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答案

二、什麽是“六書”?什麽是“四體二用”?

“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早在周朝時期,“六書”就被列爲六藝之一,是當時公卿大夫子弟的必修課。漢代以後,學者們把“六書”當作漢字的造字方法。許慎的《說文解字》即以“六書”來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解釋漢字的本義。他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逐一下了簡明的定義,並舉了例證。他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qū),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huī),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義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現在一般都採用許慎的“六書”名稱依班固的“六書”順序。

“四體二用”说:對於“六書”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後代學者的看法與漢朝學者不完全相同。後代多數學者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可以造出新字,而轉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書”不能認爲都是造字方法。於是有學者提出“四體二用”說,認爲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方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

三、從構形和表音的角度,漢字可以分爲哪幾類?說一說各有什麽特點。

1、表意字:独体表意字;指事符號表義字;合體表義字。

2、表音字。

3、既表義又表音的字。

四、漢字的形體演變中主要有哪些字體?各有什麽特點。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主要特点参第三节

五、什麽是古今字?什麽是異體字?什麽是繁簡字?三者有什麽關係?

古代漢語中同一個詞或同一個語素因文獻時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現的叫古字,後出現的叫今字,合稱古今字。

在古書中,有些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書寫形式,它們的筆畫有繁有簡,筆畫繁多的稱繁體字,筆畫少的稱簡體字,合稱繁簡字。繁简字有些在古代就是古今字或异体字的关系。

異體字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字形不同而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異體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角度看,上面所談的古今字、繁簡字和通假字,都可以算作異體字;從狹義角度說,只有專門爲某一個詞或語素造的不同的字才是異體字。

六、古書當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個與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叫做通假。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爲依據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在通假現象中,用來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假借是語言中的一個詞或語素沒有爲它專門造字,選擇一個同音字來表示。而通假實際上是寫別字,某一個詞或語素已有本字,古人書寫的時候沒有用這個本字,臨時寫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簡單地說,假借是本無其字的借用,而通假則是本有其字的借用。通假與寫別字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寫別字是純粹的個人行爲,而通假一經出現,往往被後人仿效沿用,具有一定的社會性。

七、請說出下面各字之間的關係。

1、奉捧解懈益溢昏婚赴讣莫暮辟-避劈僻采-彩綵採暴

曝孰熟共供其箕然燃止趾;

2、啖啗杯桮盃诉愬村邨畔泮欢嚾歡暖煖煗迹跡灾災烖雞

鶏期朞和秋秌崐崑膀髈眯瞇虻蝱猫貓德悳玳瑇淡澹刨鉋坂岅阪梅楳抵牴觝剃薙畆畝畮畒并並倂竝咱喒;

3、余餘帘簾后後干-乾幹复-復複;礼禮网網踊踴笔筆舍

捨启啓

1、古今字;

2、異體字;

3、繁簡字,但分號前為單純的繁簡字,分號後的字不僅有繁簡的關係,還有其他關係,如礼禮、网網、踊踴、笔筆又是古異體字;舍捨、启啓又是古今字的關係

十三、指出下列紅體字的形體結構並解釋其意思:

1、討,研究;論,評論,在古代是兩個詞,都是形聲。

2、見,使出現,會意。

3、間,動詞,處在中間,會意。

4、衣,動詞,穿,象形。

5、愈,較好,勝過,形聲。

6、厄,困厄,處境艱難窘迫,會意。

7、果,長在樹上的果實,象形。

8、歲,時間,形聲。

9、斤,斧子,象形。

10、介,鎧甲,象形

一、古漢語詞彙系統有什麼特點?

答案要點:1、單音節詞占優勢;2、存在雙音節單純詞;3、存在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4、存在“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

二、古今詞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點:1、內涵變化;2、外延變化;3、詞的附加意義的變化

三、什麼是偏義複詞?什麼是同義連用?什麼是聯綿詞?古代漢語有哪些構形詞綴和構詞詞綴?說說下面句子中特別標示的詞屬於什麼情況。

1、繕完葺牆以待賓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咸復爲言。至明年,乃得解釋。(《後漢書·陳王列傳》)

3、將不誠必,則卒不勇敢。(《淮南子·兵略》)

4、仲秋之月,雷乃始收。(《淮南子·時則》)

5、襄王聞之,顔色變作,身體戰慄。(《戰國策·楚四》)

