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薇》学案01

《采薇》学案01

《采薇》学案01
《采薇》学案01

课型:诗歌课题:《采薇》

编写人:李海霞审核:周菊审批:

班级:姓名:编写时间:2013年11月18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

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岁亦莫.止()玁狁

..之故()靡.使归聘()王事靡盬.()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你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还遇到那些难懂、难写的词语,请找出来并积累在下面横线上。

(2)结合课下注释,适当借助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于课本上。并整理到下面横线上,加深理解。

【能力提升】

《采薇》全诗共六节,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大意,并分析诗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1—3节)

第二部分:(4—5节)

第三部分:(6节)

体悟戍边士卒内心情感:

【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诗歌最后一节。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

..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2、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拓展阅读】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作:起。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

采薇 优秀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

采薇 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自主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复习《诗经》有关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预习检测案】 正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采薇》教学设计完美版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

一滴水经过丽江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人教部编版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丽江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丽江不同类别的美。 3.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说到丽江我们都不陌生,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阿来,去畅游丽江,领略丽江不同寻常的美。 写作背景: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一滴水”的游踪。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明确: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目标导学二:跟随水滴,感受景美人美 历史文化名城丽江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丽江的美。丽江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古城独特的建筑,更美在淳朴的风土人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极富层次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明确: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2.作者笔下丽江的自然风光,色彩明丽,如一幅风景画,找出表现景物色彩的词语,感悟景物的色彩美。请你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丽江的自然风光。 明确:绿色、晶莹夺目。 词语:色彩斑斓美丽如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 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12下一页《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四、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采薇》优质课教案

《采薇》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张智利 教学目标及情感价值观培养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内容体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体会“薇菜”“棠棣”“杨柳”的作用以及《诗经》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3.体会《诗经》重章叠唱、赋比兴及其借景抒情的手法。 4.学会懂得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重点 “薇”“棠棣”“柳”三个意象作用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并不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战争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个巨大的幽灵都一直伴随着人类。所以,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现在,让我们通过《采薇》,一起感受积淀在战争中的真切而复杂的人生百味吧! 二、初读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体会情感 三、品读诗歌 围绕“薇”、“棠棣”、“柳”三个意象来品味诗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一)薇菜:思归之情(1---3节) 问题:1、为什么要用“采薇”起兴?(生活的艰辛思乡)

2、为什么要写“薇菜”由“作”到“柔”再到“刚”的过程?(从形 式和士兵的情感发生变化考虑)(重章叠唱思乡日浓) 戍卒生活的艰辛 起兴--采薇 乡愁(由物及人) 作(春)柔(夏)刚(秋) 时序更替,乡愁日深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3、诗人的思乡之情应该引发归家之举的,但为什么又没有回家呢? 由“念家”到“报国” (二)棠棣:报国之义(4--5节) 1、开头为什么写“棠棣”? 棠棣都是以两三朵为一缀,相依相生,因此被古人引申为兄弟之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常棣》 起兴:棠棣之华即“兄弟情义”,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棠棣很自然地完成了由“念家”到“报国”的情感变化;(感情主题的转换) “棠棣”色彩艳丽,通过色彩的转换,让主人公从思乡的忧伤中摆脱出来,被另一种情绪所替代!(感情基调的转换) 2、这两节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对象,诗人想通过这些表现什么? 战车、将帅、战马、弓箭-------棠棣:报国之义 3、课外拓展(理解后代边塞诗对“报国之义”精神的一脉相传)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采薇》开辟了中国诗歌边塞诗的先河

7大雁归来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7大雁归来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4.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雁归来的相关影片或图片。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11月南飞的大雁。(2)3月的大雁。(3)大雁归来的情景。(4)春雁觅食。(5)孤雁。 (6)4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喜爱大雁、珍爱野生动物的情怀。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1.听老师范读第4段,观赏雁舞沙乡之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2.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聆听雁儿心声,进入雁儿内心世界,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关系。以这样的句式说话:读____________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大雁。 可抓住学生选择的语句做点评,教师示例: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④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明确: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①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 薇 篇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8197326.html,]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8197326.html,]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

