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Non-Cooperative Games

Non-Cooperative Games

Non-Cooperative Games
Non-Cooperative Games

Non-Cooperative Games

John Nash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2nd Ser.,Vol.54,No.2.(Sep.,1951),pp.286-295.

Stable U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96767.html,/sici?sici=0003-486X%28195109%292%3A54%3A2%3C286%3ANG%3E2.0.CO%3B2-G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is currently published by Annals of Mathematics.

Your use of the JSTOR archive indicates your acceptance of JSTOR'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Use,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96767.html,/about/terms.html.JSTOR'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Use provides,in part,that unless you have obtained prior permission,you may not download an entire issue of a journal or multiple copies of articles,and you may use content in the JSTOR archive only for your personal,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contact the publisher regarding any further use of this work.Publisher contact information may be obtained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96767.html,/journals/annals.html.

Each copy of any part of a JSTOR transmission must contain the same copyright notice that appears on the screen or printed page of such transmission.

The JSTOR Archive is a trusted digital repository providing for long-term preservation and access to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 and scholarly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world.The Archive is supported by libraries,scholarly societies,publishers, and foundations.It is an initiative of JSTOR,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with a mission to help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take advantage of advances in technology.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JSTOR,please contact support@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96767.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2296767.html,

Fri Oct1912:11:222007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专题三单元测试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特点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并举 B. 没收官僚资本与建立国营企业相结合 C.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 D. 暴力革命与和平赎买政策相结合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 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A. B. C. D. 3、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下图所示照片可能拍摄于( )

A. 1927年 B. 1949年 C. 1953年 D. 1958年 5、下图选自1954年第1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所示现象有关的运动是 (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6、深圳从一个贫穷的渔村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的迅速崛起。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开展

C.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7、下面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改革开放的成效 8、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在1983年出版时,将《目前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反映出 A. 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仍很明显 B. 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顺利 D. 国企市场化改革遇到瓶颈 10、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D.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11、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论断“新”在( )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专题三单元测试 1、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B.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C.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D.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2、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都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新中国的经济 C.发展目标都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3、196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社论指出,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要规定一些有效措施,在优先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社员家庭副业。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试图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B.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经验 C.系统的纠“左” D.运用新机制调节农民经济生活 4、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5、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 项 目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个体经 济 比 重 85.6% 7.3% 7.1%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6、下图为中国1978—2015年就业人口比例变化柱状图,这反映了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充满活力 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 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3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2 单元\专题第2单元第三课设计主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但条理清晰,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在斗争中求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设计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通过对材料和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去感悟那个时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 2. 学情分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初中有所涉及,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涉及较少,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高一学生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使学生深化对本节内容的认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是对前两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提升和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节内容既要讲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下,它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艰难发展的历史;还要看到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它还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学习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资产阶级逆境中奋进的精神,使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1.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 2.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教学难点:1.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一、课题: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5课时) 三、广东考纲(课标提示):资料P132,137 四、复习策略: 1.抓住重点,重点通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来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本专题的主线,主要掌握三件事及其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习本专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成功的探索,一部分是失误和挫折,这样就使知识显得脉络清晰,便于掌握。 2.本专题内容涉及中共的重要会议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类比较,既要分清每次会议所作出的重要决议,又要理解每次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如1956中共八大,1958八大二次会议,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中共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中共十五大) 3.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注意区分新时期对外开放和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4.复习时,还要把握一个理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以坚定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念。 5.注意以时间为线,把握不同阶段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联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曲折性。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专题基本线索 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了三大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探索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在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1966-1976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1世纪初,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1956) (1)背景:①195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背景...见资料P132),经济形势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 (2)成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见资料P132,134重难点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_______ _(见资料P132,134重难点二)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一】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二】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习题高考题