6、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後漢書·何進傳》)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8、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史記·刺客列傳》)

9、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彷徨不能去。(《史記·刺客列傳》)

10、殺雞為黍而食之。(《論語·微子》)

偏義複詞從形式上看和並列結構的合成詞一樣,兩個語素是並列的,但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作爲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陪襯。

同義連用是指經常在一起連着使用的同義詞,在閱讀古書時,可以把它們作爲一個複音詞來看待,而不要把它們當作兩個或幾個單音詞拆來去理解或分析,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古代漢語中,連用的同義詞當它們還沒有凝結成一個整體,一個複音詞時,詞序常常不固定。聯綿詞是由兩個不同的音節聯綴成義,只有一個語素,不能分割的單純詞。聯綿詞有三個特點:第一、在詞義上,只有一個語素,兩個字代表兩個音節,不表示意義。第二、兩個音節大多有雙聲疊韻的關係。第三、在形體上,往往上有多種書寫形式。

1、三個同義詞連用,“修葺”的意思。

2、同義詞連用,“釋放”的意思。

3、同義詞連用,“誠實守信”的意思。

4、兩個同義的虛詞連用,“開始”的意思。

5、“顔色”與“戰慄”均為同義詞連用。

6、偏義複詞,偏在“敗”上,指的是失敗。

7、這種情況叫“連類而及”,是偏義複詞的一種,“躬稼而有天下”的是稷,而不是大禹。

8、偏義複詞,偏在“失”上,指事情出現差池。

9、聯綿詞。

10、由-s後綴構成的詞。

五、解釋下面特別標示的詞,然後說一說詞義古今有什麼變化。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2、初聞涕泪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3、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4、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史記·魏公子列傳》)

5、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莊子·庚桑楚》)

6、仆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劫,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家累僅三十餘口,攜此將安所歸托乎?(韓愈《與李翺書》)

7、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史記·六國年表》)

8、短兵相接相機行事懲惡勸善

齊君之語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之語偷,必死。”(《左傳·文公十七年》)

10、高歸彥初雖同德,後尋反動,以疏忌之跡,盡告兩王。(《北齊書·楊愔傳》)

1、“當時”並不是一個複合詞,而是兩個單音詞,指的是“適合時代的情勢”。

2、錯誤同上,“地方”指的是“齊地方圓幾何”的意思。

3、“首鼠”為聯綿詞,不能割裂開來強自為訓。“首鼠”是猶豫不決的意思。

4、“異同”是偏義複詞,意思偏在“不同”上,因此解釋應該是“不應該有所不同”。

5、“痛”是痛心的意思;“恨”古代主要是遺憾的意思。解釋一把兩個單音詞當作一個雙音節複合詞來用,而用現代的意義去詮釋古代。

6、“死生”為偏義複詞,偏在“死”上。

七、加標點並翻譯下面這三段話。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诗人玉屑》卷十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譯文: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見到了老虎,下到窪地見到了蛇。回去以後,召來晏子問道:“今天我出去打獵,上山就見到老虎,下到窪地就見到了蛇,恐怕這就是所說的不吉祥吧?”晏子回答說:“國有三不祥,這種事不在其中。國家中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吉祥;知道了卻不使用,這是第二種不吉祥;使用了卻不信任,這是第三種不吉祥。所說的不吉祥,就是象這樣的事情。今天您上山見到虎,是因為那裏有它的巢穴;下到窪地見到蛇,是因為那裏有蛇洞。您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見到了蛇,為什麼不吉祥呢?”

2、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譯文:孔融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到洛陽去。當時李元禮聲名很旺,官至司隸校尉。到他家拜訪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氏近親才能通報進去。孔融到門口,對看門的人說:“我是您府上的親戚。”通報之後進去,向前坐下。元禮問道:“您和我是什麼親戚?”孔融回答說:“當初我們先君仲尼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生關係,這樣我和您家就是累世的通家之好。”元禮和賓客沒有不感到驚訝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來到,別人就把孔融的話告訴了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大了未必有出息。”孔融說:“料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陳韙聽了非常窘迫。

3、或謂郊、島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

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

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詩人玉屑》卷十五)

譯文:有人評論孟郊和賈島誰更貧困。一個人說:“賈島更貧困。”另一個人就問:“你怎麼知道的?”他說:“根據他們的詩知道的。孟郊的詩說:‘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種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後背回家中)賈島的詩說:‘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幹。’(市場上柴草堆積如山,家中寒冷沒有炊煙;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鍋裏常常沒米做飯)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賈島家柴米全都沒有,根據這個知道賈島家更貧

困。”

一、古代漢語代詞主要有哪幾種?

