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题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题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题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题

福利的含义英文中福利本意是“好的生活”、“安乐的人生之路”。welfare的词源well fare,fare有①车费、旅费②伙食、饮食③过日子、进步等,意味好伙食、饮食,好日子。

汉语中福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生的美好生活状态,与福祉同义;

二是指某种生活上的利益。

社会福利的一般含义:人们幸福生活的状态及达到幸福生活的各种条件。

狭义的社会福利:对特殊社会人群的照顾(救助式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照顾(制度性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内涵与外延的演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是广义的。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定形态下的社会,根据有关社会福利思想和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社会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剩余型社会福利以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行的《济贫法》为标志。政府只对特殊人群提供保障或照顾:严格的条件限制;耻辱印记;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作用有限。

制度型社会福利政府承担全民社会福利的基本责任:全民性、普遍性、高层次性(体面的生存)

发展型社会福利主张社会福利与人的成长历程相对应,以激发人的发展能力为目标;把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和社会发展目标;强调国家与个人责任的结合;福利多元化。

1.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分为哪些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剩余型社会福利政府只对特殊人群提供保障或照顾:严格的条件限制;耻辱印记;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作用有限。

制度型社会福利政府承担全民社会福利的基本责任:全民性、普遍性、高层次性(体面的生存)。

发展型社会福利主张社会福利与人的成长历程相对应,以激发人的发展能力为目标;把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和社会发展目标;强调国家与个人责任的结合;福利多元化。

2.现代社会福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2)社会福利对象的全民性

(3)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4)社会福利的非功利性与服务性

3.简述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物质福利——精神福利制度安排——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预防和保护——发展与提升

4.简述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将社会福利资源输送到需要者的手中。研究社会福利思想,将会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价值支持。

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导向作用:第一,社会福利思想解释社会福利的本质,建构福利哲学,形成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社会福利理论和流派。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第二,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福利本质与社会根源,规范社会福利实践,为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和行动原则。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总之,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哲学基础。

5简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问题。

一、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以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围绕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正义。社会福利何以可能?

三、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解决社会矛盾,哪一个是关键?

6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993年劳动部课题组:社会保障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1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福利角度谈谈你对当前社会中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2从本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当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位学者,阐述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及对你的启示。

3从本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当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流派,阐述其社会福利思想以及对你的启示。

4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对你有哪些启示?

1.中庸的美德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而是适中的道德品质,能控制人们的行为界限,唯此,社会才安定

2.哲学王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哲学王),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3.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4.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二、简答题

1.简述柏拉图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理论。.

A人有三种本性:理性、意志和情欲。这三种本性又都具有自己的美德:理性具有智慧,意志发展为勇敢,情欲则应节制。三者的层次不同,理性最高,意志其次,情欲最下。

B人性的这三种活动,产生出三个社会等级:治国者、武士、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C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哲学王),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区别。

3.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共产主义的看法。

首先,他认为柏拉图把一切罪恶的根源归咎于私有财产制度是荒谬的,私有制不是万恶之源。实际上,所有这些罪恶都是导源于人类的罪恶本性。即使实行公产制度也无法为之补救。罪恶不是根源于制度,而是导源于人心。

其次,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私有制的合理性就在于它更符合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意旨。实行产业私有,财物公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有产业,但财物的一部分给朋友,一部分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4.简要评价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哲学王的主张是性善的,这种性善论能否保证哲学王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通过哲学王内心的善性治理国家,有可能产生专制。

2.柏拉图看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是没有看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单在统治阶级内部实现男女平等,没有看到第三等级的男女平等,第三等级占社会上的大多数。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立场,所谓的整体幸福的福利观实际上只是少数人的幸福。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社会阶级结构人有三种本性:理性、意志和情欲。这三种本性又都具有自己的美德:理性具有智慧,意志发展为勇敢,情欲则应节制。三者的层次不同,理性最高,意志其次,情欲最下。

人性的这三种活动,产生出三个社会等级:治国者、武士、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敢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哲学王),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2.共产共妻制私有财产是国家一切灾祸的根源,理想社会应避免灾祸,实现共产制能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罪恶,前两个等级应当将国家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让统治阶级过集体生活,增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

3.统治阶级内部男女平等制度教育与职责上的平等。男女无很大差别,只是男子强壮些,女子柔弱些,妇女应当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女子走出家门,与男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女子也可以成为武士,在社会当中并不存在专属于女子或男子的职务,有才能的女子也可以担任高级职位。是继毕达哥拉斯之后又一位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家

4.教育是第一要务教育的作用仅次于共产制度,是治理社会的第一要务。一二等级实施高等教育,第三等级实施普通教育。

5.实行严格的社会控制

⑴人口控制: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口的进化,鼓励体格健壮、德行高尚的男女生育,限制劣等男女的生育行为。禁止近亲结婚,限制年龄(女子20岁或20至40岁,男子30岁),选择适当的生育时间,实行小孩的体格检查制度和健康试验。

