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一>心脏的结构

(1)心脏内部组成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

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瓣膜包括:右心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为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为主动脉瓣。

主要血管包括: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2)血液流向

右心室(静脉血通过前上方肺动脉瓣)→肺动脉(在左右肺静脉口气体交换后)→左心房(通过二尖瓣)→左心室

<二>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

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起搏cell)通过过渡cell→心房肌(引起收缩)通过结间束下→房室结(发出房室束)→心室收缩

1.左束支→

2.右束支→沿心内膜下行(普肯纳纤维)→分布心肌

<三>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四>心脏的生理

(1)动作电位:

①除极过程(0相)

复极过程㈠1期(快速复极初期)㈡2期(平台期)㈢3期(快速复极末期)㈣4期(静息期)

(2)压力容积曲线变化

一、心室收缩期二、心室舒张期

1.等容收缩期 1.等容舒张期

2.快速射血期 2.快速充盈期

3.减慢射血期 3.减慢充盈期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膜,包括脏层和壁层。脏层紧贴心脏,也称为心脏的心外膜层,壁层位于脏层和纤维心包的中间。心包腔(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中间的腔膜)内可容纳10-30ml 的心包液,这些液体可起到润滑及减轻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激动,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四、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 (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

心脏的解剖 (一)心脏结构 上、下腔静脉口→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动脉瓣→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 △心壁静脉→冠状窦口→右心房 (二)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心房肌(收缩)→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室间隔→左、右束支→心室内膜→普肯耶纤维(网)→心室肌(收缩) △心肌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心脏有节律跳动的原因。 (三)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 (2)左前降支 (3)左回旋支 2.右冠状动脉 心脏的生理 (一)心肌动作电位 1.除极过程(0相) 2.复极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②2期(平台期)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④4期(静 息期) (二)压力容积曲线变化 血液通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左心室容积↑,二尖瓣关闭,左心室容积不变,但是心室肌收缩,使得左心室内压力快速↑,在二尖瓣关闭之后主动脉瓣开放前这段时间内,左心室容积不变压力快速↑的时期称为等容收缩期,当室内压>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大量血液从左心室进入主动脉,这时心室肌依旧收缩,使得左心室内压力依旧↑,在压力达到最大值之前,有70%的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中,这70%血液射入的时期称为快速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期间不仅心室内压力↑,主动脉内压力也随之↑,所以主动脉压力最高时是在快速射血期末,左心室继续收缩,心室内压和主动脉压开始↓,射血速度也变缓,有30%的血液射出,当室内压<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关闭,这30%血液射出的时期称为慢速射血期。无论快速射血期还是慢速射血期心室容积都在一直缩小,只是缩小的速度一个快,一个慢。 主动脉瓣关闭之后二尖瓣开放之前,由于心室肌开始舒张,所以心室容积不变但室内压力快速↓,当室内压<肺静脉压时,二尖瓣开放,大量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例1.心肌静脉血通过下列哪项进入右心房 A 后侧支 B 对角支 C冠状窦口 D左主干 E钝缘支 例2.心脏有节律跳动的原因是 A 心肌纤维具有自动节律兴奋的能力。 B 窦房结内含有起搏细胞,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C 兴奋可通过过渡细胞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 D 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心室肌。 E 房室结将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缩。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 一>心脏的结构 (1)心脏内部组成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 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瓣膜包括:右心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为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为主动脉瓣。 主要血管包括: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1 / 5

上腔静脉 虫动脉 2 / 5 下腔静脉 --- -- --------- (2)血液流向 右心室(静脉血通过前上方肺动脉瓣) T 肺动脉(在左右肺静 脉口气体父换后)T 左心房(通过一尖瓣) T 左心室 <二 >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 性) 到肺 肺动脉嶽 来自肺 (封左心 自肺 右心房 左心宗 右心室 左心2: 一障圭动眛

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起搏cell)通过过渡cell-心房肌(引起收缩)通过结间束下—房室结(发出房室束)—心室收缩 1.左束支— 2?右束支—沿心内膜下行(普肯纳纤维)—分布心肌 3 / 5

