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高考语文有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写作指导与示例

2019高考语文有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写作指导与示例

有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写作指导与示例有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写作指导与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四川一地市级高考状元,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到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但是,这位天之骄子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他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方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2)2018年腾迅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在18到29岁的年轻人体中,有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而在46岁以上的父母中,有49.2%的父母把看作是与子女交流的主要渠道,其中有36%的父母会认真看孩子所发的每一条朋友圈。

对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亲子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极有分量的一部分。材料可谓以小见大。

第一则材料是个例,亲子关系表述为糟糕,行为是拉黑和12年没回家过春节,儿子对父母隔绝、逃离,甚至抗争。第二则材料是共性,大部分年轻人屏蔽父母,拒绝把日常生活展现给父母看,不愿意父母干预束缚,或者不想让父母担心等,而父母期盼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思想状况,此举表达了他们的关心和爱。

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亲子(双亲和孩子)关系存在的问题。阅卷时适当放宽,只要是由材料引发的关于亲子关系的阐述,都是合乎题意的。

【立意参考】

(一)理解和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从年轻人的角度:隔绝和屏蔽伤父母心,尊重、理解、原谅才是缓和矛盾的成熟方式。

2.从父母的角度:把握好心理边界,不探寻孩子的隐私。改变包办、管控型传统的教育观念,放下身段,更加民主和包容,相信孩子独立生存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静候孩子的成长。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对子女的依赖等。

3.从双方的角度:

(1)在尊重父母和子女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良性的互动平台,寻求适当的沟通方式,如、视频、回家探望等。

(2)用科学的方法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击破亲子之间的无形墙。

(3)沟通,对双方来讲,都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例如表达、共情的能力、教育学习能力、审视自我修正自我的能力等。

(4)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家长的成长也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二)新时代,应该构建新型的亲子关系。

1.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及心理隔阂。父辈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缺乏自我、趋同等,而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更自我,更追求自由和独立,且因为社会流动加速、竞争压力巨大,网络迅猛发展,他们有着迫切的社交和娱乐需求以及个性的表达方式。

2.传统的孝道强调长辈的权威性,父辈与子女等级森严,新时期亲子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传统的农耕社会亲子间是双向依赖,现代信息社会亲子间趋于双向自立。

4.互联网时代,家长要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孩子,要不断自我提升,拥有充足的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三)屏蔽无可厚非,屏蔽不代表不孝,不可忽视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个性发展需求。子女有权选择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其他从法律、从新型伦理观念、从孝道等角度立意,只要不脱离材料,都是可以的。

【主要问题】

(一)立意偏颇,脱离材料。模糊材料内容,片面抽取孝的话题,忽视材料倾向谈论的沟通问题,对于题干对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一任务视而不见,大谈孝的重要性,写成话题作文。

(二)标题不明,空泛失当。有的拟题为《爱》,太宽泛;有的拟题为《家,你还在吗?》,言过其实;有的拟题为《渠何清如许?为有活水流》,比喻失当,故弄玄虚。

(三)观点不明,多叙少议。很多学生引述材料,只陈述现象,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或表明态度,基本没有观点。有学生只例举亲子故事,分析很少,有的只有一句议论,更有甚者通篇写与母亲对话,以自我的经历重新演绎了一遍材料故事。

(四)说理苍白,缺少章法。有学生说理空泛不实,习惯戴高帽子,将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概念硬塞进文中,缺少分析,行文前后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思维跳跃很大。而有些学生行文缺少立论中心,观点不断变换,行文混乱,缺少层次。有的更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哪里。

【优秀标题】

1.各留春风散尽寒

2.莫忘来路是归途

3.请君莫忘三春晖

4.以交流破冰,以理解除障

5.多情却被无情恼

6.以沟通编织亲情纽带

7.爱被误解即成利刃

8.别让浮华遮蔽你的亲情

9.莫让大爱成重担

10.有距离的爱才最美

【参考开篇】

开篇一:你无法说一个已经成年并且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不懂事,否则他早已将各种市井行为当耍酷了。同样,你更无法说一个已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不懂事,他们已经通过努力让全家过上了好日子。为何都懂事的人之间会有矛盾?归根究底,是孩子不懂父母,父母不懂孩子。

