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学习指导>> 1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据,调控有度。正因如此,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国民收入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国民收入统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科学地计算国民收入等具有关键意义的经济总量。国民收入统计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核算,其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现代国民经济核算已经远远不限于计算少数几个宏观经济总量,同时还必须考察这些总量的形成、结构和关系,并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的角度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以便深刻揭示国民经济系统的内、外部循环和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借助于一套有效的方法结合在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代经济统计学包括企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统计两大分支。国民经济统计是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被称为国民经

济统计是因为它与具有悠久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一脉相承,而且给予了极大的扩充和发展,此外还有历史原因。可是如果说我国早期的国民经济统计与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较大差异的话,那么到了现在,两者无论在考察和研究的内容、范围、方法及目的等各方面都已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应该承认,它们之间已经趋同或统一了。

1-6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模式之间有何主要区别?又有何共性?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MPS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生产”观念。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须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MPS的基本核算方法就是一般的经济指标和平衡表方法。这套平衡表的核心内容是有关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指标,各种平衡表之间除了经济指标内涵的关联性之外,不存在复式簿记体系所要求的严格核算对应关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使得SNA的生产范围与MPS大不相同,它囊括了所有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分布于三大产业十分广阔的活动领域内。以此为基础的SNA不仅生产核算范围不同于MPS,而且整个核算结构也明显区别于MPS,两者的这一差异是根本性的。(2)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都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3)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尽管MPS适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不应将其一概否定。事实上,MPS在国民核算发展过从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诸如对国民经济按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核算的思想,以及在国民核算中率先编制、运用物资资料平衡表或综合物资平衡表的经验(这构成了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分析的雏形),都对现代的国民核算乃至SNA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能将MPS说得一无是处。

1-7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

解答:所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是指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即围绕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组织国民再生产过程的整体性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故又称GDP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即围绕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产品流量核算,藉以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关联。

(3)资金流量核算,即围绕国民经济价值运动过程中各部门间的经济收支关系,组织社会资金运动的流量核算,藉以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资金余缺关系及其调节平衡过程。

(4)资产负债核算,即针对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的财力和物力状况而专门组织的存量核算,藉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也可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

(5)国际收支核算,即针对各种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关系而专门组织的核算,它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又可分为国际收支(流量)和国际头寸(存量)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它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8“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之间是否平行的关系,或者,能否相互取代?为什么?

解答:SNA作为一个庞大的账户体系,它可以为五大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框架,但五大核算本身却难以构成完整的账户体系。所谓“五大核算”只是人们从分析角度对SNA加以归纳和简化的结果,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SNA的设计者们极为重视各种账户能否满足五大核算需要的问题,但在历次的《SNA》文本中却只字不提“五大核算”的概念。这意味着,SNA作为一种开放的核算系统,它可以满足、但又不限于仅仅满足五大核算的需要。换言之,SNA是一种基础的核算框架和核算数据库,它力图满足更为广泛的核算和分析的需要。

1-9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比较它与SNA的关系。

解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它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核算表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五个部分,也就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又分为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账户三组次级账户,这一部分基本上采用了1993SNA的账户结构;附属表部分则设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两张表。

整个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循环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列,处于核心地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附属表则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用于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以及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比较:从核算方法和形式的角度看,SNA 是一种基于账户形式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体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机构部门)设置的一套相对完整的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账户和收入支配(使用)账户等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

资产其他变化账户等积累账户,以及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表。对于“国外”,也设有一套结构相似但比较简略的账户。此外,还有为产业部门生产活动设置的简短账户、为各种产品(货物和服务)的供需平衡设置的产品账户等;再加上其他一些附属账户,就形成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的账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就其基本分析功能而言,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领域,即通常所谓的“五大核算”。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及其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3)资金流量核算(4)资产负债核算(5)国际收支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在SNA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我国国情的需要,融合了SNA的账户设置和分析框架。

1-10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解答:系统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而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内部一致性。

(2)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组织大量、丰富的核算资料,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层次井然、组织有序的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关联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具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适当反映出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资源生态等外部环境系统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

1-11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国民核算平衡原则”与“三等价原则”是否等价?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最早是由钱伯海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其具体表述是:“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这一原则贯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依据平衡原则,在任何一种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产范围一旦确定下来,那么,产出指标就只能在该生产范围内加以计算;进而,作为社会产品的价值运动形式,初次分配的来源、范围和规模就被相应地规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之间的界限也被相应地规定;最后,使用环节的经济总量也只能是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并且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之间的划分也直接依赖于生产范围的界定。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与“三方等价原则”并不是等价关系。“三方等价原则”是说:如果忽略对外经济往来,并且不存在统计误差,那么国民经济的三个基本总量即产出总量、分配(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客观上应该是恒等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总量、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彼此不等或不完全相等,但是相对于各种对外经济因素而言,生产范围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主要因素,只

是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罢了。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则同时强调了如下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层涵义:一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持总量平衡,即社会生产的产出总量、初次分配的来源总量和社会产品的使用总量三者都与生产范围保持一致、相互平衡;二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持结构平衡,即分配核算和使用核算的内部划分与生产范围、生产核算也应彼此协调,衔接对应,避免矛盾。总之,“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内涵更丰富,而“三方等价原则”则仅强调了生产范围对经济总量的制约关系,未考虑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1-1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产品积压是作为什么总量来核算的?产品积压是否会导致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失衡?为什么?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产品积压是作为“存货投资”核算的,从而使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始终保持平衡。这是因为,在不考虑商品进、出口因素的情况下,假如核算期内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中,有一部分既未用于本期的消费、也未用于实际的消耗或必要的投资,则这些“积压”下来的产品就会形成“存货”的增加。尽管作为“被动积压”结果的存货增加,与作为“主动投资”结果的存货增加在性质上迥然不同,但要在宏观经济核算的层次上对这两者进行严格的识别和计量却是困难的。因而,通常将它们都视为“存货投资”。这相当于将积压的产品也当作使用,当然,这已经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使用”了。但这种核算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在统计上始终保持平衡。

1-13何谓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试举例说明(结合SNA和MPS中的典型事例),这种区分与生产范围有何联系?

解答:在国民核算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产出价值在其生产领域内部按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进行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原始收入”。“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继续发生的收入流程,如政府对工薪等收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居民发放的困难补助和救济金,企业或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的社会保险付款等;再分配的结果形成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派生收入”。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与非生产领域之间,但是,即使发生在生产领域内部,它也不是对生产过程所投入的有关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的分配。

生产范围的划分方式不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的界限也不同。例如,在MPS的框架下,教育部门是非生产部门,居民支付的教育费用就是再分配,教育部门用这些派生收入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就是更次一级的再分配了;但在SNA的框架下就完全不同,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则居民支付的教育费用就是购买服务产品的支出,教育部门用这些收入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就不是再分配,而是初次分配了。

1-14何谓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试举例说明(结合SNA和MPS中的典型事例),这种区分与生产范围有何联系?

