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讲 劳动力供给

第四讲 劳动力供给

第四章劳动力供给

4.1 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

?复习劳参率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分类

?一、劳参率的影响因素

?1、人口因素(老年、中青年、未成年)

?2、教育制度和教育供给规模:

?例:我国1990年15—19男性劳参率61.55%; 15—24总人口劳参率为78.29%高于发达国家

3、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

4、社会保障制度:

?5、个人非劳收入

?6、工资水平

?7、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负)

?8、宏观经济波动: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劳动力假说和悲观

劳动力假说

?前提是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与经济周期不存

在灵敏的反应性(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由中年妇女构成,与经济周期存在灵敏的反应性。

?附加劳动力假说:妇女出来工作,劳参率高

悲观劳动力假说:退出市场非失业者,低?9、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二、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变化

?1、西方国家:男、女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变

化及特点

?2、中国男、女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变化及特

4.2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供给弹性

?复习劳动力供给曲线

?1、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2、企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1、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

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2、公式:E S=(ΔL S/L S)/(ΔW/W),0--∞,

除0、∞外为正值

?和劳动力需求弹性一样,劳动力供给弹性

是用来衡量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

动的反应程度的一个指标。

?二、分类

?(1)无弹性E S=0

?(2)缺乏弹性E S<1 ?(3)单位弹性E S=1 ?(4)富有弹性E S>1 ?(5)无限弹性E S= ∞

例:深圳市高级钳工供给不足,需求8000人,供给只有6000人,现行工资为3000元/月,供给弹性为1.5,如果想通过改变工资率刺激劳动力供给,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如何变化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给。

?思考:

?1、北京劳动力市场上何种劳动力供给弹

性较小?如何改善?

?2、中国高级技工缺乏情况如何改善?

4.3 劳动供给决策工作

间 使 用

工作

家庭工作

市场工作

忽略区别,

闲暇活动

一、前提假设

选择

工作决策是时间 使用方式的选择

分析闲暇—工作决策时,用到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等工具

二、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1、概念:

所有能带来同样效用的货币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就构成了

一条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2、图形及特点

A1

A

收入 闲暇时间

H1

Y1

Y2 C

H2 特点:

(1)U 2>U 1。 (2)不会相交。 (3)斜率为负。 (4)凸向圆点,左边比右边陡峭。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U1 U2

闲暇时间收

闲暇

时间

注重闲暇注重收入

张三的无差异曲线李四的无差异曲线

?

三、预算约束线

?

1、概念: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的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称为预算约束线 ?

2、图解及图形

收入

时间 Y1 ?斜率=?Y/?H=工资率

?蓝色、绿色预算约束线平行,表

示工资率相同,可支配时间不同,

为H1、H2,导致在纵轴上截距不

同,为Y2、Y3

?红线、绿线,个人可支配时间相同,但劳动能力有差异,因而工资率不同。工资率低者,预算约束线在纵轴的截距即收入低,为Y2,工资率高者,在纵轴上截距高为Y3。

?收入约束线形状决定于个人可支配时间及劳动能力,即决定于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状况。

Y2

Y3

H1 H2

?四、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描绘。

收入

劳动时间

闲暇时间 →

?(1)与U1有两个交点,与U2

相切有一个切点,与U3不相交, ?(2)主观而言,想选择U3,预算约束线客观决定他只能选择低于U2的,即U1和U2中选一。 ?(3) U1的效用小于U2,所以效用最大化点应是预算约束线与U2相切的点B 。

A

B

A1 U1

U2 U3

结:无差异曲线在预算约束线上方,客观限制达不到如此高效用水平,在下方又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只有两条线相切,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切点上才是主体在既定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

?五、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1、纯收入效应

? ?

? ?

劳动时间 ←

闲暇时间 →

收入

Y0

H1 H2 A Y1 Y2

B Y3

?2、工资增加的收入和替代效应

??

