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CCString用法整理

VCCString用法整理

VCCString用法整理
VCCString用法整理

VC:CString用法整理(转载)

1.CString::IsEmpty

BOOL IsEmpty( ) const;

返回值:如果CString 对象的长度为0,则返回非零值;否则返回0。说明:此成员函数用来测试一个CString 对象是否是空的。

示例: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如何使用CString::IsEmpty。

// CString::IsEmpty 示例

CString s;

ASSERT( s.IsEmpty() );

请参阅CString::GetLength

2.CString::Left

CString Left( int nCount ) const;

throw( CMemoryException );

返回值:返回的字符串是前nCount个字符。

示例:

CString s( _T("abcdef") );

ASSERT( s.Left(2) == _T("ab") );

3.CString::LoadString

BOOL LoadString( UINT nID );

throw( CMemoryException );

返回值:如果加载资源成功则返回非零值;否则返回0。

nID 一个Windows 字符串资源ID。

说明:此成员函数用来读取一个由nID 标识的Windows 字符串资源,并放入一个已有CString 对象中。

示例: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如何使用CString::LoadString。

// CString::LoadString 示例

#define IDS_FILENOTFOUND 1

CString s;

if (! s.LoadString( IDS_FILENOTFOUND ))

4.CString::MakeLower

void MakeLower( ); //改变字符的小写

5.CString::MakeReverse

void MakeReverse( ); //字符倒置

6.CString::MakeUpper

void MakeUpper( ); //改变字符的大写

7.CString::Mid CString Mid( int nFirst ) const; CString Mid( int nFirst, int nCount ) const; nCount代表要提取的字符数, nFirst代表要提取的开始索引位置

示例:CString s( _T("abcdef") ); ASSERT( s.Mid( 2, 3 ) == _T("cde") ); 8.CString::ReleaseBuffer

void ReleaseBuffer( int nNewLength = -1 );

参数:nNewLength

此字符串的以字符数表示的新长度,不计算结尾的空字符。如果这个字

符串是以空字符结尾的,则参数的缺省值-1 将把CString 的大小设置为

字符串的当前长度。

说明:

使用ReleaseBuffer 来结束对由GetBuffer 分配的缓冲区的使用。如果你知道缓

冲区中的字符串是以空字符结尾的,则可以省略nNewLength 参数。如果字符

串不是以空字符结尾的,则可以使用nNewLength 指定字符串的长度。在调用

ReleaseBuffer 或其它CString 操作之后,由GetBuffer 返回的地址是无效的。

示例: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如何使用CString::ReleaseBuffer。

// CString::ReleaseBuffer 示例

CString s;

s = "abc";

LPTSTR p = s.GetBuffer( 1024 );

strcpy(p, "abc"); // 直接使用该缓冲区

ASSERT( s.GetLength() == 3 ); // 字符串长度= 3

s.ReleaseBuffer(); // 释放多余的内存,现在p 无效。

ASSERT( s.GetLength() == 3 ); // 长度仍然是3

9.CString::Remove

int CString::Remove ( TCHAR ch );

返回值:返回从字符串中移走的字符数。如果字符串没有改变则返回零。

参数:ch 要从一个字符串中移走的字符。

说明:此成员函数用来将ch 实例从字符串中移走。与这个字符的比较是区分大小写

的。

示例:

// 从一个句子中移走小写字母'c':

CString str (“This is a test.”);

int n = str.Remove( 't' );

ASSERT( n == 2 );

ASSERT( str ==“This is a es. ” );

10.CString::Replace

int Replace( TCHAR chOld, TCHAR chNew );

int Replace( LPCTSTR lpszOld, LPCTSTR lpszNew);

