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宣城地域文化

宣城地域文化

宣城地域文化
宣城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五章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

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

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

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安徽省民族民间舞蹈共有六百五十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一百余个。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傩舞、巫舞等。

1、花鼓灯

花鼓灯流行于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花鼓灯的角色分两大类: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花鼓灯包含有舞、歌、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曲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场”、“小场”、“盘鼓”。大场,又称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大场表演是由伞把子带领,变换各种图形,表达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每变换一种或几种图形,便由慢到快,直到奔跑,所以叫跑大场。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

花鼓灯艺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抒发感情、自我娱乐的手段。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龙舞

龙舞遍及全省,形式之多,居民间舞蹈之冠,春节、春会、喜庆吉日都要舞龙以助兴。龙舞多在体内点燃烛火,在灯会上夜晚演出,所以常称为龙灯。龙舞的品种就制作材料划分,有纸龙、布龙、草龙、板龙、灯龙。就形式上分,有各节不相连的断龙,有多人共舞的长龙,也有单人表演的手龙。休宁县有一种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每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每一丁自制一节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经过各家门口,各家的“丁”就将自备的龙身接上去,于是越接越长,直至最后一丁接完,再接上龙尾,遍村游舞。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只看它的气势。绩溪县有一种手龙,由一人两手持之表演,有时三、四人,人持一龙,另有人手持绣球,共同表演。手龙小巧灵活,表演者可以运用翻、腾、扑、跳等武术技巧,同时两手把龙绕在身上,盘旋飞舞,龙虽小则活力强。

3、狮子舞

狮子舞遍及全省城乡,名目繁多,形式各异。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

把狮子视为神物,以舞狮来祓除不祥;一类是把狮子作为吉祥物,舞狮子一方面供人欣赏取乐,一方面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还有一类是专为娱乐,人们遇有大喜大庆的喜事和重大节日,跳起狮子舞以示快乐和欢庆。

狮子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所表现的狮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狮子灯》表现狮子的勇猛、狂燥,使人望而生畏;《青狮玩烛》表现狮子温驯可爱,情趣横溢;《九狮一吼》表现狮子的群际关系;《手狮》是一人舞一狮,四只狮子形成一组,技巧难度高,结构严谨。

4、凤阳花鼓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尺五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形。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根据清代的记载,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成为劳动人民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三、绘画艺术概况

1、国画

新安画派:元代,程政以新安大好山水入画,开新安画派先声。明嘉靖年间,丁瓒绘画以米友仁、倪瓒为宗,画风清淡简练,为新安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稍后的程嘉燧、李永昌,绘画也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清初,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海阳四家”,多以峻岭奇松、悬崖峭石、疏流寒柯入画,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韵味,突出了新安画派的特异风格。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机。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七十余人,除上述代表外,主要还有程

邃、程正揆、戴本孝、吴山涛、汪家珍等。清中叶以后,汪朴、何文煜、程鸣、黄镇、江蓉、吴之辚、雪庄、莲溪、虚谷等,在师承新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姑熟画派,又称“芜湖画派”。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萧云从继承和发扬元代黄、王、倪、吴“雅洁淡逸”的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作用,在运笔、用墨、设色等方面集众家之长。他擅长山水画,也工人物画,人物画《离骚图》发展了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技法。萧云从绘画影响很大,从学者多,在芜湖一带形成“姑熟画派”。姑熟画派中,萧一芸“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算是能推陈出新、自成面貌的画家。另外还有陈延、韩铸、孙据德、方兆曾、释海涛、潘士球、王履瑞在当时也很有影响。清代画家中学萧云从的很多,其中当涂人黄钺所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各有特色,是“姑熟派”的传人。

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自谓多学元代,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不薄今人爱古人”,但他“师古”而不“泥古”,而是融入“我法”,认为“古人在我”,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黄山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云海变化,松树的千姿百态,无不收入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之态,如《西海门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以及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海千峰图》等,山峦风云变幻,松多奇苍,给人苍茫、凝重的感觉。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梅庚的小幅山水,多数是疏点林木,纯用浓墨钩斫山石,略加淡墨皴染。虽不施点苔,亦妙趣横生。梅家之外,半山和尚也是宣城画派的重要角色,画风静而内沉。半山和梅清诗画互酬,共同形成宣城画派风格。

龙城画派: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此画派问鼎徐淮,声闻遐迩。代表人物有工于画竹的王为翰,善写山水的刘本铭,精于花鸟绘画的张太平和能书善画的吴作章、吴柳庵。清末,龙城画派更加壮大。路荫南所作平远山水,以

书法入画。薛铎擅画人物和风雨柳。侯子安以重彩入于水墨,多写淮北风光。欧阳小南擅小写意花卉,笔墨秀中藏拙。宝池和尚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用笔简古,质朴典雅。

2、版画

中国版画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画像石,砖刻。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由于它以刀代笔,刻纸拓印,因此近似版画,皖北地区的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古刻画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刻本书出现,木刻版画产生。明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期,福建的建阳版画、江苏的金陵版画、安徽的新安版画并列为版画三大流派。

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明代徽州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从明万历到清初,黄姓有三百多人以刻书为业,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明末流寓南京的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精雕细缕,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常多诗文、书画、印章相结合,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精细、典直、起落、繁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并运用虚实相生、动静对照、繁简互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徽派版画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版画的刻工,本身往往便是画家。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都曾亲手为版刻绘画。画家们熟悉刻刀驰骋所得来的韵味,刻工们领会彩笔纵横所确定的意境,根据不同的内容、风格、画面来确定刀法的运用。