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H1

H2

H1 H2

替代效应大于

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大于

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二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二) ——从看懂劳动力市场数据图标说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先看下面3张图标。

若要了解我国2019年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就要具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扎实的理论功底。这3张图是201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工资)数据统计表,从中反映出了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指标。 二、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和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劳动参

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参与率(简称劳参率),即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劳参率;以某以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变量变动时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ES=(△S/S)/(△W/W)[ (△S/S)表示供给变动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百分比] ——劳动供给弹性分类: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趋向正无穷,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由一定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一定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动趋势:

补充案例_第二章_劳动力供给_《劳动经济学》_胡学勤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 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 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 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 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

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 经济理论指出,工作小时数量的供给部分地取决于人们对家务劳动时间,包括闲暇时间的价值认可程度。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在凯洛格食品公司的工人们身上反映出来。在大萧条时期,凯洛格食品公司因放弃了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改行6小时工作制,从而引起了举国关注,工人们愿意通过接受更少的工资性报酬和更多闲暇的方式,来与那些失业者“分享工作”。 在二战期间,该公司转而实行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是承诺在紧急状态结束后,重新恢复6小时工作制。1946年,员工们重申了自己希望每天工作更短时间的愿望,公司中87%的女性员工和71%的男性员工赞成每天工作6个小时。然而,到1957年时,大多数部门都选择重新回到8小时工作制——结果只有25%的员工,其中大多是女性员工,仍然保持在每天工作6小时的工作制。 到底二战后到50年代末期,哪些因素导致工人,尤其是男性工人,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决策呢?对其进行访谈之后发现,影响他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 他们的配偶对于应当如何使用家庭时间的观念与男人产生了冲突。许多男性抱怨说,由于自己在家待的时间太长而导致了很多摩擦:“这些女人不愿意看着自己的男人整天待在家里碍手碍脚的”,以及“如果我在家里闲待着,老婆总是会找点什么事儿让我干”。这些都是男性工人的典型回答。 此外,这些男人还非常关心自己的邻居在干什么以及怎么想。在没有了与失业者和从战场上回来的退伍士兵分享工作这一正当理由之后,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比其他男人的工作时间少而感到尴尬。在家里待的时间过长会被人家认为不正常或者不像是个男人,即使他们的收入是在上升的。这些男人感到,自己要想购买到与邻居相同的那些物质财富,可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所以家庭时间的效用不仅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家庭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压力的影响。 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一、供求总体情况 2010年一季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用人的单位507家,提供用人信息1612条,招聘各类人员45630人,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45135人,求人倍率为1.01,比上季度提高 0.09,比去年同期提高0.36,就业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需求人数近年来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求人倍率突破1,劳动力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景象。 去年一季度,就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就业需求空间急剧压缩。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与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步回暖,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稳定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劳动力市场上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持续回升,到年底,接近1,本季度需求人数更是首次超过求职人数,春节后的各类招聘会,都有大量用人单位主动进场招聘员工。劳动力市场供需趋于平衡,结构性矛盾凸现,供小于求,求职者挑 选的空间更大,用工难的出现,倒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提高用工待遇。 为落实中央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和促进就业,破解用工难和求职难共存的局面,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我市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完善“招员工不出厂门,找工作不出家门”的2010年春季“牵手行动”,节点和常态相结合,加大劳动力供求对接力度,有效地缓解了两难问题。 1、供求总体人数情况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一季度第一产业的需求人数为892人,占需求总量的1.95%,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劳 动力的供需量很大,但这一部分情况基本未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为36139人,占需求总量的79.20%,比上季度提高2.17%,经济总量的复苏,我市第二产业的回暖力度更强劲一些;第三产业的需求人员为8599人,占需求总量的18.85%,比上季度 略有下降,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 三、行业需求情况 从从具体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需求人数较大,占居需求总量的前三位。本期制造业需求34920人,占整个需求的76.53%,需求人数比上季度增加6735人,需求比重比上季度提高7.76%。批发和零售业需求3878人,占总需求量的8.5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1452人,占总需求量的3.18%。 3、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表 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从用人单位看,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12%,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87%,90.01%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92.47%,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占内资企业总需求人数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58.44%、13.94%、8.55%,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24%;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11%;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18%。与上季度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1.6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3.16个百分点。可见,充分发挥内资企业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的增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比较 五、各类职业供求情况 从职业需求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仍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76.74%和9.52%,二者合计红占全部用人需求的86.26%。与上季度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增加4727人,需求比重上长了2.84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需求略有下降,需求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职业需求的总体状况。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 表6: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十个职业 填报单位: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 职业职业代码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缺口数求人倍率 1、机械 冷加工工 6040100 10289 1390 8899 7.4

