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清玄

魏晋清玄

魏晋清玄
魏晋清玄

《魏晉清玄》

一、『从清议到清谈』

一、清议

汉代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察举制→重德轻才→乡闾清议

(如士林领袖李膺赏识郭林宗太,郭林宗便成了清议的权威,如其寥寥数语便决定了黄叔度宪的地位)

二、党人之议

桓灵时“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政治十分黑暗;为呼唤风清弊绝,遂便清议为党人之议,评詙时政。

三、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东汉末年时局板荡,政治家开始奉行实用主义政策,即重才轻德(唯才是举);

曹魏政权稳定后,曹丕为确立一种固定用人制度,遂兴“九品中正制”;

此制施行不久,“品状”权为地方世家大族垄断,故原本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终变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九品中正制亦大大促进了魏晋清谈:

1.将人按品分等的做法,促进了东汉已有的人物品藻习气;

2.名士之议论因失去政治目的而变得更纯粹。

四、清谈的勃兴

清议与清谈的区别在其功能而非内容:

议:别善恶;为官方选拔人才提供依据→进身征辟(实)

谈:别美丑;一种纯粹审美色彩的精神活动→社会声誉(虚)

五、清谈的土壤

清谈之风兴起的原因:

士人对政治生活畏惧、冷漠;

门阀制度产生了有钱有闲的士族知识分子阶层;

老庄勃兴与佛释传播。

六、清议、清谈事例(略)

二、『清谈雅趣』

一、清谈世风

正始以后,清谈成为无数士人们重要的精神活动,成为被当权者认可的时代风尚,具有几乎无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二、清谈形式

主通客难

正式、随机

三、清谈内容

人物品藻;才性同异辨;“三玄”(老庄易);佛理;诗文;其他抽象辩论。

四、谈家风致

服饰(峨冠博带、木屐、麈尾扇)

技艺(琴、琵琶、歌、鼓)

饮酒

重容貌讲风度

重气质(沉着稳重、平和恬淡、贵天然)

五、清谈中的审美体验

清谈虽分析玄理,但绝非枯燥地直陈道理,尤重文采。作一次成功的清谈发言无异于创制一篇诗文佳作;听一次出色清谈亦不减于欣赏一篇优秀作品。

六、清谈的标准

以畅顺为上,以滞涩为下

以简约为上,以繁芜为下

以深奥为上,以浅显为下

以巧智为上,以朴拙为下

三、『释“清”』

一、“清”的使用

为政、为人、才识声誉、官职门第

二、“清”与审美精神

清谈世风→重清轻浊、重虚轻实、贵远贱近、贵文轻武、以个人内在感受为目的和标准、对现实否定和超越、指向彼岸世界......

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实乃政治失望后的自我安慰)

四、『谈“玄”』

一、“玄”为何物

玄(黑色→幽远→深奥)

三玄(老庄易)

玄学兴起之因:魏晋文人自觉无力兼济天下,故只求独善其身,因而谈玄,以此远离政治、寄托精神。

二、“贵无”与“崇有”

1.何晏、王弼:其思想以“贵无为核心”。王弼将老子贵无思想概括为“崇本息末”,深

得《老子》精髓。

2.向秀、郭象:崇无贵有,在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注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无为针对执

政者,令其不要扰民;向郭针对百姓,令其承认现实,不要超越名分)

3.裴頠:崇有轻无,著有《崇有论》,认为贵无有害无益。

三、“贵无”与“崇有”比较

1.何晏、王弼的“贵无”与《老子》的以无为本在哲学认识上基本是一脉相承,但二者

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却极不同:

老子的思想根本上是积极入世而非出世;

魏晋玄学家由于厌政而散漫而真厌世。

2.向秀、郭象的“崇有”与何晏、王弼的“贵无”虽有哲学观念上的差异,但其玄论基

础又有相通之处,即同无政治目的,是纯粹的哲学思辨,仅为无可奈何之消极情绪的流露,实与先秦之道家思想有根本区别。

3.裴頠因其代表热心时政世事的文人,故其“崇有”又有不同。其《崇有论》对魏晋以

来玄学之风加以反思,是用传统的儒家观念去抗争玄学;但由于该书始终以社会政治为参照点,故而其书并未对“有”和“无”进行真正的哲学思考。

4.“无”与“有”在魏晋玄学中都是作为具有本源性的哲学范畴来使用的;但其亦同是

典型的中国式哲学范畴,即其总与政治论理层次的意义交织在一起,而非西方那种纯粹的逻辑推论和演绎所产生的哲学范畴。

“贵无”、“崇有”之说都是交织着社会伦理观、人生观、宇宙观、本体观等不同层次

的内涵的观点。(如阴阳五行说既可以解释茫茫宇宙,又可以解释社会人生)

五、『阮籍其人、其玄』

一、阮籍其人

多才、嗜酒、性情古怪、见识奇特、放达任性、不拘礼法。

二、阮籍其玄之一

1.乐之发生:象法天地

2.乐之功能:移风易俗;将自然之道传达于人间;“乐与时化”

3.乐论中流露“贵无”思想

先王之乐取之于“无(自然之道)”,可使“天下怀其得而化其神”;

后世之乐取之于“有(可见可得之物)”,可使“一人怀万心”

4.以悲为乐之非

认为以悲为乐是有害无益。这是中庸思想在审美方面的表露。故而阮籍思想中既有儒家意味,更有道家精神。这也是魏晋玄学著作所共有的特点。

三、阮籍其玄之二

《大人先生传》有三点可论之处:

