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放日报 致读者

解放日报 致读者

解放日报  致读者
解放日报  致读者

解放日报·致读者——《解放日报》改版社论1

《解放日报》编辑部【题解】《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地位犹如现在的《人民日报》。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也随之进行“改版”。这次改版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由此确立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原则、作风等等,无不深刻影响着后来中国新闻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

什么事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集体组织者呢?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么,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要“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见更其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是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负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愿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又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第三,洋溢着战斗性。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必须根据当前的政治事变而进行热忱的鼓动,而鼓动的成功,则极有

1《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赖于明朗锐利的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抨击一切有害于抗日团结的阴谋和企图。尤其在思想战略上,报纸应进行经常的坚持的思想斗争,宣传共产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思潮,反对一切反动、复古、黑暗、愚昧。同时,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帮助其克服和改正。第四,相应党的政府的号召,或者根据党的方针倡导各种群众运动,经常注视和指导运动的展开,具体的帮助各种群众运动和工农大众的斗争。党报绝不能是一个有风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底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

如果从这样的观点去检查我们十个月的工作,实在是惶恐的很,应该说,解放日报是没有能够完成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的,它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我们以最大的篇幅供给了国际新闻,而对于全国人民和个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奋斗,缺乏系统的记载;我们孤立登载着中央的决议指示,领导同志的论文,而没有加以发挥和阐明,对于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形经验检讨则毫无反映;我们以巨大的篇幅登载枯燥乏味的论文和译文,而不能以生动活泼通俗易解的文字解释迫切的问题,对于敌对思想缺乏应有的批评,对于我们工作的缺点,没有严格的揭露和帮助其改正,对于边区中所进行的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我们至多只记载了一些论断,而没有能够全面的反映,更说不上推动与倡导,我们还没有具备党报所必须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尤其重大的弱点是,最近中央号召全党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进行思想革命与改造全党工作的时候,党报没有尽其应该的责任。一方面,党报在这个时期中没有能成为这个巨大的工作的鼓手和先锋;另一方面,在党报本身还未能尽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余毒。我们在党报上未能对于整顿三风加见应有重视与地位,蔚成风气,形成潮流,重要的党的新闻消息放在极不显著的地位,有些解释的论文评述,或则浮泛空洞,辞严意宽,或则挂一漏万,损害原意,或则夸夸其谈,见八股反

八股。同时,要成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先锋,本身首先应该成为模范者,唯有模范者方能成为先锋。而在我们篇幅上,主观主义(如对苏德战争前夜苏土协定的估计等)、宗派主义(如对某些稿件的取舍,未能免除狭隘的观点等)及党八股(如某些社论、专论和副刊)都是俯拾即是。因此,亦就不能在思想革命改造全党工作中起其应有的功能。

在检讨我们过去的工作之后,我们认为需要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的环节,就是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这样来贯彻我们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底共同的喉舌。我们的党是代表人民的党,我们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别的利益;我们愿意将我们的报纸变成全国抗日人民和抗日党派的共同的论坛,我们欢迎一切抗日人士和党派利用我们的篇幅来创造一切有利抗日团结的主张、办法,消灭一切阻害抗建大业的障碍。

十个月来,我们在工作中,曾受到读者的许多鼓励和批评。鼓励增加我们的勇气,批评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统致无限的感谢!当此改革之始,我们愿引一句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报纸的决议,以为自励:

“如果没有办得很好的报刊,那末健康的、巩固的党和苏维埃的建设,便是不可想象的。”

并又愿意,模仿地添一句:

“没有广大的读者的赞助和鞭策,则报纸要办得好,是不能设想的。”我们诚恳地期望着,读者给我们一切援助和批评,使我们的报纸能够成为真正的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和集体组织者。

(2012级新闻班任华杉整理)

解放日报历史沿革

解放日报 历史沿革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于延安。是中共早期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建国后成为中国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一份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日发行量55万份。现在发行的《解放日报》于1949年5月28日于上海创刊。 20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的报纸刊物,虽然发展壮大,但是一方面,中央级刊物刊发日期较长,并且理论宣传较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报纸在皖南事变之后处于不利境地,不但不能宣传方针政策,并且发行受到威胁。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合并现有报刊,创办大型机关报。 1941年5月14日,博古主持召开《解放日报》第一次编务会,杨松、曹若茗、丁玲、张映吾、王揖、杨永直、方紫等人出席。杨松在会议上报告了办报计划并主持了讨论。博古围绕《解放日报》的性质和任务、党报工作者的工作和制度做了长篇发言①。 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有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②。”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毛泽东题写报名,撰写《发刊词》。1942年9月起,同时也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解放日报》社址设在延安清凉山。最初用马兰草纸印刷,为铅印四开两版,中张两版时每份零售国币一角,每月三元,全年三十元,扩充为一张大四版后,价格提高一倍,创刊时赠阅三天。第一任社长博古,第一任总编辑杨松,次年杨松病逝,陆定一继任总编辑。博古遇难后,《解放日报》社长和新华社社长由廖承志接任。 ①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