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赵武、刘艳[4] (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 (2005) 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蔡昉[6] (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 (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 目的。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况: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供小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也是一种浪费。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实现平衡。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上发生不平衡,高职务需从低职务者中培训晋升,对新上岗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等。企业应依具体情况制定供求平衡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当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可能发生短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以避免短缺现象的发生。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 计划。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总之,以上这些措施,虽是解决组织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有: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如提前退休者仍按 正常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助),鼓励提前退休。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

劳动力需求理论

第二节劳动力需求理论一、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表11—8 劳动力边际产出量/收益 劳动力边际产出量劳动力边际收益 概念1.称为劳动力的边际实物产出(MPL) 2.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1.称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收益(MRPL)2.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收益增量 联系1.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的价值量,即前者是后者的货币转化形式。 2.在竞争性产品市场中,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乘以单位 产品价格,即MRPL=MPL×P 其他它是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核 心概念,同时也是最古老、最著名 的经济思想之一—边际收益递减规 律的主题 ------ 表11—9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根本思想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视为可变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或土地视为不变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将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 规律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它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的规律。 【例题11-2-1·单选题】在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通常把()视为可变要素。 A.劳动力 B.资本 C.土地 D.技术 [答案] A

【例题11-2-2·单选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他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的规律。 A.一直上升 B.先上升,后水平 C.先下降,而后上升 D.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 [答案]D (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的下降部分。 二、长期劳动力需求 表11—10 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替代效应 概念又称产出效应,指工资率变动首先直接作 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然后再进一步 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图示: 工资率变动→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量 指工资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之 间的相对投入比例而对劳动力需求量产 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图示: 工资率变动→资本和劳动力相对投入比 例→劳动力需求量 结论1.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2.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 3.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走向是向右下倾斜,其斜率为负。 【例题11-2-3·单选题】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 B

劳动力成本和供给分析

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指在生产或施工过程中人工消耗或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人工成本是工业或建筑产品价值的直接构成部分,也是工业产品成本或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项目。建筑安装工程的人工成本表现为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包括在现场直接为施工制作构件)的工人和在施工现场从事运输、配料的辅助工人的基本工资、附加工资、工资性津贴(如粮贴、冬煤津贴、副食补贴等)。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一般有:工程预算人工成本、工程计划人工成本及工程实际人工成本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工业产品或建筑安装工程人工成本的发生额可通过直接归集或适当比例分配计算而得,并对有关成本帐户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在全部成本制中,人工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产或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低。 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labor cost;the cost of labor)是指企业(单位)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劳动力成本是劳动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 国际规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规定,劳动力成本的范围大于工资,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的福利,如实物发放、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劳动力成本是劳