返回值:返回被替换的字符数。如果这个字符串没有改变则返回零。参数:chOld 要被chNew 替换的字符。

chNew 要用来替换chOld 的字符。

lpszOld 一个指向字符串的指针,该字符串包含了要被lpszNew 替换的字符。

LpszNew 一个指向字符串的指针,该字符串包含了要用来替换lpszOld 的字符。

说明:此成员函数用一个字符替换另一个字符。函数的第一个原形在字符串中用chNew

现场替换chOld。函数的第二个原形用lpszNew 指定的字符串替换lpszOld 指定

的子串。

在替换之后,该字符串有可能增长或缩短;那是因为lpszNew 和lpszOld 的长度

不需要是相等的。两种版本形式都进行区分大小写的匹配。

示例:

// 第一个例子,old 和new 具有相同的长度。

CString strZap( “C - -” );

int n = strZap.Replace('-', '+' );

ASSERT( n == 2 );

ASSERT(strZap == “C++” );

// 第二个例子,old 和new 具有不同的长度。

CString strBang( “Everybody likes ice hockey” );

n = strBang.Replace( “hockey”, “golf” );

ASSERT( n ==1 );

n = strBang.Replace ( “likes” , “plays” );

ASSERT( n == 1 );

n = strBang.Replace( “ice”, NULL );

ASSERT( n == 1 );

ASSERT( strBang == “Everybody plays golg” );

// 注意,现在在你的句子中有了一个额外的空格。

// 要移走这个额外的空格,可以将它包括在要被替换的字符串中,例如,“ice ”。

11.CString::ReverseFind

int ReverseFind( TCHAR ch ) const;

返回值: 返回此CString 对象中与要求的字符匹配的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如果没有找

到需要的字符则返回-1。

参数: ch 要搜索的字符。

说明:此成员函数在此CString 对象中搜索与一个子串匹配的最后一个字符。此函数

类似于运行时函数strrchr。

示例:

// CString::ReverseFind 示例

CString s( "abcabc" );

ASSERT( s.ReverseFind( 'b' ) == 4 );

12.CString::Right

CString Right( int nCount ) const;

throw( CMemoryException );

返回值:返回的字符串是最后nCount个字符。

CString s( _T("abcdef") );

ASSERT( s.Right(2) == _T("ef") );

13.CString:: SetAt

void SetAt( int nIndex, TCHAR ch );

说明:可以把字符串理解为一个数组,SetAt类似于[].注意nIndex 的范围,如果不合适会有调试错误。Ch 更替字符, 把nIndex位置上的字符变成ch

示例:

CString s( "abc" );

s.MakeReverse();

ASSERT( s == "cba" );

14.CString::TrimLeft

void TrimLeft( );

void CString::TrimLeft( TCHAR chTarget );

说明:如果没有参数,从左删除字符(\n\t空格等),至到遇到一个非此类字符. 当然你也可以指定删除那些字符. 如果指定的参数是字符串,那么遇上其中的一个字符就删除. \n 换行符\t TAB字符

示例1:CString str = "\n\t a";

str.TrimLeft();

str为“a”;

示例2:

CString str = "abbcadbabcadb ";

str.TrimLeft("ab");

结果"cadbabcadb "

str.TrimLeft("ac");

结果"bcadbabcadb "

15.CString::TrimRight

void TrimRight( );

void CString::TrimRight( TCHAR chTarget );

void CString::TrimRight( LPCTSTR lpszTargets );

说明:用法类似于上面。

16.CString::Compare

int Compare( LPCTSTR lpsz ) const;

返回值:字符串一样返回0,小于lpsz 返回-1,大于lpsz 返回1, 区分大小字符

示例:

CString s1( "abc" );

CString s2( "abd" );

ASS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74547.html,pare( s2 ) == -1 );

ASS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74547.html,pare( "abe" ) == -1

17.CString::CompareNoCase

int CompareNoCase( LPCTSTR lpsz ) const;

返回值:字符串一样返回0,小于lpsz 返回-1,大于lpsz 返回1,不区分大小字符

18.CString::Collate

int Collate( LPCTSTR lpsz ) const;

同CString::Compare

19.CString::CollateNoCase

int CollateNocase( LPCTSTR lpsz ) const;

同CString::CompareNoCase

20.CString::CString //构造函数

CString( );

