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审计方法1

审计方法1

审计方法1
审计方法1

1审计模式的演变

审计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即审计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如何着手等问题.审计模式是与审计目标相适应的,随着审计目标的不断发展变化。审计模式也必然发生新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审计模式的变革经历了账项基础模式、制度导向模式、风险导向模式三个阶段.

1.1账项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亦称详细审计。是审计方法发展的第一阶段,它从会计科目人手。以凭单核对为重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等相关会计资料的逐一核对来防止虚假记录的发生.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并且难以查找产生错弊的原因,不能将会计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完全揭示.

1.2制度导向审计

制度导向审计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应用,它是将内部控制作为主要审查对象的一种审计方法制度导向审计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值得信赖,则可缩小检查范围或者简化审计程序,减少埘凭证、账表进行逐一检查和验证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值得信赖,就应根

据具体情况扩大审查范闹,从而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另外,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总体情况的了解和分析,通过这一模式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发现一些程序上的错误和工作步骤的不合理之处,可以建议管理层进行变更以提高经营效率.

1.3风险导向审计

理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了解审计风险.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审计风险的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柯勒会计辞典》的解释为: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察觉的可能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解释为: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第十七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就是审计的实施要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重大错报风险为切入点,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以将终极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为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合理保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即注册会计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以降低审计风险水平.注册会计师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发表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在正确理解企业会计信息背后经营活动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企业所处的宏观背景和行业环境.从企业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要求注册会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财务报表的错报.同时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没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对收集多少审计证据做出决策.计模式演变的动因

2.1审计执业环境的变化

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诉讼爆炸”的发生,引发并推动了审计技术的革命.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已审报表的使用者认为经营失败等同于审

计失败,注册会计师有义务在对濒临破产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后发出警告.为缩小公众期望差距,审计职业界开始对“舞弊责任”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各国审计界开始接受揭露管理层舞弊的责任.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第53号、54号《审计准则说明书》,将揭露舞弊和非法行为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注册会计师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加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以及计算机的大量使用,高风险的审计环境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审计技术——风险导向审计.

2.2审计目标的变更

早期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审计目标是单纯地查找舞弊现象,审计方法是简单的对账、查账,详细验证每笔经济业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详细审计活动已不再能满足需求.这一时期的美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公司所需资金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申请贷款者经过长期实践发现,报送经独立的注册会计师鉴证过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容易取得银行贷款,因此,美国便开展了以证明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资产负债表审计.20 I世纪30—4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于收益表上,同时人们更加重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审计发展到以验证盟于务报表公允性为主要审计目标的财务报表审计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审计目标也进而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评价企业上作的经济性、效果性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2.3审计技术的发展

由于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审计执业界将欺诈舞弊的可能交给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控制,于是抽样审计方法被广泛采用.将抽样审计方法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使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的验证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20世纪80年代后,不断增加的诉讼压力,使审计人员从高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冈素,综合评估各种风险,从而将审计的重心转移到了对风险的评估上.审计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推动了审计模式的演变.

2.4会计师事务所各种压力不断增强

市场竞争加剧,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为了继续生存,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寻找一种高效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将降低审计Jx【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理智的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各重要环节,如果认为审计风险可控,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到重大错报风险可能较高的审计领域,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果,有利于缩小公众期望差距,减轻注册会计师责任,使注册会计师由被动的承受审计风险转而主动地控制审计_I)cL险.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审计人员自始至终保持专业怀疑,有较高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而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传统审计模式比较熟悉,而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比较陌生,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经济环境, 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目标和战略,经营风险等方面也会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没有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笔者认为,为了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进而控制风险的能力) 要使审计人员认识到$ 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所处环境,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治理结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密切相关,在审计时应站在更宏观,更高的角度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更加严格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

水平)

二,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强大而有效的数据库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行业发展状况% 经营风险% 法律及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去识别和评估风险$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 为了保证方法的科学性$ 需要通过科学手段统计出来的基本数据加以支持$ 而这些基本数据的获得单靠审计人员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 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零散的数据加以筛选% 整合$ 提供强大而有效的数据库支持)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事务所都无法提供这样的数据库支持)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走向成熟$ 有大量的常年客户和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如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审计实践工作进行总结$ 从建立客户数据库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法律风险的增加! 法律风险越高对审计人员的约束作用就越大!反之! 如果法律风险低审计人员不但不会远离风险高的客户! 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 审计质量将大打折扣% 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滞后! 对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仍然重行政责任! 民事赔偿力度不够"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重点和抽查规模,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x检查风险(DR)。其中,固有风险是指没有内部控制时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或检查出重大差错的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的实质性程序和会计报表的检查未能察觉出重大差错的风险。此模型的基本原理为:审计人员首先确定一个预期风险水平值,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据以确定检查风险,并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包括

