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文本上

课程文本上

课程文本上
课程文本上

课程文本上

————————————————————————————————作者: ————————————————————————————————日期:

模块二如何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设计教

学目标

专题一从课程性质看目标——《品德与生活》目标解读

主持人顾谨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在小学低段和中高段开设的德育类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是什么课程,都有什么特点?请靳老师、孙老师从课程性质来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追求。

靳岳滨顾老师,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真的还需要就他们是什么课程做一点说明。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新一轮课

程改革中设立的两门新课程。也就是从诞生至今不过十年。他们是在原

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合并而成的。这是一

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合并最主要的意义就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

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

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十年来,在教育工作

者的努力下,课程不断建设,逐步完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促进学生

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也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课

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为了使得这两门课程获得持续、稳步的发展,成为具

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类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对于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

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孙玮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什么性质呢?请看大屏幕: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

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特征。

怎么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这些特征呢?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程力图超越单一

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课程目标主要通

过儿童活动过程中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来实现。课程以为儿童

生活是综合的,那么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也具有综合性,因而在课程

设计上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实现生活、

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无论

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的组织,无论是教学的时空还是教学

的评价,都是开放的,都随着儿童生活和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

整和扩展。

与实验稿不同的是课程性质增加了综合性。

靳岳滨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什么性质呢?请看大屏幕: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形成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特征。

怎么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这些特征呢?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中,课程设计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

社会关系进行内在整合,课程内容则将多种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与学

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

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其学习是一个

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因而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探究意

识和创新精神。课程的开放性则是要求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

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实现教学内容、方式和

时空的开放,形成开放的学习系统。

与实验稿不同的是课程性质的表述由原来的用一段较长的文字来表述,修订为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来表述。

主持人从课程的性质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什么共同或不同点呢?请孙老师谈谈。

孙玮比较这两门课程的性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就在于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两门课程是不同于小学其他学科——以专业知识为主的课程。两门课程的综

合性,首先是因为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

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二是从人类社会看无论是生活还是

社会,本身必然是综合的,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课程也就具有了综合

性;又由于儿童的社会生活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开放性也

就成为课程重要的、共同的特征。

靳岳滨当然,这两门课程的性质也具有不同之处。他们的不同点就在于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实践性,分析二者,看起

来不同;而如果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实质上有着殊途同归之妙。一个强调

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一个

则强调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促进他们的社会

性发展,二者都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做人的课程

核心价值追求;也说明品生与品社课程属于同一类德育课程,它们在教

育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不过由于它们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程

度不同,因此必然存在认知领域、学习范畴的大小、程度上的不同。从

而形成两门具有一定同质性,同时又有诸多不同的课程。

专题思考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做了哪些修订?如何把握两门课程性质的异同?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解读。首先我想请问靳老师,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做了什么修订?

靳岳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与实验稿基本一致,没有修改。请看大屏幕: 修订稿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请看大屏幕(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的相关内容)。

实验稿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下面我们对这个总目标进行解读。这个总目标是对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十分珍视低

年段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亦即重视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从传统教育仅

仅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狭窄视野中走出来。杜威说过“准备生活

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

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总目标从以下三个向度展开。一是“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向度。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课程强调引导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积极作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从而提升道德境界。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品德教育中,让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认同、承认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课程倡导赋予儿童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儿童在活动中生长、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二是“乐于探究”向度。在知识经济时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对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的价值日益凸显。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创生知识。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将“乐于探究”作为课程总目标重要构成要素的主要原因。本课程倡导恢复儿童本有的童年生活,让儿童的生活充满着探究与创造的乐趣,让儿童的生活洋溢着探究的精神。课程强调品德教育应当创设渗透探究理念的活动、强化儿童的探究意识、引导儿童学会探究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简而言之,乐于探究的目标向度蕴涵着重要的价值诉求,即: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在快乐中发展。三是“热爱生活”向度。让儿童热爱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所极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生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儿童的发展源于生活并在与生活诸因素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的。品德教育应当引导儿童感悟、体会生活对自我发展的价值,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生活,陶冶儿童热爱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从而让儿童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热爱生活与过有意义的生活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即热爱生活是过有意义生活的前提,而儿童在过有意义生活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对自己有意义的

生活。

课程以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并

试图在这个层面上,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以及乐于探究、热爱

生活的品质。

主持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为什么是四维的?