1.是极度精神扩张的产物

2.对现实的否定与排斥

3.大人先生是魏晋士人所希冀企慕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人格化

附:《周易》言天地万物变化之理

《庄子》言天地之道

《老子》既言天地之道,有言变化之理

四、阮籍其玄之三

1.今存其四言咏怀13首

2.《清思赋》是一篇抒情兼叙玄理的作品,其中包括两点哲学旨趣:

想象中的美最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点的发挥)

贵无轻有,崇虚贱实

3.今存其五言咏怀82首,历来被誉为佳作

诗中的玄味:孤独感与玄、形象化的玄思、直言谈玄者

六、『嵇康其人、其玄』

一、嵇康其人

平时嵇康所务者四:服食养性、游山水、抚琴作诗、打铁

二、嵇康其玄之一(乐论)

阮籍《乐论》以治世之乐为天地万物之和的模仿物;乱世之乐为地方风俗的产物。

嵇康《声无哀乐论》则言声无哀乐,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儒家的乐论:

1.音乐本体不是哀乐之情

2.“和”为音乐自身性质,与听者反应无关

3.乐之功用:在乱世,移风易俗;在治世,为雅风美俗之表征。

三、嵇康其玄之二(《释私论》)

1.何谓“私”、“公”

藏于心中不说(匿情)谓之私;有话即说(显情)谓之公。

2.“释私”之旨

嵇康讲释私,即去私,即“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

(如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

护色或者伪装;他们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但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

3.人格修养为上,是非为下

嵇康认为,一个人即使心存善念,没有邪恶之想,但如果他将心中所想藏得很深,这也不能算无私;即使一个人心中有不善的念头,只要毫不隐瞒,直率直露,也算是达到了“公”。嵇康重后者而轻前者。嵇康皆反对以名分为核心的礼教。他以为若是一心要爬上高位的利禄之徒,谨守名教,博得奉礼守法的名声,一步一步升迁上去,虽有望钟鸣鼎食、车马仪仗,但仍为不齿之行。

《释私论》提出了理想的人格标准,然而这种人格只能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即使嵇阮自己也远未达到这种水平;而且观其行事,也并未做这方面的努力。

四、嵇康其玄之三(《养生论》)

1.养生之可能

凡人一日不食则饥,曾子丧亲七日不食而不饥;凡人半夜独坐则欲睡,若心有患则竟宵不寐...故而人之精神对于肉体起主导作用。也因此,只要修性保神、安心全身,使肉体与精神和谐一致,即可延寿。

2.清心寡欲

长寿之要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不管名位、不嗜厚味、寂然无虑、守一养和);

再服以灵芝之药、润以澧泉之水、承朝阳之光华、受音乐之梳理...无为自得、心怀玄远,则不求欢乐而欢乐至,忘却身体而身体长存。

3.任自然乎?反自然乎?

向秀反驳说:要摒除嗜欲是很难的,而且天伦之乐、声色之娱、五味之美都是“天理自然”之事,若为了养生而背弃自然之理则不但虽寿而无趣,而且可能减寿。

嵇康回复说:向秀所举皆是本能冲动。本能冲动并不可怕,怕的是加入了理智因素(即在理智上贪恋女色、五味等)。因而养生之术要求“智止于恬、性足于和”。

综上,嵇康以个人需求为基准;向以社会需求为基准。故而从养生角度看,嵇康更合理;但实难做到。

4.养生的阻碍

名利难灭、喜怒难除、声色难去、滋味难绝、神虚精散。

五、嵇康其玄之五

陈绎曾《诗普》:“嵇康人品胸次高,自然流出”

1.刻画玄远清雅的境界

2.以玄入诗

七、『玄与审美精神』

一、玄与社会心理

玄学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社会心理;当其蔚为风气时,又反过来加强、巩固、深化这种心理。

玄学对社会心理的深入主要表现为“务虚”;原因有二:

1.玄学以无为本的宇宙观

2.玄学思潮存在的本身

“玄”化后士人社会心理的核心变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生活中,“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淡化

2.重文轻武

3.重名轻实

4.好无用之物

二、魏晋审美精神

1.审美判断的独立

在魏晋士人眼中,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世间,美丑之别无处不在。审美的判断成了他们审视事物的一个独立角度,再也不受其他价值标准的羁绊。

2.文学的个体价值第一次占了主导地位

在传统儒家看来,诗文辞赋的功能唯“美”“刺”二端;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匡正时弊、有助教化。魏晋士人降低其政治伦理功能,注重其内在审美体验功能。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诗缘情而绮靡”(缘情说)

文学个体价值的心理基础是“情”;文学社会价值的心理基础是“理”。只有当

人类自我意识真正发现自身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时,文学的个体价值才会被发

现和承认。

情感的激起与传达是诗歌获得个体价值的基础,而情感却不能用干枯的抽象语

言来表达。因而欲抒情则非借助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和华美生动的言辞,是所

谓“诗缘情而绮靡”。

曹丕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与此“缘情说”有深层的一致性。

②“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物说)

如果说“缘情说”、“文气说”是魏晋文人在认识到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文学个体价值的肯定,那么“感物说”则是他们在同一基

础上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文学个体价值的高度肯定。

③“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说)

“文气说”、“缘情说”从文学本体角度肯定了文学个体价值

“感物说”从文学创作角度肯定了文学个体价值

“滋味说”从文学欣赏角度张扬了文学个体价值

3.重诗文的形式、辞采、风格等因素

永明体:齐梁时人周颙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沈约将其用于诗的格律,遂出现了早期格律诗

骈文:其与永明体具为好虚尚玄之世风使然

文笔之辨: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4.若干美学范畴的出现(韵、骨、神等)

八、『清玄世风与诗』

一、郭璞与“游仙诗”

