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徐富明1,安连义1,孙文旗2

(1.泰山学院教育系;2.泰山学院教务处,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

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总结概括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和师资培训参考的增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 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90(2003)05-0107-04

 [收稿日期]2003—07—10

 [作者简介]徐富明(1967-),男,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博士生。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 or ,1976;Berman ,

1977)。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

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俞国良等,1995;李荟等,

1998;李晔等,2000;等)。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

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Arm or 等(1976)在对洛杉矶市的学校所开展的“喜爱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时得出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提高得越快的结果。Berman 等(1977)在一项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G ibs on 等(1984)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

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

泰山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T AISH AN UNI VERSITY

V ol.25 NO.5Sep 1 2003

注比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要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将较多的时间消耗在教学之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个别学生捣乱的影响,因而较能自如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很容易受到干扰,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对困难的处理显得呆板,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Ashton等(1986)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一般回避安排他们认为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参考资料。W oolfolk&H oy(1990)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比低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控制中更易采取民主的态度,倾向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国学者李晔等(2000)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的教学表现及效果更好。另外,台湾学者孙志麟(1996)的研究也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班级管理取向有关。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具有人文取向的控制意识和自主取向的动机信念;而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具有监控取向的控制意识和控制取向的动机信念。可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是教学效能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影响教师教学表现及学生学习表现的中介变量。

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性别、学历、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质等因素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个人因素。辛涛等(1994)的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即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好任何学生。俞国良等(1995)探讨了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影响因素,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表明教龄因素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不同的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表现出上升的倾向。Riggs&Enochs(1989)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感的主要原因。高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得驾轻就熟而能够自我肯定;反之,低能力的教师则对教学充满不确定感、挫折和恐惧。

(二)学校因素。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辛涛等(1994)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学校风气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等三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而学校的支持系统和教育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则对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独立的、显著的影响。Ashton(1984)认为学校气氛、教师士气或校长的领导风格等均足以决定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且学校教学设备不足以及教师工作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Ashton等(1983)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学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假如教师缺乏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无心尽力教学。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师生交往是班级教学的主要活动。G uskey(1986)认为学生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学生的能力和表现,更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Newmann(1989)的研究也发现,学生的表现是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此外,Dembo&G ibs on(1995)认为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因素。班级人数越少,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班级人数越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其自我效能感均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宏观上分析,社会结构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可能具有深远的影响。Franklin(1989)比较城市学校和市郊学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发现,市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城市教师,尤其在克服学生家庭背景对教学影响的效能上,其差异更为明显。可见,社区特性会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台湾学者王受荣(1992)的研究指出:政府措施与大众传媒、薪资待遇、职业声望及社会肯定等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社会因素。此外,有关社会对教师与学习者的文化信念,以及对教育角色的知觉等,可能也会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Dembo&G ibs on(1985)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与学校沟通的方式,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也会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漠不关心或不参与学校举办的诸如家长会等活动,教师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总之,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以及家长管教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对策

既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那么,想

801

泰山学院学报 第25卷

方设法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理应成为教师教育和师资培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传统的师资培训模式过分注重对教师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以及职业道德的说教,相对忽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信念的培养,致使我国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师研究成果和师资培训经验,结合我国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实际,提出旨在提高我国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我国学者申继亮等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诸成分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辛涛等(1997)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教学监控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Riggs&Enochs(1989)也认为,教师本身能力不足是造成教师低效能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其中,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中,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教师的反省思考能力已被一再证明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P osner, 1989;林崇德,1995)。因此,应加强教师反省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在教学之前、中、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监控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二)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又对教师行为和学生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改变低自我效能教师的信念是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当务之急。为此,可在师资培训时进行教师自我效能训练,帮助教师了解低效能的形成原因及其不利影响,增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义和教学责任感,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可采用团体归因训练方法,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起讨论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讨论教师在文化传递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引导教师检讨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对其做易控制、不稳定的因素归因,帮助教师坚定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价值,坚定自己有教育好儿童的能力,以此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三)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一个完整的教师评价系统包括:1.建立评价标准。2.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3.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以往教师评价的反馈力度不够且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师评价反馈系统以协助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检讨和反省,提高教师改进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教师评价亦可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融为一体,将教师的效能信念纳入评价中,形成更为完整的反馈系统。例如,可借鉴Ashton(1984)所提出的高低效能教师的特征来评价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各层面,(见表1),作为衡量教师胜任与否的重要指标。