上腔静脉虫动脉 4 / 5

<三>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四〉心脏的生理 (1)动作电位: ①除极过程(0相) 复极过程㈠1期(快速复极初期)㈡2期(平台期)㈢3期(快速复极末期)㈣4期(静息期) (2)压力容积曲线变化 一、心室收缩期二、心室舒张期 4 / 5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位于左心房的右前,呈不规则卵圆形,其长轴几呈垂直位。根据右心房胚胎发育来源可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心房体,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其壁有多带状肌束(梳状肌)向后连于界嵴;后部为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发育而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开口于此。解剖上将右心房区分为6个壁,上壁被上腔静脉口占据,下壁有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前壁有右房室口通右心室,后壁呈凹槽状,为介于上、下腔静脉口之间的静脉窦后部,侧壁主要为房间隔,外侧壁即心房体和静脉窦侧面的部分。 心房体与静脉窦以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为界。界嵴(terminal crest,CT)为一明显肌嵴,其横部从上腔静脉口前起于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移行为界嵴垂直部。垂直部垂直向下,于下腔静脉口前外延续于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向与房间隔相连。通常所说的界嵴一般指其垂直部。在右心房壁外面有一与界嵴相对应的浅沟即界沟(termi nal sulcus)是心表面区分静脉窦和心房体的标志。当胚胎发育至第6-8时,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形成界嵴,并将右心房分为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的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的小梁肌部。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的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界嵴上部。 上腔静脉开口于静脉窦上壁,两者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有窦房结。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窦后壁稍隆起的部分为静脉间嵴(Lower结节),胎儿的Lower结节明显,具有引导静脉血液流如右心室的作用,成人则不显著。下腔静脉前缘为下腔静脉瓣,胎儿时该瓣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流向左心房的作用,出生后该瓣逐渐退化,留下一瓣膜残痕。腔静脉壁有心房肌细胞延伸,这一特殊结构被称为腔静脉肌袖(venal cacal sleeves),功能类似瓣膜,防止心房收缩时,血液回流入静脉系统。 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是冠状沟的左后部主要结构,部分被左心房覆盖。冠状窦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收集心小静脉、心中静脉、心大静脉、斜行左心房的Marshall静脉和左心室后静脉的血液,其组成为Vieussens瓣膜或斜行Marshall静脉在冠状窦的开口处为开始,回收左侧边缘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的血液,最后开口于下腔静脉口上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冠状窦口(CSO),相当于房室交点深面。窦口后下有冠状窦瓣(Thebesian瓣),呈半月形,常与下腔静脉相延续。冠状窦口直径约0.5-1.0c m,窦口异常增大常常是冠状窦回流血量增加的反映。冠状窦胚胎发育时起源于窦状静脉,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窦状静脉融进右心房,原始的窦状静脉右角发育成上腔静脉,而窦状静脉的左角发育成冠状窦。 Kock三角位于冠状窦口、Todaro腱、三尖瓣隔瓣附着缘之间,Todaro腱是与中央纤维体相连的纤维索,向后与下腔静脉瓣延续,在儿童较明显。中央纤维体是心脏纤维支架的一部分,在右心房,该结构位于膜性房室隔后和下缘支前下。房室结和房室束起始部位于Koch 三角心膜深面。 1.2 左心房的解剖特点 左心房组成心底大部,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两部分,左心耳和左心房窦(固有房腔),前者由原始左心房发育而来,后者由胚胎时期肺静脉共干扩大而成。左心耳系左心房向右前下的突出部,边缘有多个深陷的切迹使其呈分叶状,心耳形状不规则,略似三角形。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特征: <一>心脏的结构 (1)心脏内部组成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 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瓣膜包括:右心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为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为主动脉瓣。 主要血管包括: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2)血液流向 右心室(静脉血通过前上方肺动脉瓣)→肺动脉(在左右肺静脉口气体交换后)→左心房(通过二尖瓣)→左心室 <二>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

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起搏cell)通过过渡cell→心房肌(引起收缩)通过结间束下→房室结(发出房室束)→心室收缩 ↓ 1.左束支→ 2.右束支→沿心内膜下行(普肯纳纤维)→分布心肌

<三>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支。 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四>心脏的生理 (1)动作电位: ①除极过程(0相) 复极过程㈠1期(快速复极初期)㈡2期(平台期)㈢3期(快速复极末期)㈣4期(静息期) (2)压力容积曲线变化 一、心室收缩期二、心室舒张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一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二)脊椎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于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 (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 (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证合理的营养。 2.保证空气新鲜。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二章感觉器官

心血管系统生理和解剖-中文

目录 解剖和生理 (2) 心脏 (2) 瓣膜 (3) 知识检查 (5) 血管解剖 (6) 血管组成 (7) 大动脉 (9) 升主动脉 (10) 正常升主动脉 (10) 主动脉弓 (11) 正常主动脉弓 (11) 牛状弓 (14) 其他重要的主动脉弓畸形 (16) 重要的血管分支 (17) 胸主动脉 (18) 腹主动脉 (19) 通路 (19) 相关结构 (20) 主动脉分支 (21) 髂总动脉 (21) 髂外动脉 (21) 髂内动脉 (22) 下肢动脉 (22) 概要 (23) 解剖和生理问题 (24) 解答 (27)