CString( const CString& stringSrc );

CString( TCHAR ch, int nRepeat = 1 );

CString( LPCTSTR lpch, int nLength );

CString( const unsigned char* psz );

CString( LPCWSTR lpsz );

CString( LPCSTR lpsz );

示例:

CString s1;

CString s2( "cat" );

CString s3 = s2;

CString s4( s2 + " " + s3 );

CString s5( 'x' ); // s5 = "x"

CString s6( 'x', 6 ); // s6 = "xxxxxx"

CString s7((LPCSTR)ID_FILE_NEW); // s7 ="Create a new document"

CString city = "Philadelphia";

21.CString::Delete

int Delete( int nIndex, int nCount = 1);

返回值:是被删除前的字符串的长度

nIndex是第一个被删除的字符,nCount是一次删除几个字符。根据我实验得出的结果:当nCount>要删除字符串的最大长度(GetCount() - nIndex)时会出错,当nCount过大,没有足够的字符删除时,此函数不执行。

示例:

CString str1,str2,str3;

char a;

str1 = "nihao";

str2 = "nIhao";

int x;

// int i=(str1 == str2);

str1.Delete(2,3);

如果nCount(3) > GetCount() –nIndex (5-2)就会执行错误

22.CString::Empty

Void Empty( );

返回值:没有返回值清空操作;

示例:

CString s( "abc" );

s.Empty();

ASSERT( s.GetLength( ) == 0 );

23.CString::Find

int Find( TCHAR ch ) const;

int Find( LPCTSTR lpszSub ) const;

int Find( TCHAR ch, int nStart ) const;

int Find( LPCTSTR lpszSub, int nStart ) const;

返回值: 不匹配的话返回-1; 索引以0 开始; nStar 代表以索引值nStart 的字符开始搜索,

即为包含以索引nStart字符后的字符串.

示例:

CString s( "abcdef" );

ASSERT( s.Find( 'c' ) == 2 );

ASSERT( s.Find( "de" ) == 3 );

Cstring str(“The stars are aligned”);

Ing n = str.Find('e',5);

ASSERT(n == 12)

24.CString::FindOneOf

int FindOneOf( LPCTSTR lpszCharSet ) const;

返回值: 不匹配的话返回-1; 索引以0 开始

注意::返回此字符串中第一个在lpszCharSet中也包括字符并且从零开始的索引值

示例:

CString s( "abcdef" );

ASSERT( s.FindOneOf( "xd" ) == 3 ); // 'd' is first match.

25.CString::Format

void Format( LPCTSTR lpszFormat, ... );

void Format( UINT nFormatID, ... );

参数:lpszFormat 一个格式控制字符串

nFormatID 字符串标识符

示例:

CString str;

Str.Format(“%d”,13);

此时Str为13

26.CString::GetAt

TCHAR GetAt( int nIndex ) const;

返回值:返回标号为nIndex的字符,你可以把字符串理解为一个数组,GetAt类似于[].注意nIndex的范围,如果不合适会有调试错误。

27.CString::GetBuffer

LPTSTR GetBuffer( int nMinBufLength );

返回值:一个指向对象的(以空字符结尾的)字符缓冲区的LPTSTR 指针。

参数:nMinBufLength

字符缓冲区的以字符数表示的最小容量。这个值不包括一个结尾的空字符的空间。

说明:此成员函数返回一个指向CString 对象的内部字符缓冲区的指针。返回的LPTSTR 不是const,因此可以允许直接修改CString 的内容。如果你使用由GetBuffer 返回的指针来改变字符串的内容,你必须在使用其它的CString 成员函数之前调用ReleaseBuffer 函数。

在调用ReleaseBuffer 之后,由GetBuffer 返回的地址也许就无效了,因为其它的CString 操作可能会导致CString 缓冲区被重新分配。如果你没有改变此CString 的长度,则缓冲区不会被重新分配。当此CString 对象被销毁时,其缓冲区内存将被自动释放。

