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异地扶贫搬迁需突破三大障碍

青海异地扶贫搬迁需突破三大障碍

青海异地扶贫搬迁需突破三大障碍
青海异地扶贫搬迁需突破三大障碍

青海异地扶贫搬迁需突破三大障碍

2012-03-19 来源:新华社首页→新华网青海频道→新闻中心→新华社专稿

新华社信息西宁3月19日电(记者何伟)近年来,青海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已有10万余农牧民告别干旱高寒农牧区,逐步走向富裕新路。根据国家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青海被列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十二五”时期青海省还将完成10万人的异地扶贫搬迁任务。专家认为,异地扶贫搬迁是“先破后立”的艰难过程,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需要突破三大现实障碍。

——探索独具特色的治穷振兴策略

藏族聚居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7%、总人口近三分之一,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态脆弱,一些地区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从而在“贫困-环境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一些基层干部习惯地称之为“原始贫困”。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介绍,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青海省以增进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穷致富良策。2000至2010年共投入8.8亿元,实施项目160个,搬迁安置2.2万户、10.3万人。

目前,青海省已涌现出不少扶贫搬迁示范村。湟源县县长胡良云说,全县浅脑山区4乡6村320户农民,按照土地、生产和生活“三集中”的要求,在县城附近丹噶尔新村盖起平房和楼房,并在政府扶持下搞起“农家乐”、智能温室、皮绣制作和昆仑玉加工等产业,基本形成了集生产、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新农村雏形。

罗松达哇告诉记者,调查显示,实施这一政策的村子,95.2%的农户家庭每年增收25%-30%。同时移民搬迁减轻了迁出地的人口和土地压力,加快了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步伐,对三江源、柴达木、祁连山等地区生态修复作用很大。

——三大现实难题成为扶贫搬迁“梗阻”

记者了解到,当前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推进,示范作用逐渐显现,但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需搬迁人口多。罗松达哇说,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青海省目前还有近1/4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其中约3万户、15万名特殊贫困农牧民居住在东部干旱山区、三江源高寒牧区、柴达木沙漠化地区和环青海湖农牧交错区,用过去的原地扶贫办法是行不通的。此外,还有部分搬迁群众因灾、因病而致贫,返贫率较高。统计显示,青海省贫困农牧区常年返贫率13%左右,灾年为25%,重灾年高达50%-60%。

投资需求大。“异地扶贫搬迁涉及住房建设、农林牧业发展、水电路和科教文卫综合配套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海俊说,当前国家投资标准是5000元/人,以户均5人计算,每户国家补助金额只有2.5万元,而随着建材价格、运费及人工工资的上涨,住房建设成本逐年提高,政府投资难以满足需求。以60平米的砖混结构住房为例,根据2010年实际测算,农区大约要950元/平米、5.7万元/户,牧区大约要1200元/平米、7.2万元/户,建房投资与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国家补助连住房建设都捉襟见肘,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更加困难。

后续产业发展难。同三江源“生态移民”一样,扶贫搬迁后的产业发展也是老大难问题。在以往实施的扶贫搬迁工程中,由于安置区建设涉及内容多,而扶贫投入有限,在扶持后续产业上就缺乏资金,再加上农牧民短期难以适应新环境,致使部分群众得不到后续产业支撑,逐渐成了“城镇流民”,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多管齐下深入推进异地扶贫搬迁

按照《青海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青海省“十二五”时期计划投资23亿元,完成322个村(社)、2.36万户、10万余人的异地扶贫搬迁任务。总体来看,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是贫困群众“搬得出”的基本前提。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建议,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异地扶贫搬迁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扩大搬迁规模,地方政府整合财政扶贫、行业发展、银行信贷和社会帮扶等各方资金,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投资机制。李海俊说:“这些钱要花在刀刃上,就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确保一次到位,努力把项目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第二,完善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有效方法。记者采访中发现,农牧民对扶贫搬迁响应积极,说明政府实施这一政策深得民心。李海俊说,

