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朱立元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 P3-4

审美——我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从而也成为我们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

(1)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获得审美的经验。

(2)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

(3)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艺术创造取自于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经验。(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

审美实际上就体现在上述种种人生经历和体验中。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三.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有价值。审美现象就应当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体,换言之,它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

系。这也就决定了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因为没有主体的介入、参与,即没有人去“审”美,就不可能有审美现象。

只有当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时才会出现审美现象。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开始形成审美关系时,自然美才脱颖而出,某些自然现象才有可能被称为自然美。

因此,我们只有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入手,才能懂得审美现象的真正含义。

审美关系的特点:

(1)审美主体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

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①外在的自由。②内在的自由。

首先:从内容上看,我们欣赏美的对象,不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要自由地展示人的本质,取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其次:从形式上看,美的形式要受对象的物质属性的限制。

(3)审美关系性的主体实现,主体(人)在面对感性对象时,调动了由生理到心理,由感

觉到思维的自身全部本质力量来对它进行感受、体验的。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5)是一种深刻的直觉的把握的理解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主客体都是、也只能是在个人与现实世界具体的审美关系中现实地生成。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

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或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二)构成审美现象的三个要素:①审美主体、②审美对象、③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任何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作用形成和进入审美关系,从而构成审美现象;

二是:从逻辑上说审美关系在先,但由于要说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具体内容,在叙述次序上只能把审美关系放在最后。

(三)分别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来论述审美现象的结构。 P6-12

1.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与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1)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

(2)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

(3

解为生生不息、创生化育的本体境遇,天人合一、万物并作的原始状态。对于“道”或“存在”,我们只能意会、领悟、感思。

2.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是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层次相对应的。

(1)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形式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

(2)对应于审美对象的意蕴层;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

①有直接的情感反映、感官快适是远远不够的。

②要有相应的理解能力

③有知性和理性的参与

(3)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存在层。审美主体方面有整体的生命承担。

①当审美对象像审美主体当下敞开那个生生不息、万物并作的“道”境,那个“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生成显现的“存在”局面之时

②需要的是审美主体的整体承担

③审美主体会超越单纯的情感激动,超越知性、理性的理解,而以整体的生命承担应对审美对象敞开的终极的、始源的“道”境或“存在”局面整体生命的承担,体现为“忘我”地“投入”。忘我,就是全身心地沉浸到“道”境或“存在”局面之中,简言之就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3.审美主客体

(1)静止关系。审美活动最初的关系是静止关系。审美活动不同于其他功利活动,在功利和享用对象,获得功利欲望的满足。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总是以一种无所谓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看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关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2)对话关系。《天净沙·秋思》,层层深入,揣摩理解,才会把握到飘泊天涯的羁旅之一般来说,对话意味着审美主客体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存在一方支配和宰制另一方的局面。

对话关系的成因在于:审美主体能够在审美对象上“直观自身”,审美对象本身包含着可被审美主体领悟、认同的意蕴。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

(3)存在关系。无论是静止关系还是对话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或多或少有些间隔与分离,而尚未到一体圆融的程度。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审美主客体便不再有间隔与分离,而进入一个物我不分,人和世界浑然一体的境界。这个境界,我们认为是人生、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与鲜活灵动的人生实践和生机勃勃的人生体验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象征着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表征着“人活着”的基本方式。(与其说是基本,不如说成高层次)

“静观”、“对话”、“存在”三种关系不是彼此分离的,往往是相互包容的,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的基础,后一种关系是前一种关系的发展和提升。

四. 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

(一)从审美现象本身看,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就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双双生成、建构起来的。

(二)审美历史的反思具有明显的历史性。P13-16

举例

(1)1.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指的是始于味觉的美。《说文解字》解释说“美,甘

也”

2.“美”字有扩充到表示嗅觉以及视觉、触觉这一类肉体的官能快乐。笠原仲

二,在古代中国人看来,美就是诉诸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官能性的

感受。不仅能满足人本能的自然欲求,而且能给人生命的充实感,让人感受到生

命的活力,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愉悦、快乐。

从味觉扩充到各类感觉的同时,它又从个人的主观的官能感受向人类的经济

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及艺术领域推移扩展。

大致 ①儒家提升美的含义,扩延了美的对象范围。儒家突破了“美”的原始含

义,把“美”视为“善”的同义词。美向善的扩延和贴近,具有更高的精神价值,也更能打动和震撼人心。 有两个②道家超功利性,官能享受的功能性和道德伦理功利性,把美扩展为形而上

