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文言文常识

初中文言文常识

初中文言文常识
初中文言文常识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

2.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待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及桃花林的美景,为下文写桃花源作铺垫,并以桃花林的美来衬托桃花源的美。

第二部分(第二到第三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二段,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气氛(安闲、舒适、宁静、祥和)。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告知世人却无法找到桃花源的结果。

2.中心思想:本文用客观的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写作特色:

1)想象力丰富,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语言朴实、自然,文字简洁有概括力。

三.要点。

1.人物形象:源中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桃花源中的人“叹惋”:1)世界的变化、战乱繁多。2)对自己身处桃花源感到庆幸。

而桃花源中的人叹惋却不愿离开,因为:1)桃花源中生活安闲、舒适、宁静、祥和。

2)桃花源中的人风尚淳朴。3)百姓安居乐业、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3.本文最后写“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1)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暗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2)说明了向往桃花源的人多,不止作者一个。

4.本文线索主要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5.成语:

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6.源中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源中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战争、和平的生活,不希望受到外人打扰。

核舟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魏学洢,明朝人

2.出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二—五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有条不紊的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

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技艺灵怪矣哉”。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赞美了核舟雕刻得精妙,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色:

1)总分总的结构。

2)空间顺序说明核舟的各个部分。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描写细腻,通过动作、神态刻画舟上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5)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三、要点

1.“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体现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样配合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分别出自《赤壁赋》、《后赤壁赋》。

3.“通计一舟,为人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精细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巧。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一层(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第三段:由霪雨霏霏的景色而产生的悲伤的情感。

第四段:由春和景明的景色而产生的快乐的情感。

第三部分(第五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的信念、原则。

是进亦忧,退亦忧-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即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3.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记述、抒情、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2)以景→抒情→议论为主线写作。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三、要点。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说明了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政绩卓著,以次表现他宽阔的胸怀。

2.本文祥写览物之情,略写巴陵胜状,安排的原因在于文章重在表达作者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详略围绕中心来安排。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2.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主要运用唐代传奇小说的文言体,

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社会、政治多有批判。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节第一层(开头—缀行甚远):屠夫遇狼;

第二层(屠惧—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惧狼;

第三层(屠大窘—眈眈相向):屠夫避狼;

第四层(少时—盖以诱敌):屠夫杀狼。

第二节议论。

2.中心思想:本文写了屠夫从遇狼、惧狼、避狼到弊狼的经过,生动的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的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写作特色:

1)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写出了对狼的蔑视与讽刺,赞扬了人的智慧。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狼:贪婪、凶残、狡猾。

屠夫:机智勇敢。

黄生借书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袁枚。

袁枚,清朝诗人。中年即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黄允修是袁枚的学生。

2.出自:《小仓山房文集》。

3.说: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一段:这一部分的首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

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三个实例加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强假焉”和“吾所有”作对比论证,分析了“天下物皆然”的原因。

第三段: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力的论据,现身说法,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向包括黄生在内的青年人提出希望,由此过渡到下文。

第二部分(第四—五段):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

2.中心思想: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愤学习。

3.写作特色:

1)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

2)由点及面,层层深入。

三、要点。

1.成语:汗牛充栋(汗牛塞栋、汗牛充屋):形容藏书非常多。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写出了借书读的人既担心主人讨还,又非常珍爱借来的东西的心情。

3.几处对比:1)天子、富贵人、祖父积子孙弃者;2)借书读的人和藏书的人;3)作者小时候和做官后。

4.“其切如是”的原因是往借,不与;具体表现是“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中“是”指代的是“归而形诸梦”。

捕蛇者说

一、文学常识。

选自《柳河东集》。详见《小石潭记》。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待捕蛇的缘由:蛇极毒,可治病,捕蛇抵租,冒死捕蛇。

暗示:赋敛毒于蛇。

第二部分(第二~四段):蒋氏自述三代捕蛇的遭遇并哭诉不愿更役复赋的原因。

第二段: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

第三、四段:写作者与蒋氏的对话,由蒋氏声泪俱下的诉说,表明宁可捕蛇也不愿更役复赋,具体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币毒蛇还厉害。

第三部分(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并交待写作目的。

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写作特色:

1)从全文来看,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先叙后议,借事说理。

2)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3)运用对偶、排比、引用等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炼。