动者所有报酬之和。研究产业竞争力,除劳动力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劳动生产率。 作用: 通过计算单位劳动成本(ULC)可以反映一个产业或国家的成本优势。单位劳动成本的定义是平均劳动报酬对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概念定义: 分析劳动力成本变动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乃至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可为党和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劳动力成本核算的中心指标是劳动力总成本.劳动力总成本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 基本内容: 劳动力总成本包括四项基本内容: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职工保险金和公积金等等。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1节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是两个必须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劳动经济学当然要讨论劳动力供给的问题。本章将从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弹性以及劳动供给时间选择等几个方面考察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个体决策 无论是全球的、国家的、行业的还是企业的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 2、个体意愿 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包含两层意思: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工资水平的高低、工作时间的长短、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可能不等于劳动力资源数量;(2)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可能有一部分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失业,这使得劳动力供给量不等于劳动力实际使用数量。因此,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好工作的标准分享 3、时间要素 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但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如果把此因素考虑进去,就会让分析难以进行。因此,我们通常假设所有劳动力供给都是满足社会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要求的标准供给,即把劳动力供给等同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假设: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 技能清单对体现员工工作能力一览表,含学习或工作经历、培训情况、已获证书及主管对其能力的评价 现状核查法对现有人员迚行大排查,包括数量和质量、素质结构以及岗位分布情况。(1)工作职位迚行分门别类,划清不同职位的级别;(2)对每一职位的每一级别的人数迚行确定。 接续计划法主要用亍组织内部特定职位候选人的确定(1)计划范围。(2)每个关键职位上的接替人选,(3)评价接续人员,分成不同等级。适合对管理阶层的接班人员进行安排时使用。 市场调查预测法对组织外部人力供给预测,是组织的人力管理人员组织或亲自参与市场调查,并在掌握第一手劳劢力市场信息资料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算,预测劳劢力市场的发展觃律和未来趋势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步骤: 1核查(内部存量)2了解组织人力资源调整情况。(现在和未来的调整)3汇总。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4市场调查统计外部供给,将主要的影响因素列出来。包括: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的人才供需状况,组织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组织对人才的吸引程度等。5编制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6编制组织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汇总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迚行编制。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现状规划法它假定人力在一定觃划期内不变,即如果保持原有的生产和技术不变,人员的配备比例和总数能适应预测期内人力需要。只需对现有人员晋升、降职、退休等情况迚行测算统计,然后准备人员调动。经验预测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人力需求预测。对过去经验的收集和把握,保持原历史档案,搜集过去变化的人员数据,综合考虑多人的经验来作出人力资源需求情况预测。 情景描述法适用亍组织处在变化的环境当中,组织的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的仸务方向,对影响人力相关因素分析、整理和综合考虑,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集中人力需求的备选方案。德尔斐法 1.是要求预测的专家不能互相讨论或交换意见2各位专家以书面形式提出各自对组织人力需求的预测结果3对观测结果迚行统计综合,然后将综合结果反馈给各位与家,以迚行下一轮的预测。(4)反复。。。。最终得出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结论,缺点:凭借的是与家的经验,因此缺少客观性。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步骤: 1对现有人力资源情况测评,缺编和超编,称职2协商讨论,得出现实需求。3将实现组织发展觃划和目标的仸务落实到各部门,确定工作量。4根据各部门具体工作仸务的增长,确定各需要增加的人员,得出未来需求。5根据历史数据和对未来可能会出现情况的预测,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退休、离职人员,得出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需求。6对现实需求、未来需求和未来流失人力需求汇总统计,即整体人力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种类及对策 a. 供大于求,对策: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扩大需求;通过撤销、合并臃肿机构,减少冗员,提高人力利用率;利用优惠措施,鼓励员工提前退休和内退;加强培训,增强其择业能力,为员工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b. 供不应求,对策:通过内部调剂,进行内部人事调动;通过外部招聘新职员;通过激励和培训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以及改进工艺设计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c. 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结构不平衡,对策:只能通过内部的人员调动来调整这种结构不平衡的状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各部门对人力资源要有准确的需求分析。 (1)在案例1—1中,如果让你参不制定这仹人力资源觃划,还需要哪些信息来支持你的决策? 答:a.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b.核查现有人力资源现状,关键在于弄清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情况。 c.企业组织结构的检查与分析; d.根据职务说明书,核查人员素质及与岗位匹配情况。e.相关行业及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国家政策 f.公司业务发展增长率 列出影响人力资源觃划编制的主要因素。 答(1)企业内部因素:a.企业战略目标和工作仸务的变化 b..组织形式的变化 c.企业最高领导层的理念d.员工构成结构和胜仸素质的变化 (2)企业外部因素: a.劳劢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化, c.行业发展状况。