土地是农牧民的“命根子”,就近安置要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进城进镇可通过土地整理、国有农场改造等项目进行土地置换,加大土地分配力度,解决扶贫搬迁的后顾之忧。孙发平建议,应当考虑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因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新体系,还要强化后续状况跟踪调查,保证移民户搬迁到哪里,支农惠农扶贫政策就倾斜到哪里,给移民群众吃上一颗“定心丸”。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加大产业扶持,是迁出群众“能致富”的根本途径。青海省玉树州委常委、玉树县委书记吴德军建议,应当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的现代畜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民族手工业和特色加工业等。同时,还应加强群众环境教育,防止搬迁后产生新的环境破坏。

专家认为,异地扶贫搬迁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艰难过程,青海省提出的“大扶贫”工作思路更适合这种模式,但不能仅喊在嘴里、停在纸上,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行,做到迁移一处、成功一处、脱贫一处,争取不留遗憾,不留败笔。

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

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 项检查的通知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青财监字[2017]413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 【发布日期】2017 【实施日期】20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 (青财监字〔2017〕413号) 各市(州)财政局、扶贫开发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保障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根据《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财监〔2017〕3号),决定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本次检查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开发局组织开展,主要对纳入扶贫攻坚脱贫规划的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以及国有贫困农林场等扶贫专项资金进行

检查。重点检查各市(州)辖区内财政部驻青专员办和审计署检查范围(含审计署统一组织由各市州审计局落实的扶贫资金审计)以外的贫困县2015年和2016年度财政扶贫资金。 二、检查时间 检查工作自2017年3月20日始,至2017年4月25日结束。 (一)3月20至3月24日为检查准备阶段。省厅检查组及各地财政扶贫部门做好组织动员、制定检查方案、培训检查人员、送达检查通知等各项检查准备工作。 (二)3月25日至4月20日为检查阶段。省厅检查组及各市(州)财政局与扶贫局组织检查组进点实施检查,并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审理,定性处理。 (三)4月21日至4月25日为总结上报阶段。各市(州)财政局与扶贫局将检查工作总结、检查报告、检查报表等材料于4月25日前分别报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开发局。 三、检查内容 检查2015年和2016年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检查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包括:资金分配和拨付、项目确定是否符合政策和程序;资金使用是否存在挪用、截留、滞留、贪污等现象;项目申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 检查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2016年开展整合试点的规范性,包括:是否及时制定整合试点实施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是否建立有效的整合工作机制、对试点贫困县的资金增幅是否达到要求、整合后资金管理是否规范、整合资金支出进度与项目进度、整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等。 如发现重大违法违规线索,可追溯以前年度并延伸到其他财政专项资金。 四、检查方式 以“上下联动”的方式,省厅检查组直查和各市(州)财政与扶贫局就地检查相结合,采取查阅项目资料、资金账簿,深入项目实施乡、村、户实地勘查等方式。各市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深入掌握全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防范扶贫领域各种廉政风险,遏制扶贫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座谈交流、现场调查、入户核查等方式,对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如何规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上级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当前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对象确定不精准。一些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还没有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有的甚至用危房改造替代了易地搬迁,可能造成部分群众“二次搬迁”;一些可以按危房改造政策改善居住条件,却又被纳入易地搬迁范围,造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扩大。 二是搬迁规划变动多。一些镇办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录入过程中,移民、扶贫干部内部沟通不及时,审核把关不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变更申报程序执行不到位,基层干部随意变更信息数据,造成扶贫、移民系统的信息不对称,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变动多次,给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人房精准对接造成困扰。 三是项目管理不规范。已全面启动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规划审查意见、用地批复、招投标工作、“一书两证”及

施工许可证等项目手续不完备的问题;一些镇办的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未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分类建立规划评估、行政审批、公开招标、工程管理、决算审计等“五卷”资料;个别安置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资金管理有漏洞。一些镇办未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进行物理隔离、专账管理要求,搬迁专项资金支出控制不规范,甚至存在以借代支现象,财务支出公开公示执行不到位;一些镇办未按照基本项目建设要求分项目规范建账,记账不及时、科目设立不规范;个别镇办在专项资金支出中超范围列支办公费、差旅费、误工费以及加班补助,甚至有个别镇办挪用易地搬迁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项目建设,未做到专款专用。 五是政策执行有偏差。一些镇办对分散搬迁审核、审批不严谨,没有严格执行“五不准”和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个别群众存在原址建房、后村搬迁前村、超面积建房问题,个别镇办还存在提前收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筹资金,未及时结决算,未按照“一房一价”来核算群众自筹资金,而是简单、错误地将“人均不得超过2500元、户均不得超过10000元”的红线标准做为群众自筹资金的收取标准。 六是旧宅腾退推进慢。“一户一宅”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没有落实“即搬即拆”要求,相当一部分已经搬迁入住3年以上的搬迁群众还存在“住新房占旧房”现象,全区移民搬迁旧宅腾退工作进展缓慢。

