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尔泰《沙枣》读后感

高尔泰《沙枣》读后感

高尔泰《沙枣》读后感
高尔泰《沙枣》读后感

《沙枣》读后:关于自由与追赶

高尔泰的《沙枣》,平平淡淡地叙述,令人悱恻,阅读过程中,读者更容易被他笔下的事所吸引,但读完之后,我们不禁要想它到底写了什么呢?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它给读者很多思考。

疑问一:为什么说农场是监狱?

这个很容易想明白。劳教农场就是一座监狱。知识分子在其中劳作,甚至受迫害。农场在“沙漠和大戈壁之间辽阔的荒原上”,“荒原里除了小块的沙漠和戈壁,大部分是盐碱地,望出去白茫茫一片”,这种白,“不是雪原的明净洁白,是永恒地积淀着大漠风尘的惨白”。看看这些句子的表述就能知道,农场是处在一种何其恶劣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要生存,可又吃不饱饭。他们吃的是什么呢?“早饭和晚饭一样,都是白菜萝卜之类煮熟了,搀和进包谷面或其他杂粮面搅拌而成,我们叫它糊糊,很稀。要是稠些,就成了猪饲料了。”就算是这样的吃食,还是不能吃饱,每顿一勺,喝完后,还要舔碗,刮桶,而且“刮下的汤汁里带着木纤维、木腥气和铝腥气,到底上还有砂土煤屑”,他们一并吃下。就是这样,他们仍然很饿,就像没吃一样。

最后部分说一起劳改的人们趴在他的铺位上乱拨拉,动作剧烈。那是在争抢沙枣啊,饿疯了人那里还顾得上斯文呢?

有个细节写的震撼,一次高尔泰下决心,将中午的干粮留到了下午,在工地上,他刚拿出来,周围人的反应让他悚然。他这样写道:“我刚一拿出来,就听到了远远近近尖利如锥子,烧灼如炭火,固执如钉的目光齐刷刷扫了过来的声音。”可想而知,当时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应该说是欲望,一种可以不择手段都想得到的欲望。

但,他们还得挖沟,无休止地挖,漫无目的地挖,耗尽体力地挖。我以为让知识分子干体力活,绝对是残忍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干,不过我觉得他们是可以忍受肢体上的辛苦,但晚上的“政治学习”,绝对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的,试想,他们如果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察言观色,磕头讨好,他们还会来这里改造思想吗?来的都是些耿直德高,坚持真理,坚持自我的人,他们怎么会屈服那种毫无意义的“学习”呢?

于是,他们就遵守要求,反省自己,检举别人,说些磨洋工,假装大便到工地外蹲着,诸如此类。其实都在等待着哨子响,响声一起,完事,熄灯睡觉。

这里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尊严,只有服从,只有饥饿,只有荒唐。为什么要挖沟?“据说让碱水从底下流走,不往上冒,地面上就可以耕种。”当有人说出这是无效劳动的大实话时,却有人说“谁要是干了一天思想没得到改造,那才是无效劳动”,有人还说“这不是无效劳动,那是抗拒改造。”

他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门上写着但丁写在地狱之门上的诗句:“进来的人们,放弃一切希望吧。”说它是监狱都算轻的,这里简直就是地狱。而夹皮沟也的确是地狱,是死亡集中营,后来因死人太严重,被迫关停。

疑问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

不能忘了高尔泰是个画家。1955年,他19岁,艺专毕业后,在兰州郊区一所中学教书。此地偏僻荒凉,他曾写过:“山后面还是山……从最高峰望出去,千山万山一派苍黄,单调丑陋之中,有一种雄奇犷顽”在那里,“生活单调,不快乐,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命运,要由一些既不爱我,也不比我聪明或者善良的人们来摆布。”因为与周围人的认识不同,他感到孤独,于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内心,寻求存在的价值和生活意义,他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美》,而这本书也成了二十年劳教之灾的祸根。

他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啊!那年他21岁,用史铁生的话说是最狂妄的年龄,他也的确是

这样的人,在去劳改农场路上,他居然诗意地想象自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去西伯利亚,去为真理受苦受难。太天真了。

这样的一个人,在农场每天劳作,挨饿,每天只是活着,无关生活、尊严、审美等。这就是他的状态,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的状态。

当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低的生理需求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沙枣树出现了。那天午休,一颗孤树,让他眼睛一亮,虽然离得远,看不清,但他相信那是沙枣,我想他完全是意念层面的肯定,就算那棵树不是沙枣,当时的他也这样去想。于是,他冒着逃跑的危险,一心想着怎么得到它。