3、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一种可触感的艺术。雕塑的形式,一般分浮雕和圆雕两类,品种有玉雕、石雕、砖雕、牙雕、骨雕、竹刻、泥塑、陶瓷塑、面塑等。

徽州三雕,指砖雕、石雕、木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明代砖雕以浮雕为主,间以浅刻和阴刻线,风格古朴。到清代,砖雕艺术日臻成熟,多综合使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所表现的画面也日趋繁复,立体感很强,层次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徽

州明清砖雕的题材有花鸟、人物、戏曲、生活场影和吉祥题材等。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明清徽州砖雕的代表作品,显示出很高的雕刻技艺。徽州石雕质地细致坚硬,苍劲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古朴典雅的抱鼓石、珑剔透的石雕窗、富于诗情画意的石栏杆、造型万变的石鼓等,随处可见。徽州石雕强调装饰性,栏板雕刻中留下《双龙》、《八骏》、《石鹿》等上乘之作。徽州石雕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以浅浮雕、线雕为主的独特风格。徽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家具两大方面,由圆雕、浮雕、透雕所构成。徽州木雕受版画影响,初期只是在版刻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度和层次感,到明代初具规模。作品表现为奔放沉雄,粗犷憨拙的风格。清嘉庆以后,木雕艺术格调趋于细腻繁琐。内容上注重情节性,构图与透视重视变化,圆雕形式日臻丰富,章法布局吸取中国绘画的一些艺术手法,产生不少杰作。徽州木雕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装饰美三方面特点。

四、建筑艺术

1、歙县城古建筑

徽派建筑的代表首推歙县城的古建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由府城、县城两部分组合而成。歙县府城始筑于隋末(约617年),唐中和二年(882)扩建成现规模,宋元两代经过大修。现存城墙残壁约1500米,东、南两谯楼,西门月城等。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吴王汪华的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北宋末年整修。该楼虽经历代维修,但都按原样整修,因此,保留有隋唐作法和遗风:门楼明显地有汉阙的形态,屋顶坡度平缓,不起翘,檐柱生起(“生起”是中国古建筑术语,指自中心起到两侧,柱逐渐升高,使屋檐成为优美曲线)。唐以前城台均为土夯筑,常以斜倚墙壁的“永定柱”加固。当今宋以前门楼实物已无存,其他木构建筑也仅余唐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两例,南谯楼因此有很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现存式样为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时留下的,文物价值远低于南谯楼,但它位于南谯楼附近,将其与南谯楼对比,“隋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便凸显出来。东谯楼飞檐翘角,屋顶坡度很急。

歙县城中斗山街、大北街、中山巷,基本保存着明清风貌。斗山街,因依斗山而得名。街巷南北延伸,全长五百米。两侧多为清代徽商、仕官的宅第,如杨家大厅、许家厅、汪中怡宅、潘婉香宅等。斗山街临街面都是山墙,马头墙高低错落,石板路,精刻的门罩,保留着徽派街巷深沉幽雅的风貌。

2、黟县明清古民居

西递村位于黟县东隅东源乡。该村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鼎盛于清代中叶。因村中溪水向西流,原名西溪、西川。后村中设驿站“递铺”,易名西递。村中尚存胡文光剌史坊和清代民居一百二十二幢。坐落于村口的胡文光剌史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三间四柱五楼仿木结构,通体用质地坚腻的石料“黟县青”,雕饰精美古朴,以高浮雕配以漏窗,层次丰富。民居均为砖木石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门楼砖雕多为八仙、财神、寿星、松鹤、花鸟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屋前或屋后多有小庭院,鹅卵石铺地,筑以鱼池、花台和假山,形态各异的漏窗丰富了景观。其中走马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实际上是一种楼阁式长廊,用于登临观赏。为当时宰相曹振镛到西递会亲而赶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正厅为四合院二楼结构,厅左侧利用隙地建有临街彩楼,飞檐翘角,窗扉栏杆玲珑剔透;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它陈设典雅,四壁楹联、画轴,充满书卷气;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三间二进二楼,为秀才胡允明教书授业的私塾;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代重建,是保存完整的大型古祠;西园,清道光年间(1821-1850)知府胡文照宅园,精巧幽深,为徽派庭院经典。西递村从多角度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艺术特征,被誉为“清代中叶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城北际联乡。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建村,鼎盛于明清。村内尚存明代建筑一幢,清代建筑一百三十二幢。其中承志堂,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府第。它围绕九个天井,布置了厅堂、书房、厢房、回廊等。承志堂的艺术价值首推它的木雕:细腻流畅的雕工,显示了清末木雕工艺水平;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是以龙凤为主题的宫廷雕刻所缺少的。代表作品有“宴官图”、“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三国演义戏文”等。此外,南湖书院、桃园居观景楼、树人堂、德义堂、碧园等民居庭院,也各具特色。宏村称绝之处,还在于独具匠心的牛形村落的规划。全村以月沼为中心,正街贯穿,

南附南湖,一条近一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使得“浣汲未妨溪路边,家家门前有清泉”,形成完善的人工水系。水系为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调节了气温,也极大地美化了环境。从作为村落景观核心要素的月沼、南湖,到村民家中开掘的鱼池、庭院,都得益于这一水系。