开篇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又有着二元核心:一极是父母,一极是孩子。因此,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便成了不可绕开的永恒命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矛盾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父母代表着旧思想、老方法,但他们同时又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孩子们携新潮和进步的观念,同时也涉世未深、无知幼稚,在试图谋求一致的过程中,矛盾爆发了。这些矛盾可能只是吃饭穿衣的小事,也可能关涉到价值观、人生观的水火不容,这些矛盾更不是取得好成绩,听父母的话能解决的,不然北大某高考状元怎么会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过春节?

开篇三:焦仲卿为母所逼,以死捍卫心意;贾宝玉叛逆乖张,与父辈志向相左;高觉慧思想进步,直接反抗家中太爷。历史更迭,父辈与子辈之间似乎总有解不开的结,我们甚至

感觉到有家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些矛盾起于小事,小力短时即可解除;有些矛盾起于思想,需大力长时方能消解。但不管如何,矛盾需解,前嫌当释。

【精彩语段】

而真正解决矛盾,需要充分的交流和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当今中国家庭无疑是缺乏交流的,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孩子屏蔽了父母,以为切除了争吵的手段就能使矛盾自然消弭。其实大谬不然!停止一切交往自然使矛盾无所寄托,但也斩断了亲情的纽带,人到底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人这样无情!于是我们需要有效交流。

区别于无效交流,有效交流是理性而非感性的。许多人认为维系家庭的是亲情,只要孩子足够尊重父母,父母足够爱孩子,矛盾就可以缓解,然而一切维系于情感这类脆弱事物的东西都太易磨损,一场风波,一次意外甚至一个阴雨的坏天气都能使其崩塌。因此,维系家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非全然赞同,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交流的目的,是交换意见而非说服对方,是使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是使父母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知晓父母关切的过程。交流的目的并非趋于统一,而是尽管不赞同,但我承认你的逻辑,是真正达成稳定的和解。

【考试范文】

教育与亲情的缺失

唐姚

材料一的排编布局,似乎在暗示我这位异常优秀的精英与父母之间破碎的关系似乎与教育有隐而不发的关联,故以此立题试作探究。

坦白而言,我既非这位天之骄子的亲朋好友,亦非独具慧眼的通天之人,仅就这三言两语,无法推断出这位生物学博士与父母之间的深仇大恨,但显而易见,他并不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从另一个侧面看天之骄子与不孝子孙的巨大折,事实上影射了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巨大不安。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优秀学生,竟与传统价值观相去甚远,如何不叫人胆战心惊,担心起我们的未来?

无独有偶,《亲情白皮书》的发布,无疑显示出了亲情问题已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我们这些青年才俊,怎么一个个的远离父母,轻看亲情了呢?

阴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加速运,亲子之间的代沟的确是越来越大,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高强度的工作也使得父母在,不远游成为一个美好愿景。亲子之间的沟通时间也被压缩,尽管近代的科技实现了更为便捷时间沟通方式,但父母的担心忧愁并不因此减弱。朋友圈问题实际上是亲子代隐私观念的不同导致的,传统的儒学要求的是子对父的无限顺从,而近代教育的隐私观念只具雏形,亲子问朋友圈问题本无可厚非,毕竟让与不让,看与不看皆是个人自由。可亲子代教育的差异使得这种自由异变为对亲情的反叛,这是教育的时差问题。

而应试教育自身的特性,使得教育的节奏与社会的节奏同步加快,我们作六休一,朝七晚十一的青少年们又有什么时间去体会品味亲情呢?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不缺乏对温情的教育,却缺少了对温情的实践。温情似乎凌空而上成为了一曲虚假的赞歌,虽伟大动听,却有抑不住的心酸悲凉,书面语与现实的晚节,无疑导致了学生对亲情的怀疑与不信任,试想将前程化为数字,积年累月的念叨,你如何不对下不了蛋的母鸡产生兔死狐悲之情呢?

