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标点、注释、今译杂识

标点、注释、今译杂识

标点、注释、今译杂识
标点、注释、今译杂识

标点、注释、今译杂识

吕友仁

一、《历代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王斻游金陵升元寺僧房,见壁间绘一金紫丈夫,上题一绝云:‘阵前金琕生无愧(金琕,一作仙琕),鼓下蛮奴死合羞。三尺吴缣暗尘土,凛然苍鹘欲横秋。’……王安国平甫曰:‘此刘仁赡像,袁陟诗也。’”(中华书局标点本,324页)

按:诗中之“金琕”当作“仙琕”,异文是。又,仙琕、蛮奴皆人名,非一般语词,依例当标专名号。仙琕者,马仙琕也;蛮奴者,任蛮奴也。蛮奴是小名,大名一个“忠”字。六朝人喜以“奴”为小名,如刘裕小名寄奴,陈叔宝小名黄奴,皆其例。马仙琕,《梁书》、《南史》并有传;任忠,《陈书》有传。诗云“阵前仙琕生无愧”者,是说五代刘仁赡之为将,活着的时候,无愧于梁代的马仙琕。因为据史书载,“仙琕每战,恒冠三军。能与士卒同劳逸。攻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用”。“鼓下蛮奴死合羞”者,是说刘仁赡在国危时刻能尽忠所事,抗节无亏,较之任蛮奴在隋军大举渡江灭陈的紧急关头背主迎降,能使其羞死。标点本《苕溪渔隐丛话》引袁陟此诗亦未标专名,所误与《历代诗话》同。

二、《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鲁肃劝刘备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吴,以共济世业。”胡三省注:“世业,犹言世事也。”台湾学者李家侗、夏德仪《资治通鉴注》:“世业,流传后世的功业。”中学语文课本《赤壁之战》注:“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按:“世业”之注,古今学者多不了了,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得之。关键在“世”字上。胡三省未注“世”字,而那种“流传后世”一类的解释,则是望文生义。我们且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是怎样转译上面这句话的:“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原来“世业”者,大事也。“世”为“大”义。罗贯中不愧大手笔,一语中的,令人释疑。有无证据呢?有的。《左传》桓公九年:“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孔颖达疏:“经称‘世’子,传皆为‘大’,然则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商三句兵跋》:“所云大祖、大父、大兄,皆为祖、父、兄行之最长者。大父,即《礼?丧服经》及《尔雅?释亲》之世父。古‘世’‘大’同字。”再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古人的大事观。抗操是戎事,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此时此刻,对于孙、刘两家来说,存亡之犹未卜,何暇论及“流传后世”哉!

三、《歧路灯》第七十九回:“总缘‘以准皆各,其及即若’的学问,与‘之乎者也,耳矣焉哉’的学问是两不相能的。”注:“‘以准皆各其及即若’,旧日官场文牍中的习惯用语;‘之乎者也耳矣焉哉’,八股文中习用的虚词,意谓吏胥之学与士子之学是两途。”(中州书画社版,769页) 按:此注有未安处。“以准皆各”等八字,并非旧日官场文牍中的习惯用语,好像“等因奉此”一样,而是古代的法律常用语。其常用的程度,犹如儒生为文之常用“之乎者也”一样,所以作者拿来作比。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律之例有八:以、准、皆、各、其、及、即、若。”翁元圻注:“《律疏》‘以’者,与真犯同;‘准’者,与真犯有间;‘皆’者,不分首从,一等科罪;‘各’者,彼此各同科此罪;‘其’者,变于先意;‘及’者,事情连结;‘即’者,意尽而复明;‘若’者,文虽殊而会上意。”翁注所谓《律疏》,是指《唐律疏议》一书。该书中此等字眼儿极多,可复按。因为此八字在律文中常见,而且意关紧要,所以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三引《护德瓶斋涉笔》说:“以、准、皆、各、其、及、即、若八字,相传谓之律母。”至此可以明了,小说作者的原意,不过是以前八个字表示法家,后八个字表示儒家,从而说明儒法异趣罢了。