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

二、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哪些?

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

“卬”。“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

“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

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

四、“我”、“吾”、“余(予)”、“朕”這幾個代詞之間在表義上有哪些差異?

“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衝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

“朕小子”的說法。周公自稱“餘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稱,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時用。“我”則是既無謙卑也無尊崇、倨傲義的通稱說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稱複數一般都用“我”。“吾”和“我”並行之後,在表義上也開始有所分工,“吾”有親近的意思,和現代漢語北京話裏的“咱”“咱們”類似。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複數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四、第二人稱代詞有哪些?

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爾”“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戎”只見於《詩經》,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卬”一樣來自周人的母語

五、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有哪些表義差異?

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爾”

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對方的功勳時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屬性定語。“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六、舉例説明古代用來顯示尊卑的並非人稱代詞而有稱代作用的詞語有哪些?

古代特別講究尊卑,靠代詞本身的尊卑意義還不夠顯著,所以又出現很

多並非人稱代詞但有稱代作用的詞語。用於第一人稱的是卑稱,有“臣”

“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用於第

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是敬稱或親密稱,有“子”“吾子”“夫子”“先生”

“君”“卿”“公”“官”“明府”“執事”“足下”“閣下”“節下”

“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例如:(1)齊侯未入竟,展喜從

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按:竟,境。(2)(緹縈)上書曰:“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3)齊侯曰:“豈不

?

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4)或謂孔子曰:“子

?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七、先秦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哪幾套? 先秦時期,指示代詞可以分為四套:近指代詞、中指代詞、遠指代詞和兼指

代詞。近指代詞常見的有“此”“斯”“茲”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中指代詞有“若”“爾”“而”“乃”“然”,“乃”也寫作“迺”。這套指示代詞現代漢語普通話裏沒有,但一些方言裏還存在。所謂中指,即既不是指代當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遠的事物。遠指代詞有“彼”“夫”“伊”三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那”。兼指代詞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稱代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稱代較遠的事物的一類指示代詞,這類指示代詞有“厥”“其(亓)”“是”“時”“寔(實)”“之”“爰”“焉”等。

八、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何”“曷”“奚”“胡”“惡

(w ū)”“安”“焉”“幾”“幾何”。漢魏時期出現“何物”“何等”,是詢問事物的,相當於“什麼

九、舉例説明古代漢語裏“己”和“自”的區別?

古代漢語裏“己”和“自”兩個詞雖然都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自

己”,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很不一樣。“己”與“人(意思是別人)”相對,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稱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語、賓語;“自”

則總是作狀語。例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韓非子·觀行》)——按:烏獲,力士名。不能自舉,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舉起來

十、古代漢語中旁指代詞有哪些並舉例説明其用法:

旁指代詞有“他”“人”“異”“餘”。“他”也寫作“佗”“它”,意思是“別的”。主要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例如: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

唯命。(《左傳·隱西元年》)——按:巖(y án ),險要

十一、古代漢語中否定代詞有哪些及其意義?

否定代詞有“莫”“罔”“無”“靡”“蔑”“末”,表示對某一範圍

之內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譯成“沒有人”“沒有什麼”。

十二、舉例説明古代漢語中逐指代詞和分指代詞的用法?

、 逐指代詞是“每”,分指代詞是“各”。古代漢語逐指代詞“每”與現代漢

語的用法沒什麼差異,在句中作定語或者狀語,作狀語可以出現在動詞的前頭,也可以出現在句首。分指代詞“各”在先秦只作狀語,漢代以後才偶爾作定語。

例如: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史記·

李斯列傳》)。

十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人稱代詞,並說明它們的意思。

1、1、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禮記·祭義》)我

2、2、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公十五年》)我

3、3、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你

4、4、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漢書·高帝紀》)我,他

5、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他的

6、6、帝曰:“咨!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巽朕位?”(《尚書·堯典》)

我,你

7、7、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我們

8、8、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你們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敬稱和尊稱。

1、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2、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左傳《隱西元年》)

