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一种发明的传统与生活化的传统”探析

【摘要】:蒙古族自古

有信仰长生天,祭祀敖包的习俗,经过千百年来的延续,敖包成为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有学者统计在北纬40-50度之间,在长达两万一千公里的欧亚草原带,遍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敖包。辽宁蒙古贞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外的蒙古族自治地方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的民俗事项越来越受到重视,蒙古族的敖包祭祀活动也逐渐在各地兴起,同时这一现象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敖包祭祀的研究不少,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但是就内蒙自治区外的蒙古族自治地方进行敖包祭祀的研究还不多,关键是就敖包祭祀作为蒙古族的传统被恢复的过程中从政府与民间两种视角出发讨论传统的传承与发明问题。本论文试以辽宁蒙古贞地区的关山敖包祭祀为例,从“发明的传统”这一理论出发,结合关山敖包的历史与恢复过程来探讨辽宁蒙古贞地区蒙古族敖包祭祀传统的传承与发明的问题。

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范围和内容,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及理论框架和概念界定,还有资料来源。

第一章,主要介绍辽宁蒙古贞地区的敖包祭祀现象,以简要介绍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作为开始,阐述辽宁蒙古贞地区现存的敖包及祭祀内容,并叙述蒙古贞地区的旗敖包即关山敖包的历史与传说。

第二章,主要阐述关山敖包的恢复建设过程和祭祀活动的现状以及与关山敖包祭祀有关的活动内容。其中当地政府和百姓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一过程和活动,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说法。

第三章,结合关山敖包的历史与恢复过程分析其内涵和功能以及所发生的转变,从传统的发明理论出发探讨“关山敖包祭祀”这一现象的深层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作出结论。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观点,为前文结论作补充和说明提出关山敖包祭祀作为一种生活化的传统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辽宁蒙古贞地区关山敖包传统的发明生活化传统【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K892.3

【目录】:

?内容摘要4-5

?ABSTRACT5-10

?绪论10-18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二)研究现状11-13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13