《采薇导学案》

凤翔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册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知识链接】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一、课前预习 1、正音 岁亦莫()止:莫,同暮。猃狁(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 )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 ):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 ):无人慰问。彼路( )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 ):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所腓( ):隐蔽,掩护。 象弭( )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雨( )雪霏霏:下雪。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古今异义 ?不遑启居。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4、通假字 岁亦莫止() 我行不来() 维常之华() 一月三捷() 猃狁孔棘() 彼路斯何() 彼尔维何() 象弭鱼服() 二、合作学习探究 1、朗读这首诗,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古代边塞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根据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你认为该怎样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3、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它到底好在哪里? 5、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吟止?莫知我哀 ——《采薇》教学设计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桂芳 243000 【课前准备】 ⒈结合学过的《关雎》、《蒹葭》、《氓》,进一步熟悉《诗经》的相关知识。 ⒉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⒈反复吟咏,感受《采薇》的节奏和韵律美。 ⒉体悟诗情,概括戍卒的多种“哀”情。 ⒊品析诗怨,总结《诗经》的“怨”情。 【教学重点】 ⒈在吟赏中品味诗中的节奏。 ⒉在品析中感受戍卒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析《诗》怨,总结《诗经》的“怨”情。 【教学方式】 吟咏、对话、品析。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古琴乐。 环节一:初读韵律——采薇采薇,我吟《采薇》 《诗经》是先民的歌唱,是最初的民谣,是大地上一个个自由的歌者灵魂的吟唱。 大家读完这篇选自《诗经》的《采薇》,有什么感觉?美在哪? ⒈二二节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⒉音韵和谐:每节押韵。对比“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⒊叠词连绵:忧心烈烈、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设计意图】注重诗词的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为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蓄势。 环节二:再读情语——《采薇》吟止,且语我哀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诵读,知道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吗? 这首诗是他在记叙现在还是回忆,现在的他是在迟迟的行道上了,你们知道他内心中最深的是什么情感?集中体现在哪句话?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板书“哀”字) 追问:那他为什么哀?哀什么呢? ㈠采薇不止 探究1:他采的薇有变化吗?采薇的时间呢?

教师补充:阳月,古代给每个月都起了动听的名字:端月、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 多么浪漫的民族,才有这么动人的诗歌,连采薇,难以下咽的野菜,也成了最动人的音乐了。 探究2:薇菜有什么变化? 探究3:采薇时的心情呢? 学生分别读三节。 ㈡马鸣萧萧 探究1:作为征夫,一直跟在战车后奔跑着,于是除了采薇充饥外,他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一直奔跑的马了。大家请看这马有什么特点? 追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为什么写出马的强壮和训练有素?你读出了什么暗示? 探究2:戍卒还哀什么呢? 学生读四五节。 ㈢行人迟迟 探究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读出了征夫什么心情? 探究2: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经评价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3:对比阅读—— 《采薇》之后的《出车》篇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都是景与情的衬托,两相比较,谈谈理解。 师生读第六节。 【设计意图】紧扣诗眼理清诗脉是读诗的好方法,情语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在诵读和品鉴中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 环节三:深读诗旨——莫知我哀,皆为《诗》怨 教师引导:这些哀同为戍卒的苦命人知吗?日夜盼他归的家人知吗?倾听他吟唱的古今读者知吗? 探究1:他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呢?(板书圈“莫”) 探究2:驾牡的君子,获利的统治阶级们,他们真的不知道吗? 交流明确:不是,这是一种漠视,一种对下层百姓的不体恤,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不作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戍卒凯旋,他获得战利品了吗?他加官进爵了吗?封妻荫子了吗?都没有。他甚至依旧还是当年的他,只是花白了头发,苍老了容颜,因为他打仗时“载饥载渴”,回来的路上,还是“载渴载饥”。所以,他的哀里分明有了“怨”。 补充《诗经》“兴观群怨”的作用:

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高一下册《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 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2你了解哪些有关《》的常识?3你能背出《》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的,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 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4.2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 靡盬(mí gǔ )归聘(pìn )四牡(mǔ )小人所腓(féi ) 雨雪霏霏(yù 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采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能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2.理清诗歌节奏。 3.细读诗歌,总结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 4.总结比兴、重章叠句等手法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没到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中国人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行动,那就是——回家。确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亲情观念比较浓厚的国家,家,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回家从来都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漂泊在外,不能及时回家的人的愁苦之情也就分外惹人怜悯。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诗。 二、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正音,并齐诵全诗。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 逃遁(dùn )象弭(mǐ)归聘(pìn )四牡(mǔ)骙骙(kuí)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三、文本探究 (一)研读第1—3节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前三节诗歌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也略有变化,请找出这些变化之处? 薇亦作.止岁亦暮止靡室靡家 薇亦柔.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薇亦刚.止岁亦阳止忧心孔咎 3.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作用有二: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第1—3节的内容。 (二)研读第4—5节 5.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6.第四五两节写战事时,对战争场面有一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请找出来。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弥鱼服。 7.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

《采薇》导学案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 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2你了解哪些有关《》的常识?3你能背出《》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的,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加点字5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 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采薇导学案及答案(20200514100116)

《采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雅”的内容及其概况。 2.识记“赋”的写法特征及“重章叠句”的写法特征。 3.能够找出并分析诗中对比、衬托等修辞诗句及作用。 4.归纳诗歌主题。 【重点难点】. 找出并理解“赋”的写法特征及“重章叠句”的写法特征 【知识链接】1.“风雅颂”简介 2.“赋比兴”手法 【学法指导】朗诵法探究法习题法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一、疏通文意 1.重要字词考查: ①古今异义:君子古今义 小人古今义 翼翼古今义 往古今义 翻译:烈烈业业 聘 ②通假字:莫- 尔- 棘- 2、解释重点词(黑体),疏通文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导学案答案

《采薇》导学案答案 【个人自主学习】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雨(yù)雪霏霏:下雪。 【小组合作学习】 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班级探究学习】 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解释诗歌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总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