表1 高、低效能教师的特征(Ashton1984)

项目高效能教师低效能教师

个人成就感。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

。认为自己对学生学习有正向作用

。对教学感到挫折和沮丧

对学生行为和成就的

正向期望。期望学生进步,而且往往能发现学生达成其期望。预期学生失败,且对教学努力有负面影响,以及

不良行为

对学生学习的个人责任。认为教师应负起学生学习责任

。学生学习经验失败时,会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使

学生获得更多帮助

。认为学生应负起自身的学习责任

。学生学习失败时,会从学生的能力、家庭背景、

动机或态度等因素来归因

达成目标的策略。为学生学习进行计划

。设定师生目标

。确立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

。缺乏特定目标

。充满不确定性

。缺乏计划教学策略

正向的影响。对教学、自身、学生感到愉快。对教学有挫折感,常出现沮丧

。对工作和学生有负面的情感

控制感。深信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教学具有无力感

师生共同的目标感。师生共同参与,达成目标。师生目标对立,而且关注焦点亦不一样

民主式的决定。允许学生参与有关达成目标和学习策略的决定。教师自行决定达成目标和学习策略,不让学生

参与

901

第5期 徐富明等: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四)促进教师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可大大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经验的分享和进行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促进教学知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此外,为教师创设观察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向专家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通过观察和模仿,亦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五)优化班级内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效能感,但我国现实的班级状况是规模过大,教师难以和每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研究表明,班级规模越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中介因素可能是小班教学有助于建立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高。同样,良好的生生关系亦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出的,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自我效能的知觉。因此,教师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和班风的建立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

(六)改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必须消除那些降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因素。其中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气候的改善尤为重要。一方面,全社会应真正树立起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好风气。政府应下大力气抓教育,真正视教育为百年大计之根本。同时应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大众传媒也应担负起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育无用论以及种种对教师的偏见,使广大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去;另一方面,校长领导方式和学校管理体制也应不断优化,让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同时,学校要建立开放学习的组织文化,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此外,学校、社会、家庭应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配合广大一线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惟其如此,才有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体现于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巍.教育心理学中的教育功效理论[J ].心理科学,1992,

(1).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

的研究[J ].教育研究,1994,(10).

[3]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

的研究[J ].心理学报,1995,(5).

[4]李荟,李茵,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J ].心

理发展与教育,1998,(1).

[5]辛涛,林崇德,申继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

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6]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7]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 ].教

育研究与实验,2000,(1).

[8]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 ].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9]林进材(台湾).教师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J ].

教育资料文摘,1997,(7).

[10]Baudura ,A.(1997),Self -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 2cy.American Psychologist ,V ol.37,p.122-147.

[11]Ashton ,P.T.(1985),M otivation and the teacher ’s sense of ef 2ficacy.In C.Ames C.&R.Ames (Eds ),M ilieu (p.141-174).Orlando ,F L :Academ ic press.

[12]Newmann ,F.M.,et al.(1989).Organiz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S ociology of Educa 2tion ,V ol.62,P.221-238.

[13]W oolfolk ,A.E.,&H oy ,W.K.(1990).Prospective teacher ’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 2gy ,V ol.82,p.81-91.

[14]G ibs on ,S.,&Dembo ,M.(1984)T 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 ol.76,p.569-582.

[15]G uskey ,T.R.(1986).C ontext variables that affect measures of teacher efficacy.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 ol.81,p.41-47.