参考消息读者人群分析

参考消息读者人群分析 2010-02-27 14:49:48搜报网soubao 报纸来源:单位订购40%,报摊购买33.7%,家庭订购19.9%,赠阅1.1%,其它5.3%。 中国阅读率最高的报纸 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和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公布的《中国媒体调查报告》中,《参考消息》的阅读率一直名列全国性报纸之首。 读者性别分布:性别结构:以男性为主。男性读者占71.3%,女性读者占28. 7%。 读者年龄层分布:年龄结构:25-34岁的人最多,约占1/3;35-44岁读者比例也达到22%。两部分约占读者总体的60%。15-24岁15.5%,25-34岁37.1%,

35-44岁22%,45-54岁14.8%,55-64岁10.6%。 读者特征 《参考消息》读者中,25-34岁和35-44岁读者占到了62.6%,表明读者相对成熟、理性,是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具备一定得经济基础和决策能力。 读者学历概况分布:教育程度:高学历读者远远高于总体水平,大专以上学历超过50%。大学或以上27.8%,大专22.3%,中专/技校8.5%,高中27.2%,初中13.4%。 高学历人群对各报的阅读情况(单位:万人)

读者月收入概况:收入水平:读者平均个人月收入1673元,高出总体水平30 -40%。1000-1999元39.4%,2000-2999元11.1%,3000-3999元6.9%,4000-4999元1.5%,5000元以上2.1%。 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对各报的阅读情况(单位:万人) 职位构成: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制造业/生产性企业一般职工10%;企业/公司一般管理人员8.1%,中层管理人员6.6%,高层管理人员2.7%;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一般干部9.2%,领导干部3.4%。 读者职业构成优越 有工作的《参考消息》读者中,公务员、专业人士和企事业/公司管理人员的比例均高于居民总体水平,说明《参考消息》读者不仅拥有良好的职业背景,并且是社会活动中的领导层,具有较强的决策力。

读者分析

年龄结构 15-24岁占27%、25-34岁占52%、35-44岁占15.2%、45-54岁占4.9%、55岁以上占0.9%,《家家乐》杂志读者中年龄在25-44岁的读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7.2%。平均年龄为29岁,这正是一个年富力强的投资和消费群体,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又趋于理性和成熟,消费能力强,正是广告主青睐的群体。 性别状况 《家家乐》杂志的读者性别比例与居民总体想比,女性读者趋向性较高,女性高于男性37.8%。 受教育程度 《家家乐》杂志读者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读者的特征,大专及以上文化学历读者比例占64.2%。 读者工作状态构成 《家家乐》杂志读者中拥有固定工作的比例达到85.1%。从数字可以看出,《家家乐》杂志读者工作状态的构成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居民的总体水平。良好工作状态的构成,保证了读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未来更具有信心,同时收入的稳定也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购买能力,这样的读者正是广告客户所寻求的最理想对象。 读者月收入构成 《家家乐》读者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上的超过总体12%;读者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的比例超过总体9.3%。以上数据说明,《家家乐》读者的个人购买力和家庭购买力都较高。 杂志读者来源分析 杂志的读者可分为基本读者和传阅读者: 基本读者通过报摊购买和家庭订阅; 传阅读者通过单位订阅和其它来源; 基本读者是自费消费杂志,他们对杂志的阅读需求最为强烈,阅读时间长、阅读成都高而且较为细致,接触频率也较为稳定。《家家乐》杂志的报摊购买比例达到71.4%,家庭订购达到2.9%,即有74.3%的读者是自己花费购买的杂志。基本读者的比例越高说明读者对杂志的关注程度较高。 在读者对杂志的忠诚度、阅读时间花费等指标上,《家家乐》杂志也占有绝对的优势。与竞争媒体相比,而独占比例较高。 《家家乐》杂志阅读情况 单册阅读人数:6.3人/册;阅读内容与全部内容比率:78.6%;保存杂志的比率:91.4%;保存且搜集成套占全部读者比率:19.5%;读者年龄状况:读者年龄以青年为主,20-45岁年龄的占87%。

