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 曹刿论战(笔记整理)

21 曹刿论战(笔记整理)

21 曹刿论战(笔记整理)
21 曹刿论战(笔记整理)

21曹刿g u i论战

《左传》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你知道有哪些吗?

(古代:淝水之战——公元四世纪初,晋军以八万士兵抗击前秦87万大军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战于长江赤壁而胜。

近代:抗日战争。)

二、《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一说三十);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半年以后的事。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的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当时齐是强国,它借口鲁国曾经干涉其内政(齐桓公说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兄弟公子纠,故出兵进攻鲁国。)发动了战争。鲁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由此可见,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文中的“伐”不能译为“讨伐”(讨伐:出兵攻打敌

人或叛逆)。

四、疏通文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师:军队。我:《左传》始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公:指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对,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登轼:登上车前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而衰:再,第二次。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靡:倒下。(所向披靡:靡,倒下。)

四、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五、理清思路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六、课文分析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曹刿“请见”(求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战争要取胜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

4、在第1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从庄公的“三答”中前“两答”可看出“肉食者”(庄公)的“鄙”:一答“分衣食,施小惠”;二答“不虚报,求小信”。

直至第三答,庄公才有所悟。庄公只是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表现了他的“鄙”(无能)。

5、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中考古诗文》)

答:(1)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

6、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从中可见曹刿怎样的品质?

答:(1)“未能远谋”“远谋”二字为全文文眼,统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其远谋可见。(2)从中可见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写鲁方的战略决策为主)。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等“齐人三击鼓”之后才曰“可矣”,其原因是:夫战,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其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曰“可矣”。其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文中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攻克之”的原因是:彼竭我盈;“故逐之”的条件是:辙乱旗靡。

(2)表现曹刿善于把握战机的话语是:“未可”“可矣”;证明曹刿判断正确的一句是:“齐师败绩”。

(3)“彼竭我盈”指的是“齐人三鼓”之后,鲁军第一次击鼓之时。

2、“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证庄公之“鄙”。

3、第3段表现了曹刿哪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4、在第3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既克,公问其故。

七、问题探讨:

1、曹刿认为要取得胜利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体现怎样的战略思想)?哪些话直接体现这个思想?

答:取信于民(得道多助),“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曹刿为什么否定了庄公认为可以凭之取胜的前两个条件,而肯定了第三个条件?

答:因为第一个条件说的是对一小部分人小恩小惠,第二个条件讲的是迷信,它们都不能保证战争能取胜,而第三个条件说的是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曹刿认为这样可以得到民心,得到民众的支持(多助),就有可能打胜仗。

3、曹刿认为,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用原文的话回答)

4、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5、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肉食者“鄙”表现在哪里?

答:(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7、“远谋”“鄙”两个人放一起,运用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8、从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和曹刿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鲁庄公:急躁、冒进、草率从事

曹刿:谨慎、果断、善抓战机

9、拓展——你认为鲁庄公“鄙”吗?

答: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答问;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公与之乘:自己亲自作战;大胆任用人才;

庄公战后问刿——一问一答:不因胜而自喜;为真知而求教。

10、拓展——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

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提示——

从曹刿身上获得的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的启示:从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主要是反面的)。

11、拓展——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讨论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2、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

13、“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答: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14、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

..(假装失

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铒兵

..(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

围师

..(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

..(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近)。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1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16、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答:(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的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是人和。

17、文中写到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

法。

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8、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利地突出了中心。

八、思考题

一、选择划横线词意思不同的两项:

1、(C、D)

A齐师伐我/ 班师回朝B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C望其旗靡/ 望子成龙D安能辨我是雌雄/ 衣食所安A军队B原因

C看见/ 希望,盼望D怎么,哪/ 养

2、(B、D)

A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接再厉B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言观色C既往不咎/ 既克,公问其故D又何间焉/ 何去何从

A第二次,两次B明察/ 观察

C已经D为什么,何必/ 什么

3、(A、C)

A战则请从/ 负荆请罪B民弗从也/ 言听计从

C小大之狱/ 牢狱之灾D既克,公问其故/ 克敌制胜

A请允许我/ 请求B听从

C案件/ 监狱D战胜

4、(A、D)

A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B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弗敢加也,必以信/ 通风报信A参与/ 空隙B见识短浅

C类D实情/ 信息

5、(A、B)

A忠之属也/ 属引凄异B公问其故/ 温故知新

C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小大之狱D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

A类/ 连续B缘故/ 旧的,旧知识

C的D发语词

二、名句默写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操“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是哪一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表明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是哪一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什么?(四个字)

惧有伏焉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鲁庄公的答话有两处表现其“鄙”,分别是?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一鼓作气

8、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九、研讨与练习

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曹刿论战教案

一、回顾历史知识,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

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

估计学生作答的:

抗日战争——一场我们不该忘记的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昆阳之战。(赤壁之战)

▲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就是——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今天学习的《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

▲通过对课文的翻译,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探

索了。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写人。就拿本课来说,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让学生谈谈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可能答案:

曹刿: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这次战役能够以少胜多,全是靠他的指挥。

一个爱国的人,国家有难,他主动要求出战。

鲁庄公:是一个没用的人,他对打战的战术完全不了解,就连胜利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也有可取之处,他能好好断案,这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他还比较得民心。

▲大家分析得都不错,那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从人物的对话中看出来的——

第三段曹刿说的那些话不但说明了胜利的理由,更说明了他是一位军事家。

第一段中曹刿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现出了他对那些达官显贵的蔑视。

鲁庄公在第一段说的话也表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根本,平时为政也有不少缺点。

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来的——

第二段中曹刿在追击敌人之前,“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明他做事十分小心。▲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左传》的特点时说到的:它

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四、详写与略写

▲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有什么不一样?