⑵控制人们的思想信仰:禁止靡靡之音与无神论思想。

⑶控制社会犯罪:尤其青少年犯罪,制定明确法律来处罚犯罪行为,但不连累家属。

6.国家规模要适度、贫富要均衡确定国家大小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统治,理想的人口规模为5040人。贫富不均是造成社会倒退的因素之一。造成贫富不均的根源:不良的教育,不公平的法律措施。

第三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2.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1478年2月7日— 1535年7月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1478年,莫尔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3.《乌托邦》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注:最早的书名叫做“Nowhere”(《乌有乡》),1516 年在鲁文城出第一版时改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

在书中着意描写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一切归全民所有、全体公民过着平等富足生活的完美的理想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莫尔因此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乌托邦”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

莫尔是人类思想史上大胆抨击私有制的第一人。

4.《太阳城》

5.康帕内拉

6.梅叶

7.摩莱里

8.马布利

9.圣西门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10月17日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贵族家庭,他早年曾以此为荣,并自豪地说:“我是查理大帝的后裔”。1825年5月19日死于巴黎

1802年,圣西门发表了第一本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第一次提出阶级斗争的思想,初步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

10实业制度

法郎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之为“实业制度”。所谓实业制度是由实业家和学者,而不是由新旧贵族和军人掌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权力的一种社会制度。

12和谐制度

和谐制度是指克服文明制度中分散和不协调问题,实行联合协调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才能消除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保证人类的天然情欲得到自由和正常满足的社会制度。

13合作公社

合作公社不仅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新社会的基层组织。这是一个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14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15最低限度工资

政府对工资的规定,要考虑劳动者为“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

16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出发,

阐述了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观和功利主义福利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影响深远。

17边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律思想家,毕生致力于英国的法律改革事业,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代表作:《政府片论》《为高利贷辩护》、《道德和立法原理引论》

18两种生产19马克思20恩格斯21约翰·穆勒22西斯蒙第

23大卫·李嘉图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24马尔萨斯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1789年,《人口论》匿名出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5预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即考虑到无力负担家庭而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马尔萨斯反对堕胎和避孕)。

26积极抑制起决定作用,即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饥荒等等,灾难会缩短生命,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27亚当·斯密28趋乐避苦原则29功利原则30《自然法典》31工业革命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阶段。最早发生和完成于英国。

2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失业、贫困、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住房问题。

二、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

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英国、德国、瑞典、美国。

7.简述傅立叶的和谐制度的主要内容。

⑴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

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 "法朗吉",亦称法伦斯泰尔,源于希腊语 "队伍"一词,意指 "古希腊步兵的方阵",引中为“内部团结一致的整体" ,实际是一种从生产到消费涉及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协作组织。

法朗吉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各种工业只是农业的辅助或副业。

资金来源:资本家入股,农民劳作。从这一点看,傅里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私有制,允许追逐利润,与“和谐制度”相悖。同时,劳动是个人爱好并非强迫或单纯为了利润的观点违背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⑵和谐制度的劳动和分配原则

人人自愿劳动和“按比例分配”是和谐制度劳动和分配的基本原则。

法朗吉的全部劳动收入分配给成员,但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分配,而是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和才能“按比例分配”或“均衡分配”。允许资本进入,可以确保法郎吉每个成员最低生活水平高于文明制度下的公民最低生活水平。

⑶和谐制度下,家庭失去了经济单位意义,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与男子平等劳动;男女婚姻建立在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使得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局限性:1.任然保留了富人的种种特权。2.收入分配以财产的不平等作为前提。

3.实现和谐制度的途径上,鼓吹阶级合作,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8.简述欧文的合作公社理论。

合作公社不仅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新社会的基层组织。这是一个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

1、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践“和谐公社”的前提

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公社成员和全体社会成员最大限度的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而不在出于利润。除生活必需品为个人拥有外,其他物品都归公社所有。

2、一个农、工、商、学相结合的大家庭组织

合作公社应当确定合理的规模,根据每个人的年龄、能力、特长有效地组织劳动。不是单纯普遍劳动,而是自愿劳动。阶级大融合,无阶级差别,无利润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资本家经济利益

3、产品丰富,实行按需分配

公社成员将通过简易、正常、健康和合理的工作,生产出满足其消费欲望还有余的为数极多的剩余产品。公社内部没有了商品、交换;各公社之间因自然条件和生产状况不同,其剩余产品可互相交换。

4、重视文化、道德教育的发展

未来社会的成员,必将是在德、智、体、劳、行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新人。实现目标,就要全面贯彻公社的教育制度。公社制度具有普遍的民主精神,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评价他的学说比圣西门、傅立叶更加进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产品的按需分配,不仅是他提出的理论主张,更是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区的实践准则。

反对阶级斗争的暴力革命,拒绝一切革命行动。

宣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以合作,幻想以和平改良的方式建设理想社会,具有空想性。

9.如何评价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共同进步点:认识并揭露资本主义不足和缺陷,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幸福。

共同局限:

社会思想建立在唯心史上,未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未科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同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把无产阶级看为忍受苦难因而需要解放的被动因素,忽视其历史主动性;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幻想和平改变、舆论力量去实现普遍福利。

10简述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亚当·斯密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

利己主义;自由放任主义;利益和谐。

1.利己主义: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利己活动,不是邪恶,而是通过相互促进人类幸福的必然趋势。人的正当属性就是利己主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2.自由放任主义:

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

个人利益得到实现,国民财富迅速增长,社会福利得到增进。

“看不见的手”,政府三大职能:保护国家,保护公民权利,举办公共福利事业。

3.利益和谐:

改善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

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及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工资,使劳动者分享繁荣的成果。

11简述大卫?李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1.人口、财富与工资

有些国家肥沃土地很多,但由于居民愚昧而遭受着贫困与饥饿等灾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口对生活资料产生了压力。

当人口对生活资料产生压力时,补救办法只有两种,或者减少人口,或者更加迅速地积累资本。

工资作为劳动的自然价格应该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能够满足延续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劳

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应该取决于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2.对济贫法制度的否定

(劳动力供求状况影响劳动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变动,这就是支配工资的法则,也就是支配绝大多数人的幸福的法则。)

济贫法制度弊端:济贫法不能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只能使贫富双方的状况都趋于恶化。

李嘉图坚决主张废除济贫法制度,他主张贫民应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自己的困难状态。

12简述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三个定理。

三个定理: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即“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18简要介绍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9简要谈谈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a、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

b、与此同时,圣西门十分关注法国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

c、资本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他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d、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己主义。

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他比圣西门更加尖锐、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和罪恶。他猛烈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无限制的金钱竞争和经济危机,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的虚伪性。猛烈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贫富不均现象。

20简要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对社会改良,为资产阶级推卸造成社会灾难的责任。

2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图景:人口增长会达到食物供应的极限,这将引起贫穷和饥荒,由此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3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抑制人口的过速增长的作用,从而成为现代人口理论的开端。

21简述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首先,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集中代表了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基本价值观念,即强调个人责任和市场竞争,反对依赖国家和社会。

其次,对后来的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理论表述。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又再次兴起。

23简要评价莫尔的《乌托邦》。

1.莫尔的《乌托邦》对16世纪初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并揭示出产生社会的不平等和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是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单从圈地史方面来看,《乌托邦》至今仍然具有最珍贵的史料价值。

2.《乌托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贡献在于提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并提出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勾画了一个在当时认为是理想社会的蓝图。

1试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社会思想。2.简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基本观点。

在书中着意描写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一切归全民所有、全体公民过着平等富足生活的完美的理想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

在《乌托邦》第一部里,他尖锐地抨击了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的对外侵略政策,这种侵略政策不但使被侵略国家遭到蹂躏,也使本国国民民不聊生。君主为了贪图私利而对臣民进行无情剥削,

国王的谋臣们还随时为剥削百姓找出这样那样的论据。国内的大批贵族不劳而获,靠剥削在自己田庄上做活的佃农为生。同时贵族还养有许多游手好闲的仆人。主人一旦死去,他们就失去生活来源,流浪挨饿,或从事盗窃。

莫尔还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羊吃人”的社会问题。罪恶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统治。在私有制度下,既谈不上正义,也谈不上社会太平,每个人都尽可能把一切攫为己有。不管社会有多少财富,它总是落到少数人手里;其余的人的命运只有贫穷。前一种人一般都是凶狠奸诈的人,后一种则是谦虚纯朴的人,他们每天都为社会福利而劳动。莫尔认为,要建立公正的秩序,必须彻底废除私有制,一切局限性的改革都不能根治社会的痼疾。

在《乌托邦》第二部里,莫尔说明他的理想之国的设想。

1.乌托邦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全体官员由公民选举产生。

2.乌托邦社会在经济上是个统一体,最大特点是财产公有,全部土地都是共有财产。没有私有制,生产和消费均公有。

3.在乌托邦,农业受到很大重视,但是在这里农业并不是一种职业。农业工作是按义务劳动的原则组织的,每人必须从事两年的农业劳动.乌托邦没有真正的乡村,在乡村里只有农场。人们从城市来农场做一个时期的工作后,就又回到城市做自己的基本工作。

4.乌托邦对城市人口规模加以严格限制,不得过分集中。超出限额的部分人口则将迁往人口稀少的城市。

5.乌托邦重视国民教育和学术研究。

儿童都要上学,不但要求儿童读书求知,还重视他们的品德教育和培养。一般社会教育则着重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主义和正当娱乐,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先由教士推荐并经行政官秘密投票选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可不参加劳动,如果不能胜任研究工作,得仍然去劳动。劳动者自修有成就,可不做自己的手艺,专门做学问。

6.一夫一妻

制强调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采取极为严格的惩罚措施。死刑:通奸罪叛国罪。

7.奴隶制

莫尔所说的奴隶大概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本岛犯重罪而被罚充奴隶的。

第二种是别的国家因犯罪被判处死刑的人,乌托邦或者花钱将他们买来,或者没有花钱从别国得到的。

第三种奴隶是在别的国家干苦工的人,他们十分贫困而无以为生,于是自愿到乌托邦过奴隶生活。

2.试述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之为“实业制度”。所谓实业制度是由实业家和学者,而不是由新旧贵族和军人掌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权力的一种社会制度。

⑴实业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的最大幸福

●圣西门认为,一种好的社会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一切违背这一原则的社会都是不好的社会,只有实业制度才把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幸福作为根本目的。

●理想社会是自由、平等、幸福、和谐。自由即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平等强调起点、过程、结果三方面。自由与平等构成公民基本的权利.

