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3年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3年中篇小说卷

1我们该为“经典”做点什么?

吴义勤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

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

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

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

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但是,经典又是无

法科学检验的主观性、相对性概念。经典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的

代名词。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

谓“经典”。那些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绝对化、乌托邦化的做法,其实只

是拒绝当下文学的一种借口。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

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

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

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

“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

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

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

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

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

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

中国当代

文学经典必读

卷2

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

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早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

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的认识,我才决定策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

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观

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

3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

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

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

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本套书所提供

的同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

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

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对我的经典观的认同以及对于这套书的大力支持,感谢让

这个文学工程可以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这个平台美丽绽放。我们的编选仍将坚持个人

的纯文学标准,而为了更好地阐析我们的“经典观”,我们每本书将由一个青年学者

对每一篇入选小说进行精短点评,希望此举能有助于读者朋友对本丛书的阅读。

目 录

晚安玫瑰/1

迟子建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81方 方

达人/159

黄咏梅

卷珠帘/188

计文君

朗霞的西街/238

蒋 韵

安扣儿安扣/273

普 玄

血盆经/325

宋小词

1晚安玫瑰晚安玫瑰

迟子建1

吉莲娜是我在哈尔滨的第三个房东,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八十多岁了。

吉莲娜家住道里区,离中央大街很近。那是一幢米黄色三层小楼,砖木结构,俄罗斯花园式风格建筑,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它有着浪漫的坡屋顶、开放的露台、狭长的高窗和平缓的台阶。这座楼在那一带青灰色水泥丛林中格外惹眼,看上去像只悄悄来到河边喝水的小鹿,稚拙纯朴,灵动俏皮。小楼的一层是咖啡店,二三层是住家,总计六户。吉莲娜家在三层,西南朝向。客厅和两间卧室很宽敞,厨房、卫生间和露台虽小,但结构合理,加上高举架,没有局促感。吉莲娜家采光好,又被生机勃勃的花草菜蔬点缀着,一片明媚,可她的脸却像隆冬时节的北方原野,说不出的阴冷。她又高又瘦,不驼背,所以从背影看,很容易把她看成妙龄女郎——当然那是她伫立着的时候;她一旦走起路来,老态毕现,缓慢沉重,一步三叹。

介绍我来吉莲娜家做房客的,是我供职的报社新闻部的首席记者黄薇娜。她在做犹太后裔在哈尔滨生存现状的报道时,认识了吉莲娜。

吉莲娜一生未婚,独居,父母早已过世,没有亲人。她年事已高,但生活应付自如,没请过保姆。黄薇娜见她孤苦伶仃的,就说你房子这么宽绰,为什么不租出去一间,家里有个说话的人,不是很好吗? 吉莲娜说她与神相伴,不寂寞。就在此时,黄薇娜接到了我的电话,我告诉她我从第二个房东家搬出来了,行李堆在单位的传达室,无处可去,求她尽快帮我找个落脚之地。

黄薇娜知道我与第一个房东闹翻,是因为那个男房东,一个退休了的瘦猴似的老东西,竟然打我的歪主意。有天晚上他老婆出去打麻将,他光着下身,握着一卷

中国当代

文学经典必读

卷2

油腻腻的钞票,推开我屋门,一把搂住我,说只要我从了他,房租以后减半,还常给我零用钱。我反抗的时候,打落了他手中的钱,挠破了他的脸。那些钱净是两元

五元面额的,看得出是他一点点攒起来的。

他哀求我可怜可怜他,说是别看他瘦,这把年纪了,床上的威风不减当年,可他老婆绝经后,不许他碰了,他怕出去找小姐不安全,只好煎熬着,活得好没兴味!他的泪水与伤痕渗出的鲜血混合在一起,整张脸就像个小型屠宰现场,令人作呕。

我奋力挣脱他,跑下楼来。我蹲在垃圾箱旁吐了一场,才哆哆嗦嗦地给黄薇娜打电话,连夜搬出。黄薇娜让我报警,我没同意。不是我同情那老男人,而是想到我这样一个姿色平平的女子,本来就乏人问津,如果警方来调查,万一事情张扬出去,猥亵被渲染成强奸,我就成了一团糟烂的抹布,更没人搭理了。

黄薇娜跑新闻,人脉广,与很多房屋中介老板熟悉,很快帮我物色到第二个房东,一个二十八岁的聋哑女,她有个能发音的名字——柳琴。柳琴的父母和弟弟也是聋哑人,他们精通中医,在松花江畔开了家针灸理疗所,生意不错。他们赚了钱后,在新阳路买了套宽敞的房子,一家人在无声的世界中,过得有滋有味的。柳琴自幼怕针,最看不得患者身上扎着银针的模样,所以她二十岁时,自己找了份活儿,在南岗教化广场旁的小学食堂做洗碗工。

从新阳路到教化广场,跨越哈尔滨的两个区,柳琴嫌上下班太折腾,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

柳琴的父母一想女儿早晚要成家,租房不如买房划算,因为赚来的钱放在银行连年贬值,而随便的一处房子,都是香饽饽,一路看涨,于是就在南岗安发桥下,给她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离柳琴上班的小学,步行一刻钟便到了。柳琴搬出来后,她母亲放心不下,常来陪伴,后来柳琴的弟弟结了婚,有了孩子,母亲被束缚住了,便想为女儿找个好房客。

黄薇娜采访这家私人理疗所时,认识了柳琴一家,知道他们的意愿,所以我从第一个房东家出来,次日就有了安身之所。包括水电煤气在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