两个层次:(1)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2)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错报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二者虽然都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但其在对风险的认识、审计思路、审计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大区别。

(一)审计重心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对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侧重于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它将被审企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分析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及对风险的控制措施,从而形成对财务报表的预期,根据预期对财务报表进行判断。审计重心发生了前移’使得以审计测试为重心前移到以风险评估为重心。

(二)审计思路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从控制风险人手.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认为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各个项目及相关交易“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和测试,就可以为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财务报表风险作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即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战略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结合重要性的判断,“自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审计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经营风险评估人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这是因为审计风险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财务报表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弄清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再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使得审计人员更易于发现审计中的风险,合理编制审计计划并开展审计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就越大。要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战略、内外部环境、绩效分析等方面作深入了解,这也有利于审计人员为客户提供管理建议,实现审计服务增值。

(四)审计证据不同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沦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五)审计方法上更注重对分析性复核的使用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更重视信息的再加工。分析性复核的对象扩大,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在分析性程序中的运用,采用战略分析工具(PES、SWOT等)、绩效分析(BSC、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1二具,对风险进行多元评估,并通过相互印证加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六)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也可以审计。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结果主要依靠风险评估.要求注册会计必须掌握现代公司治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公司治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培训。综上所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关注审计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只关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进一步.不仅关注审计风险,还关注经营风险。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将逐步取代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 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 B公司属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 1、审计证据一: 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 B公司

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 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 (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 关注2: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13种实用的审计方法

13种实用的审计方法 国家审计项目的质量是由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审计方法)、持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保证的,而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的约束。因此,对于审计人员而言,为了最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制定一个高效率的审计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监督是国家审计核心,国家审计是尽可能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揭示和提供审计客体舞弊的不对称信息。因此,一个审计项目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对审计的结果会产生巨大影响,审计方法的采用也往往决定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下面就审计方法作如下介绍和探讨: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审

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一方面,国家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难以揭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或审计失败。此时,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路径:公告审计事项→提供审计组联系方式→获取审计线索→甄别线索的真伪→收集证据→查证问题。如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某市进行国土审计前,召开大型审计进点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广泛发布审计消息,公布了4部举报热线电话。40天内就接到了106封举报信,312个举报电话,接待上访

