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2014学年通州区二甲中学数学教案: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苏教版必修二)

2013-2014学年通州区二甲中学数学教案: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苏教版必修二)

2013-2014学年通州区二甲中学数学教案: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苏教版必修二)
2013-2014学年通州区二甲中学数学教案: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苏教版必修二)

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主备人:杜静静审核人: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目标: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圆心距;

3.会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

教学难点:

通过两圆方程联立方程组的解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化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划分为哪几类?

问题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问题3:(师指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名称之后提问)

你能给这五种位置关系分别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吗?

二、学生活动

1.回顾知识点互相交流;

2.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科书;

3.利用类比方法,总结出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4.学生动手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圆,观察并思考用数学语言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

5.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判定两圆位置关系的方法—代数法与几何法.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给出判定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步骤;

2.圆与圆之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位置关系.

3.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

(1)几何方法:

两圆2221111()()(0)x a y b r r -+-=>与2222222()()(0)x a y b r r -+-=>

圆心距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d r r >+?两圆___________;12d r r =+?两圆___________;

1212r r d r r -<<+?两圆___________;12d r r =-?两圆__________;

120d r r <<-?两圆______________;0d =时两圆为____________.

(2)代数方法:方程组{22111222220

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 有两组不同实数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两组相同实数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实数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圆的公切线条数.

当两圆内切时有_______条公切线;当两圆外切时有________条公切线;相交时有________条公切线;相离时有_________条公切线;内含时_______公切线.

四、数学运用

例1 判断下列两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它们有几条公切线.

2222(1)(2)(2)1(2)(5)16x y x y ++-=-+-=与

222226706270x y x x y y ++-=++-=()与

例2 求过点(0,6)A 且与圆22:10100C x y x y +++=切于原点的圆的方程.

例3已知圆C1:x2+y2+4x+y+1=0和圆C2:x2+y2+2x+2y+1=0.

(1)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若两圆相交,求公共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及公共弦的长;

(2)试求两圆的公切线方程.

练习.

1.两圆x2+y2+4x-4y+7=0和x2+y2-4x-10y+13=0的公切线的条数为.

2.若半径为1的动圆与圆x2+y2=4相切,则动圆圆心的坐标满足的关系是.

3.圆x2+y2=1上动点A到圆(x-3)2+(y-4)2=1上动点B间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4.若两圆x2+y2=9与x2+y2-8x+6y-8a-25=0只有惟一的一个公共点,求实数a的值.

5.求与圆C:x2+y2-4x-2y-4=0相外切,与直线y=0相切且半径为4的圆方程.

6.已知⊙C1:x2+y2+6x-4=0和⊙C2:x2+y2+6y-28=0相交于A、B两点.求圆心在直线x-y-4=0上,且经过A、B两点的圆C方程.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1)几何方法;

(2)代数方法;