(责任编辑 梅焕钧)

A new research field :teachers ’sense of self 2efficacy

X U Fu -ming 1 AN Lian -yi 1 S UN Wen -qi 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 aishan University ;2.O ffice of S tudies ,T aishan University ,T ai ’an 271021,China )

Abstract :T eachers ’sense of self 2efficacy is defined as teachers ’belief in their influence on students ’behav 2i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n that teachers ’sense of self 2efficacy is a variable contributing a lot to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Based on the sum 2mary of previ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methods of developing teachers ’sense of self 2efficacy.

K ey w ords :theories of self 2efficacy ;sense of self 2efficacy ;teachers

11 泰山学院学报 第25卷

谈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

坚守沉淀超越 ——谈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从两周前接到这个任务,我就在思考,今天的例会上我该讲点儿什么,我能讲点儿什么,毕竟,我没有取得过多少骄人的成绩,所以,直到此刻,我都是惶恐的。但是,我又觉得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因为我知道,此次发言的目的并不在于宣扬自己,而是表达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的美好愿景——期盼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加快自我成长的进程,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今天我斗胆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心得、收获,与新老同事交流分享,不当之处望老师们一如既往地包容海涵。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坚守沉淀超越——谈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固然与学校的培养分不开,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代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我们更应该强调自我的发展——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该学会自我发展。我们知道一句话,机遇总是降临在有所准备的人身上,因为只有有所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把握住所有机会。但现实生活中,当机遇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愿承认,是因为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累积得还不够厚实,于是难免产生一些负面甚至错误的想法,影响工作影响感情。记得2001年,我从教6年,第一次执教的一节录像课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而且作为优秀课例在全国几千人的大会上发言;但在2005年荆州市的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却以微小的差距屈居一等奖的第二名,与省级语文优质课失之交臂。虽然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给我找到了理直气壮的原因,但是,我心里明白:如果我的课上得足够好,又怎么会成为第二?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2005年后,虽然我有很长时间再没有机会执教公开课,而且,语重心长的领导言辞恳切地建议我将今后的重心转移到研究上,让我多写写文章,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内心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舍,但我平心静气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我想,如果有缘,总会再牵手;而提高自己,磨砺自己,完美自己,才是自己真正要做的,真正需要争取的。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日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

教师专业与自我成长

教師專業與自我成長 929408賴小萍929412張心怡 929427詹東瀅929440張雅婷一、教育與教師專業 人云,在現代多元功利的社會環境中,教師也只是社會眾多行業之一,許多人之所以投入教職,無非是在茫茫就業市場中,所選擇的一項職業而已;可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對於教師的角色期待畢竟有所不同。就教師的社會功能來說,眾所周知人才培育以教育為本,更精確地說,教育是一國的根本,為了國家社會的生存進步,現代國家均力求教育的健全發展,以培育優秀健全新生代國民,而此非有高品質的教師不為功。 在這一波波教改的熱潮中,可以發現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方面的自主性愈來愈重要,同時教師逐漸在教改歷程中也擔當關鍵性的的角色。尤其在這幾年的課程改革,可以看出教師的角色已逐漸從課程的「傳輸者」與「執行者」改變為「組織者」與「發展者」。即在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中教師不能僅只是單一學科知識的傳遞者,而是能在學習領域中發揮成為課程的統整者。 (一)教育環境之衝擊與挑戰 除此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面對未來十倍速變遷的社會,教師所處的教育環境也面臨以下的衝擊與桃戰: 1.從工業社會轉變為資訊社會。 2.從科技為輔助工具角色轉變為以多媒體為中心的角色。 3.從只有一次受教轉變為終身學習。 4.從固定單元課程轉變為彈性、開放的多元課程。 5.從以教育組織機構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焦點。 6.從自我學習為主的方式轉變為團隊合作的群體學習模式。 7.從本土或地域性的學習轉變為全球性的網路學習。 因此,教師應有所覺醒,在教改浪潮中努力學習成為一位教學的專業者,以有利於教改新課程發展及教育專業素質的提升。 (二)九年一貫課程在教師角色期望上的轉變

