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2年2月第16卷第1期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Feb.2012

Vol.16No.1

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钟 春 玲

(福州大学教务处,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教育模式呈多元化、开放式,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性突出,创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等特征。我国高校现行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未能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开放性不够、实践性不强,教师缺乏创业素养、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单一,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运行机制等问题,必须从树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与创业型人才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素养,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网络型创业教育与研究组织机制,塑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方面完成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49.21;G 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12)01-0056-05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组织模式,不仅继承了大学原有的传播知识和教学研究的使命,更强调振兴区域产业以及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少学者在对众多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对大学生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是构建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的一个必然而又重要的环节,也是创业型大学创建中人才培养应有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要实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必然要实施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构建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创业型人才,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一、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创业教育的特征

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柯林·博尔认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MIT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创业型大学,其发展与创业型大学的成长有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资本化、政产学研高度融合、与外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生态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因此具有以下相应的显著特征:

1.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创业型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己任,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十分明显,不仅体现在其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方面,也体现在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斯科特(Peter Schulte)认为:“一所创业型大学必须训练未来的企业家,使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并具有创业的精神;其次要建设孵化器、技术园并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机构帮助学生和毕业生成就事业。”[1]如斯坦福大学明确提出了“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这些人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做好准备,以便成就指日可待”的培养目标。创业型大学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明显的“创业遗传代码”,具有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勇于创新、敢于求变的行为能力,具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责任意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1-09-22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8A069)

作者简介:钟春玲(1973-),女,畲族,福建上杭人,福州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

·

2.创业教育模式呈多元化、开放式

创业型大学与外界特别是工业界有着十分紧密的科研、生产和经济联系,创业型大学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强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中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创业教育上有突出的体现,使创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征。第一,大学不断根据产业界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产业界的最新发展。第二,大学教师广泛参与工业界实践与课题合作,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应用于大学的教学实践[3];同时,工业界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经常应邀成为大学兼职教授,担任短期课程讲学或作为创业活动指导教师。第三,除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课程教学外,创业教育还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社团、创业论坛等系列创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还从校内发展到校外,学生能够经常有机会参与导师的企业课题,或到企业实践锻炼。第四,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完善且多元化,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孵化器、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有关组织能够吸呐社会多种元素参与,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创业基金。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性突出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实践性突出。如MIT大学开设5大类35门创业相关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了17门创业课程,90%学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卡耐基梅隆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8门创业选修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3门选修课等;有的大学还成立了创业学系,并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众多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中,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提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被誉为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典范。蒂蒙斯课程体系有两大特色:一是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相互有机融合,创业理论课程一般配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二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基于技术创业过程”的原则,把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创业遗传代码”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创业教育具有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的融合[4],从而有效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创业型教师队伍专兼职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创业型大学的大多数教授都曾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熟悉社会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对创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注重吸收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企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以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大学的创业教育项目。无论是大学自己的教师还是来自企业界的兼职教师,由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实践经历,使得他们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典型案例和创业体验,帮助学生感悟创业理念、理解创业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辨能力,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通过草拟创业计划书、创业成功者客串授课、个案分析、创业模拟训练、教材文献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创业教育的灵活教学。

5.创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创业型大学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倡导学生的创业精神、商业潜能与传统的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一样具有同等价值。创业型大学制定了鼓励师生创业的政策,如MIT大学有名的“1/5原则”,即教授1周内有1天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校外咨询及商业活动,使教授参与创业活动合法化;又如斯坦福大学体现“利益共享”的灵活的专利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披露自己的发明创造。同时,创业型大学还成立专门机构为师生创业提供方便条件,如知识产权办公室及技术许可办公室等。除此之外,创业型大学还设有孵化基金或种子基金,鼓励学生尝试将创意进行商业化的探索。创业型大学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政策营造了一种宽容失败、推崇创业、鼓励冒险的宽松自由环境,这种良好的风气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逐渐提升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

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独特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创业型大学的创建行列中来,如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把实施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培养未来富有挑战性人才的战略措施。在我国,关于创业型大学与创业教育的讨论已成为教育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从2004年的9所高校试点探索阶段进入到了2010年的全面推进阶段,而且已有高校如福州大学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但要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现行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1.创业教育未能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被狭义理解、简单认同为个别创业行为,割裂了创业教育与学校正常学科专业教

·

·

育之间的必然联系,创业教育变成游离于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现有高校课程设置中,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系统科学,对创业型人才的内在要求考虑不足,创业课程的设置仅仅是简单的叠加,较为零散,只有部分课程考虑了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教育整体上并未实现与原有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内容选取、课程开设方式等诸多方面融入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同一专业的学生大多以一种模式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因此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2.创业教育开放性不够,实践性不强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征,因而实践性也较突出。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大多局限在校内,与外界特别是产业界的沟通合作明显不够,较少根据产业界对创业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计并实施创业教育,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及相关创业项目的运作未能很好地吸纳社会多种元素参与,特别是创业教育所需的实践场所和创业基金较为缺乏,造成创业教育开放性不足,实践性不强。

