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

第1节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二、重点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三、药品器材:

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请你一下列物质为例说说他们的变化:太阳、细胞、电灯、冰山、建筑。

尝试将所说的变化分类

(二)新课教学

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观察书本P2图1-1至图1-4等自然界中的变化。――共同分析这些变化。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1、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反应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以水的汽化、水的电解为例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3、两者有什么联系?——联系: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举例说明:蜡烛燃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1、简单总结物理变化的证据:形状、状态、大小

2、思考:化学变化的证据有哪些?

举例:①钢铁生锈:颜色变化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光发热

③演示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Pb(NO3)2+2KI=PbI2↓+2KNO3 (PbI2

是黄色的沉淀物)――颜色的变化、沉淀发生

④演示镁带的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物质

3、总结:化学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

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4、练习:1. 给出图片判断属于何种变化

2.给出文字判断属于何种变化

3.说出下列变化的证据

①冰山消融――状态发生变化

②铁丝的形变――形状发生变化

③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④水的电解等――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气体产生

5、给出物质的性质,要求学生尝试区分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简要说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

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白色粉

末中逐滴加水,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有沉淀产生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7、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

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三、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反应后液体显紫红色)――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在生物体内广泛的存在着蛋白质,蛋白质是

细胞的基础物质,由硫酸铜、生石灰和水制成的波尔多液可以消灭病

虫害。

【思考】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应用?

――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三)小结

探究物质的变化,可以以观察、实验为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寻找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五、板书设计

物质是区别证据

无新物质分子本身不变,形状、状态、大小

变化

..生成分子间距可能改变

有新物质分子分裂为原子颜色、发光发热应用生成原子重新组合沉淀、气体、pH CuSO4(1)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水分检测剂

(3)少量水分吸收剂

现象→变化→性质→用途

专题1.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含解析)

专题1.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选择题 1.【湖南省邵阳市】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西瓜榨汁 B.滴水成冰 C.纸张燃烧 D.蜡烛熔化 【答案】C 【解析】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四川省达州市】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食物腐败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矿石粉碎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答案】C 3.【四川省成都市】以下古代生产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D 【解析】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涉及化学变化,错误;B、冶炼生铁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过程,涉及化学变化,错误;C、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错误;D、棉纱织布不涉及化学变化,故正确。故选D。 4.【四川省成都市】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答案】B 【解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故错误;B、液氧用于火箭发射利用了液氧的助燃性,故是化学性质,正确;C、石墨用作电刷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错误;D、干冰用于食品保鲜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是物理性质,故正确。故选B。 5.【四川省巴中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酒精挥发 C.石蜡熔化 D.食物腐烂 【答案】D 6.【四川省巴中市】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溶解性 【答案】C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B、密度属于物理性质;C、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D、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 7.【山东省威海市】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A

物质的其他状态

物质的其他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讲练)(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讲练)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能够区分清什么是性质和什么是变化; 4、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掌握所学重要物质的用途。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只是在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比如: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比如:葡萄酿酒、光合作用、木柴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和发光等。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饱和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概念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外观特征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 联系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和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可燃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性质;而“镁条燃烧”则是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单元复习 知识树 思想方法 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 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间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间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 【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图结1-1 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