三、具体复习。

1.蛇的“异”具体表现在:1)外形2)毒性强3)药用价值高

2.第二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突出捕蛇的危险,引出蒋氏的哭诉。

3.作者一开始便提及蛇毒之甚,其用意在于:

1)交待捕蛇的理由。2)暗示赋敛毒于蛇。3)为下文作铺垫,引出蒋氏的哭诉。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但同时表明了作者的政治局限性,

5.“永之人争奔走焉”写出了永州人争先恐后去捕蛇的情景,结合全文,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写作特色:

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

2)内容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

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谥忠武侯。

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选自《诸葛亮集》。《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表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3.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问题,也称“奏章”。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五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层(第一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

第二层(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第三层(第三--五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

人”。

第二部分(第六--七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六段:自述自己的身世及追随先帝的经历。

第七段:接受先帝重任(临终托孤)以来的所作所为,同时强调此次北伐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八--九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对“己”,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

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表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2.中心思想: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效忠蜀汉的真挚感情,充分显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

3.写作特色:

1)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2)作为一篇表,陈词委婉,语言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运用多种修辞、写作手法,句式工整,条理清晰。

三.要点

1.人物形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2.作者追叙往事,表达的是“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成语:

1)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2)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3)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4)裨补阙漏:补就缺点和疏漏之处。

4.第一段中,诸葛亮向后主分析蜀国形势的用意在于:让后主明白当前情势的危急,并告诉他要充分利用有利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登泰山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姚鼐。

姚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姚鼐也叫“惜抱先生”,桐城派集大成者。

2.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

这一段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

第五段:写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壮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

3.写作特色:

1)按作者登山浏览的顺序来描绘景物,详略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巧用动词。

三、要点

1.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恶劣,登山艰难。文中能表明这一季节特征的句子是:1)自京师冒风雪。2)苍山负雪。3)大风扬积雪击面。

2.第五段中“少杂树,多松”和下文中“无树”不矛盾。前者指的是整个泰山范围内,后者是指日观峰五里内,范围不同,因此不矛盾。

3.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两小儿辩日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列御寇。

2.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著。今有《列子》八篇,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文章内容。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两小孩争论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及圣人孔子也不能解答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启示: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在求知过程中,任何人都要不断进取,实事求是,不能骄傲自满。

2.写作特色:

1)对话描写,观点明确。

2)语言简洁,寓意深刻。

3)比喻,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两小儿:坚持自己观点,敢于探索真理。

孔子:对科学实事求是,学无止境,不能以偏盖全。

周亚夫军细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选自《史记》。

《史记》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书中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

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

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的军容;军令如山、天子也不例外的军纪;“介胄之士不拜”严谨的军礼。

第三段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

2.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了汉文帝到霸上、棘门、细柳劳军的经过,赞扬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3.写作特色:

1)文章善用对比和衬托手法,从侧面突出人物形象。

2)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侧重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3)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有礼有节、刚正不阿。

汉文帝: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2.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汉文帝去慰劳霸上、棘门和去细柳营劳军的不同待遇。在霸上、棘门时,将士们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细柳营中,将士们刚正不阿、军纪严整,突出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治军严明。

3.本文从侧面写了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礼严谨,衬托了……(省略)。

口技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清>林嗣环。

2.选自:《虞初新志》。这本笔记小说由清朝涨潮人所编。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写表演前的情况,交代了口技人的表演场所和道具;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第二段:写四口之家由梦而醒。

第三段:写一家人由醒而梦第四段:写深夜失火,众人救火。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重写口技人的道具,呼应开头。

2.中心思想:全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坐着通过生动的描述,记录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技艺的精湛。

3.写作特色:

1)首位呼应,结构紧密。

2)口技人表演的正面描写与对道具和宾客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

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向。

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选自《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2.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回合,简要概括为:

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周处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选自:《世说新语》。

本书记载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炼,朴实自然,对后世的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二.文章内容。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周处勇于改过,最后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告诉人们一个人有了过错,只要能够改正,弃恶从善,同样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2.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2)详略得当。

3)运用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4)语言朴实,结构完整。

三.要点。

1.人物形象-周处:

年轻时:凶强侠气。

后来:知错能改、有决心、有毅力。

2.“有自改意”写出了周处改过自新的主动性

“具以情告”则体现出了他改正错误的勇气。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做亭者及命名原因,写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引出“乐”字,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段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即自然赏景之乐;