?(四)理论框架与概念的界定13-17

?(五)资料来源17-18

?一、辽宁蒙古贞地区的敖包祭祀18-33

?(一)蒙古族祭祀敖包现象概述18-20

?(二)辽宁蒙古贞地区现存的敖包及祭祀活动20-25 ?1、蒙古贞地区的敖包20-21

?2、蒙古贞敖包的种类与修建年代21-23

?3、蒙古贞地区祭祀敖包的仪礼习俗23-25

?(三)蒙古贞地区历史上的“旗敖包”25-28

?(四)历史上与“关山敖包”有关的传说28-33

?1、关山敖包与神树的传说28-30

?2、“关山”之名的由来30-33

?二、关山敖包的恢复建设和祭祀活动33-42

?(一)关山敖包的恢复和现状33-36

?(二)关山敖包与成吉思汗祠36-39

?1、历史上的关山成吉思汗祠37-38

?2、人们记忆中的关山成吉思汗祠38

?3、重建的关山成吉思汗祠38-39

?(三)目前蒙古贞地区“祭敖包”活动39-42

?1、祭祀山神40

?2、祭圣祖成吉思汗40

?3、嘛呢歌40-41

?4、那达慕大会41-42

?三、生活化传统与发明的传统的理论讨论42-52 ?(一)发明传统的理论解释42-44

?(二)关山敖包祭祀的发明与传承之辩44-48 ?1、“发明传统”的理论假设44-45

?2、敖包祭祀传统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45-46

?3、敖包祭祀传统作为文化资本的解释46-48

?(三)关山敖包祭祀“一种生活化的传统”48-52 ?结语52-53

?参考文献53-56

?一、书籍53-54

?二、论文54-56

?致谢56-57

?附录57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B12历史韩慧娟121003120 【摘要】敖包祭祀是北方草原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承载着草原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需求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祖先的崇拜之心。世纪中后期"祭祀敖包的习俗曾一度衰落,自世纪后期以来"这一传统又开始复兴。如今,敖包文化成为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敖包祭祀的含义、起源、以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为例介绍传统仪式与现代仪式、变迁与发展几方面来阐述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统的发展。 【关键字】内蒙古;敖包祭祀;发展 敖包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象征着祖先或神的位置,世袭传承祭奠,并形成了极强烈的信仰。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祭祀文化中最能体现蒙古人保护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生态理念,最能充分地表达蒙古人对万物和谐、生态平衡、人畜兴旺的祈盼,是数千年来蒙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沿习传承至今,在当代更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敖包的含义及起源 敖包,也译作“脑包”、“鄂博”,蒙古语意为凸起的堆子,是指具有祭祀文化含义的山峰或在地形高处用石块堆集而成的堆子。就“敖包”这个词来说,有“堆”的意思,还表示“群”、“众多”。敖包祭祀起源于蒙古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最初的原型为祖先或萨满的坟墓,产生于氏族社会,其思想根源是万物有灵论,是古老的萨满教观念的具体体现'随着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产生新的种类,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以民俗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敖包祭祀文化,敖包祭祀有其明确的祈雨功能,还有祈祷征战胜利的含义。 早在公元3世纪,于蒙古高原崛起的匈奴人率先跃上马背的同时,草原上祭拜大自然的敖包也随之形成。敖包祭祀是蒙古人萨满信仰的一种集中体现,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蒙古人的祭祀风俗,但是这种祭祀风俗却不是蒙古人所特有,而是北方草原民族一贯采取的方式,无论从建筑形制上还是从祭祀上,都可以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因素,而且其原始形态或“原始敖包”的形制和祭祀,至少可以追溯到匈奴人时期。无论蒙古族的敖包抑或藏人的嘛呢堆,均来源于各自的较早期信仰——萨满教和苯教。正如江上波夫在《匈奴的祭祀》一文中说,“在北亚、中亚的狩猎民之间,广泛存在着竖树枝,于春秋某时期'以乳酪或酒浇灌其上,或悬牺牲肉,绕其周匝'以祭天地之风俗”。也就是说,敖包祭祀是众多北方草原民族共同拥有和传承的一种宗教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 二、敖包的分类 根据敖包祭祀者的构成,保留至今的敖包可以划分为会盟敖包、盟旗敖包、贵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村落敖包、纪念敖包、人物敖包、寺庙敖包、妇女敖包、儿童敖包、盗马贼敖包、标志性敖包等等;按照敖包的建筑材料,可划分为石头敖包、柳条敖包、木材敖包、沙堆敖包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砖砌敖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前两类;按照敖包的堆数,又可分为前堆敖包、三堆敖包、七堆敖包、十三堆敖包等,规模最大的达到五十九堆敖包。

