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下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初一下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初一下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初一下科学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4.火山和地震1-附知识点梳理

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了解地震的现象。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 一段录像。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 场情景。 (3)学生说说: 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自然现象? ②谈谈看了录像后的感想。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索和调1.确定研究的主题

查(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 问题?并且把要研究的问题发 表在bbs上。 (2)汇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 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 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如果 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 个的研究。 2.指导研究方法 (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1,站内查找2,通过链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7168123.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7168123.html,等查找4、书本。 (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 3.学习进行研究 (1)个人进行研究。(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可以发表在网上;快的同学可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研究) (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可以讲一下汇报后还要进行评选优胜组评选及颁布发小锦旗)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回顾和解释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 测仪工作的录像和工作过程录 像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 形成原因及地震的 预防措施,知道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研究 地震的国家之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 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节,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

高中地理2.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 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九十一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 解析]九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 )。 A、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B、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 D、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今年4月,雅安地震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或张裂引起的 B、地震只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D、我国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在震源 B、目前人类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报地震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防灾减灾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矿矿井内严禁烟火 B、地震发生时,尽量选择往室内躲避 C、通过人工降雨缓解旱情 D、保护植被、植树造林,能减缓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地球内部能量剧烈释放的形式是( ) A、地壳运动 B、褶皱、断层 C、褶皱和地壳运动 D、火山、地震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28.2°N,84.7°E)发生8.1 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火山灾害

火山地质灾害 【摘要】:火山是地壳内部岩浆沿薄弱的深大断裂等通道喷出地表,喷出的岩浆和碎屑物在喷火口及其周围堆积的山体。火山喷出的物质有:火山气体、碎屑物、碎流、岩流、泥浆流和熔岩流等。伴随火山喷发的现象有:山崩、海啸、地震、空气振动、地形变、地壳运动等。他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扩大陆地、矿产形成和热源的有益方面,而且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火山危害。 四、火山灾害 1、火山喷发灾害 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类型。但任何一次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多重灾害。如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Helens)喷发时,产生了碎屑流、涌浪、气爆和尘粒等灾害。火山喷发的原生灾害与喷发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喷发酸性熔岩的火山主要以火山碎屑流、地震、喷发物降落、有毒气体逸散等灾害为主。次生灾害中,火山泥流、大气影响(振动波和放电)、酸雨、洪水、气候变化和地面变形等虽然比较普遍,但其破坏程度较低。就人员伤亡而言,海啸和因喷发引起的饥荒与疾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非常巨大。 2、火山熔岩流灾害 大多数火山都产生一些熔岩,但大规模的熔岩流是静火山的特征,如夏威夷的火山。熔岩流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熔岩流的规模、流速、火山口外壁斜坡坡度和熔岩流的粘滞性。熔岩流的规模越大、流速越快、火山斜坡坡度越陡、熔岩流流体的粘滞性越小,所造成的灾害就越严重。 3、火山碎屑流灾害 大规模火山喷发期间沿火山侧面斜坡快速向下运动的炽热高速的火山碎屑物质流称为火山碎屑流,这是火山喷发最具毁灭性和最致命的形式。与缓慢运动的熔岩流不同,炽热而快速运动的火山碎屑流可能使尚未来得及跑开的人群惨遭灭顶之灾。 火山碎屑流能量大、流速快,可从火山口流到100km外或更远的地方。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火山碎屑流可摧毁火山口附近方圆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范围内的森林、村庄、桥梁及建筑物等,使火山口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使大量的火山碎屑(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弹)及火山灰抛向空中,当这些物质降落时就会掩埋、破坏地面建筑、森林及动植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 4、火山地震灾害 火山喷发往往伴随着地震。喷发之前常常出现局部地震,它们可能是由于岩浆房膨胀造成岩体开裂和滑动而引起的。另外一种伴随火山喷发的地震活动是火山震动或称谐震动。它由近乎连续、低频、有节奏的地面运动组成。谐震动可能伴随岩浆的实际运动(如沸腾、对流和岩浆对岩浆房四壁的拖曳)。强烈的火山地震可导致房屋倒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曾引起四次较强烈的地震,导致火山周围地壳变形,建筑物遭到破坏。 5、有毒气体逸散 许多火山通过喷气孔或间歇喷泉在不同程度上连续喷发气体。虽然水蒸气是火山喷发的主要气体,但火山气体中也含有其他气体,其中大多数可能对人类、动物或植物有害。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雅文教育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举例证明地壳变动 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推测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二、火山 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态的(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 熔岩流) 和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的。 火山的分类: ()人类历史上周期性喷发 ()人类历史前喷发后至今没有重新喷发 ()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又是突然喷发 三、地震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与火山一样,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请说出地震和火山发生地区的共同地区,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点解释四、地震的防范和预报(详见课本)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壳变动和火山爆发讲义