第三段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

第四段喝醉酒归来时所见之感,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

2.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以“乐”来排遣心中被贬的痛苦和于民同乐的思想,。

3.写作特色:

1)寄情于山水,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2)由外及内,由远及近运用对仗、反复及判断句式使文章一唱三合,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3)写景写人抓住特点,文字简练。

三.要点。

1.游琅玡山的四个情形可依次概括为: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2.“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宁富足。

3.《小石潭记》中的“乐”和本文的“乐”不相同。《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心情随作者所见而变化着,并且只有寄情于景。但《醉翁亭记》中,“乐”字贯穿全文,且不仅意味着寄情山水,还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4.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黔之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详见《小石潭记》。

2.选自《柳河东集》。本文是《三戒》之一,另两篇为《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三戒”的意思是三件值得警戒的事。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老虎初见“庞然大物”的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老虎认清驴子“技止此耳”,终于吃掉这个“庞然大物;”

2.中心思想:文章旨在讽刺当时政治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同时启示人民,貌似强大的

东西不一定强大,不要害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3.写作特色:

1)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2)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驴:外强中干、无才无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成语:

1)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2)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黠鼠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选自:《东坡全集》。本文是一篇理趣兼胜的咏物小赋。

3.赋,汉代时最流行的一种文体铺陈事物,表达志向,体物写志,讲究文采。以四言六言为主,可押韵,换韵。中唐后赋渐散文化。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叙事,写黠鼠骗人,得以逃脱;

第二段:分析老鼠骗人逃脱的伎俩,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

2.中心思想:本文借一只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被一只老鼠欺骗,原因在于自己不能专心致志,反而受外物左右。讽刺了自以为是、眼高手低的人,反而因自己的疏忽让小任得了利。

公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

2.选自《墨子》。《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交待了时间的起因;

第二段:墨子劝服鲁班的经过。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墨子劝服公输盘不要助楚攻宋的经过,表现了墨子“非攻“的政治思想以及他为实现自己政治主张不辞辛劳、顽强斗争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辩论的政治才能。

3.写作特色:

1)巧妙设喻,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2)运用对话,开宗明义,直陈其事。

3)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气势,增强说服力。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墨子:善于雄辩,主张和平,不辞辛劳,顽强斗争。

公输盘:手艺高超,工艺精湛,为人正直,知错就改。

2.用巧妙设喻、层层递进、逻辑推理的方法,让公输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墨子认为楚国不该打宋国是因为:

1)宋国并无过错。2)楚国并不缺少土地。

4.墨子善于雄辩可从两个方面看出:

1)巧妙设喻,旁敲侧击。2)用托辞引出公输盘的“吾义”,再连用五个“不可谓”,深入揭露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和“义”的虚伪性,咄咄逼人,简洁有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详见《唐雎不辱使命》。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1-2节):邹忌讽齐王的依据(现身说法),原因;

第二段:邹忌讽齐王的经过;

第三段:齐王纳谏;

第四段:纳谏后的效果。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邹忌自身的生活经验巧妙设喻,通过类比联想向齐威王阐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为政必须善于纳谏!齐王采纳讽谏,广开言路,齐国也因此国势强盛。

3.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衬托手法。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话描写人物,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3)三叠排比结构,读起来有一种结构美。

4)现身说法,巧妙设喻,类比联想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有辩才,善谏,有责任心,有爱国精神。

齐王:深明大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纳谏除弊,修明政治,治国有方。

2.近义词: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讥,议论、微言规劝。诽,背里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刺,当面指责。说,用一般的话规劝别人。

活板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沈括。

沈括,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2.选自:《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天文、史事、音乐和美术等,是一本笔记体综合学术著作。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介绍活字版发明前,雕版印刷的发展情况;

第二段:扣住活板印刷术“活”所的特征,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说明:

1.活板印刷术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

2.活板印字的制作方法。

3.活板的制作、使用及其功效。

4.活板字印的使用方法和优点;

第三段:交代毕升所制活字的下落。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3.写作特色: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

2)按活板工作程序的顺序来说明。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文语言简洁,用字准确。

三.要点。

1.人物形象:毕升,具有高度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精神的人。

2.文中两个最能反映活板功效的词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

3.本文运用了两处比较,其原文分别是:

1)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2)不以木为之者,……不可取;不若燔土,……殊不沾污。

陈涉世家

一.文学常识:选自《史记》。详见《周亚夫军细柳》。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陈胜的身世和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的:

原因:天下苦秦久矣(间接)。度已失期(直接);

准备:念鬼、鱼腹藏书、故作狐疑;

经过:并杀两尉---召令徒属---袒右称大楚---攻大泽乡---入据陈;

结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诸郡县应陈涉。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3.写作特色:

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详(原因、准备)略(经过、结果)得当,突出中心。

3)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陈胜:胸怀大志、胆识过人、足智多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组织领导才能。

2.“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朴素的阶级感情,祸福与共。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远大的志向。

3.陈涉所言的“鸿鹄之志”,使指: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发动起义,摆脱受压迫的奴役地位。

4.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度已失期;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陈胜、吴广为引起舆论所做得两件事是:置书鱼腹、故作狐疑。

孔孟论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孔子,孟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及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2.选自:《论语》,《孟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孟子游说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不断积累的规律。

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获得成功就要勤勉好学、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第五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六则,是说孟子并不相信《尚书》中有关周武王伐纣时杀人很多,流血将木杵都漂起来的记载。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2.中心思想:通过选举孔孟谈论学习的道理、方法、态度来告戒后人。

三.要点。

1.人物形象: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

2.成语:

1)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2)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一暴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勉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朝)齐(国)文学家。

2.选自《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后以种树为喻,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

第一部分: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为人-行道以利世。

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为人-但能说之。

第二部分:学者犹种树:春玩其华-讲论文章;秋收其实-修身利行。

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年龄段问题。

第一部分: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

说明了学习要趁早,并提倡晚了也不能放弃。

第三段:谈了如何正确对待经文。

2.中心思想:全文从学习目的谈起,主张学习古人“修身利行”、“行道以利世也”,并勉励后人应从小努力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给人以深刻启示。

3.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

2)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

3)比喻和现身说法使文章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三、要点

1.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两处对比:

1)古、今学者的对比,强调学习应为了修身利行、行道以利世。

2)小幼和长成后学习效果的对比。

3.作者讲述自己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的目的在于:通过现身说法,阐明“固须早教”,说明小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期。

4.作者以种树为喻,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

5.古代人刻苦求学的事例有:

1)孙敬“悬梁”。2)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3)囊萤映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4)匡衡凿壁借光。

熟读精思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2.选自:《朱子大全》、《童蒙须知》两书。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体现了朱熹熟读精思的主张,着重谈的是精思之法。

第二段:对如何读书提出了三点主张。

一是充分做好读书前的准备:要有整洁安定的环境,思想上要认真专心;二是读书方法:要读得正确,读得遍数多,从而起到“其义自现”作用;三是读书要做到“三到”,特别是“心到”最为重要。

2.中心思想:作者总结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出“熟读精思”等读书方法,主张阅读与理解的统一,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3.写作特色:

1)内容丰富,文字简洁。

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运用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更有力。

三、要点。

1.“攻坚木”和“解乱绳”两个比喻分别阐述的道理是:

如攻坚木……:先易后难。

如解乱绳……:遇到不懂之处暂时搁置,慢慢梳理。

中考必须会的国学知识

文化常识 o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o三国:魏、蜀、吴。 o“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o“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o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o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o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o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o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o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o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o《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o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o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o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o“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 指《诗》《书》《礼》《易》《春秋》。 o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o五金:金、银、铜、铁、锡。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行:金、木、水、火、土。 o“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o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o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o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重要作家作品 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6,《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

最新【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名师资料汇编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大全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完整版)国学大语文百科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大语文国学百科知识竞赛(答案版) 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国学常识之中国文史(60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____________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______、______、______,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皇朝至此完。 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____________撰写的____________。(2分) 3、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2分) A 汉朝 B 秦朝 C 唐朝 D 清朝 4、三国时期的建安“三曹”指的是______、曹丕、______父子三人,其中“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______的____________得来的。(4分) 5、“桃园三结义”指的是那三个人()(3分) A 刘备关羽赵云 B 刘备张飞诸葛亮 C 刘备孙权周瑜 D 刘备关羽张飞 6、请按照示例将以下诗人与作品连起来。(3分) 王勃《咏鹅》 杨炯《长安古意》 卢照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骆宾王《从军行》 7、“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杜”是唐朝最为著名的两个大诗人,他们有许许多多美妙的诗歌流传下来,他们的名字是______和______。分别被尊称为“____________”和“诗圣”。(3分) 8、唐宋八大家指的是()(8分) A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 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范仲淹

