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币汇率改革探索(内部资料)

人民币汇率改革探索(内部资料)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金融热点信息摘报

2007年第三期

★人民币汇率改革探索★

★总第三期★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服务部

2007年6月10日目 录 评述 (2)

理论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 (5)

现有汇率理论的缺陷 (9)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现状 (10)

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11)

现行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 (1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讨论 (16)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我国汇率制度的科学选择 (18)

汇率调整

浅析人民币汇率调整 (19)

专家细说汇率调整利弊称对中国经贸的冲击有限 (20)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多元视角 (20)

汇率调整:平衡的哲学 (21)

美国朝野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调整 (22)

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的评述与展望 (25)

中国汇率改革的渐进之路 (26)

深化汇率改革六项诉求 (29)

专家解析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十大认识误区 (30)

经验借鉴

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和启示 (3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基于中印情况比较的分析 (35)

东亚区域汇率协调:理论与现实选择 (38)

发展方向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 (41)

人民币汇率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1)

和谐汇率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方向 (43)

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44)

附:人民币汇率改革大事记 (47)

评 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人民币升值2%。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自建国以来所进行的第七次改革,引起了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此,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汇率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包括汇率理论与制度、汇率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东亚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等经验借鉴、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等,现综述如下:

一、汇率理论与制度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现代汇率理论做了比较研究。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不同,其观点自然迥异:关于汇率的产生及其本质,前者认为,汇率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后者认为它是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关于汇率的决定基础,前者认为,货币本身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就成为其相互对比折算的基础,即汇率的决定基础。西方经济学各种汇率理论对汇率的决定基础大致有三类看法:购买力平价决定论、货币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流量决定论、货币或资产市场存量均衡决定论。关于汇率的波动原因,马克思认为,汇率在通常情况下与货币平价并不一致,它也是围绕着货币平价波动。后者认为影响汇率波动的深层因素有:国际收支差额尤其是经常项目差额;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水平差异;汇率预期以及投机因素;央行对外汇的干预;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大量的实证检验以及实践经验表明,现有汇率理论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主要的缺陷在于难以解释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外汇交易量的放大效应;二是远期汇率的偏移;三是汇率决定理论经不起检验;四是汇率的剧烈波动问题。

针对人民币汇率理论,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均衡汇率理论都是以其他国家的经济为研究对象的,适合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理论应该以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并反映这种基本状况,现在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理论仍是一个薄弱点。

比较分析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和抗外来冲击能力、金融体系的稳定、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各有千秋。

我国现行汇率政策有利于促进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推动外需扩张,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适应了中国宏观调控体制的特点,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并且顺应银行对汇率的偏好。弊端在于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承受较大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近似联系汇率制度助长国际收支双顺差并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货币政策效应弱化以及资金流出增加,使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化解汇率风险的能力,间接融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银行风险,金融衍生产品难以成长致使金融市场发育缓慢。汇率政策需要调整,采用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企业汇率风险意识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推

动利率市场化以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学者们进行了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应坚持固定汇率制不变,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应该走向更加灵活化,市场化,其中,盯住一篮子货币被认为中短期选择,而从长期角度讲,汇率制度趋向于浮动的选择也被众多学者推崇。此次汇率改革后,社会各界仍然十分热衷于讨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法各有千秋。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相关研究和讨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汇率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们总是在找最适合的汇率制度理论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汇率制度刚刚进行了改革,但是人们对它的研究却仍在不断前进。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科学选择。新汇率体制为央行进行汇率调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同时增大了汇率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这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正是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在。

二、汇率调整

2005年6月 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届欧亚财长会议上提出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即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并强调中国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推进改革。

此次汇率调整有利有弊,总体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极小,中国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对中国外经贸和整个经济的冲击不会太大。

解读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难发现人民币汇率调整过程当中的三项政策目标和相对应的监测指标。一是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其监测指标是能够保持外汇市场在中期内供求基本平衡的汇率水平;二是维护进口成本与出口竞争力的稳定,其监测指标是保持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稳定;三是尽量减少居民和企业在汇率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同时也是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中的第三项监测指标。这次汇率调整其实是在上述三项汇率政策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建国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改革,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若要成为一种强势的国际货币,汇率浮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说,浮动汇率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长远走向,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而不断推进。