诚然,我们的教育将重点从对人格的培养向了分数,并非是教育人员的本意,教育形而下的目的是为社会育才,也就是说教育的异化实质上是社会的异化,忙着赶超的社会无意间把人作为工具,这实在是时代的悲歌。

亲情需要时间去培育,社会需要时间去发展,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呜呼!这样的社会培育出了人格健全的人才,那才叫奇迹呢。

父母并非完美的父母,子女也非完美的子女,教育也非完美的教育,便盼着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代代地臻于完美吧。

教师点评:

任务驱动式作文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理角度明确,层次清晰。这篇文章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堪称典范。

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扣住任务,点出了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实际上是教育的问题。紧接着就事论事,指出应试教育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情况,大胆发问,一针见血。然后再从背景入手,揭示出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父母工作的高强度是矛盾背后的现实原因。而看不看朋友圈又折射出教育时差的问题,教育时差这个概念,新颖精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文章没有点到即止,我们的教育不缺乏对温情的教育,却缺少了对温情的实践,这个论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直接后果就是对亲情的不信任,说理透彻。而只写现象不对其后果危害进行阐述,隔靴搔痒,这也是很多学生的通病。最后,由教育的异化又追责到社会的异化,说理层次清晰,抽丝剥笋。而结尾处,仍然表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给文章抹上一层亮色。

本文契合题意,观点鲜明,始终围绕任务写作,基础等级内容项中给19分;语言精练,结构严谨,但个别语句还有待斟酌,在基础等级发展项中给18分;文章思想深刻,说理透彻,角度明确,层层递进,发展等级给19分,最后得分56分。

变化时代下的式微亲情

邓颖岚

高考状元与父母关系恶劣,《亲情白皮书》中半数年轻人屏蔽父母,材料中所体现的亲情式微,严重得令人胆寒。然而,当我们撕开现象的伪装去观其本质,不难发现,亲情的式微是一种时代变化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在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维护中,其中孝的概念尤为突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体现出了孝的重要性。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的冲击,这种伦理关系正渐渐失去它应有的效力。究其原因,应为时代变化。

最大的冲击,应于经济。不同于传统农耕所决定的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现代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流动性,让人们在高度集化的生产活动中,离开本位互相分散。这就导致了人员的分散,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的根基动摇。著名的人类学家罗威尔言:地理的隔阂带来的是心灵的距离。也许那名高考状元与父母关系的恶化,也少不了地理隔离的贡献。

经济对亲情淡漠的贡献十分重大,而若要论及此,西方的伦理观念的冲击也功不可没。对于朋友圈中那些屏蔽父母的朋友们来说,他们必定是持有我是一个独立人,朋友圈给不给父母看是我的自由。的观念,这反映出的便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它倾向于将人视为独立运行的个体。而传统中国文化中,一个人既有属于自己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他在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角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儿子的冷漠与父母的才是这个问题的纠结所在,但其本质仍为中西代际伦理关系的区别。年轻人中必有相当一部分接受的西方接力式的单向代际抚养关系,而中国父母大多仍坚持中国的反馈式双向抚养关系,所以他们将看社交软件当做抚养义务内的事,但显然,那些坚持西方代际观的年轻人,很难给父母相应的回报。而此种冲突最明显的反映是年轻人的锁圈与回避。由此可见亲情式微。

由以上分析,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亲情式微是一种必然。而我认为,这绝对不能成为中国人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小家构成大家,而部分影响整体。放在西方的浪潮中,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应先保证小家的稳固。近年来家的概念被常常提及,而家风、常回家看看等语言也应运而生。只有保护住了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亲情,中国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

教师点评:

本文观点清晰、内容较充实、语言流畅、字迹较工整、过渡较自然、层次分明,最可贵

的是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是一篇考场佳作。

这篇文章标题观点突出、先声夺人,并且用词讲究,有一定的深度,让阅卷老师对其文章的论述有较强的阅读欲望。一个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

文章开头引述材料并点明观点:亲情的式微是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此观点不仅仅停留在材料事件的层面,已经有了对事件大背景的思考,这是该考生成功的一大原因。

接下来该考生先点出了古人眼中孝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亲情的式微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但是此段与上文并不紧密,过渡有待加强。

文章的主体部分,该考生从三个角度来论述了时代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首先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取代了农耕文明,这导致了孩子与家长间地理上的隔阂,而地理的隔阂带来的是心灵上的距离。此段由古及今的分析了亲情式微的客观经济背景。然后通过经济对亲情淡漠的贡献十分大,西方伦理观念的冲击也功不可没过渡,自然的开始了第二个原因的论述,那就是现在青年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大,希望追求自由、独立,此段论述很贴近现实,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好的共鸣。最后通过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指出,当下代际关系的冷漠不仅仅是因为青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还因为父母们大多都还是传统的中国父母,这才与孩子们有了冲突,此段使文章的逻辑变得更加完整。

文章的结尾部分,并没有继续从悲观的角度着笔,而是提出亲情的式微不是一种必然,它不应该是中国家庭的结局。想法很好,但是笔墨太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尾最后到中国梦、家风,但略显空泛。

整体而言,本文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在基础等级内容项中给18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较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比较工整,在基础等级发展项中给17分;文章思想深刻,虽然没有举例,但是论证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和多角度的,发展等级计18分,最后得分53分。

不可逾越的鸿沟?

谭璟辰

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代沟的产生并非新时代的影响,而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见到这道鸿沟之时都无需将其当成可怖的新生病毒或愚昧的封建残留。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

与任何一道桥相同,第一步应当是打基础。普通的桥梁为保证其稳固性,通常需要可靠的基柱,而亲子沟通桥亦是如此。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首先父母在沟通的建立时不应把自己的架子摆得过高,导致子女在开口之前先有了距离感,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信任。其次,为人子女的一方则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是低人一等但更不是混世大魔王。百善孝为先是古语,我还要说百孝敬为先。在能和朋友甚至陌生人抱怨父母的不信任时,是否又事事都愿与父母说?信任的建立终究是相互的真心。例如,从开放朋友圈权限开始。

在基础牢固以后,需要从两头铺放材料。普通的桥可以选用石料或木板,钢筋或水泥,而亲子沟通桥也是这样。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越来越多的父母把看作是和子女沟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子女仅在有钱财需求的情况下才父母。其实,这种以打钱为主要沟通手段的途径本身是存在问题的。、短信的本质与差距不大,而书信、纸条则比屏幕的冰冷暖心,固定的家族聚餐则是最佳的沟通途径,面对面地坐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闲聊,远比透过有理无情的数字网络的明码标价的寒喧来得真切。

如果桥已径顺利地搭成了,那么我们便可将其投入使用。普通的桥有专业维修队时时进行危险排查,常常对其维修护理,而亲子沟通桥亦不例外。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造成桥体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无论造成损失的责任在

哪一方,作为受益者和建造者的双方都应该承担维护修理的责任,且通常情况下,维护是需要双方共同发力的。世间没有解释不清的误会,也没有平反不了的冤案,解决问题、修复磨损时应立足于基础与材料,否则桥分崩离析,付出也都会功亏一溃。

代沟仅是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跨过它需要繁复而漫长的搭桥过程。

搭桥本身是一门繁复而漫长的艺术,且与诸君共勉之。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虚实互化,层分理明。虽巧喻成理,却处处留情。

此次作文题目属任务驱动型作文,行文前当明晓是何任务?由题干对上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从观点上已经明确了任务:由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矛盾(现象)得到的思考,立意时可由果(现象)推因,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但又不能止于此,既然是矛盾应当要化解,在思维上必然指向如何对待或解决这一矛盾?在审题立意时,遵循了这一立意思路,并用代沟一词概括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矛盾的由来。