靳岳滨大家可能注意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分目

标,都按照这样的方式表述。而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分目标则是按照情感与

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表述。这是因

为这门课程与一般的以专门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一种比

较特殊的课程学习生活,其目的在于为儿童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

己以往的和现实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并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基础上

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因而它力图改变既往德育课程以说教为

主的教学模式,重在儿童积极情感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围绕他

们生活的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儿童探究的兴趣与能力,课

程重视儿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生活的体验提出问题,

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进行积极的探究。

品德与生活分目标中只有情感态与度,没有提到价值观,这是因为低年段的孩子的认知体验还不稳定,主要对认识事实,认识具体事件有兴

趣,高级的理智感尚待发育。如果提价值观,显然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

的实际。

主持人下面请孙老师对课程分目标进行解读,并就修订的情况作说明

孙玮给我感觉是,尽管修订稿和实验稿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常常几个字的修改也体现了专家们的用心,而且是基于10年来实验的经验和问

题,不是随便改几个字,而是改之有据的。

靳岳滨记得几年前,课程标准刚刚开始修订的时候,教育部主管部门和领导就有明确指示,修订是对标准的完成过程,要实事求是。我们的修订准则

是:一是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二是坚持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东西;

三是不足的地方要弥补、不正确的地方要改正。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调查,

比如:对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教材主编、出版社的调查,对实验稿

的满意度很高,因此在修订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

与社会课程标准不做大的修订。对于调查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主要问题

都认真的做了具体的修改。

孙玮在四维课程分目标中情感与态度是第一个分目标。请看大屏幕(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稿的相关内容)。

(1)尊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实验稿: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解读:与实验稿基本一致,表述略有不同。“爱亲敬长”修改为“尊亲敬长”,修改后的目标要求更切合低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也更符合

语言表述的规范。热爱是道德情感中重要的一维,培育富有爱心的儿童

是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富有爱心的儿童才能热爱生活、

学会关心和学会做人。此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层层

递进,将热爱的情感逐渐升华。由爱亲敬长扩展到爱集体,从爱集体扩展

到爱家乡,由爱家乡扩展到爱祖国。

请看大屏幕。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劳动。

实验稿: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解读:这一目标主要着眼于增强儿童的生命意识、让儿童理解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让儿童因为热爱劳动而热爱生活。课程要引导孩子知道

生命的宝贵和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这些最

基本的生活态度。

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因而将实验稿中“热爱科学”修改为“热爱劳动”。将实验稿“行为与习惯”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调整

为修订稿“情感与态度”中的“热爱劳动”,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的情感和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大屏幕。

(3)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实验稿:

(3)自信、诚实、求上进。

解读:这一目标主要着眼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培育。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品德

与生活课程将儿童良好个性的培育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目标针对小

学阶段部分儿童胆怯、说谎、缺乏主见、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目的在

于引导儿童寻回自信、诚实待人、勇敢面对困难、富有责任心。与实验

稿相比,培养目标更全面,概念边界更清晰,更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精神风貌。

请看大屏幕。(4)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

解读:此目标为增补内容。这一目标着眼于激发儿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从小就有对生活中的问题探究的兴趣,在快乐中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

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靳岳滨第二个分目标是行为与习惯。请看大屏幕(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稿的相关内容)。

(1)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ppt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的相关内容。

实验稿: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与实验稿相比学习要求有调整,难度有所增加,如将“初步养成”调整为“养成”,体现了课程对低年级这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的

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劳动习惯”修改

为“卫生习惯”,突出“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对于小学低年

段的学生来说,既是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无好的生活、

卫生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与人交往中,

如果无法表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极易产生与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

的挫折感,不仅不利于其身体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请看大屏幕。

(2)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实验稿: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解读:这一目标着眼于培养儿童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

行为”不够通顺,“遵守纪律”已经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

请看大屏幕。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与实验稿一致,没有修改。

解读:这一目标强调儿童活动的价值,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让儿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思考、发现、创新,在相互的交流

与互动中不断成长。

请看大屏幕。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与实验稿一致,没有修改。

解读:这一目标是从环境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事实上,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各个年级都会

在相关的课程中对学生提出一些环保的要求,作为小学低段的课程品德

与生活重在:让儿童认识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引导儿童发自内心地爱护

动植物;引导儿童认识浪费资源的危害,培养儿童节约资源、爱惜资源

的良好习惯;让儿童意识到环境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引导儿童以

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孙玮课程第三个分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请看大屏幕(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稿的相关内容)。

(1)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验稿: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解读:这一目标意在引导儿童理解和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儿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奠定基础。与实验稿相比较,将“自己生活”改为“自身生活”;将“需要”改为“必需”,更强调知识技能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系;将“劳动技能”修改为“基本技能”“,更能体现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帮助他们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目的。

请看大屏幕。

(2)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解读:此目标为增补内容。这一目标遵循儿童有交往需要的特点,引导儿童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技能,以提高交往的质量。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儿童的宝贵财富。因此,本课程注重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同伴交流思想,加强与同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请看大屏幕。

(3)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解读:此目标为增补内容,这一目标意在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求,让儿童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请看大屏幕。

(4)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解读:与实验稿一致,没有修改。这一目标意在引导儿童初步了解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常识,从而让儿童深刻地体会到自然和社会常识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

请看大屏幕。

(5)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解读:与实验稿一致,没有修改。这一目标意在引导儿童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增强儿童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落实这一目标需要

考虑这一学段儿童的特点,不宜抽象地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

引导儿童了解国旗、国徽、国歌,了解家乡的名胜风景和自然资源开始。靳岳滨第四个分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请看大屏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ppt对应展示实验稿和修订的相关内容。

