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1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1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1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1

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答: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答: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答: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样化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能力?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师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简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创造性的,但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简述我国教师的职后教育?答:是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或因某种原因承担了教师工作任务的教师,但没有达到新的岗位要求,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与训练,又称教师培训,又三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1)政

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答:1)教育通

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和发

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借古舆论,

影响政治的稳定发展。

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

在哪些方面答: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

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

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

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

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

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

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

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

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是有差

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

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

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

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

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

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

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

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

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

展教育工作。

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

决定作用,为什么?答:1)环境因素是

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

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

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

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

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

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

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

程。

实践活动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什

么?答:1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根本活动。2儿童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实践过

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答 1、教

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

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

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

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

求.3,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

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4一定时

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

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3.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

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

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

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

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

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

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

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

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

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

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

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

全同步。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

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

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

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

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

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9.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0.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1.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4.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5.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6.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8.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

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

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

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

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

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

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

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9.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

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

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

大的。

1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

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

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

消极的、被动的。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

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

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

展个性的功能。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

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

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

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

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

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

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

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

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

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

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

的多维标准。

4.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

哪些作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

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

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

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

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

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

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

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

学生的特点。

6.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

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

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

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

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

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8.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9.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1.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

营养知识。

3.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

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

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

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

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

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

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能力。

4.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

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

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

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

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

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

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

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

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

品信息的能力。

5.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

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

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

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

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

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

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

和创造性的人。

6.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

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

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

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

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

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

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

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7.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

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

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

教育对象。

8.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

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

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

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

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

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

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

可塑性。

9.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

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

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

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

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

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

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

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

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

公民。

10.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

价权、物质帮助权等。1.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

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

管理制度。

2.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

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

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

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3.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4.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6.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4)偏爱、不公正

(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7.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

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

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

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

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

性格。

8.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

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

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的关系。

9.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

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

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

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

生的自主发展。

10.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

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

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

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

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

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

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

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

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

们的评价和态度。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

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

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

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

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

程等。

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

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

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

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

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

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

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

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

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

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

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

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

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

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

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

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

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

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

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

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

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

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

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7.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9.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10.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1.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

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

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

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

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

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

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2.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

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

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

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

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

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

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

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

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

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

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

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

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

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

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

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

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

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

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5.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

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

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6.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

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

统一。

7.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

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

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

教育的基本途径。

8.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

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

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

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

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

谐发展。

9.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

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

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教学的时空条件。

10.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2.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

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

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

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

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

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

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

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

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

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8.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

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

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

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

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

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

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

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

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

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

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

生的个别差异。

9.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

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

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

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

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

往关系。

10.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

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

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

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

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

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

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1.教学原则与教

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

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

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

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

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

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

发展和完善。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

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

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5.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6.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7.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

(3)严格要求。

8.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9.教师应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0.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1.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

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

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

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

材施教。

3.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

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

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

生的积极性降低。

4.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

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

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

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

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

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

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

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

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

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5.德育的意义有哪些?(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

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

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及心理特征。

7.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

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

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8.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

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

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

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

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

咨询与治疗。

9.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

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

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

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

素的影响。

1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

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

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规律。1.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

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

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

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

学性和有效性。

2.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

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

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

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5.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6.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7.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8.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9.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

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

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

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

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

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

诚待人。1.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

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

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

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

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

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2.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

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

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

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

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

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

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

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

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4.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

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

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

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

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

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

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5.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

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6.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

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

统一。

7.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

要手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

和实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

教育的基本途径。

8.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

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

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

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

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

谐发展。

9.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

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教学的时空条件。

10.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

(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2.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

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

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

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

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

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

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

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

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

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

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

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

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

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8.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

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

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

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

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

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

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

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

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

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

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

生的个别差异。

9.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

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

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

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

关系。

10.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

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

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

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

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

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

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

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天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地,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训,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苏联和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多。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民,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并相继出现了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岸发掘了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发现了两间类似校舍的房子。但是美国学者克雷默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夏学校设置有两类一是“序”,一是“校”。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羊”“序”等。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的,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中国人会说,不用比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定更好。笔者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通常都能进入前三名,经常的是前三名中有两名甚至更多的中国学生。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就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同学。比如中国高一同学的数学水平通常能达到美国高三同学的水平。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同学,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 几乎同一个时间,中国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很高,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很多。就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去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也很惊人,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有很大的有优势,美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很高,教育注重启发性,教师同学生有很多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同美国的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初。美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基本还是老样子。可是两个考察团的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美国的先进科技依然领先,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被美国进一步拉下太远。为