解剖和生理 欢迎大家查阅本培训计划中有关解剖与生理的部分。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从心脏的基本结构开始讨论,主要讲述主动脉弓。 心脏 心脏大致跟人的拳头一样大,由四个腔组成两个独立的泵,这四个腔分别由瓣膜和中纵膈分隔开来。 中纵隔:把心脏分为左右两部分的间隔。 心脏位于两肺之间,约2/3位于胸骨左侧。右侧心腔接受含氧量较少的体循环血液,并将血液泵入肺。左侧心腔接受来自于肺的新鲜氧合血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部。血液输入,输出心脏的的必经之路就是大血管。 大血管:大直径的血管,比如主动脉。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图1 心肺系统 心脏是一个双泵系统,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不同的心腔。下表说明了每一侧的特征。 右侧 左侧 右心房—高尔夫球大小—接受来自身体各个部分的静脉系统的含氧量较低的血液 左心房—高尔夫球大小—接受来自于肺的含氧丰富的血液 右心室—接受来自右心房的血并把血液泵入肺进行氧合 左心室—具有较厚的心肌—接受来自左心房的血液并把血泵入主动脉供全身使用 右心腔—右心腔是一个低压系统,主要任务是将静脉血输入肺,使静脉血纯化氧合 左心腔—左心腔负责产生足够的压力将氧合血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含彩图)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含彩图)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

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脉;左心室的血液流出口为主动脉。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内膜,也称浆膜, 包括脏层和壁层。脏层紧 贴心脏,也称为心脏的心 外膜层,壁层位于脏层和 纤维心包的中间。心包腔 (脏层心包和壁层心包中 间的腔膜)内可容纳 10-30ml的心包液,这些

(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沿途发出三组分支, 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 壁的中下部,也称对角支)、 右室前支、室间隔前动脉。 回旋支发出左室前支(主要 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其 中分布于心室钝缘的动脉支 称钝缘支)、左室后支及左房 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 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 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 (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 供应心肌 冠状动脉主要血 管 前降支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室间隔的前2/3 回旋支左室侧壁、后侧壁、高侧壁 右冠状动脉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生理解剖学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内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 即产生动作电位。 5?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基本方式:反射一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 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7?自身调节特点:范用较小、不十分灵敏。 8?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实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 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物质:乙醇,尿素,笛体 类激素(类固醇激素九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0 (顺浓度梯度或顺电一一化学梯度)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饱和现象②立体构象特异性③竞争性抑制:匍萄糖,氨基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一一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4?原发性主动运输 钠一钾泵:(钠泵,肘Tf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活动意义: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具有生电作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特点:内负外正。机制:K+外流。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内流。 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外流。 峰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后电位产生机制:钠泵。有卄騎神经纤维又叫跳跃式传导。重要特点①全或无②可传播性。传导机制(本质)一一局部电流。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去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3?局部电位特征:①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②进行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性扩布)③总和现象(时间,空间)4?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二阈强度:衡量兴奋性的指标。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阈强度:能使

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心脏,辨认心脏结构,说明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慨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养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三、教学重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能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通过观察心脏模型,并配合图片讲解。并把心脏结构编写为小口绝。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由输液管连接成的封闭管道,装入滴有红墨汁的水,同学们,其中的液体能否流动?(学生发现无法流动) 可以设想,这些输液管就是我们的血管,如果光有血管,其中的血液是不是也无法流动啊?(当然) 那么我们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是什么原因才可以流动呢?(心脏) 请用手放在胸口左侧,会感受到心脏不断在跳动,其实,它却是在永不停地工作。它就象水泵一样不断地将血液吸入进来,然后又将血液输送出去,这样血液才会是流动。(展示血液循环动画,让学生对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一)、构成心脏的组织——肌肉组织。(视频展示心肌的收缩)所谓心脏的跳动,心脏之所以具有水泵一样的作用,正是由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二)、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展示人体解剖图)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三)、图片展示心脏的解剖结构。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右不连通,

心脏解剖

照例,这个不是亮点,下面才是虫哥要告诉大家的心得----正确的心脏空间观。 正确的心脏空间观犹如正确的人生观,行走江湖,人生观错了,他就很容易走上歪门邪道,同样,在心脏解剖中没有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就会在心脏断层解剖、超声解剖、血管造影解剖上走很多弯路。所以在虫哥说图篇的开始不惜浓墨重彩为大家解读一个正确的心脏空间观----心脏空间观说到底也很简单,一句话------从正确的视觉角度理解心脏视觉成像。

