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和民族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3.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要点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2.西汉初期的“和亲”

3.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4.昭君出塞

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3.西域都护的设置

4.班超经营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的基本情况

2.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

3.百越及其分布

4.西汉与南越的关系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二、建议教师出示本章第二节的西汉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

局面得以巩固的有关知识,然后点题,指明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引入本节教学。如果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再认再现西汉强盛的历史;如果学生水平一般,则以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为宜。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三、关于“边疆各族”

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教师应自然地承接提问内容,讲清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然后,分别介绍北方、西部、西南、南方、东北的民族,略述其发展情况,指出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四、关于“匈奴的兴衰”

本目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又是教学重点、难点相对集中的一目,因此在讲授中要讲清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匈奴的兴衰发展,两汉与匈奴的和战。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其一,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的强大。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形成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其二,西汉时期,匈奴势力的发展变化,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汉武帝北击匈奴。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课文中三次大战的简表,并在西汉边疆各族地图上指明汉军出击的方位和进军方向。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逐渐开发了这一地区。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西汉也处于昭宣中兴后期,特别是汉元帝继位后社会险象环生,不可能对匈奴再实施攻击。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其三,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汉与西域的交通。东汉派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至此解除。鲜卑族进入漠北,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

五、关于“张骞通西域”

张骞持节西去,以凿空西域道彪炳史册。本目的内容集中讲述了张骞通西域以及此后两汉与西域之间关系的发展。教师应对学生讲清:其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历尽艰辛,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为后世景仰。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并派副使访问了一些国家,扩大了西汉的影响,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在世界古代各文明地区基本处于隔绝发展的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其二,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

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其三,汉与西域政治联系加强。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治所在乌垒城。首任西域都护是郑吉。据《汉书•郑吉传》记载,他“数出西域”“习外国事”。西域都护以下设有副都尉、司马等属官,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了有效的管辖。从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又着手恢复与西域的政治关系,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东汉对西域的管辖又得以加强。

六、关于“西南夷和百越”

西南夷是秦汉时期对居住在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西南夷的生活地区以及他们的基本状况,还应了解汉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

西南夷包括夜郎、且兰、滇等许多少数民族,有的从事农耕,他们与巴蜀联系密切,但他们的社会生活、习俗风尚多不相同。“西南夷”是秦汉时中原人们对他们的总称。汉武帝正式在这一地区设置郡县。西汉时,中央政府在这里的统治,就是郡守县令与当地首领王侯并存。这样,既加强了对当地管辖,加强了西南夷地区与内地的直接关系,又尊重了西南夷的习惯。东汉时期,夜郎、滇的文化有了明显发展。汉明帝又派人经营西南夷地区,巩固和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教师应简介百越的分布地区及其生产生活状况,以及西汉与南越的关系。讲授时,要突出百越的社会进步,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加强。

百越是生活在今天东南沿海和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秦始皇征南越,曾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因此,越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很密切。中原地区的铁器输往岭南。秦末,“豪杰叛秦相立”,赵佗“聚兵自守”,秦灭后“自立为南粤(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承认了他称王的现实。南越始终与西汉保持着关市贸易。汉高祖也承认南越的治理成绩,他说:“前时秦徙中县(中原地区)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百越)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秏(mào)减。”南越王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派兵进攻南越。次年冬,灭南越,在其故地设九郡,“自尉佗王,凡五世九十三岁而亡”。

七、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对其中有些问题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其一,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 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第26卷第4期2014年12月塔里木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 Vol.26No.4 Dec.2014 ①文章编号:1009-0568(2014)04-0036-06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王连旗1,2包朗1*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屯垦戍边在西汉首开统一西域大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汉朝的西北屯垦戍边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汉朝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和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边疆的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当今的国家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朝;西北地区;屯垦与边疆安全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4.04.007 The 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in Han Dynasty Wang Lianqi1.2Bao L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2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rontier National DevelopmentResearch Center, 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virgin land in border area by troops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ny dynastie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the Settlemen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open the first western big screen in the unified process,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guaranteed the supply of the rations and solved the difficult rations trans-portatio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reduced the burden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ed the security of the Han Dynasty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s;as well as smoothed SilkRoad and promote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ilkRoad Economic Belt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an dynasty;Northwest Territories;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维护西北边疆安全是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策略中,屯垦戍边是比较成功的战略,学界从移民、军垦制度、地方治理与开发、生态变迁、军事防御诸方面对汉代西北屯田进 ①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MZ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招标项目(090114B03);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BS1201)。 作者简介:王连旗(197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E-mail:2316508078@qq.com *为通讯作者E-mail:1978861016@qq.com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帝、汉质帝 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A张衡 B王景杜诗 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 B灌溉播种 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知识空间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 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 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许杨 (园艺园林学院茶学一班班级,学号200941736108) 摘要:我国的茶馆文化历史悠久,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茶馆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茶馆文化理念也更深刻的透到人们心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茶馆的分析、对茶馆文化功能的演变以及各地茶馆风格的阐述,期待中国茶馆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茶馆;文化;起源;发展;派别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 ,这是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的一种观点。茶馆的产生和兴盛以饮茶之风的盛行为前提,在茶馆初步形成之前,是漫长的饮茶发展史。 1.茶馆文化的历史渊源 1.1古代茶馆文化 在茶作为药用时,由于茶叶产量低价格昂贵,它只限于贵族、富豪使用。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和饮用相对普及后,茶才可能成为普通民众的消费之物。一开始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不是茶馆而是茶摊,自唐朝开元年间,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给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公元780 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从此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形成一定的气势,茶馆已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茶馆并未普及和完善。从发展阶段上可以这样归纳: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时期。从此,茶馆正式在中国包括城市乡镇的土地上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并发展为全国性、商业性、集体性的饮茶场所。唐代的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这个“土店”,很可能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23、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 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29.互见法: 《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 《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板书设计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学生阅读……学生回答: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设计意图)用最简洁的问题导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目标的阅读指定内容,从而最有效的

唐代历史和唐诗发展繁荣原因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国土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托而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 (清)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 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60人的仅四年,最多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东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其文化底蕴更多南朝文化的特点。 科举之重(例): 薛元超是唐尚宗时的宰相,是一位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临死的时候,他还跟别人说,我这一生有三大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起源于南齐,成熟于初唐,有“结构严谨、平仄有秩”的特点。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西汉前202-8年长安刘邦 王莽新政8-23年长安王莽 东汉25-220 洛阳刘秀 “楚汉之争”:封建统治者争夺地位的战争。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 封建割据局面形成; 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 ★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④大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中亚细亚到欧洲) 2)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中枢机构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举孝廉 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器改进推广;犁壁;一牛挽犁牛耕法。 ②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③播种耧车。 2.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发达 陆路、海上“丝绸之路” 3.商业的发展: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 ②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③外贸发展: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文化: 1.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无为而治”。: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 1、赋比兴 2、《春秋》“三传” 3、《庄子》“逍遥游” 4、《史记》“三家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答案: 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无己无功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吾将上下而求索 6.本纪世家列传 7.桓宽 8.赵晔 9.枚乘《七发》10.班固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 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左传》详事实,《公》《谷》释义例。3.庄子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谓之“逍遥游”,即不凭借任何外物而作超越时空之游,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4.即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原为单行本,后散列于正文之下。 三、 1.一是能写出战争的始末,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二是着眼于政治,能写出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并将政治、外交、战争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三是通过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但是魏晋六朝时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于是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四、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 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