3.一个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六、作业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资源 及环 境准备 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 ; 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三角尺等)教参、课标; 教学支撑环境:多 媒体教室、网格纸; 其他:纸笔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与内容 一、 教学目标 展 示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导 入课题 数学家毕达哥 拉斯的故事 2?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活动一: 观察书上 108 页图 活动二: 观察幻灯片图 活动三: 动手做一做 一般的 直角三 角形3.例题 例 1. Rt △ ABC 中,=90 ° , AB=C AC=b BC=a 已知 AC=6 , BC=8 求AB. 4.练习检测 三、 课堂小结 作业的布置 放映幻灯片 教师讲解数学家 毕达哥拉斯 教师提问:同学 们,你能发现图 中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有什么性质 吗? 一般的直角三角 形,是否也有类 似的性质呢? 总结:在Rt △ ABC 中,两直角边分 别是a 、b ,斜边 为c ,那么 2 _ 2 2 a b c 教师板书 学生自主完成 与同伴合作探讨,从 网格图中不难发现 下面的现象: 等腰直角三角形两 直角边为边长的小 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边的平方 学生讨论后总结 学生注意听讲 学生单独完成 教学过程我采用 以 下环节:创设情 境以古引新,提 出问题发现探 索动手操作证 明定理,应用知识 回归生活,总结升 华推荐作业。 在创设情境以古 引新这一环节,我 由故事引入了商 高定理的由来,这 样引起学生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然后出示问 题:是不是所有的 直角三角形都有 这个性质呢?问 题的设计有一定 的挑战性,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使学生进入 乐学状态。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2、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勇于从交流中发现最优解法。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 怎样杜绝用因式分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漏根或丢根现象的产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x (2) x2-4x (3)x+3-x(x+3) (4)(2x-1)2-x2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1)、若在上面的多项式后面添上=0,你怎样来解这些方程? (1)x2-x =0 (2) x2-4x=0 (3)x+3-x(x+3)=0 (4)(2x-1)2-x2=0 2.概括总结. 1、你能用几种方法解方程x2-x = 0? 解:x2-x=0, x(x-1)=0, 于是x=0或x-3=0. ∴x1=0,x2=3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可见,能用因式分解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1)方程的一边为0 (2)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概念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可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为和, 方程的根是 . (2)已知方程4x2-3x=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根x= B.只有一个根x=0 C.有两个根x1=0,x2= D.有两个根x1=0,x2=- (3)方程(x+1)2=x+1的正确解法是()

A.化为x+1=1 B.化为(x+1)(x+1-1)=0 C.化为x2+3x+2=0 D.化为x+1=0 4.典型例题: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2)(x+3)2-x(x+3)=0 (3)6x2-1=0 (4)9x2+6x+1=0 (5)x2-6x-16=0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2x-1)2=x2(2)(2x-5)2-2x+5=0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例 3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4(2x-1)2-9(x+4)2=0(2)x2-4x-5=0 (3)(x-1)2=3 (4)(x-1)2-6(x-1)+9=0 - 1 - 致易教育数学教研组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活动1,请以点o 为起始点,移动你手上的硬币,观察归纳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用铅笔刻描画出你得出的情况。 课堂练习:【A 组】 1、右图中有两圆的位置关系有 , 未出现的位置关系是 2、判断对错 1)、若两圆有两个公共点,则两圆相交( )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所以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 3)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 ) 4)、当O 1O 2=0时,两圆是同心圆. ( ) 3、⊙O 1和⊙O 2的半径分别为2cm 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 的取值范围:

(1)外离________ (2)外切________ (3)相交____________(4)内切________ (5)内含___________ 4、⊙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求⊙O1和⊙O2的位置关系.设: (1)O1O2=8cm______ (2)O1O2=7cm _______ (3)O1O2=5cm ______ (4)O1O2=1cm _________ (5)O1O2=0cm _______ 5: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外一点, OP=8cm。若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求⊙P的半径? 【B组】 6:如图,在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A的半径为1,⊙B的半径为2, 1)、使⊙A与静止的⊙B外切,那么⊙A 由图示位置需向右平移个单位。 2)、使⊙A与静止的⊙B内切,那么⊙A由图示位置需向右平移个单位。 A B 【C组】 7在ABC中,AB=3,BC=5,AC=6,分别以顶点A,B,C为圆心的三个圆两两外切,求这三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8、分别以1厘米、2厘米、4厘米为半径,用圆规画圆,使他们两两外切。如何画最快?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28.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义, 2.掌握用数量关系来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用数量关系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研讨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些图形 在现实生活中,圆与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我们如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呢?这些问题待学习完这节课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用公共点的个数阐述两圆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圆,把一枚硬币当作另一个圆,在纸上移动这枚硬币,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和公共点的个数。 上图(1)、(2)、(3)所示,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圆相离,其中 又叫做外离, 又叫做内含。 中两圆的圆心相同,这两个圆还可以叫做同心圆。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上图(4)、(5)所示.其中 又叫做外切, 又叫做内切。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如图 所示。 (填写序号) 奥运会五环