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011年09月学术探讨 浅议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文/王英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各种审计方法并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审计方法的选择原则和运用方式。 关键词:审计方法;运用;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284-02 引言:对于任何审计项目来说,审计方法的选择对于审计结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各种审计方法并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审计方法的选择原则和运用方式。 一、审计方法概述 审计实务积累了很多种审计方法,本部分就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和总结。 (一)收集审计线索法 由于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对于其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舞弊或其他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任务的执行时间必须与审计成本相匹配,也就是说,审计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非常复杂,而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就隐藏在这些复杂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甚至很多时候,这些都处于看似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得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完成审计任务的难度加大,更加难以揭示和发现这些舞弊行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在这个时候,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 (二)监控资金流向审计法 审计人员经常会按照资金的流向或流程实施审计程序,这是常用的审计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适应于专项资金的跟踪检查。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资金流向的各个环节,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在审计实务中,这种跟踪资金流向的审计方法使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审计人员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因此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但耗费时间、精力。 (三)审计调查法 对于从事舞弊活动的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系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审计人员来说,看似合规合法的会计记录,有可能是违规违纪经济活动行为的载体,这样一来,审计人员会很难就所看到的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事项专业判断。此时,审计人员需要搜集审计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他们往往会选择审计调查的方法。但在实施调查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调查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质量。 (四)分析性复核审计法 分析性复核审计法是每一次审计业务、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需要使用的一种基本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就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在相关审计证据搜集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法律法规的量度,以核实被审计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证据理性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可信力的审计结论。 (五)抽样与详细审计结合审计法 抽样审计是一种综合考虑审计成本与审计时间相匹配,从而确定审计样本的一种审计方法。从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上看,这种抽样审计可能会存在由于样本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财务报告中相关的舞弊行为不能被揭示出来的可能性。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来看,抽样审计基于时间和成本效应,能够实现效率性这一审计目标。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以及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以确定审计样本。而在审计过程中,当审计人员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他就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六)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 审计实践中较为常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这种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在审计现场对事物进行观察,或运用计量手段核实被审计资产账户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 (七)绩效评价审计法 绩效评价审计法是目前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也是难点。审计人员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量化评价。这个量化评价是基于被审计单位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且这个量化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因此,绩效评价审计法能够科学、合理、细致地针对各个指标计算出经济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审计中,绩效评价审计方法是可以广泛运用的。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效果,已受到了企业管理层和社会的重视和积极推广。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开展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绩效评价审计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用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效果和能力。 二、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可选择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需要根据审计业务各自的目的、对象和内容来决策。审计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水平和程度。选择正确、合适的审计法国法可以保证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有助于实现审计目标。因此,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审计实务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业务类型,比如说各种专项审计、企业领导离任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每一种审计任务都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和业务要求,因此,需要运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作为审计人员,应该能够将各种审计业务区别对待,针对每次任务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才能按要求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任务。 首先,审计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审计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以此来准确制定出本次审计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各种审计方法,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其与其他有关联单位 284 2011.09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成果、审计技术、审计信息等审计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审计资源;现状;对策 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审计资源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审计资源的配置也成为审计管理的核心问题。因而,审计组织必须管理好有限的审计资源,使审计资源的配置与审计目标、职能间达到最佳的组合和配比,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为此,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谈谈对审计资源整合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审计资源的概念 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指审计活动一切直接或间接所需要的资源,它包括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审计法规、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要素,就目前而言,审计资源的内容主要有:审计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 二、目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从审计资源的现状及配置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组织体系配合不得力,审计活动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共同的目标构成了我国统一的审计体系。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也就是它的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和审计准则各不相同,导致三者之间互不联系,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组织三挂马车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整体监督效应发挥不出来,审计成果不能共享。 (二)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审计人员结构尚待加强 当前,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质差距大的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计算机、法律、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尤其是既懂审计又精通计算机,既懂审计又熟悉工程专业,既懂审计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且审计队伍中较大部分人员只能就审计而审计,缺乏宏观分析、综合协调和风险预测的能力,无法在风险评估、经济咨询、提高效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亟待加强。 (三)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有待于提高 内部审计成果最终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决定、审计调查报告、内部控制报告以及各种比较特殊的审计文书,是外界接受审计信息的直接途径。事实上,许多审计人员虽然精通业务,但由于忙于在审计一线搞业务,没有时间来提炼撰写审计信息,不善于把审计发现的大量微观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上升到宏观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度不高,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审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审计成果未被运用的另一个方面原因是有的审计报告太过肤浅,往往就问题说问题,仅仅从财务角度、会计核算角度提示存在的问题,缺少综合性审计报告以及最终审计结果整体分析,往往不能针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不能引起领导阶层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注,审计成果不被重视,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审计的作用。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审计技术和方法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20.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抽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 21.抽样风险存在于审计抽样,非抽样风险不是审计抽样中的风险,而是详细检查中的风险。( ) 22.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随着“安然事件”和“银广夏事件”等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相继爆发,使得审计风险实实在在摆在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面前。风 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 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重视产生风险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高风 险项目,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风险导 向审计方法的发展至今分为三个阶段: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 的评估,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 险都将对会计报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果不结合考虑这些因素, 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合理的期望。而当管理层参与 舞弊时,内部控制也将会是失效的。因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存 在固有的缺陷。 (二)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 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改进过程中,创造出风险基础战略 系统审计。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首先,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将 审计学、系统理论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其次,审计起点前移,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起点为企业的经营战 略及其业务流程。再次,采用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有利于节省审 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基础 战略系统审计仍存在固有的缺陷:使用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实施的 实质性程序有限,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或测 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技术和方法 2014 最新习题与答案