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 1 自我效能感 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性质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Bandura(1986)提出的,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个体对自身 组织和实施一定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是个体对自我 能够做什么的信念,而后者主要是对自身特性的认识(Bong & Skaalvik, 2003);不仅如此,Zimmerman和Cleary(2006)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且具有情境特异性。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个体具有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施加影响(Bandura, 2006)。Bandura(2006)指出,个体具有主动性(proactive)、自我反思(self-reflecting)、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的能力。 个体在行动之前能够明确目的、设定目标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行动过程中监控和 调节他们的行为;在行动结束后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反思(Bandura, 2006)。 自我效能感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幅度(magnitude),这主要是针对任务难度而言的, 高幅度的自我效能感是与有挑战性的任务相联系,而效能感幅度比较低的个体通常选择比较简单 的任务;(2)普遍性(generality),这一特性主要是反映效能感的情境特异性(context-specific)以及任 务特异性(task-specific),普遍性水平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脱离任务或情境的限制,而普遍性水平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与特定的情境与任务相联系的,从而不能迁移到另一类情境或者任务中;(3) 强度(strength),这一特性主要通过个体在某一活动或任务上的坚持性表现出来,如果个体的自我 效能感强度水平较高,那么该个体就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持更长的时间(Bandura, 1977)。 1.2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 Bandura(1977)指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是否发起应对行为以及应对行为的坚持性,也 就是说,在面临困难的情境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认为这一情境超出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回 避该情境;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从而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 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对行为以及情境的选择,而且也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决策过程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Bandura, 1993)。 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通常以一种乐观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习惯以一种悲观的方式思考;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此看作提升自己能力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多地将此看作对他们能力的威胁。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的坚持性、面对失败时的恢复力以及对于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为他们设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持

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教师成长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摩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1、教学。“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给学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钻研结果。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还说不上是“教学”,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2、态度。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二)、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1、教学。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吃

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⑴深刻,即能独立钻研与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讲起课来能讲到点子上。⑵独到,即知识广博,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在灵活应用教法方面,表现为:①启发,即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究,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拔指示,使学生豁然开朗,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②机智,即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③广博,即面对意外情况,教师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④绝招,即教学特长中的特点,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地步,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的确能把好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力求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浅尝辄止,若即若离。可有时往往见效不大,不尽如意。 3.态度。不仅心中有书,而且“目中”也“有人”。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 (三)、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

我的教师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从01年毕业至今,先后在讲坛上走过了七年光景,这七年既短暂又漫长,这里边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总结经验,梳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毛泽东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孩子的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动脑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气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师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共27道题目,A完全正确B多数正确C还算正确D完全不正确 表1个人教学效能感测试题 1、我能根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6、某个学生完成作业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8、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注意力集中() 9、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10、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处理好关系() 11、要是我学生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对于那些“刺头儿”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13、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 14、如果一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15、如果班上某学生变得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16、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17、我和学生接触少() 表2 一般教育效能感测试题 1、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3、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家庭和社会决定的,教育很难改变() 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于家长的影响() 5、一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主要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 6、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就没有规矩,那么他在学校也变不好() 7、考虑所有因素,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8、即使一个教师有能力,也有热情,他也很难同时改变许多差生() 9、好学生你一教他就会,差生再教也没用()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 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青年教师成长自我评价总结

青年教师成长自我评价总结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的我,这只是教学生涯的一个开端,我会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永爱去铺垫,用行动去实践,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同时又有很大的职责感!时间如梭,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会用我的活力,用我的汗水,用我的爱心继续努力的!下面是X为大家带来的青年教师成长自我评价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 青年教师成长自我评价1 参加工作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我有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经过一年的锻炼,我思考着实践着…… 记得刚开始工作的第一节,我就自豪地告诉学生我的教学理念:高中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同时也是为了给自我的一生奠基,而历史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学习几本教科书就算是”完成任务”,而应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习惯。此刻想想,当时的我就像一个遥望星空的孩子,还没有真正明白高中教学的实情,看着漫天的灿烂星空感叹其美丽的同时,却不明白一个个发着白色寒光的星星竟然是一颗颗炽热而巨大的恒星。 刚开始上课的第一个月,我就发现,自我已有的教学习惯是怎样牢牢地束缚着我,那段时间我每一天都认真搜集教学材料,教学资料

