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迁徙之名

以迁徙之名

以迁徙之名
以迁徙之名

以迁徙之名

一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藉此形容南北之遥远。而在过去的七年间,我不断从广东返回新疆,五千公里的距离飞机需六小时,火车则为四十八小时。这种变动不仅是横穿大半个中国的地理移动,更是明显的环境置换:从水乡到荒漠,从墨绿到姜黄。

在西北,人们有很强的空间感。无论是我在新疆哈密的老屋,还是我在乌鲁木齐的居所,窗外都能看到开阔的蓝天及远处隐约的天山――好像那山是镶嵌

在屋外的装饰画。目光所及的地平线并不遥远――就在山脚下。有一种可以移动的房屋名曰“毡房”,是牧人

为方便追逐水草而发明的。牧人不会扎根在某个固定的居住点,总是随四季的变迁而转场。

“祠堂”是另一种屋子,算得上东方汉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在东莞市区的居所背后有条酒吧街,呈现出古怪景象――灯红酒绿、鳞次栉比的小酒吧间,夹杂着一个肃穆祠堂,大门上的黑漆略有脱落,半米高的门槛,门板上的锁子像一个句号。这是这条街唯一没有被出租的圣地。某个偶然的机会,跟着村人进入这“绍广詹公祠”,我愣怔其中:被围墙包裹的院落是个封闭的圆环,虽然有高大的门楼,壮实的圆柱,三开间三进四连廊布局(在最深的那间屋里有供牌),但这个别致宁静之处却让我感到异常压抑――除了头顶的天空,我的视线无法探到更远处。

奇怪极了:当我重返新疆,从火车窗玻璃看到落满白雪的戈壁时,犹如穿越梦境薄膜般浑身震颤――我居然有找到家的感觉。为何对别人意味着可怕孤寂的戈壁,居然让我感觉亲近,像是看到了母亲沧桑的面

庞?为何我和大多数生活在内地的人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如何历经神秘嬗变而形成?而在形成那不同的命定一刻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就有了写作。

我试图用文字让那些重要的时刻凝冻下来,试图反复观看,从貌似毫无头绪的细节中找到线索,努力纺织出一匹属于“我”的锦缎。我记录下我的行动,更记录下当时的环境,以及我所处的复杂心境,还有我的纠结和震撼,我的心痛。我看到“我”如何面对庞大悸动的世界,如何努力将微小自身镶嵌在那个大块头上,如何确保在奔徙无定的过程中不被甩掉,甚尔在某个古怪时刻,我还找到了某种平衡。

我从未想要建构一部宏大的迁徙史,我的初衷只是记录下历史大幕中我的个人遭际,并期望通过个体的“我”投影出迁徙族群在某段时间的共同记忆。所以,

我的文字描述的不仅仅是“乡愁”,更多的是“观察”。我不仅瞪大眼注目南北文化差异,更对裹挟在转型大潮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有所探究。

每一次从广州火车站出发,看到黑压压人群蜿蜒形成的春运大军时,我都充满慨叹――这就是我的时代!我正身处其中!这么多人候鸟般反复、反复地回家,而我不知为何就被抛入这人潮夹缝,惶然间承受了各式各样的记忆景象,所以,我不能不写。

然,书写的过程多么艰涩!迁徙生活的真相其实是丧失了确定感和完整感的悲剧之旅,在颠簸中像一地飘落的花瓣,充满琐碎和细节,而我要通过召唤、复返、穿梭、黏合、烘焙等办法,让那些冻结的碎片消融、复活、飞翔,回到它们原本的位置。我试图以最聚焦的长时间思考,进行最不依不饶的追寻,试图将那些如盐粒似珍珠的节点,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

侦查,以期消解动荡带来的巨大腻烦感,抵抗失根后的浑噩感,努力叙述出一个个清晰事件,一种种精准情绪,一条条确切行踪。老实说,这个过程实在是一场可怕的搏杀: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也许,本世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移位和错位。那些根本难以用数字来统计的人们构成了一个称谓――

移民。无论他们有着怎样不同的动机、背景和目的,无论他们对所抛弃和所奔赴的国家可能发生怎样的影响――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移动让世界发生了改变。