审计技术和方法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X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 )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 √ ) 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X )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X )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X )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X )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X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 )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X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X )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 )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 )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X )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 )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十种内部审计的方法 2010-05-25 11:54:01| 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 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 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 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 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 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情况下都是知情者,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在使得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国家利益或是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如审计组)予以遏止的愿望,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国家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也是多样化的,在审计人员处于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去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 一方面,国家审计成本与审计作业时间的制约要求审计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 4.( D )的说法不正确。 A.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 B.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 C.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D.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 5.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 C ) A.审计记录方法 B.审计评价方法 C.审计稽察方法 D.审计管理方法 6.( A )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 B.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 C.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 D.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 7.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 A )三部分。 A.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B.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 C.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D.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思考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 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 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

审计的方法最新及程序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审计的主体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审计的客体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审计的对象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审计的性质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关系人 审计的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中的相互有责任 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

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树人员独立行使审计监 督权,不受其他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在宪法中所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力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公正性是取信于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的重要前提。 (四)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两者起源密切相关;两者彼此渗透、融会;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2.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产生的基础不同;职能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程序不同。 (五)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客观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社会条件两权分离或经营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3.掌握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及标致。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指审计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审计客体特指为: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内部审计的五大流程和工作方法

内部审计的五大流程和工作方法 [摘要]内部审计五大流程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和成果运用。审计方法不仅仅是取证方法,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审计人员与被审人员都有各自的心态表现,审计人员应及时掌握被审人员的心态,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恰当运用审计方法,以便能做好审计工作。 [关键词]内部审计;流程工作;方法运用;心态分析 一直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没有确切的说法。总是照搬照抄政府审计或民间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界的一大欠缺。笔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对实务界有所帮助。 一、审前准备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1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应该关注的因素。 单位组织年度内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单位组织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群众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具体审计项目先后顺序安排;审计资源(人员数量、审计耗时与审计经费)的合理分配;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

2项目审计计划的内容。 审计目标;审计范围;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小组构成;审计时间分配;专家与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等。 3审计前的调查内容。 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财务会计资料;重要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上次审计结论、建议及后续审计执行情况;上次外部审计意见等。 4审计方案的内容。 具体审计目的;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预定执行人及执行日期等。 5审计通知书的内容。 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具体资料和必要协助;审计小组名单;审计机构及负责人签章和签发日期。(附件包括:被审计单位承诺书、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清单、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二、审计实施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表2审计实施工作的整体内容框架

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绩效审计是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立“务实、高效、公正、廉洁”政府的需要,是光明而宽阔的审计领域,准确理解和推行政府绩效审计,对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绩效和政府绩效的概念 (一)绩效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的意思。从字面上看,绩效就是业绩与效率;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从社会学角度看,绩效是社会成员按社会分工所承担的职责。绩效分个人绩效、部门绩效、组织绩效三个层次;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三个特征。实践中,对绩效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管理的重点和思路,有关绩效的理解有结果绩效观、行为绩效观、战略绩效观和能力绩效观;结果绩效观认为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行为绩效观认为绩效是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战略绩效观认为,对绩效的评价,要关注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两个方面。 (二)政府绩效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依据之一,是政府扣除成本后的透支或盈余,其原则是公共、公正、公平, 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

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就框架而言,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考察经济绩效利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信贷规模、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社会绩效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包括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幸福指数,基尼系数等;政治绩效经常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由国情决定,一般通过党和国家意志来体现,是政府绩效的中枢和核心,依法行政是政治绩效对政府的要求,且要求各部门、单位能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贯彻好、执行好;地方政府绩效是对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部门绩效的汇总,讲发展,就是要完成财政预算收入,争取项目资金。 二、绩效指标的设定原则 (一) 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指标本身的提取和指标目标值的设置。在一定的发展国策下,它源自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设计应有层次性,其设计要与发展导向相一致,使发展目标可同时满足社会,组织、个人;更要符合实际,从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角度看,有人曾提出了一个盈利性指标的设计框架,这一框架的核心是将指标相关于决策的九个作用(包括评估、检查、识别、最大化、最优化、改善、定量、监督、评价)与决策过程相联系,以确定指标内容,当然,这里理论的成分是多了些;总之,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全面考核、系统评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时所占有和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四讲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重点】掌握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及具体包括的内容;掌握审计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 【难点】审计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预计课时】6 一、审计程序的概念 也称审计流程、审计过程或审计循环,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从准备工作到审计业务结束为止的全部过程。 思考:任何时候审计流程都可以称为审计循环吗 提示:传统审计工作采用的是分项审计,循环审计近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二、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了解被审单位概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①接受业务委托); 3、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4、确定重要性标准和审计风险水平; 5、编制审计计划 (②计划审计工作)。 (二)实施阶段(识别/评估/应对)