人力资源方案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方案分析作业类型:双学位作业专业:制药工程姓名:李定美、耿晓雅 (一)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对于管理人员供给的预测,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管理人员的接替模型(如图1—14所示)。 下面以一个具体事例对管理人员接替模型的应用进行分析。 某公司2005—2006年度管理人员变动情况如图1—15所示,2006年度各级管理人员的补充是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完成的,公司高层在总结本年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决策:首先,2007年度除一般管理人员通过外部各种招聘渠道补充之外,其他各层次管理人员一律从公司内部选拔;其次,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补充需要量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定员标准执行,不得突破额定人数;最后,要妥善安排好提升受阻的后备人才。 表1—25是根据管理人员接替模型所得到的2007年管理岗位人员的预测结果。 通过应用管理人员接替模型进行预测,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各类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便于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相应工作。例如从表1—25可知,在2007年中层管理人员有3人提升受阻,直接主管有16人提升受阻,一般管 理人员有1人提升受阻。企业通过分析可作出决策,对提升受阻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进行一次“一对一”的面谈,就有关升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或深造的机会;给他们压“重担”,适当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在可能的情况下,即使不升职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薪资等级等。 (二)马尔可夫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是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的规律,推测组织在未来的人员供给情况。马尔可夫模型通常是分几个时期来收集数据,然后再得出平均值,利用这些数据代表每一种职位的人员变动的频率,就可以推测出人员的变动情况。具体的做法是将计划初期每一种工作的人数与每一种工作的人员变动的概率相乘,然后纵向相加,得到组织内部未来劳动力的净供给量。其基本的计算公式是: 如果每年给每一类的职位补充100名员工,则可以测算该企业三年来的人力分布状况(见表1—27)。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 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 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 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实际上,根据现在的社会报道,在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将同时共存,部分沿海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升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在加重,而在那时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又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不可不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打击。 ?影响养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经济学的含义: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供给行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对于“劳动”概念的把握: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指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准商品”。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2)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的层次及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1、研究问题集中于劳动就业相关领域,可同时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这与一般商品作为最终产品需求不同。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劳动力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量: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新时期就业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本文拟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今后若干年 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 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从现在起,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10年左右,绝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20年左右,近40年内将始终高于目前的数量,21世纪中期后有所减少也极其有限,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 二、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的积便是劳动力实际供给量。由于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参差不齐,兼业、非正规就业和地下经济活动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加之农村劳动力不受法定劳动年龄限制,因而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国外一般水平,如按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测算约为95%左右(以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计算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是94.7%和95.3%),按国际可比口径(15-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计算当在85%左右,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尼、巴西分别高出14.4、10.6、30.4、23.6、16.4、19.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受教育年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的非正规就业转化为正规就业,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肯定会趋于降低。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也可能是就业市场恶化的结果,在那种场合,公开的和隐性的失业水平都会提高。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如能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水平,那么本世

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人力资源信息库:技能清单,针对一般人员的特点,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集中收集每个员工岗位的适合度、技能等情况,为人事决策提供信息 管理才能清单:反映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为管理人员的流动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管理人员接替模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马尔可夫模型: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基本思想:通过发现组织的人员变动规律预测组织未来的人员供给情况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 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模式 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选择部门结构,进行组织结构设置 将不同的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组织结构 制定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序 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具体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的期限,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 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人员规划的评价和修正 员工素质测评的步骤和程序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考评小组 3、制定考评方案:确定测评对象的范围和测评目的、设计并审查测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制定或修正测评参照标准。 二、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3、测评的操作程序 三、测评结果的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测评指标和参照标准不明确、测评人员训练不足、近因效应、感情效应、晕轮效应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3、测评数据的分析 四、综合分析考评结果 1、考评结果的描述:数字描述、文字描述 2、员工分类:调查分类标准、数学分类标准 3、考评结果的分析:要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