他是幸运的,一是没人发现他脱离了人群,二是那棵树的确是沙枣。那时的他是紧张的、兴奋的、满足的。

他又是不幸的,在回来的路上迷路了,那可是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滩啊,那时的晚霞在消失,愈跑愈黑暗,时不时还有干枯翻转的泥皮发出碎裂的声响。一个人穿着破落的棉衣,在困惑中失魂落魄地寻找来时的路。走着走着,“除了天上的星星,没有一丝微光。除了自己的呼吸,没有一点声响”,看着“荒原愈见其黑,景色凄厉犷悍”,于是他想到了迷路者死在戈壁荒漠的故事。这一切给了他无比的恐惧。他说“只有我一个生物,面对这宇宙洪荒”,他都不称自己是人,可想而知,在那种情形下,人是多么的渺小无助,生命是多么脆弱,他只是念想着活着,不能死。一个坚持“美是自由的象征”的美学家,在那一刻跟美彻底决裂了,他得活着,不能就这样悲凉地死去,他想到了故乡和亲人。突然间,他这个“在集体中听任摆布”“早已没有自我”的个体意识爆发了,他冷静下来,重新确定方位,终于欣喜地看到了他们挖沟时从排碱沟里起出来的土,一路堆了过来,引领着他追赶人群。

人求生的欲望迸发出的能量是无穷的,远离死亡的快感让人忘乎所以。他先是边走边吃,接着怕赶不上,“急起来,又跑了一阵子”,再走走又跑跑。去摘枣的时候,他说:“我虽来了精神,也还是无力跑快。”而现在“居然还能跑”,他自己都觉得奇了怪了,跑了那么多。为什么又这样的反差?他在书中说:“而此刻,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突然有一份感动、一种惊奇、一丝幸福的感觉掠过心头。”虽然这种感觉是刹那间的,就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叮叮咚咚,复又无迹可求,但它真实存在过,并且激发了高尔泰。

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当个体意识遭受打击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一样,不管是管教人的还是被管教的,都忽略了自我,丧失了自我,一切都是被动的。高尔泰自己说过:“我们仍然只有,确立真正的个体意识,才有可能在今天的眼花缭乱之中,找回失落的自我。”他在那一刻的绝境中,自我意识复活了,也挽救了他自己,他发现自己这么多年第一次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从濒临死亡走向了重生。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拥有了自我,也就拥有了世界。”在这个层面上讲,拥有自我就是获得了自由,主宰自我生命的自由。

要知道在强势集体运动的大环境里,或许没有任何事,比一个人要保持自我更难。在农场里,他们睡的是大通铺,白天集体劳动,晚上要开会,反省自己,检举别人。每个人都活在自我监督,与彼此监督之中,随时都有眼睛和耳朵监视着。监视的人不仅是管教,还有一起的犯人。因此,他们都不敢交流,不敢讲话,生怕被人揭发,只能刻意沉默。在这样乱糟的世道里,个体怎么保持自我?

他的一篇文章叫《军人之死》,写了三个被劳教的军人。其中一个,干活厉害,表现积极,从无怨言。而这却引起所有人不满。他的错,就在于过于积极,使别人感到压力。于是,其他人达成默契,联合起来整他。上筐时,给他上得特别满;抬重物时,让重量都压着他;晚上开会时,一致检举他假积极,磨洋工。最终,此人累得扑地而死。在集体中,一个突出的个体,会成为一致的敌人。那个军人曾告诉作者,谁不积极,谁就改造不好,谁怕死,谁就死得更快。他的头脑里,依然是被强加的集体意识。而他,却被集体整死了。这种想法是

荒谬的,是悲哀的,是完全失去自我的。

这些应该都给了高尔泰很多感触,自我的种子一直都在他的心中藏着,只是那次单独行动给他提供条件而已。所以,把整篇文章连起来看,我想它想表达的正是一个人在强势集体运动的大环境里,如何丧失自我,挽救自我,最终保持自我的过程。

疑问三:环境如此恶劣,既然离队感受到了自由,为什么还要追赶监狱呢?