组成地壳的岩石 不论是城市中的雄伟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呢? 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 不同岩石的外观有很大差异 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状结构 裂隙特别发育,甚至岩石被分割形成紧密的柱状体 岩石里面有砂粒、砾石、气孔、矿物晶体颗粒或化石 这些都是识别岩石的主要外观特征。颜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常用于识别岩石 一、岩石的类型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化石)。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沉积岩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分类 1、砾岩:以小砾石为主 2、砂岩:以沙粒为主 3、页岩:有清晰的片状结构 4、石灰岩:由化学沉淀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变质岩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例如,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沉积岩的一种)“变质”而来的。 比喻: 沉积岩——地球历史 地层——‘书页’ 化石——‘文字’ 例如 珊瑚化石-----------------------温暖的浅海环境 含煤地层-----------------------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读图:三大类岩石转化过程

17知识讲解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考点解读 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________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________或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___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烈度与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________地壳________,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 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 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 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的形成机制 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震波特点对人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影响 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 面上下颠簸震动 使人先感到上下颠簸使建筑物上下震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物体 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使人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 后感到水平晃动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是造成 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点二:震级与烈度【高清课堂: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 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 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地质灾害题目大全

单选: 1、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B )级。 A、2~3 B、3~4.5 C、5~7 D、7~9 2、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B)倍。 A、10 B、30 C、50 D、100 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A )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4、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A.地震 B.火山 C.滑坡 D.泥石流 5、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从(C)震后开始的。 A、1920年海原地震 B、1966年邢台地震 C、1975年海城地震 D、1976年唐山地震 6、唐僧师徒四人路径火焰山,猪八戒问唐僧火焰山是怎么形成的,唐僧支吾半天没有回答上来,需要求救,那么你的答案是(D)? A、森林野火 B、瓦斯自燃 C、地热异常 D、煤层自燃 7、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统计出了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其中第三天的救活率为(D): A、60.6% B、70.5% C、53.8% D、36.7% 8、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哪个部门(A)? A 民政部 B 水利部 C 中国气象局 D、国土资源部 9、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C.5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D.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10、请问位于黑龙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是怎么形成的? A、地震引起的滑坡将河道堵塞而形成的。 B、由于泥石流将河道堵塞,经过蓄水形成的。 C、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流阻塞河道后形成的火山堰塞湖。 D、地面被地震震陷后,蓄水形成的。 1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是哪个部门颁布的?(A) A、国土资源部 B、国务院 C、国家发改委 D、民政部 12、地面沉降往往发生在(B)。 A、物质不均匀,孔隙率大,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B、物质均匀,孔隙率大,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C、物质不均匀,孔隙率小,地下水不丰富的地区。 D、物质均匀,孔隙率小,地下水不丰富的地区。 13、在山区旅游时,突然遇到泥石流怎么办,下面正确的是?(A) A、向泥石流沟两侧跑。 B、向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也可爬上附近的高树。 C、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凭借其阻挡作用避过泥石流。 D、长时间降雨或暴雨之后返回危险区是安全的,因为泥石流的最佳暴发时间已过,不会再暴发了。 14、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B)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地质灾害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给学生作解释) 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一般达6级以上)大地震,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结合图4.25和有关资料作补充说明)