解放日报电子版

解放日报电子版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企业商业伦理的丧失。”在日前举行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最大社会责任、最大贡献就是“保就业”。“金融危机的起源是美国用有毒的金融产品来抢劫全世界,最后让自己也深陷其中。本质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烧毁了全世界的房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金融危机背后,其实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危机,是美国贪婪、不负责任的商业伦理流行。”赵晓说。他指出,经济发展要建立在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的根基上。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商业伦理上一点都不比美国做得好,比如去年的三鹿牛奶事件就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商业道德的缺失。同样建立在不牢固的伦理根基上,为什么中国经济受到危机的影响要远远小于欧洲和美国呢?在赵晓看来,美国的商业市场经历了200年,欧洲的商业市场历史更长,它做得不好就出现了问题,中国的市场有点像是小孩子,大人和小孩都会做坏事,但是大人马上就受到了惩罚,小孩子有可能会没事,但是随着中国市场逐渐长大,也会受惩罚的。不过,中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同时幸运的是中国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做事情,有事做,这使得中国可以避开目前的

危机。如何培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呢?赵晓指出,首先,政府要引导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现在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一点。在构建一个道德的中国,构建一个商业文明的社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政府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第二,需要来自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觉醒。企业责任内涵在每一个国家是不相同的,对于中国来说,现在保就业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企业社会责任,希望全社会给企业一个压力。第三,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奖,这是鼓励企业之间要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感。最后,我们要激发企业商业能力、市场能力的资源供给,激励各种各样构建中国市场能力、推动企业追求社会责任这些精神资源的供应。日前启动的“2009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评选活动预计历时5个月,首先通过企业自荐或机构(媒体或行业协会)推荐的方式确定参选企业;再由调研机构对参选企业开展独立调研,包括诸如产品及业务与社会责任的相关性、环境、健康与安全、劳动环境、道德规范、公益善举等指标;随后,CSR面访小组对入围企业进行面访和交流,经客观分析和打分后评选出杰出企业奖和优秀实践奖,将于11月隆重揭晓,并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在兰州,有一样东西跟拉面一样声名远扬——《读者》杂志。“有拉面的地方就有《读者》”,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有了这两样东西,肚子和心灵可以每时每刻都饱胀着满足。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三毛这样说过。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读者》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在国

解放日报要闻_讲述上海故事改革开放故事

解放日报要闻_讲述上海故事改革开放故事 本报讯(记者施晨露)“压力很大,也很热!”昨天下午,思南书局快闪店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打开了第三季的大门。担任首日店长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张黎明穿上店长服笑道,“这季快闪店选择红色文化开端,红色就是炙热的,是热力的来源。” 以“新时代、新上海、新篇章”为主题,本季思南书局快闪店将在20天里邀请一批各行各业代表担任轮值店长,围绕“40年:我的上海故事”,与市民读者和中外游客交流互动。在轮值店长名单中,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也有市民熟知的劳动模范;有上海“四大品牌”的领军人物,也有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党组织代表;有研究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深学者,也有文学、艺术、体育界知名人士;有浦东开发开放的第一批建设者,也有上海科技创新的带头人。入选“100名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拟表彰名单”的上海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家于漪,全国劳动模范、“抓斗大王”包起帆等近40位嘉宾将先后为读者讲述他们与上海的故事、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与生活和阅读的故事。 在快闪店30平方米的袖珍空间里容纳了千余种图书,重点展销与中国改革开放、当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关的主题出版物,并选配一定数量的文学、艺术、哲学、生活、旅游等精品图书。同时,以“与时代同行”为专题的“世纪精品期刊典藏展”将呈现多种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承载市民时代记忆的珍贵历史版本、创刊号期刊。特制的购书小票上将为读者盖上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印戳。 思南书局快闪店去年冬天首次亮相上海街头以来,迅速成为上海文化的一个特色品牌。新一季快闪店选址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南京东路,活动主题、内容特色、嘉宾人选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融于一体。据了解,在推广优化露天版思南书局快闪店模式的同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永业集团等“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正酝酿推出新的流动版、室内版和校园版思南书局快闪店,进一步集聚社会各界优质文化资源,围绕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阅读活动。 感谢您的阅读!

