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终结版)[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终结版)[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终结版)[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终结版)[1]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及答案终结版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 C )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 D )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B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 B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 C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 C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 D )

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 B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 D )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 B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 D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 B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 B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 C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 C )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 B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 A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 C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 D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 A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 D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 D )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C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 A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 D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B )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 C )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 D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 B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 B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 C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 D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 A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 B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 D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1)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 C)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 D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 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 A)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 D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 B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 A )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 D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 B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 A )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 C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 C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A )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 D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 B )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 C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D基本途径 ( D )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 D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7.1 )

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 C )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 B )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D想象力( C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A )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D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D凯洛夫( B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D外部动力( C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 D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B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D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C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A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B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8.1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B )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A )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C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 D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A )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C )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B )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D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 C )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9.1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D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C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A )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C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A )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D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B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D )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A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C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C )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A )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B )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D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10.1)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D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A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C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A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C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D )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四书。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洛克。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洛克。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凯洛夫。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课程任务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三、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2.1)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

(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

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教学的时空条件。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

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近代 1840-1919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最新初级药士考试试题药士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初级药士考试试题药士专业知识模拟 试题及答案

2011初级药士考试试题_药士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A1型单选题,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否定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肯定或否定1项,作为正确答案。 1、氯苯那敏常与下列哪种酸成盐后供药用 A.盐酸 B.枸橼酸 C.马来酸 D.硫酸 E.醋酸 答案:C 2、肾上腺素的氧化变色是因为含有 A.酚羟基 B.巯基 C.芳香伯氨基 D.醛基 E.羧基 答案:A 3、盐酸异丙肾上腺素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是为了防止 A.水解 B.氧化 C.差向异构化 D.聚合

E.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B 4、氯贝丁酯为 A.抗高血压药 B.抗心绞痛药 C.降血脂药 D.抗心律失常药 E.强心药 答案:C 5、遇高温或撞击有爆炸性的药物是 A.硝苯地平 B.硝酸异山梨酯 C.盐酸普萘洛尔 D.氯贝丁酯 E.卡托普利 答案:B 6、复方新诺明中含有的磺胺类药物是 A.磺胺嘧啶银 B.磺胺嘧啶 C.磺胺嘧啶钠 D.磺胺甲噁唑 E.磺胺醋酰钠

答案:D 7、磺胺类药物遇光易氧化的功能基是 A.芳香伯氨基 B.苯环 C.磺酰胺基 D.嘧啶环 E.异噁唑环 答案:A 8、诺氟沙星属于下列哪类抗菌药 A.异喹啉类 B.季铵盐类 C.喹诺酮类 D.重金属类 E.磺胺类 答案:C 9、乙醇未指明浓度时,是指 A.95%(ml/ml) B.85%(ml/ml) C.75%(ml/ml) D.100%(ml/ml) E.50%(ml/ml) 答案:A

10、异烟肼为 A.镇痛药 B.抗真菌药 C.抗结核药 D.抗高血压药 E.抗酸药 答案:C 11、可用于药物制剂或食品防腐剂的是 A.水杨酸 B.苯甲酸 C.氧化锌 D.苯扎溴铵 E.高锰酸钾 答案:B 12、属耐酶青霉素的是 A.青霉素V钾 B.氨苄西林钠 C.苯唑西林钠 D.阿莫西林 E.磺苄西林钠 答案:C 13、下列哪类抗生素具有如下基本结构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1.发展学生的智力; 2.发展学生的体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深圳市2019年小升初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深圳市 2019年小升初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语文——————————— 2 数学——————————— 8 英语———————————15 科学———————————22 品德与社会—————————27

2019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小朋友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画“√”。(3分) 勾勒.(1ēilè)目的.(dì de)漫.卷(juǎn juàn) 束.缚(sùshù)碣.石(jié xiē)氧.气(rǎng yǎng) 2. 看拼音写词语。(6分) zāo gāo() dǎo méi () tǎn tè bù'ān()xīmiè() qī zi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3. 查字典。(3分) 益: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 )画。 “益”的字义有:①增加;②利,有好处的;③更。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应选哪种解释? 延年益.寿( ) 良师益.友( ) 4. 选词填空。(4分) 挺立屹立耸立矗立 (1)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世界的东方。 (2)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 (3)发射塔架高高地( )在航天发射场上。 (4)他虽然年老体弱,但依然( )在抗击手足口病的第一线上。 5. 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意。(4分)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 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力资源考试模拟题及其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考试模拟题 1-5题 A人才资源 B培训 C评价中心技术 D失业保险 E劳动合同 F是一种程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在这种程序中主试针到特定的目的与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技术评价被试的各种能力。 G使那些不是自愿失去工作的员工在没有工作期间获得一定的收入补偿。 H就是员工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I是帮助员工获取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的的重要工作。 J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1、A AF ( ) B AG ( ) C AH ( ) D AI ( ) E AJ (√ ) 2 A BF ( ) B BG ( ) C BH ( ) D BI (√ ) E BJ ( ) 3 A CF (√ ) B CG ( ) C CH ( ) D CI ( ) E CJ ( ) 4 A DF ( ) B DG (√ ) C DH ( ) D DI ( ) E DJ ( ) 5 A EF ( ) B EG ( )