注意:如果你自己知道字符串的长度,则你不应该添加结尾的空字符。但是,当你用ReleaseBuffer 来释放该缓冲区时,你必须指定最后的字符串长度。如果你添加了结尾的空字符,你应该给ReleaseBuffer 的长度参数传递-1 ,ReleaseBuffer 将对该缓冲区执行strlen 来确定它的长度。

示例:

// CString::GetBuffer 例子

CString s( "abcd" );

#ifdef _DEBUG

afxDump << "CString s " << s << "\n";

#endif

LPTSTR p = s.GetBuffer( 10 );

strcpy( p, "Hello" ); // 直接访问CString 对象。

s.ReleaseBuffer( );

#ifdef _DEBUG

afxDump << "CString s " << s << "\n";

#endif

28.CString::GetLength

int GetLength( ) const;

返回值:返回字符串中的字节计数。

说明:此成员函数用来获取这个CString 对象中的字节计数。这个计数不包括结尾的空字符。

对于多字节字符集(MBCS),GetLength 按每一个8 位字符计数;即,在一个多字节字符中的开始和结尾字节被算作两个字节。

示例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如何使用CString::GetLength。

// CString::GetLength 示例

CString s( "abcdef" );

ASSERT( s.GetLength() == 6 );

29.CString::Insert

int Insert( int nIndex, TCHAR ch );

int Insert( int nIndex, LPCTSTR pstr );

返回值:返回修改后的长度,nIndex是字符(或字符串)插入后的索引号例子

示例:

CString str( “HockeyBest”);

int n = str.Insert( 6, “is” );

ASSERT( n == str.GetLength( ) );

printf( “1: %s\n”, ( LPCTSTR ) str );

n = str.Insert( 6, ' ' );

ASSERT( n == str.GetLength( ) );

printf ( “2: %s\n”, (LPCTSTR) STR );

n = str.Insert(555, ‘1’);

ASSERT( n == str.GetLength ( ) );

printf ( “3: %s\n”, ( LPCTSTR ) str );

输出

1. Hockeyis Best

2. Hockey is Best

3. Hockey is Best!

CString 是一种很有用的数据类型。

它们很大程度上简化了MFC中的许多操作,使得MFC在做字符串操作的时候方便了很多。不管怎样,使用CString有很多特殊的技巧,特别是对于纯C背景下走出来的程序员来说有点难以学习。CString

位于头文件afx.h中。这篇文章就来讨论这些技巧。使用CString可以让你对字符串的操作更加直截了当。这篇文章不是CString的完全手册,但囊括了大部分常见基本问题。这篇文章包括以下内容:CString 对象的连接格式化字符串(包括int 型转化为CString )CString 型转化成int 型CString 型和char* 类型的相互转化char* 转化成CStringCString 转化成char* 之一:使用LPCTSTR强制转化CString 转化成char* 之二:使用CString对象的GetBuffer方法CString 转化成char* 之三: 和控件的接口CString 型转化成BSTR型;BSTR 型转化成CString 型;VARIANT型转化成CString 型;载入字符串表资源;CString 和临时对象;CString 的效率;总结下面我分别讨论。1、CString 对象的连接能体现出CString 类型方便性特点的一个方面就是字符串的连接,使用CString 类型,你能很方便地连接两个字符串,正如下面的例子:CString gray("Gray");CString cat("Cat");CString graycat = gray + cat;//then graycat="GrayCat"要比用下面的方法好得多:char gray[] = "Gray";char cat[] = "Cat";char * graycat = malloc(strlen(gray) + strlen(cat) + 1);strcpy(graycat, gray);strcat(graycat, cat);2、格式化字符串与其用sprintf() 函数或wsprintf() 函数来格式化一个字符串,还不如用CString 对象的Format()方法:CString s;s.Format(_T("The total is %d"), total);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你不用担心用来存放格式化后数据的缓冲区是否足够大,这些工作由CString类替你完成。格式化是一种把其它不是字符串类型的数据转化为CString类型的最常用技巧,比如,把一个整数转化成CString类型,可用如下方法:CString