⑵实业家和科学家是实业制度的领导者

把实业制度的社会权力分为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两种。

由学者掌握精神权力,集中著名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最高科学委员会,至于世俗权力,圣西门认为应该交给实业家,由最优秀的实业家组成最高行政委员会,主管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事务。实业阶级是社会上最重要的阶级,他们占国民人数的绝大多数,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物质资料。

⑶实业制度下的财产所有制

●财产的所有制问题是社会大厦的基础,是必须首先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原则是“使它兼顾自由和财富,又造福于整个社会”。这种所有制的社会显然有利于普遍福利的增进,但并没有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⑷实业制度的劳动与分配原则

●实业制度下,人人平等。首先体现在劳动制度上不允许任何不劳动的特权,社会地位主要是由人的劳

动情况决定的。个人的收入和他的才能和贡献相适应。

●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会榨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

⑸实业制度下的协作化经济

●必须制定明确合理工作计划,由科学家或科学院完成,交给实业家或实业家委员会执行并保证这个计划的实现。

⑹实业制度具有高尚的道德文明

●社会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树立全新的社会道德风尚。

●教育要把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谴责旧的教育制度是努力培养自私自利的人,旧的教育内容崇尚古代,严重脱离实际。未来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完善的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局限性:在实业制度中保留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的利润。“实业家”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而且也包括企业主、农业主、商人、银行家等。

否定阶级斗争,寄希望于学者、实业家,企图通过他们进行改良,以实现平等和福利。

4.如何评价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优先于社会福利,要靠自由竞争和财富积累来带动社会福利的增加,而非将社会平等和正义放到优先的位置。“生产第一,福利第二”。

值得重视的思想:最低工资必须保障工人及家庭的需要,建立“守夜人”式的国家.

5.如何看待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理论及评价)

两个前提:1.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2.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三个定理: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即“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人类的抑制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

预防抑制:主要是道德的抑制,即考虑到无力负担家庭而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马尔萨斯反对堕胎和避孕)。

积极抑制:起决定作用,即战争、瘟疫、繁重劳动、贫困、饥荒等等,灾难会缩短生命,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推论:

第一,平等制度不可能实现。

理由是:平等状态不适应于刺激人类努力上进,难以克服人类好逸恶劳的恶习;因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经过一段时间一部分人必然要丧失生活资料,平等即被打破了。他认为不平等的制度才符合自然法则,才能最好的发挥人的能力和智慧,最有利于人类品德的锻炼和改进。

第二,济贫法的作用适得其反。马尔萨斯认为,贫民是贫困的原因,摆脱贫苦的唯一方法是让大自然发挥“抑制”的作用,强制地实现人口与食物的平衡。

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对社会改良,为资产阶级推卸造成社会灾难的责任。

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图景:人口增长会达到食物供应的极限,这将引起贫穷和饥荒,由此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抑制人口的过速增长的作用,从而成为现代人口理论的开端。

6.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的看法。(可以参照穆勒的政府论)

7.你如何看待“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参照边沁和穆勒的福利思想)

第六章

公民资格

马歇尔开宗明义:“公民资格是一种赋予人们在一个共同体内正式成员的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权利和义务上的一律平等,这种权利和义务是该地位所赋予的。”

公民的要素

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须的权利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企业的权利以及司法权利(right to justice)。

.政治的要素(political element)

指的是公民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与其相对应的机构是国会和地方议会。

社会的要素(social element)

指的是从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岛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连的机构是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简述马歇尔的三种公民资格。就是三种要素二、公民资格理论

马歇尔开宗明义:“公民资格是一种赋予人们在一个共同体内正式成员的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权利和义务上的一律平等,这种权利和义务是该地位所赋予的。”

简述马歇尔关于福利国家构建的思想。

马歇尔的福利国家是对其公民资格理论的实践上的延伸,对马歇尔福利国家的理解是对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的理解的一部分。

马歇尔的福利国家的构建在马歇尔眼中,福利国家具有以下的特点:相信计划相信平等相信个人自由。(1)福利国家两大原则及其平衡“福利国家如何想要协调这两种原则,它就必须构想出使大家作为人或公民而享有的基本平等,同时又给下列认识留有空间:并非所有人的天赋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为共同体提供同样有价值的服务;机会平等意指有平等的展示差异的机会,其中有些差异是优秀的表现,它们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必须合理地看做优于其他类型的。”