其诗之所以较玄言诗更受欢迎,乃在于其词采华美,形象生动,意境逼真。这些都是玄言诗所不具备的。然就其心理基础与思想蕴含而言,与玄言诗并无本质区别。

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此类诗伤于理而无趣,算不得真正的文学)

长远来看,唯有不离审美之旨的作品方可流传,如东晋的田园诗与宋初的山水诗正可作如是观,而玄言诗则不可。

三、陶渊明与“田园诗”

a、唯魏晋乃有真隐士:

思想原因:玄学清言之风大盛、佛教思想泛滥

心理原因:士人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b、玄言诗是玄学思想对文学领域的一次失败的入侵。

c、陶与嵇、阮向往自然之不同:

嵇、阮以精神扩张的方法来超越现实(“赤松”“王乔”“大人先生”)

陶将精神上的追求转化为一种切实的人生态度(“开荒南野际”)

d、陶的理想:

人生理想:《归去来辞》

社会理想:《桃花源记》

e、《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

人人劳动,无政治设施

顺应自然,无文教设施

人人心情愉快,怡然自乐

(其社会理想是以老子的社会理想为蓝本的,然其更进一步:连无为而治的君王、无所用之的甲兵也没有了)

四、谢灵运与“山水诗”

1.前人眼中的山水

先秦两汉的儒家从社会伦理学角度看山水,道家从自然天道观看待天地之美。都不是真正的自然审美观。

2.魏晋六朝人眼中的山水

魏晋士人仕途失意,寻找自然山水作为精神依托,于是魏晋人对的自然的审美意识觉醒了。

此时自然山水不再被视为印证、比附某种伦理观念的材料,自然真正被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它以独立存在的客体的力量引发、制约着审美主体情感世界的变化。

3.山水诗的兴起

基于以上那种山水观,自然地产生了山水的冲动,山水诗于是产生。

建安文人一些游宴之作中偶尔的一二写景句,可视为宋初山水诗的先声;而真正推动山水诗兴起的,是东晋盛极一时的玄言诗。因玄理与山水之间本有某种相通之处,士人谈玄常要借助山水,于是由景如玄,在以玄统景。

4.谢灵运其人(略)

5.谢灵运其诗

玄言诗以理言理、以玄谈玄,故有理无趣、有意无象、有失审美之旨

山水诗以山川日月言理、以海雾山岚谈玄,故有理有趣、以象尽意、深得审美神韵

谢山水诗的特点;借山水秀美将玄学之旨化为玄远之境。

长处:游历经验丰富,语言驾驭能力强

短处:虽带有清玄味道而显有理无情,非出于深刻的人生体验,未能将眼中景、胸中情、书中理通过一种统摄全篇的情感来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6.谢灵运之《山居赋》

此赋作于其名噪一时之际,故因其心气高而在赋中表现出一种高迈超俗的情调。

九、『清玄世风与书艺、书论』

一、书体定型,书家辈出

1.书体由汉到晋的发展

2.书家辈出,灿若繁星

二、“二王”其人其书(略)

三、六朝书法中的审美精神

汉朝书法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不重神韵

魏晋书法重视其审美特征

魏晋书论有如下明显特征:重表现性、重风格

十、『清玄世风与画艺、画论』

一、绘画勃兴的时代

两汉以前绘画基本是为政治或伦理教化服务的;

魏晋六朝在清玄世风影响下涌现出大量文人画(不带丝毫政治伦理意味)。

此时绘画作品有三个方面内容:

宣扬圣贤帝王、功臣烈士、贞女节妇之美德

佛道神仙故事

名士隐逸山水

二、顾恺之其人其画

三、山水画及山水画论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

含道映物与澄怀味象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应目会心,应会感神

四、“气韵”与“骨法”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其中最强调气韵、骨法。

十一、『南北朝审美精神之异同』

一、北朝政治文化上的特殊性

北魏拓跋氏统治集团对汉文化的自觉效法

儒家文化(非老庄)占统治地位

北朝重儒学轻玄虚

(儒学经世致用,被统治者看重;清谈玄虚需要士族文人与经济基础,士族文人已南下,连年战争致国贫之故)

二、迥然不同的审美追求

北朝重质、功用、刚劲雄奇、社会价值,保持着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风格。

三、诗文书画的对比

1.南北诗歌的不同风格

颜之推诗文理论兼取南北:

诗文创作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诗文创作使人冲动,行为放荡)

文学创作与天分的关系(学问可以后天,诗文须依天才)

文质并重的诗文原则

2.南北朝文章的不同旨趣

A.南朝文章字斟句酌,考校音律,形成四六言对举成文的骈体,但过于追求形式

工美,以词采声调来规范取舍内容,有时还过多用典,结果造成辞过其理的轻

浮之病;

B.北朝文章虽亦有骈化趋势,但风格上仍能保持清新简洁、不做多余藻饰的特点。

3.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差异

A.南朝书法受清玄世风的影响,清丽洒脱,神采飘逸,妩媚纤秀,笔法圆润;

B.北朝书法承汉魏风骨,厚重质拙,苍劲豪迈。

(魏碑书法多用方笔,斩钉截铁,刚劲有力;字形则或方扁或方正,字字矗立,

文件重拙,如幽燕老将,气势沉雄)

社会状况的变化如何形成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如何激发起一种哲学思潮的勃兴,这种哲学思潮又如何反过来巩固、强化它赖以生长的社会心理,从而形成浩荡汹涌的时代风尚,时代风尚又如何通过诗文书画淳化为一种审美精神,这些脉络分明地显现于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画面上。

十二、『清玄世风中的帝王们』

一、帝王与名士

魏武帝以名士才子为佐属,然政见不合者亦杀之(孔融、杨修)