当然,的匠心不在于此。在构思时,由虚化实,再由实化虚,匠心工巧。由无形的代沟,想到有形的鸿沟,借助逾越这一动作,思考如何跨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道沟壑。就现实的经验,跨越沟壑最好的方式便是修桥,因此开始着手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修建一座无形的桥。打基础铺桥面常维护这一修桥的过程,自然而来,贯穿全文,形成了很有条理的思路。当然,这三步有形的修桥过程,是有意选择的过程,每一步对应的是亲子之间如何消除矛盾,跨越代沟,这样就形成了虚实互化的过程。在看来,这座无形的桥的基础是信任和尊重,可供行走的桥面,应该是能为亲子提供多途径和多方式的沟通渠道,并且倾向于面对面这种更富温暖的方式,而这座桥建成后不能置之不顾,而应经常修复,因为亲子之间难免存在误会,同时也谈到修复需要时间和耐心。

议论文的基础是理,但又不能少情,理亏则文乱,情少则文滞。这篇文章在实现充分说理的同时,也在文中处处留下情感。在论以信任和尊重时,一方面奉劝父母不要端架子,另一方面也在告诫子女要摆正位置,不可做混世大魔王,这显然是一个和事佬的语气,蕴含的是对亲子关系和谐的渴望。在论亲子之间要有更温暖的交流方式时,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体验,尤其是写到固定的家族聚餐则最佳,面对面地坐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闲聊,不难猜测应该曾经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融入的期待和体验,使文章自然有了流动的真情,也就不至于凝滞了。

不过,文章对于鸿沟与代沟还是存在概念模糊混用的现象,也存在细节逻辑不严谨的现象,比如在分析铺桥面可用不同的材料到沟通需要多途径、多方式,这之间的内在逻辑不够明确。

整体而言,本文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在基础等级内容项中给18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较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比较工整,在基础等级发展项中给17分;文章说理比较有力,内在逻辑也较严谨,发展等级计16分,最后得分51分。

【时事素材】

为亲情拓展对话空间

努力增进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沟通,即便无法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家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近日,一篇《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热。文章复述了一位儿子写给父母的万字长信,痛陈父母从小到大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问题。写信人高考状元、北大本科生、美国名校研究生等身份,与他同父母走向决裂的结局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舆论热议。

真相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一封信所引发的舆情,却促人思考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间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并不常见,然而,极端个案往往包含共性要素,文中一些细

节触发了不少人的成长记忆。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衣服都严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审美来置办;想学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却要求学实用的东西……在这封长信中,类似亲子关系被概括为: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太过强烈,甚至让子女产生了心理问题。

无论是视为肆意操控,还是视为过度关爱,深层次问题往往在于代际冲突。父母脑海中赖以生存并被认为是普遍正确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对不同时代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而言,很可能会水土不服。一旦父母基于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万言信提到关于学校的选择、人生的规划,乃至委托熟人进行照顾反倒成为人际负担等等,很难通过一面之词判断对错。但信中的亲子冲突,很多不一定是父母与子女的战争,而是代际之间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等问题认识差异的体现。

代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如今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变化,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传统的由父母主导的家庭关系产生不小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打开了更加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但由于算法、屏蔽等技术的应用,文化圈层现象愈加显著,反而在代际之间筑起沟通的高墙。交流的工具是多了,却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些什么。许多父母心中的困惑,映照着冲突的根源。

如何探索弥合代际冲突的方法?面对极端案例,我们也许无法说服矛盾双方各退一步;但在更普遍的生活经验里,父母和子女却拥有达成和解的广阔空间。作为父母,应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涵养循序渐进的耐心,多用引导代替教训,尝试理解子女所处的时代环境;作为子女,应在成长的积淀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爱母爱本身的局限性,包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努力增进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情的有效沟通,即便无法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家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构成我国家庭结构和伦理关系的核心。不可否认的是,以孝为核心要素的中国家庭伦理,不仅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爱、感恩等情感需求,更深刻塑造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因此,这封信也许会被忘记,但它所带来的反思却应该留下。

