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流行病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千里马论文

在流行病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千里马论文

在流行病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千里马论文
在流行病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千里马论文

在流行病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为了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效果,本研究以选择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1级为案例教学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2010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模式。

两组统一考试并对案例组进行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

案例教学组对案例教学比较满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流行病学实施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和骨干学科,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流行病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研室关注的重点问题。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地方[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目前很多课程都已采用此类方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2]-[5]。

为了提高流行病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察案例教学实施后的效果,选择本校2010级和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对其最后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案例教学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本校2010级和2011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共96人,2010级48人作为对照组,2011级48人作为实验组。

(二)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约1/4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的教学老师均相同,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基本相同,因为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都是预防医学的专业课,所以参照上学期统计学考试成绩对其进行比较,发现其统计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无差异。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分三次进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第一次上课时把筛选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导问题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讨论,由小组成员发表观点及依据,各小组长归纳提出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及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并做好PPT或纸质汇报总结。

第二次上课时各组先汇报第一次案例课时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大概每组总结时间为5分钟~8分钟;然后发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导问题,其他步骤跟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上课先汇报第二次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再讨论新的问题,最后的时候各小组长在课堂上当场宣布各小组的见解,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案例,并不断提出问题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做总结。

(三) 评价办法。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理论课成绩进行比较,同时对案例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各连续变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 两组对象一般情况。案例教学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男/女)分别为25/23和24/24(x2=0.42,P=

0.838 ),平均年龄分别为(21.12±1.04)岁和(21.23±1.15)岁(t= 0.524,P=0.9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 两组对象的试卷情况分析。两次考试试题都是严格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学》大纲要求来出题,题型都是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问答计算题四种类型,题量基本相同,难易度基本一致,两套试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两组对象成绩。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百分制)最高98分,最低68分,平均(83.73±7.61)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最高87.5分,最低55.5分,平均(71.63±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将题目分为单纯记忆、解释利用和综合分析三部分,发现两组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

(四) 问卷调查情况。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48份,回收率100%。调查案例教学组在各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评估。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从考试成绩看,无论是总成绩还是各个部分的得分,案例教学组均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案例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对于流行病学这门课程而言,开展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本次案例教学的实施,得到如下的体会: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都需要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整个环节,在课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备课,而且由于学生是自由发挥,自主讨论,因此提出的问题有的针对性很强,但有的偏差很大,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上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在结果中有很好的体现。此外,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促进他们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上课比较自由,氛围比较活跃,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受欢迎;分小组讨论后,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每个案例分三次进行,每次都由同学先总结本组提出的问题及答案,以PPT的形式表述,这样还可以增强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相当于主持人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主导课堂,师生间的隔阂减少,互动增加,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浑水摸鱼,自己不考虑,只是照抄别人的结果,造成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私下里都在进行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少,主要是学生之间讨论,教师只是引导,所以师生交流太少;有的章节对应的合适案例比较欠缺,很难做到所有章节都采取案例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是适应新形势下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的,毕竟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学术毕业工作后在实际中会经常用到,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单靠理论教学肯定远远不够,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则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又可增强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炳花孙桂香吴秀娟张训保张耀东来源:考试周刊2016年52期

