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政策学复习资料

土地政策学复习资料

土地政策学复习资料
土地政策学复习资料

土地政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政策:是国家、政党、政府、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等为了协调一定阶

段或领域的土地关系,实现土地权益目标的行动过程。

2.心理承受力:任何土地收益主体对土地政策在心理上的可接受程度。

3.土地政策系统结构:土地政策系统内部各政策要素(单元)统一组合的

秩序和方式,也即不同土地政策之间,单项土地政策与整体政策之间,整体土地政策之间,整体土地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与形态。

4.土地政策制定:土地政策主体以一定的土地科学知识和决策科学等理论及价值取

向为指导,依据社会发展与国情状况,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作出的调整人地关系的决策。

5.方案论证:对已经设计的土地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运用一定的分析方

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作出正确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6.政策分析: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围绕政策过程所进行的政策信息收集,政策信

息分析,政策方案比较,政策方案推荐以及对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评判的总称。

7.土地政策改革:是指淘汰旧的土地政策,创造新的土地政策的过程。进一步讲,

就是在土地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评价等各个环节,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及结合变化了的具体情况,将过时的、落后的“成分”取而代之,借以达到更高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8.土地政策执行:(或称土地政策行为,土地政策实施):是国家土地政策机关及其

行政人员贯彻,实现土地政策决策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9.耕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只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

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和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还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田埂。二级分类: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10.耕地:(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编码—2007):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

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二级分类:水

田、水浇地、旱地。

11.住宅用地: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地基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是指住宅建筑

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住宅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2.棕地:(美国) 废弃及为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或是已知或疑为受到污染的用地;

(1996年《超级基金法》)因为实际的或察觉环境污染之复杂扩张或再开发,而形成被遗弃的,闲置的,或为充分利用的工业及商业设施。

(2002年)不动产,其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可能因现有或潜在的危险性物质和污染物质而变得复杂。

13.林地: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

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占用的土地,但不包括果园、桑园和茶园等占地。

14.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政府依据市场运行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标

地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进行预期性(计划性)或即期性调节和控制,以实现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15.土地政策类型:是指按照土地政策的内部性质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标准,对土地政

策进行的区分和归类,即土地政策在特定的界限中所显示的特质。

16.土地政策目标:是国家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土地政策主体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

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土地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衡量达到目的的指标,包括最终目标、阶段性目标、或者为改善现状,防止现状变坏以及进入更加良好的状态等各种定性指标。

17.土地政策主体:指土地政策制定者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

一般说来是指执政党、中央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土地经济或产权主体、社会公众、个人等影响土地政策制定,执行及调整的利益。

18.土地政策信息:是所有关于土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资源等活动中的情

况,消息、数据、资料、指令等的统称。是土地有关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综合反映,是土地活动在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上的质和量的体现。

19.土地政策移植:指是从他国他地将其土地政策“转移”到本国本地而“种植”下

来为其所用的一种行为。

20.土地政策本地化:是指对从别国别地移植而来的土地政策行为进行“加工改造”,

以适合本国本地的一种行为或过程。

二、思考题

1. 土地政策的特征和功能:(1)特征:历史性、区域性、目的性、原则性、操作性、

未来性。(2)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分配功能、控制功能。(P15页)

2. 土地科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

末到50年代初(诞生)——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被视为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政策科学主要以田野研究、效率测量为主,并且开始形成政策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政策研究进入社会实验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形成体系。(P1页)

3. 土地政策的构成要素:土地政策目标、土地政策手段(工具)、土地政策主体、土

地政策对象、土地政策方案、土地政策界定。(P16-19页)

4. 土地政策产生的动因并结合某具体的土地政策进行分析(答案参考):(1)人们

对土地的利用行为(如占有、使用、转让及保护等)的始发动因都产生于人类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作为政府的土地资源管理行为,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人类需求与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2)土地作为资源提供给人们生存栖息场所和生活必需的粮食需求,土地哺育了人类,人类劳动同时也改变了土地,人类在改造自然土地的同时也就将土地变成了资本。人口的增加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剧了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形成一种克服这种矛盾的意欲,这种意欲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社会的动向。土地政策主体应体察并重视这种动向,并会形成趋向于这种动向的土地政策,这是土地政策形成的过程。(3)形成土地政策社会动因的土地资源供求关系很复杂,人类对土地资源,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需求。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基本物质资源,然而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土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具有永恒的重大制约作用。土地资源始终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任何人从事任何生产和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土地。(4)土地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土地的供给及其制约因素,还要分析土地的需求及其制约需求程度的因素。决定土地需求程度大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①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土地资源越稀缺土地需求就越大;②土地资源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的基本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利用则土地需求就越大;③人类利用土地的伦理、知识与技能——土地伦理思想越强,越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P19页)