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在渐进的改革之路上。一方面,中国经济需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求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的呼声存在高估的成分,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艰难选择,而且汇率改革路上的政策冲突仍有待逐步化解。

对于未来汇率改革的基本走向,一是完善汇率机制仍是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二

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深化汇率改革缘于以下六个方面的诉求:一是经济增长路径转换的要求,二是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三是外汇市场改革的要求,四是缩小地区间差距的要求,五是金融机构和企业改革的要求,六是对财政政策提出的要求。

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例如,根据目前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来判断人民币会不断升值,政府(央行)可以决定人民币升值,片面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进口而不利于中国出口,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内低收入者失业严重,认为浮动汇率制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片面认为小幅度的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中国外贸与经济的稳定,认为外汇储备高会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浮动汇率制度会加剧通货膨胀,等。专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析。

四、经验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汇率制度转型的国际经验,参透汇率制度改革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得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有以下3点启示:

第一,成功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需有本国特色。新加坡能够长期实行BBC规则,是由其经济规模小,市场化程度高,不存在国内利率政策等特点决定的。而印度用双轨制的汇率制度进行过渡也是为了和整体经济自由化改革相配套,其自由化的汇率管理制度仍是一种有管理的中间汇率制度。

第二,汇率制度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积极调整,整个过程都体现着审慎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波兰汇率制度的每次变革既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遵循市场化原则,最后水到渠成。而泰国、韩国在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情况下,不及时通过汇率变化调整内外经济,最后导致严重后果。

第三,汇率改革应作为整体经济自由化改革的一部分,应更多地着眼于如何通过外汇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则是必然。

五、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方向

金融专家王自力以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应以稳步、缓慢上升为主。另有专家认为,和谐汇率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方向,以和谐汇率催生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和谐发展。所谓和谐汇率,是指汇率应在合理、均衡、和谐的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表现形式是可调整的钉住(固定)汇率制度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方式是汇率自主有序调整,加快区域内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严厉打击投机资本,逐渐减少汇率波动幅度和调整频率,主动推进多种形式的货币联盟,逐步达到区域乃至全球汇率固定的目标。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适时调整汇率水平;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

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信息服务部整理】 理论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

一、两种汇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以马克思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两部宏伟著作为标志。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对于汇率理论作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有关汇率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为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1818-1883)生活的年代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贵金属本位制,特别是金本位制。因而,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铸币平价构成了不同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汇率的决定似乎无需更多的解释。这样,在马克思看来,所谓汇率就是两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或比价,它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之比(陈岱孙、厉以宁,1991,P138)。

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萌芽于十四和十五世纪,直到十七世纪,西班牙的萨拉蒙卡学派才开始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汇率理论。

正式意义上的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金本位制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货币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货币汇率出现了剧烈频繁的波动,给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于是,西方传统汇

率理论应运而生并兴起。西方传统汇率理论是以卡塞尔(K.G..Cassel)系统阐述的购买力平价(PPP)理论为主要代表。该理论说明了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和通货膨胀条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除 PPP 理论外,传统汇率理论还包括“汇

率心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A.Aftalion)于1927年提出;“均衡汇率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Gregory)和凯恩斯(Keynes)于1934、1935年提出;和 “利率平价论”,由凯恩斯于1932年提出。

西方现代汇率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70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的瓦解,宣告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各国开始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西方现代汇率理论是以布朗森(W.Branson)和库利 (P.J.Kouri)等人提出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为主要代表。该理论是把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威茨 (H.Markwitz)于1959年提出的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运用于外汇市场,分析人们对各种有价证券、金融资产的选择和投资组合行为对汇率决定的作用。该理论将汇率看作是资产市场中的以不同货币计值的资产的相对价格,汇率水平取决于资产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资产调整组合行为。除“资产组合平衡理论”之外,现代汇率理论还包括现代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和超调理论等。