临床流行病学简答题

简答题 1.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应用流行病学的群体观和定量化的观点,不断创新临床研究方法学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创新研究并提供新成果供临床应用。(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源于医院的个体病例为基础,并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或者是从某一疾病患者的整群中去随机抽样以获得具有群体代表性的研究对象。(3)临床流行病学的精华还在于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混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简述选题、立题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需要性,选择疾病负担重大的疾病进行研究;(2)、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明确具体,选择足够的研究对象,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干预措施和诊断方法要安全、有效。(3)、创新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有自主创新性,有新的见解和特色。(4)、可行性,具备一定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有执行研究课题的配套人才,研究对象能接受与依从。(5)效能和公正性,有限的资源应投入到最大多数需要解决的健康和有效防治疾病的研究项目中。 3.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1.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包括(1)、分解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3)、选择检索途径,制定检索策略;(4)、检索并获取原始文献;(5)、文献检索过程与结果的严格评价等。 4.为什么要评价临床研究证据?证据来源复杂,证据质量良莠不齐,研究证据必须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 5.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四个方面: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反映学科新动态、继续教育的需要、临床医疗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6.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在临床医学研究中,除了干预措施(处理因素)的作用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研究对象的临床结局。如①不能预知的结局②霍桑效应③安慰剂效应④向均数回归现象及⑤潜在未知因素的影响等。因此,在临床研究中设立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鉴别试验性与非试验性效应,减少或消除实验误差,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 7.简述个体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个体随机抽样主要方法有:①入选个体的随机抽样法,当合格对象多,而需要的样本量又有限时,可以从合格的研究对象中做个体随机抽样。通常用随机数字表等做单纯随机抽样。②入选病例的随机抽样法,在回顾性研究中,常利用医院病历或病例登记册选择病例,如所研究病种的病例数量较多,而需求的样本量又有限时,也可采用单纯随机或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所需的样本数。③分层随机抽样法,如在样本量不大的研究课题中,组间疾病分型、病情不同可影响研究结果,为了保证组间的可比性,可按病情轻、中、重进行分层后,再随机抽样。另外,在多个医院协作研究中,由于医院级别不同,收治病人的病情与病程可能参差不齐,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能反映该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全貌,也可按上述特征分层后再随机抽取样本。

数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临床流行病学整理

一、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1、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藉以探索病因和流行规律,拟定并评价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2、选择性偏倚: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的重病人多,而有的医生观察的轻病人多,所得的结论必然存在矛盾。 测量偏倚:对同一种病,有的医生观察得仔细,测量得精密;而有的医生观察粗糙、测量误差大,则所得的诊断和疗效结果也必然不同。 3、临床流行病学定义:以医院病例为基础,以人群中的病例为对象; 运用临床与流行病学结合的方法;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其防治规律,研究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4、研究内容:1、诊断试验评价;2、治疗评价试验;3、病因学研究;4、预后研究; 5、临床决策分析 5、现况研究: 设计:横断面调查;三间(地区、时间、人群)分布 指标:患病率、比值比OR 科学性:提出病因假说、检出高危人群 问题:1)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抽样、选择偏性) 2)不能分析因果时序关系 a.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 发病率=某年内新发生某病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患病率(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的病例数(新、旧病例,但不含死亡、痊愈者)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例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注:横断面现况调查:患病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病率。 b.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死亡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平均人口数 病死率: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某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同期内患有该病的例数 6、队列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的有无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组疾病及预后结局,以验证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 == a.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非暴露人群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 RR>1 存在正的关联RR<1 存在负的关联RR=1 无关联 b.特异危险度或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是指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I0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 = I1 - I0 = I0(RR-1) 7、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一组能代表所研究疾病特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一组未患该病但与病例组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两组对象过去有无暴露于某种(些)可疑病因的历史及其暴露的程度;通过分析比较两组对象的暴露史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藉以推断暴露因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a.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配比:1、组间配比:两组例数可不等,但有关配比因素在两组间的频数