实验稿:

(1)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解读:这一目标意在引导儿童认识体验的意义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性的价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让他们提出高深的问题并有效

地加以解决是有难度的。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重在让儿童了解从提出

问题至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儿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快乐。

请看大屏幕。

(2)学习几种简单的社会探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实验稿: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解读:这一目标意在让儿童掌握几种简单的探究方法以助于儿童探究生活的开展。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课程不强调探究结果的质量,

而是强调儿童探究意识、探究习惯的养成。

较之实验稿,本目标明确提出学习“几种简单的社会探究方法”,程度适宜,内容更明确,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由“学习”到“尝试运

用”,体现过程的渐进性。

如何理解分目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修订稿增加了哪些分目标?专题思

考题

专题二《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与教学实效性

主持人课程目标是上位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不能直接套用。那么,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这

种关系呢?这是老师们经常提出的问题。

孙玮

我先举个例子看看。

PPT:《我和小伙伴》(一年级)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方法。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

这个目标虽然简洁,但是否过于宏观呢?没有针对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即上面的学习课题。显然一节课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经过讨论,老师们做了这样的修改:

1.喜欢和小伙伴交往,体验和小伙伴交往的快乐。

2.尝试处理在与伙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初步体会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这个教学目标,既显示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也明确了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落实学习要求。比上面的那个目标就容易操作了。

靳岳滨

这个案例所写的目标其实是课程目标,比较宏观,指向课程某个或某些方面的教学任务。第二个目标就微观得多,是教学目标,指向一个具体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老师们常常在编制教学目标的时侯,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混淆了。

混淆的结果是你的课失去了实效性。所以,品德与生活的教师理应了解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不同功能。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一些情感态度目标和能力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应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是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

勇敢”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不宜作为一节课的教

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具体活动呈现其具体内容。

主持人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靳岳滨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准,制定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

以《我会好好吃》为例进行说明。请看大屏幕

如:一年级下册《我会好好吃》一课,一位城市小学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针对城市里有些小学生因为起晚了,动作慢或是其他原因不吃早饭,上课以后肚子很饿的问题,在其他学习目标之外增加了“知道不吃早餐有害身体健康”的教学目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老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增加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讨论。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得更近了,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主持人

看来,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包括他们的道德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需求。

孙玮

二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还要注意整体解读教材,把握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新教材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思路,比如: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段会重复出现,但要求不断提高并且螺旋上升。不同年段出现的相同内容各自教到什么程度,层次如何把握?教师要整体解读教材,了解目标在全套教材中的价值定位,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样,教学才既不会原地踏步,炒冷饭,也不会盲目拔高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

以“热爱集体”为例进行说明。请看大屏幕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不同的目标。

低年级目标要求:“喜欢集体生活;为保护班级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本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中,感受、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培养关心、热爱集体的感情,有愿意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中年级目标要求:“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中年级则强调热爱集体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

高年级目标要求:“明白集体的事应大家商量,知道民主集中制这一民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为大家服务……”高年级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相同内容,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体现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把握好目标的年段要求。

靳岳滨

三是设计教学目标,还要注意从单元角度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新教材大都采用主题统整,单元编排的方式。教师要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深度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它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以及这一课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

以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为例进行说明。请看大屏幕

本单元共有四课。第一课《我的一家人》,让学生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第二课《家人的爱》,主要让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的爱;第三课《我为家人添欢乐》,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感谢;第四课《我和小伙伴》,主要引导学生喜欢和邻里小伙伴交往,懂得与伙伴交往的基本原则。

本单元每课与单元目标相对应,且第一、二、三课逻辑关系清晰,逐层递进,避免了与其他课简单无效的重复。教师备时要把握好。

孙玮

四是还要注意合理划分课时,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

以往思想品德课的一篇课文绝大多数是1课时上完,因此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则不同,大多数课文需要进行二至三课时,甚至多个课时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编者制订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按课文主题来撰写的,有的教材版本甚至是

按单元主题来编制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制定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以《暑假来了》为例进行说明。请看大屏幕:

某教师制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体验夏天生活的乐趣;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过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初步了解夏天的安全保健常识,培养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主要问题:没有合理划分课时,目标太多,难以完成。

主持人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靳岳滨

老师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常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请看大屏幕

1.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

《庆元旦》(一年级)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人们迎接新年的不同方式,体会元旦的欢乐气氛,积极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

帮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剪刀等简单工具,尝试做简易贺卡。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比如,使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等字眼。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如果用“了解——”;

“学会——”等词汇表述更好。

请看大屏幕:

教师、学生主体混淆

《秋天到了》(二年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教师主体)

(2)在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主体混淆)

(3)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主体混淆)

上述目标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让学生——”等字眼,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而“在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中”、“通过

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则是针对学生而写的。两者互相交错,混

为一谈。

孙玮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还有就是运用行为动词比较随便

请看大屏幕:

运用行为动词比较随便

《清凉一夏》(一年级)

教学目标:

掌握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行为动词“掌握”这一结果性目标,所要求的层次和程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应为“初步知道”。

主持人

老师们在目标表述上还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一定要按课程标准的四个维度的格式来撰写教学目标呢?