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的启示

传媒史话 ● 梁 艳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启示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这不仅是一次形式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办报理念的转变。这是党报生存发展适应传播规律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认识的逐步深化。由此确立的办报传统和党报的基本理念,对我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面对日益紧缩的传媒市场,党报面临的挑战大过机遇,笔者认为,审视整风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我国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无借鉴意义。 改版前《解放日报》的偏位 从创刊至改版前10个月的《解放日报》,虽然积极地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成就,但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具体体现在内容安排上有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国际宣传占了主要版面,国内的社论和消息少,特别是对抗日根据地的报道不充分。作为党的“喉舌”,本应以报道抗日战争、宣传党的思想为重点,却在实践中偏离了轨道;其次,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意识薄弱。③宣传明显不足,自由化倾向严重;另外还有报纸的自采稿件质量差、内容不新、编排技术亟需改进等问题。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脱离了抗日根据地居民斗争的实际。 “纠偏”——改版势在必行 1942年全国开展的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密切相关的。陆定一曾说过,“《解放日报》的改版,是1942 年党的整风运动的一部分”。③ 党内对报纸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了 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认为问题之所以存 在,一是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人 们在思想上还受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和“党八股”的束缚;另一个原因就是 报社的编辑、记者受到国外办报和资产 阶级办报思想的影响严重;此外,当时 全党对党报的认识还严重不足,对如何 发挥党报的作用还没有全面考虑,不善 于利用报纸指导、推动各项工作。 毛泽东及党内各界人士对此给予很 大的关注,新闻界的整风和《解放日报》 的改版势在必行。1942年4月1日,《解 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从 即日起,报纸的版面加以彻底改革。这 篇社论从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 性四个方面检查了报纸的错误,提出要 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 机关报”, 把增强党性放在首位。 《解放日报》改版及其对党报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现代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党 报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如何改变党报 边缘化的现状、振兴党报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提高党报竞争力最根本的问 题莫过于改变观念。 1.变革观念,明确认识 (1)找准党报定位 整风运动让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办好党报的前 提是找准党报的定位。1942年3月16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 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宣传要作为党报 的主要任务,9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 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 又进一步指出:“《解放日报》要成为西 北中央局的喉舌,成为它的宣传鼓动工 作与组织工作的锐利武器”。9月22日, 报纸再次发表社论《党与党报》,指出“报 纸是党的喉舌,是一个巨大集体的喉 舌”。④从此,《解放日报》及各地党报 的面貌大变,增强了党性和组织性,集 中力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报 的“权威性”定位逐渐形成。 只有自身定位明确了,党报的各种 努力才会有明显的效应。现代党报定位 理应向“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 一体”发展,这既是新时期对党报做出 的合理定位,也是党报生存发展的迫切 需要。 (2)明确读者需要 《解放日报》改版在增强党性的同 时也强调群众性,“耳目喉舌论”揭示 的不仅是党的,同时也是人民新闻事业 的基本性质,改版当日的社论就从党性、 群众性等方面检查了报纸的错位,并将 老百姓关注的抗日战争和整风运动作为 重点报道内容。党报在加强党性、联系 群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现代报业的多元化,令读者有了更 大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党报只有放 下架子,凭借丰富的内容吸引读者,在 新闻性信息、舆论性信息、宣传性信息、 知识性信息和服务性信息上充分满足读 者的需求;在贴近读者上下工夫,在深 入生活反映热点问题上下工夫。 (3)认识党报优势 丁柏铨教授总结出党报至少有三大 优势依然存在:无可置疑的政治优势(党 报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具有党和政府 所具有的立足点和宽广视野)、相当可 观的资源优势(党报就是党的工作部门) 和公认的人才优势。⑤这些优势构成了 党报发展的潜在竞争力要素。 2.注重内容,增强价值含量 青年记者·2010年1月中76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特征分析 福建地区男女读者数量相当,读者年龄多集中在18-20岁和21-45岁两个区间内,他 们的比例分别达到41%和49%。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公司职员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达 到18.7%和16.6%,其次是工商人员和公司管理者,分别为14.7%和11.7%。其中约48.51%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收入越多,学历越高的人,越喜欢阅读报纸。 ?报纸费用支出分析 从总体上看,约有63.37%的读者在报纸上的年消费在100元以下,每年花费在200元以上的读者群体所占的比例仅为8.79%,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每月在报纸上的 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读者在报纸上花费的上升趋势表现则 更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读者们对电视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报纸和杂志 这种纸质媒体在读者心目中仍然是最优选择。?忠实读者比例 根据初步调查了解,目前读者对《海峡都市报》的忠实度比较高。就相对福州市场而言,海都报占所有阅读人群的43.5%,东南快报占20.6%,福州晚报和福州日报占27.1%, 其他报纸如消费导报、法制报等占总阅读人数的7.2%。读者每周读报4-7次,海都报几乎成为他们每天必读的报纸。在阅读报纸时间方面,有50.74%的读者阅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约34.65%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20分钟,只有约12.38%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分钟 以下,说明绝大部分读者是抱着很认真的态度阅读海都晚报的。 ?传阅率分析 福建地区主要媒体的传阅率:通过对福州地区消费群体的调查,[初步显示:《海峡 都市报》的传阅率高居榜首,达到近3人/份。 海峡都市报的读者中,满足拥有购买能力和购买决策权的读者,主要集中在23岁到 59之间,在大专、大学本科的读者中,海峡都市报分别占有42.07%和51.59%,同时覆盖42.31%的硕士、双学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表现出良好的读者教育构成。 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拥有稳定收入的读者中,有42.97%是海峡都市报的读者,福州晚报和日报纸31.25%,列第二位,以下依次为东南快报时报、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等。 福建日报和福州晚报拥有42.34%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读者为最多,有37.10%的此 类读者选择海峡都市报,15.28%的读者选择东南快报,以下依次为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特征分析 福建地区男女读者数量相当,读者年龄多集中在18-20岁和21-45岁两个区间内,他们的比例分别达到41%和49%。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公司职员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8.7%和16.6%,其次是工商人员和公司管理者,分别为14.7%和11.7%。其中约48.51%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收入越多,学历越高的人,越喜欢阅读报纸。 ?报纸费用支出分析 从总体上看,约有63.37%的读者在报纸上的年消费在100元以下,每年花费在200元以上的读者群体所占的比例仅为8.79%,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每月在报纸上的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读者在报纸上花费的上升趋势表现则更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读者们对电视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报纸和杂志这种纸质媒体在读者心目中仍然是最优选择。 ?忠实读者比例 根据初步调查了解,目前读者对《海峡都市报》的忠实度比较高。就相对福州市场而言,海都报占所有阅读人群的43.5%,东南快报占20.6%,福州晚报和福州日报占27.1%,其他报纸如消费导报、法制报等占总阅读人数的7.2%。读者每周读报4-7次,海都报几乎成为他们每天必读的报纸。在阅读报纸时间方面,有50.74%的读者阅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约34.65%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20分钟,只有约12.38%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分钟以下,说明绝大部分读者是抱着很认真的态度阅读海都晚报的。 ?传阅率分析 福建地区主要媒体的传阅率:通过对福州地区消费群体的调查,[初步显示:《海峡都市报》的传阅率高居榜首,达到近3人/份。