魏文帝以文士为点缀,虽有酬唱,却未亲狎

陈思王以文士为友,不特酬唱,亦颇友爱

司马仲达服膺儒教,颇乏文采,所亲之士多济世之才

景文二帝戛戛创业,无遑他顾,亦如乃父;其于名士虽有笼络,不为所用时亦凭所之。清玄世风于兹而兴:

1.帝王对清流名士倚重(为巩固统治而笼络有威望与号召力之名士)

2.帝王对清流名士宽容(为避免失去人心众望)

二、帝王的名士风度

受时代风向影响,东晋南朝有许多帝王皆附庸风雅(晋简帝、宋武帝、梁武帝、昭明太子、陈后主等)

十三、『魏晋南北朝的弊风弊俗』

摆脱儒家伦理规范的束缚后,一部分人借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借口放纵情欲、发展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产生服药的陋习,迷信“怪力乱神”等。

一、悭吝与奢侈

A.《列子》原书为先秦人撰,后失传。现本为魏晋人假托之作。虽保留了原书部分

内容,但主要反映了魏晋士大夫们的精神面貌。其中《杨朱篇》表达了以下思想:不违自然所好(抑制私欲是愚蠢的,当随意任情)

万物皆有死(万物的区别在于活着的时候,故而要享受生活)

宁为一朝一夕享乐而死,不为百年千年痛苦而生

损一毫以利天下,不为也

B.《杨朱篇》与“三玄”异同(亦即《列子》与老庄异同):

同:皆以“道”为万物之决定力量;皆主张无为

异:老庄主张帝王对百姓无为老庄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始生活方式《列子》主张自己对自己无为《列子》主张顺应自然的本能欲望

C.客观来讲,《杨朱篇》所表现的思想与奢靡浮华的生活方式标志着个体生命意识

觉醒和摆脱封建文明压抑的意愿,与西方有些享乐主义有相似之处;但从历史

发展看,这种思想与生活方式不过是封建贵族丑恶心灵大扩张的产物而已(或者说是人性中丑恶东西的膨胀)。

二、喜服食与信鬼神

服食是养生思想的重要表现

十四、『魏晋审美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一、文学艺术本体论

“意在笔先、重质轻文、诗以言志”是先秦两汉儒家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此时,

意、质、志作为伦理精神被视为文学艺术的真正本体。

魏晋南北朝时“文气说”、“缘情说”等的提出,将文学艺术的本体由伦理精神变为纯精的审美因素。这样,文学艺术再也不是伦理道德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性的精神文化部类。

二、文学艺术价值论

1.先秦两汉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魏晋南北朝重视其个体价值。

2.齐梁时,这种个体价值观与浮靡奢华世风相结合,导致了一种形式主义文风。这

是个体审美价值观的畸形发展,是“误入歧途”。因而隋唐时期首先就出现了对齐梁文风的批判以及对已被遗忘了的文学社会价值的呼唤。

3.此后至中唐,个体与社会价值一直被统一兼顾(如此际的书画理论就兼顾实用与

审美价值)。

4.中唐以后,诗文理论的价值观又重新分为个体与社会两派(前者以皎然、司空图、

严羽等人为代表;后者以白居易、韩愈、朱熹为代表)。

5.宋代道学大盛,道学家极度轻视诗文的个体价值,唯独朱熹算是较为通达,对诗

文的个体审美价值有所重视。

6.明朝盛行程朱理学,儒家伦理纲常强烈束缚了人。此时的一批御用文人也极力强

调文艺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然而越压制越反抗,此时一批有识文人亦开始激烈反封建道德、高扬个体生命价值(李贽、汤显祖、徐渭等)

三、文学艺术风格论

因先秦两汉重文艺的社会功能,故其评判标准主要以内容为准;魏晋受清玄世风影响,形成了对文艺风格的自觉把握,并普遍以清丽玄远、潇洒飘逸为追求。总之,儒家审美精神:典雅、庄重、含蓄、沉郁

享乐主义者:绮艳、华丽、纤秾、淫靡

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飘逸、高远、清奇

人一生的总结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个人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6337 人一生的总结 Summary of human life

人一生的总结 人一生的总结篇一 幽暗的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写上了这一行字。像是镂刻上去的,现在也镂刻在了我的心中。我对这句话极其熟悉,可是我竟连写这句话的马克思是谁,我都不知道。甚至于如果不是他写了这句话,而这句话恰巧成了我们的积累内容的话,我甚至连马克思这个名字都未曾听说过。经历了这种种事件后,我猛然惊觉:自己的信息、知识面竟如此狭窄。我是否要好好补救呢?又该怎样补救呢?我不禁疑问丛生,那些疑惑将我小小的心塞满。 这多像我曾听说的一个寓言啊!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