3、九华山佛教建筑群

九华山位于皖南的青阳县境内,唐开元(713-741)末年,新罗国王近属金乔觉来华,卓锡九华,圆寂后被奉为地藏菩萨膜拜,开辟了九华山以地藏为主的道场圣地。九华山现存五十六座明清禅寺,大多集聚在九华街及附近,成为九华山间佛国城。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始建于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怀度于此筑室为庵,始创九华佛寺。唐至德年间(756-757),释地藏金乔觉曾居此苦修,唐建中(780-783)初正式辟为地藏道场,朝廷赐“化城寺”匾额。寺多次毁于兵燹,又经御赐修缮。现存四进大殿中,除后进藏经楼为明万历年间(l573-1619)遗构,山门、大雄宝殿皆清末依原样重建,大体保留了明代建筑风貌。

肉身宝殿,简称肉身殿,书写为“月身宝殿”,佛教寺院,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一千多年来虽有兴废,但迄今仍气魄非凡,矗立于山峦之上。宝殿由81级石阶直通,方形平面,轴线对称,边长约17米,四周环以回廊石柱,殿高约20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铁瓦。殿内雕梁画栋,汉白玉铺地,汉白玉佛台。正八边形平面的七级木质浮图居中,两侧有十王塑像侍立。塔基须弥座亦为汉白玉质,底层供奉有地藏王大佛像,塔身每层各设8个神龛,塔顶饰华盖。殿后有半月形瑶台,立铁鼎,香烟缭绕,称“布金之地”。

百岁宫,坐落在九华山东峰摩空岭之巅。寺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它由大雄宝殿和楼殿组成,上下关联,左右贯通,为一整体。大殿为三开间,宽17.4米,进深16.7米,高16.7米;殿内设大佛龛,供奉装金的无瑕和尚肉身。梁栋雕饰精美,正顶为方形藻井,古色古香。楼殿就地形而建,上下3-5层,设三进天井。

九华山佛寺,外观大都取民居形式,百岁宫可算此类佛寺的代表。除了外观可感受到的朴素美,因地制宜,植根于地域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水乳交融,这

些特点,在百岁宫中也得以印证:它高踞危岩绝壁之上,在云雾飘渺中若隐若现;它横看成岭侧成峰,仿佛从山上长出,与自然浑成,整个寺院就山势一气呵成。

4、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平面均略呈方形。内为宫城,周长3702米,砖筑,设有四门;中为皇城,周长7670米,砖石修垒,亦设四门;外城周长约30公里,大部分为土埂,无濠,原设十二门,罢建中都后革去三门。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正殿居中轴线中心,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着中书省、大都督府、太庙、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等官署与礼制建筑;城南云济街上,东西对称分列着国子监、功臣庙、钟楼等,今仅存鼓楼台基为旧物。鼓楼台基长61.5米,宽34.3米,高17.5米,台基三道门出口处,均砌白玉石洞券,其型制新颖,规模及工艺均居明清钟鼓楼之冠。现鼓楼基座以上建筑,为近期重建。明中都罢建以来,屡遭兵燹、毁坏,今仅存午门、西华门、大殿等残迹,以及一段一公里长的城墙。

明中都建设,显示出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历经千载摸索已是相当成熟。在明中都,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中皇城居中,南北中轴线纵深序列布局、礼制格局等思想。明代,中国古建筑木作、瓦石作、雕作等技艺,也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午门须弥座及宫阙遗存的汉白玉浮雕,雕镌着龙、凤、花卉、珍禽、异兽,无不技法圆熟、形神兼备;后宫遗址上还残存着大殿的蟠龙石础,栩栩如生;废墟上还可见到五彩琉璃瓦砾。明中都另一重要建筑史学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传统,为其后的明代北京城改建扩建提供了蓝本。

5、古军事建筑

安徽古建筑中,还拥有一批有着特殊用途的古建筑,那就是古军事建筑。这是因为淮河、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安徽历史上常处在对峙政权的交界线。频繁的战事,使得城墙、楼台、地道等防御类型建筑摆到突出位置。寿县古城墙,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宋城;毫州古运兵道,传为曹操隐兵道;合肥教弩台,始于曹魏筑台练强弩,以御孙吴水军,是罕见的军事用途高台建筑实物。

掌握:安徽文房四宝特点

一、安徽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被称之为“文房四宝”。它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就是来源于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筑建的“四宝堂”。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是文房四宝珍品集中生产的省份。它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多采,风格独特别致,早已闻名遐迩,誉满中外。

1、宣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唐代时,安徽宣州泾县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笔,因产于宣州,故名为宣笔,随后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宣笔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极为讲究。唐宋以来传世之笔,原料达几十种之多,但大都以兔毫为主,掺以上好的鹿毫、羊毫。其中紫毫是兔毫中上乘者,弹性极佳,世人珍之。宣笔不仅选料精审,且工艺要求严格。制笔过程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选料、修笔、装套、刻字等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故而宣笔具有毛质精纯耐用,运笔刚柔适意,笔颖尖圆得体,装璜典雅古朴这四大特点。

2、徽墨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东方历代大量珍贵的著名书画作品,不仅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皎如日星,光耀千古。由于墨的特殊性能,可以淡装浓抹,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之成为历代艺术家们发抒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中国画特殊风格的重要因素。

徽墨生产始于唐代末朝。那时由于战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来到皖南山区。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闻之十分赏识,不但委任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其全家“国姓”,从此李墨风靡天下,李延珪成了古今制墨家的宗师。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