海峡都市报的读者中,满足拥有购买能力和购买决策权的读者,主要集中在23岁到59之间,在大专、大学本科的读者中,海峡都市报分别占有42.07%和51.59%,同时覆盖42.31%的硕士、双学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表现出良好的读者教育构成。 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拥有稳定收入的读者中,有42.97%是海峡都市报的读者,福州晚报和日报纸31.25%,列第二位,以下依次为东南快报时报、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等。 福建日报和福州晚报拥有42.34%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读者为最多,有37.10%的此类读者选择海峡都市报,15.28%的读者选择东南快报,以下依次为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 综合来看,海峡都市报拥有较多的高收入职业读者,在读者职业构成角度拥有明显优势。 ?阅读的报刊种类分析 可以大体概括不同类型报刊的读者拥有情况。新闻综合类所拥有的读者最多,占总体的近34.7%的份额,其次是体育休闲类(29.8%)和时事财经类(29.3%)。 A、从读者性别角度: ○女性、家庭、音乐、时尚等休闲主题的报刊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男性读者比例在30%以下,或者更低。 ○教育学习、新闻综合类等类别报刊的男女比例与总体的报刊阅读人群比例基本相近,维持接近7:3的比例。 ○电脑、商业类、经济类、科技等四类报刊读者的男性比例偏高,达到75%。由于受到从事职业的影响,男女比例开始服从以上行业总体从业人员的男女比例。○体育、军事、汽车三类报刊成为男性高度集中的类别,女性读者不足15%。B、从年龄角度: 由于是对报刊类别总体进行分析,将读者从年龄角度大体分为24岁以下、24-60岁和60岁以上。 C、从经济收入角度 ○经济类和汽车类读者的月收入最高,以下分别为科技、新闻综合和电脑类。音