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寓言的结局是大鳖带着青蛙去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在无数个‘坐井观天’的版本中,我尤爱其一。这原因便是结局,大鳖带着青蛙去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哪里有广阔的天地?又该如何抵达更广阔的天地?我不知道。现在的我就像是水井中的青蛙,或许在不知岁月的时辰里,会有一只从大海来到这里的大鳖,然后它会带领我去寻找都更广阔的天地。可是天地是无边无际的,我如何寻求到更广阔的天地呢? 会不会像是《阳光天使》中所报描述的雷圭尔呢?即使极致接近完美,也需要野生核桃油,那么人是否也一样呢?在人生命中,摄入一些成分,才能寻找到更广阔的天地呢?答案的揭晓时偶然的,正如明晓如何的偶然。 在为得到奖励的同时,收获清明的心。就像是林清玄所述: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新、庄严的心,能在这混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就像是卡里·纪伯伦所述《更辽阔的海洋》,我也应该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保持清明,拥有快乐,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吧! 人一生的总结篇二 近读杂文《人生感悟》相关篇章,很受启发,体会颇深。 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是世间最宏大的东西。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看法和观点。思想上的分歧和争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关爱他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关爱他人” 发表时间:2019-05-27T17:45:57.5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4期作者:陈泳珊[导读] 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很多青少年整天沉迷网络中,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脱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生活,感情也都变得十分冷漠。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建筑职业技术学校515163摘要: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很多青少年整天沉迷网络中,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脱离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生活,感情也都变得十分冷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培养正确的生活 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励、尊重学生帮助他人;同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际的关怀和生活的美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会关爱他人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很多青少年整天沉迷网络中,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生活,感情也都变得十分冷漠。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放学后,因为下雨积水,我一不小心从三楼滑了下来。这时候楼道上下都有学生,结果大家都愣在那里,没有一个学生过来扶我一把,只是冷眼旁观,一时我感到心冷到了极点。第二天,我特地利用上课前十分钟做了一个调查。我对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果我摔倒了,你们会怎么做?第二,如果有位没教过你们的老师摔倒了,你们会怎么做?第三,如果是一个陌生人摔倒了,你们会怎么做?调查结果:第一个问题100%的同学说一定会赶紧过去扶一把,第二个问题有50%的同学说会扶一把,第三个问题没有一个同学回答会帮忙,理由是怕被赖上。针对调查结果,我播放了“小悦悦事件”的视频及网络上人们对这件事的评论,学生看完之后都陷入了沉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第一,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是塑造人,而语文学科教育就是在课堂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老舍的《我的母亲》时,作者让读者知道了儿子对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我则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并让学生体验母爱,主动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为父母洗脚,学生们在感恩的同时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 第二,关爱学生,渗透爱的熏陶教育需要爱,爱需要培养,所以我每天都会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学生生病了,我总是热情地询问病情并送水送药。有一次一个学生胃病发作需要中药调理,他妈妈又不在家,我就让他把药带到我房间,每天我帮他熬好之后让他过来喝,后来他妈妈打电话过来对我千恩万谢。正是我的热心帮助,虽然班上大部分都是男生,但他们有什么心事都乐于跟我分享,很多同学也学会关心他人了,就连我上课偶尔咳嗽一下,他们下课也会赶紧过来嘘寒问暖了。难怪有句话叫“身教”重于“言教”,你如果是位冷漠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关爱他人”呢?就像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作者与流浪老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关爱他人给人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给别人一生的感激”,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成为那个让人感激一生的人。 第三,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对爱的感知力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推荐各种好书让学生阅读,讲名人读书事迹,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前后学习十年留下的“马克思”脚印,以及他对各个领域广泛涉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谢冕为什么会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为了让学生感受爱的魅力,我为他们推荐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自由交流,之后进行写作指导,让他们把读后心得写成读后感。学生们的真实感情在阅读中被唤醒了。 第四,微笑教育,融化学生那颗冷漠的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教育最需要微笑,学生也需要微笑的老师,因为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教师同学生交谈中亲切的微笑会给学生无限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巨大的热情和愉悦。所以我每天总是保持微笑,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爱,很多学生私底下都叫我“可爱的笑笑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书更要育人,让微笑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让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有关爱之心、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励、尊重学生去帮助他人;同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际的关怀和生活的美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重点简介习题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1.全书分为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 2.在自序中,读《牛顿传》被苹果砸到的小孩子顿悟: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 3.在自序中,朋友种植了(柠檬,甘蔗,苦瓜,辣椒)四种最极端的青菜。 4.作者画家朋友的乌龟是(巴西)来的。 5.作者通过种(桃花心木)的人的话明白: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6.在《立刻完成的灵药》一文中,名医说需要(十二)年才能采摘到灵药。 7.在《神来之笔》一文中,停在朱槿花上的蝴蝶是(紫蓝色有黄点)的。 8.在《抒情文社会》一文中,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爸爸是警察》。 9.作者把咖啡渣倒给(酪梨)使它变成了咖啡色。 10.《接枝》一文中,(柿子)枝接在枣树上却不会结出枣子。 11.《活珍珠》一文中,每个珍珠贝卖(七美元)。 12.加拿大人把(乌鸦)当成吉祥的鸟。 13.作者小时候把哈密瓜果皮放在庭院一角,会有(金龟子)飞到果皮上。 14.在《永恒的偶然触碰》一文中,作者买到一种冬天的植物,叫做(猫柳)。 15.作者曾在路上捡到一封March写给December的(情书)。 16.作者小时候十分羸弱,被死去弟弟的信念支撑着选择了去(过火),最终感到自己长大了。 17.作者因收集(水晶石)而深夜奔赴盐寮海边。 18.在《五字神咒》一文中,五字神咒是(大家都是人)。 19.作者到泰国旅行拜四面佛,发现人们常在(第三面佛)处停留最久。 20.在《黄昏的沙堡》一文中,孩子们为了(保护和维持沙堡)而大打出手。