s;s.Format(_T("%d"), total);我总是对我的字符串使用_T()宏,这是为了让我的代码至少有Unicode的意识,当然,关于Unicode的话题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_T()宏在8位字符环境下是如下定义的:#define _T(x) x // 非Unicode版本(non-Unicode version)而在Unicode环境下是如下定义的:#define _T(x) L##x // Unicode版本(Unicode version)所以在Unicode环境下,它的效果就相当于:s.Format(L"%d", total);如果你认为你的程序可能在Unicode的环境下运行,那么开始在意用Unicode 编码。比如说,不要用sizeof() 操作符来获得字符串的长度,因为在Unicode环境下就会有2倍的误差。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隐藏Unicode的一些细节,比如在我需要获得字符长度的时候,我会用一个叫做DIM的宏,这个宏是在我的dim.h文件中定义的,我会在我写的所有程序中都包含这个文件:#define DIM(x) ( sizeof((x)) / sizeof((x)[0]) )这个宏不仅可以用来解决Unicode的字符串长度的问题,也可以用在编译时定义的表格上,它可以获得表格的项数,如下:class Whatever { ... };Whatever data[] = {{ ... },...{ ... },};for(int i = 0; i < DIM(data); i++) // 扫描表格寻找匹配项。这里要提醒你的就是一定要注意那些在参数中需要真实字节数的API函数调用,如果你传递字符个数给它,它将不能正常工作。如下:TCHAR data[20];lstrcpyn(data, longstring, sizeof(data) - 1); // WRONG!lstrcpyn(data, longstring, DIM(data) - 1); // RIGHTWriteFile(f, data, DIM(data), &bytesWritten, NULL); // WRONG!WriteFile(f, data, sizeof(data), &bytesWritten, NULL); // RIGHT造成以上原因是因为lstrcpyn需要一个字符个数作为参数,

但是WriteFile却需要字节数作为参数。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需

要写出数据的所有内容。如果你仅仅只想写出数据的真实长度,你可

能会认为你应该这样做:WriteFile(f, data, lstrlen(data), &bytesWritten,

NULL); // WRONG但是在Unicode环境下,它不会正常工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WriteFile(f, data, lstrlen(data) * sizeof(TCHAR),

&bytesWritten, NULL); // RIGHT因为WriteFile需要的是一个以字节为(可能有些人会想"在非Unicode的环境下运行这行代码,单位的长度。

就意味着总是在做一个多余的乘1操作,这样不会降低程序的效率吗?

"这种想法是多余的,你必须要了解编译器实际上做了什么,没有哪一个C或C++编译器会把这种无聊的乘1操作留在代码中。在Unicode 环境下运行的时候,你也不必担心那个乘2操作会降低程序的效率,记住,这只是一个左移一位的操作而已。使用_T宏并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创建了一个Unicode的程序,你只是创建了一个有Unicode意识的程序而已。如果你在默认的8-bit模式下编译你的程序的话,得到的将是一个普通的8-bit的应用程序(这里的8-bit指的只是8位的字符编码,并不是指8位的计算机系统);当你在Unicode环境下编译你的程序时,你才会得到一个Unicode的程序。记住,CString 在Unicode 环境下,里面包含的可都是16位的字符哦。3、CString 型转化成int 型把CString 类型的数据转化成整数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的字符串到整数转换例程。虽然通常你怀疑使用_atoi()函数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也很少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你准备使用Unicode 字符,你应该用_ttoi(),它在ANSI 编码系统中被编译成