解放日报广告部电话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16806290.html,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建国后成为中国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一份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日发行量55万份。 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通知如下: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广宣传,是为至要。《解放日报》的社址设在与宝塔山(即嘉岭山)隔河相对的清凉山上。从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还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3 年3月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确定,《解放日报》归政治局、书记处之下的宣传委员会(毛泽东为宣传委员会书记)统一管理。党中央对党报给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报纸每一 阶段的宣传方针,都由中央讨论决定。 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工作一直非常关心,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领导了《解放日报》创刊,指导《解放日报》成长,亲自动手为《解放日报》写社论、改稿,许多具体工作他都亲自安排,具体指导。毛泽东对社论的撰写非常重视,亲手给报社写社论,率先垂范,成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佳话。毛泽东还审阅和修改过许多《解放日报》拟发的重要文章。毛泽东每天收到许多来自各方面的报告、书信、报刊等,凡是他认为有价值,可公开发表的,都推荐给《解放日报》发表,使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指导意义。这成为《解放日报》优秀稿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党报质量和作用的重要保障。有一段时间,人们忙于整风学习和生产劳动,写稿的人少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发生“稿荒”。 初期的《解放日报》在苏德战争的宣传报道上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敌后抗日游击战和敌占区人民的英勇斗争以及陕甘宁边区的成就都进行了报道,对敌伪的暴行和国民党的反共阴谋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虽然担负了党报的任务,但尚未完全尽到党报的责任。它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党性不强,脱离实际,反映群众生活不够。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没有突出主次,没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办报。如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报道,对反映党的有关群众利益的政策问题,报道宣传不够。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当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解放日报》也经历了它办报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改版。党中央毛主席亲自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从1942年4月1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开始,到1944年2月16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止,历时1年零10个月。经过改版确立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在党的新闻事业中起着深远的影响,是党报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敌人以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形势下,党中央做出了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决定。从1946年11月起,《解放日报》开始疏散工作。在中央撤离延安后,该报曾在史家畔一带坚持出版了短暂时间,由于军情紧急,环境恶化,于1947年3月27日终刊。《解放日报》未竟的事业,由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完成。 更多详情请访问媒力·中国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16806290.html,

解放日报 致读者

解放日报·致读者——《解放日报》改版社论1 《解放日报》编辑部【题解】《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地位犹如现在的《人民日报》。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解放日报》也随之进行“改版”。这次改版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由此确立的一系列理论、方针、原则、作风等等,无不深刻影响着后来中国新闻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 什么事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动者集体组织者呢?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么,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要“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见更其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是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负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愿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又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第三,洋溢着战斗性。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必须根据当前的政治事变而进行热忱的鼓动,而鼓动的成功,则极有 1《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

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 致读者 (1942年4月1日) 《解放日报》社论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献在读者的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 什么是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末,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需要“在估计任何事变的时候必须公开地和直捷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其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是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第三、洋溢着战斗性。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则是根据当前的政治事变而进行热忱的鼓动,而鼓动的成功,则极有赖于明朗锐利的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抨击一切有害于抗日团结的阴谋和企图。尤其在思想战线上,报纸应进行经常的坚持的思想斗争,宣传共产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思潮,反对一切反动、复古、黑暗、愚昧。同时,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帮助其克服和改正。第四、响应党的政府号召,或者根据党的方针倡导各种群众运动,经常注视和指导运动的展开,具体的帮助各种群众运动和工农大众的斗争。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底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 如果从这样的观点去检查我们十个月的工作,实在是惶恐得很,应该说,解放日报是没有能够完成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的,它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

读者分析纲要

目录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六、阅读喜好 1、读者喜欢阅读的报刊类别 不同性别读者分析 不同年龄读者分析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段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地点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途径读者分析 2、读者喜欢阅读的报刊首选性质 不同性别读者分析 不同年龄读者分析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段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地点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途径读者分析 3、读者对报刊内容所占比例选择 不同性别读者分析 不同年龄读者分析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段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地点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途径读者分析