三、用数量关系识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两圆圆心的距离)d 为9,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若圆心距d 分别为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又如何呢? 利用以上的思考题让同学们画图或想象,概括出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具有什么关系。 (1)两圆外离 d R r ?> +; (2)两圆外切d R r ?=+; (3)两圆外离R r d R r ?-<<+; (4)两圆外离d R r ?=-; (5)两圆外离0d R r ?≤<-; (填<、=、>号) 两圆的位置关系可表示成下列数轴的形式。 要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要牢牢抓住两个特殊点,即外切和内切两点,当圆心距刚好等于两圆的半径和时,两圆 ,等于两圆的半径差时,两圆 。若圆心距处于半径和与半径差之间时,两圆 ,大于两圆半径和时,两圆 ,小于两圆半径差时,两圆 。 四、例题与练习 例1、已知⊙A 、⊙B 相切,圆心距为10 cm ,其中⊙A 的半径为4 cm ,求⊙B 的半径。(提示: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设⊙B 的半径为R . (1) 如果两圆外切,那么 (2) 如果两圆内切,那么 所以⊙B 的半径为 cm 或 cm 。 例2、两圆的半径的比为2:3,内切时的圆心距等于8c m ,那么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的范围是多少? 解: 练习:课本P54 练习1、2、3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同样也用数量关系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识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关系式比较多,也难于忘记,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用数轴来体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理解起来就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容易。 六、作业 P55 习题8、9 教学反思: 0R-r R+r 外离相交外切内切内含d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示例 为了说明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现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节为例,详细地说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1) 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哪些问题是属于有理数的加法。 (2) 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 确定符号;② 确定绝对值。 (3) 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导出过程及本身所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能解释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 (2)能懂得初步的算法思想; (3)学会“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 3.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体验用矛盾转化的观点认认识问题;培养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由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组成的。因而,完成了上述方面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直接操作的部分,应该按照具体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同时,应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它主要包括:导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提问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和小结设计。 案例 充 要 条 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 能在判断中正确运用以上概念,并为今后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1≥x ,则12≥x ; (2)若22y x =,则y x =;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0=ab ,则0=a ; (6)若方程)0(02≠=++a c bx ax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042 >-ac b .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生:(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师:对于命题“若p ,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你是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生:看p 能不能推出q ,如果p 能推出q ,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师:很好!对于命题“若p ,则q ”,如果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p ?q . (二)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师: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精品导学案

必修2 第四章 §4-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 129-132完成下面填空 1. 两圆的的位置关系 (1)设两圆半径分别为12,r r ,圆心距为d 若两圆相外离,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相外切,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相交,则 ,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内切,则 ,公切线条数为 若两圆内含,则 ,公切线条数为 (2) 设两圆0:111221=++++F y E x D y x C ,0:222222=++++F y E x D y x C ,若两圆相交,则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2.圆系方程 ①以点),(00y x C 为圆心的圆系方程为 ②过圆0:22=++++F Ey Dx y x C 和直线0:=++c by ax l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③过两圆0:111221=++++F y E x D y x C ,0:222222=++++F y E x D y x C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不表示圆2C )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圆1C :2(1)x ++2(1)y -=1,圆2C 与圆1C 关于直线10x y --=对称,则圆2C 的方程为( ) A.2(2)x ++2(2)y -=1 B.2(2)x -+2(2)y +=1 C.2(2)x ++2(2)y +=1 D.2(2)x -+2(2)y -=1 2.两个圆1C :2222x y x y +++-2=0与2C :2242x y x y +--+1=0的公切线有 且仅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圆1C :22()(2)x m y -++=9与圆2C :2(1)x ++2()y m -=4外切,则m 的值 为( ). A. 2 B. -5 C. 2或-5 D. 不确定 4.两圆:x 2 + y 2 + 6 x + 4y = 0及x 2+y 2 + 4x + 2y – 4 =0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已知圆1C :22660x y x +--=①,圆2C :22460x y y +--=②(1)试判 断两圆的位置关系;(2)求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姓名: 一、复习引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两圆1C 与2C 的半径分别为R r ,,圆心距为12=C C d 。 (二)自主探究:如何根据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类比回顾:

典例(教材P129页例3)已知圆2212880C x y x y +++-=:, 2224420C x y x y +---=:,试判断圆1C 与圆2C 的位置关系? (三)形成方法: 典例变式1:判定圆221210240C x y x y ++--=:,222440C x y x y +--=:的位置关系?