解答:在国民核算中,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是指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被进一步加工或被一次性地消耗掉;中间使用的产品就是“中间产品”,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办公耗用品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最终使用”则是指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之后,在核算期内就不再被继续加工,它们或者是完全脱离生产领域作为消费品来使用,或

者是留在社会生产领域内部继续周转,但不是作为劳动对象被一次性地消耗掉,而是作为劳动手段(固定资产)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持续地发挥作用、作为补充的存货满足后续时期生产上的有关需求、作为贵重物品满足保值增值或鉴赏的需要,或者是被出口到国外(无论具体用途如何,都脱离了本国的生产系统);最终使用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生产范围的划分来决定的。例如,按MPS的理解,金融部门是非生产部门,它所消耗的电力和办公用品就是最终产品;按SNA 的理解则不同,金融部门成了生产部门,它所消耗的电力和办公用品就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了。

1-15何谓“常住经济单位”?怎样理解“常住经济单位”的空间规定和时间规定,其基本涵义是什么?

解答:所谓“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其中,一国的“经济领土”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地理疆土或政治领土,而是要在后者的基础上,加上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主要包括驻外使领馆、新闻和移民机构、科学考察站、援外机构以及军事基地等),同时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某一机构单位在该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其在该领土上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如厂房、设施、住宅等),并在当地长期(至少一年)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总之,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属性”具体取决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规定。“空间属性”强调,一个机构单位是否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从事生产、消费和投资等经济活动;“时间属性”则进一步强调,该机构单位是否相对长期地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只有将空间属性(经济领土)与时间属性(经济利益中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当地确定一个机构单位是否本国的常住经济单位。

1-16试判断下述经济单位是否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①境内国有企业;②境内外资企业;③境外中资企业;④外国驻中国的使领馆;⑤中国驻外的新闻机构;⑥中国在外的远洋货轮。

解答:依据“常住经济单位”的定义,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应该是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所以,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外资企业、中国驻外的新闻机构、中国在外的远洋货轮都是我国的常住经济单位。而境外中资企业、外国驻中国的使领馆则都是我国的非常住经济单位。

1-17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应该怎样界定?“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是怎样表述的?其要点是什么?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的区分是建立在“常住经济单位”和“非常住经济单位”这两个范畴之上的。换句话说,一国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相应的“国民经济总体”,简称“经济总体”或“总体”;而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存在经济联系的非常住单位之集合则构成“国外”。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核算,故国民经济核算的重心应放在“经济总体”上。这被概括为如下“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核算以常住单位为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据以进行的各种资源条件。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只有在与所论经济总体发生经济交易或资产负债等关系时,才

被纳入核算范围,并构成相应的“国外部门”。

1-18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数据记录时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经济数据的记录时间。该原则要求以权益的形成或责任的发生为准,依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记录核算资料。具体说,就是:一种经济价值(或权益)一旦被创造出来,或者被转换、转移、交换、消耗以致发生了变化,就应该对其进行核算,并且应该在经济价值(或权益)实际发生变化的时刻记录有关的资料。权责发生制所要求的记录时间与实际经济活动或交易发生的时间相一致;而且,依据权责发生制还可对各种非货币流量进行适当核算。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一条重要原则。

1-19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流量和存量计价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

解答:为了保证宏观层面的统计框架逻辑严谨和核算数据协调一致,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统一的计价原则。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计价原则是,尽可能地按核算期的现行市场价格对有关的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进行估价。具体讲,对于各种经济交易,如产出、消耗、消费、资本形成和证券交易等,原则上应采用实际交易时的市场价格核算其流量。即使是生产出来但尚未出售的产品,也应比照相应商品的现行市场价格进行适当估价。其他如易货贸易、实物报酬、实物转移等非货币交易也应作类似方式的处理。一些内部交易,如企业自制固定资产以及自给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等,若没有可资比照的市场价格,也可按照生产它们所需的成本费用估价。至于政府等非营利部门提供的非市场服务,通常并未直接收取相应的费用,且没有可资参照的市场价格,通常只能以其活动过程的实际费用作为估价标准。对于各种非交易流量,如地下资源的经济发现和消失、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撤销等,其估价方式可以采用流量项目本身的标价,也可参照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或专门测算其个别价格。对于经济存量(主要是资产负债存量)也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

1-20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记录时间和计价标准的原则与企业会计有何不同?

解答:记录时间上,权责发生制规则在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中都被广泛地运用,但是,宏观与微观两种核算对于这一规则的具体运用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主要通过设置专门的“预提”或“待摊”费用等账户,部分地贯彻权责发生制规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权责发生制要求对再生产各环节的有关流量统一按经济交易实际发生或经济权益实际形成的时间进行完整记录。

计价标准上,在国民核算中,对于经济存量(主要是资产负债存量)也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估价。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存量通常是按“原始价格”或“历史成本”计量的。原始价格实际上也就是有关的资产负债形成之时的现行市场价格,但由于存在价格变动,若以原始价格计量核算期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存量,却是在以往的许多不同时间形成并累积下来的有关资产负债的原始价格之总和,至多只能说明某一经济主体为取得有关资产所累计开支的费用。由于前后计价标准不统一,这样得到的存量总额在经济分析上是缺乏实际意义的。为此,就必须按统一的“重置价格”(即资产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存量核算,这要求对不同时间形成的资产(负债)进行重估价。

1-21试比较“合并”与“加总”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要求

采用何种方式汇总数据?

解答:在国民核算中,所谓“合并”是指:对于同一组机构单位(可以分别是机构部门、子部门或国民经济总体),将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收入分配流量、金融交易流量相互抵销,只反映它们与系统(或子系统)外部的流量。合并的作用在于,忽略给定的一组机构单位内部的流量、凸现对外部的流量,而不同层次上的合并则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譬如,以金融流量数据为例,在国民经济总体层次上的合并,旨在强调本国与国外的金融往来;而在机构部门层次上的合并,则可以突出资金剩余部门与资金短缺部门之间的融资关系,并强调金融部门的中介作用;此外,在金融机构子部门层次上的合并,还可以进一步反映各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所谓“加总”则是指:将同一组机构单位彼此之间的各种收入分配流量、金融交易流量数据保留下来,不予抵销,借以完整地反映系统内、外部的经济流量的总规模。譬如,以金融流量数据为例,如果要系统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中金融市场的规模或结构,数据汇总就不宜采用合并的方式,那样将会损失部分有用信息,而应采用加总的方式。

在国民核算中,适当的合并固然可以简化核算数据、突出中心问题,但作为基础数据库的国民核算体系,应更多地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

1-22试比较“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要求采用何种方式汇总数据?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种数据汇总方式,是就某个单位(部门)自身的情况,或者,任意两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而言的。以国民核算中的金融数据为例。在“取总额”的情形下,某个单位(或部门)同一项金融工具的资产方与负债方是被分别记录的,并且,同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也被分别记录、不予抵销。“取净额”则是将同一项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记录为净增加。