贵州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贵州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1、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33”是“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减少300万贫困人口”;“66”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8”是到2020年,实现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 2、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 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3、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小康路建设;小康水建设;小康房建造;小康电建设;小康讯建设;小康寨建设。 4、精准扶贫“四看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以“四看识真贫”工作法在全镇对扶贫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保不漏一个贫困户,找准了贫困对象。 5、精准扶贫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6、脱贫“五个一批”工程: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7、精准扶贫两个所有: 就是到2020年全省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落实兜底政策;到2020年全省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 8、精准扶贫两个不掉队: “两个不掉队”就是聚焦所有民族脱贫,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聚焦三片六山地区脱贫,不让一个地区掉队。 9、贫困对象识别程序: 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备案。 10、“5321”结对帮扶活动: 即厅级领导帮5户,县级领导帮3户,科级领导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 11、扶贫主体责任: 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众主体。 12、两有户: 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 13、两因户: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 14、两无户: 无力脱贫、无业可扶。 15、两缺户: 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 16、贵州省委省政府“1+10”配套文件:

祁连县民政和扶贫开发局救灾物资采购项目

公开招标文件 采购项目编号:晨越公招(货物)- 采购项目名称:祁连县民政和扶贫开发局救灾物资采 购项目 采购人:祁连县民政和扶贫开发局 采购代理机构:晨越建设项目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第一部分投标邀请 (5) 第二部分投标人须知 (5) 一、说明 (7) .适用范围 (7) .采购方式、合格的投标人 (7) .投标费用 (7) 二、招标文件说明 (7) .招标文件的构成 (7) .招标公告、招标文件、采购活动和中标结果的质疑 (8) .招标文件的澄清或修改 (8) 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9) .投标文件的语言及度量衡单位 (9) .投标报价及币种 (9) .投标保证金 (9) .投标有效期 (10) .投标文件构成 (10) .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11) 四、投标文件的提交 (12)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2) .提交投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 (12) .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或者撤回 (12) 五、开标 (12) .开标 (12) 六、资格审查程序及方法 (13) .资格审查 (13)

七、评审程序及方法 (13) .评标委员会 (13) .评审工作程序 (15) .评审方法和标准 (17) 八、中标 (20) .推荐并确定中标人 (20) .中标通知 (20) 九、授予合同 (21) .签订合同 (21) 十、招标代理费 (22) 十一、其他 (22) 第三部分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 (24) 第四部分投标文件格式 (37) 资格审查文件封面(上册) (37) 资格审查文件目录(上册) (38) ()投标函 (39) ()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40)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41) ()投标人承诺函 (42) ()投标人诚信承诺书 (43) ()资格证明材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 (44) ()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 (46) ()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47) ()投标保证金证明 (48) 符合性审查文件(下册) (49)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x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x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90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下简称搬迁劳动力)就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加强权益保障等多种渠道,引导和促进x—x年已实施搬迁或计划搬迁的4.13万名搬迁移民中0.94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以下简称搬迁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确保每个搬迁家庭有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二、工作措施 (一)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精准台账。 一是周密准备,落实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情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类要素调查论证,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和相关工作经费,印制调查表格,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开展搬迁劳动

力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联系电话以及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培训协议等情况。对已实现就业创业的搬迁劳动力,要摸清就业创业地点、从事行业类别、薪酬待遇、创业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尚未就业创业的,要掌握其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意愿、培训和就业服务需求等,做到“调查一户、登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三是做好信息录入。要及时将调查采集的相关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建立已就业和未就业人员电子化动态台账,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为开展精准培训、就业帮扶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制定集中安置点就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移民工作管理、扶贫、农业、财政等部门,做好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就业要素的调查论证工作,逐个编制集中安置点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方案,把搬迁劳动力就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项目和具体搬迁家庭,于x年12月底前将工作方案报自治区、市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完成期限:x年9月底前完成首次调查摸底〕 (二)开展搬迁劳动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组织开展搬迁劳动力专项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能够享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