学的真的象征,上升到“道”的至高境界。美既不是伦理道德的满足感,

更不是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官快乐是天地万物任其自然、不加修饰的素朴状

态。道家从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生的始源处着眼来审察和领会美,开启了后

阶段 世中国美学审美反思的基本路向和格局,一切对象,都必须返璞归真,师

法自然,才具有美的气韵和意蕴,也才得以成为审美对象。

(2)

①古希腊早期,“美”陈述具体事物,标示某种事物的正面性质。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用它表示一种数学式的和谐关

系“美即数的和谐” 为原则

③柏拉图更进一步超越把美视为个别事物正面性质的古老观念,从形而上学的哲学

视野来看美,认为没事一切具体事物背后的原型,一种普遍共同的理念,一个独立和永恒的超验对象。具体个别的感性事物只是“美”的东西,而并非“美本身”。

开启了美的本体论思考的先河。柏拉图有表露出把美与善、真相等同的思想倾向。主张真是美的原形、原本,美是真的模仿和制造。

中世纪神学沿着柏拉图的思路发展并走向极端。它把上帝设定为最高的本体。

文艺复兴后,人取代了上帝,人性取代了神性,美从上帝之神下降到现实人间。

审美现象既不是纯客观的存在,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性质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P16-17

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既可以指原始的或者初级的审美感受,也可以指艺术创作和鉴赏当中,审美感受和审美追求,这种感受不一定上升为美学概念和美学思想体系,但从水平和境界上说,绝不次于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

2、美学思想

①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地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念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性思考;

③美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美学资源,甚至可能比后来的美学学科更为深刻,更富于启发性。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出来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

3、美学

因果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P17-19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要具备的两个因素 1.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2.应当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莱布尼茨——人的心灵即使有知识,这种知识也不是外部得来的,而是内在固有的。根植于内在心灵的知识就是理性,真正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的“完善”形式。感性经验不可能对获得知识其根本作用,①要么只能给理性认识提供一种启发、唤醒作用

知识的不明确的模糊形式。

鲍姆加登重心落在人的感性认识,自称他一向看重诗,为诗的魅力所吸引,对诗有着高度的评价。他看到,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理性认识能力,而忽略了感性认识能力。哲学根本无法解释诗歌艺术中的知识问题,诗歌艺术也无法从哲学中找到根据。唯独情即感性认识却一直无家可归,为了证明诗与艺术的合理性,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的思想偏向,为了填补由于忽视感性而造成的知识空白,决心建立一门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对艺术的歪曲)

感性学(Aesthetic)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感性学”是考察美的思维和艺术的。——应该是:“考察的内容包括美和艺术的内容”。

最明显的一个局限就是使整个美学从属于哲学和逻辑学,使审美和艺术活动从属于认识论。把逻辑学称为美学的“大姐”。

批判:①并不是专门的艺术和审美②虽然找到立足点,实际上却贬低了诗和艺术的地位。唯一的优点:充分看到了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具有感性特征。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P19-20

鲍姆加登创立美学两百余年以来,人们对美学研究对象一直持有不同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1.西方四种看法

第二,审美在今天已经成为艺术的首要功能,审美活动最集中、最经典、最纯粹地体现为艺术活动。

第三,人生在世,人的总体性生存实践,,乃是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根基。

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注意名词解释)——美学学科

二、美学的学科定位

鲍姆加登创立美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学被当作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

费希纳《美学入门》区分了两种美学:一种叫“自上而下“的美学,一种叫”自下而上“的美学。主张暗示了美学研究面向自然科学实验新取向,被学界称为西方美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从思辨向实验重大转折的标志。

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应当考虑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美学应当归属于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完全与人生脱节,与人的精神、心灵、感情脱节。

2社会科学社会现象总是呈现为客观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法则、仪式,社会结构,规律等等,而不是静观的、对话交流的、需要主体忘我投入的对象。首先,目标是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体现为感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境遇,而不是现成的实体存在和物化状态。