辈子苦工。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所以中国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都有一个考大学的远大目标。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学习,每天很早就上学。下午5点才能回家,晚上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作业。假期也不一定能闲着,很多时候都要参加补习班,要自己在课外时间多学英语,学数学,以求在学习上能领先别人一步。在学校,班级,年级,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看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进步了,老师,同学都会对你有很多鼓励。家长也会非常高兴,常常还有奖励。考得不好,老师同学都会看不起你,家长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所以中国学生都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中国同学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竞争和分数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发挥到了极限,对一些需要做很多练习需要较多学习时间的学习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中国学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前三名每次都有中国人。典型的一次是,前三名中,一,三名是中国人,第二名是美国人,可也是移民美国不久的华裔。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移民美国,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美国学校中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美国学生大都认为华人学生在数学物理方面有特别的天才。其实只有中国人才知道,这种“天才”完全是勤奋带来的。而中国学生的这种勤奋,又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逼出来的习惯。 对中国的中小学校领导而言,高考的压力和动力引导下,也同样发挥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本篇文章就原始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论述。 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归结为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常识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劳动。所以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社会常识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训练,接受家庭传统和氏族部落传统的训练。例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的年高望重者担任。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些活动仅限于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男女才能参加,所以对儿童少年来说,取得成员资格仍是第一要事,为此,他们要了解并熟悉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一开始是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方面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石器工具一般是用石块相互敲击而制成的。通过敲击,将石头打制成有刃或尖的石器。这种比较粗糙的石器器型有砍砸器(石斧)、尖状器等。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教师招聘历史学科: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

教师招聘历史学科: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为帮助广大考生高效备考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中公讲师今天来讲一讲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在官府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和社会制度结构。教育机构设置在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中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教师由职官兼任,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建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供各种专门活动之用。西周的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这种“政教合一”是官府办学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2、小学与大学 ①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与其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有关,贵者入学年龄早,反之则晚。八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至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如国之小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的年龄。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②大学: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学;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推荐选拔,方能入学。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20岁入大学。大学的学程为9年。 大学的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乐教的组成部分)、《书》(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加政事)。在大学期间,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为“小成”;第九年考核合格,结束学业,称为“大成”。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俸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之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不再使用。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规模和等级也有差别。天子的国学规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原始社会的教育复习进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和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和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和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

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和海豹肉同时吃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和使用、实战技能和方法等)。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受原始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教育处于非形式化、低水平的阶段,并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专门的社会活动。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生产劳动的教育、体育和军事训练的教育。生产劳动包括采集、狩猎、捕鱼、制作工具。体育训练跟生产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包括打磨石器、凿穴而居、伐木建屋、捕鱼围猎等,构成体育的最初形式。); 二是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原始宗教教育。所有社会成员只有在了解和恪守社会规则,才能恰当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适应集体生活,维系部族稳定。儿童从小跟随长者学习成训、禁忌、风俗等道德内容,让他们懂得尊敬长者,互助互援,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原始宗教教育: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自然的赐予,由于对自身及外部世界认识的缺乏,对生老病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恐惧,原始人逐渐在艰苦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具体细致和直

