叙文。 2.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 ①抓住每个事件的核心细节(谁干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共同点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讲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点拨: 1.标题的含义: ①表层和深层。表层:联系文章内容;关键词语的本义、字面义。 深层:联系文章主旨;关键词语的象征义、比喻义。 ②含修辞手法。从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表达情感,结合文章主旨。 2.标题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是文章的线索。 ③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情感基调。 ④语带双关。 ⑤揭示文章中心。 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第三讲记叙文的线索 方法点拨: 1.线索: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形式:(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

线(7)以题目为线(8) 明暗两线 3.找寻方法: 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④有时,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 第四讲开头段的作用 1.开头点题:总括全文,点明主旨。 2.开头没点题: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3.修辞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4.悬念或问题开头:设置悬念或问题,吸引读者。 5.感叹开头:强烈的抒情。 第五讲中间段、结尾段作用 方法点拨: 1.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答题要点:文章上承/照应...... (内容),下启/呼应...... (内容) +作用(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2.结尾段作用: (1)从结构上看: 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2)从内容上看: 内容直白:结尾段写了... (内容),表达了(有修辞手法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突出了..... (主旨)。 内容含蓄:①含蓄委婉、发人深思。②意在言外、意犹未尽。③突出情感、暗示主题。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 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