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想法,我觉得是在偌大的荒野里,脱离了群体,人是无法独自生存下去的,要知道,当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是极其恐怖的。本能会驱使他去追赶。

还有,他并不是逃跑,只是为了去摘沙枣充饥,要知道食物在那时多么重要,他昏倒的后,一些遥远的和久已消失的记忆都萦绕在脑海中,那明明是人之将死的回光返照啊,但听到开饭的哨音,闻到糊糊的香味,他条件反射地激活了生命的潜能。他的追赶是不想背上逃跑的罪名。这也是坚持自我的一种表现,是他倔强性格的表现。

那么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因为《沙枣》只是《寻找家园》中的一篇,《寻找家园》还有一篇叫《安兆俊》。

所写的是历史学家安兆俊。在斯文扫地,尊严被踏在污泥的年月,安兆俊最大限度地保持站立的姿态,高尔泰描述他在一个大会场初识安兆俊:“衣服上满是补丁,显然也是犯人。但清洁整齐,颇精神。约莫四十来岁,高个子,苍白瘦削,脖子细长,喉结突出,额头宽阔,下巴结实……他面对全场,神色冷峻,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才张开两臂开唱。略带嘶哑的男低音,意想不到的深沉浑厚——“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内心的悲怆犹如大山压在心头,绝望中只剩下内心的呐喊,安兆俊在荒漠上高唱国际歌,高尔泰却看到他眼里汪着泪水,天地间,孤独的灵魂在寻求自解,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试图给年轻孤苦的高尔泰温暖和推力,他指引年轻的高尔泰在昏暗的凶险的谷底眺望前途,帮扶他摆脱绝望,激励他爬过苦难隧道,精神顽强如沙棘的安兆俊,最后也难脱饿殍的厄运,只是死也保持着有尊严的姿势。

在周围人不断饿毙的劳改农场,安兆俊用最后一丝力维护着一个人的尊严:“已经不行了,还要天天擦脸梳头。沾一点儿杯子里喝的开水,就这么擦。分饭的时候别人都到手就下了肚子,他还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吃。不管是什么汤汤水水,都一勺一勺吃得人模人样。别人都躺在炕上,他不到天黑不上炕,在门外边地上铺一块东西,背靠墙坐着看天。有时候还要唱点儿歌。咿咿唔唔的,不知道唱的什么。他就是这么坐着死的。”

在那个缺少信任的环境里,高尔泰跟他建立了秘密友谊,取得了相互信任。最后一次见到安兆俊,正好开工的哨子响了。安兆俊一如既往,握住他的手,很紧,很有力,微微颤抖。“我再次感觉,一股子热流,从那手上,传遍全身。”

在残酷冰冷的岁月,安兆俊对高尔泰的温暖像沙漠中的绿树,暗夜里的灯火,在高尔泰最孤独困苦恐惧的时刻,给了他最珍稀的精神支持。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那晚高尔泰追赶监狱的目的不仅仅是前面两个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场里有他的精神寄托,当他意外获得沙枣时,他希望与安兆俊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与快乐;当他处在极度恐惧中时,他对安兆俊的这份精神慰藉的需求就尤为急切。

至此,我觉得从精神寄托的层面上看,他的追赶,是一个自由的人追逐另一个自由的人。

同时,我们不要忘了,这篇文章时高尔泰的回忆性散文,是经过很多年之后,他从容淡定地坐下来,边回忆边写作的,这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太多的诉苦,完全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回忆那段往事。从他的语言就能知道,质朴又古朴,基本没有抒情句子,多用短句,像流水一样叮当作响,如果隔行来呈现,就如一首优美的诗,他用透露着美感的笔法写出了经历的苦难,可见,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对“美是自由的象征”的追求。