新加坡教育体制特点简介

新加坡教育体制特点简介 由于新加坡政府对于人才的“求才若渴”,因此新加坡留学政策对国内的学生进行不断的放松和调整。新加坡留学的人数近些年来也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去新加坡留学好吗?这个问题的回答相信在经过以下内容的介绍后,就会有答案。 新加坡教育制度灵活多样,而且不断改善,以便为年轻人提供适合他们的最佳教育模式。新加坡人必须接受至少十年以上的常规教育,其中包括六年的小学和四至五年的中学教育。之后,他们可以进入初级学院或大学预科班(学制两年),也可以进入政府的专业学校(如师范、医护等,学制三年),或者是直接进入学制三年的理工学院,而那些想直接接受专职技术教育的学生则可以报读工艺教育学院。所有政府或政府赞助的学校都必须按照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来授课。 在新加坡留学政策中,非常欢迎外国学生的就读。新加坡的许多学校鼓励招收外国学生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接触和扩大学习环境。其实,新加坡的数间一流学校,如莱佛士书院、莱佛士女校和华中初级学院已特为外国学生设立奖学金以便增加外国学生的就读。外国学生也为新加坡的学校增添风味,他们带来的新鲜概念使新加坡学生能接触到各种文化。 新加坡留学当中,高中(初级学院二年或普通高中三年ALEVEL证书):分文、理、商三科。高中会考,学生可选5--7科,以最少2科主修2科副修、英文及格的成绩作为进入著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三年DEGREE学位证书),或四所理工学院(两年DIPLOMA证书)的标准。在理工学院或大学能申请奖学金,就读期满将被政府或私人机构签约聘请,得到DIPLOMA证书或DEGREE证书最终能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或公民。高一接受外国学生插班。去新加坡留学好吗?相信有了这个介绍,学生已有了心中答案。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随手练习: 1.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英国教育制度演变历史和特点

一、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推进,英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又创立了一批新的大学,如威尔士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同时,在19世纪成立的一批城市学院也先后改为大学。由此,英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持续增长期。相继建立了诺丁汉大学、基尔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20所。但英国的高等教育依然保持着“重质量、轻数量”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推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原则”,即“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此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1987年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5%左右稳定地提高到了15%以上,这标志着英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已经完成。为进一步理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解决大学与多科学院之间无序竞争的问题,英国议会于1992年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决定废除高等教育双轨制,建立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所有符合条件的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从而建立了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此前已建立的大学被称为“皇家特许大学”或“老大学”,而新升格的大学则被称为“法规大学”或“新大学”。 类型: 一、高等教育机构 1992年英国《扩充与高等教育法》公布实施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该法案结束了自1966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双轨制”,一批多元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目前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及设计学院四大类。 1、大学 大学是完全独立的组织,不受政府控制和干预,自行决定开办的课程、教学和评审课程的方法,以及确定课程名称。以前大学自己负责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现在所有大学都设有校外主考员制度,由校外人士以客观态度进行评审,确保所有大学的质量和水平。 2、高等教育学院 英国的高等教育学院和大学一样,是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学府,课程包括本科、硕士、研究院及师范专业课程。这些院校的学生人数通常比大学少,便于更加细心周到的照顾。3、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主要提供师范及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同时可攻读本科或研究生课程。 4、艺术及设计学院 顾名思义,此类学院开办有关艺术及设计各方面的基础、文凭、高级文凭及本科课程,申请人通常还要提交一些个人作品来证实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潜力。 三、特点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章室内设计(空间环境)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室内设计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期 人少禽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群居生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的状态,有了简单的人体装饰。 新石器时期: 人类进入了半开化、半文明状态时代,学会了种植,并开始驯养家畜,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早期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 二、建筑概况与规划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树居、崖下和岩洞。 原始建筑:巢居和穴居 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 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建筑 “大房子”→宫殿 庙宇→祭坛 陵墓→葬墓 建筑平面规划 1、平面形式 圆形——矩形——圆形、矩形平面杂处群体,方式有两种 三、室内空间布局 四、装饰与陈设 1、三大界面的装饰 (1)地面——夯实——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地面、墙面用白灰涂抹。 (2)墙——树枝编成——火烧的土墙面和白灰面——土坯墙(夯土墙) (3)室内装饰: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圆点、平行线、墙裙等,颜色多为黑、白、红) 2、纹样 (1)抽象出来并逐步符号化了 (2)属于纯装饰而无具体内容的几何纹样,具有巫术和图腾的含意。 3、陈设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以实用为主,它们都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但是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也具有陈设的意义。并为以后的室内陈设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1、陶器 2、漆器 3、茵席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与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与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与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就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与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与海豹肉同时吃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就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与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与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与使用、实战技能与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A.辟雍B.瞽宗C.序D.庠 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 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 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B.仁C.德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B.仁C.孝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

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doc

日本教育制度优缺点分析 【育制度 由小学至高中期间,学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代表着他们全年会和同一组的学生互相沟通。在这个教室和课程里,学生将会学习团体精神和自尊心。由于每班负责校舍的清洁,所以校方甚少聘请校工。 五、学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年限从 6年延长到 9年。确立了6·3·3·4新学制,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高中 3年,大学4 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所有年满