5. 土地政策信息的重要意义(重要性):①信息系统是土地政策制定的基础;②信息

系统是土地政策实施和控制的手段;③信息是土地政策过程的重要资源。(P24~25页)

6. 正确理解中央与地方土地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参考):中央级土地政策解决

的是全国性的、全局性的、跨行业的、跨部门的土地关系,包括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平衡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形成协调城乡、不同区域、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的土地政策以及不同行业、领域、部门之间的土地关系和政策问题,中央土地政策涉及占有、利用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人,以及社会每一个角落。要求土地资源状况与土地政策相一致,各个土地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同步配套,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

地方土地政策作为联系中央与地方的桥梁,它具有上传下达的作用,要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能做到全面、准确理解中央的方针与政策,并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和不折不扣的加以贯彻执行,以取得最佳效果。总之,中央到地方构成了一个纵向的土地政策体系。地方性土地政策必须服从中央土地政策,国家土地政策指导地方土地政策。不论从中央到地方,土地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以及土地持续利用作为土地政策的终结目标。(P22~23页)

7. 土地政策环境包括的内容:①土地政策产生的动因;②土地政策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③土地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协调。(P20~22页)

8. 土地政策信息的分类:①按信息的性质分:固定信息、流动信息;

②按信息的形态分:原始信息、加工信息;

③按时间来分:过去信息、未来信息;

④按政策过程的需求来分:环境信息、内部信息。

从具体的形式看以上几方面的信息资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数据资料、文字分析资料。(P25~26页)

9. 土地政策的类型:①从政策主体的角度分:党的政策、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政

策;

②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分: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从政策效力地域范围角度:全局性政策、局部性政策;

④从政策所起作用的性质和角度:鼓励性政策、限制性政策。

土地政策基本类型:⑴横向类型:①战略性土地政策、战术性土地政策;

②单项土地政策、复合土地政策;

③程序性土地政策、非程序性土地政策;

⑵纵向类型:①土地总政策、土地基本政策、具体土地政策;

②过去土地政策、现行土地政策、将来土地政策;

③长期土地政策、中期土地政策、短期土地政策、

即时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特殊类型:⑴自身类型:①从土地政策主体性质角度分:国家土地政策、

政党土地政策;

②从土地政策主体层次角度分:国家中央级土地

政策、地方党政土地政策、基层党政组织土地

政策;

③从土地政策的功能形态角度分:基本国策、法

律性土地政策、法规性土地政策。

⑵外部类型:①从社会领域看土地政策类型;

②从相关学科看土地政策类型。(P31~36页)

10. 土地政策结构的内涵及规律、特征与标准:(P37~44页)

⑴土地政策结构:可以定义为土地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

方式和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土地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秩序。

⑵土地政策结构的三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相对稳

定的特定秩序、以机构称这一秩序的特定方式与规则。

⑶土地政策结构的规律:土地政策结构相关律、土地政策结构调节律、土地政策结

构变异律、土地政策结构组合律。

⑷土地政策结构合理的标准:有效的分级控制、严格的组合秩序、灵敏的运行过程。

11. 土地政策体系的内涵、性质与特征:(P44~46页)

⑴土地政策体系:是指构成土地政策的诸要素以及各种土地政策之间互动形成的有

机集合体,也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土地政策要素(单元)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⑵土地政策体系的性质:规模庞大、影响广泛、结构复杂。

⑶土地政策体系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

12.如何认识土地政策过程(答案参考P49~67页):①土地政策制定是指土地政策主体

以一定的土地科学和决策科学等理论及价值取向为指导,依据社会发展与国情状况,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作出的调整人地关系的决策。