_atoi(),而在Unicode 编码系统中编译成_wtoi()。你也可以考虑使用_tcstoul()或者_tcstol(),它们都能把字符串转化成任意进制的长整数(如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或十六进制),不同点在于前者转化后的数据是无符号的(unsigned),而后者相反。看下面的例子:CString hex = _T("FAB");CString decimal = _T("4011");ASSERT(_tcstoul(hex, 0, 16) == _ttoi(decimal));4、CString 型和char* 类型的相互转化这是初学者使用CString 时最常见的问题。有了C++ 的帮助,很多问题你不需要深入的去考虑它,直接拿来用就行了,但是如果你不能深入了解它的运行机制,又会有很多问题让你迷惑,特别是有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代码,却偏偏不能正常工作。比如,你会奇怪为什么不能写像下面这样的代码呢:CString graycat = "Gray" + "Cat";或者这样:CString graycat("Gray" + "Cat");事实上,编译器将抱怨上面的这些尝试。为什么呢?因为针对CString 和LPCTSTR数据类型的各种各样的组合," +" 运算符被定义成一个重载操作符。而不是两个LPCTSTR 数据类型,它是底层数据类型。你不能对基本数据(如int、char 或者char*)类型重载C++ 的运算符。你可以象下面这样做:CString graycat = CString("Gray") + CString("Cat");或者这样:CString graycat = CString("Gray") + "Cat";研究一番就会发现:" +"总是使用在至少有一个CString 对象和一个LPCSTR 的场合。注意,编写有Unicode 意识的代码总是一件好事,比如:CString graycat = CString(_T("Gray")) + _T("Cat");这将使得你的代码可以直接移植。char* 转化为CString现在你有一个char* 类型的数据,或者说一个字符串。怎么样创建

CString 对象呢?这里有一些例子:char * p = "This is a test";或者象下面这样更具有Unicode 意识:TCHAR * p = _T("This is a test")或LPTSTR p = _T("This is a test");你可以使用下面任意一种写法:CString s = "This is a test"; // 8-bit onlyCString s = _T("This is a test"); // Unicode-awareCString s("This is a test"); // 8-bit onlyCString s(_T("This is a test")); // Unicode-awareCString s = p;CString s(p);用这些方法可以轻松将常量字符串或指针转换成CString。需要注意的是,字符的赋值总是被拷贝到CString 对象中去的,所以你可以象下面这样操作:TCHAR * p = _T("Gray");CString s(p);p = _T("Cat");s += p;结果字符串肯定是"GrayCat"。CString 类还有几个其它的构造函数,但是这里我们不考虑它,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查看相关文档。事实上,CString 类的构造函数比我展示的要复杂,比如:CString s = "This is a test";这是很草率的编码,但是实际上它在Unicode 环境下能编译通过。它在运行时调用构造函数的MultiByteToWideChar 操作将8 位字符串转换成16 位字符串。不管怎样,如果char * 指针是网络上传输的8 位数据,这种转换是很有用的。CString 转化成char* 之一:强制类型转换为LPCTSTR;这是一种略微硬性的转换,有关"正确"的做法,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许多混乱,正确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但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与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样多。我们首先要了解CString 是一种很特殊的C++ 对象,它里面包含了三个值:一个指向某个数据缓冲区的指针、一个是该缓冲中有效的字符记数以及一个缓冲区长度。有效字符数的大小可以是从0到该缓冲最大长度值减1之间的任何数

古汉语意动用法

古汉语意动用法 学案博苑 2011-12-16 1005 古汉语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区分“使动”“意动”实践操练 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如: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下面再举几例: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 “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学案博苑 2011-12-16 0629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韩愈的《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fènhuì愤怒 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晋侯让赵盾饮酒) 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鸿门宴》选修一从:zòng使……跟随。(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 ④杀鸡为黍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蓧diào丈人》食:sì使……吃。见:xi àn使……现。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但是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主备人:李军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

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7. 止血灵。止:使……停止。

1. (沛公)从百余骑。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sì使……吃。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受苦、受累、受穷。(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一个是"使.....";另一个是"认为....."还有一个是“为了....的事” 重要还是在翻译上,翻译准了,就明白了!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教学内容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①吾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④何陋之有? ④宋何罪之有?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意动用法(已整理)

意动用法(已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文复习——意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的特征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所以,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宾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认为(觉得)……羞耻”。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把……作老师”。(韩愈《师说》)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二、意动用法的种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用法两类。 (一)名词意动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