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1.存在就是被感知。错误

(1)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意识看作第一性,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未被感知的不代表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

(2)应该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的存在导致唯心主义。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正确

(1)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的对立统一。

(2)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3)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4.真理有阶级性。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也不以阶级为转移。

(3)阶级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5.相对真理是包括错误成分的真理。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错误成分是谬论。

(2)相对真理仍是真理,相对指条件性、有限性。

6.有用即真理。错误

(1)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2)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符合。

(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认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一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未必是真理。

7.感觉是认识的起点。错误

(1)感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正确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以坚持物质第一为前提。

(2)感觉是主观的感觉,建立在唯心主义上。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第一性,强调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把意识理解为人的感觉、经验等,认为感觉决定一切。

8.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

(1)实践决定理论是正确的。

(2)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是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破坏作用。

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错误

(1)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质上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形而上学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革命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1)天行有常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个规律是客观的。

(2)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喜欢与否,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条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

1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1)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具有客观的标准。(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

(3)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因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个体差异必然影响到认识结果。这些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或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2.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错误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是谬论。

13. 真理和谬论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正确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存在的,失去了特定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实质是在发展中修正谬误。

14.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错误

(1)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能以真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5.实践标准有确定性,但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不确定的。正确

历史观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错误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2)阶级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它的产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标志是剩余产品的出现。最后到生产发展到高度发达的阶段,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足以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阶级也就消亡了。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错误

社会阶级中,科学技术解决不了阶级压迫和贫富分化。此外,在当代科学技术还会带来新问题。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错误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英雄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正面人物也属于人民范围。因此没有必要强调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

反面人物阻碍历史发展,因此不能说他们创造了历史。

4.自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错误

自然科学不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提高。错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不具备同步性

相互独立

6.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错误

(1)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思想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因此不能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 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 答:第一,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二,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与辨证形式 答: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于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由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这样事物在自我发展中达到了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辨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区别: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事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真理二重性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精品文档]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1.存在就是被感知。错误 (1)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意识看作第一性,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未被感知的不代表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 (2)应该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的存在导致唯心主义。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正确 (1)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的对立统一。 (2)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3)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4.真理有阶级性。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也不以阶级为转移。 (3)阶级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5.相对真理是包括错误成分的真理。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错误成分是谬论。 (2)相对真理仍是真理,相对指条件性、有限性。 6.有用即真理。错误 (1)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2)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符合。 (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认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一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未必是真理。 7.感觉是认识的起点。错误 (1)感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正确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以坚持物质第一为前提。 (2)感觉是主观的感觉,建立在唯心主义上。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第一性,强调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把意识理解为人的感觉、经验等,认为感觉决定一切。 8.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 (1)实践决定理论是正确的。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题 二、简答和论述 三、基本要点梳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 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2、“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 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 1.错。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五.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同具体形式,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四.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 (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简答论述辨析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货币的职能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而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估计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产品不能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调整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调节各种商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案: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1.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 1、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答:资本主义制度还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想社会主义的转变必然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简答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 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