②土地政策制定的原则:系统协调原则、连续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验原则、效

率与公平并重原则。

③土地政策制定的程序: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设计方案、论证方案、选择方案、

政策决策等程序。

④土地政策执行的意义:是土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

是检验土地政策成果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

是完善土地政策的重要途径。

⑤土地政策执行的过程:制定计划、典型实验、政策宣传、实施政策、土地政策

执行的监督与检查、土地政策执行的失控及其矫正。

⑥土地政策执行原则:充分理解和掌握土地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执行

与创新相结合;土地政策引导与强制执行相结合。

⑦土地政策运动规律:土地政策效力运动规律、土地政策利益运动规律。

⑧土地政策法律化

13. 什么是土地政策效力运动规律?并以某一土地政策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答:土地政策效力,是指一项土地政策付诸实施后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实际效力。土地政策效力有正效力和负效力之别。所谓正效力,是指一项土地政策公布以后,它所产生的效力符合土地生态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土地政策效力。所谓负效力,是指与正效力相反,即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碍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土地政策对社会的作用是复杂的,有事相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既有正效力又有负效力,如果土地政策利大于弊,仍然可以坚持执行,反之则应该取消该项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效力运动周期,大致有三个阶段,即政策效力低效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政策效力递减期。由此可见,土地政策效力的发挥、发展及衰弱有一定规律性。在土地政策推行初期,由于受土地政策环境及其本身以及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土地政策效力难以一下释放出来;而当土地政策环境日趋成熟,土地政策运行也日益规范化,土地政策效力便能得以充分发挥;但时过境迁,该项土地政策效力便会衰减。土地政策效力运动规律说明:土地政策效力释放需要有一个过程,土地政策效力释放随着时间推移和客观条件变化将会逐渐减小。(答案参考P66~67)

14.如何认识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P73~76页)

答: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围绕土地政策过程所进行的土地政策信息收集、土地政策信息分析、土地政策方案比较、土地政策方案推荐以

及土地政策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考核活动或工作的总称。把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划

分为三种:①土地政策预期影响分析与评估;②土地政策执行分析与评估、土地

政策执行监测;③土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的内容:建立标准(依据);收集政策信息(基础);分析评价(核心);政策建议(目的、最重要的)。

土地政策评估的作用:决定土地政策前途的依据;合理配置土地政策资源的基础;迈向决策科学化的途径。

15. 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估的基本方法:成本效益评估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量经济

模型评价法。

16.如何认识土地政策演变与改革?

答:土地政策同其他的政策一样,都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土地政策具有过程

特征(周期性),他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替。土地政策的演变又称为土地

政策的变迁,就是一种更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地政策安排,对原有土地

政策安排的不断替代。这一替代过程总是已新土地政策安排的收益大于成本为推

动力。因此,土地政策的演变是政策结构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它总是由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影响人类行为选择的资源与技术这些外部

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通常使原有土地政策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减弱,甚

至消失。此时,新的土地政策安排就会形成。土地政策的演变和改革过程实质上

就是土地政策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土地政策演变与改革

过程的实质就是外部利润内部化的过程。(答案参考P101页)

17.土地政策演变与改革的诱因有:(P105~109页)

⑴政治价值取向与土地政策的演变及改革:政策问题、政策目标;

⑵经济价值取向与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改革;

⑶社会进步与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改革:①社会进步与土地政策演变需求:物质文明的

发展与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文明的发展

与进步;②土地政策演变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发展;③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着土地

政策演变:认识的局限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两方面原因造成。

思考:如何去分析某一种制度改革的诱因、规律及方向(除了土地制度改革外的其他制度为例)

18. 土地宏观调控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P220~221页)

答:①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布局优势;

③引导集约节约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④规范土地市场,创造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

19. 结合实际分析土地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

答:

三、案例分析

湖南:林权活产业兴

载《人民日报》,2009-06-22

5万元,这是徐红富一家的全部积蓄;去冬今春,他把这笔钱花在了荒山上。

徐红富家住湖南省辰溪县火马冲镇,领到林权证后,这位精明的农民便带着一家人上了山,起早摸黑挖树坑。如今,新栽的600多亩速生造纸林已满目葱绿。

自湖南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年来,像徐红富这样投身造林的林农数以千万计,他们以空前的干劲让昔日荒凉的群山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改革前相比,湖南林地平均租金由每年每亩12.7元升至21.6元,山林流转平均价格由每亩681元升至1147元;全省首批16个改革试点县市,年造林面