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3、宣纸

宣纸是写字绘画的一种专用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故称宣纸。据文献记载,宣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其特点是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宣纸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4、歙砚

歙砚出产于安徽省的歙县,又称“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龙尾歙砚为天下冠”的美誉。歙砚质地精良,色泽优美,石质细腻,湿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具有“出墨快,不伤笔毫,墨水不干”的特点。歙石从纹色上区分有如下几大类: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

在雕刻装饰上,歙砚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歙砚在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风格,其图案,多取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花纹浑厚朴实,美观大方,线条挺秀,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尤其以实用朴素著称于世。

重点掌握:贵池傩戏、徽剧、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1、贵池傩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

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

由于贵池傩戏是在宗族内部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加之活动范围和演出时间都很有限,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还保留着傩戏形成初期的原始面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2、徽剧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徽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于安徽徽州、太平、青阳、石台一带。徽剧兴起之后,逐渐向外流传。清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从此,徽剧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徽剧的传统剧目很多,富有徽剧特色的剧目有《水淹七军》、《义虎报》、《齐王点马》、《巧姻缘》、《借靴》、《龙凤扇》、《三挡》、《醉打三门》等。徽剧的唱腔多姿多彩,既有高雅的高腔、昆腔,优美的昆弋腔,活泼的吹腔,潇洒的四平,又有悲怆、激越的拔子,节奏明快的西皮、二黄,富有乡土气息的花腔小调。徽剧的武功表演,分为平台和高台两种。平台武功如“独脚单提”、“叉腿单提”、“跑马壳子”、“飞叉”、“刀门”等,都是惊险的表演。高台武功演员要从七张桌子相叠的高处翻下,另外还有许多绝技如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徽剧在表演上还追求身段、亮相的雕塑美,像《三挡》中秦琼的走霸,“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犀牛望月”等身段都十分精美。

3、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采茶戏,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由黄梅人逃水荒带至皖西南,传入安庆一带,首先进

入农村灯会,由一丑一旦演唱一些时兴小曲。采茶戏受到青阳腔高腔滚调的影响,变高腔的专用曲调为通用曲调,再将曲牌体的长短句唱词改为通俗的说唱体,即以七言、十言演唱,通称“二高腔”。“二高腔”受说唱体偶句唱词的影响,唱腔艺术发展较快,加上改用安庆官话,更带来了黄梅调声调的巨变。后又吸收江南民歌小调,赋予唱腔独特韵味,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黄梅戏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大本”即正本戏,“小出”谓花腔小戏。花腔戏,大都为农村生活小戏,角色多为一丑一旦,或加一小生。代表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灯》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渐在全国广为流传,甚至饮誉海外,成为我国享有盛名的戏曲大剧种之一。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呢!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黄新德、马兰、吴琼、韩再芬、蒋建国、吴亚玲、周源源、陈小芳、李文、黄宗毅、周莉、杨俊、张辉、陈小成、胡玉洁、余顺、周珊、钱涛等一大批演员现在已经成了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周群山环抱,两条清溪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和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等。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也非常雅致,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像

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还有精美的木雕花纹,绚丽的彩绘、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思考与练习:

1、安徽戏曲繁华满地,五彩纷呈。安徽目连戏、贵池傩戏、徽剧、庐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泗州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其中你喜欢的一种戏曲艺术的基本情况。

2、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对你看过的某一部戏曲作品进行赏析。

3、安徽历史上著名的画派有哪些?介绍其中一种画派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5、安徽的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样宝贝?他们各自“宝”在什么地方?

宣城简介

宣城简介 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城,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凉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风光独揽胜境。 诗中之敬亭山要从六朝南齐说起。大诗人谢眺于公元495-496年出任宣州太守时经常吟诗赞美敬亭山。他在山上筑楼揽胜,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使得此山名扬天下。 唐诗仙李白慕谢眺之名,于公元750-762年间,七次来宣城登临敬亭山并曾在山下筑室而居,作诗43首,有14篇赞美敬亭山,其中《敬亭山独坐》抒发了对此山的无限依恋。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谢、李相继赋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唐?刘禹锡)。历代文

人雅士追寻谢李足迹。纷至沓来。自南齐至清末,有记载的就有320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登临敬亭山,其中有唐代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杨万里、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朝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他们以生花妙笔相继为敬亭山吟诗做赋、绘画做记、寄情抒怀,现收集到的诗词文章数以千计,故在明清时期既以博得“江南诗山”、“吟无虚日”之美誉 清代著名诗人袁牧在阅读了大量讴歌宣城的诗篇后,更是不禁赞叹道“宣城自古诗人地”。 敬亭山 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

宣城市住宅小区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

宣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管 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居住环境,满足生活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住宅小区的配套市政设施规划建设。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住宅小区含居住区、小区、组团及单栋建筑物。所称配套市政设施,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内道路、排水(雨、污水)工程管线。所称住宅小区配套市政设施建设是指道路、排水(雨、污水)工程管线及其与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管网衔接建设。 第二章设计 第四条住宅小区道路 应对住宅小区周边已建(已设计)的市政道路进行详细调查,标明衔接处城市道路宽度、中线标高和各管线位置等技术参数,排水管

