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是都是维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讨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谁更重要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具有的内涵。

何为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行为和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反映、维护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社会规范体系。

何为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调整人们之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这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它们的明显区别,即道德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社会的舆论起作用;而法制是强制性的,通过国家强制力起作用。不过它们都有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可以说是为达到同一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通过进一步考虑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法律主要起约束的作用,它让人们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一旦偏离这个轨道,法律就会用自己的办法使他回到正轨。然而,一个人在轨道上走的快与慢,走的姿势,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法律所不能涉及的。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道德的作用,使更多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

法律应该是底限,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在这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道德建设,而道德是导向,没有道德的导向,法律也许就是空洞的。这又说明道德和法律是同样重要的。

法制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则重点强调人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道德则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是约定俗称的。

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都反映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一致的。法制的表现形式是规范性文件,道德通常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法律着重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后果,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

障实施,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生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遇到这样的例子:例如一个人触犯了法律,但他得到了世人的支持,即他违反了法律但是并没有违反道德,有时甚至得到舆论的支持。再例如人们有时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却违背了良心做了违反道德的事,结果一辈子收到良心的谴责。

如此看来尽管法制与道德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却有相出入的地方。其实通常是这样的:法规定最基本的行为,而在法没有规范的地方道德再另作补充。但是在同一问题上,当道德与法出现冲突时,总是以法的规范为准。这也就证明了一个道理,即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对于国家的建设,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通过说服诱导,使人们形成内心的道德信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二者通过不同方式共同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法律与道德的内容是互渗互补的。正义是二者的共同追求。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前提,法律是道德最基本的体现。法律对于不得偷盗、抢劫等规定,无不来自道德规范。每个社会的道德都以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为依托。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在作用上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法律必须以公认的道德规范为基础,如果缺乏道德基础,法律就没有权威,也不能有效地执行。道德的规范作用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如果对违法行为不能有力地惩处,道德规范就得不到弘扬,社会也不能形成良好风气。

然而,法律与道德在管理社会、建设国家中的地位、功能不同,作用的方式、范围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法律以外在的强制力约束人们的行为,只关注行为后果,其运作机制是强制,它从消极方面以“不应该”来制止人们的某些行为。道德塑造人们的灵魂,以价值的合理性启发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从积极方面用“应该”引导人们做某些事。道德的运作机制是美德——在诱惑面前仍能按规则行事的品质。法律是功利性的,道德是超功利的。法律与道德调整的范围也不同。法律是他律,只规定做人的底线,只对违法者起作用,对维护社会秩序只能起事后、治标的作用。道德是自律,对全体成员的一切

行为,从个人品质到经济、政治生活,都起规范作用。道德自律是人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产生的责任心,是人的尊严的重要标志。道德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维护社会秩序起预防和治本的作用。

由于人是可塑的,对于人性中私欲等缺陷,需要用法律加以制止;对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能够用道德予以教化。建设国家、调控社会,若仅靠道德,就不能惩戒和杜绝违法犯罪;若仅靠法律,就不能教化不道德的行为并遏制其发展。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标本兼治,保证社会有序发展。法律与道德乃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两翼。

把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有机结合。这样才不至于一个步子迈得大,一个步子迈得小。两脚的步伐不一致,就不能快速地前进了。还可以打个比方,就是木桶效应。一个水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所以我们要法制和道德这两块木板等长而不是长短不相同。

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效应。在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并重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增加道德建设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我相信,这不仅对于我们养成良好的大国国民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更会起到加速推进的作用。

电商2班 447宿舍

2013921600——77高佳宁、 83赵冬爽、 84张帆

92 孙杰、 96王明园、102彭园园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进程 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法律只是多种调解关系的规范之一,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只有道德才是法律的补充,才能填补法律的空白,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的。此文就是这一论题深刻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方针、治国方略的重大创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制建设道德建设 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也指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良好的法律秩序。它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在我国,它的基本含义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阻碍和破坏;最基本的标志是,它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又应当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的遵守。这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仰赖于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建筑在新型民主、人权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统一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并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这支队伍忠于人民、忠于事实、精通法律、廉洁奉公、公正高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在法治的条件下,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应是一种权利文化观念或称现代公民意识,至少应有以下特征:依法办事(包括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等),追求平等、恪守信用、笃信正义、珍视权利、遵守秩序、讲求效率;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一切非法侵害(不管来自个人或国家)都能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补偿。