四、《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卷:“却有一件,名妓要落籍,最是一件难事。官府恐怕缺了会应承的人,上司过往嗔怪,许多不便,十个倒有九个不肯。所以有的批从良牒上道:‘慕周南之化,此意良可矜;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注:“空冀北之群”,引自“伯乐一过,冀北之马群遂空”句,意思说:“她如从良,就没有好妓女了。”(青海人民出版社版,478页)

按:这个注解有不够彻底的地方。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李义山诗注序》说:“诠释之学,较古昔作者尤难。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这里的问题就是没有溯源。上面的注文,应补上“见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句。但问题并不到此为止。从良牒上的整个批语都是有出处的,并非小说家杜撰的无根之谈。原来这整个批语,是“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的苏东坡的妙笔,见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十。原文不长,颇有趣,录以共赏:子瞻通判钱塘,尝权领州事。新太守将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良,公即判曰:“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有周生者,色艺为一州之最,闻之,亦陈状乞嫁。惜其去,判云:“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其敏捷善谑如此。

五、《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九卷:“话说宋乾道年间,江西一个官人,赴调临安都下。”注:“调,即官吏赴临安听迁调官职之意。”(以下注文略)(青海人民出版社版,608页)

按:宋代以前,“调”字没有“迁调”或“迁转”之意,这里是以后起义为释。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三《与一统志馆同志书》有一段文字专论此“调”字,今摘录如下:愚考《汉书》,张释之事文帝十年,不得调;匡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小颜注并训“调”为“选”。《广韵》“调”读去声者训“选”,《集韵》又训为“试”,乃知古人所云“调”者,只是试选之义。略举唐史数事证之。苏弁擢进士,调奉天主簿;杜正伦秀才高第,调武骑尉;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张柬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皆初任而云“调”。稽之字书,“调”亦无“更换”之意,改调、降调之名,《明史》始有之,唐以前未之有也。钱说极是。这里补充一点,即“调”字的这种用法,不但唐代以前如此,宋代也是这样。下面是摘自《宋史》中的几个例子:

《黄庭坚传》:“举进士,调叶县尉。”

《王应麟传》:“举进士,调西安主簿。”

《苏轼传》:“嘉祐二年,试礼部。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马默传》:“登进士第,调临濮尉。”

《赵瞻传》:“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

可以说,一部《宋史》,没有一个“调”字是作“迁调”讲的,而都是作“选”讲的,说得更明白一点,是除授之义,是由有关部门量才录用之义。新版《辞源》也把这种用法的“调”字释为“迁转”,同误。

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求崔杼之尸,将戮之。”

按:注家于此句皆无注,求之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为“求取崔杼的尸体,打算戮尸”。而“戮尸”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复求之新版《辞源》。《辞源》是这样解释的:〔戮尸〕古代酷刑,即斩戮死者的尸体。《左传》襄二八年:“求崔杼之尸,将戮之。”《晋书?王敦传》:“有司议曰:‘王敦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崔杼、王凌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

从释义来看,从所引书证来看,《左传》的“求崔杼之尸,将戮之”,是把崔杼的尸体加以斩戮无疑的了。而且从《晋书》书证看,至少晋人已经作此理解。但是,愚窃疑之。我认为,戮尸的含义,上古与后世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上古的戮尸,是陈尸于市之义。这个“戮”字作“辱”讲,不作“斩杀”讲。《广雅?释诂三》:“戮,辱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补正》:“《周官?掌戮》注云:‘戮犹辱也。’《国语?晋语九》:‘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韦注:‘陈尸为戮。’”如果说王念孙举的都是非正常死亡例的话,这里举一个正常死亡例。据《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是个风格独标的人,他在临终前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举动。友人祁侯知道了,就作书劝他说:“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得无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这里的“戮”字,显然也是羞辱之义,因为杨王孙绝不会遗令其子对其尸体加以斩戮。此例和非正常死亡的不同,不过是一