十分多,一方面我力图搜集诸多材料证明教材里的所有甚至是细节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我的满堂”证明”倍感无味,课堂互动越来越少。那段时间自我也对历史教学充满疑问:到底什么是历史教学,到底怎样才算一节兼顾基础,又照顾学情的好课堂?这些天上的星辰,我又应当怎样才能够到你们呢? 有次青岛历史大集备活动,我听其他教师交流分享本校在历史教学上的经验收获,二中的张晶华教师上台交流了本校在推动课程改革方面的举措。当听她讲到二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的时候,我受到了启发,一种试试看的想法让我决定立即在最活跃,又是最让人为课堂纪律头疼的班进行试验,我期望把他们的活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记得第一次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提了很多问题,经过简单的梳理,我把学生的问题进行统计,计入小组的课前学习成绩上,在上课的时候讲到某个知识点就抛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结合课前学习情景进行解答。这样改变之后产生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有些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小组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我也认识到,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应当及时反思,多向其他教师请教。 过了一段时间,师父听我的按照这一模式上的另外一节课,对我的这种探索进行了鼓励,并提出在青年教师汇报课期间和组内其他两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影响;提高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从行为研究逐步转入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策略与方法上来。于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这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③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6月 226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李 静 张 蕾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内在因素,即教师心理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在查阅、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对其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字:教师效能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F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226—01 1.理论基础 20世纪,最早开始研究教师效能的学者来自于国外,他们是Armor 和Berman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教师效能感主要来源于两个理论基础,即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和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罗特把控制源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类型。按照这个理论的观点,在不同控制类型下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动机也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教学影响必然也是不一样的。内部控制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行为可以强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或者说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反之,外控型的教师则认为环境控制着学生得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 教师效能感得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班都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包含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而不同的教师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不同的成分。 关于教师效能感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效能感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发现教师效能感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一种信念或者主观判断。(2)这种信念来源于教学经验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这种信念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的影响。 2.研究方法 关于教师效能感的研究方法很少,在对文献综述进行整理之后,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经过总结分析以往的研究文献,发现采用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者,其研究内容往往集中于研究教师效能感的理论述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上。关于教师效能感得实证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师效能感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进行实证研究,总结起来,关于教师效能感研究的量表主要有:Armor 和 Berman 的教学效能感量表,此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控制源理论。教学效能感量表包含了两个项目,项目一被称作一般教学效能感,项目二被称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Rose 和 Medway 的教师控制点量表,此量表包含了28个项目;Gibson 和Dember 的教师效能感量表,此量表包含了30个项目;Tschannen 和Woolfolk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新的量表,即俄亥州教师效能感研究,此量表一共有24个项目。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时间要晚于国外的在这方面的研究,而关于量表的编制,我国本土化的研究很少。主要有申继亮、愈国良【1】等人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此量表一共有27个项目,包含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 3.研究内容 3.1关系研究 教师效能感作为教师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必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很多学者对教师效能感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永鑫、申继亮【2】的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师效能感的两个不同维度,即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在预测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与其耗竭水平是呈反比的,此长彼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的人格解体及成就感也呈现出反比的关系。还有学者对教师效能感与其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3.2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教师效能感得特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了研究,如李荟【3】等人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该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高于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效能感得因素有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教师本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也有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观方面的因素有主要有:教师入职前的学历水平、人口学状况、自主学习的能力、归因方式、教龄的影响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制度,学校里的风气、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隐性知识的影响等等。 3.3差异研究 以往对教师效能感的差异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城市与农村教师之间效能感的比较,以及不同教育时期教师效能感得比较,如小学与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得比较。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横向研究的比较上,几乎没有研究教师个体自身发展各个阶段中效能感差异比较。 3.4对理论概念的研究 关于教师效能感理论概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探讨教师效能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源,即控制点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4.参考建议 首先,综合以往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集中于研究教师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教师效能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相关上,而对于如何培养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 其次,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加强教师效能感的培训工作,学校应该为教师构建有利于培养教师效能感的氛围与环境,教师本人应该积极进行自我提升,提升教学技能,加强反思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愈国良,辛 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学报.1995. [2] 李永鑫,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7. [3] 李 荟,李 茵,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_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徐富明1,安连义1,孙文旗2 (1.泰山学院教育系;2.泰山学院教务处,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 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总结概括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和师资培训参考的增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教师 [中图分类号] G 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90(2003)05-0107-04  [收稿日期]2003—07—10  [作者简介]徐富明(1967-),男,山东肥城人,泰山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博士生。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 or ,1976;Berman , 1977)。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 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 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俞国良等,1995;李荟等, 1998;李晔等,2000;等)。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 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这种行为表现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后影响其成就。Arm or 等(1976)在对洛杉矶市的学校所开展的“喜爱的阅读活动”进行评价时得出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提高得越快的结果。Berman 等(1977)在一项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G ibs on 等(1984)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投入和关 第25卷第5期2003年9月 泰山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T AISH AN UNI VERSITY V ol.25 NO.5Sep 1 2003