(四)问题再探: 思考1:在典例中,设两圆相交于A 、B 两点,如何求相交弦AB 的直线方程?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2:在典例中,怎么求公共弦AB 的长? (五)提升练习: 典例变式2:已知圆2212880C x y x y +++-=:, 2222108410(0)C x y x y r r +---+=>:,当r 为何值时,两圆的位置关系为外切? 相交?内含?

(六)课堂小结: 绵中精品小练习及两个思考探究题: 探究1:对比直线的交点系方程,当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与圆 2222220C x y D x E y F ++++=:相交时,方程 ()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可以表示什么曲线? 探究2:已知两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与2222220C x y D x E y F ++++=: 当1C 与2C 相交时,直线()()()1212120l D D x E E y F F -+-+-=: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方程。那么,当两圆相切或是相离时,直线l 是否有一定的几何特征呢?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学计划- 1 -- 2 - - 3 - - 4 -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C;(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y?Asin(?x??)?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T ?14?6?8∴T?16 2 2? ∵T? ? ,∴?? ?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y?10? 8 x??)?20 3? ??)??1, 4 将点(6,10)代入得:∴ 3?3????2k??,k?Z,42 3?3? , ,k?Z,取?? 44 ∴??2k?? ?3?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学案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学案 时间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3.能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习重点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学习难点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的含义.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我们已经学习过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回忆: (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怎样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位置关系) 【预习检测】 【教学内容】 实践探索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纸上画一个圆,上下移动直尺.把直尺看作直线,在移动的过程中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位置关系与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有关.(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叫做直线和圆相交. (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小组合作探究】 实践探索二: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否像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样,也可以用数量关系来刻画它们的三种位置关系呢?1.学生自己画图探究,并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1)直线与圆相交 d <r ; (2)直线与圆相切 d =r ; (3)直线与圆相离 d >r . 【大班交流,师生互动】 例1 在△ABC 中,∠A =45°,AC =4,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r =2;(2)r =22;(3)r =3. d O (1)相交 r d .(2)相切 r d .(3)相离 r O O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篇一: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范立琰

《直线和圆地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撰稿人:范立琰) 【课标分析】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了解切线地概念.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直线和圆地三种关系,探索圆地切线地性质,探索圆地切线地判定方法,以及作三角形内切圆地方法.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并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有关地论证和计算. 本节课主要研究直线和圆地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分析】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地现象,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圆地几种位置关系,进一步归纳出直线与圆地不同位置关系中d与r地大小关系,然后对d=r地情形特别关注,这就是圆和直线地相切关系,从而讨论得出切线地性质,再通过旋转实验地办法探索切线地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做出三角形地内切圆.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探索归纳,当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还能增进同学们地友谊,培养学生地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d

它们分别是相交、相切、相离. (1)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 (2)当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地切线.这个唯一地公共点叫做切点.

当直线与圆相交时当直线与圆相切时当直线与圆相离时

作AB地垂线段CD.