则陈尸于地上,一则陈尸于地下而已。回过头来还说《左传》中崔杼的例子,其中的“戮”字也是“羞辱”义。从下文的传文、注文中,也一点看不出有对崔杼之尸加以斩戮之意,可复按。应该指出,《东周列国志》作者对此问题的理解颇得《左传》真意。该书第六十七回这样说:求崔杼之柩不得,悬赏购之:有能知柩处来献者,赐以崔氏之拱璧。崔之圉贪其璧,遂出首。于是发崔氏祖墓,得其柩宼之,见二尸,景公欲并陈之。晏婴曰:“戮及夫人,非礼也。”乃独陈崔杼之尸于市。其中虽不乏小说家言,但“陈崔杼之尸于市”一句却是正确可取的。

附带说一下作为斩戮死者尸体意义上的“戮尸”起于何时的问题。《辞源》的第一书证不成立,第二书证嫌晚。有的书上以秦代随着成祲叛变的士兵为例,我看也证据不足,似乎还是“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之意。今按《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注:“发棺断头,传送马市。”据此可以说,惨遭戮尸这种酷刑的,农民起义领袖张角是第一例。

七、《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的《古汉语今译问题》一节中解释说:“原文‘毫毛不敢有所近’是秋毫无犯的意思,有的译文把这句话译成‘秋毫不敢沾染’,就不妥当。”(北京出版社版,674页)

按:说“有的译文把这句话译成‘秋毫不敢沾染’,就不妥当”,这话我们赞成。但说“原文‘毫毛不敢有所近’,是秋毫无犯的意思”,我们不敢苟同。《古代汉语》在同一节中说:“正确地理解古文原意,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译出来,这是进行古文今译起码具备的条件。”这个原则是正确的。现在,让我们先看一看“秋毫无犯”作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秋毫无犯”的解释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据此,我们可进一步考察一下“毫毛不敢有所近”的古文原意是否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那样。如果是,那说明“秋毫无犯”的译文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自然就不正确了。

考察的结果,我们认为“毫毛不敢有所近”没有《现代汉语词典》所讲的意思。理由如下。先从“形容军队纪律严明”说起。试问,樊哙在鸿门宴上当着项羽、范增面所说的话,其目的是要向他们表白刘邦的军纪如何严明吗?综观《项羽本纪》全文,显然不是。须知当时项羽之所以对刘邦动了杀机,主要是因为听信了曹无伤的话:“沛公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所以,项羽主要关心的,是刘邦是否有此野心,不是刘邦的军纪如何。对于刘邦、樊哙来说,他们心里也清楚,要解除项羽的疑虑,使自己摆脱困境,他们的说辞就必须围绕着没有野心这一点来表白,说别的话都于事无补。如果他们讲了一通自己的军纪如何严明的话,那就将犯了项羽、范增的大忌,从而暴露刘邦此人确是“志在不小”。这样一来,必然招致速祸。试想,刘邦他们会那样愚蠢地讲话吗?再说“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秋毫”或者“毫毛”,在这里是指细小的财物,在这一点上大家理解一致。问题在于这些财物是属于谁的。按照《古代汉语》的理解,自然是属于群众的,但实际上不是。司马迁写得很明白,是“宫室”中物,是“府库”中物,就是说,是属于秦王朝的。《史记?高祖纪》:“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很清楚,是秦朝统治者的财物,不是群众的财物,自然也就谈不上“侵犯群众的利益”。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毫毛不敢有所近”一句,它既没有“形容军队纪律严明”的意思,也没有“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的意思,自然也就不是秋毫无犯的意思。实际上,“秋毫无犯”,多用为安下之词,意在抚慰众心。“毫毛不敢有所近”,却是畏上的表白,这里意在表明刘邦自视卑微,一切不敢自专。二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至于《古代汉语》对“有的译文把这句话译成‘秋毫不敢沾染’”所作的批评,我们认为是有道理的。但这也使我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

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二心集?几条“顺”的翻译》)这是发人深省的。

附带说一下,包括《辞源》在内的一些词书,说到“秋毫无犯”一词的词源,往往举上引樊哙的话为证,也有举《项羽本纪》中刘邦的话为证的,通过上面的考察,应该说这个源找错了。那么源在何处呢?《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窃以为源在于此。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93期))