(2)机会平等目标的实现问题

机会平等目标问题的实现是存在障碍的,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

某些程度的经济不平等是必须被接受的,福利国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同样程序的划定下提供公正的、无特权的、共同的社会环境使竞争的外在条件公平。

9应当如何均衡个人权利与共同体的权利?(参照马歇尔的理论)

1.马歇尔对福利的权利的理解

⑴援助是在满足权利在英国,对穷人施以援助是义务,而不是作为穷人的特殊权利。

⑵权利与义务并存拥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⑶福利权利体系的划分及其补救办法

福利权利体系的划分,认为建立这种等级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等级是被精确界定且有法律强制力的权利。第二等级是依据现行的政策,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来评估某人需要的权利。

第三等级是…合法的期望?以公开承认的政策目标为基础,是承诺提供给公民的援助或服务。

第四个层次,我们指的是一些普遍接受的标准,通过它们,社会政策及其绩效状况可以得到判断。

如何均衡个人权利和集体主义的共同体的权利呢?

马歇尔提出了承认差异和天赋的结论。

“福利国家如何想要协调这两种原则,它就必须构想出使大家作为人或公民而享有的基本平等,同时又给下列认识留有空间:并非所有人的天赋都是一样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为共同体提供同样有价值的服务;机会平等意指有平等的展示差异的机会,其中有些差异是优秀的表现,它们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必须合理地看做优于其他类型的。”

福利国家含义福利国家有责任保障其公民某些基本的福利水准。

其基本理念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得国家的福利保障以免除市场社会的风险对个人生活的冲击。

英国学者皮尔森归纳了福利国家的三个指标:

第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

第二,社会开支的增长。

第三,公民权利的扩大

5简述福利国家的危机。

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为财政赤字。

第二是财政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第三是失业危机。

第四,由于生活稳定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普遍提高,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人口的老龄化加重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压力。

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第七章

自由主义是17至18世纪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与运动,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在经济上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拥护限制政府权力的议会制度,提倡个人的言论、思想与宗教自由。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20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走入了高通货通胀、高失业的“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法提出应对“滞涨”的方法。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导致了政府开支过大、国家干预过度从而引起了此次危机,应该取消凯恩斯主义;而凯恩斯主义无法有效地治理危机,也不能有力地回击的指责。

2.经济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得以兴起并不断蔓延的重要原因。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全球化趋势再度兴起,并在90年代达到高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迫切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稳定有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倡导的公平与自由竞争是以它们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新自由主义(尤其是“华盛顿共识”)正是因为适应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集团的这种需要才“得以兴起并不断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的衰落是新自由主义得以崛起的政治原因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往往迫于压力而趋于实施有利改善中下层民众福利的干预主义政策。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衰落,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个平行市场”的消失,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压力大为减轻。资本主义泛起向劳动阶级“复仇”的原始情绪。

三、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自由市场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尽管为了稳定市场经济运行,国家干预是明显无法完全拒绝的,但新自由主义者仍推崇市场机制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对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与干预应该越少越好,更多的应是追求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

第二,肯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私有制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在自由市场的调节下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出均衡状态,失业会稳定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公有制经济远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私有制能够给人们自由,如果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那么人们愿意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主张福利个人化,反对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要采取高税收的政策,这将弱化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意向,直接导致了经济上的低效率。全民福利保障会让个人更依赖国家,从而更具惰性。

福利国家制度是不是单纯的人类行动,而是人为的制度,它忽视了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中要建立“自发秩序”这个必要条件

约翰·罗尔斯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

代表作:《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正义的含义

罗尔斯的理性不单纯的是一种个人理性,它是由个人理性所达致的公共理性。

那么公共理性是什么呢?

罗尔斯认为在原始状态中个人之间经由个人理性所达成的契约能够将个人的理性在社会中结合成公共理性。

正义在罗尔斯的眼里首要的标准是公平,如果不能保证其公平,那么这一制度肯定不是正义的。

罗尔斯的正义是一种分配正义,即对社会中有关合作所产生的利益进行分配时的正义理论。

“原初状态”是一种用来达到某种确定的公平正义原则的纯粹理论假设,正义原则的达成是处于“原初状态”中有理性的个人一种公平协议或契约的结果。

“无知内幕”“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的心里倾向。

两个正义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第一原则又称平等的自由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大致对应于社会的政治领域,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包括政治自由权、言论和集会自由、良心自由权和思想自由、人身自由等权利,这些基本自由权由宪法所规定对每个公民来说是平等的,因为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公民应该拥有同等的基本权利。

第二原则又可以分为两个原则,即机会的公平均等原则和差异原则这一原则大致适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诺齐克“持有”的正义观

诺齐克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二战战后至今最重要的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生前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代表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诺齐克的“持有的正义”主张只要是财产的“持有”是正义的,他人和政府就不能对个人财产进行干预,这就是诺齐克所说的“持有的正义”。国家的再分配是不正义的,主张用“持有”代替“分配”,对某种东西只有“持有”的问题,不存在分不分的问题。