(审美现象的反思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人文学科反思方式。自然科学研究追求对客观事物属性规律的精确把握,因此,采用观察、归纳、实验的模式,执着于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排斥主观精神和情感的渗入,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力求判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社会科学研究,常常采用调研问卷和运行模式设计等方式,大量采取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其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尽力避免研究者主观方面的影响,强调客观性······)此段很重要。

审美现象是存在的,不可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只能以人文科学的方式即主体亲身参与亲自在场的方式来达到。对审美想象的反思,需要主体采取人文科学的方式,亲自去“看“。

所以,美学应当归属于人文科学。

、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以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揭示和论述的学科。(注意不要与美学对象混淆)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做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

焦①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点②以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纯粹原理。

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是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1.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音乐和谐与生活的和谐内在相关。从音

乐推广开去,生活中所有事物在本质上都以数为模型。整个自然宇宙的结构秩序都呈现为音乐性的音阶和数目。

2.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柏拉图称为理念(理式)。理念(理式)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因为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真正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对一个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知觉,而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感性欲望,超越尘世的喜怒哀乐,高飞远举,最终回到理念世界,凝神观照“美本身”的理性活动。柏拉图的模仿说以外,还有一种狂迷说,即灵魂直接与理式相遇(回应)

3.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本体),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从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一观,进一步推演出神性的太一这种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有本体论范式转移为“认识论范式“,或者称为”人性论范式“。关注完善的人性。对人性的结构做了非常细致而深刻的刻画,具有高更为明显的伦理学、人性论的倾向。

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①英国经验主义②大陆理性主义③法国启蒙主义④德国古典哲学

1.经验主义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直觉和经验,看重归纳法。代表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等人。

在感性灵魂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理性与意志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却不依赖于五官,依

博克 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他把审美的感性根基建立在人类的基本情欲上。自体保存本

能是产生崇高感的根源,群居本能则是产生美感的根源。 2.理性主义 强调人的理性能力,把这种理性能力看做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虽然

并不否认审美活动与感觉经验的联系,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 代表有:法国笛卡尔、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人。

提出“我思故我在“。建立了审美主体,美虽然与主体的感受、判断相关,根本

①康德 批判哲学有三大部分组成。《纯粹理论批判》中,规定了认识理性的权限,应用

先天的知性形式综合进入感官的感觉材料,赋予自然与必然性,对“物自体”无能为力。

实践理性从先验的、绝对的善的一直出发,确定了义务的先天根据,这种确认,就是自

由。认识领域与道德领域,自然与自由必须连接沟通。靠什么来连接沟通?——判断力。

《判断力批判》就是美学。判断力帮助人们发现这种因果联系的合目的性,这个和目的性

便是自由,自由原本在道德领域只是天国的秩序,只是纯形式,它不考虑因果,也与经验

无关,而只是通过义务向人们展示出来,判断力却帮助人们发现自由可以在自然界中以合

规律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开显为必然性的形式,自然就被引入了自由。以判断力来联

系人类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来联接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学作为沟

通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康德所表述的美学思想至今还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深刻的、最

物质审美精神 必然信绝对 有限仰自由 ②黑格尔 主体生出的对象成为反对自己的异

)、④自我复归。美就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同

真一样,是绝对理念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真是一种普遍性理念的对象,

美则是理念直接呈现于对象之中,是理念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融合。真是我们看到一

个体现绝对理念的普遍概念,美则是我们看到一个显现理性的感性具体对象。异化是指理

念以普遍性概念的方式外化为思考的对象,外化为客观存在。 理念直接表现为

普遍性的概念或外化为客观存在的外部对象是真,理念与它的外在感性现象直接处于统一

体时显现和映现出感性的光辉则是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重要)

①逻辑学(正)

黑格尔哲学 ②自然哲学(反)

③精神哲学(合)

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迅速崛起,取代了理性的地位,占据了哲学的王座。

总论:①不止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

广义的语言②更被理解为本体层面上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

③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

语言具有两重性①符号传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绪显现人和世界的存在意义

②本体人的“存在家园”,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实践。

西方史学家常把“语言学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本体论阶段西方美学的总体取向,是透过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美的现象,直探永恒不变、普遍必然的美的本质和本体。