如何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如何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一、知识点分析(一)提示语中标点符号的形式分析在写人物对话时,不少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能在提示语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以至于写作的过程中情感的渲染力大大降低。 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使用就会有所不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我的发现就总结了这个单元对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的三种形式:1、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 例如: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 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2、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 例如: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 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3、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 例如: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 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 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二)该知识点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一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二年级上册要求学生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会正确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和问号。 初步会用冒号、双引号。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学习风格我校是临近天河区周边地区,学生是农民工子女为主。 家长一般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 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争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学生已有基础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二年级慢慢过渡为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二年级很多学生开始接触冒号、双引号的使用,包括二年级的写话,有些学生初尝使用,但是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 到了如今的三年级,面对这提示语不同的位置,学生使用的双引

序号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的正确使用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一)“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用逗号,即“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二)“一,”、“二,”、“三,”等用逗号不规范,应该用顿号,即“一、”、“二、”、“三、”。 (三)“1、”、“2、”、“3、”和“A、”、“B、”、“C、”等用顿号不规范,应该使用齐线墨点(实心小圆点),即“1.”、“2.”、“3.”或“A.”、“B.”、“C.”。 (四)序号如加括号,如(1)(2)(3)①②③等不再加标点符号。 (五)用“一是”、“二是”、“三是”表示顺序时,可在“一是”、“二是”、“三是”之后分别用逗号。例如:“一是,”、“二是,”、“三是,”。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

(六)用“甲”、“乙”、“丙”、“丁”表示顺序时,在“甲”、“乙”、“丙”、“丁”之后分别用顿号。例如:“甲、”,“乙、”,“丙、”,“丁、”。 (七)在“一方面”、“另一方面”之后,可以分别用逗号,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 二、年份中“零”的正确使用 年份如用中文形式表示,如“二○○九年十月”,则中间的“○”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的长“0”或英语全角字符“O”,而应该用圆“○”(一般在电脑“插入”栏里“特殊符号”或“几何图形符”中选择);年份如用阿拉伯数字形式表示,则中间应该用长“0”表示,如:“2010年10月”。 三、公文的年份中“括号”的正确使用 印发公文时,年份外的括号应该用中括号“〔〕”,而不应该用小括号“()”或方括号“[ ] ”。 如:潍教办字(2011)5号(不规范) 潍教办字[2011] 5号(不规范) 潍教办字〔2011〕5号(规范)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 ●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 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 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

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 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 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 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的用法

[中考语文复习]标点符号的种类、用法 标点符号的种类 1、点号主要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和语气。点号有七种: 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2、标号主要用来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有七种: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 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2、问号:表示一个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 我们坐车去吗?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从船,…… 注意:该不该用问号主要看句子是否真正发问,有没有真正发问,有没有疑问语气。例如:谁都不知道他是谁。(一句就不能用问号) 3、感叹号:用在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表示强烈的感情。感叹句和语气很重的祈使句才用感叹号。例如: (1)好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叹句) (2)小李,快来!快来!(祈使句) 注意:在感叹句中,如果有的成分倒置于句末,感叹号应放在句末。例如: (1)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例如: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5、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的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 6、分号:表示一个并列复句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例如: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7、冒号: 一种是用在总括语之后(提示下文)。例如:下午他拣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子,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抬秤。 一种用总括语之后(总结上文)。例如: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注意:“××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在说后面要用冒号。放在引用的话的中间或后边的时候,在说后面不用冒号。例如:“谢谢你,”李老师,“放右边书架上。” 8、引号:

古代汉语加标点题练习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5]:“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7]。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徐,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8],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9]。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0]。” 子南与子晳争妻 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子皙伤而归,告大夫曰:“我好见之,不知其有异志也,故伤。”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④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⑤诡随⑥,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⑦,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⑧。?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里革断罟匡君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②,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③。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④。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⑤。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⑥。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⑦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⑧!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⑨师存侍⑩,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1]” 君子食无求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贫而无谄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 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