医学论文中流行病学论文的分类

医学论文中流行病学论文的分类 摘要:流行病学论文作为预防医学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提供预防疾病与保健对策及具体措施的科学。它不仅对传染病的预防发挥巨大作用,而且还对病因不明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具有独特作用。它作为应用科学已广泛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疾病拉制与康复保健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流行病学论文医学论文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类论文 该类医学论文是从人群观察人手,通过系统周密地流行病学调查,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约分析,找出某一疾病的流行规律,探讨其病因,提出预防和控制的对策及其具体措施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这是流行病学论文的常见类型。 1.写作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是流行病学论文的常用形式,其特征是现场调查和科学分析;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有分析的材料(方法),在报击中所提供的“材料与方法”足反映论文科学依据的制高点,此为写作的基本特点。否则会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使论文的质量降低或被否定。因此,该类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报击中对确定的目标(调查对象的选择、特征及标准);调查计划(调查对象的确认方法,调查步骤及所用材料的种类、标准、要求规格等);调查设计(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还是回顾或前瞻性调查,调查项目是宿主因素、还是环境变量或病因判断、指标的标准等);样本大小的确定;一般构思(包括调查人员的培训、执行的标准、统计学处理、补救的措施等)等内容务求得到充分丽准确的表达。 2.写作的基本结构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般由前言、主体、结论或讨论、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二、流行病学实验类论文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按随机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实验组,人为的给予某种因素、措施或新药;另一组为对照组,不给该因素、措施或仅给安慰剂。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因此,该类研究具有假设正确而结论可靠的特点。根据研究目的或意图不同可分为:①预防性实验:适用于评价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以及有关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依据是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②临床实验:用于观察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评价的指标为治愈率、病死率或复发串等。③干预实验:研究病因不明疾病或非传染病的病因,探索发病机制等。撰写该类论文的方法类同于调查报告,但在内容的表述上要侧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现场的确定 实验现场是否符合要求,例如人口稳定并有足够的数量,实验人口统计与总体样本的一致性,具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等。 2.样本大小的确定 取决于促息串、措施有效率,实验的精确度、把握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程度、分组情况、均衡性的体现等。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2019-01-07 【摘要】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效果 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切身体会,望与大家啊商榷。 1.化学课堂教学中,谁该是“质疑”的主题 所谓“质疑”,其实就是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救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而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需要创新思维。可见,提问、发问式创新的开始,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的。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上预先设计好种种问题让学生回答,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与具备创新精神无缘。 有一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老实回答他们问题的态度挫伤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我们从教中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新奇好问之人。他们经常在课上就老师讲诉的某各类内容差话题问,一节课有时能踢好几个问题,通常对于最初的问题我还能认真细致的讲解,但提的多了,时不时的打断我的讲课思路,甚至有时问题提得漫无边际,我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这就是对教学的干扰,因为回答他们的问题就会占去一定的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可能完不成了。于是,我往往会武断的给出了是否的结论。不久我发现,原先爱提问的学生,提问渐渐变少,最终不再提问了,课上的表现也不像原先那样精力集中了。我开始反省自己,不正是自己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武断和漫不经心,才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不敢再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吗? 在课堂上一道学生学习新知识,需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教师要耐心的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的解释。还可以尝试让别的学生呢个来释疑,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有疑必质、有问必释的氛围,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凡有这唯我、自私的心理倾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重要。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及日本科学家百川英树在研究

