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013考研政治最后补充

3013考研政治最后补充

拾遗补缺重点补充

——充满信心,抓大兼小,熟练方法,成功在望

任汝芬

2012年12月31日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我再一次向大家长时间的辛勤备考和对我的高度信任表示慰问和敬意!现在离1月5日的考试还有几天了,大家最关心的是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这也是我一个月来日思夜想的问题。在剩下的几天时间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是要有个好心态:沉着应对、情绪平稳、不急不躁、不慌不乱。二是要有个好思路:统筹兼顾、分科总结、抓大兼小、熟练方法。

为满足全国广大信任我们的考生朋友们的希望和要求,在我主编的教材和主讲的课程的基础上,在大家全面复习备考的基础上,我和王丽芳老师、马雯老师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依据历届试题的主要特点,做若干重点补充,补充可能考和最有可能考的试题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一部分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主要考大事喜事,主要包括国内的十八大的新思想新观点、胡锦涛习近平有关国内国际重要会议的的重要观点等。

(一)以之三的重点试题(授课中的△、√)为参考。

(二)重要试题

Ⅰ单项选择题

1.习近平指出,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

A.坚持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B.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C.坚持了邓小平理论

D.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

A.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协商民主(D)

4.作为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2012年的修改是继1996年首次修正以来的又一次“大修”。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主线是

A. 完善证据制度

B. 完善强制措施、辩护制度

C. 完善侦查措施、审判程序

D. 尊重和保障人权(D)

5. 6月27日,“蛟龙号”在当日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蛟龙号”下潜至7000米

A.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第一

B.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

C.表明我国已经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D.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D)

6.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国务院设立地级三沙市。三沙市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

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其管辖范围为

A.东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

B.东沙、西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

C.东沙、西沙、中沙诸群岛及海域

D.西沙、南沙、中沙诸群岛及海域(D)

7.2012年9月,美国福罗里达州上演了一部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后,多个阿拉伯国家爆发了巨大的反美浪潮,迅速席卷全球60多个国家。这一事件表明

A.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不可行

B.美国的外交战略已经转移到亚洲

C.中东国家已经不可能再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控制

D.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终结(A)

8.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多次提到中国,在第三次辩论中,《中国崛起》将成为其中一大主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可以帮助美国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

B.美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转移国内矛盾

D.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来讲越来越重要(D)

Ⅱ多项选择题

1.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A.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D.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ABCD)

2.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B.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ABCD)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

A.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B.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C.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D.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ABCD)

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AB)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

A.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B.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C.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D.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ABCD)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

A.要和平不要战争

B.要发展不要贫穷

C.要合作不要对抗

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ABCD)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A.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B.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ABCD)

8. 6月29日上午,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中国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预定区域,3名航天员健康出舱。神九任务圆满完成。此次神九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多个首次纪录

A.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B.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

C.航天员首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D.宇航员首次实现出舱行走(ABC)

9.素有“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3月经历了一次大修。这次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下列修改内容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有

A. 在审判程序中,明确第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B. 在证据制度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C. 在侦查程序中完善了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D.在强制措施当中,完善逮捕条件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ABCD)

10.上海合作组织之所以焕发勃勃生机,在于其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新型区域组织合作之路。创立了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

A.新安全观

B.新合作观

C.新发展观

D.新文明观(ABCD)

11. 近年来,日本一直利用钓鱼岛问题大做文章。2012年9月,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这一做法

A.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B.是日方立场的严重倒退,是近年来日方在钓鱼岛危机管控问题上一再失措的症结所在

C.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D.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ABCD)

12.7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英国等国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对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这是2010年以来中国对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三次行使否决权。其原因是

A.这一做法严重损害国际社会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互信与合作

B.这一做法危害了中国在叙利亚地区的利益

C. 这一做法会导致叙利亚问题脱离政治解决的轨道,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

D.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一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准则(ACD)