认识论阶段更重要的是人的审美能力.主旨是探求审美活动何以可能的主体根据,追寻人的审美能力。

①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

语言学阶段核心问题不在世界是怎样的。在于②如何谈论世界

③人对世界的认识的

处在语言活动中的人,不再是静态的观照对象,而是不断开显自身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动态的人。语言是人的典范的、本真的生存活动方式,走向语言就是走向人的本真的生存。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更为根本。只有当语言正确,才有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正确,才有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正确,也才有人自身生存意义揭示的正确。

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而不再关心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本身,也不再关心那种既定的。抽象的人的审美能力,就成了西方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石里克每一种可能的‘语言’本质,代替了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千姿百态,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语言学转向就既体现在人本主义美学一脉中,又体现在科学主义美学一脉中。

人本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地位,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给予语言以本体论的崇高地位,把语言置于与存在同等的高度,并通过语言的考察来揭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的生成、构成作用,揭示审美活动的自由超越的非理性本质。

先导:19世纪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美学,直接发端是克罗齐所创立的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科林伍德、柏格森先后提出“直觉说”。

①闵斯特堡——孤立说②谷鲁斯——内模仿(填空)

③立普斯——移情说④布洛——心理距离说⑤荣格——集体无意识

⑥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把非逻辑、非理性的生命活动看作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胡塞尔前期,主张回到原初意识,后期,主张回到社会生活世界,始终致力于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在人与世界一体圆融的意向性活动中揭示审美的根源。

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把感性个体人生看做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开显其存在意义的过程,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审美和艺术是对存在的揭示。

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和英伽登的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论视界,提出解释学美学理论,他把“理解“看做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是世界经验的一部分,艺术意义的展示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发现的过程。

姚斯和伊瑟尔有根据解释学提出接受美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对作品价值意义起决定作用的能动因素。

科学主义美学将语言置于美学思考的中心位置,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符号工具的语言,矛头指向传统美学对语言的误用。消解了西方哲学史上从“存在”、“理

念,一直到“绝对精神”等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无意义的所谓的“伪概念”;

“美”也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伪概念,“美”即使有,也存在于人们对对象的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在于艺术活动的传统与习俗中。

当代科学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前驱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美学;马赫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美学,其结构包括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语义学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等。乔治·桑塔耶纳自然主义和经验之一的美学立场,“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美感是非物非心的中性感觉经验;

杜威把实证经验主义的观点应用与美学;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意味取代传统美学的绝对理念,艺术的本质只是一种激发纯粹审美情感的纯形式和纯结构;

瑞恰兹语言学学派主张把美学研究导向语词与概念、符号与意义、逻辑与结构的实证分析和具体解释,美不过是对象在观照者身上引起的一种情感经验。

以前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通过“语言批判”,清晰了传统美学中没有意义、不可分析、无法定义的概念和命题,推进了美学的科学化。

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原理来分析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只有①把对象当作统一结构或整体来把握时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②世界的物理场与人类心理场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即异质同构关系。

结构主义美学基本上沿袭了沿袭了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和言语两分的思路来展开其神话学、符号学、叙事学等美学理论。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这些思潮在理论上不仅自成一脉,而且观点经常变化,很难归入上述两大思潮的任何一支,甚至还无法用两大思潮的交融汇合来描述和概括。肯定的是,他们仍然属于语言学阶段。把广义的语言理解为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符号机制,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机制入手来思考人类生存的。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不再解释语言,注重对语言本身运作机制的分析。社会名物制度不光是以一种符号—意义关系映照和体现人生,更重要的是本身直接参与着人生实践。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诸美学,较之前代美学,更有整体性的文化批判倾向和人生色彩.

第二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思路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思想的灵魂是天人合一。

①从感性个体的内心和谐开始②求得心与心之间的和谐

③由内而外推广扩充到人际关系的和谐④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根源:①根源于历史悠久的农耕实践,

②大一统的宗法社会强调温情脉脉的血缘宗法关系,讲求人伦人际的上下尊卑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显现的根源、实质和含义。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

①儒家美学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侧重于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入手达到天人合一。

②道家美学从自然立论,以“道”为天人共有的始源境遇域,进入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既自然又自由的境界,美就在于人与道融通为一。

③魏晋玄学以无为本,不再满足于浅表层次的天人合一的快乐境界,升华到哲学层次上领悟人生的沉重与忧患,向天人合一的境界开拓。

④禅宗把佛从天界拉回凡尘,使之贴近人际和人生,消解佛与人、物与我,彼岸与此岸、染与净的界限,让人在“片刻即永恒”的境遇中顿悟天人合一

⑤宋明理学将“理”看做宇宙本根,天理具于人心,人心于天理契合无间,构成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

