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_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台_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第31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1 No.3 2010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0

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彭顺生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091 )

摘要:台、美华人社会的家庭素质教育堪称华人社会的楷模,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文从实地调研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台、美华人社会在家庭素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这些经验对中国家长的借鉴意义及其启示。

关键词: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民主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3-0065-04

属于华人社会的台湾以及美国的华人社会,由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时间比较早,加之所在地或国家的政府对家庭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因而在众多的华人社会圈里,台、美华人社会的家庭素质教育相对而言较为成功,其中的某些经验也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华人社会之家长借鉴。然而,虽然早在新旧世纪之交,我们已从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和林淑珍的《家庭教育学》中,对台美的家庭素质教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由于两书或侧重于个案或侧重于现象,缺乏实证研究,因而二地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相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不能令中国家长完全信服,甚至还引起部分家长质疑。基于此,本文从实地调研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台、美华人社会在家庭素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这些经验对中国家长的借鉴意义及其启示,以达到“它山之石,以攻玉”目的。

一广州与台、美华人社会家庭

素质教育的结果比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世界教育领域蓬勃展开的背景下,广州与台、美华人社会先后兴起了家庭素质教育的浪潮,但由于三地家庭教育目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力素质方面。

首先,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差异。在台湾和美国华人社会,家长都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积极鼓励、引导孩子大胆设想。与此相反,广州

收稿日期:2009-12-28

作者简介:彭顺生(1958-),男,湖南宁远人,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与旅游管理。 家长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家长一样,习惯于包办代替,忽略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甚至压抑孩子的想法和个性。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广州家长对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明显不如台美华人社会家长。从表1可知,在台、美,对孩子进行过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家长人数分别为702和804,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6.9%和86.%,而广州则只有11%。

表1.穗台美家长对“孩子能力素质的培养”比较

人社会的问卷调查。

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广州收回有效问卷965份,回收率为96%;台湾收回有效问卷912份,回收率为91%;美国收回有效问卷926份,回收率为92%(以下表格有效问卷份数相同)。

其次,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存在差异。在台湾,尤其是美国华人社会,由于家长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在孩子中学时代就鼓励他们打工,以补贴自己的消费需用,因此,台、美华人社会的孩子一般具有较强的自立能力,而在广州,由于家长不太注重对孩子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结果孩子普遍表现依赖性强、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表1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台、美,对孩子进行过自立的能力培养的家长人数分别为754和876,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6%和94.6%,而广州则只有19.6%。

65

其三,孩子适应能力的培养存在差异。在台湾,尤其是美国华人社会,为了使自己和孩子长大之后能在社会立足,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当家理财、经营之道、艰苦磨练、人际交往等能力培养,因而二地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强,而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家长,由于溺爱、害怕孩子吃苦等观念作祟,忽略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因而,大多数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表1的结果显示,在台、美,对孩子进行过自立的能力培养的家长人数都在700以上,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8.0%和84.3%,而广州则只有9.0%,不到被调查总人数的1/10。

二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台、美华人社会的家长之所以能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孩子,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二:一是家庭教育内容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素质提高。

(一)家庭教育内容合理,有助高素质孩子培养

家庭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培养。从家庭教育内容看,无论在台湾还是在美国华人社会,家庭教育内容都凸显出以提高孩子的能力素质为基本特征。

表2穗台美华人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打羽毛球、踢足球、爬山等各类体育活动的家长,表2显示,在美国有775人,台湾有614人,广州只有152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3.6%、67.3%和16.8%。

在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培养方面,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地面对社会的家长,在美国有767人,台湾有657人,广州只有54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8%、72.0%和8.1%。

在孩子的品德素质培养方面,鼓励或经常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的家长,在美国有767人,台湾有657人,广州只有24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8%、72.0%和8.1%。

可见,台、美华人社会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上,都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这就是被很多人称之为的真正的家庭“素质教育”。而中国则不然,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传授,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相对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由于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至于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生活上,父母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很少让孩子自己动手;他们很少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认为参加课余活动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孤僻,生活不能自理,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的所谓“优等生”。

(二)教育方式得当,有利于孩子的素质提高

首先,从总体看,台、美华人社会家庭一般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从事家庭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在台湾,尤其是美国华人社会,家庭都比较重视民主和平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权。他们把孩子当成是独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并且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则不然,家长重视服从、无视孩子的个性和人权。我们的实地调研表明,虽然并非每一个台湾、美国和中国的家庭都如上所述的那样,但就台湾、美国华人社会和中国的家庭而言,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上,差异的存在还是显而易见的。表3显示,在“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权”选项中,在广州,只有33.2%的家长赞同此观点,而赞同此观点的台、美华人社会家长的比例,则分别高达76.8%和88.0%;在家长是否应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的选项中,在广州,只有18.5%的家长持此观点,而在台、美华人社会,持此观点的家长比例分别为58.7%和86.1%;在“父母与孩子是平等关系”的选项中,在广州,只有25.3%的家长视“父(母)子关系为平等关系”,而在台、美华人社会,认为“父(母)子关系应为平等关系”的家长比例,却分别高达79.2%和88.6%;在最后一项选项中,赞同此选项的广州家长比例则比台美华人社会家长高得多,分别为74.7、41.3%和13.9%。