13. 2012年12月8日,经过连续36小时的艰难冲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画上句号。“一揽子决议”总体上是喜忧参半。令人“喜”的是

A.各方最终就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一致

B.达成了为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的长期合作行动全面成果,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C.把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继续向前推进,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D.参与第二承诺期的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未能确定(ABC)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重点试题

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中美关系;其次是分析西方国家新干涉主义的内容、依据和意义;第三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第四是通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等事例来认识和分析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和对策主张。参阅试题:

1.之四p33:38(1)(中美关系)、38(2)(新干涉主义)。

2. 之四p66:38(2)(中俄关系)。

3. 之四p81:38(2)(中美、中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4.之三p67:第4(中非关系)、6题(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补充试题

1.材料1

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国家,中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良好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希望美方与中方共同努力,切实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材料2

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从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直至宣布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稳步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材料3

在一些非洲和区外人士看来,中非关系是一个强大和有战略的中国面对一帮弱小且凝聚力不强的非洲国家。中国对非洲影响巨大,非洲对中国影响则小得多。还有人批评中国在非洲搞“新重商主义”。其实,现在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当地需求已成为展非洲市场的5个优先考虑因素之一。2008年统计数字表明,除安哥拉和塞拉利昂外,在非中国公司85%的员工来自当地。此外,中国企业也更加重视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

材料4

10年来,东亚合作发展历程留下深深印记。这10年,也是中国从更大范围、更多领域融入并推进东亚合作的10年。

中国不断密切同地区各国的协调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10+1)、东盟—中日韩(10+3)、中日韩合作向纵深发展。中国率先同东盟建立自贸区,带动日、韩等多个经济体同东盟签署自贸协定。中国自2010年以来连续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则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10年间增长近6倍。10+3框架下外汇储备库建成,其规模已扩大到2400亿美元。此外,亚洲债券市场、大米紧急储备等倡议也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5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回归中国。无论日本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举措,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长期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时制造事端。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附属的南小岛、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

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毫不动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3、4回答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布局。

(2)根据材料5回答维护国家主权和走和平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我们要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不断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增进双方战略互信和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作,加强两国在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在美大选后平稳过渡,实现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中美关系的良好开局,为更长时期内构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坚实基础。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水平。进一步加强新兴大国协调合作。

我们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扎实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和经济金融合作,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加大对周边国家帮扶力度,促进与周边国家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

我们要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中非高层往来,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成果,深化同拉美国家能源资源及其他领域合作,加强与拉美地区组织的对话交流,进一步巩固我总体对外关系的基础。

我们要大力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进程,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推动各领域国际规则的完善和制定,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2)维护国家主权和走和平发展道路,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意味着要放弃中国的合法权益,不是以牺牲中国国家利益为代价,不是要拿原则去做交易。无论对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都是外交的首要目标。

2.上海合作组织良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年来的作用是什么?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的出现表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上海合作组织良好发展的原因: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于其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新型区域组织合作之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与成员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相适应,创立了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合作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

(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年来的作用有: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成员国之间营造了团结和睦的政治环境,形成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强大合力,密切了经济合作关系,培育了世代友好的信念。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

(3)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的出现表明:①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③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④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不同文化传统可以相互交流。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重点试题

哲学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认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规律、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等;其次是唯物辩证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运动规律等;第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用。第四是唯物史观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政经选择题答题思路是批判资本主义,科社选择题答题思路是歌颂社会主义。

参阅试题

1.之四p24:34(1)(认识论中的实践和认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之四p72:34(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34(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之四p57:34(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补充试题

(一)分析题

1.材料1

今日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正在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材料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迫切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3

10年来,我们既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也不是一味地盲目学习,而是在比较中吸收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并逐渐摸准了复兴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这是10年来我们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民族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文化力量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

(2)结合材料2回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3)请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分析我们是如何在文化领域取得最大成就的?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意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质量的提升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正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只有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才能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只有形成了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今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文化力量成为更为雄厚扎实的“中国软实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体系的核心,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又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那么,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决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形成价