LAO30°不会出现RAO 45°的血管成像,心脏断层平面不会出现四腔前面的形态,心脏前后位不会出现左前斜位成像。说来简单但是事实上人是经常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三毛!错,他叫小明!这就是思维定式。同样左、右在我们思维潜意识里被赋予的对称的概念----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对称是吧,而中和间被赋予居中的概念—鼻中隔,中央沟,正中线。 心脏分为左房、右房,左室、右室,当中有房间隔、室间隔-----这个就潜意识里给我们对称的暗示,但是从正面视觉角度上看心脏的左房右房,左室右室,表现的相当不给力,不但形态上不对称,连位置都不对称。无图无真相,那好上图--------

选择一个屌丝,脱光,取实名注册菜刀一把,在双乳头连线的高度,与水平面呈30度角度,手起刀落(记住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就是如下视觉效果。 这个就是心脏最漂亮切面---心脏四腔切面,关于四腔切面虫哥说图第四篇心脏超声切面解剖会详细提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室间隔所在平面应该与矢状面(xy轴平面)呈45度左右角度。如果从正面上观察这个屌丝的心脏,室间隔几乎是横在我们面前遮挡住整个左心室,只留下少许心尖部能看到,在我们正面看到应该是整个右心室,而左心房它完全是在心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含彩图)

@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 二、心脏内部解剖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有瓣膜及四个腔。心尖部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心底部由大动脉、静脉组成。心脏的四个腔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左心房室之间的瓣膜是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

血液反流。在左右心房及心室间有肌性房间隔和室间隔,使 左右心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血液的流入口有上、下静脉; 右心房的血液出口为肺动脉;左心房血液的流入口为肺静 心包可分为几层:纤维心包,是最外层的坚韧结缔组织囊; 内膜,也称浆膜,包括脏 层和壁层。脏层紧贴心脏, 也称为心脏的心外膜层, 壁层位于脏 层和纤维心包 的中间。心包 腔(脏层心 包和壁层心包中 间的腔 膜)内可容纳10-30ml 的 心包液,这些液体 可起到 脉 主幼脉 - 上腔筋脸 右肺静麻 務購心包(塑层〉 下腔ijm 肺动称干 心包横枣 左肺静肘 心包斜窦 纵鬻肠腰 纤维诡

润滑及减轻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功能 是产生并传导激动,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心肌细胞具有兴 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 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心 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 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 四、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 纤维。 Bachmann 氏 東 S1室间束 L 蒲肯野氏纤维 中帚 前 乳头 下腔移脉一 三 尖腎环 弓鸟、^强束(艇剌 勞路纤檢 www.jibingnet.c 左侧 左東支 氏克 甸乳头 91 右删 二尖 fi(W ) 渭肖界氏纤数 后乳头at .主册 二歸游讦 —上腔im —左心耳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生理解剖学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内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即产生动作电位。 5.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7.自身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8.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一步加强。实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 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物质:O2,N2,CO2,乙醇,尿素,甾体类激素(类固醇激素)。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梯度)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饱和现象②立体构象特异性③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 4.原发性主动运输 钠—钾泵:(钠泵,Na+—K+依赖式ATP酶) 特点: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活动意义: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具有生电作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特点:内负外正。机制:K+外流。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内流。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外流。 峰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后电位产生机制:钠泵。有骨髓神经纤维又叫跳跃式传导。重要特点①全或无②可传播性。传导机制(本质)——局部电流。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去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超极化:膜电位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动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隔阻,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部处于压缩状态,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流至胎盘,摄取氧气及营养物质。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血氧量较下半身高。 2.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方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

加,左心房压力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血流逐渐减少,高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闭塞,最后血流停止,形成动脉韧带。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的存在。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心脏重量在整个小儿时期,心脏重量的增长速度并非匀速生长,出生后6周内心脏重量增长很少。此后,心脏重量增长的速度呈持续和跳跃性增长。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1岁时心脏的重量为出生时2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22ml,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而变化,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