简述诺齐克持有正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关于获取原则。

解决的是对无主物的占有问题,对无主物占有的限定由“获取原则”来确定。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附加在一个无主物上,就能产生对这件东西的所有权,前提条件是“还留有足够的和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共有”,符合这个条件,则占有就是正义的。

第二、关于“转让原则”

用来解决转移而来的物品合法性问题,

那些通过盗窃、抢夺、欺诈,强占等得来的持有都不是合法的、是不正义的,

只有在交换自愿的条件下,转移持有才是正义的。

第三、关于“矫正原则”。

在提出前两个原则之后,诺齐克觉得前两个原则在获取或是转让的过程中有可能是不正义的,怎么办?为此,他提出了“矫正原则”来纠正前两个原则的不正义,如果前两个原则都是正义的,则无需第三原则。“最弱意义的国家”

简而言之,就是那种不侵犯个人权利而仅对三大正义原则保障的国家。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 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 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14、穷人与资产理论常识人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资产积累和投资是脱离贫苦困难的关键,建议设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其中: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它穷掉社会化,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社会福利以提供服务为主;社会福利的目标不仅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5、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可分为现金给付型、实物给付型和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8、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9、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17、反对私营化社会服务的理论派别是: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章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2、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包括: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地位说,能力说。 8、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1、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2019年自考《社会福利思想》重点复习题

2019年自考《社会福利思想》重点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P2 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家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2、社会福利思想P2 关于社会福利的起源、发展与改革的各种系统观点与主张。 3、圣西门的实业制P61 圣西门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由实业家和学者,而不是由新旧贵族和军人掌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权力的一种社会制度。 4、法郞吉P63 法郎吉是由傅立叶根据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提出应建立的劳动协作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劳动引力、比例分配和人口平衡。 5、空想社会主义P5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亦称乌托邦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表达了思想家们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 6、生命有机体学说P93

各种生命都是一个有机体,生命的运动和变化就是有机体内部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变化,生物有机体的发展变化也是有机体本身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 7、萨伊定律P122 萨伊定律是指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扩大,推动充分就业的实现。 8、凯恩斯主义P122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有效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学说。 9、效用递减规律P205 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对任何人来说,某样东西的总效用(也就是给他带来的满意或其他好处)是会随着他对它的占有量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但是增速不及占有量。 10、消费者剩余P205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商品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使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满足。 11、帕累托最优P210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问答题和论述题: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最新《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绪论 ★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 (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

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 (1)意识形态性。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各种社会福利思想都是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利益的表达,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需要,并引起人们的福利观的变化。

社会福利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课程代码:114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考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自学应试者熟练掌握、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本课有关理论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实用性极强,是一门应用性课程。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是以社会福利等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为辅,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实务介绍为主的一门课程。在以职业福利为社会福利主体的现阶段中国,个人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权利与利益是同个人对社会福利积累的贡献相联系的。在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实践中,熟练掌握现阶段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实务对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发展是颇为有益的。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是让学习者全面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实务政策、组织实施体系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内容融会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实践,为社会发展服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其它专业课程没有必然的基础衔接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掌握社会福利的概念,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理论发展的脉络。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福利含义 识记:社会福利(重点)、“第三部门”(次重点)(教材绪论) 社会福利制度含义与构成(重点) (二)福利经济学 识记:否定社会救济的福利经济思想(重点) 英国1601年《济贫法》(重点) 理解:社会福利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一般) 提倡国家福利的经济思想(重点) 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次重点)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次重点) 新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帕累托最适度、假想的 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福利相对性)(重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三)“福利国家”论 识记:《社会保障法》(重点)

课题申报范本:4376-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与此同时,西方思潮的侵袭、网络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让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进行梳理,从而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二者融合路径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求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供有益建议,最终使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发扬和传承。因而,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在合理吸收借鉴学术界有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本课题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深入分析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积极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精神,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利补充,将二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育人实效性的增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 在我国,近些年,学术界不仅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领域的探索,同时将二者相融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传统文化方面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研究日渐繁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曾德昌的《中国传统文化指要》,陈江风的《中国文化概论》,顾伟列的《中国文化通论》,马新等人著的《中国传统文化要论》等。论文方面,在“中国 (CNKI) 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传统文化”共有一千多条结果,这说明我国目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等方面,深入勾画了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篇著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内涵到发展进程的细致解读,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梁颂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中,主要梳理了《周易》《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中有关精神文明方面的精华,并指出“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本性和发展性、或者包含绝对真理的名言警句,在今天都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陈江风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结构、基本精神、历史发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还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对当今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各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研究,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思想精华等内容,虽未能全面的囊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随着中共中央 16 号文件的颁布,大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应运而生。如方宏建、