二、两种汇率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汇率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或称国际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所论述的是不同国家在不同生产率水平基础上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具有的统一价值。汇率就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内在价值量之间的交换比率。因此,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显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且,从马克思对货币及货币币值的论述来看,其理论来源可追溯到李嘉图的货币思想。在李嘉图的货币思想体系中,已暗示着:货币是商品体与非商品体的统一,货币币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这种货币思想,马克思是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出发强调了货币的商品性和货币的内在价值。同时,马克思又从货币的流通手段出发强调了货币的非商品性和货币的外在价值。并且,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货币是商品体与非商品体的统一,货币币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在汇率问题上,马克思的汇率理论不同于李嘉图的汇率理论。马克思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内在价值量的交换比率,而李嘉图则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外在价值的比率,即取决于两国货币供求数量。

西方经济学汇率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这种汇率理论假定两国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或中性的,从而排除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价值量对汇率的影响,而仅考虑货币数量的变化或金融资产数量的变化引致的两国货币或金融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汇率的影响。这种汇率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在西方各种汇率理论的内涵上。其一、国际借贷论,它是以国际收支所引起的国际借贷和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其二、购买力平价论,它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对比,而物价水平又取决于两国的货币数量;其三、汇率心理论,它认为汇率虽然决定于外汇的供求,但对外汇的需求产生于人们用它可以购买外国商品与劳务来满足某种欲望,由于人们对外汇主观效用评价不同,由此构成了外汇的供求关系;其四、均衡汇率论,它认为汇率的决定和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项目的差额所决定的,因此,均衡汇率取决于外汇资金流量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其五、利率平价论,它认为两国货币的利差尤其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影响并决定了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关系,而两国货币的利差又取决于两国货币供求数量的变化;其六、货币主义汇率论,它是在购买力平价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进一步用两国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致物价水平的变化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其七、资产组合平衡论,它认为汇率表面上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实际上是以两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应该是由在两国资本相对流动过程中以两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各种汇率理论都是以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为理论基础的。

三、两种汇率理论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主要采用的是抽象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这种汇率理论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出发,揭示出汇率的基础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多少所决定的。它撇开了汇率看似决定于国际收支变动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关系变动的表面现象,运用抽象分析法抓住了汇率的本质。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比率。而且,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的程度不同,各国货币所包含或代表的价值量也就不同,因而,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汇率在长期内也会随着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作相应的变动。显然,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是把汇率看作为一个动态问题来研究的。

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均衡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这种汇率理论是以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所以,均衡分析法是其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同时,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也是其重要的分析方法。西方各种汇率理论如国际借贷论、均衡汇率论和利率平价论等就运用了均衡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又如超调理论,则运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认为汇率的变动归因于货币市场的失衡,在短期内汇率发生超调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因素的变动,汇率会逐渐达到长期均衡趋势。还有货币主义汇率论和资产组合平衡论都运用了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但是,这些分析方法只能帮助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市场失衡条件下汇率的变动问题,却无法解释市场均衡条件下汇率的决定和变动问题。

此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而且,西方现代汇率理论还有日益倾向于采用数理模型分析法的趋势。

四、两种汇率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依据劳动价值论要求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存在一种同质的可以相互折算的价值量,而且,这种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汇率的基础则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多少所决定的。

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抛开劳动价值论,依据货币数量论和供求价格论要求的基本假设前提是:两国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或中性的,并且,有效市场假说和一价定律成立。这样,前一个假定排除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价值量对汇率的影响;后两个假定则提供了一个强有效的市场基础。有效市场是指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得的信息,人们无法从中获取超常收益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成立的条件是:市场参与者都具有理性的预期,不会发生系统性预测误差。一价定律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完全相同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应该保持一致。它是商品流动、资产流动以及市场供求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五、两种汇率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关于汇率的产生及其本质

由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现实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生产的同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并不相同。因而,各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也就不同。这样,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汇率就是由各国货币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汇率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揭示了在国际商品交换中货币和汇率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认为,汇率在形式上表现为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但实质上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之间的兑换比率。

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也认为,汇率产生于国际商品贸易,是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金块论战”中,金块主义者就认为,“汇率受着一种基本的因素的制约,这就是各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量,在当时就是以纸币所代表的金量来衡量”。显然,金块主义者这种汇率思想是后来的李嘉图汇率思想以及马克思汇率思想的先驱。而同时期的反金块主义者则认为,汇率变动源于“一国进出口贸易、政府外援与对外支付等因素对外汇市场上供求