基本要求。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 (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

三年级上册语文加标点符号

三年级上册语文加标点符号 一、提示语在前,用冒号。[人+话]。 如:老人问:“姑娘,你是气象员吗?” 二、提示语在后,用句号。[话+人]。 如“姑娘,你是气象员吗?”老人问。 三、提示语在中间,用逗号。[话+人+话] 如:“嗯,”姑娘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乡里气象站的气象员。” 练习: 一、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小伟说:“我爸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我爸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小伟说。 “我爸上班了,”小伟说,“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2、爷爷说:“你看到什么了,孩子?” “你看到什么了,孩子?”爷爷说。 3、“冬冬,王老师来了,”冬冬的妈妈说,“快给王老师倒杯水。” 冬冬的妈妈说:“冬冬,王老师来了,快给王老师倒杯水。” 4、我在市场里买了桔子、苹果、青菜、锤子、钉子等东西。 5、图书馆里的书真多,《梅林童话》、《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我都喜欢看。 6、萨沙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7、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 8、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明天去春游。” 9、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啊!有狮子、老虎、猴子、骆驼、海狮…… 10、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11、她站在山冈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1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3、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14、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样清新。 15、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16、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17、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18、这么多事情,一下子怎么做得完呢? 19、瞧,青山绿水环绕着小村庄,这景色实在是太迷人了!

标点古籍应该注意事项

我们在标点古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句读与标点 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1、句读只是起到断句作用,与现代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不同。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2、句读无法表达句子是分句还是复句,也无法表达出来句子的感情。 二、古文标点的原则 1、弄清句子的起讫。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2、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有时断句虽然正确,但由于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例如: (误):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正):兴元中,有僧曰发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介词“以”是一直管到“居径山”的,“以其……径山”是表原因的分句,“时人谓之……”是表结果的分句,这两个分句之间不能用句号隔开。因此,要正确的断句标点,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 三、古文标点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四、古文标点的方法 1、反复钻研,弄通文意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抓住关键,把握中心。 第三步:理清脉络,点断句子。 第四步:点断句子后,再行通读,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出来的东西,还要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语气,正确标点。 2、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的特点 古人行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常常使用骈偶句式、对衬、对比、排比等句式,掌握这一特点,只须把古文吟诵几遍,就能够自然地把句子断开。 3、利用文言虚词帮助断句标点 4、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5、要利用参考旧注断句

一年级语文下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年级语文下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试说明》中规定:“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就是说,同学们要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 书面语言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同时,也要有分析判断标点符号正误的能力,使16种标点符号真正成为表 情达意的辅助工具。 标点符号的种类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分 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的语气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六种,列表如下:点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专名号 “”‘’ ( )[ ] ____ …… . 《》< > ·--

标点符号的用法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 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一)句末点号 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1.句号(。) 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 ①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 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请把门关上。③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④夜晚。⑤下课了。 句子无论长短,只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的陈述句,句后都应用句号停顿。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如 例②),有强调意味的陈述句(如例③),就都用

性,也可以考虑在各项之后 -都用问号。例如: ⑤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⑥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例如: ⑦请你稍微挪一下凳子好吗?⑧你来一下好不好? (4)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末。例如: ⑨怎么啦,你? (5)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 -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例如: ⑩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⑾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 3.感叹号(!)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教学目的】本节讲授怎样标点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基本理论】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暂时停顿一下。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2、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卷五下)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卷十二下)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 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3、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常会涉及到断句。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句话应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经典释文》:“闻其骈胁,绝句。欲观,

三年级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和答案

三年级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和答案 姓名: 二、练习: 1、我开心地说今天天气真不错 真的吗我认为会下雨弟弟不同意地说 真的吗弟弟不同意地说我认为会下雨2、小明对我说我已经会骑自行车了你会吗 你太棒了我还不会我羡慕地说 我已经会骑自行车了小明对我说你会吗3、智聪回来了吗老师一进课室就问 小明说我没看见他妈妈说他身体不舒服