应标明管径、坡度、坡向、管长、上下游管内底标高、井(口)位置及做法等。 住宅小区道路应以沥青路面为主,与城市道路衔接段坡度应小于3%,施工图按道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第五条住宅小区出入口 住宅小区出入口的景观造型应退让城市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上设置住宅小区车行出入口时,出入口二侧人行道应采用坡道形式;设置人行出入口时,人行道不变。 住宅小区出入口应避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车行出入口允许占用单侧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宽度一般规定为:小区级出入口7m-10m,组团级出入口路5m-7m。 地下车库出入口不应直接与城市道路衔接。 第六条住宅小区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停车位 住宅小区停车位应设置在道路红线和道路两侧的绿线以外;沿城市道路设置停车位时,停车位与道路红线间应设置不小于2.5m宽的绿化隔离带,且车辆应从住宅小区内部进出。 第七条住宅小区排水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公示 一、城市发展目标、性质 1.规划期限 近期:2007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至2030年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⑴市域 范围:包括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绩溪县、泾县、旌德县一区一市五县在内的宣城市行政管辖地域范围,面积12340平方公里。 ⑵城市规划区 范围: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界定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65.5平方公里。 ⑶中心城区 范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及敬亭山风景区、扬子鳄湖、周边部分相邻的农田、水域的用地范围,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包括65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周边 85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 3.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至2020年,逐步形成“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 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自然生态和宣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皖苏浙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努力成为安徽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在中部崛起的先行

区”。 4.城市性质 皖苏浙毗邻地区新兴工贸城市、宜居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5.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优质粮油、特经作物、畜牧养殖、特种水产,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禽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大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水泥生产基地、耐磨材料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基地和农用化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发展以“文房四宝”、“江南诗山”等为特色的文化欣赏游;发展以皖南事变发生地、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为特色的红色教育游;发展以胡适、胡雪岩、胡开文、胡宗宪等故居为特色的名人故里游;发展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太极洞、嶂山大峡谷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发展以徽菜、山核桃、灵芝、蜜枣等为特色的品尝美味游,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把宣城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6.人口与用地规模 ⑴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宣城市旅游简介

宣城旅游简介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和江苏、浙江接壤,地处苏浙皖3省交汇区域,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代管县级宁国市。2001年元月,正式挂牌。 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皖赣铁路、宣杭铁路交会于市区,318、205国道穿境而过,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宁(南京)宣(城)杭(州)、扬(州)绩(溪)、宣(城)铜(陵)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芜(湖)太(湖)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工。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宣城成为长三角地区连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此外,航空运输也十分便利,宣城周边有6个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宣城候机楼和城市货站于2009年投入使用。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宣城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众多的人文遗迹,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所辖绩溪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宣城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长江下游2条一级支流水阳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龙湖、太平湖东、中、西依次分布。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的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3个省辖市之一。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宣城特产。宣城市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扬子鳄之乡;所辖宣州区是宣木瓜之乡、蜜枣之乡、香菇之乡、河蟹之乡;郎溪县是中国绿茶之乡;广德县、宁国市名列中国竹子之乡,同时广德县又是板栗之乡,宁国市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绿茶之乡、木梳之乡;绩溪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之乡、蚕桑之乡;旌德是中国灵芝之乡、苎麻之乡。矿产种类较多,尤其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 宣城是环太湖旅游区和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江南诗山”敬亭山、世界珍稀动物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还有新四军军部旧址、旌德江村、绩溪胡氏宗祠等大量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内5A景区1个、4A级景区16处,已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三大品牌,成为在苏浙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在2007年首届中国旅游论坛上,宣城市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休闲城市”。2009年,宣城市被安徽省政府宣布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 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地跨东经117°58′-119o40′,北纬29o57′-31o19′。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 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 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 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1、地层 宣城市出露的震旦系及其后各层位的地层分属扬子地层区沿江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其中宁国、绩溪出露震旦系皮园村组、蓝田组、雷公坞组、休宁组及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一套陆源碎屑岩覆盖在前震旦纪(中元古代)基底之上,硅质岩石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悬崖峭壁;随着加里东运动隆起,不同地区晚古生代其后海相沉积盖层发育程度不同,但与下扬子沉积盆地已连成一片;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碎屑岩-火山岩盆地沉积出露于宣城市中、北部;第四纪中更新世亚粘土、全新纪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广泛分布于河谷盆地和平原地区。 2、岩浆岩 市域岩浆岩分布广泛,主体为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于旌德县、绩溪县、泾县等县市,主要有旌德岩体、伏岭岩体、杨溪岩体、云岭岩体、姚村岩体、仙霞岩体、庙西岩体等,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岩石风化、剥蚀强烈,碎裂岩化发育。 3、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规模不等,性质各异,其中以江南深断裂、

宣城市规划设计(DOC)

目录 一宣城市概况简介 (2) 二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2) (一)宣城市发展条件 (2) 1自然资源优势 (2) 2交通区位优势 (4) 3旅游资源优势 (4) 4国家政策优势 (5) (二)宣城市发展制约因素 (6) 1人口的制约 (6) 2资源的制约 (7) 3环境的制约 (7) 三城市发展目标、性质 (8) 1.规划期限 (8) 2.规划层次、范围 (8) 3.规划重点 (9) 4.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9) 5.城镇化发展策略 (9) 6.产业发展策略 (10) 7.城市性质 (10) 8.城市主要职能 (10) 9.人口与用地规模 (11)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 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12) 2.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 (13) 3.市域道路交通规划 (14) 4.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5) 5.市域旅游规划 (15) 五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利用规划 (17) 1.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 (17) 2.城市规划区村镇建设规划 (17) 六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8)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18) 2.城市空间结构 (18) 3.城市用地布局 (18) 5.绿地系统规划 (21) 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3) 七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与建议 (24) 八宣城市城镇规划参考依据 (25) 九附图 (26)