魏晋风度背后的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魏晋风度背后的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摘要]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魏晋士人追求的一种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人格美。魏晋风度就是要破执除障,打开人生的新的窗户,还自我以本来的面目。魏晋风度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自我情调,强调个人之存在、自我存在。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读书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象征,又是魏晋玄学倡导玄远精神的结晶。这种具有特殊魅力和强烈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度。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主要的代表人。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竹林七贤;个人自由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魏晋风度,它彰显的是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格,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风尚,其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魏晋之际政治动荡,使得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日益惨烈,同时伴随着血腥杀戮,史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具体写照。在这种政治经济形势的剧烈动荡和变化的背景下,魏晋士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魏晋时代人是个体感性意识觉醒的时代。魏晋士人强烈自我意识,必然会引发对人的情、性本质的探索。应时而生的玄学以哲学的思辩代替了神学目的论,从对有无、本末的讨论深入到对人的性情本质的探索,这就使得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追求思想开放和自由论辩。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他们对社会与人生所取的态度,具有情感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种具有情感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思潮与行事风格,在魏晋年间备受推崇,形成历史上有名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是精神自由,自我情调。它强调个人之存在、自我存在,强调人应该有一种“情”,这种“情”,主要表现是高情、才情。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使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即在对旧传统、旧价值的怀疑、对抗,在破坏与颠覆中彰显出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的觉醒”,才使得“魏晋风度”具有了推动历史演变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激励后人的意绪情结,从而使中国士人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审美开拓。魏晋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代表了魏晋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它以文人的自觉为前提,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由此而凝铸的人格精神,是魏晋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魏晋名士们以清谈的话语形式畅神达志,昭示一种理想人格。清谈是对哲学玄理的一种抽象的论辩和探讨。清谈讲究语言优美、音韵和谐,需要高深的语言、文学和哲学修养。因此玄学清谈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标榜出风流倜傥的名士风范,名士们或笑傲江湖,或隐逸田园,潇洒也好,失意也罢无不具有哲人的智慧,艺术家的才情。如果说魏晋风度是那一代士人张扬的极致,那么,清谈则是他们修名养誉的重要途径。阮籍、嵇康等人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又是对理想社会以及自由人格的一种构想,它为魏晋士人自

林清玄文章特点

林清玄文章特点 林清玄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大家知道林清玄文章有什么特点吗?不知道的话就一期看看吧!林清玄文章特点 林清玄: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导引。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佛学的般若(智慧)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成为他观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藉与指南。因此,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浅谈林清玄散文 初识林清玄,是读他的《生命的出口》一文,文章从一个高中

女生殉情的故事起笔,一种对年轻生命过早凋谢的惋惜与感叹之情笼罩全篇,接着笔锋一转,将一只小黄蜂巧妙地引入文章,进而冷静地思索出深刻的结论——“他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他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而有趣。”文章含蓄、深邃、丝毫不显雕琢,不时落下一颗颗明珠,那是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细读文章,如捧香茗,茶香淡淡而茶味浓浓。 早些年,在一些杂志上常读到标有“台湾林清玄”字样的文章,那清新、流畅的文笔,醇厚浪漫的情感及其独有的感伤,再加上透着飘逸的名字,让我不免猜想这一定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后来,在一次大陆读者见面会上,他自我解嘲道:“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为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林清玄是位虔诚的佛门弟子,他相信人生的轮回与转世,在《光之四书》、《木鱼馄饨》、《黄昏菩提》中,不难看出林清玄的宗教、哲学情怀,这些作品空灵流动、飘然脱俗,给读者以心灵的洗涤,在许多人都读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今天,具有佛学气质的林氏散文,更显独树一帜,佛学与美学的相遇,注定了他散文中唯美的基调。 虽然他皈依佛教,却依然关注着世俗的一切,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书写一些普通的小人物或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些许小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6853786.html, 高效课堂下小学高年段散文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王倩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5期 摘要:散文文辞优美,富有旋律,类似诗歌,画面感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点,重视文体教学就一定要侧重于对应的策略指导。小学阶段选入的散文都是堪称经典的作家作品,小学高年段的散文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以更科学的号一号散文教学的“脉络”。 关键词:小学高学段;语文;散文教学;内容;选择 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明确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小學语文阅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为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散文的现状。 (一)散文特点 散文是一种语言优美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音律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描摹绘声绘色,引人联想。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也感受到散文多数是一些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独特体验。往往写作者思想细腻,情感丰富,对生活富有想象,语言文字清新。 (二)学生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散文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谈几点粗浅的见解。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阅读量积累少等原因,学生不能领会散文的神韵。所以背诵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无法形成长期记忆,更谈不上有感而发自然应用到写作当中去,毕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所以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研究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和写作中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语言风格,总结行文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一)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是最好的学习范例。 针对教学实践中如何统一,“本色语文”鲜明地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具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人文性价值的基石。统一的方法只能是“在工具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人文价值”。[1]教学时应紧盯围绕每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侯旭东: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① 侯旭东 居于汉唐统一帝国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表面看来国家分裂,战乱不已,民生凋敝,是中国历史上黑暗时代,经过研究却不难发现纷乱与萧条背后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碰撞激荡,南方经济长足发展,诸民族密切交融,各种制度承前启后。20世纪以来经过陈寅恪、唐长孺等几代学者的辛勤探索,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不过,几经耕耘之后,学者亦面临资料有限、问题难求的困境,研究一旦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就表明既有的研究思路已接近走到尽头,需要变换角度、拓展思路。兹不揣谫陋,谈谈对近几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观感以及未来走向的点滴思考。 一、研究人员构成的变化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目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队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世代交替。20世纪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学者基本退出研究工作,目前的主力是50、60年代出生,8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者。70年代以后出生,2000年前后毕业的年轻学者已开始步入学界,崭露头角。这些学者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接受相对系统的学术训练,观念上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视野开阔。但是,完全成长于现代学科教育体制之下,传统文化的修养说不上丰厚,对古代文化隔膜更深,要作到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也更不容易。另一方面,多年来中国历史学教育缺乏系统、周密的思考与安排,学术史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训练与语言工具的训练不足,亦潜在地制约着学者的未来发展。 二、研究的新动向 1、围绕儒家及其礼制的研究 最近几年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之一是礼制,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到这一问题。梁满仓自2001年以来发表系列论文,讨论魏晋南北朝礼制上“五礼”制度化的过程、南北方不同特点、军礼的鼓吹、讲武礼以及礼学问题等②。指出魏晋之际源出于《周礼·春官·大宗伯》的“五礼”开始被应用到朝廷制礼实践中,至萧梁时期基本成熟。北方五礼体系建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关于礼学的核心,清人皮锡瑞已注意到汉儒重《仪礼》,魏晋以后重《周礼》,作者则对此做了详细论证。③这实际揭示出两汉与魏晋以后在礼制——经典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不同于梁满仓“礼制史”的角度,阎步克则基于制度史主体的立场对中古时期《周礼》所记载的六冕制度在汉代至宋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情 ①本文初稿是作者2007年8月25 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中古史中日青年学者联谊会”上的发言。 ②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27-5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文史》2005年第3辑,第73-111页;《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7-59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礼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四集,商务印书馆,第273-307页;《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讲武》,《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62页;《魏晋南北朝礼学、礼制与凶礼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五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106页;《魏晋南北朝皇家宗庙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35页。 ③梁满仓《魏晋南北朝礼学述论》,第84页。