【祭祀文化】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祭祀文化】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祭敖包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 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 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 了解。 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 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 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 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 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 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祭敖包确有一个至 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 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 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 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 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 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 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这种圣地是各氏 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 作为蒙古萨满教基本要素的祭礼仪式,由礼仪的主持者、祭祀场所、祭祀器物、仪式活动和仪式活动中祀神的语言等因素构成,其中由仪式主持者"博"(男)或"依都干"(女)所创作诵唱的把神的语言,即是萨满教的祭词、神歌。蒙古族文学界一般将萨满教条词、神歌称作"萨满教诗歌",这一概念基本是按照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体裁分类所作的概括。从原始文化的观点看,远古的萨满教祭词、神歌是萨满教祭礼活动中萨满和神灵交流思想的语言,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宗教的,审美是宗教的附属部分,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所以,准确地说,萨满教祭词、神歌是宗教、审美等多种原始文化的一种混合物,我们这里只是从审美方面研究其文学性。 策·达木丁苏荣在他所编写的《蒙古文学史》第一册中说,蒙古萨满教诗歌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作品。从流传到近现代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看,这种概括有一定的正确性。 口头传承的祭词、神歌种类齐全,数量很多,无须多说。在口头传承的同时,确也有一部分较早记录的手抄作品书面传承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记录成吉思汗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据《成吉思汗祭奠》一书的作者考述,《金书》最早有元代大都的抄本,还有明代阿拉坦汗宫中的抄本,清代康熙三年、六十一年的抄本,乾隆三十一年的抄本等。另外,在清代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斗争中,一些喇嘛高僧书面改写了一部分萨满教祭词、神歌,如十八世纪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莫尔根庙活佛罗桑丹毕坚赞留下的基本属于萨满教性质的十几篇祭词等,应该属于书面作品。这一小部分作品划入书面文学的范围是可以的。但是,正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所唱: 没有字的经, 职工是我的师傅传授。 没有书的经, 是我的师傅教授。 没有纸的经, 是我的师傅面授。 属于自然宗教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基本为师徒口口传授,具有口传文学的性质。 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区分,萨满教祭词、神歌虽然属于宗教文学,但原始宗教属广义的民俗范畴,萨满教祭词、神歌和民间文学又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但表现在萨满教祭词、神歌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而且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萨满教词、神歌向民俗民间文学的转化。蒙古民间文学中从萨满教祭词、神歌转化而来的祝赞词、风俗礼仪歌,特别是早期转化的祝赞词、风俗礼议歌的萨满教祭词、神歌,不但具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而且具有群众性,我闪都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至于本章所写的宗教礼仪中由仪式主持者萨满诵唱的祭词不达意、神歌,应属宗教文学、宗教诗歌的范畴。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一种发明的传统与生活化的传统”探析 【摘要】:蒙古族自古 有信仰长生天,祭祀敖包的习俗,经过千百年来的延续,敖包成为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有学者统计在北纬40-50度之间,在长达两万一千公里的欧亚草原带,遍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敖包。辽宁蒙古贞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外的蒙古族自治地方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的民俗事项越来越受到重视,蒙古族的敖包祭祀活动也逐渐在各地兴起,同时这一现象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敖包祭祀的研究不少,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但是就内蒙自治区外的蒙古族自治地方进行敖包祭祀的研究还不多,关键是就敖包祭祀作为蒙古族的传统被恢复的过程中从政府与民间两种视角出发讨论传统的传承与发明问题。本论文试以辽宁蒙古贞地区的关山敖包祭祀为例,从“发明的传统”这一理论出发,结合关山敖包的历史与恢复过程来探讨辽宁蒙古贞地区蒙古族敖包祭祀传统的传承与发明的问题。 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范围和内容,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及理论框架和概念界定,还有资料来源。 第一章,主要介绍辽宁蒙古贞地区的敖包祭祀现象,以简要介绍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作为开始,阐述辽宁蒙古贞地区现存的敖包及祭祀内容,并叙述蒙古贞地区的旗敖包即关山敖包的历史与传说。

第二章,主要阐述关山敖包的恢复建设过程和祭祀活动的现状以及与关山敖包祭祀有关的活动内容。其中当地政府和百姓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一过程和活动,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说法。 第三章,结合关山敖包的历史与恢复过程分析其内涵和功能以及所发生的转变,从传统的发明理论出发探讨“关山敖包祭祀”这一现象的深层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作出结论。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观点,为前文结论作补充和说明提出关山敖包祭祀作为一种生活化的传统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辽宁蒙古贞地区关山敖包传统的发明生活化传统【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K892.3 【目录】: ?内容摘要4-5 ?ABSTRACT5-10 ?绪论10-18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二)研究现状11-13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13

敖包的文化价值

敖包的文化价值 ——以鄂托克敖包为例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 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对草