和那些真正的移民不同,我的迁徙不仅是自主的选择,而且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小范围移动。然而没想到,迁徙后的生活比原来的还要艰难。但是,冒险的历程已经开始,已经无法恢复成最初模样,只能咬牙前往。七年间,我不断地返回新疆,有时甚至一年

两次,好像岭南的湿气必须要到西北戈壁才能晾干般。重返故乡,和我作为笃定新疆人时完全不同――身份变了,心态也变了。

虽然首先是从西北出发,然而对西北的确认,却是在经过岭南的淘洗后建立的――好像那些在田园里

长大的人,成年后入世博取功名,一番沉浮后又重返田园,才能写下“采菊东篱下”。我写下了散文《断裂人》《我曾居住在亚洲中心》《在兰之州》《返乡的道路向西》《最低的洼地:吐哈盆地》《冬天掠过东疆小城》《盆地的挽歌》《最初的哈密,最后的女儿》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注重从私人经验出发,写出故乡驳杂纷呈的当下现状,更写出它的尴尬与彷徨。

再次整理这些文字,我发现它们并非一把松散的珍珠,而是被一条内在的暗线紧紧勾连――我是谁?我为我的身份如此困惑。我试图以自我经历为切片,通

过文化的方式进行考量,揣摩不同空间不同地域里,人们呈现的不同生活。我惊诧地发现了自己的不确定性――置身粤语喧嚣的岭南,我感觉自己像东江上晃荡的水浮莲;返回西北,我又近乡情怯,因匮乏定居者的笃定,模样居然堕落成游客。在木鱼歌(流传在岭南的民歌)和木卡姆(流传在西北的民歌)之间我当然更喜后者,而在可园(岭南著名园林)漫步时,我心心念念的却是浩荡的塔克拉玛干、图尔班通古特沙漠。另一个惊诧的发现居然是――在我的内心,有两个世界同时并存。

我在被沙漠包裹的绿洲中长大,汲取的文化养料是多元的。在岭南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当一个女孩伴随着《阿拉伯之夜》的曲子起舞时,我惊诧地发现那曲子我如此熟稔。原来,我的整个成长时期就浸泡在这种音符中啊。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整个屋子里所有

人都不同――“阿拉伯”是他们的远方,而我就是从远方来的那个人。

事实上这种差异从我一到岭南就出现了:面对漫山遍野的绿,四季不变的绿,我在内心中生造出一个词:“绿灾。”天哪,“绿灾”。对“绿洲”这个词而言,“绿”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而这个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另一个生造词是“夏眠”――?娜?月开始至十月,大半年的苦夏时间人们浑身流汗,脑袋晕沉。对我,这个阶段是无法集中精力写作的噩梦时段。然而这就是命运――你不可鱼与熊掌同时得兼。

这些种种的错位和纠缠,都让我时常陷入后悔――若当初我没离开故乡,是否会比现在更快乐?答案是:若让我有第二次选择,我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我知道,如果一直生活在故乡,我在日常生活上可能会少受点苦,但却没有能力看清自己,看清故乡,也就丧

失了书写故乡的能力。

我是到了岭南后才发现,原来“新疆”是一个被高度概括的词;原来“新疆”出现在中国内地时,经常会被置换成“远方”;原来大部分表现新疆的作品,都脱离不开民族风情、风俗之类的窠臼――长辫女子在舞蹈,花帽男子打手鼓,穿行沙漠的骆驼,大片大片的胡杨林,喀什恰萨古巷的民居,巴扎(集市)上的卖货人,葡萄架下的麦西莱甫(聚会)……这些画面虽然貌似异彩纷呈,但却传达着一种共同的信息:边疆、异域、辽阔、荒凉、狂放……

我想说的是,也许新疆的风格不仅仅有苏东坡式的浩荡洒脱,它同时还具有李清照式的清冷温婉;当太多的人目睹了新疆“大江东去”的这一面,也就忽视了它“绿肥红瘦”的那一面。新疆是多元的、多义的,而目前大众对它的定义是狭窄的、片面的。在新疆,一

样能找到人类共有的激情和感受,虽然这个地区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气场,总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游客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收集者,虽然搜集的资料和旅行手册差不多,但他却不会感情用事,而我经常会陷入纠缠、沮丧和愤懑中。我会深感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以致在处理现场碎片时,因无法给出确定意义而自责。然而,我又无法让自己真的变成被乐观精神笼罩的游客,因为我期待自己能看到更多,写下更多。