比较而言,取净额的方式会损失许多有用的金融交易信息,而取总额的方式则能够提供更为详尽、完备的核算数据。但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是从宏观角度来搜集和组织各种数据资料的,有些金融流量往往还需要利用资产负债存量来加以推算,因此,某种程度的取净额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SNA的做法是,仅对于部分金融交易或其他经济交易流量,采用取净额的方式记录有关数据。常见的情形如,把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分别记录“金融资产的净获得”与“金融负债的净发生”,把生产税与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负的生产税)相抵后记录“生产税净额”,把存货的增加与减少相抵后记录“存货变动”,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消耗(负的固定资本形成)相抵后记录“固定资本形成净额”,等等。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还在给出取净额结果的同时,列示被“轧差”的原数据。例如,在“净出口”之下列出“出口”和“进口”。

1-23试比较“合并”与“加总”、“取总额”与“取净额”这两组数据汇总方式有何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做法。

解答:加总与合并、取总额与取净额都是国民核算中汇总数据的备选方式。其中,“加总”与“合并”是就系统内各单位(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言的;而“取总额”与“取净额”则是就某个单位(部门)自身的情况,或者,任意两个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而言的。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分析的普适性,原则上,国民核算应适当保留加总和取总额

的数据;即便为了简化数据和突出核心问题需要采用合并或取净额的方式,也应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或层面上。例如,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于各部门内部的金融交易流量和资产负债关系采用合并的方式汇总数据,而对于各部门之间的类似数据则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特别地,对于金融部门内部涉及到央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也采用加总的方式汇总数据。

第2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思考题解答】

2-1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

解答: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2-2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

解答: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2-3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

解答: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

2-4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

解答: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

2-5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这样说对不对?

解答:不对。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

2-6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是什么?为何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

解答: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主要是依据各种生产活动出现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此外,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的特点和产品的形态等因

素。原始采掘业和原始农业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现代采掘业的活动发端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但就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初级产品而言,可以同农业一起划归第一产业;不过,就其经济再生产过程独立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征而言,它又是区别于农业的,因而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阶段与制造业一起划归第二产业。因此,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

2-7产业部门分类为何要以基层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答: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进行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分析,要求相应的部门分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为此需要对实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划分,得到适当的分类单位。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从事一定类型的生产活动,不同生产活动的差别就表现为产出和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一定的生产活动场所或地点,不同地点的生产活动往往在经营决策和生产核算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将以上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地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得到基层型单位的一个完整定义。基层型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非辅助性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几种生产活动但具有一种主要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基本单位就是指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生产经营活动;

(2)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3)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或财务会计等核算资料。

2-8机构部门分类为何要以机构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答:机构部门分类本来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财务决策特征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部门。它是依据经济活动种类和财务收支性质,对机构型单位进行分类的结果。

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独立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具有决策权;(2)独立地拥有和处置资产、承担债务,并能与其他经济单位进行交易;(3)具有较为完备的核算资料,能够独立地编制资产负债表,或者,根据需要有可能编制出满足分析要求的基本核算资料。

2-9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其各自的分类标志是什么?

解答:在经济分析理论中,常常将全部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领域或各种经济类型。两大生产部类的分类标志是产品的基本经济用途;两大生产领域的分类标志是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他有关特征;各种经济类型的分类标志是依据经济类型或资产归属。

2-10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与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何异同?

解答: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7 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60 个大类、173 个中类和306 个小类。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 个门类,

然后再依次划分为95 个大类、396 个中类和913 个小类,形成完整的四级分类体系。该标

准对应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尽管与后者并非完全等效,但两者的所有小类都

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匹配,且可以通过适当程序进行资料转换,故基本能够满足国际经济

对比的需要。就此而言,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已具备较好的国际可比性。在联

合国的产业分类标准中专门设有一个“国际组织和机构”门类,因为它需要普遍适用于各个

国家或国际组织范围内的产业分类。在中国的行业分类中也有一个“国际组织”门类,但是,

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而言,“国际组织”一般不是该国的常住单位,也即不属于相应的国民

经济总体范围,这在核算和分析中就应该与常住单位和经济总体区别对待。

2-11什么是经济交易?经济交易与经济流量是何种关系?

解答:经济交易是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一定的经济交易必然形成相应的经济流量,但形成经济流量的并非都是经济交易,还有各种非交易因素,它们形成其他经济流量(非交易流量)。

2-12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直接影响到交易者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化。

2-13什么是经济存量?它与经济流量之间有何联系?

解答:经济存量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的状况。与经济存量相对应,经济流量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变化量。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

2-14什么是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解答:所谓经济资产,是指那些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某种经济收益的资源或权益。经济资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任何一种经济资产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必须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即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2-15什么是非金融资产?简述非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非金融资产是指除金融资产之外的各种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按其产生的来源不同,非金融资产首先分成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个类别。生产资产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大类。而非生产资产则进一步分为有形非生产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两类。

2-16什么是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生产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它由各年未被消费的各种产出累积而成,而且在被消耗或毁损后,可以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出来。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各种存货、珠宝等贵重物品,都属于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其中既有由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地行使所有权的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森林等),也有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被称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商誉等),它们被消耗或毁损后,都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出来。

2-17什么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有形资产是指各种具有一定外在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是指那些不具有

特定外在形态、但能代表某种权益(或能提供某种未来收益)的资产。有形资产除了包括作为

生产资产的库存物资、机器设备和建筑设施等,还包括作为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类似地,

无形资产也包括作为生产资产的计算机软件、资本化的矿藏勘探费用,以及作为非生产资产

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和可转让合同等。

2-18什么是固定资产,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解答: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其价值是通过逐期消耗或逐期转移的方式来实现周转的。其基本属性:(1)从资产形成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必须是生产过程的产出,它不包括各种非生产资产。(2)从资产持有和使用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只能是生产者为了生产目的而持有的资产,换言之,非生产者持有的任何资源都不能成其为固定资产。(3)从资产价值周转的角度看,固定资产还必须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反复使用的资产,其使用价值一次性投入生产过程,而其价值则逐渐损耗、逐期转移、逐步得到补偿,而生产资产的中存货和贵重物品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2-19试判断,下列项目中哪些是固定资产,哪些不是?为什么?

(1)土地和耕地,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

(2)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和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役畜、奶牛、产毛绵羊和为

宰杀而饲养的牲畜;

(3)企业用车和居民私车,厂房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

(4)企业购置并使用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

解答:耕地和人造森林是固定资产,土地和原始森林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产资

产。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役畜、奶牛和产毛绵羊是固定资产,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和为

宰杀而饲养的牲畜不是固定资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反复使用。企业用车和厂房是固定

资产,居民私车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不是固定资产,它们由非生产者持有。企业购置并使用

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是固定资产,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

产资产。

2-20什么是贵重物品?它与固定资产、存货有何不同?