地质灾害测试题

高二地理 地质灾害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 .火山活动 B .地质构造 C .外力作用 D .褶皱形态 2.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 .地震灾害 B .滑坡 C .泥石流 D .火山喷发 3.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①海啸 ②滑坡 ③火山喷发 ④龙卷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 A .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 .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 .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 .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5.山区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 ①风暴潮 ②泥石流 ③山体崩塌 ④滑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A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 .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 .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 7、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下表显示X 、Y 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 地位于美国 西部,Y 地位于 印度中部。读表回答8~9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25 4:00 震级 死亡人数 8 1820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一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九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如果你遇到下列异常现象,可以作为地震来临信号的是( ) A、水井翻花冒泡 B、铁树开花 C、下酸雨 D、河床变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 A、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板块是在海洋上慢慢移动的 B、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和地幔两个部分 C、目前地震学家能借助地震仪准确预报各种地震 D、虽然地球上有很多水,但是淡水资源仍很贫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6年5月1日电(记者华义)位于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火山于1日下午发生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喷射高度最多达到4 100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B、人类活动是导致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C、火山喷发会放出大量的热 D、喷出的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增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城镇地区发生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地区地震频繁,人们防震抗灾能力差 B、城镇地区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建筑物多 C、城镇地区的地震往往在夜间发生 D、城镇地区商业"发达,购物游玩的人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火山的爆发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印尼很多农民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附近定居,他们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喜欢看火山喷发时的炫目情景 B、国家鼓励他们这样做 C、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 D、印尼人多地少,很多人无处可去,火山附近地广人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地震、火山、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下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地震、火山、泥石流的发生 B、火山喷发和地震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C、泥石流发生时,不能在泥石流中横渡,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D、地震发生时,若来不及外逃,可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 【答案】: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doc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4.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视频:《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视频、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

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视频]《地震》 [课件出示]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课件出示]“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

地质灾害练习题14页word文档

二、地质灾害练习题 编写人:谭文华使用时间:2012-4-6 审核人:李瑞娥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风向是()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的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D.对大气辐射的散射增强 3、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有许多农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主要原因是() A.欣赏壮丽的火山爆发景观 B.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 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下表是1971年~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遭灾人数(单位:万人)。读表完成4~6题。

4、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 C.干旱、洪水 D.地震、火山 5、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影响范围较小②能及时预报③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山区④持续时间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下列国家中,受地震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A.土耳其 B.墨西哥 C.巴西 D.意大利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7~8题。 7、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D.滑坡 8、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D.植被破坏对造成该灾害没有影响 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 文材料,回答9—10题 9.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10.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 胁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震中距太 子港16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首都太子港大面积建筑物倒塌,几乎 成了废墟,总统府也被震塌。截至2010年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 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 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约60 公里。因当地建筑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 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 震习题精选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曾经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努力救援下,62名游客全部脱离危险,被安置在安全地段。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及箭头为泥石流路线及方向,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28.2°N,84.7°E)发生8.1 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亚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据图回答此次地震处于( )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出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处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出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之一,其空间分布分散 B、富士山是死火山 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1 火山与地震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当今世界,地震频发。2019年1月5日上午8点47分,在美国阿拉斯加发生强度等级为6.1级地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幔运动的表现形式 C、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D、地震发生时,应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坚固物体的下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图中A处:100.5°E,23.4°N)发生了6.6级地震,深度5千米。读材料和世界板块分布局部图,对于该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①欧亚板块与②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B、位于①欧亚板块与③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C、位于②太平洋板块与③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D、位于①欧亚板块、②太平洋板块与③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A、轻微破坏性 B、一般破坏性 C、严重破坏性 D、特大破坏性 【答案】: 【解析】:

1730.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4节,内容是主要包括三部分:地壳的变动的证据及其发生原因,火山和地震。通过本课学习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也对地球的数据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地壳的变动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另外,从目前情况看,学生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现成答案,自己收集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总体上分析思维能力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本节课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学情分析 通过地球内部结构知识和地壳变动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得一些通过收集证据证明假设的体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前面学到的地球内部结构特点,来了解地壳的变动。能够通过对一些自 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图说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 特征。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的喷发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3)通过视频加深对地壳变动还有火山地震的原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