孙玮课程标准按照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四个维度来陈述课程的分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述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四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处理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

靳岳滨

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偏离教材编写意图

《瞧我多精神》(一年级)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上述目标制定的问题在于: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课不仅仅是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还应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对他人的尊重,是讲文明、做一名合格公民的表现。要从观念上启迪学生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冲动,进一步认识到坐立走姿势的重要性,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姿势做好思想和

情绪上的铺垫。本课对这一目标显然是关注不够的。

上述目标的正确表述应为:

1.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2.表现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

3.知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能用正确的姿势指导自己的行为。

要依据课程标准,通过教材文本的引领,教学内容的补充,确定准确、具体、可行的多维目标。

孙玮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要求没有体现深浅适度

《吃的学问多》(一年级)

教学目标: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认识到营养全面

的重要性。

一年级学生应是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的知识。去掉了“浅显”二字,拔高了教学目标。

请看大屏幕:

一年级《生病真难受》一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看病历”、“学看体温计”等活动,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要求明显偏高。“看病历”和“学看体温计”活动超出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倒是需要学习正确使用体温计。

靳岳滨

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让我试一试》(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我拉拉力器”的活动,能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挑战不胆怯,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

本课挑战的应该是二年级学生应该做,但是因为胆怯而没有做到的事。拉拉力器不是他生活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误读“活动化诉求”,“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化诉求”,在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活动,活动容量不可谓不大、活动形式不可谓不新颖,然而,由于缺乏对活动目的性的审视,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落实,进而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紧扣课程目标而设计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孙玮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偏差

《认识国旗国微》(一年级)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国旗国徽的基本特征,能在实际生活中

指认我国的国旗、国徽。知道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敬国旗

和国徽。

实际教学活动却是国旗国徽知识的教育,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能力目标缺失,知识目标却被大大地放大了。实际教学活动与教

育目标发生了较大偏差。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

1.目标意识不强,很随意。照抄照搬教学参考,缺乏自己的思考。

2.表述格式要求不明晰,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把握不住目标的层次。没有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上加以有效区分。

4.目标忽高忽低,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5.没有切实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老师们在今后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就一定能制定出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事实上,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有创意的教学目标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主持人请靳老师为我们做个小结。

靳岳滨

理解课程标准,正确地贯彻它的意图,并在教学实施中,正确设计教学目标,是实现品德与生活课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了课程标准的目标部分,特别是结合一线的要求,增加了教学目标的环节。目的就是,通过优质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体现和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主持人本模块的解读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

专题思考题

1.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2.如何加强教学目标设计技能,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是课程综合的体现(文本)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综合的体现 ——试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悟 时下,在《决定》与《钢要》的倡导下,“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科”课程,正在逐步地向前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已付诸实施,成效喜人。“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科”,使课程设置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出现了“基于学科的课程开发”和“基于综合的课程开发”的双轨制运行体系。使得“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驾齐趋,相得益障。 课程综合化带来了课程设置的新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弥补,完善与整合,创设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多维度课程发展模式。使生活、学科、体验、创新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师生合作、共同发展、能力培养、素质完善的最佳实践领域。 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作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属,而是具有自己功能和价值取向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性。 其一,具有综合的整体性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它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在初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服装”一课的活动中,足以证明上述观点。首先对这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请同学们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

式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充分依赖学生的己有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自身价值的存在,用引导、启发、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其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促成积极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并十分投入地自拟或自选探究范围,确定探究题目,自愿结成合作对象,商讨探究方案,确定探究方法,预测可能结果等。使学生在对教材、自身、社会、自然资源的发掘中,满足自己的表现需求及成就荣誉感。体验到对服饰进行多维探究的乐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学习的效果。感悟到服饰与生活、人类、社会、自然等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艺术性、道德性等多元评价,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达到了有机整合。 其二,具有综合的实践性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结构,而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中体味、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发现。并在此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和感受的学习生活中,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们在“服饰探究展示与创造表演”一课中,充分证实了这一特性。他们将其“静态”的对服饰的理性探究成果,转变成“动态”的服饰创造表演。将自己从服饰探究展示活动中提升到了服饰创造表演的活动中来,使课程形式不断转化与生成,课程内容不断建构与提升。这是质的变化,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意向与行为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而这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性、连续性、广博性、纵深性、转化性与生成性或悬念性。由此可知,这一过程正是由已知向未知的探索过程,是已有经验向未来经验的建构过程,是现实生活向可能生活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创造的实践过程。 其三,具有综合的开放性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