临床流行病学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是指诊断试验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即正确判断研究对象有病或无病的能力。 疾病的群体分布:多个病人或一类疾病的所有病人所构成的整体就有一些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特征,称为疾病的群体分布或者疾病的分布。 疾病负担:是指发病以及疾病所造成的残疾和过早死亡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防病治病所消耗的经济资源。散发:发病率在某地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称散发。常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流行强度。 流行:发病率在某地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水平称流行,流行与散发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者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地方性:是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不需自外地输入。 随访:是队列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形式。包括随访对象,内容,方法,开始时间,随访期限,随访终点和终止时间,质量控制,失访和处理。 安慰剂:是指外形,颜色,气味等方面与所考核的药物相同,单不含特异有效成分的制剂,常用淀粉片和生理盐水注射液作为安慰剂。 霍桑效应:在考察新的治疗措施的疗效时,受试对象会受到许多的关注,而受试对象也对试用新药满怀希望,病人会因此而更多的向研究人员报告好的结果。而实际上药物本身的疗效并没有那么好。这种现象叫作霍桑效应。 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实验。应用一定的诊断方法把前来就诊的人区分为患病的病人和非病人,并对确诊的病人给予相应的治疗。 金标准:当前公认最好的,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或专家指定并得到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 真实性评价:又称为有效度,指一项诊断或筛选试验所获得数值与实际值得符合程度。 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指从研究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 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错分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 混杂偏倚: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循证医学:是指综合最佳研究证据,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患者所处的临床阶段和诊疗场所的条件,制定适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实践的后效评价:是指对应循证医学的历练从事的某项医疗活动的后果进行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以知道新的临床实践的过程. 研究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可以是发病或死亡,也可以是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健康标志的变化;可以说定性的结果,也可以是定量的测量等。匹配:又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特例保证一致,这些因素或特征称之为匹配因素或匹配变量。 可靠性是相同条件下同一诊断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双盲: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哪一种干预措施。优点是可以减少两者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 比值比:(odds ratio, OR)是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描述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是比值比,是病例组有暴露(a)与无暴露(c)之比值和对照组有暴露(b)与无暴露(d)的比值之比,即ad/bc。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是队列研究中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是反映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临床流行病学:是指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即在临床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引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患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群体特性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和预后等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的证据。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临床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1.临床试验设计的三原则为随机、对 照和盲法。 2.诊断试验应从真实性、可靠性和收 益等方面评价。 3.形成病因假设的法则主要有求同法、 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类比法 4.匹配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研究效率和 控制混杂的干扰。 偏倚可以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 和混杂偏倚。 6.阳性似然比是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 之比。 7.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患病与否,将研 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8.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估计的影响因素 包括人群中所研究因素的暴露率、相 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显 著性水平(α)和把握度(1-β)四个 9.在队列研究资料分析中,暴露与疾病关 联强度的分析指标有:相对危险度 (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 危险度百分比(ARP)、人群归因危险 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P)。 10.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 社区实验和现场试验三种类型。 评价筛检试验应从真实性、可靠性 和收益等方面进行。 12.OR是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和 对照组该因素暴露比例之比。 效应测量指标主要分三种类型绝对效 应、相对效应和归因比例。 准则包括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比法 和剩余法。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主要有界值 的选择、联合试验和多重试验。 曲线的主要用途包括用来决定 最佳临界值和用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 上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及临床价值。 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包括限制、匹 配、随机化、分层、标准化和多 因素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 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影响预测值的主要因素有灵敏度、 特异度、患病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患者病情、 病特点和医疗条件、社会家庭因素。 队列研究可以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三 22.分级分析的主要意义是分析暴露与疾 病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以加强因 果关联推断的依据。 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特点属于观察性 研究方法、设立对照、 能确定因果关系。 流行病实验研究的特点有属于试验性 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须有严格的 平行对照、遵循随机化分组原则。 三盲是指受试者、执行医疗措施的 医护人员、资料分析者均不知道受试 26.队列研究中对照的类型有内对照、 外对照、一般人群、多重对照。 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筛查、抽 样调查。 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暴露组和非 暴露组两组人群,暴露人群包括特殊暴露 人群、社区人群和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资料收集与暴露有关,与结局有关的 资料,以及其他一些可能与产生混杂作用 31.随访的内容包括有关暴露的信息,有 关结局的信息,有关于暴露和疾病相关的 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信息。 队列研究病历的来源于医院和社区, 病例的类型有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 病例 诊断指标与判断指标的确定方法有统 计学方法(百分位数法、分布法正态)、 断临床判法、ROC曲线法 真实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 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 似然比 可靠性三指标有变异系数,符合率, Kappa值。 影响试验收益的主要因素:疾病的患 病率、早起发现病例对预后的改善程度、 灵敏度和特异度 实验流行病学的随机化分组:简单随 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不可预知的结局、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向均数回归、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实验流行病学对照设立的方法:安慰 剂对照标准对照空白对照交叉对照 自身对照。 