(③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控制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 2、实质性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实质性程序)。 (三)终结阶段 (⑤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编制审计报告(法律效力)并提出管理建议书(没法律效 力); 4、审计资料归档。 三、审计程序的关键点拓展 1、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前期分析) 内容包括:对委托人委托审计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和业务性质、组织结构和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的优劣;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可以拒绝接受委托:委托审计动机不良;业务类型风险很高;内控极不健全;经营状况极差。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是在完成前期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满意时才签订。包括:签约双方的名称、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内容+时间)、双方责任(会计责任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1)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 1.资料:对某企业存货金额进行审计,该企业共有5000种存货,采用统计抽样法,审计人员预计的总体标准差为30元,可靠程度为95.4%(t=2),精确度为±25000元。 要求:(1)确定抽样规模。 (2)若样本平均值为600元,样本标准差为24元。审计人员应的出何种审计结论? 2.资料:被审单位应付帐款帐面价值为5,000,000元,共计4000个帐户,据统计抽样方法选出200个帐户,帐面价值为240,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247,500元。 要求:请分别用比率估计、差额估计抽样对应付帐款帐面总值进行估计。 3.资料: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在进行产成品审计时取得了企业产成品明细账的如下记录见下表。 ××公司产成品明细表 数量单位:件 产成品类别:××规格:××金额单位:元 年月日 凭证 号数 摘要 收入发出结存 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12 12 12 12 12 1 12 26 31 31 转3 转8 转12 承前页上月结存 收到产成品 收到产成品 结转本期销售 本月合计 3 000 2 000 5000 180000 150000 330 000 4 000 4 000 220 000 220 000 2 000 5 000 7 000 110 000 290 000 440 000 期未结存 3 000 220 000 经与该公司会计人员了解,得知该公司在核算产成品时采用实际成本法的先进先出法。 要求:根据所取得的账页资料,看该公司产成品明细账是否存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4.资料:1999年1月21日,审计人员对某企业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查得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库存的现金金额为859.81元。1月21日下午下班前,对出纳人员经管的现金进行了清点,该企业1月21日现金账面额为759.81元,清点结果如下: 1、现金实存数545.05元。 2、保险柜中有下列单据: (1)某职工借条一张,系差旅费,金额200元,已经批准,日期是1998年12月29日,但未入账 (2)某采购员借条一张,金额130元,日期是1998年12月20日,未经批准,但未入账 (3)保险柜中有已收款但未记账的凭证3张,金额135.24元。 (4)外地汇款单一张,汇出日期是1998年12月3日,金额500元,尚未办理。 3、银行核定该企业现金限额为600元。 4、经核对1999年1月1日-21日的收、付款凭证和现金日记账,核实1日-21日收入现金额2350元,支出现金数2400元,正确无误。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库存现金情况表,核实库存现金实有数; 2、调整核实199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列的数字是否公允。

浅谈审计工作中询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审计工作中询问的方法与技巧 询问是审计工作中一种十分常见、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审计还是审计调查项目均是如此。实践表明,询问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对审计工作质量、权威以及审计人员形象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好的审计询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反之,则可能产生事倍功半或者是全盘皆输的结局。笔者结合对此项工作的实践和认识,就询问方法在审计工作中运用方面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审计询问法的涵义 询问法又称为面谈法、访谈法等,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了解有关情况、收集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审计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谈话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交流的一种最常用、最普遍的方式。由此可见,询问法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面对面。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事项有关人员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二是人与人。即询问法的应用是审计人与被审计相关人的交谈式洽谈(座谈);三是双方自愿。询问的方式以双方自愿的交谈为主,而不是强制性的、勒令式的;四是书面证据。即作为审计证据来说,通过询问法所获取的信息资料要形成书面记载,并由相关人员签名盖章才具有证据效力。

