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山郑氏

文山郑氏

文山郑氏

作者:黄少坚

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01期

突如其来的横祸,迫使莆田一支郑姓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几代的故土迁徙到漳州;家族纷争竟然因祭祖而起。是什么缘由,导致迁到漳州的这支郑姓家族四分五裂?

横祸飞来落地文山

起源于西周的郑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了福建。本是书香门第的莆田郑姓最终传衍到漳州,其背后有着怎样曲折的迁徙历程?

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龙海榜山镇洋西村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整场仪式都要历经3个多小时,仅是来自各地前往谒拜祖先的郑氏宗室代表就超过500名。他们共同祭拜的祖先被称为“伯可公”,即当地郑姓的开基始祖。

“伯可公”名为郑伯可,也被称为“文山祖”。文山郑氏是郑姓在闽南地区传衍的第一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河南荥阳的三位郑姓兄弟迫于生计,由老家迁徙到福建莆田,兄弟三人被其后世子孙称为“下三公”,以此区别于早年郑姓在河南祖籍地的“上三公”。

经过多年奋斗,迁徙到莆田的郑氏家族在当地获得了较高的名望。相传,当年莆田郑姓一位在家中排行老三的子弟,在当地凤凰山下建了一座“湖山书堂”,此举首开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这位先生终日研读诗书,广收门徒,传授儒业,被乡里尊称为“南湖三先生”。

可以推测,当时倘若莆田郑氏循着倡学教化之路,他们开创的基业一定会在当地继续发扬光大、光耀门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湖山书堂”所在地因“风水好”被当朝官员看中,于是强行征用。私塾被拆除,建起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莆田广化寺。

私塾变成寺庙,已令郑姓宗亲们是哑巴吃黄连,而在建造广化寺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却转化成莆田郑姓的灭顶之灾,这件事直接迫使郑氏人家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经营多年的故土。

当年,一位郑姓宗亲因为参与建造广化寺,向邻居借了一把锄头。等他干活回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邻居已关门入睡,懒得起床开门接收,就叫他直接丢进院子。不巧的是,此时这位邻居的一名小孩正好走到院子解手,丢进院子的锄头,不偏不倚一下子砸在这小孩的头部,小孩当时就没救了。

这位邻居在村子里也算是个大户人家,而这名小孩则是他们的心肝宝贝,经多方调解协商,愤怒难消的邻居始终不肯私下解决,而坚持郑姓“杀人偿命”,除了报官,还召集了大批家族成员围攻郑姓。

面对人多势众、“哀兵”可畏的对手,为了躲避这飞来横祸,势力相对薄弱的郑氏族人在短时间内纷纷举家外出逃难。

逃难的其中一支郑姓在穿过莆田兴化平原、翻越长泰的崇山峻岭后到达九龙江北岸,他们渡过九龙江,最终择地安定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龙海洋西村,别号“山北”。古时这里又叫“文山”。文山郑氏从此开始了在闽南地区的繁衍。而当年带领这支逃难队伍的就是开基祖郑伯可。

郑伯可在文山立门户、创基业,他的第二代后人便开始了家族在闽南大地的迁徙流转。然而,这第二代郑氏后裔让后人记住的却是家族间不和睦的声音。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迁徙到漳州龙海的这支郑姓分散在古县、翠林等附近各个地点居住,劳作生息。每年的一个特定日子,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祭拜共同的祖先。但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正是这件事,成了同宗郑姓由和睦变成对立的导火索。

每回祭祖,文山郑姓的几位老人家凭着自己在家族中的辈分,动辄对前来祭祖的后辈指手画脚,时不时鸡蛋里面挑骨头,比如祭祖的人来得早了就埋怨,来得晚了更是骂不绝口。终于,在一次祭祖仪式上,面对那位不好沟通的老人家,开基古县的郑姓族长首先发飙,抢夺开基祖郑伯可的灵位,因为山北派的人多未能得手,就索性将郑伯可的夫人灵位带回了古县,从此至今“自立门户”;山北的郑姓当时见状就赶紧将郑伯可的灵位收藏起来;此外,开基翠林的始祖来得最晚,到了祠堂一看祖宗的灵位都被兄弟们分头抢走,就打算将案前的香炉拿回翠林村,却遭到山北郑姓的攻击,在这其间发生了激烈争夺。最后还是被翠林郑姓抢到手,只不过当时混乱中香炉掉到地上,摔断了一只脚。

家族纷争竟然因祭祖而起!采访中我们得知,如今翠山郑氏的宗祠里,还藏着那只缺了一条腿的石香炉。残缺的香炉见证了郑氏家族当年的不和。

文山郑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典型的两进两廊一天井式建筑,前院有门亭。宗祠右侧的石旗杆向人们昭示着其先祖曾经的荣耀。前殿,两块“文魁”“亚魁”鎏金匾额分列左右。

据文山郑姓家族资料记载:中文魁的为郑汝楫,中亚魁的为郑天池,两人是叔侄关系。而且侄儿先中举,叔叔在后。这两科举人中举时间相距仅六年。宗祠的神龛上,我们并没有看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