说明甲的熔点比丙高. 答案A、D. 举一反三 1已知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 A.E曲线 B.c曲线c.D曲线D.B曲线 图结1-2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结1-3 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 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 【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是-183℃,-196℃,-269℃.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2、蜡块在加热时,会从(蜡块)变成(蜡油),冷却时会从(蜡油)变成(蜡块)。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像蜡烛融化,白糖融化,易拉罐变形,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至焦黑,蜡烛燃烧,面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6、(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铁制品表面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7、铁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很容易生锈,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以胀大(8倍)。 8、不同的金属绣的颜色不同,铜锈是(绿色),铁锈是(赤色),铝锈是(黑色)。 9、金属在有(水)、(空气)、(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10、(锈)是铁变化后产生的新物质。 11、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12、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13、像(紫甘蓝水)这样能检验其它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14、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两大类,酸性物质有(酸味),碱性物质有(涩味)、(滑腻感)。像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时感到(肌肉酸痛),橙子、西红柿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酸性)物质。 15、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感)的感觉,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质)。 16、家用清洁剂大多是(碱性物质)物质,做面包用的小苏打是(碱性)物质,化肥有的是(酸性的)、有的是(碱性的),因为不同的植物喜好不同的酸碱性土壤。 17、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它就会大面积死亡;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如果发现它叶瓣发黄发枯,就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需要喷洒偏酸性的(硫酸亚铁)。 18、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硫酸亚铁)来改良土壤。 19、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剂)清洗。洗涤油污和水彩颜料用(肥皂)效果最好;洗菜汁、蓝黑墨水用(洗衣粉)效果最好;洗涤果汁需要用(专用洗涤剂);洗涤血渍需要用(加酶洗衣粉)。 20、对于油污,仅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时,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了(油水交融)的污水了。 21、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洗衣服用(洗衣粉)和(肥皂)。 22、污水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污染水域。 二、简答题

《物质的变化》专题复习

《物质的化学变化》专题复习设计 基本信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物质的化学变化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人们研究化学变化的目的、方法。 (2)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观念进行复习。 (3)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进行整体的认识,包括贯穿化学学习始终的质量守恒定律和化 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在讨论,总结,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建立整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思想品质。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化学变化的整体认识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 5.教学方法 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整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上的物质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 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出课题】物质的化学变化 【多媒体】诗句判断化学变化: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B.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 间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生活动】得出结论并讲明判断依据

【总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研究化学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化学反应能给我们的生活和 生产带来什么? 【多媒体】根据生活实例判断能量怎样转化如:汽车:汽油燃烧 电池:充电、放电。电灯发光。 【过渡】既然我们研究化学变化的目的是获得物质和能量,那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控 制化学变化朝着对人类和自然有利的方向进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以下几个生活实例。 【多媒体】外界条件对生活中涉及的化学变化的影响 1.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2. 为什么少吃 油炸食品? 【过渡】在学习时我们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了化学反应 的客观事实,因此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以客观事实为规律二: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示范指导、适当讲解。 ●【教学准备】豆子、沙子、白糖、烧杯、筛子、长柄铁勺、蜡烛、火柴、记录 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身边的物质》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根丝)我不管怎么扭,弯,他还是什么?看这张纸,我撕成两半它不是纸吗?它们跟原来相比只是什么不同?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描述他们的特点。 生: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豆子--椭圆形、黄色; 教师指导做沙和豆子的混合演示实验。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 师:同学们说说,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们分离后的沙和豆相比较原来的沙和豆才知道有没有发生变化。 师:怎样分离呢?(预设:用筛子来分离)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B.高粱酿酒C.轮胎爆炸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34,分数:34.00) 1.下列媒体中出现的说法科学的是( )。 A.本饮料纯属天然,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房间释放出CO2,严禁入内 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易燃易爆的车间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2.Mn2+的外层电子排布是( )。 A.3s23p63d34s2 B.3d5 C.3s23p63d5 D.3p63d5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3.( )是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A.能量最低原 B.暴力不相容原理 C.洪特规则 D.以上三者都应遵循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4.( )是描述原子轨道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决定电子能级的次要因素。A.磁量子数 B.自旋量子数 C.主量子数 D.角量子数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碳原子和氧原子 B.二氧化碳分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6.下列各组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挥发;酒精的燃烧 B.电解水;氢气燃烧 C.硝酸钾加热熔化;水结冰 D.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7.某物质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又不导电,这种物质可能是( )。A.离子晶体 B.过渡型晶体 C.金属晶体 D.非极性分子晶体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8.下列卤化氢分子极性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 B.HI>HBr>HCl>HF C.HF>HI>HBr>HCl D.HCl>HBr>HI>HF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9.下列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极性分子间没有色散力 B.极性愈强的分子之间取向力愈大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 B、负摄氏5度 C、摄氏负5度 D、零下5度 答案:-5℃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 (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2)当它指示气温是5℃时,实际温度是____℃。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7℃~103℃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100℃,列式为:100℃÷110≈0.91℃,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当它度数是5℃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7)×0.91℃=10.9℃。 答案:0.91℃/格;10.9℃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相同。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粒子本身没有改变。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 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但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实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 特别注意: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 (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态氧)。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例(?烟台)“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变式训练一1、(2009 ?潍坊)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箭点火 B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融雪剂NaCI使冰雪融化 D .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2、(2009 ?临沂)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 纸张燃烧 C 玻璃破碎D 汽油挥发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一一可燃性。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 2、氯酸钾KClO 3 、氯化钾KCl、碳酸钠Na 2 CO 3 、氯化钠NaCl 无水硫酸铜CuSO 4、氯化银AgCl 硫酸钡BaSO 4 氢氧化镁Mg(OH) 2 碳酸钙CaCO 3 等 2、银白色固体:铁Fe、镁Mg、铝Al、银Ag(汞Hg为银白色液态) 3、黑色固体:石墨C、炭粉C、铁粉、氧化铜 CuO、二氧化锰MnO 2、四氧化三铁Fe 3 O 4、 。 4、高锰酸钾KMnO 4为暗紫色 5、红色固体:铜Cu、氧化铁Fe 2 O 3 、氧化汞HgO、红磷P 6、硫S:淡黄色 7、碱式碳酸铜 Cu 2(OH) 2 CO 3 为绿色 8、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黄 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氨气NH 3、二氧化硫SO 2 、氯化氢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O 2、氢气H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碳CO 2、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3、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三、常见物质的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气体:CO SO 2 NO 2 等 2、有毒的液体:甲醛、水银等 3、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 2 等 4、有毒的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等 四、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MgCO3微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 2Fe(OH)3 Cu(OH)2CaCO 3 BaCO 3 Ag 2 CO 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 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五、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 (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