一、宣城市概况简介 宣城市,东临江苏和浙江,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下辖一区一市五县,面积约12340平方公里,人口约275万。该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宣城市靠近沪杭,地理位置优越,以特产、旅游等带动城市发展。 宣城地处江南,楚头吴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地理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 二、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宣城市发展条件 1自然资源优势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9.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

宣城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新)

关于印发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0年度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等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宣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工程建设,临时建设、个人建房除外。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与适建性规定 第三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四条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一)各类建设用地性质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规定;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性质和本规定《附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二)凡《附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应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确定适建范围; (三)需改变已批准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性质和适建范围,应编制规划修改方案,并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不宜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布置底部小型商业,上部为住宅、办公的建筑。 第二节建设用地建筑容量控制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参照本规定《附表二》执行。 第六条《附表二》规定的指标为上限(工业建筑除外),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规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不同层数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按各类别换算综合控制指标。 第七条对未列入《附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工厂、仓储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含)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块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建筑容量按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市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宣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宣城,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东南门户,辖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五县一市,另设宣州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2万。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30万。宣城是上海和南京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浦东开发与皖江开发的陆上纽带。这里公路四通八达,青弋江,水阳江与长江相接,皖赣铁路复线和宣杭铁路,318国道,205国道贯穿全境。 二、远景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宣城致力于经济发展,致力于基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一时间宣城在全省发展最快,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全省第一,固定资产增速全省第二,职工年均工资增长在全省第三,人口自然增长在全区最低,宣城地区步入了发展快,人民得到实惠多,实力强劲,后劲增大的良性循环路子。宣城,奋发昂扬的崛起,向世人展示自己新的形象,新的气魄。 三、经济状况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把宣城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04年,宣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4.7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0%,为“九五“计划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911个,比上年增加535 个,项目总规模1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

86.9 %。基本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投资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受交通建设项目和新建企业的影响,自年初开始,宣城市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不断涌现,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增速始终处在高增长的平台之上,一季度为85.2%、上半年为140.5%。更新改造投资开始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回升势头。商品房建设、销售两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旧城规划调整加快,拆迁量的加大,使商品房需求量不断上升,房市反映热烈,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产销两旺的发展阶段。2004年,全市商品房建设完成投资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四、人文历史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的祖籍,就在安徽宣城的绩溪和旌德。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

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文件)精神,指导宣城各县市区、乡镇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宣城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展望至2030年。 一、规划依据及现状特征 (一)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皖政〔2012〕97号); (2)《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 (3)《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十二五”行动计划》; (4)宣城市及下属县市、乡镇总体规划; (5)宣城市及下属县市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6)宣城市及各县市、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宣城市村庄现状特征 总体上宣城市域村庄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特征,一是沿河流水系(以北部圩区和南部山间小溪流为主)和交通要道分布相对密集(以南部山区较为明显)。二是北部圩区人均耕地较多、交通通达性好等因素促进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密集,村庄规模较大(约560人/村庄)、密度较高(0.58个村庄/平方公里),呈成片式布局;中部丘陵区人均耕地及交通通达性等介于北区和南区之间,经济基础良好,村庄规模较适中(约520人/村庄)、密度适中(0.42个村庄/平方公里),为避开地质灾害、发展特色产业,村庄沿缓坡及地势低平地区分布;南部山区人均耕地较少、交通通达性较差、地形复杂,村庄规模较小(约370人/村庄)、密度较小(0.35个村庄/平方公里),村庄零星布局。三是北部圩区和中部丘陵区以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村庄为主,南部山区以徽文化特色明显的古村落为主。 二、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顺应全市广大农民意愿,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村镇建设和示范带提升为重点,以农村清洁工程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加大投入和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导游解说词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导游解说词 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来游览参观。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安徽宣城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宣城导游词篇一 亲爱的游客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齐真,你们可以叫我齐导,欢迎你们来到文房四宝之乡——宣城。祝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心情愉快,能体会到宣城文化的魅力。 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宣城吧!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有12340平方公里,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邮政区码为242000。 噢,看!那边的广场有人在唱花鼓戏呢!我带你们过去看看吧!花鼓戏是我们宣城的地方戏,它原名为花鼓调,是安徽5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浙江苏南等相邻地区,而以宣城、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花鼓戏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活泼;唱腔有民歌风味,变化多端、优美动听;在表演艺术上讲究文演、武演、热演和冷演。其中以《姐妹皇后》、《羯鼓惊天》、《春嫂》最为著名。 好了,接下来我将带你们去参观梅文鼎纪念馆。梅文鼎是我们宣城的一位名人,他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梅文鼎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写了20