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一)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30㎜、下边距30㎜、左边距30㎜、右边距20㎜、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页眉内容统一为“沈阳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体。摘要、关键词、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字体和字号要求 论文题目:二号黑体 章标题:三号黑体(1□□×××××) 节标题:四号黑体(1.1□□××××) 条标题:小四号黑体(1.1.1□□×××)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码:小五号宋体 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 注: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二)论文前置部分 包括:封面、答辩成绩评定页、评阅意见页、任务书、设计档案页均按学校统一内容和格式填写。 (三)摘要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最终结论等。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1、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摘要”字样(三号黑体),字间空一个字符,“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正文(小四号宋体)。 摘要正文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从该学位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另起一页,其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四)目次页 目次页由学位论文的章、条、款、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目次页置于外文摘要后,由另页开始。 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 目录采用三级标题,按(1 ……、1.1 ……、1.1.1 ……)的格式编写,目录中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第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余用小四号宋体。(五)论文的主要部分 1、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钱理群教授最近(《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解读《走向虫子》的文章:《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文章开宗明义:“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走向虫子》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14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曾批评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该题要求学生指出对一首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标准答案”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以前。”孙教授指出:“显然,这是超越了时间和场景的具体性的,确定时间根本没有意义,暴露出命题者对诗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诗与散文不同之处,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这里所说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的阅读取向、阅读方法。 语文老师之所以大规模地、集团性地出现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语文教师备课的习惯”采取了不适当的阅读取向,采用了不对路的阅读方法。比如有位老师教《哦,香雪》,重点是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A──虚荣心,还是B──向往文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人们不是先确立某一个观点(即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然后再看有哪些细节可以支撑这一观点。而应该倒过来,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

2014年教育学考试真题

2014年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单項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肓具有( ) A.延续性 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 答:C 2. 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 A.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 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 社会文化传统 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答:D 3. 当代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肓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个别差异性 答:D 4. 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这种教肓目的论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集体本位论 D. 个别差异性 答:B 5. 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D 6. 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C.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A 7. 根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 分科课程 B.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 综合课程 D.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答:B 8. 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易度 E. 区分度 答:B 9.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答;A 10.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答:D 11. 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肓的方法是( )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实际练习法 D. 情感陶冶法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及文本格式标准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及文本格式标准 1、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用A4纸排版,单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其内容包括: (1)封面(按学校统一排版标准),姓名部分手签; (2)设计任务书(整体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 (3)目录(单独编写,不与正文编号连在一起,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页码); (4)中文摘要(另起一页); (5)正文;(绪论、设计方案的选择和论证,工艺设计的计算,工艺流程示意图,电算程序结果及及章节的符号说明等内容) (6)结论(设计结果总汇一般以表格的形式); (7)结束语或致谢; (8)参考文献 (9)主要符号说明(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10)附录(计算机程序、附图等)。 2、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参考字数:不得小于2000×周数。 3、设计任务书格式(参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4、目录格式: (1)标题“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2)章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3)节标题(小四、宋体、居左) (4)页码(小四号、宋体、居右)整个页眉居中印有吉林化工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字样(楷体五号字)上边距2.3cm。 5、正文格式 (1)页边距:上2.54cm,下2.54cm,左2.09cm,右1.59cm,页眉1.5cm,页脚1.75cm,装订线位置左; (2)字体:正文全部用宋体、小四号字; (3)行距:固定值18; (4)页码:底部居中,五号字,宋体;页眉:上部居中,小五号字,楷体; (5)数据表格全部采用五号字,宋体; (6)公式全部用公式编辑器来编辑(12磅字宋体)。 6、参考文献格式: (1)标题:“参考文献”小四,黑体,居中 (2)示例:(五号,宋体) 图书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年,页次。 期刊类:(序号)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期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解读教学 石文莉曹会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 语文大多具有文学性。文学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朦胧意蕴,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成多元的解读。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猜测,他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多元解读教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语文教学作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意味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多元解读不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多元解读具体包括五种内涵: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多元解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伦理、教学思维等方面均有革

命的建树。虽然多元解读教学成为普遍的教学形式还为时尚早,但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新的教学精神应是无可争议的。多元解读教学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师生关系的人性化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对话中,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任何一方都应积极地时刻保持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本文主要想谈谈如何用多元解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教材处理中的多元解读。 老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组织者、促进者、评判者、牵线人,教材处理也是如此。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学问。在教材处理时,不要静态地、机械地对课文进行肢解似的处理,而是要用动态的、机智的、艺术的眼光巧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1、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2、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层次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欣赏课文; 3、用探究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究、交流、讨论中解读文本。

2014年徐州市教师编制考试真题

2014年徐州市教师编制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个别差异性 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8. 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易度 D.区分度 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练习法 D.情感陶冶法 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课题设置文字格式(公开课)