(《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彭飞)

万字长文的亲情之结亟须化解

这几天,很多人看过一篇万字长文。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曾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十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万字长文引发网友大讨论,很多人在过度关爱。

王猛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满足了很多家长的幻想。可读完了万字长文,不能不一声长叹。从文章中可以看到,王猛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如此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王猛的父母确实过分,也有不少人认为王猛是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

说到巨婴,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形象。按照有些心理学研究者的说法,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6个月。果若为真,诚然王猛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他自己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但在指责王猛时,真能做到理直气壮、于心无愧吗?认真看一下万字长文,恐怕不完全是别人的故事。

可能与很多人不同,仔细看完万字长文,我对王猛甚至有一种同情。王猛的一些感受,我也有过,我也曾经认为父母不理解我,特别是认为父亲只有要求没有关心。固然没有像王猛这样极端,但我也很少与父亲交流,遑论心灵沟通。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亲离世之后,我经常反思我们的父子关系,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说父亲不理解我,我又理解了父亲多少;父亲没有走进我的心灵,我又何尝主动走进过父亲的心灵。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中提出的问题,直至今天依然存

在。而且,我们很多人不仅是不会做父亲,我们也不会做子女。在文学描述里,我们常常被亲情打动,可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生活,出现在面前的,有时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结。是的,在可怜天下父母心里隐藏着各种问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注重子女的感受,有时提出了过分的要求,有时提要求的方式也有很大问题。

以事后的眼光,跳出山外来看,这可能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可在很多时候,人就陷入了那个魔咒,就把鸡毛蒜皮当成了头等大事。这也提醒父母,要更多关心孩子成长的烦恼。王猛的父母已经承认教育方式不妥,这样的反思依然肤浅,更进一步,父母有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是不是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如果只是把孩子当成工具或者道具,碰到的很有可能是锯齿。

对于子女来说,必须认识到,亲情固然是可能存在结的,但不存在解不开的结。解开这个结,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哪一个先认识到了,就由哪一个先去化解。譬如现在,王猛已经认识到了结的存在,应该做的不是逃避,更不是结上加冰,而是应该努力化解。如果失去了爱情,世界也就失去了颜色;如果失去了亲情,世界也就失去了温暖。没有一个亲情的结不可以解开,关键就看想不想化解,能不能温柔地化解。

可以讲,很多人有过写万字长文的冲动。王猛写下万字长文,何尝没有对父母之情、家庭之爱的希冀?也正是因为如此,固然对万字长文有遗憾,但还是不想用上过于偏激的词。万字长文隐约着迷茫的亲情。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亲情的结,有的自动化解,有的被时间化解。有的亲情的结,需要主动化解。

(《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31日,东原)

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负担

古语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强调的都是打打打,鼓吹采取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的旧套路,沿袭到今天断然不合适。

你很爱他,爱到严苛,他却感受不到,心中只有怨恨,悲剧因此积累而成。近日,四川大竹13岁少年袁某弑母,引起公众。当地警方通报称,袁某因为怨恨母亲陈七眉对他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其杀害。袁某的父亲称,因为没文化,不懂教孩子,只知道不听话就打。(澎湃新闻12月11日)

舐犊之情,至真至纯,世间父母,皆爱其子。然而,爱也需要讲究方式,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激起一种怨愤。陈七眉夫妇爱孩子,一方面,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倾其所有在镇上买房安家;另一方面,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这种严格之下,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爱?