力量的影响”"。显然,反金块主义者这种汇率思想是后来的国际借贷论和均衡汇率论汇率思想的先驱。在 “金块论战”中,英国经济学家亨利 桑顿(H.Thornton)于1802年提出了类似于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思想。这一理论思想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在1916-1922年间系统地阐述并发展而成为西方经济学传统汇率理论的主要代表,即购买力平价论。购买力平价论认为,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相对价格决定的。但是,由于购买力平价论自身假设前提的缺陷,于是,其他汇率理论相继提出,主要有汇率心理论、均衡汇率论和利率平价论。这些汇率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一种相对价格,是两国货币的价格之比。70年代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各国开始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加,汇率波动趋于剧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又相继提出了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和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其中,资产组合平衡理论认为,汇率表面上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实际上是以两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

总之,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对于汇率的认识有着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的固有缺陷,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无法科学地认识汇率的本质。

第二、关于汇率的决定基础及其波动原因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货币本身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就成为其相互对比折算的基础,即汇率的决定基础。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之比,可称为真实汇率。在真实汇率的基础上,再根据两国国际收支等情况而上下波动,便形成了两国货币的现实汇率或名义汇率。

至于汇率波动的原因,马克思认为,汇率在通常情况下与货币平价并不一致,它也是围绕着货币平价波动。这种波动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外汇供求关系又以一定时间内的国际收支状况为转移。在马克思看来,影响汇率波动的原因主要有:

外汇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差额、心理预期因素以及两国货币所具有的或代表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动。

综观西方经济学各种汇率理论,根据它们对汇率的决定基础的看法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购买力平价是汇率的决定基础。两国货币的现实汇率或名义汇率都是围绕着购买力平价上下波动,不会偏离购买力平价太远。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论和现代购买力平价论可归为此类。第二类认为货币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流量的均衡是汇率的决定基础。国际借贷论、汇率心理论和均衡汇率论可归为此类。第三类认为货币或资产市场存量的均衡是汇率的决定基础。现代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和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可归为此类。

至于汇率波动的原因,根据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对于汇率的决定基础的不同看法,可归纳出影响汇率波动的深层因素有:1、国际收支差额尤其是经常项目差额;

2、通货膨胀率差异;

3、利率水平差异;

4、 汇率预期以及投机因素;

5、央行对外汇的干预;

6、 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者:沈国兵 来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 224 期

现有汇率理论的缺陷

大量的实证检验以及实践经验表明,现有汇率理论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现有汇率理论的缺陷主要在于难以解释以下四个问题:

一、关于外汇交易量的放大效应问题

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是其它金融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外汇市场上存在着交易量的放大效应,这种现象用现有的汇率理论是难以解释的。因为现有的外汇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只有在与经济基础相关的信息(如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储备等)被大家得到时才会发生,即所谓的“公开信息的新闻效应”。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首先,即使外汇市场不存在“实质性”的公开信息,也可能会发生市场交易量的突然放大。其次,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完全也会导致交易量变大。

二、关于远期汇率的偏移问题

现代汇率研究表明,远期汇率的偏移并不都是由于市场的非有效性所带来的投机性超常收益。还有三个原因会导致超常收益的出现:一是交易成本,二是风险溢价,三是市场的理性程度。首先,关于交易成本的观点,即主张偏移是由资本管理或市场摩擦带来的。 但经验分析表明, 即使通过选取离岸市场的利率指标,或控制偏移的范围等方法消除这部分交易成本的影响,明显的“偏移”依然存在。

其次是关于风险溢价的观点, 即主张在消除交易成本的影响后还剩下的“偏移”可能是投资者厌恶风险而需要的那部分收益补偿。

再次是关于市场的理性程度的观点。 即认为“偏移”是与投资者的预期变化有关,

三、关于汇率决定理论经不起检验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变量在经验分析中无法说明现有的汇率变化; 二是现有的模型都没有很好地经得起经验检验。这个难题是影响其他所有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的汇率理论变革也主要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外汇的货币功能,把着眼点放在宏观经济层面价格调整的机制上,即所谓的宏观调整机制;另一个则是强调外汇的资产功能,关注它的交易,即所谓的微观交易机制。