论法治建设及道德建设的协调

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调 【摘要】 一直以来,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道德与阶级基础是紧密相联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无论在本质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一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调整手段不同而已。法律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本质不同,内容也不相同,所以,不能泛泛的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应该具体化。一方面,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道德是法传播标准和推动力量,法律规X必须要有道德作为价值基础,道德的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并且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有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不能调整,或虽然应该由法律调整,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作出规定,在这些领域加强道德调整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不足。尤其是在当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凸显的更明显,充分应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治理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本文为载体,从法与道德的含义,法与道德的一致性、互动性,及如何处理法与道德的协调性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提出粗略的观点,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关键词】 法律与道德;一致性;协调性;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法与道德是法理学中的一对基本X畴,它们的关系是法学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法学观念的不同,法学家们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争论与探讨也是众说纷纭。在西方先后出现了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法学派和社会法学派的争论,理论观点互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原理,法与道德具有实切关系,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都是社会控制的方式与手段,内容上都体现了某种社会要求,二者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在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仍然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X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律是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件。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党中央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就是法律与道德一致性,互动性与协调性的实质体现,我们充分认识、掌握、运用法与道德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全国公民的道德素养,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 中国民商法律网

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 ——关于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 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民商法律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2261437.html,/article/default.asp?id=8880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针。这是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战略决策。深入研究和探讨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促进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任何时代和社会的文明,都需要相应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就总体而言,文明要求社会对自身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自觉的协调,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达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创造出来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法律与道德,因此,只有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系统,从而保证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是都是维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讨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谁更重要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具有的内涵。 何为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行为和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反映、维护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社会规范体系。 何为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调整人们之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这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它们的明显区别,即道德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社会的舆论起作用;而法制是强制性的,通过国家强制力起作用。不过它们都有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可以说是为达到同一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通过进一步考虑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法律主要起约束的作用,它让人们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一旦偏离这个轨道,法律就会用自己的办法使他回到正轨。然而,一个人在轨道上走的快与慢,走的姿势,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法律所不能涉及的。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道德的作用,使更多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 法律应该是底限,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在这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道德建设,而道德是导向,没有道德的导向,法律也许就是空洞的。这又说明道德和法律是同样重要的。 法制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制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则重点强调人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道德则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是约定俗称的。 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都反映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一致的。法制的表现形式是规范性文件,道德通常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法律着重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后果,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巩固练习(有答案)

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一、选择题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②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③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其宗旨是为国家服务 ④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之所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因为() A.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B.监督权是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C.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D.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3.“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 A.依法行政 B.科学立法 C.执法必严 D.公正司法 4.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②我国的政府是法治政府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④规范公共权力行使,推进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改革正当时,良法应运生。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此,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掀开新的篇章。备受期待的监察法从蓝图走进现实。这体现了()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6.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对被告人许红兵等16人涉黑一案作出的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2018年5月29日,该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此判决体现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有()

①与法同行②科学立法③严格执法④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符合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于2018年3月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②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某村委会向每户村民收取100元村容建设费 ③小月在上学路上因怕迟到而闯红灯 ④某市执法机关依法查封了因生产假葡萄酒被“焦点访谈”节目曝光的假酒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从中你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②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③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全票通过,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有利于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④英雄烈士保护法给某些“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的行为, 划下了不可逾越的法律警戒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棚户区改造“强制拆除”百姓的房屋;工商部门暴力打压“小摊小贩”,给人民群众的感觉是“任性”、“把法律置于脑后”。这些现象() ①是普遍存在的,无可厚非②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法治社会的“毒瘤”③没 有做到依法行政,是行政权力的滥用④是权力“任性”的体现,必然有害于法治中国的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修讨论现代中国道德与法制建设