3、仆非敢如此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傳·僖公三十年》)

5、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楊惲《報孫會宗書

十六、用所給疑問代詞填空。

誰 孰 何 奚 安 焉 胡 曷

1、子產而死,()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誰

2、田園將蕪,()不歸?(陶淵明《歸去來辭》) 胡

3、一失事機,後悔()及?(《周書·崔謙列傳》)何

4、禮與食()重?(《孟子·告子下》)孰

5、不習孫、吳,()知用兵?(《舊唐書·白居易列傳》)焉

6、雖聞,()聞?(《呂氏春秋·任數》)曷

7、水()自至?(《呂氏春秋·貴直》)奚

8、路()在?(《孟子·盡心上》)惡

9、梁客辛垣衍()在?(《戰國策·趙三》)安

十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詞,並說明它們的種類及意義。

1、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己稱代詞;

別人,旁指代詞。

2、無它故焉。(《荀子·議兵》)別的,旁指代詞。

3、心無他圖。(《管子·內業》)別的,旁指代詞。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別人,旁指代詞;自己,反身代詞。

5、欲作一屏風,張於某所。(《漢書·孝成許皇后傳》)某個,不定代詞。

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沒有什麽,否定代詞。

7、王每見之必泣。(《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每次,逐指代詞。

8、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莊子·逍遙遊》)

有的人,不定代詞。

十八、將下面兩段文章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謂子貢曰子與回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曰如也吾與女中也

(《論語·公冶長》)

陽子之宋宿于逆旅有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折貴而美者賤陽子問

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烏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

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莊子·山木》)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

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

冶長》)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顔回,哪一個強些?”子貢答道:“我麽,怎

敢和回相比?他啦,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聽到一件事,

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道:“趕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話,是趕不上他。”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

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

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注:“逆旅”,客舍,旅馆。“小子”,男仆。“行”(xìng),品行,操行。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

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

惡,吾不知其惡也。”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莊子·山木》)注:“逆旅”,客舍,旅館。“小子”,男仆。“行”(xìng),品行,操行。

[譯文]陽子到宋國去,住在一個旅店裏。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長得

漂亮,另一個長得醜陋。長得醜陋的受人尊敬而長得漂亮的被人輕視。陽子問其

中的緣故。旅店的僕人說:“那位長得漂亮的自認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

漂亮;那位長得醜陋均自認為醜陋,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醜陋。”陽子說:“弟

子們記住,[一個人]品行很好而又能夠去掉自認為很好的這種品行,到什麼地方

不受人尊敬呢?”

1、什麽叫作助動詞?助動詞有哪些種類?

助動詞是一般只能帶謂詞性賓語的一類詞。古代漢語的助動詞可分爲五類:(1)表示能可,(2)表示意願,(3)表示應須,(4)表示被動,(5)表示遑暇

二、意願助動詞有哪些?主要用法是什麽?

意願助動詞有“欲”“肯”“將”“寧”“敢”“忍”“願”“屑”“憗(y ìn )”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於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將”“願”“憗”表示主觀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譯成“希望”或“打算”。 “寧”表示主觀的願望或傾向,可以翻譯成“寧願”“願意”; 出現在選擇疑問句中,與“與其”配合,構成“與其……寧……”格式,表示“與其……寧願……”的意思。“敢”除了作助動詞之外,也是一個副詞,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動詞“敢”與副詞“敢”的區別在於,助動詞“敢”通常用於否定句,否定詞“不”“未”等出現在它的前面。副詞“敢”既出現於否定句,也出現於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詞“不”出現在它的後面。

三、舉例説明被動助動詞的用法:

被動助動詞有“見”“被”“爲”,可以翻譯成“被”。例如:(1)信而見

?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2)高伯其爲?戮乎?復惡已甚

矣。(《左傳·桓公十七年》)

四、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哪些:

古代漢語的副詞的類別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

副詞、情態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八類。

五、否定副詞有哪幾種類別?請舉例説明。

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可以分爲五類:(1)一般否定,例如: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左傳·昭公十一年》);(2)祈使否定,例如:益曰:“籲,

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于樂。”(僞古文《尚書·大禹謨》);

(3)已然否定,例如:蓋有之矣,吾未?之見也。(《論語·里仁》);(4)存

在否定,例如: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5)

判斷否定,例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

北山》)。

六、表示時間狀態的時間副詞有哪些種類?