四、关于汇率的剧烈波动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世界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非常频繁,而决定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基础变量变化却很小。这种“不对称”现象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有几种解释值得重视, 一是在价格粘性条件下的汇率超调理论。二是在非有效市场下的微观基础理论和微观结构理论。但实际上,现实中的汇率波动和交易量变化常常是同方向的。于是,围绕弗里德曼提出的观点来探索汇率过度波动现象就成了近年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由于市场的非有效性使得弗里德曼的结论不再成立,具体可分为两大分支:即市场行为的均衡分析理论(微观基础理论)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摘自:黄小彪《当前国际汇率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方向》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 3月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陈彪如教授(1992)是最先提出均衡汇率以及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经济学家。他区分了理论汇率和现实汇率,其中,理论汇率对应着均衡汇率,而现实汇率则对应着名义汇率。他指出理论汇率“是根据某种汇率理论或汇率模型定量测出的汇率,它构成了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交换的基础。”理论汇率“能够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他也委婉地指出,理论汇率实际上等同于均衡汇率。

陈彪如教授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结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从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利润函数着手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方程的。他希望,人民币汇率决定方程不仅会在数量上揭示各经济要素对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程度,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物价的可比性问题,从而为政策选择提供灵活可选的手段。 陈彪如教授认为均衡汇率的决定应以汇率的决定理论为基础,因为均衡汇率只是附加了某些约束条件的汇率,这一点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均衡汇率理论来说是独特的地方。他们没有照搬西方的汇率决定理论,而是独辟蹊径,从厂商的利润成本函数入手研究均衡汇率的决定。

均衡汇率在其决定过程中自然会影响厂商的决策,并且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这可能就是从厂商的成本利润函数入手的原因,也是其合理性所在。问题是,从企业的成本利润函数入手并不能代替宏观经济分析,一个企业的情况也不能代替整个社会的投资行为。

除此之外,影响均衡汇率决定的另一个渠道是居民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选择。_因为汇率水平不同,居民对消费国外产品和储蓄的评价是不同的,从而会影响居民的选择,这又会影响本国的储蓄和投资从而国际收支结构并最终影响均衡汇率的决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构成了经济的主体部分,忽略了汇率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必然会使结果出现偏差。

另外,均衡汇率的决定也不能忽视国际收支的影响,因为它是联系内外均衡的桥梁。实际上,汇率的决定理论本质上就是论述国际收支的理论,尽管均衡汇率的决定理论将内、外部均衡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国际收支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脱离了国际收支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汇率,不过是一个比价而己。

在评论汇率决定理论时,陈先生指出那些理论之所以失效,原因之一是没有处理好汇率与有关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评论的确非常中肯。

杨长江(2002)分析了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并由此分析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变化趋势。他认为,由于我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中的工资机制是无效的,因此人民币均衡汇率不会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形成升值趋势,通过计量测算,他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趋势的结论,并因此主张人民币应该理直气壮地贬值。

张晓朴(1999 2001)、林伯强(2002)与张斌(2003)则运用均衡汇率理论提供的计量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水平和运动趋势,即通过计量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运动趋势,然而,计量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应以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验证理论的适当性。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均衡汇率理论都是以其他国家的经济为研究对象的,适合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理论应该以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并反映这种基本状况,现在这仍然是一个薄弱点,我们的目的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探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分析均衡汇率实现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选择。

摘自:李天栋《均衡汇率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此乃浮动汇率制度最大的优点。当本国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国内总需求,避免加剧经济过热或经济衰退。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与外币的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多是为了稳定固定汇率而被动调整,货币政策很少能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而主动调整。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2、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频繁,幅度较大,从而带来各国出口商对外报价和

成本核算的不确定性,且在计价和结算货币币种的选择上难以抉择,这增加了达成交易的难度和风险,一般说来外汇风险较大,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外汇远期、掉期等业务的出现,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规避风险,锁定成本创造了条件。但无论那种措施,都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且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增加了贸易成本。这点上,固定汇率制度较有优势,其成本核算简单,确定,风险较小,从而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3、国内经济稳定和抗外来冲击能力