《社会福利思想》自测题(一)参考答案.pdf

《社会福利思想》自测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道德 2、社会的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 3、伊丽莎白的《济贫法》 4、《理想国》、《上帝之城》 5、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 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2.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3.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是正负效应的总和。 4.消费者剩余: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 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5.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 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 三、简答题 (一)1.社会保险 2.国民补助 3.自愿保险 (二)1.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

2.第二个表现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 3.福利国家危机的第三个表现是失业危机。 (三)1.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内容; 2.劳动具有了新的属性; 3.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加强; 4.满足人们需要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5.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有了新变化。 (四)1.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 2.实行劳动者的自主联合和自主管理; 3.国家经济职能的社会化。 (五)1.国家集中管理,包揽一切社会保障事业; 2.重视生产性积累基金,轻视社会保障基金; 3.平均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四、论述题 1.社会福利的特征是:(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平;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的体系:从狭义上讲,包括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狭义的社会福利体系和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即公共福利、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职业福利、公司的集体福利和国际社会的捐助。 2.(1)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革命; (2)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3)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从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

社会福利思想教材大纲

第一章导论社会福利概述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福利的涵义和特征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二、考核目标 1.识记:(1)社会福利的概念;(2)社会福利的特征 2.理解: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节世界社会福利发展的简要历程及其启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 (二)发展社会福利问题的核心问题 (三)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二、考核目标 (一)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 理解:世界社会福利的五个发展阶段 (二)发展社会福利问题的核心问题 识记:核心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理解:三点启示 第三节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 二、考核目标 (一)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福利制度 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 识记:(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逻辑学原理(2)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人物法;学派法;文献法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考核知识点 (一)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思想 二、考核目标 (一)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识记:原始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思想 1.识记:(1)先秦;(2)先秦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2.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福利思想学说 第二节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考核知识点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两种社会模式的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重庆大学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蒙元满清的真面目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1班 指导老师:孙青 作者:姜冬(20135831)

2014年6月7日

蒙元满清的真面目 摘要:最近通过中国文化概论一课,了解到了关于当年蒙元满清的一些事实。特别是当老师讲到清军于1647年在四川进行的大屠杀时,我更是义愤填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竟然以前对此毫不知情,心中觉得十分羞愧。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还原真实的历史,让那些和我一样愚昧的人认识到蒙元满清的真面目。 关键词:蒙元满清历史事实屠杀 正文 要是去了解一下世界历史,你便会知道世界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屠杀是谁造成的。是蒙古人,蒙古帝国的大屠杀空前绝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人,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2亿人。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一组数字,这么鲜活的生命,应该遭到如此惨无人道的对待吗?蒙古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喜欢打斗,争强好胜,在杀戮时更是冷血无情。 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教育后代时,说了一段著名的“格言”:“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着他们的亲人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屠杀、不愿意被他们掠夺、不愿意被他们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这些不正反映出了当时蒙古人的兽性吗?或者说禽兽不如。他们宣称“要把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实在是可笑、可悲、可恨。愚昧不知的他们靠着一身蛮力肆意侵略其他民族,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不知道今天的教育怎么了,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好像和真正的历史不符,很多人把元朝和满清当成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甚至某些教科书上都是这么写的。而老师视教科书为标准,中国的“应试教育”让老师们不得不按照教科书授课。但事实上,那些都是极其荒谬的说法,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历史逻辑。蒙古帝国是由成吉思汗一手建立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的各部落,从此形成了蒙古族,他们说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建立了大蒙古国,也叫蒙古汗国。后来蒙古帝国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面积的土地,灭掉了诸如西辽,西夏,花剌子模,大理国,阿巴斯王朝,高丽国,东真国,金国,甚至占领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基辅,甚至占领了欧洲很多地方。南宋时期的中国是蒙古帝国灭掉的众多国家之一,是被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灭掉的。满清则是由女真人的继承者,满族人建立的后金国,灭掉了明朝时期的中国。我们不难看出,蒙古族作为外来民族,用暴力征服了中国,但是他们能代表中国吗?他们的国家能称之为中国吗? 有些学者说满族穿汉服,说汉语,所以他们可以代表中国。但是,真实的历史是他们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语言,满族在统治蒙古的地区也说蒙古语,满族在统治西藏的地区也说藏语,满族在统治维吾尔的地区也说维语。因此,满族人并不能代表中国。有人说北京为中国的传统首都,所以满清和蒙古占领了中国,满清和元朝就是中国。这更是一种荒谬的说法,北京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首都,北京大部分时间是抵挡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前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在国外,社会福利是一个比社会保障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作为主要保证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大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公共福利制度等多种内容。 2、在中国,社会福利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的社会福利范畴。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转为社会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及其家属等的特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特殊人群。 三、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15世纪-17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出现 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 20世纪前期: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资本主义改革的理论武器 四、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 1、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自助理念 模式: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是重要补充;家庭及慈善无法满足时,政府通过济贫法制度提供官方救助。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理念 国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共福利与服务制度,追求建立“福利国家”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福利理念 追求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改革(提高一些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要求;降低一些社会福利津贴的标准;提倡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进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 第二章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一、西方早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不系统性 2、基督教深深影响着早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自考)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福利思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反映阿奎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他的() A.《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 B.《反异教大全》 C.《神学问题讨论》 D.《神学大全》 2.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 A.国家福利理念 B.自助理念 C.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理念 D.互助理念 3.15-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是() A.自由主义福利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C.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D.互助性福利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5.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奠基人是英国启蒙思想家() A.卢梭 B.格劳修斯 C.洛克 D.斯宾诺莎 6.文艺复兴有广泛的思想内容,但其核心思想是() A.人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 7."德国工人协会"的领导人拉萨尔主张() A.禁止使用童工 B.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改良 C.禁止实物工资制 D.主张暴力革命 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资本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 C.社会分工 D.阶级斗争 9.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以家庭人口数量为基本单位的济贫制度所持的态度是() A.坚决反对 B.坚决支持 C.认为可有可无 D.中立态度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强调自由的() A.无限性 B.局限性 C.有限性 D.缺陷 11.在政治思想方面,费边社主张走向() A.社会民主主义 B.最小国家 C.共产主义 D.无政府主义 12.下列属于瑞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观点相同的是哪一项?() A.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分析失业问题 B.比较强调累积分析 C.应实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干预 D.强调一种长时段的分析 13.首先提出"社会红利"概念的是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家() A.卡塞尔 B.威克塞尔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建立与民族中心主义的防范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010级工程管理3班马聪(20100677) 摘要 人类靠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耗费自然资源的速度,人口急剧增加,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催生了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这是“巨变”的转型阶段。实际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易断裂的时代,老一辈人看作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东西,在接受现代西方教育的年轻人眼里却弃如敝屣不屑一顾。当前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是对自我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与坚守、传承与创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开阔胸襟和广阔眼界来面对全世界的各种文化。 关键字:全球化文化自信民族中心主义 1.研究背景 1.1 全球化浪潮的产生 自1860年到1960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人类靠掠夺自然资源创造了大量财富,这种以人类自