我总是渴望返回新疆――无论是夏季或冬季。一想到穿越五千公里,内心就先怦怦地跳了起来。一路穿行,我终于来到天山脚下。迎接我的,是一片在岭南无法想象的空旷荒野。而我需要的就是这荒野!我需要在前工业化的自然景象中寻找慰藉。在呆板拥挤的城市住久了,我需要从人造环境中逃离,逃进更为广

阔的空间,体验更为简单的生活――这种需求简直像病人需要吸氧。

城市生活总让我感觉不真实――人们习惯于超市里摆满各种水果和蔬菜,并认为理应如此。没有人提出疑问:这种充足的供应链有一天是否会断裂?回归自然是个深刻的命题,它不仅彰显着重返淳朴生活的必要性,更暗喻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总感觉自己被遗弃,毫无成就。为了让自己作为人的感觉更加真实,我们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来确认自身的存在。

2017年1月,当我在白茫茫的巴里坤雪野看到一匹黑马如芝麻粒大,正用嘴唇掀开冰层找草吃时,骤感一股热流涌遍全身;从柳树泉农场的场部到沙枣泉村的半小时路途中,我一连目睹到路边有三起宰羊事件:那被捆绑的羊只,那三四个壮实的黑大汉,那闪着银光的弯刀。这里的人们镇定自若地进行着杀生,

其表情宛如拔草锄苗。而城市居民不仅看不到屠宰场面,就连死麻雀、死老鼠甚至枯干的落叶,都会被迅速地清理掉――也许城市还清理掉了某些生活的真相?

如果你问我: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地方最让我向往?那就是新疆东部的小城哈密。对我,反复地回到新疆,其实就是反复地回到哈密。我惊诧地发现,我的逃亡像回力标――1993年我大学毕业后,从哈密逃至乌鲁木齐,后来逃至深圳、东莞。然而,大城市并没有完全满足我对安全感的需求,于是乎,我又一次次逃回新疆,甚至还生出那个念头:晚年不如定居在哈密?想到此不觉哑然失笑:既然如此,何必当初?难道每个游子都是《一千零一夜》里所描述的那个人――千里迢迢到达远方,发现别人描述埋着珠宝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

我欣喜地发现,这场迁徙行动并非只我一人参加,自始至终,都有另一个身影相随相伴――东天山。这座山为我提供了行动坐标,让我的摆荡有了确定感。这座山――东天山!我在童年时目睹到的景色――不过是东天山脚下的绿洲生活;我在青年时的漫游经历――不过是晃动在天山南北的转场行动;我在中年时的返乡――不过是一次次与东天山的劈面重逢。东天山,我的山!

面对故乡,我变成了一个风景画家――我要站在更高处更远处观察山峰和草原,我要关注到整体布局是否和谐,我要努力彰显出各种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于是我变得和生活其中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注直

接需要,所以他们更留意的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局。也许风景画家和景物之间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丧失了定居者的身份后,我与故乡所建立起的关系: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关系。

当我浸淫在怀旧情绪中时,记忆碎片从心海中浮了起来,我和过去的自己手牵手一同行走。这个时候的我拥有了两种影像:一种是我返乡时以旅行者的目光获得的信息,另一种是在我脑海中不合时宜地存储下来的过去景象。两幅画在重叠时,有偏差,有模糊,也有疏漏。我不仅在观看,还在对比和甄别。我不断感受到变化加诸在我身上的挤压,试图用文字进行梳理,于是,我的写作便不仅仅只是叙述,而变成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运动。

迁徙意味着将自己像树一样连根拔起,而根须全裸,毫无保护层。你夸张地敏感着,又悲又欣,而你的悲你的欣只有你自己能懂。当岭南生活开始展现时,西北在我的瞳孔中逐渐隐没消失。这种消失以一个强烈的信号为标记:猪脚饭。记得第一次在南方街道目

睹到这三个字时我惊呆了――文化差异来了!我在那一刻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曾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那里对某些词语有着深深的禁忌。