值共识,积极有效地引领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既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是扬弃。我们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对待中外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做到了坚持批判地继承、创新地发展。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一味固守,又不盲目批判,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西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盲目抄袭,又不一概否定,而是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我们才能在文化领域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向,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2.材料1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材料2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材料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回答:

(1)材料1中“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与材料2中三个“没有变”是否矛盾?其中蕴含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2)综合三个材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与材料2中三个“没有变”并不矛盾,其中蕴含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质变量变规律认为,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材料1中“十年来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正是我国社会主义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有了这样的质变,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变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材料二中三个“没有变”正体现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虽然有部分质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质变,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最大国情。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通过三个材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以下启示: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对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五位

一体”全面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指明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二)选择题

Ⅰ单项选择题

1.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中国开设的餐厅共达3000余家,聘用的中国劳工达20万人,其中大约有80%是非全日制工人(钟点工)。粗略计算,如果非全日制工每人每小时少发2元钱,按每人每天工作5小时,每月工作21天计算,一年下来,这三家餐厅企业每年至少少发给中国劳工约4亿元之巨,这比三家企业全年向中国交的税还多。这则材料体现

A. 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争夺销售市场

B.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跨国公司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C. 美国的跨国公司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赚取利润的

D. 美国的跨国公司是以在发展中国家赚取利润为目的(C)

2.剩余价值是

A.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 既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也在流通领域中产生(C)

3.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一观点表明

A.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B.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

C.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满足全社会的需求

D.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生产商品的价值(B)

4.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A.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B.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 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

D.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C)

Ⅱ多项选择题

1. 世界关注的美国总统大选于11月6日落幕。美国媒体估算,今年总统选举的总体花费超过6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最烧钱大选”,在2012年世界大选年中成了一道独特的“烧钱风景”。在这次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较量中,由于新的捐款限额没有上限,富人们对大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正如《纽约时报》社论所说:“眼下,如果一位国会议员站到一个特种利益集团的对立面,后者的游说人现在可以威胁说:我们会调用一切资源将你拉下马。”美国的总统选举

A. 是美国社会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B. 体现了美国的民主是自由的民主

C. 使美国民主制度的资本化越来越严重

D. 是造成美国社会严重不公、贫富严重不均等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ACD)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在于它

A.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

B.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D.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ABCD)

3.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A.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实质

B. 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C.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D. 同唯物史观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ABCD)

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

D. 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ABCD)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句话说明

A. 无产阶级必须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B. 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C.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D.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ABCD)

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重点试题

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可考的有三大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经济结构调整。贯彻和体现十八大党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其次是改革开放的内容。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内容。第四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内容。

参阅试题:

1. 之四p27:35(1)(三农问题)、3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之四p59:35(1)(改革开放和“三位一体”)。4.之四p4635(2)(区域协调发展);4.之三p143:、5题(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补充试题

(一)分析题

1.材料1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朱小丹陪同下,来到深圳、珠海、佛山、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习近平表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8日上午9时许,莲花山公园,游客络绎不绝,习近平来到这里,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俯瞰深圳市的繁荣景象,习近平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离开前,习近平挥锹铲土,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一路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如何理解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要点:

(1)因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成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

现,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重点试题

分析题的主线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几代领导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其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革命和建设的贡献。第三是为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志士仁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第四是抗日战争意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参阅试题:

1. 之四p29:36(1)(几代中央领导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36(2)(几大历史事件的失败和共产党的成就)。

2. 之四p47:36(1)(抗日战争)。

3. 之四p61:36(1)(共产党的贡献)。

补充试题

(一)分析题

1.材料1

有人说,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侵略性战争的实质是为了占领领土,掠夺财物,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也有人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还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甚至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材料2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正确吗?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2)中国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有哪些?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只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结果,不能说成是它的主观目的。

实际上,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增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社会阶级;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农民和地主阶级的主要矛盾;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人物,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

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而这一先进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并领导了改革开放这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五部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一、重点试题