多种数学著作。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朝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型的作用。他在中西天文学的造诣方面也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 好了,其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下面你们自己去参观吧!下午5点在府山广场小喷泉处集合。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这么快就到5点了,马上你们就要返程了,我向你们推荐一种宣城的土特产:水东蜜枣。水东蜜枣外形扁平,晶亮透明,金丝细缕,色如琥珀,又名“金丝琥珀枣”。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分重、色面好、晶莹透明、香甜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买一些回家给亲友品尝吧!谢谢! 再见!祝你们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希望你们有机会再来宣城游玩! 安徽宣城导游词篇二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城市的一名小导游,我姓施,大家叫我小施好了,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宣城市。宣城市位于皖东南,面积有1340平方公里,人口有275万,它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大,也没有上海那么美丽,但它号称皖东南门户,它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而且还有独特的美景。 首先我来给大家说说宣城名山之敬亭山吧!敬亭山一年四季风景都很美: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山下果园里的桃花开了,一片片,一丛丛,一朵比一朵艳丽,好像在比美呢!夏天,山上绿树成阴,小溪的水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还不断地变换调子;秋

宣城市近期建设规划.doc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通知》、《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及宣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本次近期建设规划是针对新时期城市发展要求,结合《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年)》的编制而同时编制,本规划未涉及的内容,以总体规划文本的有关条文为准。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主要背景 1、宣城“十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2、安徽省城镇化战略; 3、宣城经济结构调整; 4、城市发展建设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第四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通知》 3、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2000版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6、《1998版宣州市总体规划》。 7、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五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为428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执行地位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七条规划期限 宣城的经济发展。 本次宣城市城币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03-2005年(以下简称规划期) 第八条强制性内容说明 本次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九条本规划编制及实施遵循的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总量平衡; 2、发挥长远利益,坚持远近期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充实、落实,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4、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举的原则。 第十条本次规划由宣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第十一条宣城市经济社会近期发展目标 在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工业化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在城镇化潜能积聚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基本形成宣城市中等城市框架,在

宣州区主要经济作物简介

宣州区主要经济作物简介 一、茶叶 宣州区茶叶生产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陆羽《茶经》中记载,“晋武帝时(公元265年-286年),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宋代《本草衍义》记载,“东晋元帝(公元317年-322年)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一千斤,供茗三百斤”,这是中国有明确记载的最早贡茶的记录,可见宣州区产茶历史悠久。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绿茶生产一类适宜区,全国茶叶重要产区,安徽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项目重点建设区,出口绿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宜茶面积20.25万亩,现有茶园面积8.16万亩(含国营农场、两劳系统0.98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近7.5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茶园有3个,分别是:溪口镇2.02万亩、杨柳镇1.53万亩、洪林镇1.86万亩。2014年全区茶园面积为8.1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213亩,其中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900亩,全区标准高效茶园面积新增237亩。2014年全年茶叶干茶总产量1.967万吨,产值2.81亿元,2014年全区茶叶综合产

值6.8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产值分别为2.81亿元、2.71亿元、1.3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536.2万吨,名优茶产值9837.2万元,春茶产量:6120吨,产值15808万元;夏秋茶产量13568吨,产值12292万元。 全区加工企业有110家,家庭式作坊近3000家,其中在工商注册的有107家、大型加工茶厂有3家;茶叶龙头企业1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区级龙头企业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市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 家;ISO认证5家,注册商标8个,其中省著名商品1个;绿色食品获得认证6个。2009年、2012年、2013年均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获得2012年“安徽茶产业十强县(区)”称号。 二、太子参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 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是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期限为2014年至2017年。 一、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市已形成门类较多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产业规模较大。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8.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9.8%。其中,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户数、从业人数、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总数,均占全市规上工业总数1/3以上。全市接待游客与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千万人次和百亿元大关。注:装备制造产业系以金属结构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主体,包括橡胶零件制造(总量约占橡胶制品业90%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包括文房四宝及工艺品、各类印刷企业、演艺和娱乐、旅游休闲;食品医药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二)优势特色较多。截至2013年,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拥有上市公司3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6户,建成

59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4个省级装备质检中心。中鼎集团、宣纸集团和南华电机等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詹氏食品、宣酒集团等在全国同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全市拥有4A级以上景区15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和省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示范基地25个,优质家禽年出栏量占全省一半以上。 (三)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发展进一步向园区集中,13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市本级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宁国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初步形成国内有影响的橡胶密封件生产基地和耐磨材料、电机、压力容器、汽车覆盖件、宣纸及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区。 同时,我市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领军企业少。缺少生产经营终端产品,能够引领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二是配套能力弱。各类产业园区专业化不明确,功能特色不明显,配套协作能力差,资源综合配臵能力不强。三是创新平台小。中心城市建设启步迟、规模小、功能不全,缺乏人才配套设施建设和有吸引力的引进培养政策,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机制,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发展不快。 二、机遇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国内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拉动投资,又拉动消费。随着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等改革的推进,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养老、保健、旅游等医药食品和生态绿色消费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国家层面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出,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

宣城市基本情况

宣城市基本情况 宣城之位:依皖江靠两江。宣城是安徽东南门户,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县级)、泾县、绩溪县、旌德县7县市区,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6万。宣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汇区域,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北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市区距上海290公里,距南京150公里、禄口机场110公里,距杭州230公里。依皖江靠两江(浙江、江苏)构成宣城最大的区位优势。 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快速成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318、205国道穿境而过,宣杭、皖赣铁路在市区交汇,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宁(南京)宣(宣城)杭(杭州)、扬(州)绩(溪)、宣(城)铜(陵)等多条高速公路正紧锣密鼓建设,是安徽省目前在建高速公路最多的省辖市;芜(芜湖)太(太湖)运河、水阳江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将为宣城构筑水上交通新优势;在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中,途经宣城的合(肥)福(州)高铁、黄(山)杭(州)城铁、商(丘)杭(州)城铁、皖赣铁路