课题:设置文字格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 2.使学生掌握文字字型、下划线、字符边框、字符底纹和字符缩放的设置;教学重点: 1.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 2.文字字型、下划线的设置。 教学难点: 1.“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的把握; 2.文字格式设置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法与交互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1、如何选一个字或词? 2、如何选定一行? 3、如何选定一个段落? 4、如何选定整篇文档? 一、任务的提出 师:<引入>通过录入、编辑操作建立了文档后,还要对文档进行格式设置,使文档美观大方,看起来具有专业水准,使人身心愉悦。比较下面两段范文: 【范文1】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 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摘自《宋词精选》 【范文2】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 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 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摘自《宋词精选》师:可以看出,【范文2】比【范文1】要美观的多。在这节课里,我们 将讨论怎样把【范文1】设置成【范文2】的格式。 二、分析任务 师:比较【范文1】与【范文2】,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之处: 1.字体不同; 2.字的大小不同,即字号不同; 3.字的颜色不同; 4.字的形状不同,即字型不同; 5.是否有下划线,字体是否加粗;等等。 因此,要把【范文1】设置成【范文2】的格式,就要进行字体、字号、字的颜色及字型设置。 三、操作步骤 1.设置字体 师: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风格。通过字体的设置,在文档中适当地变换字体,可以使文档显得结构分明、重点突出。 「演示」设置【范文1】的字体:第一行:琥珀;第二行:楷体;正文:隶书;最后一行:宋体。 操作方法: ①选定第一行 ②单击“格式工具栏”上的“字体”下拉列表项右边的向下箭头,弹出“字体” 下拉列表。 ③用鼠标上下拖动垂直滚动条,找到并单击“华文琥珀”字体,被选中的文字就 以琥珀字体显示。 ④第二行、正文、最后一行等字体的设置操作步骤同上。 「学生操作」练习1:打开文档“练习1”,设置如下的汉字字体。

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构建母语教育和谐课堂的探索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傅冬云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似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向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追求语文知识的统一与完整,似乎学生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个性化解读,课堂学习淡而无味。 而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内容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教师就在这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听之任之,不加指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或在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一元(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 (一)角色转换,用“多元解读”升华情感 教者应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

小主持课程内容上

. 小 小 主 持 人 课程内容 上册

第一课时 一、古诗诵读 《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诵读:情绪要愉悦欢快。“何”、“田田”突出了莲叶的劲秀、茂盛,要重读。“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有力地表现了鱼儿在莲花、莲叶间自由自在嬉戏的情景,读时要加以突出,语调要富于变化。 译文:到了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厚实茂盛。鱼儿们在莲叶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二、绕口令:生母对比辨读 《抱子看报纸》(z、zh) 报纸是报纸, 抱子是抱子, 报纸、抱子两回事, 抱子不是报纸, 看报纸不是看抱子, 只能抱子看报纸。 三、儿歌练习 《太阳公公眯眯笑》 太阳公公眯眯笑,天天陪我上学校。 我上课它静悄悄,我做操来它跳高, 我赛跑它看热闹,我劳动来它叫好。 放学路上它祈祷,明天再见问你早。 第二课时 一、古诗诵读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诵读:前四句要读出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语调较为轻快愉悦。后四句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读出忧心、疑虑的感觉。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做出成绩,因此要重读,表达出劝诫的意味。 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二、绕口令:韵母对比辨读 《蓝雨伞,绿雨衣》(i. ǖ) 蓝雨伞,绿雨衣, 意见不一遇见驴, 打着雨伞提着梨, 穿着雨衣骑着驴。 三、散文朗诵 《幼儿园中的小路》 幼儿园中那条青砖小路,像一根弯曲的绳子,系着我童年的梦。 小路是瓦蓝的,不足一米宽,它身旁栽着的冬青,即便是寒冬,它也是青色的,像一条蜿蜒的青蛇。它周围缀满了花草。到了春夏,那开得绚丽的花朵,真像幼儿的张张笑脸,那么动人,妩媚。我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每天早晨,我像一只自由的鸟儿从这条小路飞向花坛,飞向跷跷板、滑滑梯和小秋千的地方。那湿漉漉的路面,真滑,好几次把我摔倒。绿茸茸的藓苔抹在脸上 凉浸浸的,怪好闻的哩! (诵读:本文通过对小路的颜色、宽度、形状、周围的景象及必经小路去玩耍的欢快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对幼儿园小路的那份期盼和热爱。朗诵时语调要亲切、自然、明了,声音是欢悦的、甜润的,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 第三课时 一、相声练习 《最伟大的歌》 甲:听说你们班,要跟我们班比赛大合唱? 乙:是啊! 甲:你能告诉我,你们在练唱什么歌吗? 乙:不能告诉你。 甲:我是你表姐,你还保密啊? 乙:你能不保密?那你告诉我你们现在练唱的是什么歌。 甲:现在我只能告诉你我们练唱的是一首最伟大的歌。 乙:什么最伟大的歌?