积同比增加1.48倍。

林改带来的这些悄然变化,正日益显现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积极效应。

分山确权,激励林农;“山当田耕,树当菜种”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两年前,记者在会同县采访时,曾慨叹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2%的全国重点林区县,竟然守着满目青山,过着穷日子。

而今,青山依旧,但林农“靠山吃山”的梦想,正变为现实。林改不足两年,林农人均收入已由490元增加到550元,增长12.3%。

说起这一变化,金龙乡岩脚村村民梁中伦的话很直白:过去山林属集体所有,开春种了树就不管死活;分山确权后,大家吃了“定心丸”,乐于管好自家林。

“以前一亩楠竹只有300多块钱收入,如今能赚近千块。”

在湖南,像会同这样的县很多。全省面积的61%是林业用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在林区;同时,贫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林区。

“林农不富,富民强省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07年7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要求将全面推进林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大事来抓,他说,“解放林业生产力,有利于林农利益,有利于林业增收,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

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省林业厅编印发放林改手册1600万册,以确保林农的知情权、监督权。各级政府还签订目

标责任状,层层实行目标考核。

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在三湘大地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产权明晰现场核实面积1.06亿亩,发放林权证410万本,发证林地面积5400万亩,计划到明年底,全省将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任务。

拿到林权证的林农,舍得在自己承包的林地上投入。洪江市双溪镇桐坪村张先发分得48.6亩林地后,一直没有闲着,先后引进了上百株名贵树种。他说:“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使之真正成为‘绿色银

行’。”

流转合作,优化生产要素,释放资源潜能

5月,在洪江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举行的拍卖会上,黔城镇竹山村的上千亩山林,通过拍卖卖出了预期价格的两倍多;有了这笔收入,村里硬化公路不用家

家户户出钱了。

为推进林地林木流转,湖南省政府于2007年颁布《森林资源流转办法》,既规范了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又为优化林业生产要素提供了平台。到目前,全省已设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21个,累计流转森林1218.5万亩,实现交易额35.6

亿元。

随着森林资源的有序流转和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主体开始投资林业,2008年,湖南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一批造林公司、林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促进了规模经营。

湖南省林业厅长邓三龙用“多赢”来形容林地流转带来的积极效应。他对记者说,资本“上山”,投资者获得经济回报,国家实现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改善;而对农民来说,多了一种资源变现的致富选择。

林改到户,林权相对分散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湖南自林改伊始便鼓励林农走规模经营和专业合作化的道路,组建股份制林场或专业合作社。

绥宁县拥有林业用地348.7万亩,通过探索“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已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26家,拥有林农会员9.6万人,合作社已成为该县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

为落实农户对林木的处置权,湖南还着力改革采伐指标分配方式。今年,湖南省政府把“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工程”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提出林木采伐指标入户率、公示率和及时率3个“百分之百”,将林木采伐计划公开、公平、

公正地安排到农户,减少乱砍滥伐。

林活业兴,焐热冷资源,产业大发展

如果说,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那么,没有产业的林业,则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的林业,也是不完整的林业。

湖南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森林蓄积量3.66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709亿元,均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湖南加快实现后发赶超、

科学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南省省长周强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省1.93亿亩林业用地,每亩产值能从现在的20元达到100元,就可为农民增收154.4亿元。他表示,“林权改革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从产业角度用好、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

茶油是目前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目前,全球90%的茶油产自我国,我国近50%的茶油出自湖南。借林权改革的东风,湖南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油茶“革命”,将优势资源培育成了优势产业。通过科技攻关,2008年,全省茶油产量达10.5万吨,油茶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一支以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打造的“油茶湘军”正在三湘大地迅速崛起。“金浩”、“苏仙”、“金拓天”、“湘椿子”等多个油茶知名品牌走俏国内外,开发出的山茶油保健品、护肤品、洗发香波等3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