读着读着,我眼前出现的是一颗孤独又朦胧的沙枣,就像文末那个空了的帽子一样,似

乎明白,却又不太明白。还要继续读,《寻找家园》这本书正在路上,后天应该能到了,我得好好读读他。

沙棘果汁营养成分及及保健作用

沙棘果汁营养成分及及保健作用 1.前言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为胡颓子科(Elueagnaceac)沙棘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又名沙枣、醋柳、酸棘、黑刺。世界上有近2/3的沙棘资源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我国沙棘植物分为4个种(肋果沙棘、柳叶沙棘、西藏沙棘、鼠李沙棘)和5个亚种(中国沙棘、云南沙棘、中亚沙棘、蒙古沙棘、江孜沙棘)。沙棘果实是我国古代藏医、蒙医常用药材,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散瘀的药理功效,在唐代的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和清代的《晶珠本草》等古典医书上均有记载。1977年卫生部首次将沙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和俄罗斯在沙棘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上个世纪8O年代以来对沙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出现了8O年代中期沙棘饮料开发和9O年代沙棘油开发两个高潮 ],开发的重点是沙棘果的综合利用,据前苏联学者研究发现沙棘果实中含190多种活性成分。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尤其是前苏联国家对沙棘油研究得较多,沙棘油占沙棘果实的2%~5%,油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有106种,由于沙棘油对烧伤、溃疡、尤其是恶性肿瘤等疾病有特殊疗效以及其所具有的抗辐射、抗衰老、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缓解动脉硬化等功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保健、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国际上称其为“油料黄金”【1]。相比而言,果汁研究工作做得稍少些,而沙棘果汁占沙棘果的70%以上,在生产沙棘油过程中,许多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也富集于沙棘汁中。因此,果汁理所当然应成为沙棘的主要产物和沙棘饮料的重要原料。但是,现在不少沙棘厂家仅仅只重视了沙棘油的开发而忽视了果汁的充分利用,把大量储存的果汁倒掉,造成了沙棘资源的浪费。 目前,天然、绿色、保健、营养的果蔬饮料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沙棘这一生长在无污染地区、极具营养保健价值的果实就是开发绿色饮品的极好原料。本文根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沙棘果汁成分及保健作用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以期为沙棘汁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2.营养成分 沙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富含维生素的植物,沙棘果汁中含vc、v趴v 胡萝卜素、叶酸、V v v 其v 含量堪称“水果之王”。据西北农业大学的测定,100g沙棘鲜果汁Vc的含量因品种和成熟度而异,变化在1000~1600mg之间,是苹果的400~800倍、山楂的14倍。据《中国水土保持》报道,山西省右玉县1984年试制的沙棘汁含Vc比桔子汁高2O倍左右?。V 在沙棘中的含量也是非常丰富的,阿塞拜疆产的沙棘中,每100g果汁中含2mg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1.7 g、p一胡萝卜素1.2 g。国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每100g果汁油中含67.2mg B.胡萝卜素,具有V 原活性的类胡萝卜素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隐黄质、p.玉米黄质和月亮黄质,占沙棘果中18种类胡萝卜素的48%,活性最强的是p.胡萝卜素和隐黄质,占V 原的5%。VE在果汁油中含量为100~120mg/100g,VE最具活性的是占51%~56%的Ot.V ,且果汁中只含Ot.V ,无13.、V .V 。我国芮金声还测得沙棘汁中VBl和VB2含量均为1mg/lOOg 。 沙棘果和叶中都含有黄酮类成分,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果实中的含量。50年代以来,前苏联研究人员采用色谱技术和波谱方法曾先后从沙棘果、叶中分离鉴定了30多种黄酮成分。1989年,国内杨健渝等人测得果汁中含有7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异鼠李素、异鼠李素一3-13.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一3—13.芸香糖苷和槲皮素等,其含量在沙棘果汁中达

论杜十娘人物的悲剧性

论杜十娘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何政旭 摘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果轮回,芸芸众生,执掌个人命运者几何?天道荡荡,逆之而行必将粉身碎骨。然纵观历史,妄图逆天掌命者多如恒河沙数,更有励志名言“人定胜天”。每当我慨叹古人之奇淫巧计、智慧结晶之精之美,却也总会发现众多蚂蚁摇大树之人。今天我们且来看,一个弱女子,在面对命运时,她将如何抉择。 关键词:百宝箱死悲剧 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1646年。因受李卓吾的思想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观其成就,最高者当属“三言”。 “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在那些优秀的拟话本中,其中的一个大方面就是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她是京城的“教坊名姬”,为了摆脱非人的境遇,她迫切要求“从良”。当她一旦相信李甲的爱情后,便与贪酷的鸨母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机智,跳出了火坑。但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钱引诱和个人利害考虑下,把她出卖给富商孙富。十娘愤恨填鹰,在痛骂李甲之后,就抱持宝匣,投身于滚滚波涛之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持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小说写十娘投江之后,旁观的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孙富,反映了人民对这些纨裤子弟和市侩的憎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每每读到此书此事,相信大家与笔者一样,胸中尽燃不甘之火。如此佳人奈何人生结局怎的如此悲惨,欲求一真爱而不可得。今天笔者且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种种原因。 一、杜十娘为什么要死—报复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沙枣的开发利用前景

沙枣的开发利用前景 沙枣(Elaeagnus angusti folia L.)又名桂香柳、银柳、七里香,属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是一种常绿灌木。沙枣喜光、耐寒、对风沙、盐碱抗性强,生长快,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沙枣分布在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在新疆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各河流沿岸,北疆伊犁、托克逊等地也有分布。沙枣是沙漠盐碱地的“宝树”,沙枣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开发成绿色食品有很大潜力。 沙枣果、花、核的主要成分与保健功能 沙枣果、花、枝、叶、树皮等均可入药,主治烧伤、慢性支气管炎、闭合性骨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病症。沙枣还具有健脾胃、安神、镇静、止泻涩肠的功用。沙枣营养丰富,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沙枣果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成熟,成熟果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果肉粉含粗蛋白7 .94%、粗脂肪1.34%、糖53.41%,可用于各种副食品加工,可以代替粮食。蛋白质中含有谷氯酸、苏氨酸等l7 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所必须的有8 种含量丰富;果肉中糖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肉中还有水、游离酸、果胶、维生素C、鞣质等。除此之外,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磷、钙、铁、锌、锰、尼克酸、硫铵素、核黄素、胡萝卜素等,尤其是锌的含量较高,对人体的智力开发大有益处。据前苏联药用植物志记载,沙枣果实中含有鞣质和胶质的浓缩物。作为收敛剂用于结肠炎,大量服用能改善消化器官