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包括网络领域、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游行示威问题等)。其次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现阶段的道德现状。第三是理想信念、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第四是爱国主义的问题。

同学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观点有: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者的联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度额社会规范;它们的许多原则和内容也都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观念和意识心态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调节领域相对广泛;法律涉及的则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涉力及范围较为具体。从调节方式看,思想道德主要是依据说服力和劝导力、社会舆论以及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信念起作用;法律则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从调节目标来看,思想道德着重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善良与高尚的要求,法律则着重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禁止与许可或允许的要求。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

参阅试题:

1. 之四p31:3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道德)。

2. 之四p50:37(2)(中国现阶段道德现状)。

3. 之四p63:37(1)(爱国主义问题)。

4. 之三189:1(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道德模范)、2(爱国主义)、3(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补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宪法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领导

B.我国的国家机构

C.我国的国家制度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D)

2.依法治国,首先要

A.依党治国

B.依民主治国

C.依程序治国

D.依宪治国(D)

二、多项选择题

1.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C.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

D.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ABCD)

2.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

A.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B.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

C.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D.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ABCD)

3.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体来讲就是

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D.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具体表现在

A.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B.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C.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D.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ABCD)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会议及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关联,按时间顺序理清时代背景。下面文都考研政治老师将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七大召开期间的会议为各位2017考研的考生总结。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③会议做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6 月)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4.中共十二大(1982 年)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 ①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②邓小平评价《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4.十三大(1987 年): ①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包含两层含义; 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 ③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南方谈话(1992)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基础。

2020考研政治毛概必背内容总结(08)

政治科目复习的比较晚,但是要背的东西不少,希望同学们能够注意总结,尤其是加强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背诵。大瓜老师梳理了毛概必背内容总结,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2020考研政治毛概必背内容总结(08) 第三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②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③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④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④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 ①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 ②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十三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①平衡性、②协调性、③可持续性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5考研政治大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在章节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十五章调整为十三章,其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章内容合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章,这是最大的一个调整,同时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独立成章,在作了此调整之后,我们发现其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极度相近,当然,在不同的学科设置中必然会有不同的考查角度,但这并不影响考生对于此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中共八大的召开,从前面的讲述中也会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的考点无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命题都是可以的,从命题角度来看,中共八大的知识点是比较容易命制选择题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史纲一个重要的线索,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助于帮助考生了解当时阶段的社会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并不是在八大,而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 2、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的是在党的哪次会议?答案是中共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些方针路线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考生需要加以比较记忆。 一直以来,党的会议都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线索,尤其在近几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有过命题,例如2014年的考题对于中共七大就做了考查,题目通过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考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于七大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介绍,对于党的会议比较了解的学生会迅速的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这种题型我们也可以发现考研政治并不真正的需要死记硬背,有的通过阅读题干就能很容易的选择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十二大会议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有其内容表述,但一般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会议较容易放到毛中特中命制题目,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之后的会议时不是要关注在此次会议的背景上,而要关注其理论内容及历史地位上。 从内容上来说,有两个知识点是可以命制选择题的,第一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431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43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 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 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C.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 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2题: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表明(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4题: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毛泽东完整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代表作是( ) A.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1940年《〈共产党人〉发刊词》 C.1945年《论联合政府》 D.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6题: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中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但是,把上述思想作为中国革命道路正式确立下来的文章是( ) A.1938年《论新阶段》 B.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 C.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D.1945年《论联合政府》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我国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 B.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C.一边改造一边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一搞工业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能完善成熟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2018考研政治必备《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年考研《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内蒙很多同学听完《史纲》和《毛特》,希望蒋老师给大家一个总结,我会陆续为大家总结我《史纲》和《毛特》讲的“主线学习法”,现在正在整理出版《客观题应试宝典》,电子稿我会陆续发到空间,大家也可以自己整理。如“时间轴”、“土地政策演化史”、“主要矛盾运动变化史”、“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失败教训史”、“思想发展变化史”、“主要人物和著作观点史”。 重要会议线索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6.八七会议(192 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