浮动汇率起着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的作用,各国政府可以不必再象固定汇率条件下那样必须通过国内经济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这可使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有更大的活动余地,可更集中经历于国内经济目标,有利于国内经济的相对稳定。

在固定汇率制下,面对外来冲击时,由于当局有义务维持固定比率,汇率无法及时纠偏,容易导致汇率高估或低估,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固定的货币兑换比率,不能反映实际经济变动对实际汇率造成的影响,当内、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差距增大,而名义汇率向实际汇率回归的性质要求可能就会以货币危机的形式得以满足。就本质而论,固定汇率制更易诱发货币危机,政府承诺的固定汇率通常等于诱惑外汇投机,同时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最易遭受国际投机性资金的冲击。

而实际浮动的汇率制度可以减轻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的力度。浮动汇率因随供求关系随时涨落,能缓和国际游资长期收购某种币值坚挺的硬货币或长期抛售某种币值疲软的软货币的情况,这减少了国际游资对某种货币的过度冲击。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的国家能较好的调整本国的实际汇率,虽然也经历的经济的下滑,但波动较小,渡过危机的产出成本损失也要低得多。

4、金融体系的稳定

银行危机与汇率危机、货币贬值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密切相关。在货币局制度下产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较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却不利于银行稳定。在货币局制度和金本位制下,国内银行体系没有最后贷款人。在一个银行规模较小、存款保险制度不完备的金融体系中,自负盈亏的银行倒闭的概率很高。因此,低通货膨胀可能是金融体系不稳定所特有的现象。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但是道德风险问题使国际收支危机而不是银行危机得以形成。相比之下,如果银行存款以本币为计价单位并且中央银行愿意充当最后贷款人,那么浮动汇率制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不存在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只有当每一个银行存款者正确的预期其他存款人将撤资并耗尽国家的外汇储备时,银行危机才可能产生。在危机发生时,存款者从商业银行取出本币并向中央银行购买外汇,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将提供本币以对银行进行救援,

在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不再被迫出售所有可以利用的储备抵抗投机冲击,在均衡条件下,投机性的回收与货币贬值不可能发生。

5、政府公信力

固定汇率制度特有的优点就是名义锚作用。将固定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从而使政府反通胀的政策更具公信力。尤其在存在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固定汇率制的名义锚作用对反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通过固定汇率制度成功的降低了通货膨胀。

摘自:王倩《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选择》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行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

现行汇率政策之利

(一)促进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在美国和欧盟纷纷加息的情况下,美元和欧元较坚挺,近似联系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稳定、相对于欧元有小幅度的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和引进外资。

(二)推动外需扩张,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了外需扩张,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资本项目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有利于中国经济安全和在全球化中处于较主动的地位。

(三)适应了中国宏观调控体制的特点。现行汇率政策增强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顺应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了双赤字现象。中国从1998

年以来连续多年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递增,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弥补了财政赤字,因而,完全地规避了双赤字现象,增强了财政政策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持续增长。

(四)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已经从历史最高的12%左右下降到3%左右,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基础。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偏好汇率稳定、竞争性货币。由于间接融资企业不能从汇率变动中获利,而稳定的汇率可以使得企业避免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因而,间接融资企业偏好稳定的汇率。

(五)顺应银行对汇率的偏好。近似联系汇率政策适应了银行偏好稳定汇率的特征。在汇率比较稳定时,银行给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收益是可以预期的,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银行偏好较稳定的汇率,对汇率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人民币小幅度升值提高了银行收回外债的概率和收益,银行转借给企业的外债,需要企业以本币还债,由于人民币小幅度升值,企业偿还外债的负担减轻,还款概率提高,银行转借给企业外债的风险降低、呆账和坏账减少、收益率提高。

现行汇率政策的弊端

现行的汇率政策,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诸多利益,然而,也有以下一些弊端影响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长期发展。

(一)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近似联系汇率制度虽然适应了国内银行和企业偏好稳定汇率的特征,却增强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连续多年都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顺差必然产生外币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近似联系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双顺差结合,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人民币储备增加,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收支双顺差越大,外汇储备越多,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强,进入国内博弈人民币升值的游资越多,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幅度越大,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二)承受较大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近似联系汇率助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外汇市场自发机制的内在要求是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使得国际社会感觉到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逐步成为现实,导致国际社会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人民币小幅度升值,希望人民币有更大幅度的升值。因此,国际收支双顺差扩大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现实相结合,给予国际社会错觉:如果给中国施加压力,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持续。从而导致中国承受越来越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近似联系汇率制度助长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中国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入世后,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是最多的。