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地方之一。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诸如成陵祭祀,苏力德祭祀,敖包祭祀以及成吉思汗八白室、白骏马、阿拉担嘎达苏(金马桩),夏季祭典等宫廷和民间祭祀,祭典较完整地延续至今,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敖包祭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它地区相经比较,鄂尔多斯的敖包和敖包祭祀无论数量、种类,还是保存、恢复状况都是首屈一指的。据阿日宾巴雅尔,曹纳木编著的《鄂托克敖包》一书,在鄂托克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近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是内蒙古地区敖包数量最多一个旗。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和一面镜子。透过敖包,可以看到该地区文化的今昔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鄂托克敖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较多、较全。大至有行政区域性质的旗敖包、哈喇敖包、驿站敖包、村落敖包、官员敖包;有佛教性质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部族、氏族性质的部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边界地界性质的边界敖包、标志敖包和诉祷牲畜平安繁生的五畜敖包、镇邪敖包、泉水敖包;祭祀神灵、旗纛的天神敖包,龙神敖包、苏力德敖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英雄敖包、纪念敖包及妇人祭祀的可敦敖包(夫人敖包)等不同性质、特征的敖包。鄂托克地区拥有如此多数量和种类的敖包,应与其历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是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和陵寝的达尔哈特部族的后人。约在13纪世中叶起开始驻牧

敖包祭祀的文化保护意义及措施

敖包祭祀的文化保护意义及措施 一、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祭品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在古代,祭祀时,由萨满击鼓念咒,众人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围绕着敖包,顺时针绕三圈,膜拜祈求神灵的护佑与赐福。蒙古族牧民虽皈依了藏传佛教,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祖先的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是多种神灵居住的地方,有着通往天堂的道路。因而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 (一)敖包的构造敖包是蒙古族重要的祭祀载体和场所。蒙古民族敖包祭祀习俗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圣山。据《蒙古秘史》卷2记载:成吉思汗在年轻时被蔑尔乞特人追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记载原文为:“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之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奠而梼祝焉。”①敖包的外形呈土堆和石堆形式,或土石混筑。作为蒙古族的祭祀圣地,它最初建造于家族领地。“首先由萨满发起,萨满向居民说,保护神需要自己的住所,于是就指定景色秀丽的高山、丘陵或路口作为建敖包的基地,经过若干个仪式后,在划定的小圆形地块,人们动手用土或石造成小堆,这样新的敖包便出现了。”②敖包多数是单个的,但也有两个并立的敖包,或有7个和13个的敖包群。敖包一般都建于高处显眼的地方,而有时在路口,人们认为路口的敖包有挡鬼避邪的功效。敖包给人以神秘莫测、肃穆庄严之感。 (二)敖包的祭祀程序祭敖包的传统方式,主要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类。所谓血祭,就是宰杀牛、羊,向敖包献牲祭祀;所谓酒祭,就是扬洒奶酒、鲜乳之类,向敖包献祭;所谓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点燃爬地松及柴火,将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其中焚烧,烧出浓烈的食物气味;所谓玉祭,就是将价值昂贵的珠宝、钱币之类撒到敖包顶上,祈求福佑。敖包祭祀由萨满主祭,元代由蒙古巫觋领其事。《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命兀孙老人及豁儿赤等“衣白衣,骑白马”主祭祀,坐上首,封为“别乞官”。“藏传佛教传到蒙古草原后,在祭敖包时,萨满…咒祭?被喇嘛…经祭?所代替;民间祈祷文多有改动,古祭文有所变化;萨满血祭也被果物、牛奶、酒、牛酪所取代。”③如今无论在草原牧区还是在农区,在敖包祭祀中,都将娱神敬神与娱人结合在一起。敖包祭祀形式与内容在近百年变化很大。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已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单一的游牧民族,部分蒙古人已从事了农业。由于农牧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敖包祭祀一般在农历五至六月间举行,有的地方七、八月份举行。“因为五月对于农牧民来说是一个分界线,此时青草已经萌生,大地为绿色牧草所盖。牲畜繁殖,整个草原经过漫长严冬,又恢复了怏然的生机。卫拉特蒙古认为这是神灵所赐给。因此,要举行节日,进行祭祀仪式来表示对神灵的感谢。”④敖包有的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联合祭祀的。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这时草原上风和日丽、水草丰美、鲜花盛开、牛羊肥壮,羊羔开始断奶,马驹渐渐长大。为了喜庆丰收,表达兴奋之情,