考研政治各科最后点题 马哲原理

政治:考研政治各科最后点题 马哲原理 2007年01月17日 16:03 来源:百灵教育 复习提要 【重点考点所在】重点是第三、四、五、六章,尤其是前三者。它们本身是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内容;历年试题,尤其是辨析题和分析题这类主观大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章,这就更证明了它们应该成为复习重点。其他各章主要考到选择题,其中某些知识点和原理有出到大题的可能性。 『出题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出题特点有:①题干部分常用历史典故、科学事例、社会现实事例来命制,考察考生对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但一般而言,不直接涉及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事例,相对而言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②只要把握好考点,选择题和分析题都可以在相对脱离题干和材料的情况下解题。选择题多数只要是选项正确的就考虑选。分析题更侧重于要求答出较完整的原理。 『06年、07年分析题出题特点』06年所有分析题的出题特点是:问到两个以上的问题,考察到两个以上的跨章节考点。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考察方向。07年很有可能沿用这种出题特点。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的意义(选择题) 【96年理科第11题,97年文理科第11题】 第二章 唯物论 1、物质与运动、时空的不可分割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选择题) 【96年第1 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表明惠能的观点是。06年第1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2、实践的定义、特点、形式等(选择题)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多年考到的选择题) 【02年文科第1题,理科第1题,03年第2题,04年第2题,05年第34题】 4、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非常可能的选择题) 【99年文科第2题,00年理科第1题,01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2年文科第16题,理科第17题,05年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其哲学上的含义是】 第三章 辩证法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四)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四)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的理解和运用。唯物主义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的路线,唯心主义则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自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心静自然凉"明显夸大了人的内心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项C是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只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因此,本题的选项C是正确答案。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因果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首先排除C项。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因果联系,是先有地表干燥才有沙尘暴,沙尘暴不会转化为地表干燥,两者不可能相互转化,故而B项也被排除。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有很多,题干提到了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地表干燥、土质疏松、大风等部分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表明产生沙尘暴这个结果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D项不正确,而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 4.【答案】C 【解析】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故选项C是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是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便提上日程。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6.【答案】C 【解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A、B、D选项应排除。 7.【答案】A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来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指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并不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性。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2020考研政治参考书选择推荐

2020考研政治参考书选择推荐 考研政治的参考书籍众多,比较好的、性价比比较高的有以下几本: 1.红宝书(官方出版,最全面权威,命题依据。) 2.命题人1000题(前命题人肖秀荣老师的经典之作,与考研真题相似度高,解析详细,正版书籍赠送选择题重点题目解题技巧。) 3.风中劲草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背诵核心考点(草根考研大神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历年考研政治大题对大纲解析进行浓缩后形成的一本重点突出、适合背诵的书,200页左右。) 5.肖秀荣的命题人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四套卷(八套卷考前一个月出版,结合着时政热点对分析题做了预测,适合从强化转向冲刺阶段的测试之用和分析题重点预测和初步背诵;终极预测四套卷的名气就不用说了吧。) 另外,蒋中挺老师的书不错,尤其是绝对考场最后预测五套卷,预测的也挺准。以上基本书如果能做到大港解析三遍以上,核心考点不错五遍以上,1000题三遍以上,并且分析题复习到位的话,及格一点问题都没有,冲刺高分也有很大可能,关键取决于你的决心和耐心。 红宝书(以下大纲解析同指)的重要性 许多复习考研政治的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红宝书的替代品,比如序列一。这样做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红宝书固然字数众多,晦涩难懂,但是毕竟由教育部主编,将近40大洋,这么高的代价自然是有其价值的。 1.便是最权威的命题依据。对教育部主编的考试大纲最为权威的解读和论述便是与考试大纲师出同门的大纲解析,因而作为命题依据的大纲最为权威的论述便是大纲解析。