① 表示偶或,可以翻譯成“偶然”“間或”“有時”。常見的有“倘”“儻

(黨)”“或”“間”“時”等。

② 表示經常或恒常,可以翻譯成“常常”“經常”“總是”“向來”“一

向”等。常見的有“長”“素”“雅”“宿”“恒”“常”“時”“每”

“屢”等。

③ 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兩個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短暫,可翻譯成“一會兒”

“立刻”“很快”等。常見的有“少(sh āo )”“旋”“還(xu án )”“尋”

“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應”等。其中“旋”“還”“尋”“立”“登”“應”等都是漢代以後

産生的。

④ 表示動作行爲或狀態保持不變,可翻譯成“仍然”。常見的有“猶(由)”

“尚”.

⑤ 表示兩個動作行爲或事件在時間上偶合,可翻譯成“恰巧”“正好”。常

見的有“會”“適”“屬(zh ǔ)”。

七、舉例説明範圍副詞的種類及用法。

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爲兩類:(1)表示總括,表示總括的副詞可

以翻譯成“都”“盡”“總共”等,主要有“皆”“咸”“悉”“並(竝)”“具(俱)”“勝”“備”“畢”“遍(徧)”“盡”“舉”“通”“胥”“凡”“要(y āo )”“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漢代出現的,“都”“了”“略”是漢魏時期出現的。例如: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孟

子·梁惠王上》);(2)表示僅只。表示僅祇的範圍副詞可翻譯成“僅僅”“只”等。常見的有“特”“直”“僅”“少”“止”“但”“徒”“獨”“唯(惟)”

“祇(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八、古代漢語中程度副詞中表示程度深的可以分成几類?

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副詞分三小類: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極,其二是表示程度

高,其三是表示程度過甚。第一小類可以翻譯成“最”“極”,常見的有“綦(q í)”“至”“極”“最”“絕”。第二小類可以翻譯成“很”“特別”“非常”,常見的“丕”“孔”“甚”“殊”“大”“良”“頗”“雅”“奇”

“酷”“篤”“绝”等,其中“丕”主要見於《尚書》,“孔”主要見於《詩經》,“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於汉代以后的文献。第三小類可以翻譯成“太”。常見的有“太(大、泰)”“已(以)”“過”。

九、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情狀或方式,可分爲哪些小類?

表示詭詐,表示隱秘,表示公然,表示堅決、認真,表示肆意、專橫,表示徒然,表示權且,表示交互,表示故意、勉強,表示偕同,表示直接,表示僥倖,表示嘗試,表示輕率、隨意,表示慎重、認真,表示急促,表示浸漸,表示突發

十、舉例説明語氣副詞的種類及用法:

語氣副詞可分爲四類:(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可翻譯成“確實”“真”“果真”“的確”“究竟”等。常見的有“即”“乃”“繄”“則”“伊”“誠”“真”“實”“信”“情”“必”“定”

“果”“固”“良”“務”“允”“審”“洵”“壹”等。例如: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詩經·小雅·蓼莪》);(二)表示測度語氣;表示測度語氣的副詞常見的有“其”“蓋”“殆”“庶”“容”“得無”“無乃”“意”“意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譯成“大概”“可能”“也許”“或

許”。表示估量語氣的副詞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譯成“好像”“彷佛”“似乎”。例如: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左傳·襄公十八年》);(三)

表示反問語氣;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哪里”“怎麽”“難道”。常見的有“豈(其)”“詎(巨、鉅、渠)”“寧”“庸”,此外“焉”“安”“烏”“何”“奚”“曷”“惡”等出現在反問句中,沒有疑問稱代作用,祇表示反問語氣,也是表示反問語氣的語氣副詞。例如: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

僖公五年》);(四)表示祈使語氣;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可翻譯爲“應該”“要”“希望”等,或根據上下文靈活翻譯。常見的有“其”“尚”“式”“唯(惟)”。例如:周公曰:“嗚呼!嗣王其?鑒於茲!”(《尚書·無逸》)。