⑥明清时期浪漫思潮,认为“天”就在人的童心、情感、性灵之中,任心、任情、任性而发。

中国古典美学以天人合一为内在精神和线索,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人心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关系中思考审美现象,较之于天人相分、主客对立为主导思路的西方传统美学,有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

①理论根基更贴近社会伦理和日常生活,富于伦理化和人生论

②理论取向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遇,更加玄远和超越

③思维方式上更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④历史行程更贴近审美的理论蕴含

二、先秦两汉的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以《易经》为核心的原初自然生化观为基础。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①“感应”②乾坤互补,刚柔相济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哲学和美学思想。先秦美学论及了五味、五色、五声之美,涉及美与善的关系。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1、儒家

值,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兴、观、群、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状态。

2

美学思想奠基于“道”,现实人生与道相背离,充满了美与善、美与真的的矛盾。主要,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

墨家主张”非乐“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乱法“、”害用“

墨法两家的狭隘功利主义观点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也不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3、汉代形成以气、阴阳、五行为观点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淮南子》对广大外部世界的审美追求董仲舒把人置于天人感应的宇宙论框架中《乐记》以音乐为言说对象,对“和“的美学思想作出了三个维度的延伸:

②把“和“置于人的心灵深处

③把“和“放到社会人伦政治层面

《毛诗序》对儒家诗论作了系统总结,“发乎情,止乎于礼“(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应)。

1、魏晋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从原始礼仪到三代以及秦汉的美学思想,大多与社会伦理政治和人生哲学紧密结合,未形成独立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这个时期的确得到了质的推进。人称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获得这个飞跃的条件:

(1)精神原因①佛教东传,佛理的精微影响

②玄学探究有无、言意关系,发展出了中国叫纯粹的形而上学

③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在此期达到顶峰,绘画诞生了山水画,骈

赋声律的发达或诞生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2)社会原因

社会的混乱,个体生命的深重灾难,以无为本的玄学展露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人生的结构,提升了“无“的本体地位,彰显了具体事物和感性个体生命的有限性。

刘劭《人物志》开启了从对人无道德节操的品评向个体性情、爱好、趣味的品位的转变。

《世说新语》全面转向人的才情,智能、思理、风姿、容貌、情致突破了从传统美学从道德节操来品评人物的模式。

(3)结果

与人的觉醒相应的是文的自觉。文学艺术不再被看作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被看做个体人生意义价值、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审美表达。把注意力放在文艺自身审美特征的探索。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个性、气质、天赋、以文艺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钟嵘《诗品序》强调是对个体心理感受的表达,

陆机《文赋》”诗缘情“,同”诗言志“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开山纲领的意义。嵇康《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宗炳《画山水序》

刘勰《文心雕龙》以儒佛玄三栖相会的思想资源和宏大的精神面貌,构成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美学体系。”神思“、”风骨“、”隐秀“。

(4)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

②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遇提升到对形而上哲学体悟的超越上。中国美学从理论上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①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民族心态

②包容天下,蕴含着浓郁的诗性智能和灵敏的诗性感受的文化品格

③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思想自由

儒家在唐代的发展主要通过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来体现。

杜甫:温柔敦厚、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改良政治

唐代美学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

境:①先秦《战国策·秦策》②魏晋文学中作为美学范畴的境③唐人的发现

a、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

b、皎然:《诗式》提出“取境”

c、司空图:《诗品》以审美意境为核心,构建了意境的美学理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四、宋元明清美学思想

1、宋代美学

特点:①追求平淡境界,高度重视日常生活的情趣。从前代人的“味”转换为“悟”·······②以禅喻诗

2、明代

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实感情,反对因袭,崇尚独创。

李挚《童心说》汤显祖把“情”提到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

李梦阳、徐祯卿等都论诗主情。袁宏道推崇“性灵”和“趣”。

3、清代

黄宗羲:“诗以道性情”。 李渔《闲情偶寄》:“王道本乎性情”

叶燮《原诗》“天地万物之情状”

王夫之:视“情”为生命的本体和根基。提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并对“情”与“景”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释。“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王士禛——神韵说 沈德潜——格调说 袁枚——性灵说 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这些都与明代重自我、重个性、重感情的美学思潮相呼应。 明清时期,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戏

