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答: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结果。

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行是重于行,即赶路到达某处;旅游是重于游,但也是一种行。

旅行时欣赏景色便衍生出旅游,因此旅游孕育于旅行;

但是旅游是以美景为目的地,旅行是以终点为目的地,因此旅游不同于旅行,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这就是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

当私有利和私有观念形成后,旅行活动开始现现,但都基本带有功利的目的,与现代旅游存在本质区别,但它是旅游形成的基础。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意识随之发展,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成熟。

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范畴之内,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旅行计划内或着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存在着或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可同样称为旅游。

如何成为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

做旅游多年,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朝气的行业,接触永远的都是最新推的好玩、好吃和各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确实是一个非常锻炼人、扩大人际交往和提升自我品味的低成本职业。那么做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做到哪些和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平和健康的心态

心境不能轻易因外界条件而变化太大,面对客人要笑口常开,绝不能把丝毫的不悦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第二:清醒冷静的头脑

在旅游和沟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处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第三:健康的灵魂和职业道德

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强的自控能力,要自觉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做隐性消费的行程、不欺瞒客户、不缩减景点等唯利是图行为。

第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接待的游客的过程中中,大多是友好的、讲理的。但出于政治、信仰等偏见,会有极个别不怀好意或刁难者;对待这些客人,一要能准确的分析出客人的具体问题和要求并能马上提供解决的方案,二是要注意策略,要尽量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解释。

第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旅游政策

在接待过程中,从业人员要具有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在回答处理涉及法律或政策问题时,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掌握分寸、有理有据,不能一味的按客户要求不论对错的提供客人所要求服务。

第六:要有危机意识,做好随时处理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

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会发生一些重大事故。旅游从业人员平时要学习、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事故的知识和技巧,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除及时汇报外,最少要做到自己保持冷静,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形像,客观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和汇报,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使问题尽可能的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及其科学概念

(2010-10-09 22:41:46)

分类:旅游概论习题

标签:

各章习题

教育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及其科学概念

一、填空题:

1、旅行导源与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行为;后者是行为。

2、旅游在功利性旅行发展中,又与功利性的旅行才具有独立的概念。他是人类超出具有的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社会活动形式。

3、旅游定义中具有异地性、业余性、暂时性、休闲性、消遣性以及活动的综合性等内涵的规律性。

二、名词解释:

享乐旅游: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三、选择题:

1、人类具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

A、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B、农、牧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

C、普遍存在剩余劳动产品交换需要的原始社会末期

2、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在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北京故宫参观的行为属于()

A、旅游

B、游览

C、旅行

四、是非题

1、古代旅游活动所以以极限在少数权贵和富闲人士之中,主要在于古人普遍缺少追求个性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

2、既然有“商务旅游”之称,那么,凡是外出经商活动都属于商务旅游()

3、在中国古代就形成对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的不同概念。()

4、长期侨居国外中中国血统的人士仍有“游子”之感,正体现了重视血缘亲情的中国人文特征。()

五、简答题

1、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的标准是什么?

大关县职业高级中学2009年三校生高考旅游概论复习题(二)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及科学概念

一、名词解释:

1.享乐旅行

2.旅行

3.旅游(《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所下定义)

二、填空题:

1.采猎活动的最大特征是

2.迁徙和旅行共同的外部特征是

3. 和的形成,是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

4. 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5. 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6.旅游的核心是发展与成熟。

7.旅游是一个概念,属于。

8.旅游的本质是寻求、、。

三、选择题:

1.我们把处在采猎时期的人类称为:()

A. 打猎人

B. 采猎人

C. 商人

D. 旅游者

2. 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A. 打猎人

B. 采猎人

C. 商人

D. 旅游者

3.帝王出游称:

A.游幸B.游宦C.游学D.巡游

4. 郦道元所著▁▁▁▁▁▁,对于以后的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先导作用。

A. 佛国记B.礼记C.水经注D.史记

四、多项选择:

1.旅游的产生源于▁▁▁▁▁。

A.人类意识的发展B.精神需求的提高C.人类的产生D. 经济条件的成熟

2.人是有意识的,而人的▁▁▁▁▁是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而发展变化的。

A.生存意识

B.社会意识

C.精神意识

D.文化意识

五、判断题:

1.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

2.人类在具备了旅行观念时才开始旅行的实践。

3.人类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并普遍存在剩余劳动产品交换的需要,才足以产生外出交换产品的旅行观念。

4.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而具有享受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六、简答题:

1. 为什么不直接称旅游而称享乐旅行?