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教材辅导 冀人版《科学》教材从整体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体系,以“性质与功能”、“运动与变化”、“作用与平衡”、“结构与系统”四组统一概念统整《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内容标准,形成一个螺旋式地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体系。 四年级(下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物质的状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单元。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初步认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在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温度计、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训练学生用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从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一单元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水到哪里去了”、“雨的形成”四课,建议安排5~6课时。 6、固体、液体和气体 一、教材说明: 对于物体,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本单元起始课,本课的导入部分安排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状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物质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不同物体状态的性质时,由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使体积的描述遇到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拓展活动,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结构基本相同,均是通过示意图和记录表格对学生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一、教材重点回顾: 1、物质的变化 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化, 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通常是(状态)和(形状)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 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变化, 如:(光能)、热能和(电能)等。 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物理变化)。 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化学性质 2、例如: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 2、物质的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2、包括:(1)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2)不需要变化就有如:颜色、气味和状态。 3、例如:(1)吸附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 (2)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二、中考考点梳理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总体来看,难度系数低,以选择为主。也有少量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判断这两种变化是考的最多的,区分这两种变化的根本依据就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要会区分性质与变化,性质是物质固有属性,变化是个过程。 3、物质的用途,了解初中所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同时明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一、典例分类 类型一、物质的变化 【例1】【2019辽宁葫芦岛】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剪纸成花 C.铁钉生锈 D.干冰升华 【答案】C 【解析】A、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剪纸成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钉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解题技巧】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举一反三】 1、【2018广东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A 【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A。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像蜡烛熔化、白糖熔化、铁熔化等,仅仅是外形和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像蜡烛燃烧、粉做成馒头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 现象加以判断。 3.盐碱地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追加_______________来改良土壤。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接触。 5._______________、铁制品表面不干净、_______________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6.一块铁完全生锈后,_______________可胀大8倍。 7.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9.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 10.剧烈运动时,你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胃液是() A.酸性物质 B.碱性物质 C.中性物质 D.酸碱指示剂 2.出现以下哪些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①颜色改变②下沉③大小变化④出现气泡 ⑤形状改变⑥发光⑦形态变化⑧发热 A.②③④⑤ B.①③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④⑥⑧ 3.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自行车生锈() ①经常冲洗②在易锈处抹些黄油③雨天不骑车④车胎气保持充足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D.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5.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物质有几种状态

物质有几种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 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 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