解答:贵重物品则是指由各种机构单位所持有的贵金属、宝石、古董和文物等,这些

物品既非一般的原材料,也非普通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是兼具鉴赏和保值增值等作用

的珍藏物。贵重物品通常并不直接用于生产过程。

2-21什么是金融资产?简述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另一个机构单位有对等负债的各种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股票、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等)。SNA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按两个标准进行: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二是描述债权人与债务人基本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在对金融资产作更为详细的分类时,SNA还考虑了金融资产期限的长短。

2-22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之间是何关系?能否说,“所有金融负债都有相应的金融资

产,所有金融资产也都有相应的金融负债”?

解答:大部分金融资产都具有“债权”的特征,它们代表了一种要求其他经济单位按

照事先约定的条件给予偿付的经济权利。在这种情形下,金融负债就构成金融债权的对应体。不能说,“所有金融负债都有相应的金融资产,所有金融资产也都有相应的金融负债”,因为有一些金融资产不具有“债权”的属性,如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它们只是单方面的资产,没有对应的负债方。又如公司股票,一般也不能要求偿付,严格说并不形成上述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2-23并列式平衡表与棋盘式(矩阵式)平衡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解答:并列式平衡表同时反映多个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可以看成是多个单一式平衡表的并列。矩阵式平衡表也有若干个行列,也能够同时表现多个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然而,它不是把各个对象的平衡关系简单地并列起来加以反映,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纵横交错的数量平衡关系。

2-24从平衡原理的角度看,收付式平衡表与收付式账户的差别是什么?

解答:收付式平衡表反映单一对象的数量平衡关系。国民经济账户是国民经济平衡核算方法与复式薄记规则的有机结合,既要保持表内平衡,又要适当地建立表外平衡,前者由经济现象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相应的核算分析框架所规定,后者则是以复式薄记规则为基础的。因此国民经济平衡账户除了具备收付式平衡表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表内总计平衡,表外借贷对应,数据相互验证,便于观察分析等的优点。

2-25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之间是何种关系?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讨论,应该怎样适当界定中国的服务业统计范围。

解答:在《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农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被划归第一产业;但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则将其划归第三产业。因此,可以将第三产业与服务业等价起来,但第三产业的领域十分广阔,既包括商业、货运和邮电通讯等“流通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等一般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福利服务的部门,以及国家机构、政党、社团、军警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由于生产的本质特征就是能够提供某种使用价值,而且所提供的货物或服务本身具有价值,因此,在实际界定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第3章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3-1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其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是什么?

解答: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3-2简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解答:在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流通本身就属于生产。理论上说,一般商品在由生产转入使用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市场流通,但服务产品的流通过程具有特殊性。服务产品的存在形式就是活动本身,与那些具有外在形式的物质产品不同,服务产品通常具有不可贮存、不可位移的特性,其生产过程必须与使用过程同步进行,故不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商品流通过程。换言之,服务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与使用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与流通过程也是融为一体的。

3-3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范围应该如何界定?

解答:依据国民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只须考察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也即以常住生产者为其核算主体。“综合性生产”观念所界定的国内生产范围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领域。在实际界定国内生产的范围时,还需要补充并遵循市场性或社会性规则。

3-4试从国民经济核算关于生产范围界定的角度说明,为何居民购置并自用的车辆和冰箱等属于耐用消费品,而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

解答:居民购置并自用的住宅却属于固定资产,原因在于更为客观地衡量国内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实际水平。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有关指标的国际对比或历史对比时,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资料的“可比性”,满足经济和福利分析的实际需要。

3-5简述理解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解答: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的全部产出之和。国内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从产品形态看,它包括货物与服务;从实现方式看,它包括商品与非商品;从经济用途看,又包括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或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从价值的角度看,国内总产出又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生产的各种产品的完全价值之和。其价值构成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c1劳动对象转移价值c2;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 和剩余劳动价值m 。

3-6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分别用于哪个(些)产业(行业)?

解答:货物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企业法”和“产品法”。“产品法”主要用于农业总产出和建筑业总产出的核算,“企业法”主要用于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3-7简述企业法和产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应用领域。

解答:企业法原理是:以单个的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在同一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类似的被消耗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产品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具体产品为统计对象,凡是某一生产过程的预期有效成果,无论是否属于有关经济单位的最终生产活动成果,均应计入该单位的总产出。我国的农业、建筑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进行核算,工业总产出采用“企业法”。

3-8简述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

解答: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有:追加价值法、营业收入法、服务费用法和成本费用法,等等。

3-9如何理解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

解答:金融业的利息收入并非全部都属于财产收入,而其利息支出又并非是应支付财产收入的全部,只有按照某种统一利率收取或支付的那部分利息才是纯粹意义上的财产收支,超过或扣除的部分则属于对金融中介服务的付费。金融机构一方面以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从应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中扣除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又以抬高贷款利率的方式,在应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上添加了一笔数额相当的服务费用,因此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利息收支形式金融机构通常是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和存款人分别规定高、低不同的利率,并收取或支付数量不等的利息。

3-10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解答: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国内总产出依其经济用途的性质不同,

也即是在经济总体的生产系统内部继续周转,还是结束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进入使用领域来划分。

3-1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试写出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

生产法:GDP=Σ(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Σ各部门的增加值

分配法:GDP=Σ各部门的增加值构成要素之和=Σ各部门的增加值

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3-12简述如何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

解答:正确核算各部门的中间消耗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依据平衡原则,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使用。原则上说,只有在国民经济范围内计算了产出、又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了的产品项目,才能计算中间消耗。2.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在许多企业内部,常常存在着生产性的消耗与福利性的消耗,需要适当区分和处理。3.中间消耗还必须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性使用。完整地看,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性使用包括消耗性使用和积累性使用,原则上说,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被一次性消耗掉的产品才属于中间消耗。

3-13如何理解几种GDP核算方法实际计算结果的差异?

解答:在核算实践中,由于各种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的方式不同,以及资料搜集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遗漏、重复和其他偏差,往往会使三方面的实际计算结果出现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的。

3-14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关系。

解答:国内生产净值(N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和。……

3-1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的基本结构。

解答:国内生产总值总表是一张统计平衡表,该表主要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表的左方为“生产”和“分配”,右方为“使用”和“统计误差”,左右两方总计平衡。

3-16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解答:从指标的核算意义和相互间的换算关系看,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两者的差异主要缘于“常住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与“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不同。

3-17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解答:收入初次分配指产品价值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直接分配,初次分配结果,即原始收入,为区别起见,也称作“原始收入余额”。

3-18什么是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什么?