点在圆内r.-------------------- dr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DXDiTa9E3d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广东惠州市高二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doc

广东惠州市高二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形。 2.能熟练运用几何法和代数法分析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求两圆的公共弦方程及公共弦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会灵活运用几何法或代数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速读一遍教材P129— P130,再结合“预习案”进行二次阅读并回答,时间不超过2.本课必须记住的内容:通过半径的和差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 l ,则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 C1与圆C2 相离; (2)当时,圆 C 与圆 C 外切; 1 2 (3)当时,圆1 与圆 2 相交; C C (4)当时,圆 C1 与圆C2 内切; (5)当时,圆 C1 与圆C2 内含 . 2.由两个圆的方程组成一个方程组,若方程组没有实数解,则两圆有 即两圆;若方程组仅有一组实数解,则两圆有 即两圆;若方程组仅有一组实数解,则两圆有 即两圆。 二、问题导学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采用类似的方法? 三、预习自测 1. 两圆 x 2 y 2 2x 4 y 3 0 和 x2 y 2 2x 2 y 6 0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 相切 C 相交 D 内含 2. 圆 C1 : ( x m) 2 ( y 2)2 9 与圆 C2: ( x 1)2 ( y m)2 4 外切,则 m的值为( A. 2 B. - 5 C. 2 或- 5 D. 不确定 3.判断下列两圆的位置关系: ( 1) x 2 2 y 2 2 1 2 2 y 5 2 16 与 x 10分钟. 个公共点, 个公共点, 个公共点, ) ). ( 2)x2 y 2 6x 7 0与 x2 y 2 6x 27 0 4. 两圆:x 2 + y2 + 6 x + 4 y = 0 及 x 2+y2 + 4 x + 2 y– 4 =0 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篇一: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模板】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研讨、探究 教学进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 因为a∥b, 所以∠1=∠2 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 ∠1=∠3 所以∠2=∠3 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 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 画图板演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 解:因为ad∥bc 所以∠c=∠cde 又因为∠a=∠c 所以∠a=∠cde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以知道ab∥dc 练一练: 如图a∥b∠1=55、∠2=68,求∠3、∠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 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p23、(3 、4、5)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组织合作交流,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尊学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更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课堂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导语: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范文一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北师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案

3.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课标表述: 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研究位置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方法,能够主动地从公共点、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2 、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3、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的圆心距d,半径R,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1 、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过程。 2、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的圆心距d,半径R,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及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的圆心距d,半径R,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设计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1 直线和圆有______种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判断的依据一: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它们______ 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共点,那么它们________ 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它们__________ 3 判断的依据二: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确定。 d ____r ,直线与圆________ d ____r ,直线与圆________ d ____r ,直线与圆________ 三探索与发现 日食——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联想日食的整个过程,你发现了平面内两个圆会有哪些位置关 系? 怎样描述这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呢 2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反映圆与圆之间位置关系的实例吗?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三、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二)典型例题 (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Array(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C 20; (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b x A y ++=)sin(?ω的 半个周期的图象, ∴ 86142 =-=T ∴16=T ∵ω π 2= T ,∴8 π ω= 又∵??? ????=+==-=20 210301021030b A ∴???==2010b A ∴20)8 sin( 10++=?π x y 将点)10,6(代入得:1)4 3sin(-=+?π , ∴ Z k k ∈+=+,2 3243ππ?π, ∴Z k k ∈+ =,432ππ?,取4 3π ?= , ∴)146(,20)4 38sin(10≤≤++=x x y π π。 【问题的反思】: 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 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正却分析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三、理念设计 本节课通过对不等式组解法的复习回顾,让学生对不等式组及解集的形成和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有一个过程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具备一定感性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加快解题速度。在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突出设和列。 四.教学过程

2x+x<72 1. 求出不等组2x+x+6>72 的解集中的正整数 x2 引申归纳。 无解,求m 的取值范围 3.若不等式组 X >m x>3 的解集为x>3 ,则m 的取值范围 探究实际问题例题解析1:如果每个学生分 3 个桃子,那么多 8 个;如果前面每人分 5 个,那么最后一个人分到桃子但少于 3 个.试问有几个学生,几个桃子? 问:(1)你是怎样解题目中的相等数量关系的? (2)你是怎样理解题目中的不等关 学生对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积累,这里对同 一个未知量需要满足几个不等 关系的实际问题做进一步探 索。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系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组?(教学说明:1、为让学生能从总体上准确把握题意, 复习回顾复习旧知。 提升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