十大扶贫(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解读宣讲提纲

十大扶贫(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解读宣讲提纲 一、十大扶贫政策措施解读 (一)开展村级道路建设扶贫行动解读 1、帮扶对象:列入市县两级精准扶贫的54个贫困村。 2、帮扶原则:(1)坚持项目倾斜原则。每年按照不低于当年度村级道路建设计划的30%,安排贫困村村级道路建设。(2)坚持优先实施原则。贫困村村民自筹资金到位后,优先安排建设计划。 3、帮扶标准:(1)建设标准: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3.5米,路面厚度不低于0.18米,抗折强度4mpa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具备完善的排水功能,每公里设5个会车道。(2)补助标准:每公里x万元。 4、帮扶办法:一是项目申报。村委会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办法组织群众筹资;自筹资金达到每公里至少10万元并存入县农建办专账后方可提出申请。村委会凭自筹资金存款单向乡镇提出申请,乡(镇)初审后,上报县交通运输局,由县交通运输局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现状调查确认后,报县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核后由县交通运输局下达计划。二是项目实施。村委会在乡(镇)政府、乡(镇)

纪委、片区纪工委以及县级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公开确定项目施工单位。由县交通局、项目业主、村民质量监督小组负责质量监督。开工前村民委员会向县交通局农建办提交质量监督申请书。村民质量监督小组负责日常监督,项目业主、县交通局在施工过程中随时组织抽检。工程完工后,乡镇会同村两委、村民质量监督小组初步验收合格后,村民委员会向县交通局农建办提出交工检测申请,待竣工验收资料编制完善后,交通局会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乡镇、村两委组织竣工验收。 (二)开展教育扶贫行动解读 1、资助对象:xx县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家庭中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及我县境内在校就读的高中生(含职高)、初中生、小学生、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为教育精准扶贫对象。 2、资助标准:一是全日制在校贫困大学生。学费:全日制在读贫困本科生学费按x元/人·年为最高标准给予资助,低于x元的按实资助;全日制在读贫困专科生按x元/人·年为最高标准给予资助,低于x元的按实资助。生活费:全日制在校贫困大学本、专科生基本生活费,按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xz、海南)x元/人·月、中西部地区(四川、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xq、广西、内蒙古)

青海省2020年高三文综政治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

青海省2020年高三文综政治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6分) 1. (2分) (2018高一上·通海月考) 监测数据显示,9月下旬以来全国猪肉价格一改2015年初不断上涨的行情,呈下降走势。与9月27日相比,10月29日,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全国日均价均下降3.6%。猪肉价格的下跌,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有() ①会使猪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②使猪肉的供应量减少 ③使猪肉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使养猪业扩大生产规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2. (2分)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强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动机。人们这样做一般是为了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意外的支出。下列现象适于用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的是() ①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为孩子未来上大学办理教育储蓄 ②经济不景气,张某为防下岗,手中现金不再用于投资买房 ③人们仍将大量存款放在可以随存随取的理财通、余额宝等 ④金融危机背景下,股市动荡,股民纷纷退出股市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②③ 3. (2分) (2017高一下·南市期中)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请的《关于设立列式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该《决定》草案提出,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材料说明() A . 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B . 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C . 民主集中制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D . 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 4. (2分) (2017高一上·山东期中)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互联网民营银行,它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差异化、有特色、优质便捷的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理财投资等服务。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银行,有利于() ①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②激发民间资本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 ③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④增强公有制经济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5. (2分) (2017高三上·重庆月考)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在我国,这种公民意识突出表现为() A . 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进行民主管理 B .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典型材料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臵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