国、东南亚等地。

为破解长期投入不足难题,近3年来,湖南通过全面清理涉林各种税费项目,让利于民超过5亿元,省财政安排林改及林业发展资金计2.5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林业贷款28.9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

以林改为契机,湖南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除油茶产业外,楠竹产业、花卉产业、生态旅游和林下种植业等生态经济也蓬勃发展。如今,从事林业产业的农民和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林改不仅盘活了山林资源、木竹价格,更使全省山林经营呈现多元化格局,业已形成租赁造林、股份制造林、独资造林、企业

造林等多种林业开发模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山地林业资源已为湖南130万返乡农民工提

供了新的创业机会。

林权活,产业兴;湖南林业,正蓄势待发。

思考题:⑴湖南林权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⑵湖南林权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原因是什么?

⑶如何让推进中国林权改革?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规划学》

《土地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0089 学分: 3 总学时:51 大纲执笔人:何芳大纲审核人:石忆邵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土地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限修专业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技术路线、编制方法及其各种具体的用地规划布局,培养学生从事土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土地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任务及内容体系。 2.熟悉土地规划的理论基础。 3.掌握编制土地总体规划的工作程序、方法模型及方案评价。 4.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种具体的用地规划布局方法。 三、课程基本内容 (一)绪论 1.土地 2.土地利用 3.土地利用规划学 4.我国土地利用问题与土地利用规划任务 5.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二)土地规划理论基础 1.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四)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及方法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五)土地利用预测 1.土地利用预测概念、方法及内容 2.人口预测 3.农业用地预测 4.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 5.土地人口承载量 (六)土地利用分区 1.概述 2.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和依据 3.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4.土地利用分区论述 (七)农业生产用地规划 1.农业生产用地结构 2.确定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方法 3.农业生产用地布局 (八)居民点用地规划 1.居民点概念及分类 2.居民点布局原则、体系类型和形式3.居民点用地选择与占地面积概算(九)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交通运输的概念及其方式 2.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3.公路用地规划 (十)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的意义 2.水资源类型和水土资源平衡3.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 4.水利骨干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十一)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概述 2.土地开发规划 3.土地整治规划 4.土地保护规划 (十二)规划方案评价和成果资料编制1.规划方案评价 2.成果资料编制 (十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1.规划方案的行政手段 2.规划实施的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四、课程设计内容 规划案例实习。 五、前修课程要求 土地经济学、国土资源学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 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8分) 1. 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______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 A. 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 _______ 登 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 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 土地调查可分为 _____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 调查 D.以上都 对 5. 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________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 A. 初始地籍调查 C.农村地籍调查 6. 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7. “GIS ”的全称是 _____ A. 土地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B. 变更地籍调查 D.地籍测量 ____ 颁发。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对 B. 全球定位系统 D.以上都不对 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规划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土地规划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单选题 1. 人们通常把_____,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4分) (A) 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 (B) 整个地球表面 (C) 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D) 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您的回答:D正确 2. 采用技术经济方法综合论证与分析各项供选方案,以确定其系统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中的_____阶段。(4分)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评价 (C) 系统优化 (D) 系统分析 您的回答:B正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地租和地价理论,正确的是_____。(4分) (A) 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种形式 (B)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C) 土地价格是地租资本化的比率 (D) 级差地租是指利用较肥沃的土地产生的超额利润 您的回答:B正确 4. 著名的“孤立国”模式是_____的观点(4分) (A)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B) 廖什的工业区位论 (C)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D) 韦伯的市场区位论 您的回答:A正确 5.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是指_____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4分) (A) 土地产出总值 (B) 土地投入总值 (C) 土地总投资 (D) 粮食总产值 您的回答:C正确