十一、具體説明古代漢語中謙敬副詞的用法。

謙敬副詞是表示自謙和尊敬說話對象的副詞。一般分爲兩類:(一)表示自謙;表示自謙的副詞有“敢”“竊”“忝”“叨”“伏”“猥”“謹”“恭”“敬”“愚”“謬”等,其中“敢”是“冒昧”的意思,“竊”是“私自”的意思,“忝”“叨”是“忝辱”的意思,“猥”“伏”“愚”是“卑賤”“愚蠢”的意思,“恭”“敬”“謹”是“恭敬”的意思。(二)表示尊敬;表示尊敬的副詞有“幸”“請”“蒙”“辱”“惠”“垂”等,其中“幸”是“榮幸”“僥倖”的意思,“請”是“請允許”的意思,“蒙”是“承蒙”的意思,“辱”是“屈辱”“屈尊”的意思,“惠”是“施恩惠”的意思,“垂”是“俯就”“屈尊”的意思。

十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助動詞,並説明其種類及意義:

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謨》)能夠;能可助動詞

②今吾慾變法以治。(《商君書·更法》)想要;意願助動詞

③白發一失,不足謂善射。(《荀子·勸學》)能夠;能可助動詞

④曲者宜為輪,直者宜為輿。(王符《潛夫論·相列》)合適、適宜;應

須助動詞

⑤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被;被動助動詞

⑥為張遼等所襲。(《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被;被動助動詞

十三、用所給語氣副詞填空,並説明其表明什麼語氣:

其、得無、庸、豈、唯

①王送智罃曰:“子(其)怨我乎?”(《左傳·成公三年》)測度語氣

②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反問語氣

③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測度語氣

④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牛山之木嘗美矣》)反問語氣

⑤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祈使語氣

十四、把下面兩段文章加上標點符號,並譯成現代漢語。

景公之時雨雪①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②矣乃令出裘發③粟以與飢寒者

注:①“雨雪”,下雪。②“聞命”,受教。③“發”,打開穀倉取出糧食。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晉平公問於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①一匡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

力乎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③隰朋善削縫④賓胥無善純緣⑤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師曠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斷割之隰朋善煎熬之賓胥無善齊和之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彊之亦君之力也

注:①“九合諸侯”,多次會合諸侯。②“一匡”,匡正。③“制割”,指裁割。④“削縫”,修裁縫紉。⑤“純(zhǔn)緣”,緝衣邊。

(《新序·雜事四》)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日:“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譯文]齊景公的時候,接連下了三天雪也不晴天。齊景公穿著狐腋之皮製成的輕暖皮衣,坐在殿堂旁邊的臺階上。晏子進去拜見,站了一會兒,齊景公說:“奇怪呀!下了三天雪,可是天不冷。”晏子答話說:“天不冷嗎?”齊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卻知道別人挨餓,自己暖和了卻知道別人受凍,自己安逸了卻知道別人勞累;如今您卻不知道啊。”齊景公說:“好,我接受你的批評。”於是下令拿出皮衣,開倉取糧,分給挨餓受凍的人。

晉平公問于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縫,賓胥無善純緣,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師曠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斷割之,隰朋善煎熬之,賓胥無善齊和之。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強之?亦君之力也。”

(《新序·雜事四》)

[譯文]晉平公對叔向問道:“以前齊桓公多次糾合渚侯,使天下納入正軌,不知是君王的力量呢,還是大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說:“管仲善於剪裁,隰朋善於縫紉,賓胥無善於緝邊兒,齊桓公只知道穿衣罷了,所以不過是臣子的力量啊。”師曠陪侍在一旁,說:“請讓我用做肉羹來打個比方,管仲善於切割,隰朋善於煎熬,賓胥無善於調和。肉羹做熟了,捧著進獻給齊桓公,可齊桓公不吃,誰能夠強迫他呢?所以還是君主的力量啊。”

一、舉例説明古代漢語中介詞的基本情況。

古代漢語介詞數量不多,其基本情況如下表:

二、舉例説明引介處所或範圍成分的介詞可分爲哪幾種?