解答:收入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之后的所有收入转移过程,它所提供的各种收入是由有关原始收入转化生成的“派生收入”。收入再分配过程的结果是可支配收入。

3-19简述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指标中总值指标与净值指标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解答:二者关系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看,净值指标没有包含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从收入支配和产品使用的角度看,净值指标则没有包含折旧基金及其运用,因而,净值指标在分析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固定资本消耗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异,也使得净值指标在稳健性和客观性等方面稍有不足。

3-20已知某地区的如下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1)农业总产出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出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出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出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出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为18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9)未含在各部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即不可抵扣增值税)为200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解答:(单位:亿元)

(1)生产法

该地区GDP=Σ(各部门增加值)+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Σ(各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 10%-76)+200=2477

(2)支出法

该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86+548+(75-32)=2477 3-21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2)国民总收入;(3)国民净收入;(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

(2)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940+1.2=941.2

(3)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

(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941.2+0.5=

941.7

(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883.2+0.5=

883.7

3-22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9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417亿元,上缴生产税102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3.5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63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2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6亿元,支援灾区捐款4亿元,上缴所得税65.8亿元。试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余额)和可支配总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原始总收入余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注意:此式只适用于纯粹的私人生产部门,如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私人非营利机构部门,对于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则应采用更为一般的公式: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分配收支差)

可支配总收入=总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29.5+[0-(6+4+65.8)]=353.7

3-23给出下表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生产与分配合计物质生

产部门

非物质

部门

使用合计

物质

产品

非物质

服务

一、总产出25663 22916 2747 一、总支出25663 22916 2747

二、中间投入14239 13231 二、中间使用 915

1.物质产品投入12531 1.物质部门使用

2.服务投入215 2.非物质部门使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三、国内生产总值11424 9592 1832

1.固定资产折旧 1202 948 254 1.总消费 7273 5475 1798

2.劳动者报酬 5681 4898 783 2.总投资品

3.生产税净额 1681 1447 234 3.出口 1571 1528 43

4.营业盈余 4.减:进口-1792 -1783 -9

(1)试推算出表中空缺的指标,并填入相应的位置。(2)运用上面的推算结果,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分别用生产法、分配法和使用法计算MPS口径的“国民收入(物质产品净值)”指标,并观察三种方法给出的结果是否符合“三方等价”的要求。

解答:(1)表格填空

生产与分配合计物质生

产部门

非物质

部门

使用合计

物质

产品

非物质

服务

一、总产出25663 22916 2747 一、总支出25663 22916 2747

二、中间投入14239 13231 1008 二、中间使用14239 13324 915

1.物质产品投入13324 12531 793 1.物质部门使用13231 12531 700

2.服务投入915 700 215 2.非物质部门使用1008 793 215

三、国内生产总值11424 9685 1739 三、国内生产总值11424 9592 1832

1.固定资产折旧 1202 948 254 1.总消费 7273 5475 1798

2.劳动者报酬 5681 4898 783 2.总投资品4372 4372 0

3.生产税净额 1681 1447 234 3.出口 1571 1528 43

4.营业盈余2860 2392 468 4.减:进口-1792 -1783 -9 (2)计算MPS口径的“国民收入(物质产品净值)”

生产法:22916-12531-948=9437

分配法:4898+1447+2392+700=9437

使用法:5475+793+4372-948+1528-1783=9437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解答】

4-1什么是投入产出法?它有什么主要特点?

解答:以适当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统计平衡表和技术经济系数描述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这样一种专门的统计核算和经济分析方法,称为投入产出法。

4-2为什么对称投入产出表要以产品部门为部门?如何划分部门?

解答:从分析要求上说,投入产出法必须强调各生产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纯粹性和同质性。因为,只有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同质性的部门,才会具有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技术经济特征,才能据以确定系数、建立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部门关联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必须采用满足上述同质性要求的产品部门分类。在核算实践中,产品部门划分的程度不可能像产业部门那样细致、完整,而应根据分析需要与核算条件适当权衡,兼顾精确性与可行性,这是投入产出核算中划分产品部门的一般原则。

4-3投入产出表各个象限的经济内容是什么?

解答:“第Ⅰ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上角,又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象限,它具有严格的棋盘式结构,是整个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借以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和相互消耗中间产品的复杂数量关系。综合起来看,各行数据所表明的是某个部门生产的产品分配给有关各部门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情况,各列数据所表明的则是某个部门为生产产品而消耗有关各部门中间产品的情况。通过部门间的产品流量,可以深刻反映出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上角,又称“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象限,它表明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第Ⅲ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左下角,又称“最初投入”或“增加值”象限,它表明各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数量及其构成。“第Ⅳ象限”位于投入产出表的右下角,但在投入产出核算中暂时空缺。理论上说,借用投入产出表的框架结构和分析思路,对该象限作出适当扩充和处理后,可以反映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和资本金融往来等情况。

4-4对称投入产出表和U-V表分别有哪些平衡关系?反映什么经济内容?

解答:投入产出表内部存在多种平衡关系。从各行或各列来看,有三种重要的基本平衡关系,它们是:(1)各行的平衡。从横表看,表现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它表明任何一个部门的总产出都等于它向各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之和再加上最终产品。(2)各列的平衡。从竖表看,表现为: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增加值)=总投入。它表明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都等于该部门的各种中间投入之和再加上最初投入。(3)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分别从横表和竖表两个方向看,表现为: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它表明产品平衡方程和价值平衡方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从经济分析意义来说,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即所有产品部门)

的角度看,显然应该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它表明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之和与它们所创造的增加值(最初投入)之和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尽管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不等。

U -V 型投入产出表存在以下的基本平衡关系:

(1)产品供给方程:∑==m

i ij j v

q 1。它表明同一种产品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生产供应的,

各产业部门分别生产供应了多少。

(2)产品分配方程:i m

j ij i f u

q +=∑=1

。它表明同一种产品是由哪些产业部门消耗的,各产业部门分别消耗了多少,以及还有多少用作最终产品。

(3)部门产出方程:∑==n j ij i v

g 1

。它表明同一产业部门生产了哪些产品,各种产品分别生产了多少。

(4)部门投入方程:j m i ij j z u

g +=∑=1。它表明同一产业部门分别消耗了哪些产品,各

种产品分别消耗了多少,以及各产业部门还有多少最初投入。

4-5 基本的技术经济系数有哪些?其经济意义是什么?如何计算?