扩能双线等多条高速铁路陆续开建,使宣城成为安徽省在建高铁里程最长、县县通高铁的省辖市。 宣城之态:华东地区天然大氧吧。宣城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长江下游两条一级支流水阳江、青弋江,由南向北奔流,三大湖泊南漪湖、青龙湖(港口湾水库)、太平湖(陈村水库)东、中、西依次分布。境内拥有国家级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亚热带最北一片原始森林——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全市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60%,森林覆盖率近56%,部分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二级以上空气指数天气达360天以上,是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三个省辖市之一。 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野生植物达到149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7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2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与恐龙同时代、有古生物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在宣城找到了最后栖息地,扬子鳄种群已由七十年代不足200条,繁衍成目前15000多条的兴旺大家族;在所辖宁国市的山区,新近发现了一片数千株红豆杉种群,其数量、规模为华东地区之最。 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宣城特产。宣城市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扬子鳄之乡;所辖宣州区是宣木瓜之乡、

宣城市光荣院建设规划

xxxx建设规划 (2010-2011年)光荣院是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由政府兴办、民政部门管理,专门集中供养孤老优抚对象并为其提供生活、医疗保障的特殊社会福利机构,为全额拨款优抚事业单位。重点优抚对象(包括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军人)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属孤老优抚对象,可进入光荣院: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未满18周岁的烈士遗孤和因残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顾的烈士子女。 光荣院建设已列入安徽省2010年“民生工程”项目。加强光荣院建设,建立健全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服务设施,是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利益,促进我市优抚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按照《安徽省光荣院建设规划(2009-2011年)》、《安徽省光荣院建设指导意见》、《安徽省光荣院管理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等政策规定,制定《宣城市光荣院建设规划(2010-2011年)》。 一、全市孤老优抚对象供养基本现状 孤老优抚对象的生活供养按本人意愿主要有分散和集中两种模式。分散供养的孤老优抚对象一部分身体较好,单独生活,一部分由亲戚照料。集中供养的孤老优抚对象主要入住光荣院、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 全市共有孤老优抚对象409人,入院集中供养人,分布在3所光荣院(福利院)和个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率%。 我市有泾县、宣州区、广德县等3所光荣院,其中泾县和宣州区光荣院是与福利院合建的。泾县光荣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有院民81人,供养3名重点优抚对象。院址位于县城青弋江行洪区,且场地狭小,不适应继续发展,急需异地改造重建。宣州区光荣院(福利院)有院民67人,供养优抚对象12人,床位已饱和。广德县光荣院建于1990年,位于距县城10公里的卢湖风景

宣城市宣州区

宣城市宣州区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报 2010 第二号

目录 1、宣州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一次会议 (1) 2、宣州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 (2) 3、关于《关于宣州区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有关情况的报告》的决定 ……(6)4、关于同意将8000万元信托贷款还本付息支出纳入区财政预算的批复 (7) 5、关于宣州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情况的汇报……申晓春(8) 6、关于宣州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组成人员有关情况的备案报告 (15) 7、关于接受万物春辞职请求的议案 (17) 8、关于接受万物春辞职请求的决定 (19) 9、关于接受王蕾、武兆晟辞职请求的议案 (20) 10、关于接受王蕾、武兆晟辞职请求的决定 (23) 14、宣州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4) 15、宣州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人员名单 (25)

宣州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一次会议 2010年4月13日,宣州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一次会议。应到24人,实到20人。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黎勇委托,副主任王希治主持会议,副主任万物春、黄祥珍、崔小明、刘沪平、王光祥出席会议。 会议开展了《保密法》知识讲座。 会议书面通报了宣州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关于《关于宣州区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有关情况的报告》的决定、《关于同意将8000万元信托贷款还本付息支出纳入区财政预算的批复》。 会议听取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宣州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情况的汇报和宣州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组成人员有关情况的备案报告 会议决定接受万物春辞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接受王蕾、武兆晟辞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请求。 会议进行了人事任免事项。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梁云程、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孙述桃、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爱鹏,区委组织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区人大常委会各内设机构负责人,金坝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鳌峰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区十四届人大代表吴爱叶、李庆红列席了会议。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发展目标、性质 1.规划期限 近期:2007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至2030年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⑴市域 范围:包括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绩溪县、泾县、旌德县一区一市五县在内的宣城市行政管辖地域范围,面积12340平方公里。 ⑵城市规划区 范围: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界定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65.5平方公里。 ⑶中心城区 范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及敬亭山风景区、扬子鳄湖、周边部分相邻的农田、水域的用地范围,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包括65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周边 85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 3.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至2020年,逐步形成“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 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自然生态和宣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皖苏浙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努力成为安徽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 4.城市性质 皖苏浙毗邻地区新兴工贸城市、宜居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5.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优质粮油、特经作物、畜牧养殖、特种水产,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禽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大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水泥生产基地、耐磨材料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基地和农用化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发展以“文房四宝”、“江南诗山”等为特色的文化欣赏游;发展以皖南事变发生地、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为特色的红色教育游;发展以胡适、胡雪岩、胡开文、胡宗宪等故居为特色的名人故里游;发展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太极洞、嶂山大峡谷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发展以徽菜、山核桃、灵芝、蜜枣等为特色的品尝美味游,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把宣城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