(上台) 开场白。。。 开国至今,我国的治国政策主要是依法治国。但随着彭宇案,地沟油,黑砖窑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幡然反思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一些道德缺失的图片) 。。。。。。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Morality)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同作为的社会约束的一种,法律与道德同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历史性,它们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产生上,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具体的表现即: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不同,各时期的法律也不尽相同。 例子:70年代末出台的“流氓罪”就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洁癖”而诞生的,在精神洁癖发展到了登封造极的文革时期,只讲集体主义,没有个人主义,只讲热爱领袖国家,个人则是连恋爱都是可耻的。最轰动一时的例子就是迟志强(图),由于和舞伴跳贴面舞被判刑4年。这在现在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毕竟连潜规则这样的事情我们都能接受不是。 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规范,道德与法律也存在着不同的思考逻辑,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重庆医生娄继英因为未经批准奔赴灾区而被开除的事件。 (娄继英原来是重庆市某医院住院部的医生,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主动请缨到灾区去服务,但一直没得到领导批准。5月19日,她毅然与另外3名得到批准的同事及其他志愿者奔赴四川什邡灾区。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懂得外科包扎和缝合的她,与同事一起帮助受伤群众。然而,当她回到重庆后,却被医院告知,由于她连续旷工3日,医院为严肃劳动纪律,决定对其按自动离职处理。) (看法。。。) (讨论。。。) 2中国法制、道德建设现状 不得不说,中国的法制建设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由于无前迹可循,中国法制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的,通过借鉴西方各国法治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法制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发展、确立。 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8年8月底,除宪法和4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了380件法律、14个法律解释和140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1110件行政法规。目前,除宪法外,现行有效的法律229件、行政法规663件。然而。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立法存在缺陷:存在如部分法律文本中的法律责任不够明晰,立法工作滞后,现有法律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等等问题。

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问题。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恶果,总之,当今的社会公德缺失,价值观的扭曲既为事实,现在政府须做的就是正视以往的错误,制定并贯彻应对新时期的法制、道德建设需求的政策。 但是如何进行当今中国道德和法制建设,我们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也要走法制化道路。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弱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迷失方向。道德危机的存在是由于道德的性质与道德效力的来源之间产生断裂,从而使原有的道德失去效力,而新的道德又无从产生。道德是个社会性的概念,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的一种。而道德效力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良心,即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随着社会,成员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分歧的程度加深,道德的社会性也会随之消减,直到丧失效力,而在我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与当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相合。 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是无前例可循的。既无前例可循,亦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制度。所以导致了目前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即旧的道德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社会,而又无新的道德准则予以人们参考。因此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如果有私心,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不能迷信。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凝聚法治共识》练习题(含答案)

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________;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________。 2.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什么】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________。政府的宗旨是__________,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________,为人民________。 3.什么是法治政府?【是什么】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________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________轨道上运行。 4.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________,保障公民的________、参与权、________和________,促进政府决策__________和________。 (2)公民也要__________,献计献策,__________,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怎样做】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________,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提高政府________,从而推进________建设进程。 6.怎样厉行法治?【怎样做】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________和________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________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________意识,培育________精神,培养正确的________观念、________精神、________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________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________,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________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________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________、公平、________。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础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良法的含义是什么?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3.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有哪些内容? (1)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2)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5.法治的意义有哪些?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3.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及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最终结果: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王家乐 中国法制史源远流长,“法制”一词在我国先秦史籍中就有记载:《商君书.君臣篇》中有“立法制,度量,以禁之”;《礼记.月令》中也有“修法制,善囹圄”的说法。中国古代法律更注重强调遵循礼教,强调维护纲纪伦常,尤其汉儒时期,礼融入了诸子百家,成为指导立法、司法的主要依据。强人政治,造就了中国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历史传统。 现代生活中,法律对于我们而言,依然离我们很遥远,更多时候我们喜欢用道德约束我们的生活,调节我们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告诉人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道德的调节、教育、导向主要源于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内心导向。与道德相对,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和严谨的行为规范,很多时候法律包含着基本道德内容,同时它比道德更加严谨。法律的作用更多是明示、矫正及预防。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道德观,例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法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都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这有意志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在宏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体。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