解答:

(1)直接消耗系数,即某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有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其计算公式为:ij ij j x a q =。直接消耗系数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反映各种产品生产之间的技术经济联

系,即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据此可以由总产出推算出各种中间消耗,进而推算出最终产品。

(2)最初投入系数和增加值系数,它们分别表明各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的有关最初投入,或所创造的增加值数量。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本消耗系数:n j q d d j

j j ,,2,1 , ==; 劳动者报酬系数: n j q v v j j

j ,,2,1 , ==;

生产税系数: n j q s s j

j j ,,2,1 , ==; 营业盈余系数: n j q m m j

j j ,,2,1 , ==; 增加值系数: n j q y y j j

j ,,2,1 , ==。

(3)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有关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其中既包括直接消耗量,也包括各次间接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知识点总结

一、田间试验的特点 1、田间试验具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试验周期长。 2、田间试验普遍存在试验误差 3、研究的对象和材料是农作物,以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反应作为试验指标研 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各项栽培技术或栽培条件的效果。 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结果重演性、结果可靠性、条件先进代表性、目的明确性 三、单因素试验的处理数就是该因素的水平数。 四、例如:甲、乙、丙三品种与高、中、低三种施肥量的两因素试验处理组 合数是? 3因素3水平的处理组合数是? 多因素试验的处理数是各因素不同水平数的所有组合。 五、如进行一个喷施叶面肥的试验,如果设置两个叶面肥浓度,对照应为 喷施等量清水。 六、简单效应的计算 N 的简单效应为40-30=10 在N1水平下,P2与P1的简单效应为38-30=8;在N2水平下,P2与P1的简单效应为54-40=14。 七、平均效应的计算 P的主效(8+14)/2=11; N的主效(10+16)/2=13; 八、互作的计算 N与P的互作为(16-10)/2=3或(14-8)/2=3 九、田间试验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1、系统误差影响试 验的准确性,随机误差影响试验的精确性。2、准确度受系统误差影 响,也受随机误差影响;精确度受随机误差影响。3、若消除系统误 差,则精确度=准确度。) 十、小区面积扩大,误差降低,但扩大到一定程度,误差降低就不明显了。 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增加重复次数来降低误差。小区面积一般在 6-60m2,而示范小区面积不小于330m2 。 十一、通常情况下,狭长小区误差比方形小区误差小。 小区的长边必须与肥力梯度方向平行,即与肥力变化最大的方向平行。一般小区长宽比为3-10:1,甚至达20:1 十二、何时采用方形小区?(1)肥水试验;(2)边际效应值得重视的试验。 十三、一般小区面积较小的试验,重复次数可相应增多,可设3-6次重复; 小区面积较大的试验可设2-4次重复。 十四、将对照或早熟品种种在试验田四周,一般4行以上。目的?(目的是防止外来因素破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十五、算术平均数的主要特征 ?1、样本各观测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和为零,即离均差之和为0。 2、离均差的平方和最小。 十六、【例3·1】在1、2、3、…、20这20个数字中随机抽取1个,求下列随机事件的概率。 (1)A=“抽得1个数字≤4”;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生物统计学作业

生物统计学SPSS作业 4.6 桃树枝条的常规含氮量为2.40%,现对一桃树新品种枝条的含氮量进行了10次测定,其结果为:2.38%、2.38%、2.41%、2.50%、2.47%、2.41%、2.38%、2.26%、2.32%、2.41%,试问测定结果与常规枝条含氮量有无差别。 解:1、假设H1:u1=u2,即新品枝条与常规枝条含氮量无差别。对H2: u1!=u2。 2、取显著水平α=0.05。 3、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计算如下: (1)打开SPSS软件,输入数据,如图 (2)如图在主菜单栏选择“分析”选项的“比较均值”,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独立样本T检测”。

(3)在下图中将左边方框中的“新品枝条含氮量”放到右边的“检验变量”方框中,并选择“确定”。即可得出“单样本T检验”的检验结果。

4、结果分析 由SPSS “单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可知t=-0.371 Sig. (2-Tailed)是双尾t检验显著概率0719大于0.05,所以可以接受假设H1,即新品枝条与常规枝条含氮量无差别

4.8 假说:“北方动物比南方动物具有较短的附肢。”未验证这一假说,调查了如下鸟翅长(mm)资料:北方的:120 113 125 118 116 119 ;南方的:116 117 121 114 116 118 123 120 。试检验这一假说。 解:1、假设H1:u1=u2,即北方动物和南方动物的附肢没有差别。对H2: u1!=u2。 2、取显著水平α=0.05。 3、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计算如下: (1)打开SPSS软件,输入数据,如图 (2)如图在主菜单栏选择“分析”选项的“比较均值”,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独立样本T检测”。 (3)在下图中将左边方框中的“翅长”放到右边的“样本变量(s)”方框中,将“状态”放到“分组变量”中,并选择“定义组”。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 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 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 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 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 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

医学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绪论 答案 名词解释: (1) 同质与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变异指在同质的基 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2) 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3) 参数和统计量: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称 为总体参数,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称为 样本统计量。 (4) 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别称为抽样误 差。 (5)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用p 表示 (6) 计量资料:由一群个体的变量值构成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7) 计数资料:由一群个体按定性因数或类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个体,称 为计数资料。。 (8) 等级资料:由一群个体按等级因数的级别清点每类有多少个体,称为 等级资料。 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单选题: 1. C 2. E 3. D 4. C 5. D 6. B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及正态分布 答案 名词解释: 1. 平均数 是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中心位置)和平均水平的指标 2. 标准差 是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或变量变化的变异程度)的指标 3. 标准正态分布 以μ服从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这种正态分布 称为标准状态分布。 4. 参考值范围 参考值范围也称正常值范围,医学上常把把绝大多数的某指 标范围称为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填空题: 1. 计量,计数,等级 2. 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 3. σ μχ-=u (变量变换)标准正态分布、0、1 4. σ± σ96.1± σ58.2± 68.27% 95% 99%

生物统计学论文

生物统计学 论 文 题目:浅谈生物统计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学号:0918031011 班级:食品一班 姓名:张庆珍 指导老师:苏辉 时间:2011- 12 -9

目录 浅谈生物统计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3) 摘要 (3) ABSTRA (3) 引子 (5) 实验设计 (5) 评价批内烟叶质量一致性的方法及应用 (6) 烟叶质量一致性的评价方法 (7) 统计分析 (7) 结果与分析 (7) 1一般评价方法与分析 (10) 1.1总糖质量特性值分析 (10) 1.2烟碱质量特性值分析 (10) 2加严评价方法 (11) 2.1总糖质量特性值加严分析见表6、7 (11) 2.2烟碱质量特性值加严分析见表8、9 (11) 2.3与外观质量检验对比该批烟叶外观质量检验结果为:烟叶整体外观不错, 但存在部位混级和混打不均匀现象。外观质量检验结果与该方法评价结果较符 合。 (11) 3结论 (11) 在线学习 (11) 参考文献 (12)