2. 旅游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3. 简述旅行,游览,旅游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4. 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5. 旅游的定义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

(五)、[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享乐旅行: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2. 旅行: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

二. 填空

1.季节性的迁移和集散

2.空间移动

3.私有观念,私有制度

4.经商旅行

5.享乐旅行

6.人类意识和精神需求,精神条件

7.世界性,全人类

8.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解放感,特定需要的满足感

三.选择题

1.B

2.C

3.D

4.D

四. 多项选择:

1.ABD

2.ABCD

五.判断题

1. 错误。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错误。人类在尚不具备旅行观念时就开始旅行的实践了。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六.简答题

1. 答:一、是可以体现从迁徙到旅行至旅游发展演变过程的逻辑联系。

二、是早期人类的享乐活动往往和某些具体功利性目的相结合

三、是在旅游这个称谓出现之前享乐旅游已经出现。

2. 答:旅游的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

3. 答:旅游是以旅行方式到异地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因而必然的要与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游览既可以在常住地也可以在异地进行。

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

4. 答:旅游的概念具有包容性。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旅行计划内或者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存在着或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同样可称为旅游。为了与纯消费性旅游相区别,往往在旅游前面冠以商务或会议等字样,以表明旅游的不同类别。

5. 答: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应具有普遍性意义。

第二:能够高度抽象和概括旅游的本质特征。

第三:既要注意旅游的历史传统和本质联系,又要重视旅游的现代化特征。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说课稿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永登县大同一中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刘晓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说教材。 《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选自教育规划教材《旅游概论》第一章第一节。旅游概论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第一章第一节又是基础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这节课事至关重要的。 第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有创造性。但对旅游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有所知又不全知,而且专业敏感性不强,但求知欲强烈。 第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历史性、理论性强,所以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为:知识目标: 1.旅行的起源 2.旅行的发展 3.旅游出现的基础和条件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驾驭旅游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节,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1.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难点:1.顺应历史的变化,探究出旅游的发展历史 第四、说教法。 依据本课理论性强和学生自信张扬的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下,为了突出重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法。 注重合作竞争,本节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自己。 第五、说学法。 1.自助探究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六步骤: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收集资料 2.教学引入: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找几个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旅游经历或者自己最向往的旅游地,和大家分享分享。然后引出既然旅游如此受大家热爱,那么旅游从何而来呢,它经过了哪些历史的发展呢 3.分组讨论: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提出问题:A.早期人类的“迁徙”与旅游的关系 B.三次社会大分工分别是什么

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

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的产生条件 目录 中文摘要 (2) 1.前言 (3) 1.1什么是动机 (3) 1.2什么是旅游动机 (3) 2.旅游动机的功能 (3) 2.1激活功能 (3) 2.2指向功能 (3) 2.3强化功能 (3) 3.旅游动机的分类 (3) 3.1按人们需要的层次性分类 (3) 3.1.1放松动机 (3) 3.1.2剌激动机 (3) 3.1.3关系动机 (3) 3.1.4发展动机 (3) 3.1.5实现动机 (3) 3.2按常见的旅游目的分类 (4) 3.2.1健康、娱乐的动机 (4) 3.2.2好奇探索的动机 (4) 3.2.3审美的动机 (4) 3.2.4社会交往的动机 (4) 3.2.5宗教信仰的动机 (4) 3.2.6为别人尽心尽责的动机 (4) 3.2.7商务动机 (4) 3.3按旅游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类 (4) 4.旅游动机的产生条件 (5) 4.1经济因素 (5) 4.2时间因素 (5) 4.3社会因素 (5) 4.4个人因素 (6) 5.旅游动机的激发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的产生条件 摘要:旅游动机就是促使人们离开居住地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收入水平、休暇时间、生活环境和旅游欲望是产生旅游动机的基本条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旅游动机,但一般而言,旅游动机主要有逃避现实动机、好奇探新动机、健康娱乐动机、审美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扩展和更新生活动机。激发旅游动机必须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优质服务、旅游促销宣传、旅游创新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关键词:旅游;旅游动机;旅游动机产生条件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答:旅游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其基础条件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进步。就个体而论,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结果。 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行是重于行,即赶路到达某处;旅游是重于游,但也是一种行。 旅行时欣赏景色便衍生出旅游,因此旅游孕育于旅行; 但是旅游是以美景为目的地,旅行是以终点为目的地,因此旅游不同于旅行,脱胎于旅行之外。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只有旅行而没有游览构不成旅游;而没有以旅行为前提的游览也仅是游览而不是旅游。只有旅行和游览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旅游。这就是旅行、游览、旅游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为何又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称呼?其根据是什么? 当私有利和私有观念形成后,旅行活动开始现现,但都基本带有功利的目的,与现代旅游存在本质区别,但它是旅游形成的基础。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意识随之发展,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经济条件的成熟。 在商务活动、出席异地会议等过程中兼顾游览、消遣等这种公务与游玩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包容在旅游范畴之内,即不论是以商务、会议活动为主,游览消遣为辅,或是相反,只要在整个外出旅行计划内或着说在某一段完整的旅行时间内,存在着或发生着非功利性的游览观赏活动,从理论上说,可同样称为旅游。 如何成为出色的旅游从业人员? 做旅游多年,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朝气的行业,接触永远的都是最新推的好玩、好吃和各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确实是一个非常锻炼人、扩大人际交往和提升自我品味的低成本职业。那么做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做到哪些和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平和健康的心态 心境不能轻易因外界条件而变化太大,面对客人要笑口常开,绝不能把丝毫的不悦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第二:清醒冷静的头脑 在旅游和沟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处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第三:健康的灵魂和职业道德 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强的自控能力,要自觉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做隐性消费的行程、不欺瞒客户、不缩减景点等唯利是图行为。