小学小古文文学常识汇总

寓言故事 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讽刺了那些固守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 通的人。 2、《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说活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 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自相矛盾。引出的成语:自相矛盾。 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说明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 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东施效颦》出自《庄子》,本文运用夸张手法,告诉我们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 往往会适得其反。 5、《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 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 6、《揠苗助长》又称《拔苗助长》,出自《孟子》,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 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做好。相关成语: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 7、《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比喻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这个成语又称“契舟求剑”。 8、《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 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像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讽刺了那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10、《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寓意: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讽刺了 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可笑之人。近义词:自欺欺人。 11、《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 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 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的适应坏境,只 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成语故事 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假:凭借 2、《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 则非但不能把是做好,反而把事办糟。 3、《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比喻说话或者写文章时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 的语言,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4、《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5、《闻鸡起舞》出自《晋书》,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行动。同时赞扬了意志坚强, 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道理: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6、《智子疑邻》出自《韩非子》,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是非判 断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7、《塞翁失马》出自《南淮子》,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从 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无论是福事变祸事,还是祸 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陋室铭》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合称“柳白”。有“诗豪”之称。曾学过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橘逾淮为枳》 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周处》 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朝文学家刘义庆撰写。这部书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文中“朝闻夕死”选自《论语》;文中“清河”、“平原”分别是陆机、陆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以及与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王道”。 曾学过《王顾左右而言他》、《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的一句名言和一个关于孟子故事的名称: 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故事名称《“迁地教子”、“三断机杼”》《卖油翁》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宋朝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黔之驴》 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初中文学常识集锦 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选粹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使用赋、比、兴的手法。《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4.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创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5.《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曹刿论战》即选自此书。 6.司马迁,汉朝人,著《史记>。鲁迅称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计12国,33篇,国别体史书。此书还有《国策》《短长书》之名称。《战国策》长于说事。《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即选于此书。 8.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观沧海》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10.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11.《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1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3.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名篇有《三峡》。 14.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王勃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作品有《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篇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篇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

————————————————————————————————作者:————————————————————————————————日期:

30篇中国古代名著文学常识整理 课题 出处作者中心 1、曹刿论 战《左传》我国有名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叙 述春秋时期各国重 要史实。 左丘明:相传是鲁国史 官。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 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 鲁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掌 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2、橘逾淮 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 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 治家 本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刻画了晏子 的机智善辩,他凭着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 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 3、孔孟论 学《论语》儒家经典,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书。 《孟子》孟子及其弟 子等著。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创始 人。被后世尊为“圣 人” 1、反映人生经验不断积累 2、强调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3、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浅的 人请教。 1、劝人自强不息。 2、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3、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4、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 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 为“亚圣”主张“仁 政”后人将儒家思想 和成为“孔孟”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公输《墨子公输》,墨家 的经典著作墨子:名翟,战国时期 思想家,墨家的创始 人,主张“兼爱”“非 攻”。 课文记载的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 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攻”思 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 劳苦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6、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名轲,战国时思 想家,儒家代表。 孟子用类比的方式教导齐宣王,一名国君首先 要做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而后再是社稷,其 次是君主自己 7、庄子钓于濮水《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哲 学家。宋人。道家学派 的代表。 本文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坚持不受束 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 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8、陈涉世 家《史记陈涉世家》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鲁迅评价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 想家、文学家,著有《史 记》,又称《太史公记》 本文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了秦 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 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 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9、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根 据战国史实而编辑 刘向:西汉史学家。本文讲述了邹忌没有接受别人的赞誉之词,有 自知之明,能冷静思考,从中悟出深刻道理,