浅谈生物统计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统计学是把数学的语言引入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将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它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统计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不完整的信息中获取科学可靠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进行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 生物统计学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部分内容,其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提供整理、描述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并确定其数量特征,判断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提供试验设计的原则。 农业上研究新品种特性及与旧品种是否有差异性,需要应用生物统计学的知识。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农业、新品种。 ABSTRA Statistics is mathematics language introduction concrete scientific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 课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目录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得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就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得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得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得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得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得经济关系。 从分析得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得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瞧,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得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与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就是其中得常住单位)依据一定得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得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得总与。其次,从纵向瞧,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与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得形形色色得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得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得总与,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得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就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得简单总与。从系统论得观点瞧,所有这些方面总就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得。研究国民经济系统得运行状况,就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得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得条件、过程、结果与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得错综复杂得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得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得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与服务)得生产,抵于产品得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与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与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得中间环节。于就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得运动过程:一方面就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就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得: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与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得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得供给。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得“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得价值已经与具体得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得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答案杨灿第二版(供参考)

(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 (2)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 (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 或=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882+1.2=883.2(亿元) (4)GND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0+1.2+0.5=941.7(亿元)或=GNI+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1.2+0.5=941.7(亿元) (5)NNDI=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882+1.2+0.5=883.7(亿元)或=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 3-17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980+28-417-(102-3.5)-63=429.5 或=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余额+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29.5-6-4-65.8=353.7

1 借:其他投资360 贷:货物出口360 2 借:货物进口7200 贷:其他投资7200 3 借:经常转移16 贷:货物出口16 4 借:货物进口120 贷:储备资产120 5 借:服务进口 5 贷:其他资产 5 6 借:服务进口24 贷:经常转移50 9 借:其他资产60 贷:服务出口60 10 借:货物进口3000 贷:直接投资3000 11 借:其他投资50 贷:货物出口50 12 借:其他投资200 贷:证券投资200 13 借:储备储备60 贷:其他投资60 需要说明的问题: (7)和(8)国内收入的3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并没有明确说明作为外汇储备,一般不作为外汇储备处理,而应计入其他投资里的其他金融资产(存款)。在国内商业银行存款的外汇,只有被人民银行(我国的中央银行)购买后,才能算作外汇储备,作为储备资产中的内容。 但结合本题(14),认为出题者的意思是在此认为(7)(8)内容计入了储备资产,年底核查该国外汇储备净增加了20万美元,刚好与下表中储备资产借方和贷方的差额(140-120=20)相等,因此说明依题目中所给项目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为0。 若(14)中说该国外汇储备实际净增加了30万美元,则说明外汇储备核查多出10万(30-20=10),则应在外汇储备上再借记10万美元,在误差与遗漏上贷记10万美元。 在考试中如果出类似的题目,会明确提示是否计入储备资产的。 6-19 (1)该国拥有的非金融资产=2132+58+659+1173+140=4162 (2)该国对外的净债权=155-252=-97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2017年人民大学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考研参考书 统计学:生物医学统计学 风险管理与精算学: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计学》,贾俊平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数学系陈传璋、金福临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代数》北京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李贤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理统计基础》陆璇清华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詹思延人民卫生出版社 《卫生统计学》方积乾、徐勇勇、陈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专业学位)应用统计: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配套习题 《应用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元回归分析》何晓群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抽样技术》金勇进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时间序列分析》易丹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刘次华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习题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

生物统计学(版)杜荣骞课后习题答案统计数据的收集与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n y y n i i ∑ = =1 ,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 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 69 64 65 64 66 68 65 62 64 69 61 61 68 66 57 66 69 66 65 70 64 58 67 66 66 67 66 66 62 66 66 64 62 62 65 64 65 66 72 60 66 65 61 61 66 67 62 65 65 61 64 62 64 65 62 65 68 68 65 67 68 62 63 70 65 64 65 62 66 62 63 68 65 68 57 67 66 68 63 64 66 68 64 63 60 64 69 65 66 67 67 67 65 67 67 66 68 64 67 59 66 65 63 56 66 63 63 66 67 63 70 67 70 62 64 72 69 67 67 66 68 64 65 71 61 63 61 64 64 67 69 70 66 64 65 64 63 70 64 62 69 70 68 65 63 65 66 64 68 69 65 63 67 63 70 65 68 67 69 66 65 67 66 74 64 69 65 64 65 65 68 67 65 65 66 67 72 65 67 62 67 71 69 65 65 75 62 69 68 68 65 63 66 66 65 62 61 68 65 64 67 66 64 60 61 68 67 63 59 65 60 64 63 69 62 71 69 60 63 59 67 61 68 69 66 64 69 65 68 67 64 64 66 69 73 68 60 60 63 38 62 67 65 65 69 65 67 65 72 66 67 64 61 64 66 63 63 66 66 66 63 65 63 67 68 66 62 63 61 66 61 63 68 65 66 69 64 66 70 69 70 63 64 65 64 67 67 65 66 62 61 65 65 60 63 65 62 66 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所用的SAS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proc format; value hfmt 56-57='56-57' 58-59='58-59' 60-61='60-61' 62-63='62-63' 64-65='64-65' 66-67='66-67'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亿元)。 产 生金 额 使用金额、总产出61200一、总支出61200 _ 、 中间投37180二、中间使用37180 入1620三、国内生产15170 三 、 国内生14200总值8550 产总值39501、总消费4700 1 、 固定资产折42502、总投资4400 旧3、出口 2 、 劳动者报酬4、进口 3 、 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 (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 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 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 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 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 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 亿元; (2)中间消耗4124 亿元; (3)最终消费3658 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 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 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 亿元。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4、已知某地区2000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 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 亿元,库存增加145 亿元,贵 重物品净获得55 亿元; (4)出口1400 亿元; (5)进口100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80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5000 亿元; (8)生产税500 亿元; (9)生产补贴40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消耗、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 一、课号: 二、总学时:64学时 三、适用专业:统计实务(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 四、选用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程》,杨灿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统计实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等多角度进行的宏观经济核算,是认识国情国力的有力工具,是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手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对于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核算和分析方法,为将来从事并胜任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4学时)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核算原则与核算方法。重点和难点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系统原则、平衡原则、主体原则、计量原则。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2.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6学时)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的分类、经济存量和资产负债的分类;掌握经济指标法、平衡法与平衡表、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重点是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复式记账法与账户体系。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3.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 国内总产出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生产核算的范围与国内总产出、服务总产出的基本核算方法、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掌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区域差距和国际对比分析。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分析应用。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4.投入产出核算(8学时)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研究价格水平及其变动影响。重点是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难点是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为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央电大命题的必修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向和考核重点及考题的拓展,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最近5期的考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考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总结出这些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1.考题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是第2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历年的考试每次均会围绕这个内容来出题,其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计算题等。 2.考题 (1)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4题(2007年1月单项选择第3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元,总产出为7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2700 B.3200 C. 3700 D.6700 (2)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5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04年GDP为136515亿元,2003年GDP为124671亿元,则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 A.109.5%B.91.32% C.9.5%D.8.68% (3)2005年7月判断第4题: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4)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5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8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5800 B.2000 C.1700 D.1800 (5)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6题: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 )。 A.该部门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C.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D.以上皆不是 (6)2006年7月单项选择第6题(2007年7月单项选择题第3题):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5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2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0亿元,生产补贴1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A)1000亿元B)1100亿元 C)1300亿元 D)2000亿元(7)2007年1月计算题第1题:已知某地区2006年以下统计资料:总产出16000亿元;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购买55亿元;出口1400亿元;进口1000亿元;固定资本折旧1800亿元;劳动报酬5000亿元;生产税500亿元;生产补贴40亿元;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分别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考题解析