我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和破坏,启动了这次巨变。自1960年到2011年,人类靠高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耗费自然资源的速度,人口急剧增加,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催生了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这是“巨变”的转型阶段。① 1.2 全球化所带来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一体化的转型阶段,美国人追逐高科技服务与生产的发展观和穷奢极欲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成为全世界向往的样板。“现代化样板”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会在全球触发剧烈的趋同效应,人们普遍增长的贪欲可以迅速粉碎各种世代相传的优秀民族传统,把所有人种都调动到贪得无厌、相互拼杀的战场上来。实际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是民族传统文化最易断裂的时代,老一辈人看作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东西,在接受现代西方教育的年轻人眼里却弃如敝屣不屑一顾。高消费的生活模式足以摧毁任何渴望现代化的文明古国的文化根基,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迅速出现特权阶层并在腐败堕落中病入膏肓。当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以美国为样板发起快速冲击时,全球现代化的浪潮就离“巨变”的临界点不远了。 2.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 2.1 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不仅是对自我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与坚守、传承与创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开阔胸襟和广阔眼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绪论 ★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 (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 (1)意识形态性。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高中语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回眸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仍对当今社会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尤其是对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导致了法制儒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伦理道德,法制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如何处理法律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索由来已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在认识传统文化对法律影响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对今天的现代化法制建设大有裨益。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对古代社会乃至今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土壤中产生,是对古代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自然关系的生活总结与理论提升。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指导性纲领。儒家文化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性格。儒家文化经过曲折地发展,到了汉代,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以正式确立。从儒家文化产生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表明了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儒家文化对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选拔人才制度及经济制度等方面影响很大,尤其对法律制度,这也是笔者在文中探析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法制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土壤中诞生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法制儒家文化正是在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等级制度和君主专政等为特征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末期)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在传统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反映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儒家文化特点的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儒家文化,即法制儒家文化。 制度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造就的。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其政治思想(其中也包含法家、道家等其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经济为小农经济,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儒家思想;仅以仁政来治理国家,是治理不好的,所以必须重视法治。法律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必须服务于政治制度,如前所述,政治决定法律,那么政治思想也就决定法律思想,所以儒家文化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为法制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董仲舒的理论学说是在前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学说中有益的成份而形成的,以儒法合流为特色的一种新的封建思想体系”[2] 。这表明法制儒家文化的形成源于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德主刑辅”的思想是对“宽猛相济”、“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适合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新思路;它作为治国思想和法律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开创了传统文化的新局面——制度与文化的融合——法制儒家文化的形成。 法制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引礼入法”是分不开的。礼,如前所说是一种宗法等级制度,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法,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为统治阶级服务,管理国家和社会,调整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强制规范。礼和法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引礼入法”是礼和法融合的具体表现。礼和法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礼与法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崇尚伦理道德是不可分的。融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凛人的权威;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出礼而入刑。法制儒家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形成就是“引礼入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历史时期看,这个过程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徘徊于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