临床试验的基本设计类型:平行设计 交叉设计析因设计序贯设计 设 计个体的生命健康与各种其他权利,必须 遵循的理论道德原则:知情同情原则、对 受试对象有益无害的原则、公平原则、科 学原则。 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试验方 法与条件的影响、观察者的变异、呗观察 的变异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联合试验, 系列试验,混合试验 我国流行病定义包含的四个基本点 ①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② 研究疾病包括各种各样的病③重点研究 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和其影响因素④ 目的是为了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提供科 学依据 流行病学的主研究范畴 ①病因学研究与评价②诊断试验研究与 评价③疾病疗效研究与评价④疾病预后 研究与评价⑤临床决策分析⑥卫生事业 管理,卫生经济学研究与评价 疾病形成的原因 ①民族聚居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特征 ②在某些地区存在病原体,动物宿主,和 媒介所需的自然条件③该地独特的物理 化学环境,可引起疾病的爆发④独特的社 会经济环境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特点目的类型? 概念:是利用已有资料或者专门调查资 料,按不同地区,人群和时间特征,描述 疾病或健康的分布情况。提出病因假设,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特点: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疾病预防 控制的基础。2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置对 照组,属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主要 指标的患病率。 目的:①描述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 类型:①历史资料分析②现况研究③纵 向研究④生态学研究⑤筛检⑥暴发调 查中的个案调查等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目的,应用 和类型 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 因素下或具备某特征分为暴露组和非暴 露组,随访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两组人 群疾病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其发病率或死 亡率的差别,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 系。 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设立对照,由因 推果,能确诊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的 因果关系。 目的: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应用: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研究某种疾 病的发生,发展的唱起变动趋势,为制定 新的防止策略和措施提供证据。 类型:①前瞻性队列研究②历史性队列研 究③双向性队列研究 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研究结论说服力强,可充分而直接 的分析研究因素的作用,适合于罕见的因 素研究。偏倚较小,可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局限性:不适合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失访偏倚较大。研究耗时间,费人力。开 支大。研究设计要求严谨,资料的收集和 分析难度也较大。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的研究,研究一种 疾病与多种因素的关系。相对更省时,省 力,易于组织实施。该方法不仅应用与病 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治 疗措施的疗效,预后与副作用作出初步评 价。 缺点: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 倚,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不能计 算发病率,死亡率,只能计算OR。不适合 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 要很大的样本量。 学习循证医学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过程 必要性:①医务工作人员只有熟知和有效 地应用不断涌现的临床科学证据,才能正 确的诊治疾病②医务工作者常常难以及 时的获得临床实践所需的最新信息③现 有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将逐渐过时④传统 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程度 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因而不能卓有成 效地改进我们的临床技能⑤循证医学采 用不同的临床学习方法使医务工作者的 知识随时得到更新。 实践过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评价证 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 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强调 收集客观资料,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结 合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结果对研究内容作 出客观地评价。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 在指导思想上一致的,在临床流行病学的 学科建设中贯彻循证医学的思想,将促进 和推动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优点:由于调查对象为某一调查的全 体成员,研究对象较为简便,可提供疾病 分布情况,流行因素与病因线索。可发现 特定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治疗, 可普及医学和卫生知识。 普查缺点:工作量大,涉及的工作人员多, 组织难度打,容易出错或遗漏,调查质量 不易控制,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成本高,不适合用于患病率较低。诊断技 术复杂的疾病。 抽样调查优点:与普查相比,节约时间, 人力,物力,由于调查范围小,工作易于 细致,调查质量易于保证,而且获得结果 更快。 抽样调查缺点:设计与实施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不适用于 变异过大的研究的对象和患病率很低的 疾病。 现况研究定义特点类型及应用 定义:又称横断面研究或现患率研究,是 指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某一 特定人群在特定时点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及有关因素暴露情况的资料,描述疾病或 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一种描 述性研究方法。 特点:①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②具 有明确的时点或时期概念③分析和评价 指标一般为患病率④定期重复进行的现 况研究也可以获得二次掉擦间隔期间某 病的发病率⑤在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 联系上受到限制。 类型及常用分析指标:①普查②抽样调 查;患病率,感染率,抗体阳性率,病原 携带率等。 应用: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 布,建立病因假设②确定高危人群③为制 定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④评价或 考核医疗卫生措施的效果。 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比较性分析,显 著性检验,危险度估计。 病理对照研究的定义原理特点类型应用 定义: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探讨某暴露 因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分析流行病学方 法。 原理:是选着确诊的患有某病的病人或发 生研究者感兴趣事件的人作为病例组,以 不患有该病或未发生该事件的人为对照 组,调查者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某因素的 情况,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该因素的暴 露比例。如果两组暴露比例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 响后,借助流行病学因果关联的判断标 准,推断某些暴露因素是否为疾病或事件 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 或感兴趣事件的原因假说的目的。 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中的分析性研究 ②有单独设立的对照③研究方向由果到 因④一果多因,一病多因⑤不能确定暴露 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 配 应用:①广泛探索疾病或事件的可以因素 ②初步检验病因假说③为进一步前瞻性 研究提供依据④治疗方法或药物有害作 用的研究⑤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⑥诊断 试验的评价、纺织措施的效果评价。 实验性研究的原理特点应用 原理: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 区、学校等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将研 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接受实验措施,对照组接受对照措施,随 访观察一定时间,然后比较两组的某些结 局或效应的差异,进而对干预措施的效果 做出评价的一类方法。实验流行病学的研 究对象是人,这与动物实验不同。 特点:①属于前瞻性研究②必须施加一种 或多种干预措施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 ④随机分组。 应用:①验证病因假设:常用于疾病流行 因素和病因的研究②评价疾病的防治效 果和预后影响因素③评价某新药物、疗法 的效果或不良反应。