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对 6~12岁儿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论是普通科的毕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外,还设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学校,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师范教育,改战前只通过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 “闭锁制”为“开放制”,即凡经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学分,任何大学均可培养教师。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师,一律在大学里培养。这种新学制,清除了旧学制的封建等级性,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在改革学制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教育的地位。1949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原始社会教学案

一、内容及分析 1、内容:本课讲述的是“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部分。 2、分析:教科书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猿。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由类人猿发展来的。不同人种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的。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领域的考古知识,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来的;知道世界三大主要人种,了解他们的形成原因;会说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合理分析,大胆想象早期人类的生活情景,了解原始社会的状况,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结合世界地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及形成情况,提高读图能力,增强空间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内容所涉及的面广、时间跨度大,科学性强,学生容易产生距离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此部分内容涉及到解剖学、遗传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中只要注意简化教学内容,尽量利用直观教具,解决好历史知识由远及近与学生认识特点,由近及远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课文提要导入——教学“人类的起源”、“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小结巩固 (二)教学情景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提要结合现实导入本课 2、教学新课 (1)人类的起源 问题1:人类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知道一般认为人类是由猿进化来的。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我们从哪里来,同学们知道哪些传说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图片、直观教具、数据等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最后得出: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 第二阶段是早期智人阶段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 问题2:世界三大人种是? 设计意图: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知道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师生活动:提问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可以分为(黄种人、自然人、黑种人),教师强调:每个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分布情况。 问题3:种族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种的形成也是众说纷纷。一般认为是长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种族是怎样形成的。最后教师归纳强调: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2)母系氏族 问题4: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及主要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后,由教师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3)父系氏族 问题5: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知道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特征。 师生活动:让学生谈论后,教师归纳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力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问题6: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怎样?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的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 (5)体格和军事教育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的教育是鼓励式教育,不断的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越来越好地学习。 ——中国驻英国使馆前教育参赞王百哲 一、英国教育制度现状及其学制 英国的学校教育是从基督教传入英国(约公元6世纪)开始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王朝复辟以及工业革命等发展演变过程,老学校制度的保留、新学校制度的诞生,造成教育面貌具有保守与创新的折中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为恢复教育,继1943年英国政府发表《教育改革》白皮书之后,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议会上提出了教育法案,被通过。《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这个法案为英国战后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嗣后,相继产生了近20个教育法,是对《1944年教育法》的修正或补充。 (一)英国教育在行政上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争执,

现行行政体制是折中的产物 1.北爱尔兰的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由北爱尔兰教育部全权掌管。 2.苏格兰则是初等、中等和中学后教育由苏格兰教育署掌管,大学由中央领导管理。中央设“教育和科学部”,负责领导和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还领导和管理不列颠的大学和民用科学事宜。 3.1970年后,威尔士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领导脱离中央,归威尔士国务大臣领导。 与“教育和科学部”差不多是平行的英国教育行政机构还有:陛下督学处,任务是了解教育情况并予以评价和指导;学校课程和考试委员会,任务是对各级教育的课程以及证书考试进行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了解大学情况,对拨款提出建议,帮助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地方教育行政是设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也有督学。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规定课程和教材,校长有决定权。 (二)现代英国的学制由原来的双轨制演变成多轨制 英国历来的教育法规都没有规定教育目的。事实上,学校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只是目前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英国属于后一种。从英国教育的实际做法和效果中,从英国社会的教育舆论(电台广播、报刊教育论著)中,还是能看出英国的教育目的。英国自然资源有限,殖民地越来越缩小,知识和技术是国家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的学问家、教授和教师等即使收入不高,但社

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篇一:简述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4-3简述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学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 小学和中学的学制主要是“六三三”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主要是“六三”制,相当一部分地区进行了改革学制的实验,主要有“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但仍有部分地区实行“五三”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是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许多地方普通高中的需求增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 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增长速度放缓。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报考学生少、开学后报到率低和部分学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考生要求以及学校收费标准偏高等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近年来,不仅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部分高等院校还合并,并且通过“211工程”、“985”计划等行动而加强重点高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 2、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同时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专科教育的任务和权力下放到了省级政府。 3、投资办学体制。 投资办学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教育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企事业和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以及设立各种教育基金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新体制。 篇二:义务教育管理制度 义务教育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陕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学校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