魏晋风度背后的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魏晋风度背后的士人哲学人格分析 法学与社会学院 2011级1班 摘要:汉代哲学中,天是有意志的世间万物的主宰,阴阳五行是宇宙天地的根本秩序,而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承接汉代的魏晋人便疑问人是什么?魏晋风度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士人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法束缚,蔑视功名利禄,真率坦荡,任诞放达,回归自然,表现出人格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和对世俗人生的审美超越.魏晋风度自由洒脱、清远玄淡,超尘绝俗,回到了人类粗朴自然的初始状态,踏上了真正的归乡路径。 关键词:魏晋风度;超越生死;谈玄论道;哲学;人格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他们的率性而为在常人看来俨然就是癫狂。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深夜出行,也可以饮酒啖肉,不避女色,无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法。志趣玄远,不滞于物;多情善感,内心痛苦;寄情山水,谈玄论道;蔑视权贵,宁折不弯;恃才放狂,傲视古今。“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一个个风骨俨然、气度非凡、才情卓越的魏晋才子的形象,伴着他们不朽的作品,穿越古今,款款走入读者的视野。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叙魏晋时期名士的文字,传神写意,十分有趣,如: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之猷是王羲之的儿子,住在浙江绍兴,半夜起来乘舟造访在嵊县的名人戴安道(戴逵)。行程一整夜才到达。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之猷自有“说道”: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倒无关要。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问结果,只看过程,这种彻底的“过程论”十分罕见。又如;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一):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二):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看过了很多的散文集了。身为台湾作家的林清玄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好文章。 我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读了几篇文章,感觉写得都十分好其中一篇:《快乐的思想》足以让我反复回味 这篇文章,先开头是讲了个故事,我们快乐的思想是决定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个人没有快乐的思想,那么尽管用尽一切努力,可能还是会落空。一旦快乐的思想被建立起来,即使生活悠闲单纯,幸福乃至人间的美善都会自然的来到。我有时也拥有快乐的思想,的确很好。一生想要快乐,就要先有快乐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样。同样是在砌砖,有了快乐的思想会比别人多一份喜悦。

汉语言文学-浅析林清玄早期散文中的乡土文化论文

摘要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他的散文植于乡土,清新流畅,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将鲜明的台湾乡土色彩和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童年农家乡村生活汲取经验,对台湾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等展开描绘,将自身对周遭事物的思考感悟倾注在乡土文化的抒写上,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乡土文化

Abstract Lin Qingxuan is a well-known essay writer in Taiwan. His works and ideas have influenced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is prose is planted in the country, fresh and smooth, and his style is his own. In Lin Qingxuan ’s early prose works, he blended the distinctive Taiwanese colors and the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o on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he learned from the childhood farming and village life, and lea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eople in Taiwan He unfolded his paintings, poured his thoughts on the people around him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expressed his exploration and criticism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Key words:Lin Qingxuan;Prose;Local culture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重点简介习题教学内容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重点简介习题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1.全书分为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 2.在自序中,读《牛顿传》被苹果砸到的小孩子顿悟: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 3.在自序中,朋友种植了(柠檬,甘蔗,苦瓜,辣椒)四种最极端的青菜。 4.作者画家朋友的乌龟是(巴西)来的。 5.作者通过种(桃花心木)的人的话明白: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6.在《立刻完成的灵药》一文中,名医说需要(十二)年才能采摘到灵药。 7.在《神来之笔》一文中,停在朱槿花上的蝴蝶是(紫蓝色有黄点)的。 8.在《抒情文社会》一文中,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爸爸是警察》。 9.作者把咖啡渣倒给(酪梨)使它变成了咖啡色。 10.《接枝》一文中,(柿子)枝接在枣树上却不会结出枣子。 11.《活珍珠》一文中,每个珍珠贝卖(七美元)。 12.加拿大人把(乌鸦)当成吉祥的鸟。 13.作者小时候把哈密瓜果皮放在庭院一角,会有(金龟子)飞到果皮上。 14.在《永恒的偶然触碰》一文中,作者买到一种冬天的植物,叫做(猫柳)。 15.作者曾在路上捡到一封March写给December的(情书)。