流行病与统计学论文

流行病与统计学 文思杰(07011305) (数学系统计学专业 南京 211189) 摘 要: 流行病与统计学,可以概括为:以群体生态思维的方式,主要运用统计定量工具,从比较卫生(健康)事件在不同群体中差异入手,探索公共卫生可干预性因素,达到为公共卫生决策服务的目的。它是集 “思维”、 “工具”、和 “服务” 三位一体的方法学,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关键词: 群体;决策;思维;工具;服务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Author (Statistics i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 Nan Jing 211189) Abstract: We can say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mainly uses statistical ways,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nd search for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of public health in order to serve the Public Health ’s order. It ’s a kind of science and art that combines thought, tools and service. key words: Group; decision; thought; tools; service 流行病与统计学的定义是:用收集、整理、和分析观察数据资料的方法, 从群体和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有关健康问题, 为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其现实意义巨大。 1 流行病与统计学发展选提 1662年英国学者John Graunt (1620-1674)发表了著名的文章 “基于死亡资料的观察”(Natur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这是第一次用数据资料来研究生命问题,常被称为生命统计的奠基人,若单从方法学来回顾这段历史,也可以看作是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方法的共同起 文思杰 1993.3.11 女 重庆 数学系统计学专业 219wsj@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1996862.html, 点。 他在处理大量数据的分析中, 阐明了四个重要的现象。 1. 他记录下了在个体中好像是偶发事件, 而在群体上却呈现有规律变化的生命现象。 2. 他第一个指出人类在孩子出生时男性多于女性。 3. 他描述了人类幼年时期,有着相对较高的死亡率。 4. 他发现当时伦敦城市死亡率高于乡村地区。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 11‰之间。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75‰,终身患病率为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患病比例为1.6:1。1993年,应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5.31‰,终身患病率为6.55‰,总患病率城市为8.18‰,农村为5.18‰。较前次调查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城乡患病率相比较,城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982年7.11‰,1993年8.18‰)明显高于农村(1982年4.26‰,1993年5.18‰),两次调查结果一致。1991年在北京地区16个区县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超过15岁的人口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7.2‰,其中城市为8.04‰,农村为6.21‰,城乡差异显著[81]。山东省(1990 ~ 1994年)对社区47万人口中精神分裂症5年发病的动态观察资

临床流行病学

第一章绪论 一. 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 临床流行病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临床医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采用近代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床经济学及医学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临床医学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的一门方法学。 二. 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发展和现状 1. 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 教授临床流行病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临床流行病学 1982年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 international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INCLEN) –培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人才 INCLEN的第一期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5个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clinical epidemiology resource and training center, CERTC); 在22个国家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单位(clinical epidemiology unit, CUT);出版发行<<临床流行病学杂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INCLEN的第二期项目:(90年代初至今) 宗旨: 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临床医学实践, 从而改善人民健康. 2. 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 在Rockefeller基金会资助下,有4位专家在英国接受了临床流行病学培训; 1983年, 13所部属院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即临床研究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培训项目 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3个国家级DME培训中心 1989年,首届临床流行病学/DME学术会议,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 clinical epidemiology network, CHINACLEN) 1993年,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成立 1997年,协和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INCLEN phase II的CEU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06年6月,第九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上海) 2008年6月,第十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2010年7月,第十一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烟台) 2012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北京) 三. 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 1. 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 2. 研究对象群体的特点 3. 方法学的特点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 临床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分支 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的关系—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 四.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疾病诊断研究与评价;疗效分析与评价;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循证医学.