表3.穗台美华人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孩子“四权”,即“选择权”、“发言权”、“决策权”和“择友权”。

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家长是否给孩子应有的权利上。表4显示,能给孩子“选择权”(如孩子可自主选择兴趣爱好)的家长比例,穂、台、美分别为33.2%、76.8%和88.0%;能给孩子在家里“发言权”(如孩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家长比例,穂、台、美分别为18.5%、58.7%和86.1%;能给孩子“决策权”(如孩子能自己决定参加某项活动等)的家长比例,穂、台、美分别为25.3%、79.2%和88.6%;能给孩子“择友权”(如孩子自己选择自

66

己的朋友)的家长比例,穂、台、美分别为75.2%、20.7%和11.3%。

表4.穗台美华人家庭孩子“四权”比较

长截然不同,大多数台美华人社会家长主张平等,而多数中国家长则主张服从;大多数台美华人社会家长主张家庭民主,而多数中国家长则主张强权;大多数台美华人社会家长倾向于亲近孩子,而多数中国家长则倾向于疏远孩子。

三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启示

从广州与台美华人社会的家庭素质教育比较中,我们既清楚地意识到无论在素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还是在家庭素质教育结果方面,三地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意识到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家庭素质教育与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存在的差距,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前提。

众所周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乃是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前提。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之所以较为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二地大多数家长都具有较为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如“家庭民主平等”意识强烈,“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于此,我们必须抛弃诸如“孩子必须服从父母”、“听话就是好孩子”、“学习好就能成才”等传统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权”、“素质高才能成才”的新观念。只有这样,中国的家庭素质教育才能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迈上一个新台阶。

启示之二: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型,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水平。

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还与二地华人家长始终坚持综合型素质教育目标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台美华人社会家长看来,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融智力教育、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许多家长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在进行智力教育时,多数家长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因此,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型,变目标单一型教育为综合型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水平。

启示之三:家庭教育内容要凸显孩子的能力素质培养特征。

台美华人社会的孩子之所以能力素质较高,关健在于其家庭教育内容比较注重提高孩子的能力素质。如在美国,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孩子做错事情时,美国父母不会批评孩子或为孩子讲解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正确答案。而中国家庭则不然,父母或者批评孩子或者为孩子讲解出正确的答案。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渐凸现的今天,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将培养孩子能力提高到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它要求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干粮”,还要给孩子“猎枪”。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变知识型教育为能力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有所作为,不落伍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启示之四:家庭教育方式要与时代发展同步。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习惯风俗、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而且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反过来,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内容的完成。在现代社会,家庭民主平等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台、美华人社会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家长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因此,借鉴台、美华人社会家庭教育方式,革新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代之以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能够与家长平等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形成一种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家庭素质教育。

启示之五:采用科学的教育模式,推进家庭素质教育。

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还与二地华人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关。为了有效地开展孩子的能力教育,台美华人社会家长一般采取如下二种教育模式:一是愉快教育模式。该模式主张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兴趣的作用,使孩子生动活泼、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素质;二是创造型教育模式。该模式关注孩子潜能的开发,着眼于智力条件的利用和培养,主张让孩子在主动探索、积极发展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中国则不同,多数家长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借鉴台美华人社会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模式,以创造型教育模式为重点,兼用适合孩子特征的其他模式,并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整合效应,提高孩子的素质,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台美华人社会的家庭素质教育结出了丰硕之果,无论是侧重能力素质培养的家教内容,还是有助孩子素质提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乃是民

67

族复兴的关键。基于此,认真总结台美华人社会家庭素质教育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淑珍等.家庭教育学[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0.

[2]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

育,2005,(5).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戴双翔,熊少严.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8,(2).

(责任编校:王晚霞)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Family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 and American

PENG Shun-she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China)

Abstract: Family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g and America sets a good example to Chinese inland families.After on_the_spot investigation and careful comparasion,this article summerizes the contents and models of family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g and America and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Chinese inland families.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ty; Family quality education; Democracy

(上接64页)

A Study on Sm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XIAO Fang-y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00,China) Abstract: Smil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in term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miling can be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culture. Ignorance of the proper use of smiling can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 and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Anyway, smile is culture-bound. Its display rules can be quit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Hence, we should take relevant principles into consideration to achieve succes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Smil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Culture

6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