长生天的礼赞

长生天的礼赞 ---关于蒙古族文化调研报告“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

实践队成员: 理学院应用数学陈思明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萨妮其日 理学院应用数学刘心 理学院应用数学范丽爽 机电院安全工程吕塬 汉语言文学王毅 实践内容: 草原文化调研:敖包文化调研,马文化调研,蒙古族饮食文化调研草原禁牧效果调查 那达慕大会志愿服务 实践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教育局

长生天的礼赞 ---关于蒙古族文化调研报告 理学院萨妮其日 摘要: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调研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向更多的人展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奇葩。鉴于内容范围较大,我们筛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敖包祭祀礼仪、蒙古族马文化、蒙古族茶食文化。地点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这是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个纯牧业旗县,蒙古族聚居地。实践为期十天,我们通过深入走访当地牧民,参观鸿格尔敖包、哈音海尔瓦庙,查阅记录珍贵文献资料,申请参观政府特设博物馆等形式展开实践活动。 关键字:内蒙古地区敖包文化马文化平安和谐持续发展 蒙元文化、镶黄旗、鸿格尔敖包、元上都、那达慕大会聚焦了今年暑假所有的关注,是我们“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不断努力的目标。2011年7月20日,我们“红色文化、绿色草原”实践队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展开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政府、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预期实践任务,现整理蒙元文化调研成果分类述之: 敖包祭祀礼仪 关于蒙古族祭祀敖包有广泛的内容,各地区有着不同的祭祀礼仪,难以一一详细叙述。我们通过走访镶黄旗境内的鸿格尔敖包、哈音海尔瓦庙,后期考察鄂尔多斯地区敖包祭祀现状,搜集各方资料,终于较系统的总结了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 第一、敖包的起源和发展: 蒙古族人民自古生长在广袤的大草原,草原赋予他们博大的胸怀。喜好广阔、冲上蓝天的蒙古族人民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垒砌石块砖瓦、堆积成捆柳条以形成不同形式的敖包。 那么,敖包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呢?经过我们的多方考证,认为这要追溯至13世纪末,从藏传喇嘛教萨迦派的红教逐渐影响蒙古族人民直至16世

呼日业敖包组委在敖包祭祀活动上的讲话

呼日业敖包组委在敖包祭祀活动上的讲话 (2011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瓜果飘香的美丽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乌拉山镇呼日业敖包祭祀活动。在此,我代表敖包组委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组织筹备这次活动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神灵的活动,祈望草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牛羊兴旺、吉祥安康。我们乌拉山镇所处的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半农半牧地区,祭敖包活动在蒙古族人民群众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进步,共同发展,使我们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万木葱茏、气候宜人的季节,我们举办这一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的祭祀活动,既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多元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为展示、拉动我们旅游开发、扩大经贸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诚挚地欢迎各位来宾和朋友们在活动期间尽情欣赏草原、黄河雅趣天成的生态风光,体味边陲草原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领略独具魅力的地域民族文化,感受内蕴深厚的投资开发环境,使这次活动成为发展延黄河地区经