的功能与状态。这种鞣质作为含漱剂可用于口腔的各种炎症,实验证明它具有抑菌消炎作用。 沙枣花呈银白色,下垂,花呈漏斗形,长5~7mm。据《中国经济植物志》记载,鲜花中含芳香油0.2~0.4%,可提炼制香精、香料。沙枣花的主要成分是三萘酚、花白素、脂肪和少量的挥发油。沙枣花中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在医学和食品工业上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黄酮具有治疗心脏病、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血小板集聚、抗溃疡、抗肿瘤、抗炎、抗过敏、抗衰老、抗辐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清除羟基自由基等功效。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工业上还可以作为抗氧化剂、色素和甜味剂。 果核中含有可溶性糖、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灰分等,蛋白质含量高于玉米和高粱,脂肪含量高于高粱。果核内不饱和脂肪酸达45%左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品。果核除了可以提取高级沙枣油以外,还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 沙枣食品的研究开发现状 沙枣系列食品是将营养丰富的沙枣,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加工,辅以其它天然食品,制成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方便易食、便于储运、老少皆宜的食品。沙枣系列食品包括:沙枣糖、沙枣醋、沙枣酒、多味沙枣、沙枣饮料、沙枣糕点、沙枣营养液、沙枣果酱、沙枣露酒、沙枣花茶等食品,还能制成沙枣淀粉烷基多糖苷(A P G )、黄酮等食品添加剂。 沙枣果肉食品的开发

主要人物的悲剧性

一 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观始终影响着他的创作,《夜色 温柔》无疑是这种影响的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众多评论家普 遍认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人生观可以说是出自他本能的悲 剧感。在他致友人的书信中,他将其总结为“一种存在于一 切伟大事业之中的东西,就象莎士比亚与亚伯拉罕·林肯一 样。这种东西可以一直追溯到刚开始出现书本的时候——— 这种人生观最基本的就是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骗局,其唯一 的结局就是失败,而让获得补偿的东西不是幸福和快乐,而 是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1]可以说,《夜色温柔》 充分验证了菲茨杰拉德这种人生体认。 恩格斯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2]所以,人类的悲剧性历史就是通过无数个体的悲具 性活动来构成的,而促成这种活动的动机便是对自我的超 越。从悲剧的美学角度来看,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是 人的本性,对于自身现状的不满足,就会导致个体冲破自身 的现实条件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目的。超越而不得便会造成 悲剧。个体在超越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矛盾 或冲突,一旦冲突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悲剧性的结 局。[3] 借着与尼柯尔·沃伦结婚的契机,迪克·戴弗的自我超越 从表面上看已然与爱情相结合。一方面,他为尼柯尔的美貌 与不幸遭遇所倾倒,对她产生了爱情;另一方面,他无法抗拒 沃伦家族能够提供给他的他内心向往的地位和财富。借其 家族提供一切条件成就他的事业的愿望也同时促成他接受 了这个富人世界并充满自信地步入其中,将自己对于爱情和 事业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当作赌注押在与尼柯尔的婚姻上,实 质上仅仅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工具,他在爱情与财富的关系中 模糊了清醒的意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沦为迷途的羔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意图得到财富以实现自我,迪 克却在财富中逐渐失去自我。在温柔富贵的表层下,“一种 质的变化”[4]在发生着,随着尼柯尔病情的逐渐好转,迪克被 沃伦家族继续利用的价值已不复存在,尼柯尔自我意识的恢 复也使得他被抛弃的隐患逐渐显露端倪。在他自身残存的 道德、理性、自持与日渐膨胀的非理性的性爱本能欲望之间, 存在着激烈而持久的矛盾冲突。在这个迷惘混沌的过程中, 迪克精心治疗妻子,迎合上流社会人士,充当理想仆人,“慷 慨地把自己的精力付给尼柯尔,而后付给所有需要他的 人”[4],妻子家族的巨大财富也使他引以为荣的工作变得微 不足道,他逐渐忽略了自己作为精神病医生的事业,从而导 致自身人格、自尊与自我的逐步丧失,造成了消沉堕落的悲 剧结局。所幸他的心智在代表中产阶级新生力量的罗斯玛 丽的狂野、健康、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爱情“启迪”下豁然开朗, 意识到自己多年苦心营造的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在与妻 子这样一个个体以及整个沃伦家族和整个上流社会离异之 后,他流落至美国中西部各个小镇上。这种对温柔富贵的樊