我没看见小明说他妈妈说他身体不舒服 4、快点起床要迟到了妈妈大声对我喊 我懒洋洋地说今天不是星期天吗假期还没有过完了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我懒洋洋地说假期还没有过完了5、今天要补中秋节的课起来吧妈妈说 不是吧假期那么快就过完了我的作业还没有做完了怎么办我急得哭着说 老师我的作业放在家里没有带回来小明低着头说我下次一定会带回来的 6、我来到学校听到数学老师在广播里说假期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全部出来班主任记一下名字 假期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全部出来班主任记一下名字数学老师在广播里说 假期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全部出来数学老师在广播里说班主任记一下名字 7、老师说能打电话让家长送过来吗 我家没有人在但我有听写的小明说 我家没有人在小明说但我有听写的小明说 9、老师说好吧老师相信你你下午把作业带回来呀

好吧老师相信你老师说你下午把作业带回来呀10、我骄傲地说爸爸我会了你放手吧 11、我真要放手了你马上就会摔倒的爸爸说 放心吧我自信满满地说我肯定不会倒的 7、我哭着说妈妈,我错了妈妈抱着我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宝贝你知不知道妈妈今天有多着急以后再也不能任性了知道吗不哭了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孩子 8、妈妈笑咪咪地望着我问妞想吃吧 9、想吃得自己做我来教你吧妈妈说到 10、噢耶太棒了我暗暗叫好 11、谁知妈妈却说妞妞妈妈不骗你是焦点会好吃一点 12、妈妈见了哈哈大笑到妞妞那是黑胡椒汁呀啊怎么会我尖叫到原来我把胡椒粉当成巧克力酱了 13、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做每样事都要从基本功开始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又把几年前曾一度考查过的文言文断句列入今年的考查范围。题例: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其实,断句标点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正确断句和标点的前提是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二者要相辅相成。断句的一般步骤是:①.先通读文意,理解材料大意;②.先易后难,先断后标,先大后小;③.进一步理解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少卿书》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故曰弊在赂秦。《六国论》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伶官传序》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曰、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

(完整版)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4、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 5、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 6、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7、形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 2、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形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方法。 2、形成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把握规律,了解方法。 2、注重学生练习,注重讲析、强化。 3、引导学生整理、积累、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5、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媒婆为一位秀才作媒,写了一张纸条告诉秀才女方的长相,秀才看了非常高兴,以为自己可以娶一个漂亮老婆,请你依秀才的想法加上标点符号: 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 可是结婚那天,一翻开头纱,秀才吓了一跳,新娘头发稀疏、一脸大麻子、两只大脚还长短不齐,秀才生气的找媒婆理论,媒婆却说:“我早就告诉你了!”请依媒婆的意思加标点: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 可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显得多么重要。 二、考点解读 标点符号虽然不是安徽高考的知识点,但是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标点正确”的要求,同时,正确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标点符号简称标点,分为两大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的一套符号,在汉语表达中,它对表情达意起着一种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是语言运用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练习 姓名座号 一、标点符号歌: 句号(。)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逗号(,)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 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 话里套话分单双,里单外双要记牢。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 圆括号(),方括号[],注解文字放里边。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 二、练习 1、我是少先队员 2、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 3、公园里的菊花盛开了真漂亮 4、你怎么了难道不舒服吗 5、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跑到操场上玩他们有的跑步有的打羽毛球有的 6、今天新发下来的段服颜色有绿橙黄粉红紫红蓝白等六种颜色 三、提示语(说话人)在前、中、后,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拉车式。提示语(说话人)在前面,加:“” 例如:.他顽皮地眨了眨眼,说:“哈哈!我就知道会这样。” 2、挑担式。提示语(说话人)在中间,加“”,“” 例如:“我们哪里有近道?”挑山工说,“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3、推车式。提示语(说话人)在后面:加“”。 1例如:“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一条道?”挑山工问。 四、根据课文给下面句子加标点符号。 1、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4、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5、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6、6、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7、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庆龄说 8、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9、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10、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学花篮好吗妈妈在一旁说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专题复习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的分类:点号: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连接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 一、常用标点符号的运用 1.句号 (1)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如:请您稍等一下。 (2)句号的误用 (1)看来,观众喜欢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如《高山下的花环》、《人到中年》等。(单看前一个句子是完整的,可以用句号,但?如……等?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紧连着前边的) (2)尽管森林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这在一切?文明?国家中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后果?后边的停顿是复句内分句间的停顿,应改为逗号) (3)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2004湖北卷)(该句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已作为文句的一部分,充当?这句话?的同位语,所以应将引号里的句号删去。) 2.问号 问号是表示一个问句说完之后的停顿符号,多表示疑问语气。 (1)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疑问句一般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不论是一般询问,还是责问、反问、商量、设问自答或不要回答而语气是疑问的句子,末尾都用问号。 A 特指问句用问号。特指问句是问话人提出问题,由答话人回答的问句,有几个问句就用几个问号。如: 除了他能去,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你叫什么名字?现在做什么事? B 反问句用问号。反问句是把明确的见解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借以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疑问句,是明知故问,不需要对方回答。它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形式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形式上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如:既然可以让一部分农民、个体户先富,为什么不能让一部分科技人员先富? 注意:反问句的末尾一般用问号,但反问句的语气缓和,可看作陈述句,末尾可用句号;语气很重,感情强烈,末尾可用叹号。 C 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D 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 E 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如:曹邺(816--?),桂林人。 (2)以下几点是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 A 问话中含有称呼的,不论称呼在前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如:小刘,你到过上海吗? 你到过上海吗,小刘? B 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一般只用一个,放在全句的末尾,各项之间用逗号。如: 明天的旅行,你是去呢,还是不去? 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你干得了吗? 是从不同角度发问的,并不是选择关系,则每句都用问号 例: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C 该不该用问号,要从整个句子来看,看看是否真的发问,有没有疑问语气。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是陈述句,因而应用句号而不用问号。 例:①他是谁? ②我不知道他是谁。③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三年级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和答案