平常看战争片,打仗的场面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课文没怎么描写厮杀的场面。

▲那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

▲战前的什么和战后的什么呢?

——战前的准备和战后的总结。

▲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那我来提示一下。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实力比我们强,但他们是侵略者,我们又运用了正确的游击战术,所以最后获胜的是我们。

赤壁之战:曹操的部队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中了对方的火攻计,结果一败涂地。

我们学过的陈涉吴广起义也是一样:起义军的装备虽然不好,但由于他们反对暴秦,是正义的,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成功。

看来,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 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1_曹刿论战_【原文对照】翻译

21 曹刿论战 军队攻打,进攻将要,就要迎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请求召见,接见他的吃……的人这件事何必 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 参与呢,表疑问吃……的人于是,就 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 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 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进见,拜见什么凭、凭借、靠表示……的东西养 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不个人专有把回答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 通“遍”遍及,普遍不听从,依从 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 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 不虚报按照实情信用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 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 服, 不的案件即使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按照回答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每件都了解得很清楚,但一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 类凭借数词“一”,表一个单位就跟着,跟随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和代词,他,指曹刿在将要,就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 击鼓进军补足音节,没有意义 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曹刿说:“可以 将要,就要驱车(追赶)代词,他们,指齐军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查看代词,他们的,指代齐军的表修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 于是追赶、追击军队 曰:“可矣。”遂逐齐师。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其中原因,缘故用在句首,又称“发语词”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 第一次击鼓进军振作第二次表修饰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预习展示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

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三>整体感知 1.找出读错的字,纠正读音,强调重点。 曹刿(guì)左传(zhuàn)谋(móu)惠(huì)玉帛(bó)辙(zhé) 间(jiàn):参与。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靡(mǐ)

21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间( )弗( )徧( 帛( )孚( )辙( )轼( 竭( )靡( ) 2、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_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 是: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中的 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 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 2、 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4、 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 A. B. C. D. 忠之属也”中的 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B.神情与苏、黄不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史记?庄公十年》 。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 前 684 年。 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8.【素材】第21课曹刿论战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 课文解读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这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素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如今齐军压境,岂可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

21 曹刿论战(word版习题有答案)

第六单元采撷先辈睿智 21曹刿论战 名校讲坛 1.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读jiàn。今义:常指隔开,不相连接;读“jiān”时,作“中间”等讲。)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牺牲 ..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个人利益或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再次,又。)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3)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4)一词多义 【信】 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以】 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拿,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 【故】 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故逐之(连词,因此。) 【焉】 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主题解说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4.重点突破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战时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提示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时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提示三: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和”因素;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5.结构图解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肉食者鄙.( )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 (5)齐师伐 ..我( )( ) (6)可以 ..一战( )(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1_曹刿论战_【原文对照】翻译

2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 师:伐: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肉食者:谋:间:鄙:乃: “高位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位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去见庄公。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安:专:以: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 徧:从:牺牲:加: 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从来不敢虚报,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以:信:孚:福:狱:虽:察: 一定按照实情(禀报上天)。”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才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于:之: 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驰: 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而:逐: 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既:克:故: 战胜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再:而:盈:故: 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测:靡: (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7.【参考资料】第21课曹刿论战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习题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 1.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 明所著,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读jiàn。今义:常指隔开,不相连接;读“jiān”时,作“中间”等讲。)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牺牲 ..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个人利益或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再次,又。)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3)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4)一词多义 【信】 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以】 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拿,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 【故】 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故逐之(连词,因此。) 【焉】 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主题解说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 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 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4.重点突破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 些? 提示一: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战时未察敌情, 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21曹刿论战

《21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1 曹刿论战》问题导读评价单 姓名:班级:座号:设计者:常俊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知识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反复朗读课文,了结课文内容。 1、了解作者及作品出处。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4、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二、自学课文完成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二、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轼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通 四、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古: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 (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 (6)忠之属也古:今: 五、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之故克之() 故逐之()忠之属也() 肉食者谋之()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1 曹刿论战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肉食者鄙.( )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 (5)齐师伐 ..我( )( ) (6)可以 ..一战( )(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公问其故. B.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 C.其.乡人曰舍其.文轩 D.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必以( )分人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决定战争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和”至关重要,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3)“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材料二: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反省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华同学参加了本项活动,搜集了一些表现反战主题的古诗词名句,请选一则加以赏析。 ①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锦同学搜集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名言。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的感悟。 A.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C.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巴斯卡)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课内精读 (娄底中考)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1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 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 454 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 )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 on):参与。 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 )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 )专:独享,个人专有。 13 )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①: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 )孚(f u):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 )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_(追赶)。 (20)辙(zh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 )既克:已经战胜。 23 )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24 )靡(m ):倒下. 25 )弗:不。 26 )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1曹刿论战

21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