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例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例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例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例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3、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Secord、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

(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 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

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 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

《再别康桥》说课稿1—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

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网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广西梧州高中语文组陈军宁 【设计者简介】:陈军宁,广西梧州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梧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梧州市中学语文先进教研组长”“梧州市中学语文科优秀教师”。先后三次获自治区、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执教学生获高考广西理工类语文单科状元。 教学特色: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学法底蕴齐驱并驾 教学信念: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一定能撬动地球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地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诗歌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继往开来是从初高中的衔接上说的:其所在单元是高中语文第一个诗歌单元。初中的诗歌学习重在感性理解,而高中的诗歌学习,则立足鉴赏,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重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把握。因此具有的继往开来意义。承上启下则是从其在所处单元的地位及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上说的。(二)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诗歌鉴赏的入门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关于诗歌的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高中学习诗歌,仍然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入手,进行学习,具有“启蒙”的性质。 1、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抓住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及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确定本单元教学的总体目Array标。(见下表) 2、本诗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 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情,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该单元出现的19首诗,分为三个有梯度的目标层级并相应设置了三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教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是指北宋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 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 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 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 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 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 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 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 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 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 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 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 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 情境。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

《再别康桥》说课稿3—获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而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fl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窓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怠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窓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木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 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木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怠境。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歌,它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的结合体。根据教材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可以从这篇诗歌中体会到现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又契合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徐志摩的诗歌中他最擅长的一部分是在于对生活中形象的捕捉和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的追求。学生通过对诗歌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正所谓“以心悟社会,以手抒情怀”,诗人在写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志向融进字里行间中。我们在学习一首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因为学而学,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以第一身份亲临其境。基于此,我设计了两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三美,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诗意美。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毕竟是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首先接触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具有意象丰富,诗意朦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学习现代诗歌可以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然后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然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却是在整个新诗学习中的一个瓶颈,我认为,只要掌握了新诗的鉴赏方法,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是这样设计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1、教学重点:现代诗歌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讨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 我之所以选择诵读欣赏法是因为不管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一样具有诗歌的特质,有其外在的音乐性,最适合诵读,又有其内在的音乐性,适合用诵读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气质。我个人认为,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诵读能让学生以第一身份融入诗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同时问答法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要求,我认为运用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对《再别康桥》的把握。 上这节课之前,我会提前让学生预习,事先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比如像作者第一次去剑桥和第二次去剑桥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很陌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这里我会用崔颢《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再别康桥 说课稿+教案

《再别康桥》说课稿徐志摩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再别康桥》说课稿比赛一等奖

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 说课者: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题目是“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内容是“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八个方面。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步骤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分析。 一、说教材和学情 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是“新月 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 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 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 单元要求:欣赏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意、培养趣味 课文特征: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深思飘逸 学情: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 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与诗意美。二、说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能力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 的感情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并在其中感受作 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 的审美感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与赏析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鉴赏诗词的能力、理解诗词的内容为 主。单元要求,要体会诗歌情思和意味。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配乐朗读法——体会诗歌情感、掌握诗歌节奏 美读教学法——品味语言美、音乐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音画结合、形象鲜明

《再别康桥》一等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他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现代诗,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神韵”,文章设置在《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的任务。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情景交融的现代诗也有所了解,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 (2)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怀,品味作者心中淡淡的忧愁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面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意境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 (1)诵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下面是的教材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背景简介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读商科以继承父业。但是徐志摩在美国与英国求学期间,却对尤其是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两次去欧洲漫游,曾再度到了英国、法国等地。故地重游,使徐志摩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剑桥,是徐志摩“最心爱的”地方。他专门为剑桥写过三篇诗文。早期的诗《康桥,再会罢》,是作者热恋时的留别之作。1925年游欧发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阔别后深情地回忆。《再别康桥》则是诗人1928年英国讲学归来后第三次对剑桥倾诉衷肠。 1928年,胡适、徐志摩、张君励等人组织发起的“新月社”所主办的《新月》杂志创刊,由徐志摩任主编。该杂志主张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进行“纯”文学的创作,曾受到等人的批评。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有《再别康桥》、《秋虫》等41首诗。在该诗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心态:“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光,不见一点亮,不见纹丝的动。”“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小里耗’。”这正是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时的精神状态。这种心态与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北伐的凯歌声中,徐志摩来到上海,曾兴奋过一阵。他对蒋介石政权寄以希望,还写过几篇非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诗文。但很快地,他便对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失望了。他长期以来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时的现代民主政治,与他所目睹的军阀混战、封建势力猖獗、民不聊生的当时中国现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内心苦闷与忧伤干也由此而起。 闻一多曾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美学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探索与求证。作为闻一多的老朋友,徐志摩赞同这一主张。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以此与闻一多的倡导相呼应。他这种诗歌艺术方面的主张与追求,在《再别康桥》中有突出的表现。 《再别康桥》内容评述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康桥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

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抓意象欣赏绘画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读诗歌感受音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题目是“读诗歌感受音 乐美,抓意象欣赏绘画美”。内容是“说教材,说学生,说 目标、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说教法和学法,说课时安排、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八个方面。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 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 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 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 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 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

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 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 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 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 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 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步骤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 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 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最新)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等奖说课稿 雨巷

2诗两首雨巷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说教法 1.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2.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3.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四、说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 一、朗读体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