济的良好平台。呼日业敖包坐落在黄河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套文明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具有进取的时代精神。乌拉山镇塔布村敖包(原杭锦旗呼日业敖包)始建于1668年,史书记载每三年祭祀一次,后来每年祭祀一次。文革期间,敖包祭祀也一度中断。九十年代初蒙古族自发组织进行过维修,并举行了祭祀活动。我们由修建沙堆开始到今天的石堆,由几个人开始祭祀到几十个人以及几百人,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尊重广大蒙古族群众的民族感情,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曾我们进行多次修缮,去年我们对敖包进行了一些修缮,并举行这次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这里我们衷心的感谢鄂尔多斯乌审旗养殖公司、内蒙古益得矿业公司、乌拉山镇党委、政府、巴彦淖尔市柏晨房地产有限公司、内蒙古融信房地产有限公司、内蒙古融信房地产有限公司二项目部、内蒙古大杨房地产有限公司关心和支持;感谢杭锦旗独贵镇道图村、乌拉山镇塔布村、水桐树村关心和支持;感谢从呼市、包头、锡盟、鄂尔多斯、乌海前来参加敖包祭祀活动的贵宾、朋友的支持和光临。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绿色的草原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我们这个地区,各族人民正向着新的征程迈进。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业有成! 祝大家幸福安康!谢谢!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的风俗是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都要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开始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们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期望迎来丰收年。敖包是蒙古语,意义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因为他们认为高大雄伟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脚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们焚香燃灯,颂词念经。正因为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下来。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2红山文化,是指活动在赤峰红山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文明,现存大量文物遗迹废弃的祭坛。而红山文化节,便是由此延伸而来。那红山文化又是怎样被发明的呢?一个在山路上走着的农民,遇到了一块形状规则,有加工痕迹的石头,这本不足为奇,谁知又向前一段距离,遇到了一个石头摆成的,类似“法阵”的建筑,于是,他联系了

考察人员。考察发明,四面还有很多附属的小祭坛,又在四面发明了一些古饰品,显然,这就近有过古老文明,但灭绝原因不得而知。红山文化,由一个古老文明,化身为一个节日,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多民族的元素。节日期间的活动内容有:焰火晚会红山文物精华系列展那达慕盛会红山先民遗址大型祭祀活动红山文化旅游纪念品展评活动红山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展红山文化遗址考察等。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只要留心细心了解,每个风俗背后都有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3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一直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有着一个一年一度隆重的集会――那达慕。没来过内蒙古,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吃过牛肉干,没看过那达慕。那达慕一开始只是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此刻的那达慕。由于我生在内蒙古,所以经常领略那达慕的盛况。那达慕那天,商贩云集,吆喝声四起,我混在人流里,不断有人对我微笑,拉着我推销他们的商品,人们热情高涨,有许多打算上场的人在场上拉着马转来转去,那天天气好极了____,阳光明丽,万里无云,似乎也在为那达慕的开展表示祝贺。商铺出售的商品应有尽有____,小到饰品珠宝,大到古董文玩,太阳伞。可那达慕的高潮不止于此,民族表演,竞技,更让原本就热情的人群更加激动。一般的那达慕可以持续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开幕式和民族舞蹈,立即杂技表演,人们的鼓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竞技同样很受观众喜爱,小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欢迎大 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特殊的风俗,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的风俗是祭 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都要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开始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们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 三圈,希望迎来丰收年。 敖包是蒙古语,意义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因为他们认为高大雄 伟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 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脚石;在敖包旁边 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 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们焚香燃灯,颂词念经。 正因为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 传承下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2 红山文化,是指活动在赤峰红山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文明,现存大量文物、遗迹、 废弃的祭坛。而红山文化节,便是由此延伸而来。 那红山文化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一个在山路上走着的农民,遇到了一块形状规则, 有加工痕迹的石头,这本不足为奇,谁知又向前一段距离,遇到了一个石头摆成的, 类似“法阵”的建筑,于是,他联系了考察人员。考察发现,周围还有很多附属的小祭坛,又在周围发现了一些古饰品,显然,这附近有过古老文明,但灭绝原因不得而知。红山文化,由一个古老文明,化身为一个节日,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融入了许多现代 化的、多民族的元素。 节日期间的活动内容有:焰火晚会、红山文物精华系列展、那达慕盛会、红山先民遗 址大型祭祀活动、红山文化旅游纪念品展评活动、红山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展、红山文 化遗址考察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