剧、小说等文艺术种类的发达。这种新的拓展,又与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脱变而

来,以李贽为 代表的张扬个性、情感的学说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明清美学思想的新发展。

这样的发展,产生了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顶峰,沉郁痛切,复杂深刻的反映了在现

实与幻想、平凡与超越之间人生巨著《红楼梦》。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一、中国现代美学简况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或许可以说,是中国现

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一个开山纲领。

二、中国当代美学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三个阶段:

①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1956年,学术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起

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其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

②70年代末到80年代:出现“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其主题依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各个方面。

a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争;

b 引起了“方法论”热;

c 引起了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的变革;

d 美学思想深化扩展。

③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相对冷静。

依据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中国当代美学分为四个派别:

①主观论美学: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把美定位为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高尔泰认为,自由“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

主体性心理结构。这表明高尔泰的基本观点: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

②客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在客观,认为事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欣赏的人而存在的,事物的美也不依赖

于鉴赏的人而存在。他坚持美是典型,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

的典型性,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是个别性与种类一般性的统一,在个别

评价:a ,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机械论;b 小到被动的反映论上;c

③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区分了“物”和“物的形象”两个概念,他把客观存在的“物”称为“物甲”,把

“物的形象”称为“物乙”。

批判:它虽然看到了主观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明显的辩证精神,但它

最终还是把美归结为主观意识的产物,而且这种“主观”是脱离人的社会性的抽象“主

观”,在整体思路中还有“泛艺术论”的偏向,即使后来朱光潜力图以实践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其实践概念也比较含混,容易让人理解为主观活动。

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他所谓的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又不是主观的社会意识或者社会情趣,而是指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这种客观社会性是如何形成和统一的?李泽厚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找到依据,提出从自然的人化着眼来解答这一难题。美就是这样一种在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的社会属性。

理论要义: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

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美与美感产生形成的根源、美与美感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洞明。

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两种自然的人化乃是同步进行的双重历史实践过程。

a,在外在的客体的自然人化中,自然由于实现了人的目的,体现人的本质,从而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的感性形式积淀着社会理性内容,成为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自由形式,这就是美。

b,内在的主体自然的人化,则主要包括五官感受的人化与情感的人化。内在的主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感”。

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从实践到审美,必须经过许多中介,而不能直接用实践对审美加以解释。

批判:实践美学自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主导地位的学派。它是具有中国当代特色和原创精神的美学理论。

它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原则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向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作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

不足:①许多人认为李泽厚把实践概念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

②偏重于美与美感在人类总体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而较为忽略它们在感性个体存在实践中的当下生成

③有把美的本质与起源混为一谈的倾向

④整体框架还没有超越认识论美学,还存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考方式的痕迹。

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中青年学者向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提出挑战,打出“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旗号。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 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 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 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 P46 8、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 真, 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 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 感能力的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 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 “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瑾】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 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 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 性】 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 二选择题 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 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 爱。”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 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 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 现出的风格是【优美】 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 【理解】 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 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 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 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 三:判断题 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 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四:名词解释 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②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三章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多选)。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名词解释)。 A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名词解释)。 B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名词解释)。 C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名词解释)。 D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一、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 1、美的形态。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 2、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4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 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 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 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 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 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 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 第一章 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

学科的诞生 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 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 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 第二章 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 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 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 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五、什么叫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美学朱立元第一编整理

美学 ——朱立元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首先,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审美经验。 宋代画家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 其次,在于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通常所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经常获得审美经验。或是《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亦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劳动场面唤起适情顺性的情趣,又或是宗白华“洞察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强权还以莫名的讪笑,对弱小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最后,审美更加普遍必然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清代画家郑板桥《题画竹》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里的“画意”是指洋溢于画家心中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1.审美 (1)审美的组词方式:“审”+“美” (2)美一定和人有关系,没有人就无所谓美,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2.审美现象(美之价值,莫不由人) 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组合,或者说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离开了人,任何对象无所谓美不美;有了人,才有了美 美是属人的美,审美是属人的现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关系的特点 蒋孔阳《美学新论》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外在的、内在的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一)“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审美知觉)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体体的生成是同时的、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从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二)审美现象的三个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主客体之间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2.审美主体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