在中国,“珠三角”绝不仅仅是“珠江三角洲”的缩写,它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而具有象征意义。从东天山来到珠三角,意味着从穷地方来到富地方。那么,我在这个富地方看到了什么?在热带炽烈的阳光下,我发现榕树硕大如蘑菇云,芭蕉树能将枝叶升至三层楼窗口,鸡蛋花有姜黄色也有紫红色……我还发现了另一些场景――小镇里塞满破烂农民房,菜市场污水横流,大排档人来人往,出租车大货车鱼龙混杂……这些生存场景宛如一幅热带雨林图,让我的头脑变成了一锅粥,但我却不想轻易逃离――不,我要住下来,真正地定居下来。于是,我一面克服着认知失调症,一面瞪大眼睛观察。

南方生活充满了变动,而这种变动在西北是微弱的。从农业大国转身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腰肢在扭动之时,也带动了其中那些微小的个体。现在的我,?m 然只经历了属于我的一点点小事,然而,一叶知秋。故而,我以我的南方经历为轴心,汲汲营营地拼凑着记忆,试图通过点滴感受,提供出南部中国正在嬗变的一个小切片。我写下了《从毡房到出租屋》《从眼里取出一座孤城》《东莞定居记》《樟木头笔记》《隐形芳邻》《看得见东江的出租屋》《南方街道》《南方公交车》《南方饭桌》等,用以描述我所观察到的南方细节。这里的“南方”不仅仅指地理位置,更有一种中国人心照不宣的隐秘暗示――在僵硬冰冷的北方正

宫之外,还有一个繁花错锦般的南方后花园。

我发现所有我所萃取的记忆核心,都和我的亲历有关――也就是,在我所记录的“南方生活”中,“我”无时

无刻都在场(虽然有时我真恨自己,不该来这个鬼地方)。原来“南方”根本不是免费超市,并不对每个人都慷慨大度。当我描述搬家时被暗算的窘境,晚归时找不到租住房屋的焦急,菜市场被人劈头称为“老板娘”的尴尬,整个“南方”都变得不像新闻里那么美好了――在那些被镜头简化的事象表面下所隐藏的,是既相类又有所悖异的真相。真相是:南方也有垃圾,有污水,有可疑的人,有意想不到的事。随着我定居此地而展开的系列故事,彼此勾连,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特殊景象。

最初抵达岭南,我简直像飞机失事后被丢进热带丛林,要手无寸铁地应付各种危险和障碍(它们看起来就像榕树那样巨大而难以逾越),而我居然通过钻燧取火的耐心,获得了针尖大的光明。在岭南,我要克服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生活和写作。它们交相更替

地折磨着我,让我经常会想到放弃:回到故乡?放弃写作?然而,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后,我又回到了电脑前。当其时,我以为自己要穿越过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种种障碍才能取得真经,其后的经历让我明白,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只要自己愿意去克服,一切困难都能找到办法(无论生活或写作)。

是我自己启动了这趟受难之旅,我无怨无悔。七年南方生活的结果是――我能闻出草丛里老鼠尸体的味道。那是种很难形容的味道――臭得古怪,像在一片中音里突然冒出个高音,一下子就撞到了鼻尖上。这种对一个地方的感知经验,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经验,更是一种心理经验。感谢老天――它微笑的时刻多于皱眉的时刻。虽然我在丧失任何保障的情况下,饱受失望、悲愤和抑郁的折磨,但却像角斗士般,在血腥的

厮杀中又挺立了起来。

身处异乡,总会有消极的一面――你总是置身事外,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我如此兴师动众的迁徙之举,是失败之举吗?痛苦引发思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像从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前走过,来到一家巨幕影院般,我发现自己虽然横跨了五千公里,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内部迁徙;虽然我所目睹到的地形地貌有明显差异,但事实上,西北和岭南的历史遭际却大致一致。

最令我欣喜的是,汉语让我在南方找到了归属感。虽然我尚未能熟练掌握粤语,但通过阅读,我慢慢深入到这个地区的深层内里。那一刻,当我站在东莞酒吧街的绍广詹公祠时,我看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也看到了各?N条幅牌匾,更看到了满墙的汉字。我在那

一刻想到了另一间屋子――在甘肃甘谷县老家,那被我父母遗弃的我们家的祠堂。我坚信,这两个屋子的模样应大体一致。于是,我那颗游子的心虽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但也从此安定了下来。