青年教师成长自我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青年教师成长自我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青年教师成长自我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任教一年来,感受很多,也做了一些积累,借此机会整理一下,分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上:站稳讲台态度上重视行动中落实 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进入高二以来,我担任年级部干事,工作较琐碎,但坚持在级部工作之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中,用心备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会注意到的细节。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觉得受益匪浅,原来枯燥简单的课本内容原来可以加工得如此非富多彩。备课充分了,课堂的容量也就增大了,效率跟着提高了。原来的自己疲于整理知识点,无心设计课堂教学,现在我的教学中心已逐渐向教学设计偏移。 班级管理上: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对于每一个班级量化怎样班主任负责,但班级的成绩关系到每一个任课教师,这里面就存在作为任课老师如何参与班级管理。尤其作为青年教师要过的无关就包括教育管理关,教育管理关分:班主任工作、班级考试成绩、评教、教案等,总分70分以上的认可过关。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已经占据了优势,那么没有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是否做好了过关的准备,如果现在给我们一个班,我们会带成什么样? 在高一的教育管理过关考核时,我的成绩是79.5,不是最高,但也不低,过关。但是我觉得在高一做班主任很失败,头脑中可用的材料太少,作为班主任会转的词太少,自己带班的理念不够系统。我觉得现在有这样的优势,我可以接触每一位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带班理念。例 第 2 页共 7 页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我找到了三篇相关研究,其中有教师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和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的关系。 教师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家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一般学者认为教师效能感包含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后者指教师对教学作用的一般信念。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采用教师效能感量表(TES)测量教师的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测量社会支持程度,最后用SPSS10.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一定个的预测作用;(2)一般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一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教龄、职称等教师特征变量对教师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社会支持与教师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教师的中间变量之一。其中结论(1)的得出似乎合情合理,以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各方面的支持越多,我们在做学习和工作

的过程中就越有动力越有信心,结论(3)说明并不是学历越高、教龄越长、职称越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相应增长的,这与我以前的想法有些出入。就自己的观察而言,从小就觉得老教师由于教龄长、经验丰富,个人性格品质相对较为平和,周围同事和同学又对其较为尊敬,应该会在自我效能感上有别于那些教龄短的新手老师。但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却并非如此。这些想法不过是经我的主观臆断,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即使有我所认为的情况存在,可能也仅仅只是个别案例,并没有普遍的代表性。从前听过一个著名主持人,即使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是还是会经常性的做恶梦,梦到自己马上就要直播时,怎么也查不到新闻稿里的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看出,尽管一个人也许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可是面对工作时还是会没那么自信,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 教师的成就目标是教师对自己的陈很久期望和目标选择,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通过各题的自我意识来调节。成就目标一般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就回避目标,其掌握目标是指与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关的目标,成绩目标则指目标在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就,成绩接近目标则是希望成功,成就回避目标是为了避免失败。《教师个人加血效能感遇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关系的研究》中,采用《教师成就目标问卷》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和使用spss处理数据,求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成就目标之间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