沙枣简介

沙枣(别名桂香柳、香柳、银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西部。少量的也分布到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大致在北纬34度以北地区。沙枣在国外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前苏联和印度。沙枣为灌木或乔木,高3~10(15)米。树皮栗褐色至红褐色,有光泽,树干常弯曲,枝条稠密,具枝刺,嫩枝、叶、花果均被银白色鳞片及星状毛. 中文学名:沙枣 别称:桂香柳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 目:蔷薇目(Rosales) 科: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属:胡颓子属(Elaeagnus) 分布区域:产于内蒙古西部沙漠里。 名称:沙枣科属: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别名:桂香柳,银柳学名:Elaeagnus angustifolia L.拉丁名:Elacagnus 编辑本段来源与分布 沙枣(图1) 国内 沙枣(别名桂香柳、香柳、银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西部。少量的也分布到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大致在北纬34度以北地区。天然沙枣林集中在新疆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甘肃疏勒河,内蒙古的额济纳河两岸。内蒙古境内黄河的一些大三角洲(如李化中滩、大中滩)也有分布。内陆河岸的沙枣林,多呈疏林状态,面积较大,仅额济纳河西河林区就有沙枣林69000多亩。人工沙枣林则广布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尤其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卫、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陕西的榆林等地,都有用沙枣营造的大面积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近年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区,也在沙荒地和盐碱地引种栽培; 国外 沙枣在国外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前苏联和印度。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沙枣树 沙枣为灌木或乔木,高3~10(15)米。树皮栗褐色至红褐色,有光泽,树干常弯曲,枝条稠密,具枝刺,嫩枝、叶、花果均被银白色鳞片及星状毛;叶具柄,披针形,长4~8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银灰绿色,下面银白色。花小,银白色,芳香,通常1~3朵生于小枝叶腋,花萼筒状钟形,顶端通常4裂。果实长圆状椭圆形,直径为1厘米,果肉粉质,果皮早期银白色,后期鳞片脱落,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编辑本段植物特性 沙枣(图2) 沙枣生活力很强,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天然沙枣只分布在降水量低于150毫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与浅的地下水位相关,地下水位低于4米,则生长不良。沙枣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在≥10℃积温3000℃以上地区生长发育良好,积温低于2500℃时,

09.其他悲剧人物性格分析

主标题:其他悲剧人物性格分析 副标题:四大悲剧中的其他几位性格,又有什么特点呢? 关键词:戏剧,人物性格,其他,分析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1、奥赛罗性格分析 人性是脆弱的,但人却又不断地在伤害着他人,打着自己也是受害者的藉口,不停地进行伤害,倘若,奥晒罗能够冷静下来,用理智去评估各种可能,悲剧可能就会因此改写,人的原罪之一——嫉妒,在此剧中一览无余。 从人性复苏上而言,莎剧中的人物则几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在呼喊生命的价值,即使是恶毒如伊阿古这样的反面人物也有其令人震撼的人性宣言,当他事败被擒时,竟能说出:“从这一刻起,我不再说一句话”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有尊严的话来,在他欺骗凯西奥并且设下毒计之后的一大串独白中,虽不免有些冷嘲热讽及沾沾自喜,却也可看作是对于自己灵魂不安的自我欺骗。 对于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有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等,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不会让自己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去奋勇杀敌,只有内心自卑缺乏安全感的人才那么渴望暴力;若不是自卑,他不会一出场就急于表现自己的出身高贵来乞求勃拉班修的允许嫁女;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 他是自卑了,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因自卑而产生的嫉妒,却产生了可怕的悲剧。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自卑正是人类的一种最深沉的情感,有些人将其深藏其中,一旦浮出水面就会表现出极其大的能量,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2、李尔王性格分析 李尔王无疑是这个悲剧的主角。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8125126.html,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 作者:杨洋洋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 摘要:在莎士比亚伟大的戏剧作品中,他对心理描写的洞察力,无韵诗的应用自如,以及对戏剧效果的处理都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作家。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欧洲戏剧,对整个西方文学的持续发展,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自从四百年前首批作品问世以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文学中广泛出版,普遍赞誉。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令人心潮澎湃的。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引言 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过程,他采用了无与伦比的流畅性的语言,他巧妙地使用了英语单词的内涵和准确性。当你仔细和耐心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你会领悟到丰富的含义,这些含义以呈现和层叠交织的方式让你体验到他独特的见解,联想和好奇心。莎士比亚给读者留有反思的余地,而不是让你纠结于他所表达的字面意思(尽管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阅读的时候,你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完全投入其中。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即使会遇到明显犹豫,模棱两可和质疑时,这也是行得通和富有成效的。有序的组织事件,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平行的情节,结构上的重复,层叠的戏剧性局面使充满活力的文学语言与有序的戏剧性世界形成鲜明的共鸣和深刻联结。 一:莎士比亚悲剧简介 悲剧形式通常是对人类生活困境最高方式的表达,按照完成时间,莎士比亚悲剧通常包括以下10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撒大帝》,《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 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一部简单的情节剧。当他创作《罗密 欧与朱丽叶》时,这位年轻的创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创作出令人信任的人物形象。善良的年轻情侣因爱情战胜死亡而被别人铭记。《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一个这样的悲剧主题:人类精神的优越性可以超越命运。大约在同一时间,莎士比亚又有了另一重大进步,在《查理三世》中,他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可以通过人格力量主宰戏剧的强大人物形象。在《凯撒