(四)货币政策效应弱化,资金流出增加。随着双顺差增大,外汇流入增多,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因而,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受制于越来越多的外汇流入,中央银行调整基础货币数量的主动性下降,货币政策的效应被弱化。同时,资金流出增加。流入中国的外国资金中有不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中相当部分是美元债券等外国政府长期债券,中国持有的外国政府长期债券越多,外汇流出就越多。事实上,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资金流出的增加。

(五)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化解汇率风险的能力。在近似联系汇率政策下,由于人民币仅是小幅度地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不必通过运用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等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如果国际经济波动,人民币汇率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浮动,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将直面汇率风险,这些企业既缺乏足够的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更缺乏有效的金融衍生产品调整资产结构。

(六)间接融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银行风险。间接融资企业对利率敏感性弱,对汇率敏感性强,对浮动汇率波动的市场适应性弱。如果人民币较大幅度地变化,对于资金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的企业来说,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着利率的升降而大幅度地波动,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随着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经营进出口企业的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回收概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下降。

(七)金融衍生产品难以成长,金融市场发育缓慢。为了适应人民币汇率浮动,金融机构必须创造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规避汇率风险。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活跃性依赖于人民币汇率的易变性,人民币汇率的易变性越强,金融衍生产品越发达,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可以从高度变化的货币中获得利润。现行的汇率政策稳定了人民币汇率,即使人民币汇率变化,变动的幅度也很小,因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缺乏生存的空间。

调整汇率政策,化弊为利

鉴于中国汇率政策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经济特点,应对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汇率弹性化压力,扬现行汇率政策之利、避汇率政策之弊,汇率政策需要调整,调整汇率政策需要新思路。化患为利的调整汇率政策的新思路是:实行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是指,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要提高,汇率变化的频率要增加,双向浮动即人民币能升又能降。这样的汇率政策,既能够改变企业对汇率偏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又能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能真正地体现以市场机制决定汇率,有助于中央银行在人民币汇率的国际较量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国际社会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加有弹性。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升有降,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避免了人民币单向升值,充分表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人民币汇率提幅增频的浮动汇率政策回归了浮动汇率制度的本意: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汇率根据国际收支情况自动地调节,汇率有升也有降,富有弹性。

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真正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既可以避免国际社会指责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又可以防止人民币升值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还能够以人民币贬值作为筹码积极地应对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双向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改变了人民币小幅升值的趋势,实现了国际社会提出的"人民币汇率更有弹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幅度与频率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改变,人民币有升有降,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应对国际社会压力,也能通过人民币贬值主动地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

(二)企业汇率风险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从现行汇率政策转为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后,企业在应对交易风险、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步确立汇率风险意识,并主动地寻找有效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规避汇率风险。在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下,企业必须适应汇率的变化,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提幅增频双向浮动,企业顺应汇率制度的变化,需要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化汇率风险为企业的利润,从而增加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增加,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会提供更多的适应企业需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必然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内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给国内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成本。

(四)推动利率市场化,增强货币政策效应。实行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几乎都与利率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企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和获得新利润,不仅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而且增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改变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的现象。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央银行可以较好地发挥利率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作用,调整利率的政策效应越明显,货币政策效应也越强。

作者:王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08月01日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讨论

一、汇率制度改革前的讨论

1、保持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变

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中国应坚持固定汇率制不变,坚持人民币不升值,这不仅是国际经验提供的借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炒家的不二法则。林毅夫在详细分析了中国汇率体制和汇率水平的基础上,并且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存在的来龙去脉指出,没有新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人民币长期而言是应该升值的,而短期内在面对巨大投机压力情况下,人民币不应该升值,盯住汇率管理体制是适合的。2003年6月27日,麦金农指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并不合适,浮动汇率制度会导致人民币不断升值,从而使国内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人民币的稳定。