C EH ( √ ) D EI ( ) E AJ ( ) 判断题 6、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为其组织提供劳动,并从组织获得报酬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7、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 8、职业生涯是指个体的职业工作经历。(√) 9、为了评估规划的有效性,规划人员有必须首先确定评估标准。(√) 10、员工考评只能由员工的主管对其进行考评。(×) 1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既要研究如何计量在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方面组织的投资,又要研究如何计量目前录用人员的重置成本。(√) 12、我国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不属于现实的人力资源。 ( × ) 13、工作分作为一种活动,其主体是工作分析者,客体是工作环境。(×) 14、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机械设备的性能的行业适宜采用计件工资制。(×) 15、依据中国法律规定,未满16周岁的人不能参加劳动,即便参加劳动也不属于真正的人力资源。(×) 16、要搞好员工保障管理体系建设,就必须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要求。 ( √ ) 17、招聘程序的第一步是招募。(×) 单选题 18、从目标的角度看,你喜欢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原因之一是(C) A领导信任我 B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C 心理充实 D 工作灵活 19、某企业为招募新员工,派遣人力资源部的两名员工赴外地某高校进行招聘。其中,差旅费3000元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A) A获得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保障成本 20、员工离开组织之前由于工作效率地下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C) A保障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离职成本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十套模拟试题详细答案及解析

第十一套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算法的设计可以避开具体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但算法的实现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中提供的数据类型及其算法。数据结构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算法在运行过程中需辅助存储空间的大小称为算法的空间复杂度。算法的有穷性是指一个算法必须在执行有限的步骤以后结束。 本题答案为C。 2. 所谓完全二叉树是指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数均达到最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其父结点数为int(n/2),而叶子结点数等于总结点数减去父结点数。本题n=699,故父结点数等于int(699/2)=349,叶子结点数等于699-349=350。 本题答案是B。 3. 要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主要应注重和考虑下述一些因素:符号名的命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含义,以便于对程序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程序;程序编写应优先考虑清晰性,除非对效率有特殊要求,程序编写要做到清晰第一,效率第二。 本题答案为A。 4.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选择运算、投影运算、连接运算。 本题答案为B。 5. 确认测试的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的确定的各种需求,以及软件配置是否完全、正确。 本题答案为A。 6.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视图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次序,它们是: 1、自顶向下。这种方法是先从抽象级别高且普遍性强的对象开始逐步细化、具体化与特殊化。 2、由底向上。这种设计方法是先从具体的对象开始,逐步抽象,普遍化与一般化,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视图设计。 3、由内向外。这种设计方法是先从最基本与最明显的对象着手逐步扩充至非基本、不明显的其它对象。 本题答案为D。 7. 数据流相当于一条管道,并有一级数据(信息)流经它。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数据流可以从加工流向加工,也可以从加工流向文件或从文件流向加工,并且可以从外部实体流向系统或从系统流向外部实体。 本题答案为C。 8.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其中结构设计是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数据设计是将分析时创建的模型转化为数据结构的定义;接口设计是描述软件内部、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及软件与人之间如何通信;过程设计则是把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性描述。 本题答案为B。 9. 当数据表A中每个元素距其最终位置不远,说明数据表A按关键字值基本有序,在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的情况下,采用插入排序所用时间最少。 本题答案为B。 10. 在文件系统中,相互独立的记录其内部结构的最简单形式是等长同格式记录的集合,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主要纲目: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三节教学策略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探2 ?列举教育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演变历史: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探3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广泛运用的原因)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 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 .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 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 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 工作方案" 。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 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 ,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 世纪30 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最新跟单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0年跟单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跟单员是指为保证合约如期完成,经企业授权,具体执行订单的相关条款、跟踪并协调订单执行过程的专业人员。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叫做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 3、有形商品的贸易(Visible Trade):它是指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各种具体的商品贸易。 4、寄售(Consignment):寄售是寄售人(即卖方)先将货物运往国外,委托国外客户(亦即代售人)按照事先双方商定的条件在当地市场上代为销售。商品售出后所得货款由代售人扣除佣金和费用后汇付给寄售人。 5、来料加工(Processing with given materials)。这是指国外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料、辅料、包装物料,由我方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规格、色样)、数量,加工成成品,交付对方以赚取加工费用。 6、包销(Exclusive Sales)指出口人(委托人)通过协议把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和规定期限内营权单独给予国外某个客户或公司的贸易做法。 7、CFR术语的全文是Cost and Freight(…named port destination),即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 8、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客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核心是运用EDI技术使单证标准化、电子化。 9、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交换)技术是指企业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统一结构和标准信息的交换。 10、沟通是指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沟通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1、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作法。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12、询盘(Inquiry)又称询价或洽商邀请,是指买方或卖方为了购买或销售货物而向对方提出关于交易条件的询问。 13、还盘(Counter Offer),又称还价,是受盘人对发盘条件不完全同意而提出变更的表示。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