毕业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摘要部分说明: “摘要”是摘要部分的标题,不可省略。 标题“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摘要”;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前为0行,段后1行。 设计摘要是设计的缩影,文字要简练、明确。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单位制一律换算成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制,除特殊情况外,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码。文中不允许出现插图,重要的表格可以写入。 摘要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篇幅以一页为限,摘要正文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是关键词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黑体,小四。 关键词请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

1 正文格式说明 (1) 1.1 设计格式基本要求 (2) 1.2 设计页眉页脚的编排 (2) 1.3 设计正文格式 (2) 1.4 章节标题格式 (3) 1.5 各章之间的分隔符设置 (3) 1.6 正文中的编号 (3) 2 图表及公式的格式说明 (5) 2.1 图的格式说明 (5) 2.1.1 图的格式示例 (5) 2.1.2 图的格式描述 (5) 2.2 表的格式说明 (6) 2.2.1 表的格式示例 (6) 2.2.2 表的格式描述 (7) 2.3 公式的格式说明 (7) 2.3.1 公式的格式示例 (7) 2.3.2 公式的格式描述 (8) 2.4 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 (8) 2.4.1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示例 (8) 2.4.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书写格式 (8) 2.4.3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8) 2.4.4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示例 (9) 2.5 量和单位的使用 (9) 2.5.1 使用方法 (9) 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9) 2.6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 (11) 2.6.1 名词术语 (11) 2.6.2 数字 (11) 2.6.3 外文字母 (12) 2.6.4 量和单位 (12) 2.6.5 标点符号 (12) 3 打印说明 (13)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生进入考场必须携带准考证打印件和身份证,按指定的座位就座,入座后自觉将证件都放在座位左上角,以备监考人员检查。 2、迟于开考时间30分钟者不得入场,考试开始3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3、考生交卷后应立即离开考场,不得将演算草稿纸带出或试图带出考场外,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喧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当代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个别差异性 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java课设—文本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

淮 海 工 学 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 选题名称: 姓 名: 面向对象课程设计 文本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 学 号:
专业班级: 系 (院) : 设计时间: 设计地点: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5.6.21~2014.7.4 计算机楼机房、教室、宿舍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

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报告

1
页,共
14

1.课程设计目的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计是学习完该课程 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 论、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 Java 语言进行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 面向对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课程设计可选用 NetBeans、Eclipse、JBuilder 等作为开发平台以提高开发效率,尽可能熟 练掌握其中一种集成开发环境。建议采用 UML 建模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在 Visio 中画出系 统用例图和类图,并将 UML 图复制到设计报告中。 通过这次设计,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继承与多态(重载和覆盖)机制、各种修饰符的使用 2)类、包、接口的定义与使用 3)常用工具类与算法的实现(数组、向量、字符串、链表) 4)Java 常用标准 GUI 组件及其事件处理 5)Java 的异常处理机制 6)Java 的数据库连接技术 7)Java 的多线程技术与动画制作 8)Java 的网络编程 任务: 设计一个类似于 Windows 记事本(Notepad)的 Java 程序。可以打开、新建、保存一个文本 文件;对选中的文本进行各种编辑操作(设置字体、字号、字型、对齐方式、背景、前景色、复 制、粘贴、剪切、查找、替换等) ;在文本中能够插入对象。简单文本编辑器提供给用户基本的 纯文本编辑功能, 能够将用户录入的文本存储到本地磁盘中。 能够读取磁盘中现有的纯文本文件, 以及方便用户进行需要的编辑功能。

课程文本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建构及实施策略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李家栋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是山东省小语会2009年提出并组织开展研究的。初期参与该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小学、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东营市实验学校、威海市文登实验小学五所学校,现已扩展到一百余所学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省教研室2011年春天在泰安召开了展示研讨会议,对其进行了宣传介绍。随后,陆续应邀到省内外多地介绍。为便于大家全面了解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我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的提出;二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三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实施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2006年,山东省小语会依据语文学习及语文教育的规律提出了“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推动校园读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建构有助于学生拥有幸福人生的底色。课题一提出,立刻得到省内许多学校校长、教师及语文教研专家的支持。作为课题研究的提出者、发起者,甚是欣慰。但同时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老师说,我们也知道让学生读书重要,可学习教材的时间都紧张,哪有时间让学生读其它的书呀!老师们的话触动了我。是呀,不帮助老师改革课堂教学,怎么能落实我们的好想法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设计问卷及课堂观测量表,调查了解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学习与生本教育、高效课堂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经验;三是提出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构想。 (一)设计问卷及课堂观测量表,调查了解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类。其中,学生问卷按学段设计了低中高三份。学生问卷样本,各实验学校在本校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一个班作为样本。教师问卷样本的选取,各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分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全部参与。关于课堂观测,各实验学校从全国名师课、省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中的经典课、优秀教师常态课、一般教师常态课这四类课中至少各选择一节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验学校、总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问卷举例: 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高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研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认真做选择或回答,以帮助老师了解大家的需求,努力改进老师的教学,让大家更好的学语文、用语文。1.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吗?(A )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你喜欢或不喜欢语文老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喜欢的原因:风趣幽默 不喜欢的原因: 3.你盼望上语文课吗? A.很盼望 B.一般 C.不盼望