当我在描述南方生活时,使用了一种和以往有所不同的腔调――阴柔腔调。我更关注内在的、幽微的、被丢弃和被遮蔽的经验,而无意去慷慨批判,亦无意强烈愤懑。这种迂回笔法的选择,和我初来乍到,尚未能积累起足够经验做强势姿态有关,也和我身为女性,更关注细节有关。这种写法反而让我舒畅欣然,因为我发挥了属于我的阴性优势(而这种优势曾被深深打压)。啊,女性的天空虽然低,但却更接地气。在女性的眼里,事件永远不仅仅只是事件,还是环绕着那些事件的气候,包藏在皱褶内部的暗纹,那个人低头的瞬间,那个特殊场合里灯光的颜色。

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综述

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研究现状,包括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的分类、毒性、迁移测试的国内外法律法规、迁移实验的影响因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我国应尽快赶上国外的研究技术,加强对特定食品包装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迁移进行研究等的建议。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脂类毒性研究的法律法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lastic phthalate plasticizer migration in food lipids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pids phthalate plasticizers, toxicity, migration and testing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experiment factors, the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propose that China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foreign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nhance a particular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study on the relocation proposal. Key words: phthalic Acid Esters; toxicity; stud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fluencing factor;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近年来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增塑剂是一种加入到材料(通常是塑料、树脂或弹性体) 中以改进其加工性、可塑性、柔韧性和拉伸性的物质。由于增塑剂可以改善包装材料的弹性,用于塑胶的范围很宽,尤其是用于聚氯乙烯(PVC)薄膜。在许多PVC与食品接触的情况下,这种增塑剂析出的可能性很大。添加到塑料中的增塑剂在加工、使用的过程中会溶出、迁移和挥发损失, 一方面影响制品的使用性能, 一方面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损害。自从人体组织内和尸检时检出DOP后, 大量研究已证实增塑剂可以通过人们日常吸入、皮肤吸收和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并损害健康。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又称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在塑料中的含量可达60%。因而,研究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特性,搞清各种因素对迁移的影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 1.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类分类 目前,已商品化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丙烯基酯(DAP)、邻苯二甲酸二丙基酯(DP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钟琴2012616017 摘要:文章主要回顾了有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经典文献,即“推力-拉力”理论(博 格,1984),投资与收益理论(史杰斯泰德,1962)及预期收入理论(托达罗,1969),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论证思路及理论特点,对其理论贡献作出了详细的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流动;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关于人口流动的普遍接受的定义,特别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使得界定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在经济研究中十分困难(虽然在统计和语义上,两者的区分很明显)。本文将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运用“人口流动”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一是改变常住地形式、以户口迁移为特点的人口流动;二是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人口流动,即“人户分离”,或者狭义的人口流动。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通常使用Migration时所指的人口在地理单元之间流动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往往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之间移动的同时,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诸多方面的变化,即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但是,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有相当的数字是根据狭义上的人口流动给出的。 关于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对本文有直接影响的理论包括:唐纳德?博格的“推力—拉力”理论,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托达罗的预期收入理论。 一、“推力-拉力”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唐纳德?博格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的,他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将人口流动视为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种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正面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消极因素。在人口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包括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低的经济收入等),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地。在流出地的“推力”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家人团聚的快乐、社交网络等。只是相对而言,在流出地“推”的力量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在流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地位的“拉”力,包括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等。在流入地也存在的“推”力包括:陌生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人口就是在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做出流动的决策的。

植物种类及分布报告原版

植物种类及分布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座落在美丽的北塔湖畔旁,她犹如一个绿色而宁静的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特色格局。每当我们漫步于校园间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些许惬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多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二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二中校园。所以,我们小组同学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木本植物。(花卉、野生类等植物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第一次研究时间:2013年10月17日——2013年10月18日: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第二次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1月23日,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并作好相关记录。 第三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2日——2013年12月6日,由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实地采集树木标本,作好相关记录。

第四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7日——2013年12月13日,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 第五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4日——2013年12月15日:小组讨论,并总结这次研究性活动。 第六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17日小组进行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员:杨晨(组长)、毕成(副组长)、李于慧、黄露、范文轩 六、指导老师:杨立轩 七、研究过程 1、研究讨论:小组成员有了初步的一些构思及想法,确定研究主题,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2、实地调查:由指导组长杨晨带领小组同学参观并初步熟悉校园内树木的分布及种类,并做好相关记录。利用校园的建筑分布图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3、采集标本:利用课余的时间,小组成员分为三组,一组成员为组长杨晨、副组长毕成,二组成员为黄露,李于慧,三组成员为范文轩。分别对校园植物进行采集,组员将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装在透明的标本袋中,在标本袋上做好相关标记;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查阅资料和咨询老师以确定树木的相关信息。 4、询问查阅:组长杨晨带领组员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咨询老师,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另外,咨询老师实地介绍各类树木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经验。