6. 土地供给可分为_____。(4分) (A) 国家供给和政府供给 (B) 弹性供给和无弹性供给 (C) 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D) 潜在供给和实际供给 您的回答:C正确 多选题 7. 关于土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4分) (A) 土地不等同于土壤,土地只是土壤的一部分,土地等同于国土 (B) 土地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又有平面和立体之别,同时又综合组成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 (C) 土地由气候、土壤、地貌、水文与植被、人类活动等要素共同构成,各构成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土地具有养育、承载、生态等多种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您的回答:B,C,D正确 8. 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关系是_____。(4分) (A) 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农业区划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在土地上落实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 (B) 城市规划、集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要相互协调 (C) 区域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上位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靠国土规划来落实 您的回答:A,B,C正确 9. 因地制宜原则体现在_____的协调上。(4分) (A) 土地功能 (B) 土地利用 (C) 土地特性 (D) 用地要求 您的回答:C,D正确 10.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包括的内容有_____。(4分) (A) 目标评价 (B) 效益评价 (C) 影响评价 (D) 守法评价 您的回答:A,B,C,D正确 11. 我国的土地适宜性分为_____。(4分) (A) 土地适宜类 (B) 土地适宜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规划学

1、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2、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3、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一般可分为开发、研制、运用三大阶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1)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3)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摸清家底,规划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明确土地利用的潜力(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4)规划的方向(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用途的管制依据(土地利用分区)(7)规划实施的保障(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2、土地供给量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13、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本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西南大学《土地规划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城镇体系 参考答案: 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2:[论述题]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参考答案: 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和用途变更作出的限制、许可或限制性许可的条款,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3:[论述题]土地用途分区 参考答案: 土地用途分区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 4:[论述题]田间调节系统 参考答案: 又称为田间工程,包括毛渠、毛沟、输水垄沟、灌水沟等,一般是临时的灌溉渠道,依据农业和机械作业情况随时填挖。 5:[论述题]指标对比分析法 参考答案: 实际上就是利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从纵向(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或横向(不同地区)进行分析比较衡量社会经济指标的高低好坏及变化的快慢情况。这种方法通常也是采用语言来表述对比分析,或者列表对比和图形对比等几种方法进行分析。 6:[论述题]弹性理论 参考答案: 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论述题]规划 参考答案: 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论述题]契约地租 参考答案: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9:[论述题]土地 参考答案: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10:[论述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 参考答案: 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11:[论述题]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参考答案: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12:[论述题] 土地利用规划 参考答案: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3:[论述题] 土地利用 参考答案: 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14:[论述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参考答案: 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 称为土地 2) 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养育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功能 4)景观功能 4) 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 土地的功能 1) 3.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的物质自然性 2) 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 土地的沃度差异性 4) 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 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 1.土地概念* 2.土地功能特性 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 面积的有限性;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更新性;位置的固定性;资源的稀缺性;报酬递增递减性。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指人类依土地之特性及公经济之利益等考量,加以选择及规划土地,以期从土地取得充分且适当的经济资源满足欲望所需,而加以运用者.故其具有长期性、目标性、规划性、永续性及纲领性的土地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与空间规划的协调,主要指城市规划、国土/区域规划; 与结构规划的协调,包括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水利部的水资源规划、环保局的环境纲要,林业局的治沙规划等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其它规划协调的研究较少。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把中长期土地利用计划的目标和指标具体地落实到土地的空间上,为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各项措施建立良好的条件。 6.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程序、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级别和时序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 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控制与反馈)。 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任务: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在土地管理学中如何理解土地这一实体? 答:土地管理学中的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上要素都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的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 此外,对土地含义的进一步解释: A、土地是有限的、稀缺的自然产物(资源),涉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B、土地是稀缺的自然产物,在人类的利用中赋予其经济属性。会产生经济收益,凝聚劳动使土地增值 C、土地也是不动产,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必须准确界定其产权关系,包括产权类型、归属和期限等 D、不光是地表,还有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在土地管理中要准确界定土地的四至和上下空间,地上地下空间的权属关系,地上的通行、采光等关系等。 E、主要是陆地和内陆水域。 2、如何理解土地的职能? 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 A、土地作为资源的职能:具养育、支撑、储藏等功能,是人类的立足场所,生存条件,是实现任何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B、土地作为资产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能为拥有者产生收益或增值。土地所有权乃是一切财富的最初源泉。。。。b:土地作为财产能体现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动产,始终是利益集团和个人追求的对象。c:土地作为财产可作为投资的手段:招商引资,抵押融资,不动产的融资信用。 3、按土地用途分,土地可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 4、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规范化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由国家管理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 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市场管理、利用管理、督察管理、税务管理。其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利用管理是核心。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