必修二专题三试题 一、选择题 1[2012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 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2012海南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2012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4. [2012天津卷]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 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5[2012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幵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美援朝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6[2012安徽卷]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1979- 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和十四大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掌握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重要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正确的决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1)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2、过程 (1)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共十四大(1992)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 ..,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例题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 思路与技巧: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再现能力。题目中的四个选项,均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深入发展的,故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题中B、D两项属城市改革的内容,C项属农村改革的内容,A项是对前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再联系十四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解答:A 说明:中共党史上几次重要的会议,是历年来高考的重点。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几次会议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学教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习题高考题精编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 三习题高考题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必修二专题三试题 一、选择题 1[2012·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2012·海南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2012·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4.[2012·天津卷]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5[2012·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 1.1982 年中共十二大指出 : “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 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绝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2.2008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2819 个,是 1949 年的 51.3 倍。博物馆 1893 个,是 1949 年的 90.1 倍。共有广播电台 257 座,而 1949 年只有 49 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 277 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 406 部,而 1978 年仅生产故事片 4 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 A. 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 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 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3.1982 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从100 个减为 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 5.1 万人减为 3 万人。而在 1988 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 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 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由此可知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C.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D.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4.著名学者任世江认为,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必修二专题三单元测试 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全国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同时改进商业工作,活跃农村初级市场。这一号召旨在 A.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从总体来看,1967年至1976年,社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4.9%。在此期间,石油、化工、治金、机械行业均有较大的发展。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该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萌芽出现 B.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观 C.错误思想逐渐得到纠正 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工业 3、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 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4、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5、“文化大革命”后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调动大批城市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农民教育;2000年以来政府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对进城农民工做职前培训。这反映了 A.党和政府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 B.农村和城市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C.中国城市化进程保持递进态势 D.发挥政府功能干预人口流动 6、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0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专题小结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专题小结 知识结构 方法归析: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是近几年高考时政热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率出现区,从单选到材料解析到问答题,全部俱备。其中重中之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方法的掌握: 1、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基本概念。 例题1: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思路与技巧:本题主要考查课本基础知识。通过课本基础知识,加深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B 说明:历史概念是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这个题目告诉学生,要想将历史掌握透彻,首先要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而概念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例题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特点有() ①以引进外资为主②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③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④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④ 思路与技巧:本题主要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历史概念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特点。 解答:B

说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注意要对历史特点全面概括。组合选择题本身强调的是对题目理解的全面性。 2、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 例题3: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 C、促进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D、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形式 思路与技巧:做这类题目时一个比较巧妙的办法是理解好题干内容,然后根据题干内容选出正确的答案。解答:B 说明: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一般要通过课本基础知识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概括、综合、归纳等能力,在考查这些能力时一般将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意义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3、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对其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既要看到成就,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例题4: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 ①中共八大的方针、设想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总路线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思路与技巧:注意把握题干的要求,主要强调两个关键的内容,一个是中心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过程中”,另外一个就是强调的是“正确的思想”,把握好这两点,这个题的答案就可以做出,因为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是错误的。排除这一选项。 解答:A 说明:做组合选择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排除法。 综合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高级合作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公社还不巩固,又普遍地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冬,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什么教训? ⑵材料二所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形式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⑶材料三评述我国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你应该如何认识? 思路与技巧: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我国农村生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考查的层次较深,有一定的难度。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理解:建国后的农村生产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衡量我国农村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只有对这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同步测试

1.1982 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绝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2.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 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 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3.1982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而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由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 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C. 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D. 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4.著名学者任世江认为,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

地区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该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B. 不符合农业现代化 C. 完全没有实施的必要 D. 是国家的错误决策 5.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创作于( ) A. 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6.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中英两国外交关系恶化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D.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7.2001年至2005年底,我国修改了《对外贸易法》等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覆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透明度、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施等各个方面。推动这一轮法治完善的直接动因是( ) A. “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开始 8.在浙江省温州市,1985年全市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3万,家庭作坊遍布全市。温州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个体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城市。温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D. 闽东南经济开发区的设置 9.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