文献综述(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相关问题 文献综述 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一班201340510111姚远琨 1.引言 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1978-2006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阻碍作用转变成为促进因素,对GDP的贡献量与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中国每年实现的GDP中人口红利的贡献份额已超过10%.然而,人口红利的一次性、人口迁移与人口红利的区域间转移、人口红利为谁所得和人口负债由谁承担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2.人口红利走势下的特征期效分析 2.1有关人口红利的概念定义 经济学家通常情况下将人口红利定义为当社会存在劳动力充足并且人口抚养比低,社会负担轻的状况时,社会可以实现高储蓄率,经济可以达到快速增长。部分学者给人口红利下了一个更详细的定义,认为在死亡率下降与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间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轨迹,当一国人口增长率降低后,在一个特定时段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比较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被称作“人口红利”①。还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是从“人口机遇”延伸而来的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归因于生育率迅速下降的人口年龄结构橄榄型变化带来经济加快增长的一种人口与经济的正面关系②。 2.2有关人口红利的产生条件研究 叶文振(2007)认为人口红利的产生除了就业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外(如以性别为导向的歧视性就业文化与把女性劳动力看成需要社会负担的群体的政策),它还取决于劳动人口现有的规模、劳动人口的质量或人力资本的含量、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口红利形成的条件有三,首先,劳动力是一种特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作物种类作物作物简介主要分布地区 谷类作物水稻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 稻、早稻和中晚稻、糯 稻和非糯稻。短日照作 物 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 江流域、珠江流域。 小麦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 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 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 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 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玉米 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 雌雄同柱。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 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豆类作物大豆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 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 方温带地区栽培。 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 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薯芋类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 之一,其营养价值高、 适应力强、产量大,是 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 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 米。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 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甘薯 日照甘薯属喜光的短日 照作物,茎叶利用光能 的时间长,效率高。喜 温,不耐寒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 油料作物 油菜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 料作物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近年 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 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向日葵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 作物之一,主产区北纬 35°至55°之间。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 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 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 糖料作物甘蔗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 量大,喜高温 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 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 云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 干旱,喜温凉 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 北三个产区,其中东北种植最多。 棉花主要纤维作物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 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 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棉花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文献作业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题目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xxx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加之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造成了城市局部地区人口拥挤就业人口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因此人口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政策、 正文: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近年来,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① 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②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 ③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④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 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 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 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杨云彦、陈金永, 蔡建明指出自1960~1980 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而改革开放后, 人们迁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格局由自东向西转变成由西向东。王桂新利用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Liang and White 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 以上, 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 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 人口迁移的政策变化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将人口迁移纳入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杨云彦,张再生等均认为户口体系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障碍之一, 户口体系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户口体系必须彻底改革或者彻底废除。曹景椿认为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迁移与流动, 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 人口迁移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与统计口径仍未统一。如我国不同地区户籍统计中人口迁移的统计口径不一, 有的地区采用半年, 户口迁出原地半年以上的为迁移人口, 有的地区则采用一年。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 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