医学统计学第三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2. ANOVA 实验结果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Between Groups 43.194 3 14.398 13.697 .000 Within Groups 37.842 36 1.051 Total 81.036 39 Multiple Comparisons Dependent Variable: 实验结果 Dunnett t (2-sided)a (I) 分组(J) 分组Mean Difference (I-J) Std. Error Si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0.5 对照组-2.15000*.45851 .000 -3.2743 -1.0257 1.0 对照组- 2.27000*.45851 .000 - 3.3943 -1.1457 1.5 对照组-2.66000*.45851 .000 -3.7843 -1.5357 F=13.697 P=0.000004 P A=0.000113 P B=0.000051 P C=0.000004均小于0.001 根据完全随机资料的方差分析,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认为四组治疗组小白鼠的肿瘤重量总体均数不全相等,即不同剂量药物注射液的抑癌作用有差别。 3.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Dependent Variable: 重量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Hypothesis 99736.333 1 99736.333 58.489 .005 Error 5115.667 3 1705.222a 治疗 Hypothesis 6503.167 2 3251.583 44.867 .000 Error 434.833 6 72.472b 分组 Hypothesis 5115.667 3 1705.222 23.529 .001 Error 434.833 6 72.472b F:44.867 23.529 P:0.000246 0.001020<0.01 根据随机区组资料的方差分析,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三组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的大白鼠子宫重量总体均数不全相等,即注射不同剂量的雌激素对大白鼠子宫重量有影响 5.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按题型)(含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 A ) A.SNA B.MPS 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一次产业分类 B.二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四次产业分类 3.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资金流量核算 D.国际收支核算 5.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交通运输业 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科学研究事业 D.畜牧业 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

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7、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8、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A) A中间消耗 B劳动报酬 C生产税 D营业盈余 9、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C) A、最终消费 B、资本形成总额 C、营业盈余 D、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A ) A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11、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4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统计学 专业代码020208 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制表 填表日期:2008年10月10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3

填表说明: 1、基础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凡获得了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一级学科内研究领域跨度较大的学科可在一级学科下按学科群或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只有二级学科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专业基础课。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必修课2-3门。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完成,教学实践由学科规定完成学时,连同学术活动一同组织考核,填写《东北林业大学必修环节记录本》,成绩按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课程学时原则上专业基础课不得高于48学时,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不得高于32学时。原则上按照16学时/学分整数倍设置。 5、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一般应为本学科对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该部分课程按需设置,由学院统筹安排学生选修,按照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不计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不计学分。 6、课程编号原则:S+学科代码+序列号)(2位)例如:S0*******,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不填编号。 7、任课教师填写该门课程推荐主讲教师,如该门课程有多人可以主讲,请按照推荐先后顺序填写,如该门课程需多人共同主讲,请指定一名负责人,并在备注栏表明。原则上主讲教师需为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职工担任,如东北林业大学具有副高职及上职称的教职工中无人可以承担此课程的可聘请校外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主讲教师,但需配有本校教职工担任的助教,并同其有较稳定且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校外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务必在备注栏标明。 4

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答案 1—6章

2.2试计算下列两个玉米品种10个果穗长度(cm)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解释所得结果。24号:19,21,20,20,18,19,22,21,21,19; 金皇后:16,21,24,15,26,18,20,19,22,19。 【答案】1=20,s1=1.247,CV1=6.235%;2=20,s2=3.400,CV2=17.0%。 2.3某海水养殖场进行贻贝单养和贻贝与海带混养的对比试验,收获时各随机抽取50绳测其毛重(kg),结果分别如下: 单养50绳重量数据:45,45,33,53,36,45,42,43,29,25,47,50,43,49,36,30,39,44,35,38,46,51,42,38,51,45,41,51,50,47,44,43,46,55,42,27,42,35,46,53,32,41,4,50,51,46,41,34,44,46; 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3.3已知u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试查表计算下列各小题的概率值: (1)P(0.3<u≤1.8);(2)P(-1<u≤1);(3)P(-2<u≤2);(4)P(-1.96<u≤1.96; (5)P(-2.58<u≤2.58)。 【答案】(1)0.34617;(2)0.6826;(3)0.9545;(4)0.95;(5)0.9901。 3.4设x服从正态分布N(4,16),试通过标准化变换后查表计算下列各题的概率值: (1)P(-3<x≤4);(2)P(x<2.44);(3)P(x>-1.5);(4)P(x≥-1)。 【答案】(1)0.4599;(2)0.3483;(3)0.9162;(4)0.8944。 3.5水稻糯和非糯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糯稻纯合体为ww,非糯纯合体为WW,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其F1为非糯杂合体Ww。 (1)现以F1回交于糯稻亲本,在后代200株中试问预期有多少株为糯稻,多少株为非糯稻?试列出糯稻和非糯稻的概率; (2)当F1代自交,F2代性状分离,其中3/4为非糯,1/4为糯稻。假定F2代播种了2000株,试问糯稻株有多少?非糯株有多少? 课后答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1230174.html,1=42.7,R=30,s1=7.078,CV1=16.58%;2=52.1,R=30,s2=6.335,CV2=12.16%。 第四章统计推断 课后答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1230174.html,=0=21g,4.5接受HA:≠0;95%置信区间:(19.7648,20.2352)。 4.6核桃树枝条的常规含氮量为2.40%,现对一桃树新品种枝条的含氮量进行了10次测定,其结果为:2.38%、2.38%、2.41%、2.50%、2.47%、2.41%、2.38%、2.26%、2.32%、2.41%,试问该测定结果与常规枝条含氮量有无差别。 【答案】t=-0.371,接受H0:=0=2.40%。 4.7检查三化螟各世代每卵块的卵数,检查第一代128个卵块,其平均数为47.3粒,标准差为2 5.4粒;检查第二代69个卵块,其平均数为74.9粒,标准差为4 6.8粒。试检验两代每卵块的卵数有无显著差异。 【答案】u=-4.551,否定H0:1=2,接受HA:1≠2。 4.8假说:“北方动物比南方动物具有较短的附肢。”为验证这一假说,调查了如下鸟翅长(mm)资料:北方的:120,113,125,118,116,114,119;南方的:116,117,121,114,116,118,123,120。试检验这一假说。 【答案】t=-0.147,接受H0:1=2。 4.9用中草药青木香治疗高血压,记录了13个病例,所测定的舒张压(mmHg)数据如下: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