七、可读性选择 1、特色鲜明,针对性强 2、内容重要,接触现实 3、版面漂亮,印刷精美 4、报道及时,时效性强 5、内容实用,贴近生活 6、信息量充分、完整 7、分析深刻,有启发力 8、内容丰富,篇幅量大 9、紧跟潮流,领导时尚 10、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 11、有吸引读者参与的活动 12、注重深度报道 13、副刊优秀,有文化品位 14、能反映群众呼声和意见 15、权威性、指导性强 八、读者对新刊的接受状况 1、新报刊出现时对读者吸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读者分析 不同年龄读者分析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段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地点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途径读者分析 2、读者首次购买报刊原因分析 不同性别读者分析 不同年龄读者分析 不同学历读者分析 不同职业读者分析 不同单位性质读者分析 不同家庭成员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时间段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地点读者分析 不同阅读途径读者分析 九、报刊关注程度分析

19420401《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

19420401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 致读者 (1942年4月1日) 《解放日报》社论 今天我们的版面以新的形态呈献在读者的面前,我们愿乘此机会来总结一下过去十个月来的工作及提出今后本报的方向。 什么是党报?一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必然会想起“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报纸是我们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斯大林)这一类名言。但是试问报纸到底如何才能成为党手中最锐利和最有力的武器呢?那末,必须:第一、贯彻着坚强的党性。这里不仅需要“在估计任何事变的时候必须公开地和直捷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其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是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第三、洋溢着战斗性。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报纸则是根据当前的政治事变而进行热忱的鼓动,而鼓动的成功,则极有赖于明朗锐利的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抨击一切有害于抗日团结的阴谋和企图。尤其在思想战线上,报纸应进行经常的坚持的思想斗争,宣传共产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思潮,反对一切反动、复古、黑暗、愚昧。同时,报纸亦应该是我们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对于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党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同志的态度加以批评和指摘,帮助其克服和改正。第四、响应党的政府号召,或者根据党的方针倡导各种群众运动,经常注视和指导运动的展开,具体的帮助各种群众运动和工农大众的斗争。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底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 如果从这样的观点去检查我们十个月的工作,实在是惶恐得很,应该说,解放日报是没有能够完成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的,它尚未能成为党中央传

从读者角度分析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种热销的局面,把他们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状态,促使他们去购买。 (2)接着是针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有怀疑心理的读者,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买又拿不定主意。为此需要打消他们的疑虑,采取专题新闻发布会与专家推荐的方式促销。 (3)第三个层面是针对那些自我控制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对图书有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他们不会轻易受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让他们自己认为读此书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因此采取了书评、书摘等类似的评介活动,让他们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 (4)针对那些从众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的人数很多,他们往往是看别人是否拥有,是否很多人都拥有。因此借助读者交流、作者访谈、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向他们传递图书热销及销售业绩的信息来促使他们行动。 (5)针对持有教育心理的读者,提出理财教育的观念,并通过“对话”栏目等形式进行理论探讨与交流,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行评说,指出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接受理财教育。 (6)针对富有上进心理的读者,采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形式,来扩大图书的销售,提升图书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传播里值得重视对作者的包装宣传。据调查,影响读者购书的原因中,作家知名度占36%,作品内容占12%,作品形式占10%。美国图书音像行业的资深顾问在长期研究后发现,一些出版社之所以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明星的力量,明星的魅力与出版物的融合造就了一批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花大力气包装作者,作家明星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作者的包装宣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本身已经是名人,一种是作者还不是名人。前者显然对宣传更有利。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名人也需要宣传。有人认为已经是名人了就不用再做过多宣传。其实名人一旦淡出被媒体关注的视野,读者对其作品的关注也就大为降低。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宣传,即便是对于某些不爱抛头露面的大腕级作家,出版商们也有高招:连续地做新书广告,每当作者生日、

解放日报:上海文化产业乘世博“争上游”

作为世博会云南活动周园区外的重点演艺剧目,云南大型音乐剧《丽江情缘》成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共同打造的首个演艺项目,将于8月27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也是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演艺交易平台的首个启动项目,实现了一次金融与文化的成功对接。 近年来,上海尝试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打通并构建文化全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化运作,眼光再远一点 去年底,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云南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着力打造一个以云南为核心,覆盖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产业化、院线化、国际化演艺文化发展交流平台。时隔半年多,这一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终于有了结晶,上海文交所通过演艺交易平台,为《丽江情缘》寻找到了优质的演出代理商、资金及赞助方。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上海探索着“全国战略”和“全球视野”的大文化产业概念。目前,上海文交所在云南多个地区的合作项目已经陆续启动,包括经典剧目的策划融资、旅游文化园区的策划融资和建设运营合作。在云南省文化厅登记并初选的文化项目,可同时在上海文交所挂牌交易。作为开展文化产权交易的探索者,上海文交所正通过建立规范的