3.教师缺乏创业素养,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单一

教师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型大学强调的是教师学术的市场化,需要教师与企业界保持良好的接触,因而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要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他们熟悉企业的运作,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课堂带来最贴近社会的创业信息和案例。但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或企业实践经历,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不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法,教学大多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不能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单一,在创业实践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实践指导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4.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运行机制

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创业教育具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运行机制,特别是从创业型大学的内在要求来看,更强调创业教育在组织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长期以来已形成在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分工,使得高校教务、学生等部门组织的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往往自成体系,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组织运行机制,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不显著,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不明显。此外,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应的支持平台、体系不健全,各创业教育项目之间关联度差,不成体系,其系统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

三、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中

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我国高校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要通过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从树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与创业型人才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素养,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网络型创业教育与研究组织机制,塑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方面完成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目标,树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其实质是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使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内化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的社会变革者的创业型人才。创业型大学应树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将创业教育列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等各方面都要贯穿创业型人才培养这一理念,而且要融入到科技创新、学术活动、学生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建立和健全创业教育的各项制度,完善创业教育的激励、保障、约束等各项机制,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2.构建与创业型人才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

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教育的创新和实用性;二是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三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拓宽专业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大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独立成熟的人格,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是从事创新研究、

·

85

·

开拓创业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欧美创业型大学在开设创业系列课程的同时十分注重通识教育的开展,均开设了颇具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哈佛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涉及6个学术领域的“核心课程”,斯坦福大学注重拓宽基础课程,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等。因此要大力拓宽专业基础,加强通识教育,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课程的开设,鼓励学生引文入理,引理入文。

第二,开设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高校应根据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科学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的趋势,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系统化、科学化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层面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业类学分,采取必修+选修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学》或《创业实务》等必修课,主要介绍创业基本概念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选修课可开设包括《团队训练》《成功创业个案研究》《创业市场调查》《创业法律基础》《创业财务基础》等课程,向学生普及领导、管理、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高校要将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及实践教学等每一教学环节中。在对学生实施共同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创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文科类专业侧重渗透创业意识,理工类专业侧重渗透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特别是与地方经济战略产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应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战略产业建设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精心设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注重以新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3.提高教师队伍的创业素养,改进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

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业素养。首先,要把教师创业知识结构的充实、完善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来,聘请创业和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其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掌握创业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专题学术研讨会,交流学习创业教育经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第三,高校要制定灵活的人事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参与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创业实践获得企业运营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合作打下基础。第四,定期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讲学或担任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充实学校创业教师队伍。

要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重知识的交叉、相融和综合性,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注重以新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不断优化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识别机会、勇于开拓创新、敢担风险、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搭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使学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获得模拟创业经验,体验创业经历,培养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举办全校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业的经验或教训;设立创业社团、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各种创业类组织,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

二是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践或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在校内依托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知识、技术、智力、资金的密集,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服务平台、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在校外,要加强与校外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并利用校友资源,在企业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那些创业意识强,有较强创新、创业潜质且有较成熟创业方案的学生给予创业资金的支持,鼓励他们尝试创业,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成功创业校友和社会知名企业来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果孵化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此外要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加强创业信息服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指导、创业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服务、孵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

·

5.建立网络型的创业教育与研究组织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络型创业教育与研究组织机制,最上层为创业教育与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学校整体创业教育政策和推进措施的制定及组织协调。第二层为常规性的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如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依托经管类学院,不仅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还要就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课程设置、创业教学实践等方面给出指导性意见;后者依托学生处、教务处,主要负责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指导,包括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及创业政策的咨询服务。第三层为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及各教学单位创业教育组织,前者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社团等,主要开展具体的不同专题的创业活动;后者主要负责本单位创业教育工作。

6.以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塑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它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通过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创业观念,使创业思想深入人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营造一个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教师主动、学生积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Peter Schulte.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 Strategy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4(2):187-191.

[2]吴 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1):69-73.

[3]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4):42-46.

[4]向东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

[5]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ZHONG Chun-li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remarkable identities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an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are not well unified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high restrictiveness,low practicality,inadequate faculty,lack of top de-sign,and so on.The solutions are:raising the awareness in training entrepreneurial talents;con-structing a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system;improving the teaching faculty;building an open,multi-faceted platform for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building up a network-based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search;shaping a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责任编辑 冯 斌)·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