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

2018年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精准扶贫政策解读 相关概念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象 精准扶贫工作的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三)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到2020年,贫困户稳定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精准扶贫的工作原则 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坚持规划落实到村到户、坚持项目资金到村到户、坚持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坚持跟踪管理到村到户。 (五)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 “两不愁”是指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指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六)精准扶贫“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即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七)脱贫攻坚“五个一批”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八)十大脱贫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生态补偿扶贫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工程、村庄整治扶贫工程、危旧房改造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和健康扶贫工程。 (九)精准扶贫“两率一度” 识别精准率、退出准确率、群众满意度。 (十)贫困线标准 国家现行贫困标准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具体分年度标准:2014年 为2800元/年;2015年为2968元/年;2016年为3146元/年;2017年为3335元/年;2018年为3535元/年;2019年为3747元/年;2020年为4000元/年。 精准管理 (十一)贫困户识别依据 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和“两不愁、: 保障”为识别标准,以户为单位,家庭总收入减去生产经营费用总支出除以家庭人口,在此标准下的农村家庭,识别为贫困户。贫困户识别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测算收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贫困对象须经群众公认。 (十二)贫困户识别的程序 七步程序法:第一步,农户自愿申请;第二步,村委会核查收入及“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第三步,将申请农户信息与公安、人社、住建、民政、残联、金融、保险、工商、不动产管理等部门数据,按“七清四严”要求进行比对;第四步,各行政村成立

2019年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异地搬迁扶贫的调研报告

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异地搬 迁扶贫的调研报告 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异地搬迁扶贫的调研报告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国家推出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保护与保障“两难”困境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笔者结合XX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探索异地扶贫搬迁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XX县情 XX集农业大县,山区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大县于一身,地处小江断裂带中心区域,集深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土地面积广、山区面积大、地块破碎、坡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县农村建设用地地块、空心村、工矿废弃地、空闲地、废弃建设用地、低效用地相对较多,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一定潜力。 二、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与异地扶贫搬迁的成效及问题 XX国土资源局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做了调查摸底工作,立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各乡(镇)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近年来,共批准实施7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总投资1677.18万元,拆旧区整治复垦总面积2298.45亩,可置换城市建设指标2298.45亩。目前,7个项目已完成3个,另外4个正在组织实施。 (一)取得的成效 XX增减挂钩项目居民点整体搬迁为了保证能符合实际,我们尊重民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自愿原则,组织了项目区所在乡、村群众代表进行了听证,做了听证会议纪要记录,收集了同意搬迁意见书,对项目的选址、布局、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强调因地制宜,实地对照二调现状图,认真做好现场踏勘和现状调查,让群众参与规划,并把群众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评判标准。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践,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以者海镇蚂色卡村居民点整体搬迁为例,一是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方便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迁村腾地、土地平整等措施,同步实施环境整治、园林绿化、建设农村新居,改变了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和脏、乱、差等问题,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新农村建设大为改观。二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下一步通过对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xx乡地处平顺县西部台地,周边北依潞城,西邻郊区,西南与壶关结界。全乡辖25个行政村,36个自然庄,国土总面积102986亩,耕地面积27414亩,5081户,16085口人。其中:秦家后等7个村地处西岭沟两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生。 根据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充分调研,现申请秦家后等7个村,13个自然庄,117户,417口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具体情况如下: 一、迁出村的基本情况 北社乡共有秦家后等7个村涉及申请移民搬迁,其中秦家后(2个自然庄)整村搬迁42户,125人;西北坡村东头自然庄5户,25人;庄上村北岸自然庄22户,82人;牛家后村西麦、东边2个自然庄8户,38人;东河村新农村、常家后、南岸上、东河4个自然庄19户,71人;集林村后沟自然庄3户,13人;北社村西南沟自然庄18户,63人。 迁出原因:

通过对秦家后等7村的实地调查,实行易地搬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条件落后。欲搬迁的村民中有117户地处残垣沟壑区,居住地方坡陡、路窄、弯多,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大中型货车无法进入村内,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 2、吃水困难。由于地域偏僻,村民们吃水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村民吃水仍靠降水,遇到天气干旱经常缺水,且水源较差,安全用水无保障。 3、居住条件简陋,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搬迁群众大多住在六七十年代土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群众房屋存在窑洞裂缝,房顶梁、掾朽烂,墙体掉土,时常漏雨。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4、上学就医难,通讯网络难以覆盖。所搬迁7个村中距周边学校都在3公里以上,远的在6公里以上,孩子上学困难,致使个别孩子因故辍学。大部分另迁他处觅学。在医疗方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搬迁拆迁安置 【发文字号】青政办[2017]61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4.05 【实施日期】2017.05.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2017〕6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开发局拟定的《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4月5日 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扶贫脱贫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276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2022号)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青发〔2015〕19号)、《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易地扶贫搬迁要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科学规划、完善配套,精确瞄准、创新机制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监管、县(市、区)抓落实的机制,确定工作职责和任务。 第三条搬迁对象和搬迁方式、安置方式及安置区选择、建设标准及补助标准,严格依据《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执行。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现搬迁对象稳定脱贫,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部署,根据《X 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导意见》和《X区易地扶贫搬迁“X”规划》有关要求,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先业后搬、以业定搬”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扶持,整合政策,精准落实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措施,确保到X 年全区2524户搬迁群众都有一项稳定脱贫产业或有一人稳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增收问题,实现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目标,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助力。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结合精准脱贫产业配套扶持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性产业。 (二)坚持群众自主原则。着眼长远,注重实效,以搬迁户自主为前提,以搬迁脱贫为目标,充分调动搬迁户自主创业积极性,发挥搬迁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引导搬迁群众根据自身条件和

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坚持分类扶持原则。根据搬迁安置社区实际条件、资源状况和搬迁户自身能力,找准切入点,坚持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切实构建区镇村三级产业扶持工作机制。 (四)坚持市场引导原则。立足市场需求,依托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山地苹果、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保障搬迁户实现稳定增收。 (五)坚持政策整合原则。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保障资金,整合做好产业扶持、劳动就业、医疗保障、教育扶持、低保兜底等资源,优先向搬迁集中安置对象倾斜,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措施 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核心、产业是根本”的总体要求,通过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各类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社会兜底保障等办法,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利用安置小区配建门面房发展社区工厂,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扩大搬迁贫困群众劳务输出,多渠道打造就业创业支撑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脱贫一批。依托镇区安置点,以山地苹果、设施蔬菜、香菇、特色养殖为重点,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办法,

异地扶贫搬迁的现状与思考

我市是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据统计,有2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边远、高寒、地质灾害严重、地方病易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捷径,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成效 从2004年开始,我市以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坚持先开发与后搬迁相结合的原则,从而确保安置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顺利完成了880 户、3520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任务。争取省上资金1856万元,共建住房72040平方米,建圈舍等附属设施29966平方米;调整和改造基本农田5167亩,打井285口,建引水渠(管)262.2公里;新改建乡村公路205.3公里,建特色产业基地2400亩,发展食用菌种植户130户,草场建设1500亩,新建高低压输电线路12公里,新建和改建校舍6 所3300平方米,新建和改建村级卫生(院)所26处2600平方米。通过调查回访,搬迁农户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显示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明显成效。 (一)促进了观念更新。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思想观念根本转变,摈弃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精神;改变了封闭满足思想,增强了开放发展意识;破除了迷信思想,强化了科技意识。通江县铁溪镇五童院的刘广虎、刘广友、刘光波等10户农户,过去采取的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子女都辍学在家。搬到铁溪镇大河坝后,住进了安全、宽敞的住房,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以及交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患病可就近医治,子女可就近入学,同时获得了比较充裕的耕地,对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后,改变了过去的耕作习惯,农闲时到就近煤厂务工,月收入800--1200元,生存发展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根本转变。 (二)加快了生产发展。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安置地乡镇人民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集中财力、物力改善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而且按照市委农村经济工作方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绿色、畜牧、劳务三大增收致富产业,促进易地搬迁群众生产面貌发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体上进展顺利,各县都能依照省批方案合理安排,科学规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四制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总结1 XX年并将这项工程列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我办突出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任务为引领,采取政策措施支持、运城现场观摩会、左权工作推进会、专项督导、交叉检查、典型交流等一系列重点措施推进,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继续安排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10万人口的移民目标。涉及11个市、73个县。按照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年度目标责任落实任务要求,当年主体工程完工率达到40%;第二年主体工程完工率达到80%;两年滚动入住6万人。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年度目标任务完成进展情况是: 1、XX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万人,主体工程完工20811户、64369人,完工率%,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60%。 2、XX年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万人,主体工程完工29596户、93887人,完工率%,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17%。 3、XX年已入住17678户、54673人;XX年已入住3132