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

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

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 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 装订成册的书面说明书和完整电子文档各一份,说明书统一采用A4纸打印,说明书格式如下,顺序为: (一)封面 (二)索命数正文,包括: 1、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分别为300字左右,应包括:工作目的、内容、结论、关键词 2、目录 以上部分以I、II……编制页码。以下部分根据章节编写序号和页码。 3、主体部分(不少于1 字,按要求设定页眉页角,要求居中) 主要包括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致谢,采用全角符号,英文和数字半角。每页28行、每行32-35个汉字,1.5倍行间距 3.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由1页开始。一级标题之间换页,二级标题之间空行。 3.2序号 3.2.1毕业说明书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

次格式为: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小三号黑体,居左) ×××××××××××××××××××××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四号黑体,居左) ××××××××××××××××××××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1)××××(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3.2.2说明书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号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 2.1、表 3.2式(3.5)等 3.2.3说明书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前言(或绪论)的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并为右页另页。题名页、摘要、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可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统一标注每页页脚中部。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右页作为单页页码。 3.2.4说明书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英文字母A、B、C……编序号,如:附录A。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二十四)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二十四) 单选题-1/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调查问卷中,对问题的表述应当()。 A.具有启发性 B.具有幽默趣味性 C.具有倾向性 D.保持态度中立(措词取中性)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 A.掌握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发现学习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 )、( )和道德健康等。 A.心理工作适应 B.内心工作适应 C.内心社会适应 D.心理社会适应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导生制 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单选题-5/知识点:章节测试 大脑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同,出生五至十个月发展最为迅速,五、六岁是显著的加速期。这体现了人的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单选题-6/知识点:章节测试 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思维的不可逆性 B.具体逻辑推理 C.以自我为中心 D.守恒概念的形成

单选题-7/知识点:章节测试 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 ) A.文化层面 B.系统层面 C.技术层面 D.规范层面 单选题-8/知识点:章节测试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单选题-9/知识点:章节测试 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 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

网页制作课程设计格式表

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网页制作课程设计安排表 一课程设计题目 1.个人求职网页 2.个人主页 3.校园网主页 4.班级主页 5.利用FLASH制作一个MTV 6.其他自选课题 二时间和地点 时间:第16周;地点:机房 三要求 1.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网页结构分析,首页设计,目录页设计,内容页设计,网页的修改与完善; 2.画出网页框架图; 3.设计报告要求1.5万字左右(一律使用A4纸打印,10页以上); 4.网页要求精美; 5.课程设计报告与网页软盘在16周星期五下午交到指导老师处,逾期不予记分。课程设计报告每人交一份。 四指导教师 0901班:曹毅()

附录一课程设计格式 1.封面页(格式见后) 2.正文:一级标题使用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正文内容汉字使用小四号宋体,英文字符和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3.封底 4.课程设计报告一律使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附录二课程设计报告的写法 1 课程设计的目标及要求 2 站点规划 2.1 需求分析 2.2 站点结构分析 2.3 网站风格分析 2.4 组织素材 3 网站设计 3.1 定义站点 3.2 页面布局设计 3.3 导航栏设计 3.4 素材处理 4 网页制作 4.1 首页制作 4.2 目录(标题)页制作—二级页面制作 4.3 内容(文章)页制作—三级页面制作 5 网页测试、发布与维护 5.1 站点整理 5.2 网页调试 5.3 站点发布与维护 6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7 设计后的感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湖南工学院南校区经济与管理系 电子商务网页制作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 系别:经济管理系 专业:电子商务 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湖南工学院 2010年12月

课程文本

模块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主创人员:荆林海、周然 【专题1】对于探究式教学,新修订的义教课标是如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的? 请刘思山教授和周然老师给老师们介绍一下新修订义教课标中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主要观点1】 《标准》的课程理念之一为“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课程念?【主要观点2】 《标准》中为什么把“科学探究”确定为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主题?【主要观点3】 《标准》的教学建议对“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主要观点4】 《标准》的评价建议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小结】 义教课标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思考题1:《标准》中“科学探究”主题包括哪些内容? 思考题2:如何理解探究、科学探究、探究性学习? 【专题2】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价值 【主要观点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要观点2】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有效地学习 【主要观点3】 发展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发展学生哪些能力? 探究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分析解读数据、构建假设、实验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小结】 探究性学习对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益处。探究性学习小到学生个人的生活,大到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历史赋予我们教师重要的历史使命,不由得我们不认真对待。不是为了做几节公开课,也不是为了参评拿奖,就是默默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凭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探究的思想深深地植于内心,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思考题2: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价值包括哪些? 【专题3】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主要观点1】 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原则主要包括:目的性原则、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等。 【主要观点2】 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1)教学内容 用探究学习的课题难度要适宜,一般需要学生通过搜集相关信息,检验假设才能解释,同时又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发展水平。一节课中不是所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