流行病开题报告及论文

(一)题目 大学生艾滋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二)立项依据 1.本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一种称为“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开始时,别人感到疲倦,身体不适,间歇性发烧,淋巴腺体肿大,体重下降。随着病毒的恶化发展,导致各种不治之症,如淋巴瘤、鳞状细胞癌等,最终只要死亡。目前,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条件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青少年学生性观念已经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吸毒人群在不断地增加,且静脉吸毒比例逐渐增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预防艾滋病的的教育做保障,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袭,甚至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提出本项目解决的目标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其传播方式明确。人们只要洁身自好、纠正不良行为,完全可以预防。而良好的卫生观念和行为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适宜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抓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3.阐述本项目对社会或经济意义 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抵抗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青少年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为了青少年自己的生存和健康,而且是为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青少年有责任成为抵抗艾滋病在二十一世纪猖獗流行的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减缓。艾滋病人群分布差异较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性之间传播速度明显,流行模式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殊人群青少年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活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主力军,所以保护好青少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国内:多内对艾滋病的研究已经很广泛,涉及到不同性别不同分布的人群,有流动人群,社区定居人群,校内学生,校外打工未成年人等。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分布特点,也需要不同的宣传方式和不同的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学生中针对大学生研究的课题比较多,但是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很多。 国外:国外关于艾滋病的报道较多,研究对象覆盖儿童、青少年、成人、中老年等,另外,还有关于特殊疾病患者或特殊职业人群的艾滋病调查与研究。调查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国外尤其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国家,艾滋病流行很广泛,而且由于缺乏资金与药物,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应用前景: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重要,可以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对艾滋病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此为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三、课题主要内容和要求

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出版发行.

《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出版发行 由公共卫生学院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中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包头医学院等8所国内高校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参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已于2010年8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是对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的修订再版,结合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以及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并在参考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全书包括绪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流行病学测量,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临床试验,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疾病预后研究与评价,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病因学研究,临床决策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临床研究中的典型错误辨析,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及其控制,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医学论文的写作等共18章,是从事临床研究和指导临床实践十分有用的方法学。 该教材从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编写,以临床实际案例为主线介绍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知识,以解决临床各专业的研究生和临床医生在毕业论文研究和其他临床医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能正确地选择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能正确地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不能正确地进行结果的解释与论文的撰写等。因此该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临床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上诸多问题都能从该教材中找到答案,适合作为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和八年制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医学检验、护理、药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用书,还可作为临床医师及医学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 临床流行病学是提供证据者(新的临床研究设计)和应用证据者(科学性地评价已有的证据)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全球范围内都高度重视对临床医学生和临床医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因此,临床流行病学应为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该书的出版将为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提供解决如何选题、设计、测量、评价、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理解文献、保证研究质量和撰写论文等问题的实用工具和科学方法。 孙倩莱 2010.9.24

[浅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他论文文档]浅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

浅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 ”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石河子大学211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一定的媒介和信息的支持下,完成既定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把握好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发展,很难有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高尚的精神生活,就很难有 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师有规划学生学习经验的义务,有鼓励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责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关心自己,关爱学生 首先教师要关心自己。一方面教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在现代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尤其是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以来,教师的工作压力倍增,教师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 应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这种热爱将会化作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其去为社会服务,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一对主要矛盾。热爱学生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教师要乐于传播知识,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如果教师不是从内心深处去关爱学生,那么从教师的行动上将表现出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加剧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的激化,和谐的师生关系将难以形成。 (二)丰富知识储备,塑造个人魅力 “要想给学生一桶水的知识,教师自己就应该拥有一条河的知识量”。通过书籍、杂志、网络、电视、报纸等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丰富知识储备是教师们每天必须做的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