根據處所、範圍成分與謂語動詞的語義關係,又可以分爲起點、經由、活

動或存在場所、方向目標和終點等。

①引介起點和經由成分,分布在謂語動詞之後,可翻譯爲“從”。例如:

穆姜出于?房。(《左傳·成公九年》)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得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与《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就是否一致?“行窳”得“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就是一致得。《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得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得“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得虚词在句中得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得。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就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就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古人对汉字得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得理论总结。 象形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像它所表达得事物之形,就是以简单得线条把事物得轮廓或具有特征得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记号指出事物得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得主要特点就是组合两个以上得形体来表示一个新得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得主要特点就是由意符(也叫形符)与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瞧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就是一种造字方法,而就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得主要特点就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得字来表示。如:“然”就是“燃”得古字,本义就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就是“薪”得古字,本义就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就是“暮”得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就是“箕”得古字,本义就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就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就是词得本义与引申义?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得本义?所谓词得本义,就就是词得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得本义只能就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得本义。所谓引申义,就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得意义,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得根本原因。 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得重要意义就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得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得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得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得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得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得联系,理性地掌握词得意义。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1 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五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18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2 2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目录(打印版) 古代汉语试题(1) (2) 试题(1)参考答案 (3) 古代汉语试题(2) (5) 试题(2)参考答案 (6) 古代汉语试题(3) (8) 试题(3)参考答案 (8) 古代汉语试题(4) (10) 试题(4)参考答案 (10) 古代汉语试题(5) (12) 试题(5)参考答案 (13) 古代汉语试题(6) (15) 试题(6)参考答案 (16) 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18) 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 (21) 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 (24) 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 (26)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师进次于陉。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 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 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 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許子奚爲不自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请说明下列工具书之间的差别。 (1)字典与词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字典”一词出现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为字书。 词典是以词为解释对象的工具书。词典的类型有多种,如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分类词典。 (2)类书与政书。 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工具书。其体例都是先分大类,后标子目,各种材料类聚于子目之下。类书的内容无所不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类书的大类或子目,所以有人将其比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政书是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政书原本是一种历史着作,由于其中集中记载了典章制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人们就当做工具书来使用了。政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一种典制系统是一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再区分子目,与一般类书相同,只是一般类书门类子目无所不包,而政书的门类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 (3)“十通”与会要、会典。 “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通典》、《通志》、《文献通》等十部书。 会要、会典都属于断代政书。 (4)会要与会典。 会要以事类为纲,分门别类地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会典则一般以官署机构为纲,重点记述国家政令、官吏职掌,汇编有关事例。前者以类相从,后者以官统事。 二、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主要有哪几部指出其标古音的方法。 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有以下几部,其标音方法如下所述; (1)《说文解字》。部分字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了读音。 (2)《康熙字典》。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3)《中华大字典》。在注音上,它以《集韵》的反切为准,每音只加一个反切,《集韵》中没有的字,再用《广韵》或其他韵书中的反切。反切之后加注直音和平水韵韵目。 (4)《汉语大字典》。其中对每个字,依次注出了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则分列。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5)《王力古汉语字典》。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6)《辞源》。其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7)《汉语大词典》。单字的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中文大辞典》。注音先列反切,后列平水韵目,最后列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答案 1.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是( )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 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講:講解] 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憋悶,積] C.多行不義必自斃。[斃: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逆:違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 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響:回聲-聲音 B.色:臉色-颜色C.獄:案件-監獄 D.墳:土堆-墳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問之。B.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C.五穀皆熟爲有年也。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無爲,澹乎自持。 B. 子爲父死,亡所恨。 C.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 D.下臣不幸,屬當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C.姜氏何厭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 12."君爲我呼入"句中的"爲"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 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D.踵門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争於氣力。 D.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 3.发音部位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 2.32.30 3.发音部位 二.选择题 ADCBBCADDA 三.概念题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鼻辅音[-m]、[-n]、[-?]收尾的,叫“阳声韵”; 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A八卦说 B结绳说C 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 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所作 A神农氏 B伏牺氏 C 仓颉 D 郑樵3、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益”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4、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亦”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5、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眉”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6、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吹”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7、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象 形字的一组 是() A丘皿行 回 B人 血象 舟 C 山雨目 本 D果 州考豆 8、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会 意字的一组 是() A采明北 晶 B耳 林从 解 C治 星炊 信 D 自文蚕进 9、下列四组 形声字中,属 内形外声的 一组是

()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10、“辟”和“避”的关系是() A古今字 B通假字 C 繁简字 D 异体字 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 号,这几个符 号属于大汶 口文化早期, 距今约 ()年 至5000年 A 2000 B 3000 C 40000 D 4500 12、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保”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3、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自”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4、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星”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5、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牟”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6、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会 意字的一组 是() A亦街炎 伐 B涉 崔莫 私 C安即和 牧 D鸣步武益 17、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形 声字的一组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