2、改革汇率制度,向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

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汇率制度应该走向更加灵活化,市场化,其中,盯住一篮子货币被认为中短期选择,而从长期角度讲,汇率制度趋向于浮动的选择也被众多学者推崇。Chen-Yuan TUNG, Sam BAKER (2004)指出人民币应该对美元升值15%左

右然后以贸易权重为准来盯住一篮子货币,这是一项使人民币走向浮动汇率制度的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既定的改革任务。汇率改革的目标是面向市场、更具有弹性,而不是单纯推动人民币升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作为一个主权大国,中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加上未来我国将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实际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体制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最终将实行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汇率制度改革后的讨论

此次汇率改革后,社会各界仍然十分热衷于讨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法各有千秋。刘伟认为此次汇率改革更实质的变化是对汇率体制进行了改革,意义巨大,意味着我国汇率政策放弃了多年的固定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采取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供求决定机制,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国际化、规范化。汇率微调作为整个改革及其过渡期的重点,以严控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投机者获利,以免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此次改革有一定的逻辑及可行性,加上政府的声誉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何帆表示,这次改革注重于机制调整,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虽然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受到了众多好评,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些学者对汇率制度的缺陷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何帆(2005)指出现行汇率制度是一种相当 模糊的汇率制度,规则的明确才能提高政策的信誉,而政策的信誉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模糊的规则会导致公众的不信任,货币当局将很难引导市场上的预期,最后甚至可能会被市场的预期制约。为了改变和引导人们预期,汇率形成规则必须更加透明化。姚枝仲(2005)指出中国作为独立货币政策的大国而言,长期盯住一篮子是不合适的,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的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相关研究和讨论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汇率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们总是在找最适合的汇率制度理论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汇率制度刚刚进行了改革,但是人们对他的研究却仍在不断前进。笔者在汇率形成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对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自身分析以及国际比较入手,试图结合相关理论来分析现行汇率制度。

摘自:《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我国汇率制度的科学选择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较优的选择,是因为它吸收了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之下汇率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态势。首先,我国的经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市场还不是完善、有效的市场,还不具备健全的金融法规、高水平的监管队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良好的投资理念等条件。同时,在我国进一步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实际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低,不能过高地依靠汇率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因此也就不适宜采用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其次,我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我国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管制,人民币利率还是非市场化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价格就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因此货币当局需要对这种状况进行及时纠正,即所谓的有管理就十分必要。再次,目前人民币还未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因此也就不宜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但是,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我国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从长期来看,放松对资本流动和外汇管制是必经的过程,而且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大部分都采用了灵活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科学的正确的选择。

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管理表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被明确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里就一篮子货币而言,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这里不仅有币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权重问题。即使央行公布了其中币种的构成,但权重还是保密。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计算出这一篮子货币中各币种的权重到底是多少,以为就此就可以掌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走势,殊不知,即使计算出各币种的权重,但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只是参照调整,不是直接挂钩,而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其灵活性和可控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新体制为央行进行汇率调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同时增大了汇率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这就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正是我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在。

摘自:张五钢《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科学选择》

来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汇率调整

浅析人民币汇率调整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原则

2005年6月 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 6 届欧亚财长会议上提出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即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并强调中国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推进改革。

(一)主动性原则。所谓“主动性”,就是根据中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决定汇率改革的 方 式 、 内 容 和 时机。由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属于一国主权的范围,而且也是一国经 济 决 策 的 重 要 内容。任何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都是由该国的主权货币当局自主决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四条中,要求会员国应努力以自己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来达到促进有序经济增长的目标,既有合理的稳定的价格,又适当照顾自身国情。

(二)可控性原则。所谓“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风险控制。对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以确保给各的顺利进行。其二,加强管理。“可控”的含义实指的是“有管理”,这是“可控型”的本质或核心。

(三)渐进性原则。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分为近期或中期与长远目标:从近期和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应以完全自由浮动为目的,而是重归真正得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以有效的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并且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人民币汇率调整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长期持续的双顺差,导致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处在严重的外部不均衡状态。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多国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大小,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人们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只要我们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就可以大大减小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冲击。首先,在舆论导向上,要宣传防范汇率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健全外汇交易市场,为人们提供规避风险的场所和工具。最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增强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学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技术。

作者:李卓然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