旅游法产生的基础条件

主体因素: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及旅游动机。 客观因素: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套的旅游服务 基础条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①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A. 积极的影响旅游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旅游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B. 消极影响过度开发影响生态平衡 从业人员行为失范 旅游消费者利益受损 ②旅游法产生的过程 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法产生 旅游法是指调整旅游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旅游法调整的对象 (1)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经营者之间 (2)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者之间 (3)上下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 (4)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 (5)旅游经营者之间 (6)旅游经营者与相关经营者之间 旅游法的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旅游法律、法规的活动,是国家法律制定工作的一部分。 各类法律法规制订机关 旅游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旅游行政法规国务院 旅游部门规章国家旅游局 地方旅游法规地方权力、行政机关 旅游立法程序,是指有旅游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旅游法律、法规的工作次序。 法律立法程序: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法规立法程序:制定立法计划------规章起草-----规章审议-----公布(国务院总理) 法律解释的含义:指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统治意识、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法律或法律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法律解释的权限 ●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对宪法、法律的解释权 ●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对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 行使解释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具 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行使解释权。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 问题行使解释权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新课导入 一、播放《我想去桂林》 此歌曲反应了哪些影响一个人成为旅游者的因素? 如何解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的矛盾? 二、你认为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1.班上人平均分为三组 2.一人只能写一个,不要跟别的小组重复,大家监督,如果写的时候没有发现的,评比时相同的都划掉。 3.如果有那个小组多写了,扣分 4.请写的起来讲解。 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外出旅游;然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消费便会迅速增加,且增加比例会超过收入增加比例。 1.关于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 2.可自由支配收入内涵 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人中扣除全部纳税和社会性消费(如健康和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对旅游的影响 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引入] 恩格尔系数概念

恩格尔系数概念: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 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的关系 800至1000美元——国内旅游的动机; 超过1000美元——跨国旅游动机; 超过3000美元——洲际旅游动机; 超过10000美元——环球旅游动机。 很多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的收入尚不足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外出旅游,然而当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于旅游消费便会迅速增加。实践证明,旅游的兴起,同国民生产总值有关。 (二)闲暇时间 1.闲暇时间的分布有以下四种情况 (1)每日闲暇:即每日扣除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之后剩余的闲暇时间。这部分闲暇时间较为零星分散,不可能用于从事旅游活动。 (2)每周闲暇:主要是指周末公休时间。周末短途旅游已成为人们逃离都市、放松心情的绝佳方式。 (3)公共假日: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节假日。连续3-7天的公共假日,为中短途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我国的公共假日为元旦、五一节、国庆节和春节)(4)带薪假期:相对于其他几种闲暇时间,带薪假期时间比较长,从而成为人们进行长途旅游的最佳时机。(中国目前有带薪假日吗?) 以上四种闲暇时间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旅游,公务旅游和离职人员的旅游不受时间因素的限制。 教师和学生旅游比较特殊,其寒暑假是进行旅游活动的最佳时间。

相关文档