2.最为权威的真题答案出处。既然大纲解析是最权威的命题依据,那么最权威的答案出处自然也就是大纲解析了。 3.知识点最全面。字数众多的一个好处就是知识点覆盖面广泛。 参考书选择的几点建议 1.适当参考经验分享帖子中所列书目,但不要盲从,一定要切合自身各方面实际综合考虑。 2.不能确定买哪一本时,花点时间到网上的各考研论坛里转转,到置顶帖里下载自己纠结的几本书的电子版,花点时间比对一下再 做决定。 3.书在精而不在多,选择基本经典教材多研读几遍远远强于什么都买的走马观花式的复习思路。 关于考研政治复习计划的制定和阶段性任务 哲学上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考研政治复习上,也是恰当的。 关于复习计划制定的几个考量点 1.自身性格。自己是那种做事很守时,每件事都能按时完成还是偶尔有拖沓,不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类型。 2.复习时间的长短。复习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复习时间的充裕度,以及附带的心态的变化。 3.复习效率的高低。复习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复习政治通常所需花费的时间,因此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 4.有无报辅导班。报辅导班的话,通常就无需考虑这部分,跟着辅导班进度走就可以。毕竟考研政治的复习已被各辅导机构开发的 很成熟了。 考研政治的复习和英语一样,一般都要经历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冲刺模拟三个阶段,因此复习计划也要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

2020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5)

2020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5)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个说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能够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能够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动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实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理解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3.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4.在科学理解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反映。具体来说,物质和意 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之间存有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 意识是主观存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物质和意识也存有密 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 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准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能够变成 精神,精神能够变成物,即二者能够相互转化。 “富口袋”指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 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等。“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所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能动的 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选项B准确。选 项AD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背道而驰,属于唯心 主义观点。选项C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本质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故排除。所以,本题准确答案是选项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性。但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 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 社会规律中,既存有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有着主观制约客观的 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能够以完全相同的 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 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理解社会规律比理解

2017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重要会议总结

2017考研政治新中国成立前重要会议总 结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1)内容: 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考研-毛特、史纲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背诵版: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一、重要会议梳理 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内容: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共三大 时间:1923年 内容: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意义: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中共四大 时间:1925年 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内容: ①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 内容: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是党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是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 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12月 内容: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8月 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六届六中全会 时间:1938年

2017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7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的前提是() A.事物之间的区别 B.事物的相互过渡 C.事物的相互依存D.事物的相互转化 3.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 A.客观的 B.普遍的 C.复杂多样的 D.关系范畴 4.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联系B.发展 C.矛盾D.质变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

动、变化、发展之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其中,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在本题中,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新旧事物之间转换的意思,体现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最近几年的考试中经常会有以名人名言或诗句命制的题目,很多考生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解题头绪。其实,答这类题的时候并不要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通常可以通过找关键词和核心词的方法,快速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含义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一团混沌,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决不能否认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否认它们的相互过渡和转化。如果说,只承认事物的相互区别和界限而不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就

2020考研政治选择题必背考点(一).doc

2020考研政治选择题必背考点(一) 一、考研政治知识点中的“根本原因”“根本因素” 1.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 2.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二、考研政治知识点中的“精髓”“关键”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

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5.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6.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7.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限制了利润平均化的趋势。 8.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9.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 10.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最新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4)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4)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的前提是( ) A.事物之间的区别 B.事物的相互过渡 C.事物的相互依存 D.事物的相互转化 3.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这种情况主要说明,联系是( ) A.客观的 B.普遍的 C.复杂多样的 D.关系范畴 4.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A.联系 B.发展 C.矛盾 D.质变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唯物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其中,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在本题中,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新旧事物之间转换的意思,体现了发展的实质的哲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最近几年的考试中经常会有以名人名言或诗句命制的题目,很多考生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解题头绪。其实,答这类题的时候并不要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通常可以通过找关键词和核心词的方法,快速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联系的含义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一团混沌,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决不能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