严母已然故去,悲剧也已铸成。此事对天下为人父母者具有一定警示意义:教育孩子既要防止溺爱成病,也要警惕过严成害。近些年,媒体对溺爱的危害探讨较多。一些父母对孩子极尽娇宠之能事,结果养出了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导致了四体不勤的公主病。于是,严格管教成了很多人尊奉的金科玉律,难免矫枉过正。

袁某杀害母亲,可能与他是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等因素有关,但根据其向警方提供的供词,怨恨母亲管教过于严格是最显著、最直接的原因。古语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鼓吹采取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是封建家长制的旧套路,沿袭到今天断然不合适。令人忧心的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一些父母对棍棒的迷信依然存在。

2007年,广州16岁少年王某经过周密的盘算、异常镇静地杀父弑母时,其父虽逃过一劫,但对儿子的残酷举动无从理解;2016年,福州一名众人眼中的完美少年吴某弑母,诸如此类令人揪心的悲剧背后,是孩子们对暴君不计后果的激烈反抗。长期的高压、过严的管制、粗暴打骂,如何能让孩子平和温润?缺乏与孩子平等对话、用心沟通的意识,父母的爱怎会不变成沉重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今天,我们讨论家庭教育,不能再停留于不要溺爱的层面。溺爱尽管还一定程度存在,

但拒绝溺爱已成为基本社会共识。相应的,要坚持反对束缚孩子天性、动辄打骂孩子,将其放在反对家暴的层面去看待。一个现代法治国家决不允许家庭暴力的出现,不论它打着什么名义。

整个社会还须对家庭教育作更多的探讨,并且形成一定之原则,用以匡正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教育孩子似乎天经地义,但父母都会教育孩子吗?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站在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成长特性出发去看问题吗?父母绝非天生就会教育孩子。有时候,教育父母比教育孩子更重要。谁来教育父母,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12日,李思辉)

【补充范文】

让理性交流破除坚冰

文泓宇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又有着二元核心;一极是父母,一极是孩子,因此,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便成了不可绕开的永恒命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矛盾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父母代表着旧思想、老方法,但他们同时又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孩子们携新潮和进步的观念,同时也涉世未深、无知幼稚,在他们试图谋求一致的过程中,矛盾爆发了,这些矛盾可能只是吃饭穿衣的小事,也可能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水火不容,这些矛盾更不是取得好成绩、听父母的话能解决的,不然北大某高考状元怎会拉黑父母,几年不回家过春节?

要解决矛盾,首先应正视矛盾,许多家庭不肯承认时代的裂隙确实存在,有诸如小孩不听话或我爸妈根本不关心我这类借口掩盖真实的问题,甚至打出传统文化孝来搪塞,诚然,性格问题和工作学习的压力可以成为表面上的导火索,却绝非症结所在,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和每一位望子成龙的父母,深刻的矛盾是来源于过分自大而渴望自立、过分关怀而渴望控制的灵魂,这些问题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总有暴露的一天,承认矛盾的存在是解决它的第一步。

而真正解决矛盾,需要充分的交流和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当今中国家庭无疑缺乏交流,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孩子屏蔽了父母,以为切除了争吵的手段就能使矛盾自然消弭,其实大缪不然!但也斩断了亲情的纽带,人到底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人这样无情!于是我们需要有效交流。

区别于无效交流,有效交流是理性而非感性的,许多人认为维系家庭是亲情,只要孩子足够尊重父母,父母足够爱孩子,矛盾就可以缓解,然而一切维系于情感这类脆弱事物的东西都太易磨损,一场风波、一次意外甚至一个阴雨的坏天气都能使其崩塌,因此,维系家庭最重要的是理解,是理解而非全然赞同,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交流的目的,是交换意见而非说服对方,是使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是使父母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知晓父母的关切的过程,交流的目的并非趋于统一,而是尽管不尽赞同,但我承认你的逻辑,是真正达成稳定的和解。

我喜欢我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我们成长于不同的时代,永远不能互相赞同,但是我相信你的每一个判断必有你的原因,因此我不会尝试改变它们。这正是理性交流的结果,这是对不赞成而承认的诠释,愿我们能摒弃爱、孝与道德的绑架,以理智的头脑、科学有效的交流破除两代人间的坚冰!