“走进国学,分享智慧”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走进国学,分享智慧”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分享智慧”吧。 (1)【扬国学精神】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原创一条宣传语。要求宣传语中含有“经典”一词。 例:①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 ②用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诵经典华章】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①《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十则》中也有与之相近的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两章》中与这一看法相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晒百家观点】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岐。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扬国学精神】示例: ①品国学经典,展中华风采。②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 ③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④经典进课堂,诵读成风尚。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经典能致远。⑥读国学经典,塑高尚人格。⑦朗诵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⑧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生活。 (2)【诵经典华章】 (3)【晒百家观点】示例: “国学”是当是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它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全)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王义田编湖北阳新木港中学) (一)春秋时代 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2·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5·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6·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7·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8·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三)两汉 9·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之首。 10·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之一。 11·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2·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3、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14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15·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1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17·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全国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最新汇总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最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中考文学常识复习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趣味记忆法【初中三年必背】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趣味记忆法【初中三年必背】 01 作品串联法 1.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2.《骆驼祥子》家中《四世同堂》,于《春华秋实》之际来到《龙须沟》的一个《茶馆》前,看见《女店员》《方珍珠》正挥舞着《神拳》为老舍表演。 3.《三里湾》的《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前去贺喜,听到了充满“山药蛋”味儿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4.《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曹禺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5. 徐志摩《再别康桥》时,郁达夫正在北平感受《故都的秋》,朱自清则踏着《春》的脚步,享受着《荷塘月色》的美丽,来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找寻《绿》的《背影》,有幸观看了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闻一多听说后,为他作了《最后一次讲演》《死水》。

6. (莫里哀)《伪君子》《唐璜》去参见拜伦家的《唐璜》,结果被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送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终于上演了一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7.《李尔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去参加“奥赛(罗)”,想圆了《仲夏夜之梦》,遇到《威尼斯商人》,结果被有名的吝啬鬼夏洛克敲尽钱财,还名落孙山,“(麦克)白”跑了一趟,幸亏有莎士比亚的孩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之结伴,才回归故里。 8.《基督山伯爵》骑着一匹“大仲马”,带着《三个火枪手》(《三剑客》),去看儿子小仲马的《茶花女》。 9. 福楼拜一看到《包法利夫人》,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感世界》。 10.《我的叔叔于勒》《一生》只交了一位《漂亮的朋友》(《俊友》)——《菲菲小姐》,就倾家荡产送了她一条《项链》,还叫她不要告诉莫泊桑家的《羊脂球》。 02 四字口诀法

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2014

(一)敬称与谦称

(二)古代官职类常识1 (1)有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三)官职类文学常识2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斥: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做人质;②抵押。 18.当:判刑,判罪。后面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9.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0.多:赞扬,欣赏。21.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授予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官署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仕宦:做官,任官职。仕:做官。仕进:入仕,做官。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夺:削除。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迁:一般指提升。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陟:进用。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贬:①降职。如《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 外放。如《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窜:放逐,贬官。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出:京官外调,外放出任地方官。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行:代理官职。 权:暂代官职。署:代理、暂任。 (7)表辞官 告老:官员因年老辞官。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这些词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往往是我们推断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其它类)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及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9.表人物地位的:贵、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 11.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1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6.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初中语文200道国学常识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200道国学常识题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 A、乌 B、巫 C、肖 D、萧 1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诗经 国学知识竞赛初中段试题

《诗经》 判断题 1、《诗经.召南.甘棠》一诗是为了怀念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也写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对) 2、《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错)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思服”就是“想念”的意思。(√对) 4、“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中的“寤”的意思是睡眠。(×错)寤”的意思是睡醒。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对) 6、《诗经.卫风.硕人》写了一位高大健硕的勇士。(×错) 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用生动的夸张来描摹自己的紧张心情,形象鲜明。(√对) 8、《诗经.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表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错) 9、《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对) 10、“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意思是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对) 11、《诗经.曹风.蜉蝣》抒发了天地浩瀚和人的渺小之感。(×错) 12《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写出了母亲对两个儿子乘舟远行的牵挂担忧。(√对) 13、《君子于役》表现的是对丈夫的怨恨。(×错) 14《诗经.豳风.七月》中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对) 15《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对) 16《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错) 17成语“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中的“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对)18、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是指童年时的发式,写出了青梅竹马的感情。(×错) 19、雅、颂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多为四言句。√ 20、《生民》选自《诗经.大雅》,追述了周始主后稷的事迹。√ 21、巧言如簧”出自《诗经.小雅.巧言》,是“口才很好,能说会道”的意思。√ 22、《诗经.鄘风.相鼠》用丑陋的老鼠起兴,写出了统治者不知廉耻,不讲礼仪,连老鼠都不如。√ 23、成语“夙夜无寐”的意思是早晚都不能入睡,一直在流亡的途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24《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高高在上”的意思是“天子脱离百姓,不知世事”。√ 25、成语“爱莫能助”出自《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意思是“因为吝惜而没有帮助他”。(×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