人力资源供给

人力资源供给因素浅析 摘要:人力资源供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人们通常从工资因素和非工资因素来加以分析。经验证明,工资是影响人力资源供给的最为基本的因素,因为它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因素的作用,人力资源流动将大受影响,“猎头”公司也难以出现,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无从谈起。越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这个因素的制约性就越大;越是高工资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就越优先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但非工资因素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关键字:人力资源资源供给 背景:A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短短3年时间,员工人数由5000余人增加到7000多人。公司每年严格按照定岗定编制定招聘计划:人员缺编的可以新招聘,人员超编的要减员。可在一年中,因为不断有人离职,有人晋升,有人轮岗,导致各部门岗位人员持续变动,同时,生产的淡旺季也使人员需求变动较大。如何精确有效分析人力资源供给,配合招聘计划已成为人力资源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供给可分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和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两大部分。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与公司战略,组织结构和人员流动率密切相关;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重点考虑人口因素、地理因素、员工类型、执业准入门槛、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等。 一、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是由公司正在聘用的员工所构成,这个市场容量有限,其供给量主要与公司战略、组织架构、技术创新和人员流动率4个关键因素有关。 1.1 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政策方向上决定了内部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如公司在经济形式严峻时采取收缩战略,此时意味着人力资源也需对应采取人员收缩政策,通过各种途径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如缺编岗位暂停招聘、超过55岁人员可考虑提前退休、劳动合同到期人员不再续签。公司在经济形势好转时采取扩张战略,此时意味着人力资源也需对应采取人员扩展政策,大量补充人员。如果优先考虑选拔公司内部人员,就需要对现有候选人业绩和发展潜力做出正确评估。包括工作经历、教育背景、优势和劣势、发展潜力、工作业绩、职业目标和追求等。 1.2 组织架构 不同的组织架构对高层、中层和基层员工的需求比例不同,人员获得提升概率差异大。在传统直线型架构的企业中,晋升渠道单一;在事业制或矩阵式企业中,晋升变成了多渠道,其中既有向上升迁,也有横向调动。同时,在组织架构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共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在完成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了解企业是否能得到足够的人员去满足需要。这样便需要做供给预测。首先要做的是企业内部人员供给预测,若内部供给不足,则要考虑外部人员的供给状况。 一、人力资源内部供给预测 根据企业内部人员信息状态预测可供的人力资源以满足未来人事变动的需求。最常用的内部供给预测方法有两种:管理人员接替图和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 1.管理人员接替图 这种方法是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后,列出未来可能的管理者人选,又称为管理者继承计划。该方法被认为是把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许多公司里运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实施了管理者继承计划。该公司宣称实行该计划的目的是“保证高层管理者的素质,为公司遍布世界的所有管理者职位做好人才准备”,从公司分部经理到总经理.都负有执行这次计划的责任,具体工作则由负有人事职责的专门人员来做。通用汽车(GM)公司每年也会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一次鉴定,分析其今后5年内的升迁、接替问题。 管理人员接替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对主要管理者的总的评价:主要管理人员的现有绩效和潜力,发展计划;所有接替人员的现有绩效和潜力;其他关键职位上的现职人员的绩效、潜力及对其评定意见。图4—6为一典型的管理人员接替图例。 图1中,括号内数字表示该管理者的年龄,竖线旁的字母和数字是对其绩效和晋升可能性的评估。A表示现在就可提拔,B表示还需要一定的开发,C表示现职位不很合适。对其绩效的评估在此分为4个等级:1表示绩效表现突出,2表示优秀,3表示一般,4表示较差。通过这样一张图(还可延续下去),使得组织既对其内部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明了,又体现出组织对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如果出现人员不能适应现职,或缺乏后备干部,则组织就可尽早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有些企业认为管理者继承图非常有用,甚至认为它是人力资源规划最重要的部分。 图1 管理人员接替 2.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 该模型最早在荷兰军队里使用,后扩展应用于企业中,它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时间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其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状况。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可以和任何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一起运用,企业可根据最后得出的供求状况及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的基本思想可以从下面一个例子出发来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