悲剧性人物

传奇式英雄悲剧性人物 摘要:海明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化身。凭着他那从不认输的硬汉精神,海明威一生在作品中塑造了无数个“硬汉式”人物形象,他在这些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亲身经验和真挚感情。作品中主人公的迷惘就是海明威一代人的迷惘,他们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是海明威本人大无畏的奋战精神的再现。这些“硬汉式”人物以坚强的反抗命运的方式和“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剩余4214字) 桑提亚哥——一个悲剧性英雄——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郑成功郭京红 【摘要】:《老人与海》中主人公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作者一生所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老人与海》的故事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揉进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可以说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晋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关键词】:《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海明威悲剧英雄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的美国名作家海明威,在评论界受到将近十年的冷遇与攻击。为了力挽江河日下的声誉,海明威推出了他坚信这是自己“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1](P3)。《老人与海》创作于1952年,篇幅不长,原文两万多字,译成汉语也不过五 比格·托马斯:《土生子》中的悲剧性英雄 黄卫锋 【摘要】:理查德·赖特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人物,其代表作《土生子》早已被列为美国文学经典,对该作品的研究亦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但是因为受到小说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在汗牛充栋的学术著作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把主人公比格·托马斯视作黑白对立族裔关系下的自然主义牺牲者或存在主义英雄以及把《土生子》作为辅证彼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一,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同天庭皇权进行斗争,但是他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天庭皇权的势力是庞大的,所以他的斗争最终失败了。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最终接受了天庭的安排——护唐僧西天取真金。历经无数斗争之后的孙悟空彻底被天庭皇权同化,这是他的悲剧历程。但是不能承认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斗争悲剧英雄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塑造了一个活泼率性孙悟空的形象。它的杰出之处在于现实的批判和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从中体验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本性与现实的冲突决定了孙悟空命运的悲剧性 孙悟空被认为是大自然之子,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天生具备的,追求平等也是他的本性使然,这在孙悟空早期的生活历程中有很好的体现。孙悟空早期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充满快乐社会环境中,那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与约束,同类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高度自由。孙悟空因为发现了自由的天堂----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的称号。一切率性而为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过多的思考,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孙悟空与众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孙悟空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孙悟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这样的思想是为他所处的环境所不容的,是“离经判道”的,亦为其后来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调。孙悟空从师菩提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功夫,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至此他变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这为他后来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提供了力量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李安刚总结出:“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嫉恶如仇,却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到老;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从某种程度显示他正是众生的心灵化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我们感无比亲切,百看不厌。陆九渊哲学的基本观是“心即理也”他说:“人皆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浅析《麦克白》人物的悲剧性 11汉师一班1120301101 蒋勤效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而《麦克白》在同类作品中更侧重于对人性与人物心理的批判性揭露,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且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面。该剧因其独特而令人压抑的角色悲剧性,既强化了人们对《麦克白》的审美体验,也塑造了极其鲜明的角色,可谓是整个剧本的点睛之笔。 所谓“悲剧”,即是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而《麦克白》所描写的,就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大将,他超越常人的的性格以及在此性格驱使下所作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他身边所有的人感到恐怖,也使阅读此剧的读者生出一种震惊和恐惧的情绪,惊愕于他的野心之强烈、手段之残忍、罪恶之恐怖,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也使全剧始终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 从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麦克白像《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罗洛那样如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如《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那类恶人一样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从而塑造一个美好的事物。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在外人看来,麦克白有着顽强的意志与勇气,这足以支持他冲入敌阵去建功立业,但是,他的意志力远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强大。在麦克白凯旋归来之后,邓肯要亲自来他家做客,麦克白夫人怂恿他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一定要趁机杀掉国王夺取大权。但在麦克白的内心深处却是矛盾重重,一时间难以做出决定,麦克白夫人是个极为聪明的女人,她了解丈夫的弱点,所以其鼓动语言才会立竿见影之效。她先以爱情来挤对麦克白:“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是同样靠不住的东西。”继而,又用一个军人最忌讳的懦弱来激将麦克白:“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的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后面吗?”这两点都是麦克白的致命之处,因此他才铁定了谋杀邓肯的决心,由此可见,麦克白的意志力很薄弱,这使他在诱惑面前选择了背叛。