辽宁省抚顺市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

辽宁省抚顺市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答案最符合题意) 1.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沐般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并 正式命名为,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A. “雪龙1号” B. “雪龙2号” C. “雪龙3号” D. “雪龙4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时事题,解析略 2.2018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___50兆瓦光热项目正式投运。() A. 格尔木 B. 喀什 C. 玉树 D. 德令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时事题,解析略。2018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德令哈50兆瓦光热项目正式投运。该电站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的戈壁滩上,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极端温度最低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故D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2018年12月5日,中国选手___在第二十三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大师赛三番棋决赛中夺冠,摘得其个人职业生涯第___个世界冠军。() A. 柯洁六 B. 古力六 C. 柯洁五 D. 古力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时事题,解析略。2018年12月5日,中国棋手柯洁在第二十三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大师赛三番棋决赛中战胜韩国棋手安国铭夺冠。这是柯洁继2015、

2016年之后,第三次捧起三星杯冠军奖杯,这也是他个人获得的第六个世界冠军。故A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18年12月16日,以“新时代、新供给、大健康、大发展”为主题的博鳌 ___2018年年会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A.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B. 中非合作论坛 C.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D. 健康产业发展论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时事题,解析略。2018年12月16日,以“新时代、新供给、大健康、大发展”为主题的博鳌健康产业发展论坛2018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博鳌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是目前健康产业领域权威性强、规模大、参与范围广的健康产业盛会。故D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2019年1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___.会见时习近平强调,中方高度重视筹办北京冬奥会,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 A. 萨马兰奇 B. 罗格 C. 巴赫 D. 顾拜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时事题,解析略。2019年1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会见时,习近平赞赏巴赫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长期以来积极支持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调,中方高度重视筹办北京冬奥会,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故C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 A.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根本制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过程与方法】 1.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重点】 1.懂得法治的重要性。 2.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难点】 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和做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2.什么是良法?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新课导入】

师: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是法治在保证着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重要性 [活动设计]阅读材料: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问题思考]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教师点拨:(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如何选择法治道路

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2框 凝聚法治共识习题

凝聚法治共识 基础过关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下列新闻能够彰显政府作用的是(A) ①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开展打击“两抢”犯罪专项行动②河北省教育厅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③住建部就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约谈12个城市④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执行不能”典型案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图漫画做法体现政府宗旨的是(C)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就是按照________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________上运行。(C) A.法治轨道法治原则 B.法治精神法治轨道 C.法治原则法治轨道 D.法治原则法治道路 4.2018年莆田市市级财政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资金19 800万元,用于市科技馆新馆、市艺校新校区、市博物馆新馆、市档案馆新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说明(C) A.政府决策越来越民主化 B.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C.政府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 D.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5.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需要(D) ①公民学法尊法②立法机关科学立法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④企业依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法律可以强制你赡养父母,但无法让你真正孝敬父母。”这句话启示我国(B) A.要依法治国 B.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C.法律的强制作用名不副实 D.要以德治国 7.为预防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发生,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持续推进法治进校园工作,维护校园安全,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犯罪。法治进校园(D)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4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学案(学生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学案 知识目标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 4.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知识梳理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要求实行;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 6.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 7.法治政府就是按照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轨道上运行。 8.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 9.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0.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1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 必备考点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法