增塑剂发展现状及趋势

增塑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增塑剂是一种加入到高分子聚合体系中能增加它们的可塑性,柔韧性或膨胀性的物质。自1868 年海厄特布用樟脑作为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以来,增塑剂的发展很快,它在所有的橡塑加工助剂中产量及消费量最大,品种最多。增塑剂的品种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邻苯二甲酸酯类、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酯、环氧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苯多酸酯类、石油酯、氯化石蜡和聚酯增塑剂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增塑剂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综合叙述各类增塑剂的研究现状及新型增塑剂发展趋势。 关键词:增塑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作用机理:增塑剂的作用机理是增塑剂分子插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结果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从而使聚合物的塑性增加,也就是对抗塑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和聚合物的分子链的结晶度,而他们则取决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 当把增塑剂加入到聚合物中,增塑剂分子相互之间、增塑剂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很重要。除非所有这些相互作用(增塑剂与增塑剂之间、增塑剂与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都是同样大小时,才可能没有增塑作用和反增塑作用。 引言:增塑剂是橡塑制品加工中极其重要的助剂,在橡塑制品中添加增塑剂,可以削弱聚合物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从而增加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性,亦即增加了聚合物的塑性。表现为聚合物的熔融粘度下降、流动性增加,制品的硬度、模量、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下降,而伸长率、挠曲性和柔韧性则提高。现在,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纤维素、醋酸乙烯树脂、合成橡胶、涂料等合成材料[1]。 。 1 邻苯二甲酸酯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综评4 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六普”启动之初,便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国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多国的敏感神经,中国的人口问题俨然也成了一个“国际问题”。美国有媒体认为,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印度一些媒体则从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认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不过,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人口的结构、分布、素质越来越成为深层次矛盾的痛点。纵观1949~2049 年百年人口发展,1949~1999 这50 年,中国曾经历了人口从5.4 亿增加到12.6 亿的巨大压力;而从1999~2049 这50 年,在继续承受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包括城乡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最新普查结果揭示出中国人口国力的几大变化,如人口总量与人口素

质的变化,人口流动增速迅猛、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也都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存在的几大变数。过去30 多年,我国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妥善解决了人口问题,并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未来10~20 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此时,全面地认识人口问题,客观分析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新的人口变动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显紧迫和必要。如果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再造新的人口资源比较优势,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相反,如果决策失误或贻误时机,任何一个人口问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制约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需要把人口发展战略作为最基础的国家战略,科学谋划相关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外媒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使中国面临挑战【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4 月28 日报道】题: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增速放慢今天公布的2010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速已降至10 年前的一半,而且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程度都更高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 年中国国

数据分析-分布类别

各种分布 泊松分布 Poisson分布,是一种统计与概率学里常见到的离散概率分布。 泊松分布的概率函数为: 泊松分布的参数λ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内随机事件的平均发生率。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泊松分布的期望和方差均为 特征函数为: 泊松分布与二项分布 当二项分布的n很大而p很小时,泊松分布可作为二项分布的近似,其中λ为np。通常当n≧10,p≦0.1时,就可以用泊松公式近似得计算。 事实上,泊松分布正是由二项分布推导而来的。 泊松分布可作为二项分布的极限而得到。一般的说,若 ,其中n很大, p很小,因而不太大时,X的分布接近于泊松分布。这个事实有时可将较难计算的二项分布转化为泊松分布去计算。 应用示例 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或空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如某一服务设施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的人数,电话交换机接到呼叫的次数,汽车站台的候客人数,某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粒子,机器出现的故障数,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一块产品上的缺陷数,显微镜下单位分区内的细菌分布数等等。 卡方分布 卡方分布( 分布)是概率论与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概率分布。n 个独立的标准

正态分布变量的平方和服从自由度为n 的卡方分布。卡方分布常用于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的计算。 若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ξ?、ξ?、……、ξn ,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也称独立同分布于标准正态分布),则这n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平方和构成 一新的随机变量,其分布规律称为卡方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即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其中参数n称为自由度。正如正态分布中均值或方差不同就是另一个正态分布一样,自由度不同就是另一个分布。记为或者。 卡方分布与正态分布 卡方分布是由正态分布构造而成的一个新的分布,当自由度n很大时,分布 近似为正态分布。对于任意正整数x,自由度为 k的卡方分布是一个随机变量X 的机率分布。 期望和方差 分布的均值为自由度n,记为E( ) = n。分布的方差为2倍的自由度(2n),记为D( ) = 2n。 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是概率统计中的重要分布之一。 顾名思义,均匀,表示可能性相等的含义。 (1) 如果,则称X服从离散的均匀分布。 (2) 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则称随机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40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40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2019·哈尔滨第二次调研)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2.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2019·宁夏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2019·哈尔滨第一次调研)性别比指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图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 A.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6.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产业升级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7.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bd C.acd D.bcd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8~10题。