三年级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 1、爸爸走过来把我扶起来说这样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先把车头扶正身子坐直眼睛平视前方脚用力蹬这样自行车就不会重心不稳了 2、我就骄傲地说爸爸我会了你放手吧 3、爸爸说我真要放手了你马上就会摔倒的 4、我自信满满地说放心吧肯定不会的 5、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轻言放弃是不可能成功的 6、泡泡就爆炸开来了好像故意在逗我说我是隐形的哦你看不见我 7、我哭着说妈妈,我错了妈妈抱着我亲了一下我的额头 说宝贝你知不知道妈妈今天有多着急以后再也不能任性了知道吗不哭了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孩子 8、妈妈笑咪咪地望着我问妞想吃吧 9、想吃得自己做我来教你吧妈妈说到 10、噢耶太棒了我暗暗叫好 11、谁知妈妈却说妞妞妈妈不骗你是焦点会好吃一点 12、妈妈见了哈哈大笑到妞妞那是黑胡椒汁呀啊怎么会我尖叫到原来我把胡椒粉当成巧克力酱了 13、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做每样事都要从基本功开

标点符号专项训练答案 1、爸爸走过来,把我扶起来,说:“这样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先把车头扶正,身子坐直,眼睛平视前方,脚用力蹬,这样自行车就不会重心不稳了。” 2、我就骄傲地说:“爸爸,我会了,你放手吧!” 3、爸爸说:“我真要放手了,你马上就会摔倒的。” 4、我自信满满地说:“放心吧,肯定不会的!” 5、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轻言放弃,是不可能成功的。” 6、泡泡就爆炸开来了,好像故意在逗我说:“我是隐形的哦,你看不见我。” 7、我哭着说;“妈妈,我错了!”妈妈抱着我,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说:“宝贝,你知不知道妈妈今天有多着急,以后再也不能任性了,知道吗?不哭了,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孩子!” 8、妈妈笑咪咪地望着我,问:“妞,想吃吧?” 9、“想吃得自己做,我来教你吧!” 妈妈说到。 10、“噢耶,太棒了!”我暗暗叫好。 11、谁知妈妈却说:“妞妞,妈妈不骗你,是焦点会好吃一点。” 12、妈妈见了,哈哈大笑到:“妞妞那是黑胡椒汁呀!”“啊,怎么会?”我尖叫到,原来,我把胡椒粉当成巧克力酱了。 13、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做每样事都要从基本功开始,你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吗?” “没听过。” “那达·芬奇这个人你应该听说过吧?”华老师接着说。 “怎么会没听过呢?”我接着说,“达·芬奇是伟大的艺术家,他画的画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了全世界人民非常喜欢的名画。” 老师竖起大拇指对我说:“没错,看来你知道的还挺多的,但