【部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

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不可否认,很多人成为了利益的俘虏。完全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抛之脑后,无视他人的感受。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利用法律和道德的双驱动力加以规约必不可少,以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于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陈勇、靳海山在《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中认为:“要把思想理论变为人们的德行和社会风尚,把社会的理想化为可行和必行的规范,从而对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提出劝导,对个人的行为界限做出明确规定”。[1] 吴汉东在《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中认为:“法律具有教化和推动作用。法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推进器。内心自律最终使人们将法律精神的意志、规则、知识、价值等内化到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律、自觉、自在、自为的人”。[2] 法律和道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把道德的要求制度化,法律化,通过公民道德制度建设来强化个人的道德意识。内在化的自律与外在化的他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引出——社会现状令人堪忧 (一)我国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经历了四次修改,其所涉及的内容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经过八次刑法修正案,死刑从原来的68个减至55个,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不断得到贯彻落实;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也在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教育的普及,国家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提高了各年级学生的奖助学金的比例和金额,兴建校舍,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使更多的适龄学生得到了优良的教育。人们的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公民素质不断提高,在文化素养的支撑下,道德修养也在日渐提高,有力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然而,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等的同时伴随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一些人受到功利心理的驱使,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被抛之脑后,从而引发了众多社会矛盾。(二)实况展示 实况一: 去年九月,某县级完全中学获得由台湾某基金会资助的“珍珠班”资格,录取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家庭特别贫困。不久,基金会委派代表实地考察,走访中却发现某个同学并不是真正贫困,该生穿着时尚,家里住的是别墅,这让他们感到很是生气。基金会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取消这个同学的“珍珠生”资格,并促其退还所有从基金会获得的资助。 实况二: 在某县一所乡镇中学里,一个高一的女学生长得高挑漂亮,其老师强行与她发生了性关系,不久女学生怀孕了,因为年龄小不懂事,生产的时候大出血又没得到很好的照顾,最终瘫痪了。而这个老师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实况三: 某机关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先发布招聘信息,并严格按照程序报名、考试、录取,最后,某局长的儿子位居榜首,顺利录取了。之后记者采访发现,这位被录取的人根本没有报名,更没有参加考试。

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人性的反思与道德法制建设 作者:马蒙嘉老师:吴姝 摘要:法律和道德关系一直是法学界很大的争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道德问题可以上升到法律上去。但法律和道德又不能混淆。法律是每个公民需要遵守的义务,道德当然肯定要遵守,但作为义务又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救助体系完善,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敢于见义勇为,履行社会责任。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经济大国,更要重塑社会价值体系。 关键字:道德法律冷漠动物保护 一、写作目的 由于两个事件分别揭示出人性的两个极致------冷漠与博爱,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省,舆论媒体纷纷关注,街头巷尾人人议论纷纷,因此有必要把两个事件结合起来分析,希望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有所帮助。 二、背景简介及简要评论 (一)京哈高速救狗事件 1、简介 今年4月15日中午,一辆装有520只呆宰狗狗的卡车 被动物保护组织拦下,随后不断有志愿者‘驰援’。经过警方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调查,该车持有真实有效的检疫运载证,运狗车执照、手续齐全,没有扣车的理由i。但志愿者仍提出诸多质疑,拒绝放行。双方僵持到深夜,随着更多志愿者的介入,警方妥协,允许将这些狗通过协商的方式由动物保护组织妥善安置。 2、社会舆论 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据理力争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针对这件不流血的事件,网民们同样分成两方各抒己见。 ①支持志愿者救狗方 事件刚刚在网上疯传的时候,很多网民对志愿者的行为抱有很大的同情心,毕竟狗作为动物也有生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一辆卡车上520条鲜活的生命,正如孔夫子当年说的那样--------我可以吃它的肉,但不要当着我的面杀掉它。特别是在这个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围观群众的大把眼泪,因此发生这样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必然性。 ②不支持志愿者盲目救狗方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卷入这场讨论,反对之声渐渐兴起,这些批评的声音多高举理性的口号。而且随着调查的进展,反对就口的声音愈来愈响,这也让我想到了献爱心的理性问题。有时候人真的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满足个人一时的成就感不惜浪费本就不充裕的资源,使得本该受到关注的方面被遗漏掉。就拿我国教育来讲,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如贵州毕节地区,每天中午饿着肚子上课,一个月吃不到一两肉的正在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