人口社会学 农民工 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农民工研究综述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并没有对城市收入贫困产生显著影响,但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使得他们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未来中国消除贫困的重要政策措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独特的制度特征,但中国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一、农民工迁移的过程特征 (一)、自主自觉的理性迁移 农民工是农民主动突破流动限制的就业迁移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的发展,出现了“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迁移。这两类流动既不同于之前的自由迁移,也不同于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动员式迁移,更不同于因建设需要或征地需求的安置移民的迁移,完全是农民自主、自觉、自发、自愿、自己负担迁移成本的迁移行为。 农民工的流动是追求发展机会的理性迁移行为。根据资料推断,农民工的总体流向是以中西部人口大省为流出地,以经济发达的特大中心城市和东部发达省份为流入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四个主要流入中心。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迁移量与流出地的人均耕地量、人口密度和迁移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流入地的人均耕地量、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人口数量和流出地的农业比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农民工的流向遵循发展机会的导向。 (二)、市场主导的动态迁移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人口流动包括本质不同的两类迁移,一类是户口迁移,属于技能型熟练劳动力,由城市迁出,通过计划决定,政府提供福利和机会,大多在国有部门有固定工作,享有迁入地城市居民类似的居所;另一类是非户口迁移,属于非熟练或低技能劳动力,由农村迁出,大多在非国有部门承担零时的工作,享有低成本的居所。 农村劳动力迁移属于非户口迁移,迁移量与迁出地的人均耕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迁入地的人均耕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对迁移距离和迁出地农业比重更敏感,而户口迁移相反。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大多数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小部分。而且,近年来部分省市试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也未收到显著效果。此外,农民工的流向和流量是受市场调节的。工资水平及其兑现程度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调整外出就业区域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市场对区域就业分布将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三)、推进和均衡城乡发展 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计划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满足了加快工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增塑剂综述

增塑剂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增塑剂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叙述。 关键词:增塑剂;增塑剂应用;助剂 引言: 增塑剂是一种加入到高分子聚合体系中能增加它们的可塑性,柔韧性或膨胀性的物质。它的主要作用是削弱聚合物分子间的次价键,即范德华力,从而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性,即增加了聚合物的塑性,主要表现为聚合物的硬度、模量、转化温度和脆化温度的下降,以及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的提高。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生产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如生产聚氯乙烯塑料时,若加入较多的增塑剂便可得到软质聚氯乙烯塑料,若不加或少加增塑剂(用量<10%),则得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然而增塑剂不止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如脂肪族二元酸酯、磷酸酯、环氧化物、多元醇酯、含氯化合物、聚酯、石油酯、苯多酯、柠檬酸酯等,在此基础上现今国内外又从多方面研究增塑剂的新型产品或新型合成工艺来弥补我们现在所用增塑剂当中的不足与欠缺,这其中包括增塑剂自身的缺陷和其在合成中对环境的缺陷,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和讨论。1.BDNPA/F增塑剂的合成及其发展 美国早期开发出氧化硝化法和氯化硝化法两种制备BDNPA/F(BDNPA/BDNPF,简称BDNPA/F)的方法,其中氯化硝化法适于大规模生产时使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美国聚硫公司最近开发出了环境友好的BDNPA/F的合成工艺。该工艺以廉价过硫酸盐为氧化剂,在催化剂铁氰化钾作用下合成DNPOH(双2, 22二硝基丙醇),用乙酸乙酯萃取DNPOH(双2, 22二硝基丙醇); 缩乙醛和缩甲醛的反应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使用非氯惰性溶剂甲基叔丁基醚分离产品。 1.1环境友好的BDNPA/F制备工艺: 1.1.1DNPOH的制备 硝基乙烷在催化剂铁氰化钾和氧化剂过硫酸钠作用下,与亚硝酸钠进行亚硝基取代反应, 与甲醛进行羟甲基化反应,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萃取出DNPOH。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1.1.2 BDNPF的制备 将固体的DNPOH,S2三噁烷和硫酸在0 ℃混合反应1 h,然后加入足够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硫酸并溶解未反应的DNPOH, 之后用MTBE 溶剂萃取BDNPF。得到的有机相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充分洗涤, 除去酸和未反应的DNPOH。最后干燥有机相,在减压下蒸去MTBE,得到BDNPF。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1.1.3BDNPA的制备 将固体DNPOH和乙醛配成溶液,搅拌下把三氟化硼乙醚缓缓加入。反应结束后,用水冷却反应溶液并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然后,用MTBE萃取BDNPA,减压下脱去MTBE得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