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力争成为全国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 为突破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瓶颈,上海还先后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担保资金。目前,中国第一个专注文化与传媒行业投融资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完成首期20亿元资金募集,正式投入运营。这也是继去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首个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的启动。主发起方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开发银行转制后成立的全资子公司,除了直接注资基金,还将为基金提供包括大型并购项目融资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民间资本注入,带来新活力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IDG最近“热恋”上了文化产业。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投资电影产业的第一次试水,就结缘在上海。2009年,熊晓鸽因个人情结首次“触电”投拍上影集团《高考1977》,尽管这是他唯一一次没做任何市场调查、没做任何风险评估的投资,回报却令他感到很不一般。此后,熊晓鸽开始频频涉足文化产业。仅电影方面,除了最近上映的《未来警察》,目前他已经有了四五部电影的投资计划。

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读者调查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了解读者的文献需求情况,把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现状,是图书馆确定发展目标,及时适应读者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依据。 书友同盟协会在12月16日利用一天时间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能实现问卷的标准化与客观化,较能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的个人想法和情况,是在社会调查中最常使用、较省费用、花费时间较少的调查方式。本次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被调查对象主要是我校株洲校区第一大二学生以及教师。其中大一发放100份,收回85份;大二发放100份,收回91份,教师20份,收回11份。在被调查者中大一学生占45.45%,大二学生占 48.67%,教职员工占5.88%.学生问卷回收率是88%,教师回收率55%。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选项题目调查结果见《统计表》。 2、建议性问题 (一)、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认为图书馆应该更新书籍。目前来说,很多想看的书在图书馆找不到,图书馆的书几乎所有书籍都是05年以前的版本。 (二)、大部分人认为图书馆图书分类不够清晰,想借的书找不着,提出图书馆找书不方便,检索电脑速度太慢。书架上找不着图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供读者检索的电脑太少,读者一般都是带着所要查询的文献主题过来的,但图书馆无法提供足够的检索图书馆书目的终端。二是图书馆借阅室太少。三是应该由图书馆馆员担负起学生的文献检索课程,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还需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其中就包括工具书使用和文献检索能力。四是图书馆有必要增加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力度。

《读者》杂志swot分析

对《读者》的swot分析 杨璐 2017.10.11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随着各种电媒的发展,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不知何时,现代人开始摒弃了拥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书籍,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网络。身为年轻人的我们,手指除了接触课本以外就不再碰任何纸质,更多的是键盘和手机。我们每天刷人人刷微博,一目十行的浏览着其他人发布的毫无营养的吐槽。我认为读书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对自己有更多的思考,同时多读书有助于自己气质的培养,这也正是我选择《读者》为分析对象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作为一名甘肃人,走出家乡,发现《读者》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对它的认知。《渎职》原名《读者文摘》,该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优势(Strength) 1.《读者》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 《读者》从1981年创刊至今,已经有28年的发展历史。《读者》自创刊以来,就十分注重把握商品经济规律,并善于调动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者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而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稳步攀升,2006年4月达到创记录的1003万册,月平均发行

量898万册,占有国内期刊市场1/30的份额,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至2008年,连续8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目前,《读者》行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近百万册。从创刊到现在,《读者》在国内累计发行n亿册,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1998-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力(中国期刊界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3年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2.《读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 《读者》已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众文化现象,很多人将其称之为“《读者》现象”。《读者》在办刊宗旨上有很强的一致性,那就是“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创刊之初,它适应当时整个社会追求知识、渴求思想、思想解放的需要,以文摘的形式,采集其他期刊、书籍中的优秀篇章,其内容从文学,数学、体育到海外趣事无所不包,成为一大批求知者喜欢的“心灵读本"。此外,《读者》在文风上不追风、不跟潮,而是立足于自己的风格,弘扬中国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陶冶读者的情操,引入向善、催人奋进,力求把宣传和导向寓于有创造力、吸引力的内容与有亲和力、感召力的话语之中。《读者》在以作品内容满足广大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成功地共建了自成一格的文化形象。《读者》已经不仅仅代表一本杂志,而是一种逆境中坚持、苦难中成长的力量代名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一代人成长的文化力量。 3.《读者》具有较大的品牌竞争 媒介经营是我国期刊所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中国期刊经历了产品时期、销售时期,现在已经步入到品牌建设时期。20多年来,《读者》已经从一个西北小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