16.作者小时候十分羸弱,被死去弟弟的信念支撑着选择了去(过火),最终感到自己长大了。 17.作者因收集(水晶石)而深夜奔赴盐寮海边。 18.在《五字神咒》一文中,五字神咒是(大家都是人)。 19.作者到泰国旅行拜四面佛,发现人们常在(第三面佛)处停留最久。 20.在《黄昏的沙堡》一文中,孩子们为了(保护和维持沙堡)而大打出手。

魏晋南北朝史整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 1)三国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①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亡于公元265年。②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③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 2)晋十六国时期 ①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 ②南朝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①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②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③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④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589年为隋所灭。 ③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语言艺术与写作 结课论文 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新闻二班梁雪玉 学号:20144103069

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尤爱他的散文。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散文创作居多,特别是十本?菩提?系列,震撼文坛。他的散文,朴素自然,温润细腻,清新浪漫,不特别铺设辞藻,也不设故意的修辞,但是却有使人宁静下来的巨大力量。读其文字,犹如一泓清泉潺潺流过心田,伴随着花鸟鱼虫对生命和诗意的礼赞,伴随着檀香和禅音,伴随着朴实却厚重的人生智慧,在我们被膨胀的世俗利益占满的内心开出一丛清净之莲。 林清玄的散文浑然天成,若是分析其用词运句、辞藻修辞,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打碎,好的东西是不能割裂来看的。而且林清玄的散文重文意而轻结构,着重分析字词会导致点金成铁。但一个作家笔耕数十年,再怎么自由也会形成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所以,在此,我谨以一个读者的视角,用我的阅读体验,来分析林清玄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1、自然灵性——人道主义,万物有灵 在林清玄的笔下,所有的花、草、树、虫,都是有灵性的,每一

个生命自有其独特的灵魂,它们有个性,它们懂生活,它们善思索。于是,在他的笔下,?无花堪比伦?的昙花?吐出了美丽的网,绊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一秒也不舍得移开?;于是,在他的笔下,草上有珍珠宫殿,万蚁留恋其间,?品尝到青菜最甘美的滋味,仿佛山上的青翠与流云一起来拜访了我们?;于是,在他的笔下,?朵朵璀璨,蕊蕊晶莹?的山茶花是聊斋中美丽的绛雪,?在历经红尘劫波时,还像清风拂面?;于是,在他的笔下,?这树见过温柔的月光,看过飘流的白云,听过悠扬的鸟声?;于是,在他的笔下,花开不是因为寂寞难耐,?雄孔雀喜欢独自开屏跳舞,公黄莺只是喜欢唱歌,它们只是想唱歌跳舞,心里自有神秘与美丽的国度?。 生命在林清玄的世界里得到了充分尊重,再细微的、再轻卑的存在都蕴含着自然界一个厚重的真理,而林清玄用他柔软清净的眼窥见并表述出来。 2、质朴典雅——寻求大自然中的浪漫 ?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起来听……?林清玄的散文语言有种浪漫的气息,尽管文字质朴没有过多修饰,但是读过后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典雅脱俗的浪漫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与美相逢,我还是少不经事的少年,美便会与我会面,点头,微笑,错身,如翼飞入花丛,逸失于天空。多年以后,我们已识得门外的青草,品过甜美沁人的气息,听过深深叹息的声音,走过黑暗中长路点燃的灯光,这时又与美相会,心里的火被点燃、心里的水起波澜,从最深的地方传来一声惊

作者林清玄的资料

作者林清玄的资料 导语: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已经步入中年,对于林清玄这个名字都并不陌生。这个台湾作家的智慧确实渗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颗灯前捧读的心。正是林清玄,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定义人生。在他散文中还散发着淡淡的禅学思想,很值得我们静下心去赏读,去思考。就让我们走进林清玄那与众不同的世界中,去感受那一份并非遥不可及的生活智慧,去活出专属自己的人生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作者林清玄的资料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赏最多的一位。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

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 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 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 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 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 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 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 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 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 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 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 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 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 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 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 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 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 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

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

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 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混乱的时代,三国纷争,八王之乱,晋室东 迁…人们可以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却是异常的发达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文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的大背景下所展现的风骨和风貌更是其他历史时期所没有的,魏晋时期的文人们的人格之美令人心折,而这种人格美又体现在了形美和神美两个方面。在古代的十大美男中魏晋时期的就占了七个,美男并不会是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魏晋时期的美男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他们风流倜傥,英俊伟岸的身姿,那种围绕在他们周身的自由狂放,潇洒不羁的气质才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而魏晋时期的审美标准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原因?魏晋文人的形美与神美的纠缠和交织又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关键词:魏晋文人、形貌、才思、神韵之美 魏晋时期,这样一个黑暗又动荡的年代,战乱频繁,天无宁日。“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写到了整个村庄的灭绝。”①人们却将仪容和人体美作为了一种独立的审美内容。很难想象,在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连温饱都需要烦恼的时候,还要分出精力来关注仪容仪表,这仅仅从表面上看是矛盾和难以理解的。但当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的分析文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之后又觉得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自古以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更加注重人们的内在美,即精神美。而魏晋时期时对于人的形体之美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特色。在儒家的审美中,着力强调美与善的联系,甚至直接将善转化成美。美与善可以说是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善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先决条件,没有了善美也就不能称之为美。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善作为内核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孔子在论语中写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①。“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②“里仁为美”③这种种言论都可看出孔子对美的阐释。文质彬彬就是“美”与“善”的一种统一,而善甚至是要超过于美的。可以说儒家是更注重内在美的。而道家强调的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自然之美,持一种无为自在的审美态度。认为自然的天然的就是最美的。庄子就主张万物各随其性,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家在论述人格美的时候,也更推崇人的精神美,认为精神美远重要与外表形态之美,常常以形貌丑陋的人来反衬人物精神的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