人性·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深度解读

人性·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深度解读 在世界文学史上,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划。他结合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深入刻画了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本文就莎翁后期著名戏剧巨作入手,从人性的灵与肉、道德等角度重新解读,感悟对社会进步发展起不可磨灭推动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巨匠,他笔下的人物可谓活灵活现,震撼感人。莎氏的四大悲剧人物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每当人们通过这些剧中主人公的言行,体悟到了人性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唤醒了超道德的崇高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一、对人性层面的质疑与拷问 俗话说得好:“一样的M养百样的人”,说明人的复杂多样性。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有喜剧也有悲剧。所谓喜剧就是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这是不言而喻的。悲剧就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并以及其悲惨命运为结局的艺术形式,它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莎士比亚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喜剧为主,而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后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第一时期的半,却极为重要。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人是灵(思想灵魂)与肉(自然身体)的高度统一体,其中的“肉”就是自我意识主体,首先必须作为一种属于人的自然实体而存在,之后才有精神的灵性和社会的本质。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人的这种本质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此阶段戏剧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多为性格悲剧,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多体现在人格人性层次性与矛盾性方面,他那时的人物形象不是高大全而是活生生的“圆形人物”,且都有性格缺陷。虽然如此,他的悲剧及悲剧中人物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它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认为以下四个元素或多或少是悲剧的魅力所在。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在《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这是人之常

《人生》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小说《人生》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性 何洪亮 2009年12月 摘要:路遥的小说在中国农村大变革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环境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中篇小说《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人生》直接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差别,以及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和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主人公高加林在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历经了农村——城市——农村的几番波折与磨难,而他的爱情也面临着挣扎与彷徨,从而使他的形象深深的触动每一位读者,从中感叹人生的种种无奈。在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中学会认真面对人生中每一次抉择,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悲剧性 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是城乡交叉地带上努力奋斗的青年代表。在高加林的生命中,他的转折点很多。高中毕业后,他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却因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要当教师,在权势的影响下他只能回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黄土高坡上艰辛的劳动与人们制造的精神伤害不断地打击着他。然而,当他参军几十年的叔父转业当上地区的劳动局长后,他的生活便有了重大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并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干出了一番业绩。事业发展了,爱情也随之转变,对象由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刘巧珍换成了知识渊博,并有着许多共同语言的黄亚萍。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走后门,他被张克南的母亲检举告发而再次返回农村。不同人物的个人目的,无止境的欲望和为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形成了高加林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必然的悲剧结局。美丽善良的刘巧珍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和束缚以及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亦决定了她所面对的爱情的以悲剧落幕。 一、作者路遥自身的思想和经历 “在作家自身的坎坷经历中,童年心理创伤……先农后城的‘城乡交叉’经历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等诸多矛盾。”“一方面有许多人物都有着和他一样的品性,另一方面许多人物的品性是他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是对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缺失的一种补偿。”1949年,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十分贫穷,缺吃少穿。一开始,人生于路遥就意味着残酷。7岁时,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就这样,路遥就远离了亲生父母的关爱,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适应陌生的环境。这种情感的缺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给路遥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却给路遥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童年的生活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许多童年时形成的心理习惯,会在成年后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些活生生的形象根植于他的脑海深处。 路遥在爱情方面也是失败的。他先是爱上了北京知青林红,并将县上给他当工人的唯一指标让给了心爱的人。然而,生活总有许多说不清的巧合,就在县革委会宣布对他隔离审查的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这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使得风云一时而又倔傲的路遥一下从崖边掉进了沟底。这时,另一位知青少女林达走进了路遥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并成为他的妻子。遗憾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