右心房的解剖特点

右心房の解剖特点 右心房位于左心房の右前方,呈不规则卵圆形,其长轴几呈垂直位。根据右心房胚胎发育来源可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心房体,由原始心房衍变而来,其壁内有许多带状肌束(梳状肌)向后连于界嵴;后部为静脉窦,由原始静脉窦发育而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开口于此。解剖上将右心房区分为6个壁,上壁被上腔静脉口占据,下壁有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前壁有右房室口通右心室,后壁呈凹槽状,为介于上、下腔静脉口之间の静脉窦后部,内侧壁主要为房间隔,外侧壁即心房体和静脉窦侧面の部分。 心房体与静脉窦以界嵴和下腔静脉瓣为界。界嵴(terminal crest,CT)为一明显肌嵴,其横部从上腔静脉口前内方起于房间隔,横行向外至上腔静脉口前外方,移行为界嵴垂直部。垂直部垂直向下,于下腔静脉口前外方延续于下腔静脉瓣(Eustachian瓣),向内与房间隔相连。通常所说の界嵴一般指其垂直部。在右心房壁外面有一与界嵴相对应の浅沟即界沟(terminal sulcus)是心表面区分静脉窦和心房体の标志。当胚胎发育至第6-8周时,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形成界嵴,并将右心房分为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の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の小梁肌部。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の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界嵴上部。 上腔静脉开口于静脉窦上壁,两者交界处の心外膜下有窦房结。上腔静脉口下方,腔静脉窦后壁稍隆起の部分为静脉间嵴(Lower结节),胎儿のLower结节明显,具有引导静脉血液流如右心室の作用,成人则不显著。下腔静脉前缘为下腔静脉瓣,胎儿时该瓣具有引导血液经卵圆孔流向左心房の作用,出生后该瓣逐渐退化,留下一瓣膜残痕。腔静脉壁内有心房肌细胞延伸,这一特殊结构被称为腔静脉肌袖(venal cacal sleeves),功能类似瓣膜,防止心房收缩时,血液回流入静脉系统。 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是冠状沟の左后部主要结构,部分被左心房覆盖。冠状窦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の一个重要部分,收集心小静脉、心中静脉、心大静脉、斜行左心房のMarshall静脉和左心室后静脉の血液,其组成为Vieussens瓣膜或斜行Mars hall静脉在冠状窦の开口处为开始,回收左侧边缘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の血液,最后开口于下腔静脉口内上方与右房室口之间の冠状窦口(CSO),相当于房室交点深面。窦口后下方有冠状窦瓣(Thebesian瓣),呈半月形,常与下腔静脉相延续。冠状窦口直径约0.5-1.0cm,窦口异常增大常常是冠状窦回流血量增加の反映。冠状窦胚胎发育时起源于窦状静脉,在胎儿の发育过程中窦状静脉融进右心房,原始の窦状静脉右角发育成上腔静脉,而窦状静脉の左角发育成冠状窦。 Kock三角位于冠状窦口、Todaro腱、三尖瓣隔瓣附着缘之间,Todaro腱是与中央纤维体相连の纤维索,向后与下腔静脉瓣延续,在儿童较明显。中央纤维体是心脏纤维支架の一部分,在右心房,该结构位于膜性房室隔后方和下缘支前下方。房室结和房室束起始部位于Koch 三角心内膜深面。 1.2 左心房の解剖特点 左心房组成心底大部,根据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两部分,左心耳和左心房窦(固有房腔),前者由原始左心房发育而来,后者由胚胎时期肺静脉共干扩大而成。左心耳系左心房向右前下方の突出部,边缘有多个深陷の切迹使其呈分叶状,心耳形状不规则,略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小儿心血管的特点。 2.先心病的病因及预防、分类及诊断要点。 3.常见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主要辅助检查特点。 4.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第一节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在胚胎早期第2周左右,由胚胎腹面两侧的原始基所形成的两个血管源性管状结构在胚胎中轴两侧向中线融合,形成原始心管。胚胎22~24天,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由头至尾,形成动脉干、心球、心室、心房及静脉窦等结构,与此同时心管逐渐扭曲旋转,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渐渐向腹面突出,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心脏的流入及排出孔道并列在一端,四组瓣膜环也连在一起,组成纤维支架。 至胚胎第4周左右,心脏外形基本形成,开始有循环作用,但此时心脏仍为单一的管道。在此之后或更早一些开始,心脏发育经历以下变化:①房室分隔。在房室交界处长出心内膜垫,将房室分隔开。①左右心房分隔。由心房腔长出的镰状隔与心内膜垫相互延伸而形成,其间伴随着房间隔、房间孔和卵圆孔的复杂变化。①心室间隔形成。由心室底部突出室间隔基胚并向房室管方向生长,将心室分成左右两半;至胚胎第7周时室间隔上缘的结缔组织、漏斗部及心内膜垫融合成膜部室间隔,从而促进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发育过程中的任何异常即可造成室间隔缺损。①主、肺动脉及瓣膜发育。由原始心脏出口动脉总干内层长出两个相对的纵嵴,并在中央轴相连,将总干分为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左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肺动脉向前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障碍,则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二尖瓣和三尖瓣由房室交界的心内膜垫及圆锥隔形成。至第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形成,成为四腔心脏。 胚胎第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