二、实施审计询问法的一般步骤 作为一项正式的审计活动,一次有效的询问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一)确定询问的目的;(二)收集与询问相关的背景资料;(三)确定询问要点、编制谈话提纲;(四)确定询问的对象、约定询问时间、地点;(五)确定询问方式、参加人员,统一询问口径;(六)正式询问,做好笔录(包括当场书面记录或计算机记录,必要时应获取录音记录),取得相关的证据资料;(七)在询问记录上签字认可。这方面一般应该有参与询问的人员和审计组长共同签字,并取得被调查人员的签字认可。 三、审计询问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不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或者是社会审计,询问法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是可以普遍运用,但在不同阶段运用的目的有所不同。现以审计的不同阶段为例,把握询问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计划阶段。询问法主要运用于审前调查、有关内控制度分析测试和询问、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分析和询问等,使用询问法主要是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服务。(二)实施阶段。询问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对审计揭示的有关事项和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收集相关的、更有力的审计证据,为最终做出审计结论服务。(三)报告阶段。询问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有关情况,对审计报告的内容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为达到审计项目目标服务。(四)后续审计阶段。询问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在检查、分析被

揭露舞弊审计的种主要方法

揭露舞弊审计的20种主要方法 1、制定审计方案,检查相关文件、协议,了解机构的设置、管理、程序和实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内控制度的强点与弱点,对内控弱点进行重点审计。 2、了解过去曾发生过的舞弊类型,确定舞弊可能存在的领域,审查舞弊者是否使用了不当的会计政策,检查隐匿亏损,夸大业绩及偷逃税款等经济事项,披露事实真相。 3、测试各机构的工作目标和道德环境,思考舞弊当事人的动机,分析在何种环境和状况下,揭露财务人员利用手中权利通过串通转移、支取挪用等手段侵占各种资财,营私舞弊。 4、寻找潜在的能证明有问题会计事项的文件,审查这些文件的异常现象,如虚假制造、篡改、歪曲。更改会计报表进而据以编制相应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不适当的账目分类;长年不结的往来款项等。 5、确定有效的调查方式,查明账户余额中有问题的和异常的会计事项,如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以便虚列、多列、少列、不列费用、成本情况,披露编造虚假收益或隐瞒收益情况。 6、收集保存证据,证实资产损失、伪造会计事项和虚假财务报表存在的事实;进而获得刑事、民事或保险方面的索赔权利。 7、确认舞弊犯罪事实的证据,确认被怀疑人是否是这资舞弊行为的唯一个人,确认被怀疑人从中得到某种好处的准确证据,是否存在无法说明来源的财产,生活水平是否超出收入水平。 8、评价调查发现的结果,在舞弊调查各阶段,都要用证据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调查结果,对口头证据要仔细询问,找出破绽;对书面证据要细心审查,找出漏洞;对实物证据要细致观察,找出疑点,以确定某种断言、某一公众关注热点或举报是否存在舞弊事实证据,并能说明其意图动机。 9、从异常时间上发现问题。从经济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上发现异常时间。如果会计凭证上没有反映业务发生的特定时间,或所反映的特定时间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有明显矛盾,就应视为异常时间,需要借助其他资料,进一步核查。 10、从时间长短中发现异常时间。在商品购销过程中,商品的购、销、调、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可以凭借有效单据测算正常的时间,如果发现先后顺序无故颠倒,或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了正常时间,就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 11、从异常的地点发现问题。一是从距离的远近发现异常地点。企业经营过程中,同一商品可以从多渠道,多地点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为节约成本,应就近采购,而舍近求远,或频繁多次倒买倒卖的采购行为,就有拉关系,得回扣,贪污钱财之嫌,应作为异常地点,进一步查明原因。二是从商品流向发现异常地点。商品流向决定了购销业务所涉及的地点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地点与经济业务的内容无关或相矛盾,电应视为异常地点做进一步调查。三是从异常数字中发现问题。从数字值的大小变化发现异常数字。要把握经济业务本身量的界限。如某企业的管理费每月有个正常的数值区间,而某一个月的管理费突然上升许多,就是异常数字,需要作进一步审查,以便弄清疑点。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异常数字。应把握经济业务本身应该是正数,还是应该是负数,或者既可以是正数又可能是负数。如资产账户中的固定资产、材料、货币资金等,都应该是正数,如果出现负数,便是异常数字,需要进一步详细查明。12、从数字的精确度发现异常数字。一般来讲,会计核算的数字比财务汁划的数字要精确。在会计核算数字中,该精确的而没有精确,不该精确的而精确到脱离实际的程度,均是异常数字,需要问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弄个明白。 13、从资金运动的去向发现异常账户对应关系。资金运动总是有来龙去脉的,商品资金是由货币资金而来的,具体是通过”库存商品”账户反映其来路。在正常情况下,”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对应”银行存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