三年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三年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一、二年级主要是打好基础。可以从拼音、简单的生字、词语入手,渐渐加入较难的字词,让学生练习说话、造句。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标点符号使用的重要性,造成现在有许多学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错漏百出。一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便会闹成很大的笑话。在书面表达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极其显著。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通过标点,可以把语言的语调、结构、停顿,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各种特殊情况清楚地表达出来。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需要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的等常用的标点符号。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小学三年级后,标点符号中的引号和冒号的用法,使学生常常觉得难以理解、接受和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三年级这个转折点,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其今后的写作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能正确使用它们,对准确表达文意,对推动语言的规范化,都有积极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教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呢?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明确标点符号的作用: (1)使读者容易看懂,不至于发生误解 写文章时,一句话过长,就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就形成了一定的停顿。有了停顿,读者才能明白所写的意思。如“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这句话不用标点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是北京队得了冠军,还是天津队得了冠军呢?读者看不明白。只是因为停顿的地方不一样,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了。如“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和“北京队打败了,天津队得了冠军。”由于逗号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2)便于表情达意 在书面语言里,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语气。如“我的书找到了。”“我的书找到了?”“我的书找到了!”第一句是陈述句,告诉别人书找到了这件事。第二句是疑问句,向别人问这件事。第三句是感叹句,表示找到这本书自己十分高兴的心情。 (3)便于朗读 一篇新闻、一首诗、一个剧本、一部小说,如果没有标点符号, 播音员就难以顺利地进行广播,演员难以在舞台上表演角色。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接受标点符号的重要,而不认为它是书面表达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呢?我们不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入手。 1、从故事入手;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于小学生而言,总是有巨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处在低、高年级的过渡期,对故事的需求和接受力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大。为此,我给学生找了一些标点符号误用或不用而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增强对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其一:《李久着急》 李久放学回家,家里每人,桌上有张纸条,上写: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顺口溜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可是这些标点他们不会使用。个别孩子“逗号”乱用。比如在写话或连词成句中,他们往往会把“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写成“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玩。” 标点符号虽然小,但犹如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孩子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如果在孩子的一段习作中,能正确使用标点,不用错一个标点,那么,这个孩子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是非常扎实的,无须考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只需看看标点即可,因为标点符号在很多时候都比字词句的掌握更难。 本文搜罗了常用标点的顺口溜,适用于学前或低年级孩子。家有学前班或者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宝妈可以转发&收藏哦!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家里。顺口溜给孩子留着每天背一背,打下基础,以后练习造句或者写作文就不用担心娃出错啦! 写文章,要周到,讲清楚,最重要. 说话中,应停顿,一口气,说不了. 要清楚,有门道,加标点,用符号. 学习标点并不难,形状用法要牢记. 句号(.)是个小圆圈,用它表示话说完. 逗号(,)小点带尾巴,话没说完才出现. 问号(?)好象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好象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 顿号(`)象粒黑芝麻,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两点拖尾巴,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两个小圆点,要说的话写后边. 引号("")两对小蝌蚪,引文引语在中间. 引人话语用引号,话里套话分双单.("``") 引号还可标书名,常用尖括来替换.(<>) 省略号(... ...),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一条线,表示注释和突变. 中间夹入注释语,一对括号要用全.(()[])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用就熟练. 第一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第二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三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四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五注意引文有问号,问号打在引号内。 2、顿号 一、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二、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打顿打逗。 三、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