户、10214人,两年滚动入住20810户、64887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08%。 XX年下达易地扶贫搬迁10万人任务,需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建房和基础设施补助资金5亿元,;后续产业奖补资金亿元,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亿元,市县配套、整合部门资金5亿元,农民自筹22亿元。 二、工作亮点 一是制度推动、进展顺利。各地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的突破口,逐级签订责任书,并建立目标责任制、进度通报制、督察问责制和工作约谈制,定期公布工程进展,推进工作进度。截至10月底,已经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主体工程完工率目标任务指标。 二是资源整合、项目叠加。大同市各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合了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沉陷治理、抗震加固等项目;右玉县通过整合抗震加固、危房改造、以工代赈等资金,人均补助近2万元,自筹部分不足30%;长治市有效整合扶贫移民、民政救灾、林业生态移民、国土部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项目资金,人均补助提高近万元。在此基础上,整合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施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了群众搬迁积极性,提升了扶贫移民工程建设水平。 三是产业配套、跟踪服务。阳泉市组织工矿商贸企业和党政机关对搬迁村的产业发展进行对口帮扶,规定工矿商贸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案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XX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 脱贫同步”的总体思路,扎实做好全市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目标,特制订 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坚持哪 有产业往哪搬、哪能就业往哪搬的总体方向,积极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保障体系,把后 续产业发展同步纳入全市产业布局,列入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总体规 划,通过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帮扶,让搬迁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获得感, 确保实现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脱贫的目标。 二、安置规模 X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涉及XX民族乡3个XX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户7户、24人。 三、建设内容 (一)安置住房建设

1.建设指导标准。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 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控制住房面积,确保搬迁群众不 因住房面积扩大而增加投入。按照安置地实际和每户人口数,安置房屋占地面积分为两种类别,3人(含3人)以下每户不得超过70平方米,4人(含4人)以上的不得超过80平方米,由市住建局制定具体方案。 2.科学选址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小城镇、中心村建设,科学选择安置点,选址不占基本农田。建设规模适度,兼顾产业培育、劳动就业和乡村旅游,凸显小而特、小而精。积极落实政府主导代建、企业微利建设等降低建房成本措施,切实减轻搬迁群众投资压力。 3.建房补助政策。暂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建房补助2万元补助,如果上级政策调整,按新政策执行;基础设施建设或相关配套设 施由长期贷款和专项基金解决。 (二)完善配套设施 1.集中安置点红线内。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乡镇 政府实施投入建设。 2.集中安置点红线外。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采取本级投入和整合项目方式实施。 (三)注重产业培育 落实安置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扶贫行动,围绕特色生态产业确定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产业基地,促进就业增收。

甘肃精准扶贫“1+17”政策解读

个人考试策略(3小时以下) 试卷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水、电、路、房作为填空白、补弱项、齐短板的重要内容,把握()、2020两个时间节点,明确每年建设任务,细化到具体的贫困乡、村。 A.2015 B.2016 C.2017 D.2018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2.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在“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助推下,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实现了()个贫困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和金融机构对贫困乡镇全覆盖。 A.56 B.57 C.58 D.59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3.以下哪些扶贫工作起到了构建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网和安全网的作用()。 A.劳务输转培训不断加强 B.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C.金融支撑力度明显加大 D.富民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4.2013年初,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指出“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强调要“着力推进扶贫攻坚”,要求“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努力到()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2018 B.2019 C.2020 D.2022 正确答案:C; 自己得分:0.0

教师评述: 5.()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正确答案:B;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甘肃精准扶贫的核心是:() A.方法精准 B.目标精准 C.资金精准 D.对象精准 正确答案:BD; 自己得分:10.0 教师评述: 2.课程中提到,我省在保障精准方面,主要工作思路包括()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某县某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某县某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定代表:某某(某某镇人民政府镇长) 1.1.3项目承办单位 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 1.1.4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某某县某某20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易地搬迁某某镇某某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 1.1.6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 1.1.7项目实施期限 项目规划实施期2年,即2009—2010年。 1.2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 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号); 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号); 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号); 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号); 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 9、《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某某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 11、某某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 12、《某某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 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