懂人比懂事重要

蔡心仪

你无法说一个已经成年并且接受过教育的孩子不懂事,否则他早已将各种市井行为当耍酷了。同样,你更无法说一个已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不懂事,他们已经通过努力让全家过上了好日子。为何都懂事的人之间会有矛盾?归根究底,是孩子不懂父母,父母不懂孩子。

总有一个说法横亘在两代人之间,我们称之为代沟。然明眼之人会想到偏是这朝夕相处至亲至爱的人却代沟最大,好生奇怪了,不难得出,这其中必是误会作乱。

依我愚见,误会的来源在于互相的不理解,也便是标题所言的懂人。

而诸多误会的第一条,便是定位上的差异。孩子总认为已经长大,家长总是认为孩子乳臭未干。由此一来,愈是懂事反是更加吃亏。举一事例;孩子心中不快无处发泄,又念得父母劳累不忍再去烦扰,便默默地内化情绪。可一旦父母发现,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气愤。气愤孩子不愿和自己沟通,内心里的酸涩与不甘一股脑地爆发,双方都是干柴烈火一点便燃。如此一来,怎么没有亲子矛盾?而恰是那些未经太多思考地牢骚,让家长更感趣味和好笑。

思维上的差异也是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学业压头,父母想到地会有硬挺,而学生想到的却是调整心态。偏是学生喜欢的快歌快舞,到了上一代就变成了魔乱舞和不庄重严肃的代言。父母要的是干净卫生回家吃饭,孩子喜欢的是方便快捷在外开餐。生活各方面的不同,让行为差异演变为了心理上积压的冲突,一点就破。眼不见为净,拉黑父母便成了许多孩子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程度也改变了亲子间的关系。老的崇尚铁饭碗,小的想要找刺激。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根本没想留。经济的发展让整个社会变得有了活力,导致父母与外界社会实际上是脱节的,而长大后的孩子又是个完完全全的社会人,当然容不下与主流相反的父母在耳边絮叨。

诸多的不解化归之后,依旧是懂事不懂人造成的。我们能明辨是非,但难辨父母的意思。我们知晓父母操劳不忍再去扰烦,却不知父母把子女的抱怨和交流直接与关系好坏挂上了钩。父母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却难以接受孩子的生活,孩子渴望成为好孩子,却无法忍下无尽的唠叨。矛盾不仅在亲子之间,更在父母或孩子的自身当中。反复纠缠让我们心累,此我们忽略了其实家里人也可以齐聚堂屋好好谈谈,共同面对难题。

不是我要拉黑你,是我不想让你为我充满变数的生活担心。不是不想多聊天,是怕你对我的现状不满意。不是因为我长大了忽而间说散就散,而是只是怕伤害你,不是回避你。你说我不懂事,其实是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

当向春晖展寸心

黄瑞

当人们还在对那位地市级高考状元,那个在北大、美国都留下足迹,却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不回家的高材生的行为表示不解与义愤时,腾迅发布的白皮书就已证明这种情况并非个例。青年人屏蔽父母,关上了父母了解他们的主要渠道——这难道应该成为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常态吗?

不,绝对不应该。高速发展的社会的确会引发代沟,但解决代沟的方法决不是简的屏蔽,而是展现自己真正的想法,以寸心去真诚地沟通。

《礼记》有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北大学生,理应更加孝顺父母,但他却与父母断绝往来,这是为何?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或许父母曾对他施行虎爸儿狼妈式教育,亦或者是他在有出息之后嫌弃自己的父母。但是,这些原因都站不住脚。我们尚且不谈父母是否存在教育模式上的错误,首先,他为什么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排解这些矛盾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孔老夫子在三千年前提出的要求。对于陌生人仍要宽容与体谅,何况是于自己血浓于水的父母呢?习

近平总

书记

在会见青年优秀代表时提到:若无德,则智适助其为恶。一个摒弃中华传统美德,连与父母沟通都不情愿的人,对国家的贡献又能有多大呢?

诚然,像这位高材生一样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但年轻人屏蔽父母朋友圈的趋势,已成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